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品.doc

  • 资源ID:1539012       资源大小:573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2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2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品.doc

_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二、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三、第四学段目标(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三)写作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四)口语交际1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2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4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四、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2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五、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六、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七、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1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八、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o)  仲裁(zhîng) 拨款(b) 逝世(shì) 颁发(b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 化学家 ,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三、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掠过(lüè)翘首(qiáo)屏息(bng)  一刹那(chà)  慷慨(ki)   哧地(ch)   悄然(qi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凛冽、浩瀚、白手起家、殚精竭虑”等词语。2了解新闻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3引导学生以祖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为荣,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奉献的志向。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澎湃(pén pài) 呼啸(xiào) 桅杆(wéi) 凛冽(ln liè)殚精竭虑(dn jié) 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xiào)浩瀚(hàn) 紧绷(bn) 镌刻(jun) 一丝不苟(u) 惊心动魄(pò)2理解词语舰岛:现代航空母舰常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建造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形似小岛,称为舰岛。战位:“战斗部位”的简称。舰艇战斗组织系统的最低一级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标志。阻拦索:横向设置在航空母舰飞行甲板降落跑道上的特制钢索,用于吸收着舰飞机的前冲能量,以缩短其滑行距离,一般设置46道。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苟:苟且,马虎。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竭尽。虑:思虑。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二、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新闻,找出新闻的六要素。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2012年11月23日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感悟精彩句子】1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将航母比喻成“汪洋中的一片树叶”,体现了航母在大海中目标小的事实,从侧面烘托出这次着舰任务的难度之大。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刀尖上的舞蹈”写出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形象生动。3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说“一定会激动”的意思,强调了人们心情的激动和这次着舰意义重大。【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3文风平实,脉络直观。作为科技类题材,要想让读者对事件有最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就不能太过含蓄。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方法活用,片段作文】你观看了2015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吗?有什么感受呢?请你写一段话来简要概括一下当时的场景,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学反思:学写新闻报道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2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对高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进行培养。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前几天,老师让大家留心了一下各类报刊,说说看你知道最近发生了哪些事吗?(学生畅谈)2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有最近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些事,还了解国外的一些动态,刚才大家讲的这些新鲜事用一个词来说,叫什么?(新闻报道)3看来,一则好的新闻报道会让人们了解你身边发生的事。想不想学写新闻报道?(揭题:学写新闻报道)4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例文,了解新闻的特点(一)怎样写好新闻呢?(出示例文)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这篇新闻报道是怎么写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读课本上这篇报道,你一定会有启发。A题目1轻声读例文,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2其实它的内容在报道中有醒目的表示,谁找到了?(生读标题)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题目就已经告诉我们报道的主要内容了,再去对照全文读读,体会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题目突出主要内容)3这个新闻报道的题目形式上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题目有什么区别?(有两行)老师告诉大家,这上面的一行叫主标题,下面的一行叫副标题。如果还有一个题目在主标题的上面引题。4新闻报道的这标题的学问还真不少,每个词语都代表了它的意义所在。为什么它会有这些特点,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联系我们看报纸时的实际想想。(吸引人的注意力;报纸多,节省时间,吸收大量信息)B开头1自由读读第一段,写了什么?(板书:主要内容、交代结果)2题目已经写了内容了,这里又写了新闻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还写了新闻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情况)C中间、结尾1第二段写了什么?2它与我们平时写的比赛经过有什么不同?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篮球比赛的段落,你比较一下。(板书:语言简洁 大致经过)3结尾可以怎么写?(板书:相关信息)D根据板书小结新闻报道的特点(二)(出示三则新闻报道)看看,读一读,再来体会新闻的特点。三、选择材料,指导写作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记者,把这些活动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下来。先闭上眼睛静思默想片刻,有哪些是值得你去写的?(写字、朗诵、歌唱、拔河、篮球比赛)2想好了,就跟小组的同学去交流交流,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3在练说的过程,你发现哪一部分相对较为困难?(标题和经过)A指导写标题B指导写中间经过部分1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你说说你觉得他说时有什么缺点?(一是过于详细,面面俱到  二是过于简洁,含糊不清)2以上两点是要避免的,写比赛是语言要简练,要把比赛双方胜败的原因概要地介绍出来,并且能相对的“点面”结合。3再指名练说,师生共同点评。四、学生习作,师巡视指点小记者们,快抓紧时间,让你的新闻报道早早地给大家阅读吧,现在就动笔写!五、细致修改,认真讲评(一)自查自改    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写通顺了吗?写清楚了吗?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二)邻座交流     同桌或邻座之间交流作文,提出看法、建议。看看写出新闻报道的特点没有。(三)小组评议    写同类型题材的同学在一起交流,评一评你这组写的最好的,好在哪。互相取长补短。(四)全班点评1.展示佳作、病文2.共同赏析,取长补短(五)自主修改根据刚才的评析,进一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然后当回小记者向别人报道一回。板书:学写新闻报道题目  突出主要内容 开头  交代结果中间  语言简洁 大致经过 结尾  相关信息口语交际:讲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讲解的技巧,学会讲演。2过程和方法:讲解练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情境,进行讲解练习。  教学难点: 能抓住特点等要素进行正确的讲解。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时间: 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讲解。讲解又叫解说,是针对某一事物或围绕某一内容向听众进行介绍、解释、说明。 二、 教师指导 讲解的基本要求(一) 有备而讲,熟悉解说对象 讲解要有特定的事先准备好的讲解材料,包括实物、文字、表格、图像或多媒体软件等。有特定的听讲对象,如导游是以游客为对象介绍观光景点,讲解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悉所讲的内容,对所讲解的事物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不仅将出来的材料要烂熟于心,而且对于不一定讲出来的有关背景材料、备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二) 理清思路,内容详略得当 讲解要理清思路,安排好先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都要清晰、连贯,有条不紊。确定讲解内容的详略,对听众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解得要简略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和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解得要详细。 (三) 目中有人,注重讲解效果 不同的听众,其听讲目的、文化修养、性格兴趣都不尽相同,讲解时就不能“目中无人”,要根据听众的情况和反应随时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式,或调动情绪,或激发兴趣,或深入浅出,或变换节奏,或详尽周到,或化繁为简等等。 (四) 通俗易懂,语言准确流畅 三、 实例借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节选)。 三、 情境演练 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到你们学校参观实训基地或实习车间。请你当一回现场讲解员,从专业、设施、规模、师资、实训或实习的方式和成绩等方面向他们做讲解。 四、 拓展练习 以本校第七届田径运动会的一项比赛为内容,进行体育比赛解说的练习。教学反思:5.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 讨论交流:(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明确: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第二课时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明确: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一、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二、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教学反思: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3. 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板书课题、作者。二、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4.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品味亮点词语】1.第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2.第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3.第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感悟精彩句子】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2.第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3.“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4.第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5.如何理解第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语句,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6.第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把握文章主旨】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7.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教具:PPT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第一课时一、自由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二、教师小结并导入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三、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2解词: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2请生齐读课文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二)第25节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明确:第2节、面部轮廓       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       丑陋可憎第4节、面部特点       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       大失所望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自主探究: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合作探究: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明确: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三、语言赏析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四、延伸训练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五、总结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8.美丽的颜色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 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   沸腾(fèi)  咽喉(yn)  溶液(yè)  触目(chù)  踱步(d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吹嘘:夸张地宣扬。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 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 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 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品.doc)为本站会员(最***)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