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移动wiise讨论会

  • 资源ID:144770       资源大小:876KB        全文页数:30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移动wiise讨论会

主持人:下午分成两组,这组主要是讨论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网络部分。今天下午互联网网络部分分成小块,今天下午主要讨论无线方面的相关内容。移动互联网无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无线网的宽带化,包括无线网宽带化过程中怎么样更多智能化、扁平化等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有请中国移动闫志刚博士来介绍一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相关的想法。 闫志刚: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移动研究院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方面尤其在基础承载网络方面一些新的想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介绍我的演讲内容之前,先向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叫做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名字并不是一个很新的名字,在座的各位早在五六年前这个词已经被炒得非常热了,但是那个时候的移动互联网随着WEB 的兴起,目标是在建立一个与现在因特网相独立的网络,而且通过手机小屏幕,手机相对窄带的连接访问这样的网络内容。 那个时候炒起的移动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在市场上得到非常大的成功,今天所讲的移动互联网是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以及随着电信网络发展出现了全新的状况,这种全新的状况不再是一个相对隔离外部的网络,而是真正因特网展现在我们终端上。这个时候移动通信网和因特网真正的融合会给移动通信网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就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怎么样构建无缝的真正的移动互联网。 面对这种挑战,提出了 WiiSE 项目。WiiSE 项目不光是无线接入网的内容,同样也包含核心网以及业务的管理和控制部分,在我这部分介绍的内容当中,主要集中在无线接入网这侧,核心网和后续的业务管理和控制部分由我的同事向大家介绍。 首先讲一下 WiiSE 的概念是什么?WiiSE 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WiiSE 是综合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着未来网络的业务是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我们所提出的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为WiiSE 所做的简短定义。一提到 WiiSE,综合方案这个词毕竟有些模糊,接下来会问 WiiSE 里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WiiSE 里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是扁平化全 IP 网络的结构,从事于国际标准化的同事们会比较熟悉在 3GPP、3GPP2 等等,在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目前的网络形式都产生了转变和变革,就是网络向着扁平化和全 IP 化方向发展,扁平化提高用户的感受,因为传统的电信网络或者传统的移动通信网它的层次划分相对比较多,也比较细致。为了保证它的控制能力比较强,随着因特网的发展,随着 IP 网络的发展,会发现这种多层次的网络并不适合于未来的全 IP 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业务,目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当中已经有了潮流,就是把网络变成扁平化、全 IP化的结构。 第二个在 WiiSE 里显著的特点,就是后面讲到的异构网络的特点,异构网络并不是新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接入技术本身也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什么把异构网络概念整合在 WiiSE 项目当中,因为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来讲,我们拥有不同的频谱资源,比如有 2G、3G、ISM 频段,甚至有固定的本地接入的频率,这些频率目前仍然是属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就是它服务于本系统内的用户,互相之间很少有交叉的。 作为移动运营商手里有不同的频段,当然这个频段目前来讲是跟不同的技术体制是绑定在一起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使这些频段能够协调地统一地综合地向用户去提供一种业务,而且使用户感受到更好的业务体验,这就是我们讲的异构的特点,在 WiiSE 里第二个比较关键的特点。 第三基于 P2P 分布式通信和信息处理的架构。P2P 是在网络上最近三四年时间变得越来越热门的技术,它与传统的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区分。P2P对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固网运营商来讲,很可能把 P2P 当做洪水猛兽来看待,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发展,这种洪水猛兽是通过阻挡和堵塞的方式还是说合理地利用,放到网络,变成网络的一部分,甚至变成利润的来源一部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在 WiiSE 项目里,想采用第二种方式,把P2P 技术上的优点吸纳到网络里来。这里到底怎么用,这也是 WiiSE 里要进行探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最后就是可管可控可运营的业务环境。因为在因特网上,这些业务的管理、控制和运营始终是一个难题,也就是说怎么样找到一个非常适合的商业模式,并且能够把它运营和管理得很好,这应该说一直是因特网和电信网络发展当中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因为因特网原来是比较开放的环境,IP 协议本身是非常简洁的,非常开放的体系,但是电信网络始终在强调我们对用户要进行管理和运营,甚至恨不得把每个比特都在自己掌控之下。 电信网和因特网在进行交汇和融合的时候产生一种冲突,你的网络到底要管理和控制什么样的程度,如果管理和控制不好的话,有可能像目前固网上面临的问题网上的业务量大量地存在,网上运营商没有办法收到钱。