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

  • 资源ID:149643075       资源大小:222.02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

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丹阳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3月目 录 目 录序 言1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发展经验存在问题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发展战略第三节  发展定位第四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第四节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打造股市“丹阳板块”第五节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 优化创新环境第二节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第三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第四节 加快农业和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第五章 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二节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第三节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第四节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第五节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六节 加强社会公共管理第六章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节 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第三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第四节 促进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六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七节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第八节 加强国防动员和力量建设第九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七章 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第一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第二节 继续发展循环经济第三节 着力建设低碳城市第八章 规划保障与实施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障措施第三节 健全规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落实机制 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我市在“十一五”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多作为更好更快发展的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到位、进一步拉开城市新框架、加速实施城市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抓住转型升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跻身现代化苏南强市之林的攻坚时期。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镇江市委市政府以及丹阳市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有关会议精神编制,旨在准确把握未来五年丹阳市的宏观发展趋势,明确政府工作重点,阐明“十二五”期间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本规划是指导丹阳市2011年至201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双超越、双突破”和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等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求真务实、开拓开放、克难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的五年,是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果为我市“十二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607.7亿元(预计数,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8.3%、138%,年均增长18.9%、18.8%;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较2005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25.8%,占GDP比重提高到13.2%,五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1.83倍,年均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6亿元,年均增长30.6%,是“十五”期间投资的3.2倍。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9:59:35.1调整为5.2:56.8:38,第三产业比重五年上升2.9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镇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新亮点。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1386.7亿元,较2005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8%,五年新增亿元企业55家,超10亿元的企业7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65.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8亿元,年均增长17.7%,现代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009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位居16位,比2005年提高了8位。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15元和11446元,年均增长13.4%和12.8%。居民储蓄余额280亿元,增长1.15倍。2007年即已完成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5平方米、50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和电脑分别达15辆、51台。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全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100%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3、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打造“沪宁线上服务效能最高、创业环境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发展环境的改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外部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有效增强了我市的发展活力,拓宽了发展空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6家,其中国内3家,美国、新加坡、香港各1家,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54.3亿元。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外经、外贸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十强,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1.8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总和的2.4倍,五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8个,其中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美国AIG、德国汉高、法国欧尚、德国贺利氏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丹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18.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8倍。4、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三新”(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走在全省前列的城乡一体化界牌模式和新桥模式,开启了丹阳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新区公园、小东门桥广场、南环路等城市景观全面建成,整治出新新民路、齐梁路、市门第一路、城河路等一批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行政中心、沪宁高铁、川气东送、长江引水、区域供水、垃圾填埋场和污水集中处理厂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市域路网基本构成,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市镇公路为依托、镇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312国道、122省道等国省级干线得到改建,新建了通港公路、延茅公路、北二环大桥等工程。新设高速公路河阳互通。实现了乡镇半小时通达,行政村100%通等级公路。公路总里程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持续开展“三创三清”活动,全面开展疏浚城乡河道和河塘疏浚整治工程,五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近8000万元。“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彰显。“十一五”期间所有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环保投入占GDP 4%以上,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5、科技创新成绩卓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以“引领、培育、支撑”三大计划为抓手,着力实施“双百工程”。引进高新项目226个,与30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50余项。创新科技与金融合作方式,形成了“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三者强强联合的“金三角”模式。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海归团队5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突破108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新增5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品牌。五年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200余项,完成专利申请近万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新产品近150项。连续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9年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20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示范市。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医院、中医院、市二院等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9.7%,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以上。我市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群众文化活跃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转变,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完成城市光网建设,3D 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创建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和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取得了新成效,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社会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现丹阳新跨越”等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中国和谐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等殊荣。  表一:丹阳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05年完成2010年目标2010年预期预期年均增幅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255.05513607.71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1790640007521018.