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克什克腾东厅铜多金属矿产地质普查设计

  • 资源ID:128925408       资源大小:1.44M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克什克腾东厅铜多金属矿产地质普查设计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地质普查设计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二九年五月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地质普查设计编写单位: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项目负责人:张焕军编写人:张焕军 刘玉平 吴根利 席忠武单位负责人:于跃生总工程师:王新亮提交单位: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时间:二九年五月目 录第一章 前 言1第一节 目的任务1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2第三节 探矿权设置情况4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4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5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5第二节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条件7第四章 普查区地质9第一节 地层9第二节 岩浆岩10第三节 构造10第四节 地磁异常特征10第五节 化探异常特征11第五章 工作部署12第一节 总体思路12第二节 实施方案12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4第一节 地质填图14第二节 槽探工程14第三节 钻探工程15第四节 原始地质编录要求16第五节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17第六节 化探工作18第七节 磁测工作21第八节 激电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24第九节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26第七章 实物工作量27第八章 预期地质成果27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28第十章 经费预算及依据30附 图 目 录图号顺序号图 名比例尺11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区域地质图1:10000022东厅铜多金属矿普查区地质化探综合异常平面图(附工程设计)1:5000东厅铜多金属矿普查设计初审意见书组织审查单位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审查时间2009年5月21日初审意见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质检小组于2009年5月21日对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地质勘查公司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普查设计进行审查。一、概况2007年12月6日2010年12月6日,勘查面积2。我院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本设计。实施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和基础上,通过地质、物化探、工程揭露、采样测试等合理有效的勘查手段,初步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情况;寻找、发现物化探异常及矿化带并圈定矿体,初步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初步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该区成矿前景做出评价,为详查选区提供依据。2009年的主要任务是:1.在原1:20万化探异常区通过1:1万土壤测量,发现并圈定土壤异常,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工作面积2。2.进行1:5千地质草测,初步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矿化蚀变带的特征,确定最有利的找矿部位或地段。设计面积2。3.通过1:1万激电中梯面积测量,了解区内激化体、电阻率,找出与铜多金属有关的异常区,并进行电测深,为探矿工程布置提供依据。4.通过1:2千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划分地层层序、侵入岩相带及矿化蚀变带,了解各类岩石、蚀变带的含矿性,为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异常解译工程布置提供依据,设计工作量5km。5.利用槽探、浅井、钻探工程揭露所发现的矿体、矿化体、蚀变带及物化探异常,初步查明矿化体、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及矿化体作出评价,为详查提供依据。6.