如果管得过死,建了很多屏蔽,建了很多妨碍,在用户体验和感受方面,有可能变得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怎么样建立一个既有灵活的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同时又不损失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这是我们要在 WiiSE 下里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们前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得到的 WiiSE 网络架构图,这个网络架构图不仅仅是无线接入网的范围,包括有线的基础承载网,也包含业务管理和控制部分。今天介绍的主要还是集中在接入网方面。从网络里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连接形式存在,比如说有光纤构成的骨干的传输网络,有 WiiSE连接所组成的基站网站,有 Ad Hoc 终端之间互相存在的连接,还有在一些专用网络的连接,这个专用网络连接可以是 IP 连接或者是 ATM 任何其他方式,就是相对封闭的专用网络之间的连接。 从图上看,分成三个层次,下面一层是无线接入网,中间一层是WiiSEbase 是网络的基础承载。最上面一层是逻辑上存在的层次,我们叫做WiiSECore,也就是管理和控制层。上下分成三个层次,左右分成两个部分,左侧部分相对来讲是长期的目标,在这个网络里,所有的基站是可以支持多连接的。在接入网部分会看到有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存在,这些为了兼顾现有的各种各样已经存在的接入网络,需要找到整合的方式,从网络结构角度来讲,长期的目标是把它变成同质化的节点,就是网络的节点都是相同的,它本身又具有分布式处理的特点。这也是 WiiSE 网络里会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 所有的网络节但都有可能存储着全局的一些信息,在进行处理的时候会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方式来进行。为了兼顾现有的网络,不得不采取过渡性的措施,比如说会建立一些联合的无线资源管理和无线资源分配的设施来进行异构网络之间的操作。 Ad Hoc 是 WiiSE 里比较重要的特点,从终端和终端之间的连接,Ad Hoc 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在标准化组织和学术机构里对 Ad Hoc 网络有了全新研究,Ad Hoc 怎么放在移动通信网里,让它平稳很好地运作,并且是网络可以感知的,这仍然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 Ad Hoc 侧重的是终端与终端之间的连接,终端与终端之间的连接,按照传统的划分往往放在个域网,但是个域网如果结合移动通信网的时候,由于核心网络对个域网产生感知相对来讲是比较麻烦的问题,不是不可能,只是说你付出的代价会影响个域网本身的灵活性和方便性,如果没有核心网的感知,你就意味着对 Ad Hoc 网络缺乏管理,缺乏管理就意味着产生各种各样的滥用方式,对用户来讲,会有一定的方便性,但是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来讲,由于这种使用方式,有可能会影响到网络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且有可能产生一些计费上的问题等等。 我们坚持 Ad Hoc 网络应该是跟核心网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就是核心网能够感知并且管理和控制 Ad Hoc 网络的。如果想这样做的话,大家应该已经了解这中间的困难还是不小的。 在第二部分会介绍一下 WiiSE 的架构以及架构相应的特点。就像刚才提到的 Mesh 在 WiiSE 项目里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Mesh 网络已经不是全新的概念,应该讲在 WiiSE 项目里 Mesh 网络和之前所提及的 Mesh 网络有相当多的区别,原来的 Mesh 网络尤其是 WiMAX 一种补充,现在不再是补充,我们希望把它作为在无线接入网的主网重要的技术。因为用户所期望的数据越来越高,能够进行无线电传播的距离随之变得越来越小了。 按照目前的蜂窝的体制,如果按照仍然传统的方法做基站建设,就意味着新增的基站数量远远超过目前现有的基站数量。像中国移动网络在网上部署了 20 多万个基站,如果未来需要的基站数量还要比这个数字要大大提高的话,可以想像我们的网络建设成本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也就是说传统的方式去进行无线的主网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会来源于两个地方,第一是站点本身数量的提高,第二就是连接站点所需要的背后传输的资源,这两部分将是以后无线接入网建设最消耗成本的地方,如果用 Mesh 方法来考虑无线主网的话,带来的效果会大大不一样,首先 Ad Hoc 资源会大大降低。 如果用 Mesh 来建设主网,随着目前的射频技术,功放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后的基站设备完全可以做到小型化甚至微型化,未来的基站不像现在比冰箱还要大的柜子,背后连着很多电缆和线,以后的基站完全可以像手里拿的笔记本大小,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未来无线网络至少从形式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甚至用手提包把基站拎来拎去。又提出来另一个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线缆的束缚,带来的问题就是网络的扩展变得非常灵活,非常自由,这也正是 Mesh 具有的优势,甚至在相邻节点的地方找到,把这个网络变成没有固定界限的,从基站角度来讲甚至是即插即用,可以自组织网络,这个网络可以自组织,自配合,自愈合。 Ad Hoc 在 WiiSERAN 当中得到的重视和应用。首先从移动运营商角度,仍然希望 Ad Hoc 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里可以运营,可以管理的。第二 Ad Hoc 也会带来很多好处,它提供的终端到终端的通信能力会扩展网络的覆盖,会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对我们来讲,Ad Hoc 处理终端到终端的连接这部分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由于现在的技术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比较困难的是我们怎么样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把Ad Hoc 变成一个可运营可管理的网络。 第三在 WiiSE 接入网络里,移动终端将成为 IP 网络的一部分。因为现在移动终端已经是 IP 网络的,可以讲是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相对位置是比较特殊的,是属于 IP 网络的段端点,但是我们未来的想法由于你有异构网络的存在,可以连接多个网络,有多连接存在的状况下,IP 网络把终端从 IP 网络的端点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原来终端和网络的连接通过筛选连接到接入网以后才进入到 IP 网络,未来很有可能终端本身就是具有多个 IP 地址的,它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无线路由器的设备,它在网络里移动的时候,尤其在处理异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问题的时候,原来移动 IP 会不会由于无线路由器方式的出现,引发一种变化,使它变得更简洁,更高效,而且更方便,同时由于多连接的存在对于用户得到更好的业务体验有非常多的好处。 