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0.6126.43023.1结构效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514039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23<20<20 劳动生产率(元/人) 全省前列 资本产出率()全省前列 城镇化水平()48.35556 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32.02.1 专利授权量(件)2000210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3535 改革开放非公经济比重()66>9095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4219.6 18.1 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11011.83 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自然增长率()1.480.5-0.1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2000年价)1.2610.9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42以镇江指标为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二氧化硫(万吨)0.3140.2390.235 化学需氧量(万吨)0.750.6350.615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8590>9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4042.2 森林覆盖率(%)10.92020 公共服务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4.2151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95>95 社会安全指数(%)100100100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97.3>98>99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0100100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249216002301513.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258100001144612.8基尼系数0.370.3-0.40.35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0.534.5  发展经验“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复杂的宏观环境,丹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发扬“团结拼抢,思危奋进,诚信实干,争雄苏南”的新丹阳精神,本着“工业化积累财富、城市化积聚财富、城乡一体化共享财富”的理念,在推进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化解困难和挑战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大胆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的主题,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在深刻分析丹阳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双突破、双超越”和“三个高于”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抢先转型、加速超越”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狠抓关键环节,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始终狠抓目标定位、规划布局、载体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吸纳、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创新、服务环境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加速了我市的产业集聚,推进了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三是始终坚持狠抓大投入、培育大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把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制定并实施了三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目标实施意见。根据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制定了50强工业企业评选办法,表彰50强企业,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三新”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五是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更加注重把工作重点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紧密结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探索创造。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研发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产业升级有待加快。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严重匮乏。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仍然偏低。引进外资、吸引市外投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城市化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六是要素瓶颈制约将更加明显。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减少了货币流动性,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同时,土地资源紧缺,矛盾将更加突出。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1、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周期,低碳经济快速崛起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能完全解除,但是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已经率先突围,经济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美国基本稳定了经济局势。可以预见,在2011-2015年间,世界经济在经过经济萧条的阶段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逐步开始其经济复苏的历程,经济复苏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低碳经济快速崛起。随着世界气候的急剧变化,“低碳经济”概念得到全世界认同,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新能源、新汽车动力、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仍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各国在下一个阶段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科技进步浪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从2000年起到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通道内。2008年和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我国经济增长率仍分别达到9%和8.7%,2010年中国经济经过2年的调整,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有望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凸显了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长期导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长三角加速一体化进程,江苏率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提到长三角区域要实现整体产业升级、整体产业转移,长三角城市群有望率先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沪宁高铁、沪杭高铁的正式开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助推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龙头。江苏省主动承接上海经济辐射,积极做好制造业的配套协作,学习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加快沿海开发和苏北振兴。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7000美元,“十二五”期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0美元,标志着江苏经济将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进而向发达经济阶段迈进。2010年起部署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将在未来的3-5年内深刻影响江苏经济的发展,成为构筑江苏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先后出台11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90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等规划,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4、丹阳着力加快突破超越,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加快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实质性推进,沿江开发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要素支撑;我市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进一步显现,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内生型骨干企业加快成长,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有力地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转型升级的力度,苏中、苏北发展的速度都很逼人;瓶颈制约愈加明显,特别是土地指标缺口越来越大。总之,“十二五”期间,机遇与挑战共存。面对机遇,我们要紧紧把握;面对挑战,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拓创新,谋求突破,超常发展。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加快“双突破、双超越”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深度实施以科技与人才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战略、以统筹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目标的全面开放战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的和谐协调发展战略。抢先转型,加速超越,把丹阳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成为雄踞苏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彰显深厚历史文化的工贸一体化现代化中等城市,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第二节 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坚持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和谐协调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构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促进科技和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构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越环境。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2、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双突破、双超越”的要求,把城市化作为科学发展的主阵地,做大主城区,做强中心镇,做优重点镇,做特示范村。以“万顷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走出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加快构建“农村特色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3、全面开放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全面接轨上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外经、外资、外贸、外包、外智“五外齐上”,显著提高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力增强丹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4、和谐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区域共同发展。实现我市区域平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丹阳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是加快丹西板块的发展,提升东南板块,推进沿江板块爆发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民生与经济共同发展。全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的全面低碳排放。第三节 发展定位1、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化是科学发展的主战略,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实现总量扩张,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体提升,构建产业集聚载体,增创制造业新优势,努力打造工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生态宜居城市。做强做优旅游业,推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努力营造高品质的硬件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丹阳成为沪宁线上有独特人居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之一。3、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基础好,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便利以及港口仓储的优势,打造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商贸名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专业大市场功能,提升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第四节 发展目标按照“抢先转型,加速超越”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丹阳市发展基础和条件,“十二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公共服务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基础上,实现我市超越目标。