初步查明矿石中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床成因。二、初审意见(一)主要优点1.按照地质矿产普查规范要求,在该区进行1:1万土壤化探测量及1:1万激电中梯面积测量,其技术路线布置基本正确,点线密度符合规范要求。2.在1:5千地质测量和1:1万化探测量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采用1:2000岩石化探、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山地工程揭露以及少量钻探工程进行异常验证,其总体思路较清楚,目的任务较明确,工作方法可行。3.工作量的使用、安排基本合理。地质方法及技术要求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可操作性较强。4.项目费用预算基本上是按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编制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标准,以独立的章节编制,采用的表格正确,预算内容较齐全,采用的技术条件和费用标准基本合理。(二)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建议1.设计书未收集前人近年来的物探、化探资料,未附物、化探综合异常图。建议在施工前,补充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和目标。2.补充修改、完善设计图、区域地质图内的有关内容。(三)简要结论建议将设计书文字、图件修改对口完善后,呈送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矿业集团)勘查开发局生产技术部审批。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2009年5月21日附:设计初审专家名单设计初审专家人员名单姓名职称职务专业专家签名王新亮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矿产地质武永平高工副总工程师矿产地质吴之理教授级高工顾问区域地质黄锦芝高级经济师副经理会计第一章 前 言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是探矿权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和内蒙古正中矿产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由内蒙古正中矿产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由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组织实施。据此,我院以目前掌握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化探资料,编写了本普查项目的工作设计。第一节 目的任务一、目的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和基础上,通过地质、物化探、工程揭露、采样测试等合理有效的勘查手段,初步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情况;寻找、发现物化探异常及矿化带并圈定矿体,初步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初步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该区成矿前景做出评价,为详查选区提供依据。二、任务1.在原1:20万化探异常区通过1:1万土壤测量,发现并圈定土壤异常,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工作面积km2。2.进行1:5千地质草测,初步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矿化蚀变带的特征,确定最有利的找矿部位或地段。设计面积2。3.通过1:1万激电中梯面积测量,了解区内激化体、电阻率,找出与铜多金属有关的异常区,并进行电测深,为探矿工程布置提供依据。4.通过1:2千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划分地层层序、侵入岩相带及矿化蚀变带,了解各类岩石、蚀变带的含矿性,为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异常解译工程布置提供依据,设计工作量5km。5.利用槽探、浅井、钻探工程揭露所发现的矿体、矿化体、蚀变带及物化探异常,初步查明矿化体、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及矿化体作出评价,为详查提供依据。6.初步查明矿石中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床成因。工作周期:2009年5月下旬完成设计编写任务,2009年5月底开始野外作业,11月底完成野外任务转入室内整理,12月底提交普查报告。本次工作设计主要工作量:表1-1 克什克腾旗东厅普查区铅锌银矿普查设计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工作项目计量单位工作量备 注1:5千地质测量(草测)km21:1万化探(土壤测量)km21:2千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km51:1万激电中梯测量km2钻 探m1000浅 井m100探 槽m32000基本分析样件350化 探 样件1000光 薄 片 样件50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一、工作区范围及交通普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行政区划隶属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哈日浩舒苏木管辖。