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doc

  • 资源ID:13327310       资源大小:65.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doc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经济地理学一、填空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2、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3、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地区的显著特征。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6、区域性的含义是: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7、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运输费用是: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9、尽管公司结构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但是人们可以将公司归纳一下几类: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邓宁提出一个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这三种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11、一般来说,经济轴主要有一下类型: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12、一般而言,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13、区位论研究抽象的世界,最基本的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核心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或者利润最大化。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相关论。1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际经济协调。16、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1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局。18、区域主义的特点:重视野外调研、重视地方的综合(描述)研究、划分区域的拓扑学方法。19、行为与感应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策者行为、被雇佣者行为、消费者行为。20、社会分工的前提: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交换的发展。21、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业贸易的存在是发展的前提。2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23、区域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是:均值区域、功能区域、行政区域。24、经济区的组成要素: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25、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26、区域产业按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可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域面。28、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29、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的要素取向)是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30、企业增长的战略有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包括接触扩张和等级扩张。二、名词解释1、单位运价递减率:场站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千米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千米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2、距离衰减律:一般来说,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这里的距离除了指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外,还可以是文化、制度、信息、心理、动机等方面的差异。3、折衷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利用的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4、空间邻近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5、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围绕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泛指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6、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7、劳动地域分工: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各地区(或国家)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8、产品周期理论与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得空间变化。弗农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把农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他们以具有累积效果的循环方式运动。即强调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9、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1)极化作用:指某一地点或地段,凭借自身优越地理位置的优势,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建立,不断地从周围地域甚至较远的地域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这种吸引的范围、内容和程度都随着增长极的发展而拓展,正是这种吸引力的作用,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从而使极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扩大,这个过程叫极化效应。(2)扩散作用: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腹地,促进腹地经济成长。(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同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同,主导作用不同,经济发展的早期以集聚为主,后期以扩散为主。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一定的惯性。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才会受到遏制,并发生转化。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扩散并不排除新的集中。10、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1)接触扩散:由近及远,具有距离衰减效应。(2)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按区域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11、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主要表现在工业专门化与地方专门化。12、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1)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实现规模经济)(2)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13、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1)乘数原理:乘数表示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2)加速原理:投资是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消费量或收入的变动率。14、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1)主导产业: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大功能: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量高,产品调出规模也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能承担起全国或全省地域分工的某一重大任务。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它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仅产值比重大,而且关联效应强,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并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高一层次演进。(2)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但其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或与其它区域同类产品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展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15、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1)效率目标: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即追求整个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宏观效益。(2)公平目标: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公平效果,即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别。(3)两者关系:近期:相互消长。更多的平等所增加的好处是以牺牲更大的效率为代价,更大的效率是以牺牲更多的平等为代价的。远期:两者统一。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率,就不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用以支持落后地区的开发。没有落后地区的开发,发达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原料与燃料来源也难以保证,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整个经济也难以长期快速发展。16、经济区、自然区与行政区(1)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2)行政区:国家地方政权。是指为了国家地方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3)自然区:自然条件相似的。17、经济类型区划、部门经济区划与综合经济区划(1)经济类型区划:以某一经济现象的客观分布为对象进行经济区划,所形成的区域即为经济类区。(2)部门经济区划:对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其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综合经济区划: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所形成的区域也称经济区,它是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4)综合经济区划与部门经济区区别:综合经济区是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划分,而部门经济区划是对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的划分。(5)综合经济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的区别:经济类型区以区内一致性为特征,而综合经济区则主要考虑了区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它是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以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一定任务为主要特征。18、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1)经济国际化:经济活动跨越国界的扩张,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扩大。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2)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的全球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不仅包含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张,而且更重要的是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联合,反映经济活动组织本质上的变化。(3)世界经济区域化: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即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相互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即经济一体化)19、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1)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带来效益增加。即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规模不经济是指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递减。(2)范围经济:为减少交易成本,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实现内部交易,从而实现范围经济。