到2015年,主要规划目标是:1、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1370亿元,年均可比增幅15%以上,人均GDP超过160000元(合25000美元),现价增幅达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2、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确保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3、民生幸福实现新突破。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分别达4.6万元和2.3万元。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之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医疗实际补偿比达75%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6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50万平方米。4、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95%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企业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到2300人,累计引进100名海归高层次人才、100名领军型人才、3000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8000名高技能人才。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35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0%。5、资源环境呈现新气象。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7%,COD削减5%,氨氮、氮氧化物、SO2等主要污染物削减10%;森林覆盖率增至22%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地表水断面劣类水质的比例小于15%、好于类水质比例大于50%。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继续下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省定要求。表二:丹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指标性质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07.71370左右15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7.5>16>14.5预期性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0>10027.2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908852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7.833818预期性城镇化率%5665 预期性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45 预期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240 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3545 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2950 预期性民生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30154600014.8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14462300014.9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733.5 预期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6) 预期性五年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50) 约束性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0 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 75 约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65 预期性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张2835 预期性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 2 预期性科技创新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2.5 预期性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件2.63.5 预期性人才贡献率% 43 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5560 预期性自主知识产权或品牌产品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 30 预期性生态文明人口自然增长率 1 约束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5 预期性森林覆盖率%2022 约束性地表水断面劣类水质的比例小于% 15 预期性地表水好于类水质比例大于% 50 预期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17) 约束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削减率% (17) 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10) 约束性耕地保有量万亩 省定标准 约束性备注:1、括号内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十二五”期间丹阳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为多元化架构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丹阳工业销售达到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6%。制造业要优先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五大高端新兴产业,做精做强眼镜、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木业等四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包装印刷、农产品加工、冶金等五大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1、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据丹阳现有产业现状,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进行重点突破。新材料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全力打造我市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纤维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4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进大型铸锻件及加工辅具制造业、农业机械制造业、船用设备制造业、特种车辆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到2015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风能装备制造领域和核电装备领域的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稳步发展生物质能和水煤浆等领域的其他新能源产业。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医用器械、新型医用材料、新型保健品、新型药品等产品,渐次培育康复护理器械、医用包装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医药卫生材料等前沿领域、高成长性板块。到2015年,全市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照明和显示、电子产品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等,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2、做精做强特色产业针对眼镜、木业、五金工具和汽车零部件等丹阳特色产业,加强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重组协作,增强行业组织机构的协调服务作用,全力促进特色产业做精做强。眼镜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树脂镜片,继续推动镜片、镜架、原辅材料、零配件及眼镜制造设备产品发展,全力推动产品向品牌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以中国丹阳眼镜产业园为中心推动形成眼镜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以眼镜城为中心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品牌,完善并维护好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中国眼镜网完善眼镜产业销售渠道,加快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动眼镜产业成为丹阳的招牌产业,进而带动相应的旅游购物发展。到2015年,眼镜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五金工具产业。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五金工具国际工业园、沿江五金国际物流园,优化载体建设,突出发展产业集聚。配套建设五金工具公共检测平台和其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品质量。2015年,五金工具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提升原有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变速器部件、精密灯具、电动汽车、高档轿车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建设国家级灯具检测中心和实验室,组建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争创全国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以“华东汽车灯具城”和“中国汽配城”两大专业性市场为依托,发展汽车零部件贸易。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6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木业产业。重点发展超薄型纤维板、功能性强化地板,进一步完善造林、人造板、地板、木门、板材专用胶、家具的木业产业链。2015年,丹阳木业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5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纺织、化工、包装印刷、农产品加工和冶金等传统产业,大力推动品牌创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推进绿色制造,推进电子商务,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纺织业。着力加强纺织技术创新,促进更新生产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大力推动纺织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床上用品产业基地,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以品牌和品质参与国际竞争,打响丹阳纺织国际品牌。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力争100亿元以上,新增上市企业1家。化工产业。着力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加强合作,开发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加强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着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化工集中区建设。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包装印刷产业。加大与“世界500强”配套力度,着力自主创新,逐步向自主品牌发展,推动包装印刷业提档升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面粉、牛奶、油脂、黄酒等产品档次,加强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扩大产品知名度。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冶金业。推动螺纹钢、无氧铜杆、铅锌精矿等产品向高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冶金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绿色制造。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4、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重点实现产品、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快传统产业与物流业对接,实现互动发展。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发布、精细化管理、信息软件、商务信息、技术咨询、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信息化服务,到2015年,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比例超过95%,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4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其中30%以上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按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两业融合”,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端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及文化旅游业,着力提升科技、商务及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6个百分点。高端商贸业。大力发展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运营商和知名品牌入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3-5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坚持产业与市场的联动发展,完善眼镜、汽配等有产业支撑的专业大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市场面向全国的集聚辐射能力,重点推进中国眼镜城改造、华地二期、高登广场、华东建材市场等项目。