其地理拐点坐标见表1-2:表1-2 普查区拐点坐标一览表拐点编号东经北纬拐点编号XY1117°114543°213012117°130043°213023117°130043°201534117°114543°20154面积:km2图1-1 交通位置图普查区位于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西北60km。国道403二级公路及集通铁路从测区南15km通过。西距锡林浩特市130km,东距赤峰市250km。区内地形大部分平坦,多数均可通行汽车,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二、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普查区西部大部分地区平坦,属丘陵区;东部1/4地段属中低山区,地形切割较强,地形坡度为10°-30°。海拔标高为11001500m,相对高差400m。主要河流为西拉木伦河从测区南部流过。植被不发育。东部基岩裸露较好,西部多为第四系掩盖。本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和且雨量较多,酷热时间较短,春秋多风,全年温差变化较大,较寒冷为每年1月份,气温大多在-20 -40。年平均气温为。封冰期较长,从每年10月份至翌年5月份,长达7个月,冻土深度达3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200-480mm,蒸发量为1200-1500mm,无霜期160天左右。本区属半农半牧区,居民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牲畜以绵羊、山羊为多,另有马、牛及少量家禽等动物。农作物为小麦、莜麦、油菜、胡麻等。工业不发达,仅有简单的机械修配厂、皮毛加工厂等作坊式个体企业;矿产资源主要为金、银、铜、铁、铅、锌和煤炭。近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电力,交通运输环境的改善使地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区劳动力充足,生活及生产用水、用电方便。第三节 探矿权设置情况2007年12月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矿普查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探矿权人: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图幅号:K50E004013勘查面积:2;有效期限:2007年12月6日2010年12月6日勘查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本区系统的区域地质矿产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先有辽宁省地质局,后有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所属各地勘队伍,开展过涵盖本区的区域地质调查、重砂、化探扫面、矿产勘查等方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矿产资料,为今后地质普查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这些工作主要包括有:1.1968年,辽宁省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完成了K-50-X幅(刘家营子幅)1:20万地质矿产调查,详细划分了区域内地层、岩浆岩、构造。2.1987-1989年,内蒙古第二区调队研究室对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物化探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研究工作。3.1984-1988年,内蒙古第二区调队对大兴安岭中南部中生代地层、火山岩、火山机构及成矿规律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工作。4.1990年1995年,地矿部综合物探大队完成了K-50-X幅(刘家营子幅)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了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化探异常带。如近年来发现的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白音查干等大型、中型铅、锌、银多金属矿,都是在此1:20万化探异常范围内找到的。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中段,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处于大兴安岭西坡中南段三级Pb、Zn、Ag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巴音宝力格沙不楞山Cu、Pb、Zn、Ag多金属四级成矿远景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为辅的构造格局,并为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运移、储存空间及热源等必备条件。