第四个特点异构无线接入网络,支持多 radio 连接能力。提出这个特点的初衷就是运营商手里所有的频率资源,频谱资源。做移动通信的角度,频率的资源始终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怎么样把这些频率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好,使它能够协调地,能够统一地向用户提供服务,并且保证使这个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讲,异构的网络就使我们的接入网络具备这样的能力,使它可以把所有的频率资源和无线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向用户提供用户想要的业务。 WiiSE 里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后向兼容现有的网络,怎样前向兼容网络符合现在网络的演进方向,这些关键点都在前面都提到了。 第三部分是 WiiSERAN 的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在前面基本上讲过了,不想很详细地重复这些问题到底是怎 怎么样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到底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及相应的问题产生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希望从这个角度向大家介绍这几个问题。首先是 IP+Mesh 的主网方式。还有 IP+Mesh 的场景应用。就是对于楼宇的接入,比如一栋大楼有几百个住家,在几百个住家如果其中有十个或者二十个住家购买了相当于 Mesh 节点的设备或者说家庭网关或者说一种什么样形式的设备,就意味着在整个楼里其他的用户都是可以利用这些节点来接入到网络当中去,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果中国移动成为综合的全业务运营商的时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向固网目前的 ADSL 等等这些市场提供一些非常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第二是 WiiSE 当中 Ad Hoc 的应用场景及其定位。前面一再强调了我们的 Ad Hoc 不再是或者说跟传统的 Ad Hoc 网络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我们会强调 Ad Hoc 是要有核心网能够感知,并且可管理,可运营的。也就是说我们 Ad Hoc 网络作为无线覆盖的补充手段,作为提高终端用户体验的手段,它更倾向于和 WiiSE 的核心网络做有机的融合,而不是单独地做孤立的网络。这是对 Ad Hoc 的相应特点以及我们对它的需求描述,就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可以连接到核心网,我们要保证它安全、可靠,要保证它的业务服务质量,而且是可以管理和可控制的。 最后部分是关于异构接入网应用模型。在 IP 网络上,统一我们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在接入角度来讲,会有不同的接入网,不同的接入技术。在这个网络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技术的手段来处理异构网络,由于引入异构网络概念产生新的问题。首先在这里,展示了异构网络资源管理的协议模型,当然这个模型,这是前期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个研究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 我们目前所构想出来的 WiiSE 异构接入网功能的模型,就是怎么样处理接入的问题,怎么样处理无线资源管理的问题,怎么样处理移动性的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下引发的接入控制问题。具体的方案都是在探讨当中,并没有形成最终的方案,而且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厂商,研究机构,可以共同地一起来完善这样的方案。后面的在异构网络存在多连接状况,由 IP 统一全网的时候,怎么样来处理联合的移动性管理,已经提出来一个架构或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但是 WiiSE 所描述的场景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我们介入的深度更深,联合的移动性管理也是 WiiSE 里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也希望在这上面和包括英特尔这些合作伙伴一起探讨怎么样更好完成异构全 IP 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的问题。 在异构网络里联合的资源分配的问题,资源分配,不同的接入网在负载状况不同,在无线链入状态不同的时候,可以分配这样的资源,并且可以达到不同的接入网之间的负载尽可能地平衡。 我所介绍的关于 WiiSE 的无线接入网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下午是互动式交流,大家听完闫博士的介绍之后,有哪些需要进行探讨的,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在无线宽带化方面在业界提出好的想法和思路,但是这些研究应该说也是非常超前的,有很多的技术还没到厂家开始开发和实现的程度,不管是刚才介绍的 Mesh 也好还是 Ad Hoc 也好,都是在很前期的探讨之中,今后这些技术是不是真正地可以提高我们相关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摩托罗拉杨劲:首先 WiiSE 的架构概念来讲,是一个非常其实的项目,我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移动加互联的研究,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些类似的研究项目比较超前一点,想了解一下移动 WiiSE 项目和其他项目相互关系和定位是什么? 闫志刚: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就像杨博士所提到的,目前在3GPP,在 HVE,包括欧洲 WWRF,以及欧盟新成立的项目里,都对移动互联的方式做了很多探讨,目前在 3GPP 所定义的网络架构,在很多程度上,都是跟网络有很相似的地方,但是应该讲各个标准化组织,当然 HVE 里比如 80.21 对异构的概念会涉及到相对比较多一些以外,其他的更多集中在怎么满足系统的要求,并且力争成为 4G 的标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空中接口的设备。 