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等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大力培育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依托交通节点和专业园区,建设一批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实现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运作。重点发展福田物流、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陵口物流集中区、粮食专用码头及集散中心。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九里风景区、嘉山风景区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西门古街区、三吕故居等历史人文旅游项目,加大高星级饭店和省级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完善我市旅游开发建设体制,提升旅游管理水平。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层次,规划建设科技研发基地,加大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吸引到研发基地设立研究所。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提升设计和研发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为重点,逐步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支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商务服务业。吸引国内外商务服务企业到丹阳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扶持当地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壮大。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推动广告业发展,推动酒店业发展,逐步形成种类比较齐全、运作比较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业。发展壮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鼓励本地金融企业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拓宽金融业务范围,丰富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房地产业。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的供应比例,抓好拆迁安置房、农民多层公寓和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引进和培育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重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和跨地域开发,打造精品小区,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完善农业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新”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1、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严格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创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建设好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办公与公共服务中心等四大中心。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把粮食安全始终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相应的优势特色农业,努力形成现代农业优势特色基地。丹阳西部重点发展地方名特茶、应时鲜果、高档苗木等经济林,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丹阳南部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特种水产养殖,积极发展特种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丹阳中部重点发展设施大棚、花卉苗木等。丹阳北部低山丘陵重点保护生态林和发展经济林,着重于生态环境保护,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沿江地区适度发展长江江鲜水产品养殖。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引导,努力打造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大棚蔬菜、食用菌、地方名特茶、高档苗木、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3、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以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示范基地为平台,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4、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更高层次推进合作组织发展,提升规范化水平,到2015年,全市培育和创建“三大合作”组织达到700家。注重联合社发展,提升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更大力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到2015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要达到60%以上。5、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支持发展农产品进超市、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形式。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政策,改善运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6、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一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实施好万顷良田工程为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行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插秧机等新型农机具的推广步伐。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业、特种水产业、规模畜禽业为重点,实现我市设施农业的扩面增效。二是大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发展生态文明,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以乡村旅游为重点观光休闲农业。第四节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打造股市“丹阳板块”实施“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梯度推进战略,到2015年,全市上市公司达到21家,其中新增上市公司14家,新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5家,使上市后备企业总数突破50家。坚持引导和扶持并重,帮助解决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努力为企业上市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符合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要求的多层次上市后备资源库。坚持多形式、多渠道上市。在主攻国内A股的同时,支持合适的企业赴境外上市。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实施战略投资,实现首发上市与借壳上市、买壳上市相结合。切实加强上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熟悉证券、法律、财务和资本运作的人才,建立董秘人才库,及时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引导上市公司注重市值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第五节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能力1、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面接轨上海。引进培育跨国公司,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支持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资源、技术、品牌,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公正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产业品牌,整合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把丹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2、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重点发展的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五大新兴产业。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鼓励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我市招商引资主阵地。改进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机制。切实抓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以及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3、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增长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培育和扶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重点出口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广泛推行电子商务等贸易方式。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项目,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发展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欧盟、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研究制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应诉。加强产业损害调查,建立进口商品的预警机制,维护我市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产业经济安全。4、扩大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国际间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中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优化政策环境,让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在银行信贷、信用保险、税收、研发资助、设备进口、高级人才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优化服务外包发展市场环境。积极借鉴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水准,为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 优化创新环境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快科技投融资体制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对高新企业、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努力在全社会构建科技创新环境。一是政府推动创新。把科技创新有关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二是政策激励创新。在“规划优先制定、环保优先评审、用地优先供应、供电优先保障、资金优先协调、人才优先提供、项目优先申报”等七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以社会资金为主,着手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出台鼓励政策,重点支持龙头型、基地型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广应用新产品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风险投融资担保机制,对科技型企业、拟上市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进行扶持。三是社会崇尚创新,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四是政府保护创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科学普及工作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十二五”期间争创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市。第二节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区域创新基地。开发区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精密制造的“三新一精”产业定位,打造全市新兴产业的高地;云阳高新区以发展新材料、新型医疗器械、电子信息、IT产业为目标,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碳纤维、玻纤材料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建设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园;加快推进高纯净镍基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建设航空航天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园;加快推进空气分离、安全救援、第三代消防车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建设安全装备产业园;加快推进中佳高新技术轧辊、中冶东方重工新材料和天工高端模具钢等项目,建设滨江装备产业园。形成以开发区和云阳高新区为核心,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园、航空航天高

注意事项

本文(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为本站会员(沈***)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