区域内地层、岩浆岩及构造条件对成矿十分有利,主要的矿产有铁矿、铬铁矿及铁铜矿化点,分别为岩浆分异型及热液型。其中有十地铅锌矿化点,产于哲斯沟组地层内2.45%,Zn14.5%,长100m,宽1-2m。矿点规模均不大,全为矿化点。一般长23m,宽左右。如黄岗梁铁矿:产于哲斯组(P2s)厚层薄层状灰岩或大理岩被侏罗世闪长玢岩(52-1)侵入,形成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矿床,矿化带达15km。共有大小矿体40余个。含TFe品位45-60%,伴生元素铜、锌达5%。铁矿储量达1亿吨。一、地层本区古生代地层属华北大区,内蒙古草原(赤峰-哈尔滨)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小区;中新生界属滨太平洋地层大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具体岩性是:(一)石炭系上统1.本巴图组(C2bb)岩性为轻变质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二)二叠系下统1.大石寨组(P2d)上亚组(P2d):主要由安山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或酸性凝灰岩及流纹岩组成,厚666m。2.哲斯组(P2s)测区南部、东部大面积出露,地层褶皱发育,轴向50°-65°,倾向140°-320°,倾角45°-75°。岩石组合为灰绿色、黄绿色、灰色变质砾岩、变质硬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砂岩、生物碎屑灰岩,产珊瑚、腕足等化石。属浅海滨海相沉积。厚度大于469m。测区的物化探异常大部分位于该组中,与成矿关系密切。(三)侏罗系中上统1.万宝组(J2wb)主要岩性有灰色、深灰色、黑色、灰褐色、黄褐色变质硬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砾岩、炭质板岩及煤层。含植物化石。厚度大于1840m。属断陷湖盆相沉积。2.满克头鄂博组(J3m)分布较为零星,不整合在下伏二叠统之上及其它更老地层之上,被燕山早期深成岩侵入。岩性为灰色、灰绿色、灰黄色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夹凝灰质砂岩,属于陆相火山喷发岩,含植物化石,厚度537m。(四)新近系汉诺坝组玄武岩(N1h)分布于测区北部零星出露,不整合于万宝组及其它更老地层之上。岩性为黑绿色,气孔状玄武岩,紫红色安山质玄武岩组成,厚度30m。(五)第四系1.全新统(Qheol)岩性主要为含砾亚砂土。2.全新统冲积物(Q4al)岩性为坡风积粉、细砂及冲积砂砾石层。二、岩浆岩区域上主要为侏罗纪及白垩纪侵入岩,受区域性构造影响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岩石组合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燕山期侵入岩呈北东向岩基状产出,主要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燕山期花岗岩与矿化关系密切,Ag、Pb、Zn元素丰度值较高。区域上的多处铅、锌、银矿点与该类岩体有密切关系。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热液型等。侏罗纪花岗杂岩体(黄岗山杂岩体)面积达585km2。普查区位于该岩体的西部边缘,与哲斯组侵入接触,普查区东,侵入接触面产状倾向80°85°,倾角5°左右。在外接触带上见有硅化、角岩化蚀变,内接触带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三、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内蒙古-兴安岭地槽皱褶区,内蒙古中部地槽皱褶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三级)。华北地台北缘增生带,晚古生代陆壳增生区。由早至晚有以下三个构造旋回形迹:华力西旋回:以挤压作用为主。燕山旋回:以岩浆活动为主,主体构造为北东向,断裂构造表现明显,褶皱构造微弱,形成北东向地堑与地垒。喜山旋回:以垂直升降为主,伴有基性火山岩喷溢和地震活动。普查区南部的温都尔庙西拉木仁深大断裂呈北东向,控制了地层、岩浆岩、成矿带的分布,为区域上控矿构造,北东向次级构造以断裂为主,为区域上的导矿构造,派生的小断裂呈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为本区的储矿构造。第二节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条件一、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区域航磁异常特征据70年代地矿部航测大队1:100000万航磁异常资料显示,区域内异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中部为正异常区。为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异常值为200500nT。异常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东部异常区宽达15km,向南西变窄,宽3-5km。异常值一般为100-200nT。其中有几个高异常区,均都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分别特征如下:(一)C1号异常:分布在南西部,北东向带状分布。