(3)对比: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而范围经济是指由于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率,即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三、简答1、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政府行为与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1)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很好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使整个经济实现一般平衡。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会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主要体现:1)政府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之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根据。选择主导产业;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关系。2)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如对主导产业在投入和政策上保证其优先发展,强化其两大功能,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3)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通畅,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同样有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失误,或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2)政府行为与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购买本身形成庞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共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与管理需求等。政府的其他需求,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求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军事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次影响很大。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时,政府常常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作为政府不仅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在处理公平与效益问题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通过率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可以增加市场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促进经济发展。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例如西部大开发,促进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产业内部,对农业的支持等。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主要有哪四种?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1)4种模式: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异及区位演化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2)共同特点: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展过程;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3)在中国的应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空间扩张十分明显,不仅内部成员发展迅速,而且区域范围、经营业务也不断扩张,一些企业还通过先在海外建立销售机构、在建立生产机构的途径实现跨国发展,比如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海尔集团等。3、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1)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2)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3)区域之间是否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4)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总之,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3.干扰机会:两个区与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4、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1)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2)经济区组成要素:经济中心: 每个经济区都拥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经济中心作为全区经济的核心,通常为区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或城市群。腹地范围:每个经济区都具有一定地理界限,有相当范围的地域作为其发育、成长的必要场所,既包括在这一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与技术资源、生产性与社会性基础设施等物质要求,也包括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组合与投影,即地域空间结构。经济联系:(1)经济区内组成区域经济整体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要建立起彼此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关系。(2)组成经济区的各个地区之间,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分工协作、横向联系的产业发展关系。5、RD机构的区位要求及区位特征(1)R&D区位要求:1. 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 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 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2)R&D区位特征: 趋向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1. 母国市场型:一般在母国设置R&D机构;2. 东道国市场型:趋向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3. 世界市场型:具全球取向,如雀巢饮料公司。公司建立海外R&D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6、工业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首先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的主导行业,这个时期也称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时期。(原因:投资门槛低、可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分为两阶段:一是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学等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称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利润相对丰厚);二是以电子、机械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称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所谓“后工业化社会”。微电子、激光、机器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新型材料等新兴的高技术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亦称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7、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人口分布密度、消费者收入(影响消费量、消费类型);(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费用、时间费用);(3)零售业间的竞争:集中与分散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特性;(4)地价的作用:影响地价因素(交通便捷度、空间关联性、环境满意度),区位主体对地价的承受能力取决于预期利润。8、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从哪些方面评价(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对应性;(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9、分别说明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的形成机制。1)杜能圈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2)逆杜能圈形成机制: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在城市近郊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后来发现在不断扩张的大都市边缘,土地集约程度的空间分布与杜能环模式相反。辛10、区位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什么不同特点?第1阶段: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8261930)研究内容:基本上局限于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研究、实践。研究方法:基本上局限于单个经济单位,所考虑的是直接影响工厂区位的运费、原料、市场等少数几个因素,以寻求一个静态的局部均衡模型。相对而言属于微观研究。第2阶段:中心地理论至今研究内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研究方法:由于区位选择问题愈来愈复杂,传统的区位论发展为总体经济的区位论,即要寻求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经济客体的最佳空间排列和空间结构。在理论上要求考虑到有关方面的全部因素,并注意到因素的反馈作用,以及某一方面要素的定位对其它方面要素定位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更综合的宏观研究。11、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有什么要求?其实际区位一般趋于何处?为什么?(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1. 便利的交通运输:便于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的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及时的信息获取: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3. 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关键人员: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不但要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大都市区大都市区的优势:1. 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2. 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3. 具有与其他大都市区高度接近性。12、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促进作用,内在机制是什么?(1)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起到促进作用: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增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2)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生产网络与生产链关系;生产网络管制;生产网络空间;生产网络地域根植性13、21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4、试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1)传统贸易理论(Orthodox Trade Theory,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是:(1)完全竞争;(2)国际贸易商品是完全同质的,且在不同国家也是如此。传统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国际贸易只有产业之间的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传统贸易理论只考虑了不同产业间产品的交换。也就是说,根据传统贸易理论,一国不可能同时出口和进口相同的商品。因而,传统理论不能解释当今世界普通存在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现象。(2)新贸易理论: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产业间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从互通有无到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再到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四、问答1、请举例论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2、论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实例论述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对区域经济格局变 word完美整理版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doc)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