WiiSE 项目所提到的概念超过了任何单一的学术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目前所研究的范围,而 WiiSE 项目会把项目理念和框架到各个标准化组织去推广,这是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所发出的需求,货币说这是移动运营商对未来网络的观点和要求,我们会从这个角度在各个标准化组织里去部署我们的基本框架和概念,使未来移动通信网络能够更加符合移动运营商的看法和需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简单地讲,WiiSE 项目的成果以及在前期的工作,就已经会同各个标准化组织和学术组织上吸收他们的经验,去吸取他们的优点,并且与他们形成互动,最终使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三星电子:首先非常高兴中国移动提出 WiiSE 对未来通信有非常好的指导方向的愿景和思路,现在向您提一个问题,中国移动是否希望广大的设备制造商能够共同参与到 WiiSE 的完成,如果是的话,希望设备制造商能够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闫志刚:从产业链角度来讲,从最初的跟用户相关新的业务开发到科研机构、运营商之间对需求的探索,到设备制造商去生产和制造满足这样要求的系统设备,一直把价值传递到最终消费者手里,使消费者能够对未来的因特网,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和使用的感受,并且越来越依赖于移动互联网,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整个价值链条上,我们希望 WiiSE 都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跟大家形成互动,不仅仅是跟设备制造商,我们也会跟运营商,就是我们的伙伴运营商,会共同地推动和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理解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从设备制造商角度,希望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可以进入到 WiiSE 项目里。大家共同把 WiiSE 项目或者说 WiiSE 所提出来的理念变成未来的网络现实。WiiSE 项目虽然前期的预言和可行性分析的工作宣传的并不是特别多,但是随着今天的研讨会开过之后,WiiSE 项目就会变成一个开放式的项目,我们欢迎所有的与我们有相同观念的伙伴加入到我们项目当中来,一起把 WiiSE 的远景变成现实。谢谢! 主持人:中国移动结合业界众多的想法提出来比较庞大的研发计划,这个项目是超前的项目,很多只是初步考虑,不是我们已经有非常完整而且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非常好的想法。因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现在的一些想法有可能到一定的时候,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许就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所以非常欢迎业界的各位精英来共同地参与我们的相关研究和探讨,尤其是 WiiSE 计划,因为是一个非常超前的项目,所以欢迎业界各位精英在超前研究阶段,还不是说等到设备制造阶段之后,再来进行更多的探讨。 在相关超前研究阶段,就应该和广大的社会精英,业界众多的公司来进行更多的相关的探讨,这样才能够使得相关的研发计划能够更好地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下面把话题转到第二个演讲者课题方面。第二位演讲者是思科公司亚太区下一代网络首席架构师殷康先生,谈的是业务网的相关技术。业务网是今后移动网非常重要的核心,怎么样使得运营商业务网有更强的搜索能力,有更强的聚合能力,有更强的业务展示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有请殷康先生给我们做演讲。 思科公司亚太区下一代网络首席架构师殷康 殷康:感谢周部长,感谢在座的各位中国移动的专家和业界同仁,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做交流。听了演讲嘉宾讲了技术新的思路,非常有启发。因为 IP 技术融合了各种各样的应用以后,包括各种网络的融合,带来了整个产业的大融合,显然各种新的技术都在出现,刚才谈到的 Mesh、Ad Hoc,思科也是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在美国军队的测试,以及 P2P 的技术怎么样运用到运营商网络里,为运营商服务。我们在做大量的方案设计和网络的考虑。正因为各个产业融合在一起,IT、通信、娱乐、媒体、内容,全部集中起来以后,这个产业也形成了新的竞争环境,我们在考虑任何技术的时候,包括任何转型的方向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个考虑。 现在可以看到,我们现在不是原来我们在的旧的世界,而是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走想不通的方向。我们有一些新的方向要走,这些因素到底怎么样影响技术的选择,转型的选择,包括怎么样考虑技术的突破口,希望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有些启发。最关键的是所有运营商都感觉到挑战,大家非常清楚,很多人说互联网的产生对运营商某种角度是致命的冲击,因为所有的技术开始融合和整合,到底电信运营商应该从哪些角度深刻思考我们占有的优势,把它建成我们能够利用的战略,来考虑技术方向。 在所有的讨论之中,大家可能比较认可的是两股力量,显然是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是在互联网上面的新兴的内容提供商或者说应用提供商或者说国际上一般叫 OTT,因为他们显然有很多特征,他们运营的特征跟我们非常相近,也就是它拥有用户。今天上午听到很多人讲,电信运营商有很多的优势就是拥有用户,这些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开始拥有用户资源,我们不能闭幕考虑因素,来选择技术转型和方向。非常简单的是传统的语音业务,传统的移动业务,某种角度在互联网上已经呈现出,他能够非常容易地实现,也有移动的能力,移动能力跟手机的移动能力还不一样,显然这种态势是呈现出来的,关键是它可以无限制地消耗网络资源,给用户一个全新的体验,产生新的价值和观念,重组整个融合以后的网络现状。 电信运营商无论是移动的,固网的或者今后合在一起的运营商都必须要深刻地面对市场的挑战,来思考技术方向到底怎么走,因为技术确实非常多,有些技术可能还在所谓的寻找阶段,有些技术已经是在市场上广泛使用了,显然有些技术已经变成竞争对手所利用的利器跟我们产生竞争了。在面临这么多技术,这么纷繁的选择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应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我们怎么样做技术方向或者说我们在转型的时候应该主要思考哪些方面呢?有很多技术,但是大的方面主要从三个层次,三个领域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是通过网络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固网、移动网都是因为网络的原因,尽管我们过去强调很少,是因为网的无处不在,全程全网给用户提供了通信的功能,语音的功能。