长大于5km,宽1km,异常最大值700nT。地表为第四系覆盖,推测深部为岩体。(二)C2号异常:位于C1异常北部。北东向带状分布,长4km-1km,异常值200-500nT。北部伴随负异常,异常值-200 -400nT。地表为第四系(Q4)覆盖,应为岩体引起。(三)C3号异常:位于测区西部,C2异常东南部,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5km,宽1km。异常值200400nT,北部伴随负异常,异常值-200 -600nT,地表为第四系(Q4)覆盖,向东有斑状、似斑状花岗岩(J)出露,推测为岩体引起。(四)C4异常:位于测区南中部,北东向带状分布。长5km,宽1km。异常值200400nT。最大值800nT。南部伴随负异常,异常值-200 -400nT。地表出露地层有下二叠统哲斯组(P2s),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及零星斑状、似斑状花岗岩(J)出露。异常应为岩体及构造引起。(五)C5异常:位于测区中部,不规则状。普查区范围在其内,异常呈宽缓的东西向带状展布。长,宽1-2km。异常值200300nT。地表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哲斯组(P2s),侵入岩有侏罗纪花岗岩(J)斑状、似斑状花岗岩(J),异常应为岩体引起。(六)C6号异常:位于北东部,北东向展布,不规则状。宽,长10km。异常值200500nT,最大值1000nT,北部有弱的负异常。地表为闪长岩(J)、花岗岩(J)、中侏罗统万宝组(J2wb)地层。零星出露新近系玄武岩(N1h)。应为闪长岩、玄武岩引起。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据1:20万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报告反映,区域上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北为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南为加里东地槽褶皱带,经历了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异常富集区和元素组合,即:西拉木伦河以北,其元素背景及地质单元元素分布特征为:(一)元素区域背景特征富集元素有B、Sb、As、Ni、Cr、Bi、Hg、Li等。元素变化系数0.56%-2.05%之间。(二)地质单元元素分布特征1.中二叠统:富集元素有B、Ni、C、V、Sb、Hg、Li、Bi、As、W、Cu、Mg、V、F。2.上侏罗统:富集元素为Hg、As、Sb、B、W、Li、Cd、Pb。变化系数大于0.4%。纪花岗岩:富集元素有B、Li、Th,且分布均匀。含量变化系数大于0.4%的有Zn、Bi、Ag、Cd、Mo、W、Sb、Sn、Mn、Sr、Co、Ba、La、Hg、P、As、U。(三)化探异常特征区域上的化探异常类别为硫化矿床元素类异常的有30号Cu、Pb、Zn、Ag异常,面积76km2。普查区包容在该×10-6×10-6,Cu130×10-6×10-6×10-6,Pb246×10-6,Cu227×10-6,Zn261×10-6,异常处在黄岗山花岗岩体与二叠系地层接触带上,接触带具硅化、角岩化,褐铁矿化等蚀变,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第四章 普查区地质第一节 地层普查区2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哲斯组(P2s)及第四系松散岩类。1.哲斯组(P2s)出露于测区中部,大面积出露。岩石组合为灰绿色、黄绿色、灰色变质砾岩、变质硬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地层倾向110°130°,倾角50°左右。被侏罗世花岗岩侵入,接触带具硅化、角岩化蚀变。测区的物化探异常积大部分位于该组中,与成矿关系密切。2.第四系松散岩类全新统(Qhal)分布于测区北部与南部,大面积展布,岩性为坡风积粉、细砂及冲积砂砾石层。厚度一般<3m。第二节 岩浆岩普查区内出露的侵入岩为黄岗山花岗岩体的西部边缘,该岩体为燕山晚期粉红色、肉红色及灰白色钾长花岗岩,钾长石含量40-55%,更中长石12-15%,石英22-25%,黑云母5-8%,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等。与哲斯组(P2s)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面产状倾向280°-290°,倾角80°,外接触带具硅化,角岩化蚀变,内接触带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蚀变。第三节 构造普查区构造主要为燕山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脆性断裂,受燕山期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普查区地质体处于北东向构造格局内,晚华力西期的挤压作用使普查区二叠系地层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单斜产出。第四节 地磁异常特征普查区处在1:10万航磁资料C5号异常区(见附图1),异常值一般在100300nT左右,最高400nT。呈东西向带状展布。中部异常值高,向南北两侧减弱,表明中部以岩体为主。图2 克什克腾旗东厅铜多金属普查区地质航磁综合平面图第五节 化探异常特征据1:20万化探资料,测区位于30号Ag、Pb、Cu、Zn综合化探异常区,各元素吻合性良好,化探类别为硫化矿床类别。