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致橡树》教案

  • 资源ID:1502254       资源大小:3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致橡树》教案

111致橡树   致橡树 舒婷    解题: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6月6日生,1979年开始发    表诗歌。福建文学曾就她的诗歌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影响很大。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为一棵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以此为题,表明是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向爱的另一方的倾诉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第一层:诗人宣告的战斗诗,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庸。诗人否定了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阴;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跃然纸上。这义无返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彼此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的独立。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2.形象可以是彼此迥异的,但要有完整的形象。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3.爱应该是同甘共苦,永不分离的。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有“破”就有“立”,这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确立)。她追求的爱:    双方彼此平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要有完整的个性;爱应该是同甘共苦,永不分离的,灵魂上互相依存。这便是诗人所理解的“伟大的爱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摒弃的是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爱情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情调虽温柔委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婚姻观,这也是这首诗所以引起无数读者对价值观重新考虑的原因。    特点:诗不是理论。这首诗,饱含主观情绪的“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新颖而妥帖,两种树不但茁壮高大,更易使读者感到内在的强大力量,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与之相对应的“凌霄花”“鸟儿”就显得渺小可怜,诗歌采用象征的寓意和几个排比的对应,为感情递进形成了高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当代女诗人。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结尾部分)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附板书:    致 橡 树    舒婷(朦胧派)    木 棉    极力攀附 独立平等    只知依附 世俗的爱情 的 真正的爱情 相互依存    一味奉献 (否定) (向往) 默契真诚             111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致橡树》教案)为本站会员(青山)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