网在今后仍然是运营商非常重要的平台。 再一个显然考虑我们的竞争环境,我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更好的业务相关性,更有价值的能够使电信运营商有权利,有资本说你跟我在这个领域竞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用户的接口,用户的界面,就是应用的功能,最终用户靠我的应用功能来体现他的价值和有用之处。在这里最最关键的未来的走向,我认为最终的用户体验,它的用户体验认为你提供的业务和应用有没有价值,怎么样把三个层次整体来思考,来考虑它的技术方向,找到技术上的一些重要的突破口,是所有电信运营商在转型也好,在各种思考也好,是最最主要要考虑的方向,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电信运营商转型道路上,已经走了好几年了,全球基本上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条路走得不是太顺利,无论是固网还是移动运营商,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路线,经营路线也好,因为有不同的力量,因为我们在新的大融合市场上,各种力量都在影响,包括在座的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伙伴,有不同的市场驱动力驱动他往哪个技术方向走。 像中国移动运营商非常重要从运营商角度清醒地思考哪些地方是我战略的重点,哪些地方是我战术的思考,哪些地方是技术上突破的地方,哪些地方是可以把握的地方,哪些地方是可以合作的地方,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看到现实各种技术路线在影响运营商,现在转型成功是需要电信运营商自己有全新的彻底的思维,有全新的见解。 中国移动来考虑 WiiSE 项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纯粹的研究项目,要根据转型的模型和技术的模型几个因素相吻合来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在哪些方面取得技术的突破。转型也好,IP 技术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和影响这个讨论不是一两天,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相对来说我们取得的成绩还是比较初步的,我们做了大多数努力,花了相当大的资源,某种角度叫我看来是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大家都认可的所谓的语音也好,数据也好,各种视频业务都在 IP 网,15 年前我在朗讯的时候不可思议,朗讯一些高级研究者都认为不可思议。 我看到相当大的成分是延续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某种角度相对来说忽视了我们竞争对手新的技术,因为我们看到很大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是采用了新的技术,成长型的技术,把它成商业模式,利用它跟电信运营商竞争,从这种角度,电信运营商需要一种新的思维,需要一种新的力量,需要从 IP 角度和 IP 所谓的基本机制和理念开始考虑运营商所需要的技术架构,同时我认为仍然要防弊另外一种思路,认为网络就是一个日用品的资源, 应用和业务应该不需要网络做太多的考虑,这两种思路如果太强的话,都会影响电信运营商走出一个转型的道路,仍然是非常不乐观的现实,这就是为什么对转型也好,对技术转型也好有这么多讨论。 我认为对电信运营商思考的思路很重要的某种角度,特别我们在谈到移动的互联网,要跳出手机的概念。跟传统做法稍微不一样,产生新的价值,否则的话我们所依赖很大的技术思路还是打电话,因为我做了很长时间的语音业务,很重要的固有思路是做设备综合,这些东西,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力,但是带来的是相对来说我们的速度非常慢,过程非常清楚,但是得到的最终结果可以进行分析,它并没有满足电信运营商转型或者最终用户对电信运营商期待所要求的期望。这个是需要提醒大家看清楚的,在思考大的技术转型和思考技术思路的时候要考虑到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融合在 IP 网,产生了很多新的应用,但大家同时也发现,在这么多应用里,语音是每个人用的,短信也是用得非常多,彩信诸如此类业务都非常好,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经历的人要求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除了最传统语音业务,很难找到另外一个业务谁都用得好,谁都可以掏钱,这也可能是今后面对的现实,在技术上,在思路上必须有这种心理准备,同时我们习惯的语音业务、短信业务,那些业务占用我们资源非常少,那些业务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我们不能依赖于它作为转型的技术思路。 长尾理论是很重要的技术方向,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不同的年龄层,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人对所谓融合以后的技术所需要的应用,所愿意付的代价都是不一样的,这对我们运营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习惯规模经营,用一种技术,用综合设备,来提供绑在一起的业务,某种角度技术方向的推动相对来说不是走这个方向,这是很重要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的理念,技术的理念,你应该把重点放在网络是一个平台,网络是经过电信运营商最重要的平台,接入技术在未来五年之内,大家看到会是越来越多的接入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讲,有 2.5G、3G,有各种技术。 因为各种宽带的需求,接入技术有很多。构造网络的方式有很多种方法,Ad Hoc 网络,Mesh 的网络,确实如此。我们预料一定有新的技术出来,就会有人用它产生新的技术,这里所有接入的技术都会归到网络的边缘上变成一个相当智能的网络,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人可否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网络融合重点来看,显然要把移动里跟业务相关的,跟端点设备相关的,跟安全相关的,跟控制相关的机制想办法整合到网络里,无论是端点的认证,用户的认证。 所谓的 IP 网络,在企业里做信息,做 IT,延伸到做语音,做视频,各个行业同时进入我们的家庭,这些能力都慢慢地变成网络的能力,因为这四种能力基本上是一种通用的能力,网络有通用的能力来考虑四种应用大的知识,这是非常关键的。网络某种角度不是原来以前所谓的互联网,从这个角度来说,IP 技术,IP 网络也在走向一个新的创新或者新的演进。如果把数据的信息压缩到网络智能边缘以后,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叫信息爆炸,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在用户面前,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跟我们电信有什么关系,电信业说移动信息运营商,真正深刻的考虑是什么?是它能够把信息给其他人分享,能够把信息变成时时的信息,这样才有新的价值,电信运营商的价值才体现出来。