面积2km2×10-6×10-6×10-6×10-6,Pb246×10-6,Sn27×10-6,Zn261×10-6,应为矿致异常。异常中心处在下二叠统哲斯组上亚组浅海滨海相沉积碎屑岩与燕山期花岗岩体接触带部位。哲斯组(P2s)主要岩性由灰绿色、黄绿色、灰色变质砾岩、变质硬砂岩、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砂岩、生物碎屑灰岩。该套地层近年来发现多处具有规模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第五章 工作部署第一节 总体思路在已有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分析和总结,运用合理的地质、化探、物探、探矿工程等手段开展普查工作,力争实现本区找矿的重大突破。总体工作部署程序为“综合研究-地质测量-化探扫面-物探激电扫面-地质物化探剖面-工程揭露-估算预测资源储量-为下步工作提供依据。”矿产普查工作布署要循序渐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先地表后地下,由浅入深,工程间距先稀后密的原则。第二节 实施方案依据普查区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对东厅铜多金属普查分四个阶段安排工作:第一阶段(化探扫面和地质填图阶段):1.进行1:1万土壤面积测量、1:1万激电中梯面积测量。首先对勘查区进行1:1万土壤化探测量工作,用以查证1:20万Cu、Pb、Zn、Ag等多元素的组合异常。采样间距按100×40m,分析元素Cu、Pb、Zn、Au、Ag、As、Sb、Mn、Bi、Hg、Sn、W、Mo十二项,其目的是进一步圈定异常,缩小找矿靶区。设计工作量km2,于6月初完成。2.1:5千地质测量了解测区内地层、岩浆岩、火山岩、构造、蚀变带、矿化带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初步查明区内的成矿地质环境。找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靶区,为探矿工程布置及下步工作提供依据。填制1:5000地质图,建立以岩性段为单位的地层系统,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和矿化特征。为地质图建立填图单元。于6月初完成工作量。第二阶段(物探扫面和综合剖面测量)::1万激电中梯面积测量用以了解区域内矿体及矿化体的激化率及电阻率,寻找与铅、锌、银多金属有关的异常区并进行电测深,电测深工作要在综合剖面测量的基础上进行。了解激化体的空间展布,综合研究成矿规律,为下步探矿工程布置提供依据。设计工作量2,于7月完成工作量。该项工作要在2009年5月-6月完成。2.1:200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在地质、化探、物探等面积性工作的基础上,对发现的矿化蚀变带、激电异常部位进行1:2千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其目的是用以了解地层层序,接触关系,为1:5千地质测量制定填图单元。剖面布设要垂直于地层走向,大致了解地层厚度、产状及分布特征。验证1:1万土壤化探异常。应穿越化探异常,采取化探岩石样,了解地层、岩体的含矿性,验证化探异常。测制高精磁剖面磁异常特征分析研究地层、岩体的磁性特征,寻找断层蚀变带、构造破碎带,继而发现矿化带,能起到指示作用。剖面的布置要根据实地查证和化探、激电异常的结果而定。综合剖面测量工作要在6月中旬左右完成。第三阶段(探矿工程施工阶段):此次设计槽探工程2000m3,主要是用于揭露铜多金属矿化体、蚀变带、化探及激电异常。在进行1:5000地质填图时对所发现的矿化点、蚀变带要分别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样,铜多金属达到边界品位,都要进行槽探工程揭露。当在找矿方面有所突破时,要及时总结汇报,按实际情况更改施工方案,得到批复后实施。工作中要严格把关。槽探工作可在填图及剖面测量等工作中发现矿化体后进行地表工程揭露。工作区大面积被第四系掩盖,当施工的槽探深度达到3m也达不到地质目的时,利用浅井加深解决。该项工作在10月底完成。钻探工程是在地质填图、物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及槽探工程的基础上,对发现有一定规模、工业品位,并查明其产状。通过钻探工程进行深部验证,了解深部矿体规模、品位及其变化规律。对某些化探、激电异常经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是矿致异常,找矿潜力大,并经激电测深基本确定了产状,可申请进行钻探施工验证,寻找盲矿体。计划10月底11月初完成钻探任务。本年度设计钻探工作量1000m。第四阶段(野外验收阶段):10月底结束野外工作,11月初通过上级部门的验收工作。12月底提交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铜多金属普查报告送审稿。第六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第一节 地质填图本次普查工作专项地质测量工作内容为1:5千地质草测,具体要求为: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法,采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地物定点,点、线密度一般为50100m。地质点一般布置在重要地质界线上(蚀变矿化带、构造、不同岩性单位、矿体等),以能控制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填图单元:地层划分到岩性段;岩浆岩划分到相带,了解岩浆活动、成分、结构、包体、结构。