语音如果传统只是模仿,这条路走出来不会有太大的价值或者花大量的精力在那边,我们丧失了很多在竞争时间上的资源,因为很大的原因,你单单给他做一个简单的通信已经不是很难的,但是通信能不能变成通用的网络能力。 第三个 Video 有点播有广播,手机上有手机电视诸如此类一切的形式,对网络的演进,对网络架构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 P2P 对网络资源的耗费,对网络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做网络设计不得不考虑怎么把 P2P 的技术应用到运营商网络里,使得内容和媒体,使得所有网络资源最经济有效推行到最终用户那里。这里还有 Mobility,它提供什么样的新价值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认为它提供无障碍,无边界的,这是用户最终体现的价值所要求的。 网络要变成平台,变成电信运营商无论是移动还是固网今后最重要的平台,因为这样才能提供全业务。很多关于运营商业务网的架构没有太大的争论,过去七八年,大家都觉得今后会走向 IMS 架构,我们做认真的思考会发现,IMS 依据 SIP 网络资源占据的比例不大,甚至会越来越少,最重要的视频,线性的,非线性的,网络的,各种资源站的网络视频非常大,现在看到的结果不再 IMS,非常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需要慎重考虑业务的架构。这也是一个话题。 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要考虑支持,要建立网络业务交换的架构,支持 IMS,同时更重要要支持非 IMS 的应用,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识别,进行控制,进行管理,这是所谓业务架构的考虑的绝对,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单单依赖于所有的 IMS,现在做 IMS 很多思路,某种角度有点延续我们传统电信所习惯的思路,比如说 IMS 主要做绘画能力,绘画能力有很多功能,把它模仿过来,花的时间太长,带来的思路是设备集成,关键是把基本的能力,基本的控制机制抽象出来,把它变成真正业务平台的思路,如果 IMS 非常成功,当然可以支持 IMS,其他业务产生,也可以作为非常好的业务平台,这是思考的主要方向,这里包括怎么样建立 QOS,包括 DPI、POlicy,这些都是通用的、必须的,必须来支持。 我们既要支持传统的应用,又要支持新的应用,业务的架构是非常复杂,我们电信运营商没有这样的经历和实践做这样的事,需要把通用的能力转化成网络的能力,就像安全能力,不是在一个网络上,不是在一个防火墙上,需要整个网络进行检测,需要网络的设备,边缘的智能,我的核心怎么协调一起工作。 刚刚电信运营商比较担心的是接入的资源,反映出一个考虑,接入资源不但在宽带化情况下,仍然有新的应用耗费更多的资源,这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现实。就像今天有一嘉宾说我们做移动互联网的人是不是要追赶所谓应用的需求。如果不去追赶,我们有什么样新的策略,如果去追赶,我们是不是会遇到刚才我们谈到的在接入网上面有很多挑战,基站数量不断膨胀,资源怎么管理和调度,这里有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架构做得非常复杂,显然就带来不可扩展性,这是电信运营商最忌讳的,我们希望由小做大,把架构在整个网络立体显出来。 这是一个因素,能不能够满足电信运营商所谓经营的需求,同时能不能把它做成尽量平台化,使得业务层次、控制层次相对来说简单灵活,同时能支持各种未来新的业务。我们把它放在网络边缘上,平台上,使平台有更多的能力,有更大的空间做业务的支持。 今后到底用户的端点设备是什么样的状况,是融合还是多样化,这个问题对移动是更重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讲市场是融合的市场,但是考虑在接入架构上有多种异构,怎么样同构化。在用户端点也存在这个问题,到底今后人们主要的多媒体应用都会集中在一个或者两个设备上吗,这对移动的技术方向是非常大的,今天早上也听到很多思路,显然移动是非常重视手机平台,但是我个人认为移动可能需要考虑更宽广,因为移动今后面临的竞争绝对是全业务的运营商,全球的竞争对手,面临的是所谓多媒体应用,意味着你的宽带接入,无线接入,办公室,家里,路上都跟你相关,而这个相关意味着用户多媒体体验会在不同的端点上体现出来,因为人为的因素会使得不同的应用场景它的端点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手机也是,有各种各样的手机,不可能指望我只用几种手机。 通讯和视频结合起来,产生很多新的应用,比如网增业务,尽管是宽带业务,今后一定跟移动互联网发生关系。大家看电视,一定喜欢在家里,影剧院,越大越好,越舒服越好,网增技术第一个强调是针对大小,你可以真人出现在你面前,这个技术前两天已经在国际上进行了演示,用网络技术,我站在这里,在印度一个点,在美国旧金山这个点,我们两个人可以对话,这都可以实现,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不是电影中的天方夜谭,难道说这些跟我们移动通信,移动信息未来的业务没有关系吗? 从这个角度的思考来说,运营商在转型的时候,需要从传统的在网络中心进行控制和开放,同时要考虑所谓的互联网带来的特点是在 PC 上,在智能端点上进行开放,开放的结果使得它有可能往通信领域进行融合。某种角度有一定的长处能够跟我们竞争的,必须思考电信运营商用什么样的技术在未来环境有一个突破。很重要的突破要依赖于通信和手机,能不能用手机和其他所有的 IP 端点进行自然的关联,因为他们都在 IP 网上,但是都围绕人周围,回到家里有各种各样的 IP 端点,我们需不需要在应用上,在功能上有新的技术架构,是必然需要的。 这点已经反映在统一通信里,统一通信突然变成在个网里或者在企业里非常重要的市场,这个市场非常大,思科在 2000 年开始倡导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在那里,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做到完整统一。各种各样的运用对网络架构有新的要求。我们所说的移动端点业务今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不需要太多考虑端点设备怎么融合,怎么控制,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需要在各种 IP 端点上建立应用,使得应用的融合成为可能,从这样角度来说,我们回到家里一个电话,一个手机,就跟其他 IP 端点都能发生关联,业务的关联性变得非常重要,这样的话使得传统做的业务变得简单,灵活。 比如说我打电话给周部长,打完电话以后,刚刚拍的照片,用另外一个照相机,这张照片用电话传给对方,用什么设备显示,这不是我担心的。这种融合是用通信做中间介。这对移动,对所谓移动互联网是需要考虑的方向。这里倡导所谓共享、互动,都是连在一起的,刚好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已有的长处,来发挥长处,使我们转型做得更顺利。 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以及做了一些样机,很重要的理念,所谓的控制都可以利用现在的手机、电话,但是可以关联其他各种应用,可能在路上看电视的手机回到家里一个键漫游到家里,但是收费仍然在手机上。这次电信运营商思考转型和技术转型上要考虑的问题。最关键仍然要利用网络平台,这个网络不是简单的网络,要支持各种各样新的应用,各种各样新的资源消耗,所以要把新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同时想办法利用新的应用功能来试验各种市场,最终达到能够把各种利用协调,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这是电信运营商超越它作为网络平台,作为传输连接的能力以外,在多媒体应用今后竞争的空间里,取得一份市场最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 主持人周建明:刚才说到网络是运营商很重要的战略资源,你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运营商怎么样提升网络作为战略资源的价值? 殷康:现在转型是随着技术在进行改变的,现在有一个改变。每一个竞争对手都是利用新的技术来作为平台,进入一个市场。我认为最关键的对电信运营商来说要考虑它的核心网,这个核心网必须要有很好的应用,把新的应用和媒体对网络的需求变成网络建网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是融合统一的网络,但是这个网络以什么为最终的建网依据呢? 很多人说软交换显然在建一个网,这个网以语音为基础的,我们熟悉的人都知道是电信级的,要求 5 个 9,掉包率小于 1%,如果看 IPTV 对这个网有不同的要求,看网增业务,这个网络有数量级的不同,现在都在一个网上实施下来,网络建设必须有更高的标准。这个网络像水桶理论,随同你各种不同的应用,刚才说没有一个应用能够负担起所有的网络,必须是每个应用需要网络资源。像水桶理论,有的要求低一点,有的要求高一点,在建这个网络必须用最高的标准要求它,这就是变成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上面可运营的业务,可能一个业务只能到一个特定的市场,到特定的人群,但是是新的技术,必须要采用新的技术来运用这些业务,这是一种思路。我们对网络有全新的认识,来利用它的平台,来支持各种各样的利用。最关键的思路是怎么样在这点上,能够统一成所谓的同构也好,怎么样来调动它的资源。 主持人:谢谢殷博士。我们注意到殷博士的观点是通过构建一个既能适应传统的电信网业务的核心网又能够适应今后的移动互联网的相关业务的核心网,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保持电信运营商把网络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来提升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战略资源的价值。具体来说,是不是业界大家都认为今后的核心网控制技术一定要用一个技术来控制这两大类业务,我个人觉得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下面把话题转到第三个演讲者要探讨的问题,主要来探讨无线网的 IP 化问题,整个无线网 IP 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但可以降低整个网络的相关投资,也可以简化网络的结构,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有请摩托罗拉公司的杨劲先生给我们做演讲。 杨劲: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移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我代表摩托罗拉跟大家对于 IP 移动性方面的探索来共享一下。这工作主要是我在巴黎的同事他们团队的工作,我来这里代表做一个演讲。前面两个演讲有一个很好的框架,从相对比较高的层面描述了新一代网络架构,包括业务架构的要点。我的演讲可能集中在其中一个点上,就是 IP 移动性,我们有点有面。 在这样的网络架构下,接入网是异构的,IP 移动性主要关注三个背景,一个是异构网的接入,另外 IP 做一个平台,第三个是 QS 成为关注点。在新的网络架构下,我们考虑 IP 移动性,有有利的地方,有利的地方就是尽管网络是异构的,但是 IP 作为网络层和业务层共用的平台,基于 IP 移动性方案变成可能,不利的地方,也来源于它是异构的,我们在十几年的经验,往往在某一个网络间的移动性解决得非常好,也非常成熟,但是系统间的移动性相对来讲还不够成熟,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机会,我们去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是我今天主要的目的。 分三个方面,当用户的体验,QOS 作为一个关注点的时候,我们一起看一下有量化的数据,对我们面临的情况有一个好的了解。第二方面看一下现有的基于 IP 移动性的协议以及面临的局限性。最后看一下一个完整的移动性方案除了 IP 这一类的协议之外,还应该包括什么。 先看性能方面的特点,借用 ITU 的报告,来看一下对语音典型的要求在时延上的要求。这个报告中讲到对任何应用四百毫秒应该是最少的要求。如果你能小于 150 毫秒,用户基本上能感觉到是一个非常透明的互动性的应用。我们在用 200 毫秒和 400 毫秒作为两个比较重要的尺度,当我们观察延迟方面的性能要求。在移动无线情况下,我们看一下 VOIP 将来作为 IP 的典型应用。再一个非常好的网络下,当它在地区内,现在观察到的延迟是 150 毫秒,如果跨出地区,在地区间已经到了 300 毫秒,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延迟已经到了 150 毫秒的量级,由于移动性产生的空间不是太多,当然这 150 毫秒已经包括了由于抖动,为了去抖动所需要的 50 毫秒,还有额外形成35 毫秒。 如果超过 50 毫秒,数据跟丢失的效果是一样的,用户感觉到由于移动性带来额外的抖动,还有事实上数据丢失带来的对服务器的影响。我们基于IP 的移动性,目前已经有的方案,提到 IP 移动性,大家非常直接地想到移动IP,移动 IP 作为 IP 最基础的元素,他也在因特网领域被研究了很多年,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我们在这里把相应的以移动 IP 为基础的协议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除了 IP 移动性之外,在这里也列到了绘画移动性,这两种移动性,工作在不同的层面,IP 移动性的目的是在移动过程中,试图保持终端的 IP 地址不变。 绘画移动,你 IP 地址可以变,通过绑定不同的 IP 地址保持绘画的连续性。这两个移动性在不同的层面,在某些应用上,这两者之间是可以互补的,但是严格地不能互相替代。我们看到以移动 IP 为基础的几个变成,如果拿把它作为参照物,有一个改进叫 fast MIP,跟标准的移动 IP 相比在数据丢失减少和额外延迟方面,是带来一些优势的。还有一种是用户离家比较远的时候,带来的延迟减少。带来的问题解决的场景比较少,还有一是 Proxy Mip,它的优势是在某种程度上在终端方面是透明的,但是后面还会讲到简单的依赖它来实现 IP 移动性,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太现实的,它仍然需要终端和边缘网络的配合。 具体看一下移动 IP。原理非常简单,如果打一个比喻讲,一二十年前,大家送邮递的话,大院有一个收发室,你的信件首先到收发室,移动 IP 很简单,你出差的时候,说我现在出差到深圳,收发室会把信件打包到深圳去,这是最简单的工作原理,这种方式也是相对成熟的,工作很多年,在很多系统上,包括商业系统都在应用。把它用在对时延要求更敏感的环境下,我们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一个解决的方式就是试图总是先连后断的切换方式,尽量减少在切换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包括时延和抖动。