野外记录内容要详细,格式要规范,图面各地质体相互接触界线要勾绘合理,关系清楚,整理规范,对采集的标本、样品均按相应的编号记录。根据普查区没有测绘过1:5千地形图的实际情况,1:5千地质草测时,采用1:5万地形图放大为1:5千图为工作手图进行工作。工作方法原始编录按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范执行。第二节 槽探工程槽探主要用于地表矿化带、矿体的控制、异常的揭露。一般垂直矿化带、矿体走向布设,长度以能控制矿化带、矿体为准,探槽规格:开口1.21.5m、槽底宽度不小于m,并挖到基岩下m为止。探槽深度一般不超过m。超高3m时按长度1.2延长米计算并测量深度按浅井工程计算费用。为保障安全,两壁坡度不能大于70°,挖出的废渣距离探槽不能小于。第三节 钻探工程根据槽探工程揭露情况和物探、化探、地质综合剖面测量成果,选择矿化较好的矿(化)体进行钻探工程验证。了解深部矿化蚀变情况,初步圈定矿化蚀变范围。钻探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岩芯钻探规程(地矿部,1982)执行,质量考核按“岩芯钻探工程质量六项指标”要求执行。主要技术指标强调如下:矿芯采取率要求(1)岩芯总采取率要求大于65%,矿化带、重要标志层、矿层顶底板35m内围岩岩矿芯采取率不得低于80%。在厚大矿层内,当采取率连续5m低于80%时,要采取补救措施。(2)钻孔弯曲度与孔深误差要求;钻孔弯曲度测量及要求:每50m测斜一次,允许弯曲度:每100m允许误差 3°。如果超差,要及时采取措施。孔深误差测量及要求:每钻进50m、进出含矿层和终孔后均要测量,孔深误差不得超过1。若超越上述要求则要合理平差。测量必须使用经过校验合格的钢卷尺。(3)原始班报表及岩矿芯整理:原始班报表要在现场用钢笔及时填写,要求内容齐全、真实准确、详细整洁,不准涂改,只能划改,不得撕毁、遗漏和丢失,交接班班长和机长要亲笔签字。终孔后装订成册,待钻孔野外验收后交项目组保存。采取的岩芯应清洗干净,按顺序摆放在岩芯箱内,并编号,不得颠倒、混乱、任意拉长。每回次应填放岩芯票,岩芯箱要编号。(4)简易水文观测及封孔:在以清水为冲洗液的钻孔中,每班至少观测水位12回次,每观测回次中,提钻后、下钻前各测一次水位,间隔时间应大于5分钟。在钻进过程中,遇漏水、涌水等情况时应及时记录其深度和漏水、涌水量。钻孔达到设计要求后,经地质人员同意,发给机台终孔通知书,由机台按封孔通知书中具体要求封孔。矿层(带)及其顶、底板各5m、覆盖层与基岩基础带上下各5m、导水破碎带和孔口5m以内均用400号以上未过期水泥封闭(加速凝剂),其余孔段用稠泥浆灌注。每封完一层要在封孔段顶部位置取水泥样证实。钻孔结束后要埋孔口标志,保证其质量。并按要求埋设水泥桩,注明孔号、施工单位、施工日期。第四节 原始地质编录要求一、槽探编录(一)槽探文字编录内容:要记录探槽编号、位置、方位、长度、坡度角,并综述地质概况。然后从零开始,按岩性、构造、蚀变带、矿化体、矿体等分层记录,并要记录所采标本、样品、各种产状。地质描述与填图类似。尤其要注意不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及产状特征。(二)探槽编录一般情况下只做一壁一底展开图。当探槽两壁地质内容变化比较大时,做两壁一底展开图,当探槽长度较长、地形坡度较大时,可分段描述。槽探拐弯时,要标明方向,拐弯处方位角差小于15°时,槽壁和槽底可连续描述,方位角差大于15°时,槽底用裂开法表示。探槽素描图比例尺为1:501:100。(三)一般南北向探槽素描东壁,东西向探槽素描北壁,北东向探槽素描北西壁,北西向探槽素描北东壁。探槽起点一般放于探槽的一角,并在素描图上注明。探槽素描图上保留基线。(四)探槽素描图应包括如下内容:图名、比例尺、方位角、一壁一底素描图、图例、样品分析结果表、标高尺、起点坐标、各种样品及标本的采样位置、样号、岩层产状、责任表等。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可在记录本或探槽素描图上描绘,放大比例尺的素描图也可照相。工程施工及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执行,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二、钻探编录钻探编录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中规定要求执行,并强调如下:(一)编录前检查班报表填写是否正确,是否按要求作孔深、孔斜测量及简易水文观察,检查岩芯箱、岩芯牌是否齐全、岩芯摆放是否正确。(二)按回次进行编录,并重新测量岩芯长度,如发现误差应纠正。(三)对岩矿芯进行详细的观察,并正确分层,按分层进行详细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蚀变及矿化现象、岩石完整程度及风化破碎情况。注意观察标志面并正确测量轴心夹角,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素描或照相。(四)采集必要的样品、标本。对采集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现象进行二次编录。(五)钻孔终孔一周内,编录人员要提交钻孔柱状图(1:200)、钻孔地质编录表,钻孔孔深测量、弯曲度测量登记表、采样登记表、钻孔质量验收书、开孔终孔通知书、封孔通知书、封孔记录等资料,并装订成册。(六)钻孔终孔后,要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在孔口设置水泥碑标志,是否标明孔号、日期、项目承担单位名称等。第五节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一、基本分析样主要在探矿工程中采集。