如果一个手机有两个接口的话,相对实现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有两个接口,先去试着连新的网络,老的网络不断,连好了,再去断那个。 如果是单一接口的话,只有一个,这个时候会用类似的机制做一些帮助。简单看一下 Proxy MIP。发现新的网络,在网络下发现 IP 地址,最重要是在新网络和旧网络或者是两个网络之间能够把数据在完全没有移到新网络情况下,先存储起来,等那边准备好,把存的数据给你。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我准备好了,开始到新的网络上,这是延迟,这部分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最后一部分是浅绿色的部分,是说我已经移到新的网络,你把数据给我,同时你也通知家里的传达室,说我现在新的地址是这个,你可以给我通知。Proxy MIP 在两个方面有两个方面有所改进,数据丢失减少了,而且整个时延有所减少。 FMIP 给了你先连后断的可能性,即使你的终端有一个空口的情况下,这也是有可能的。相反如果用最早的 IP,在单一接口下面,这样做,至少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做不到的。当然在两种空中接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做到先连后断。对于 FMIP 我们做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场景比较简单,在一个单一的WiFi 中接口下切断,因为切断带来的时延是 346 个毫秒,346 个毫秒的延时超出了我们的标准,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说有它的问题。 发现这里有 316 个毫秒,就是 90%的延迟是因为乘 2 带来的,是因为最早设计的时候,对移动性支持考虑不到或者这不是它当时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造成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 316 毫秒的延迟在很大程度上,在新的网络设计中间是有希望做到优化。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在现有实验中用的软件也是没有经过移动性的优化,这也是带来 L2 延迟的重要原因。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一种思路,我能不能以来于移动 IP 或者它的变种来解决移动性的问题,这种想法如果能做到就很好,其他不用管。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将来的网络架构,它的复杂性或者它提供的好多新的机会,会发现依赖于移动 IP 之类的协议来解决移动问题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应该看到移动性的管理是需要非常多的软件在里面才能做到最优最快,这些软件依赖于移动IP 是做不到的,因为网络中有很多节点,移动 IP 只是节点当中传递信息,它本身并没有信息,这些节点需要得到额外的信息,才能利用移动 IP 协议才能更优移动化的协议。 完整的移动性方案需要包括移动性和切换管理,移动性和切换管理在我的定义里,移动性管理里除了通常的比如说在 GSM 移动性管理,需要各种存储、更新,包括信息的获取等等功能之外,也包括终端在移动的时候探知可用的网络或者新的网络以及做一些新的必要测量,更关键的时候,当我有多个网络可用的时候,我来决策怎么选择,什么时候切换,到哪个网络或者说我试图利用多个网络同时使用。切换管理在我的定义里主要是移动性管理的执行过程,也包括与网络或者其他通信端点的同步。 稍微扩展一下,在今后的网络环境下,有一些机会让移动性管理做得更好,将来的网络很可能是多个网络同时存在,利用同时存在的优势可以做一些工作,比如说让不同的网络跑不同的应用,根据他们的特性来跑。每个接口都有多个 IPHoA。当有这个可能的时候,我知道每个不同的应用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所能支持的 QOS,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匹配。 移动性的管理还有可能跟应用配合,这有很多年了,多媒体的应用都有一些 QOS 感知或者调整的灵活性,有模式的变化,从多媒体应用变成单一媒体或者减少媒体的数量,这两种媒体的变化,都使得许多应用都可以根据网络的 QOS 的情况做调整。当我们做的时候,这样的特征也是可以被利用。 摩托罗拉公司杨劲 GSM 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 L2 的移动性管理经验,非常成功。这些东西将来可以利用系统间的移动优化,我们说异构网的移动方案跟 L2 之间的交互也是一种可能的途径。终端和网络相互配合,在做配合的时候,也是有用的渠道。802.21 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我也同意 802.21 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很好刻画了新一代网络特征,另外一方面,802.21 可以往深具体地看一下,我们要把框架应用到某一个系统上来,需要做哪些工作,就是更具体化,更细化一些。同时考虑在做移动性管理的时候,考虑到移动终端电池、电源方面的限制,尽量地减少多个网络接口同时打开的时间。 有一个小结,IP 移动性是一个老的话题,移动 IP 也有很多年成功应用的经验,在新的环境下确实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异构网和 QOS 支持的时候,这里的原因分析,移动 IP 以前是作为单一的 IP 层的协议,但是后来发现移动性管理远远超过了简单的 IP 协议所能具有的功能。另外一个原因接入网的技术,比如 WiFi 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把切换的优化作为考虑的重点,所以我们在这个层面,有很多优化的方案和机会。解决的思路主要是这样一些方面,跟综合的移动管理可能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对未来的网络特别是 L2 的优化,第二 IP 移动性和 L2 移动性之间的配合,还有多网络情况下,怎么利用多网络的特点帮助我的移动性使其达到最好的 L2 的感知。除了今天讲的安全性方面和准入管理方面,都是需要综合考虑进去的。最后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杨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介绍,移动 IP 化确实带来了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需要去探讨和解决,包括移动性的管理问题,应该说移动性的管理问题可能还借助于原来非 IP 化移动性管理方面的经验,可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更加优化的方案。关于移动 IP 的切换问题更加复杂一些,包括移动全 IP 的移动开辟之间的切换,也包括跟非IP 之间的切换问题,所以相对问题更复杂一些,看大家有什么需要跟杨博士探讨的。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刚刚看流程里,基本上都是指 IPV6,从摩托罗拉方案上能实现 IPV4,在 IPV6 条件下支持多连接

注意事项

本文(移动wiise讨论会)为本站会员(红**)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