在探槽中用“刻槽法”,样槽断面规格:10cm×5cm,样长一般为m,最长不超过m,矿体全部采样控制,顶底板控制1m各采一个样;在钻孔中岩心采样用1/2劈开法,控制矿体每一米各采一个样,顶底板控制1m各采一个样。填图中基岩样品采集采用“连续拣块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采样,均按自然分层,均不准跨层采样。(一)分析项目为:Cu、Pb、Zn、Sn、Mo、Ag7种元素为主,其它元素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二)样品加工:样品经野外整理,填写好送样单,由专人送有关单位无污染加工。加工流程按Qkd20.2。样品加工损失率不得大于3%,正样的重量要大于200g,副样重量应更大些。(三)分析质量检查:凡参与资源量估算的有益组分(主要元素和伴生元素),其分析结果均应做系统的内、外部检查,以保证可靠性。应分批次及时从分析样副样中提取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710%进行内部检查。为检查分析结果有无系统误差,应分批次从分析样正样中提取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35%由化学分析单位送外部检查。内、外检分析项目同相应的基本分析项目。化学分析允许偶然误差按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30·10130·1394。二、光薄片薄片主要用于研究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蚀变等微观特征,进行岩石分类和组分研究;光片主要研究矿石中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种类及相互关系、矿石的结构构造等,主要光片要进行镜下显微照像。样品一般在剖面、填图、探槽和岩芯中采集。采样规格3×6×9,设计50件。第六节 化探工作一、野外工作方法1.试验工作由于该区属于低山丘陵的干旱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土壤一般呈碱性,这不仅使地表土壤中元素淋失较少,而且有利于成矿元素随地下水以离子形式沿毛细管上升至地表,被吸附力极强的土壤所吸附,致使土壤中成矿指示元素含量增高。所以在该区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找矿。在工作前要进行采样层位的技术试验,尤其是存在外来覆盖层时,筛样粒度为-4+20目。采用层位试验的具体方法如下:据现有资料,测区地层、地层与岩体接触带及蚀变带均呈南北向,测线按东西向布设测网,线距100m,点距40m。首先在工作区选取3-5条垂直于地质体、矿化蚀变带走向的土壤剖面,根据土壤分层分别采样,进行加工分析,而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各元素地球化学分层含量分布图。通过比较,确定采样最合理的层位。2.采样方法(1)根据放大的1:1万地形图上布置的采样点位,采样人员找到采样点后,土壤样要采到残坡积层,不准采集外来层,并要多点取样,样品重量150g。采样网度按100×40m。(2)取样完成后,装有采样物质的样袋需要套上塑料袋,以防样品交叉污染。(3)1:2千化探剖面测量,按10m点距测量。当见有矿化蚀变带加密至5m点距(原生晕岩石样)采样,重量300g。在遇第四系掩盖可平移取自基岩露头处。3.样品加工(1)样品加工前要经过充分的干燥,一般采取摆放在平地自然晾晒,摆放好后解开外套塑料袋,但不解布袋,确保样袋洁净,不受污染,样品干燥至不沾筛为止。样品干燥后过筛,样品倒入筛中时,盖严顶底盖,不飞灰尘为准。估计筛够200g后,停留数秒再打开盖,以减少灰尘飞扬。之后将样倒在干净的样布上,再装入专用纸样袋中,并套上塑料自封袋,然后将样布和样筛用毛刷刷干净后,再加工下一个样品,防止样品交叉污染。(2)样品倒入专用纸样袋时,要将布袋号和专用纸样袋号核对一次。纸样和空样袋均按顺序摆放,装箱前再核对一次。(3)样品加工工作与采样工作基本同步,每加工完各采样组一天的样品,对样品数量、标签、编号、排放顺序、封口都要检查一次,将检查过程和结果填写记录。(4)样品野外加工流程见下图样品加工流程图 样品干燥 布袋风干 不开袋口 揉搓防固结 不解开袋口 敲碎硬团 木棒轻击 不解袋口 过 筛 尼龙筛 对角线折迭法 薄质不锈钢铁皮 称重样品>200g 称重 核对标签号码 装入专用纸样袋并套上自封袋按采样序号装箱 装箱入库(5)加工好的样品,装箱入库时再检查核对一遍样号,确认无误后方可填写化探样品分析送样单。二、样品测试1.测试项目:根据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对象,参照20万水系沉积物元素异常特征,确定分析测试项目:Cu Pb Zn Au Ag As Sb Bi Sn W Mo Co十二种元素。2.在测试单位选择上,主要考虑有国家一级资质,信誉度好的测试单位,且对测试元素方法成熟,设备先进。测试结果在收到测试单位的质量报告并且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使用。3.分析质量要求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控制。以50件样品为一个分析组,插入四个不同的监控样进行监控,同时抽取5%的异常点进行内检。除金元素外,每种元素的每次分析结果单独计算测定值与标准值的对数差(lgC)和对数标准偏差()。对数差和对数标准偏差的允许限见下表:元素日常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表含量范围准确度精密度lgC(GBW)检出限三倍以内0.12检出限三倍以上1-5%>5%金元素分析质量控制:金质量监控样及内检分析允许相对偏差及监控限含量范围(ng/g)|RD%|lgC |10050三、质量检查项目部对野外采样质量要进行5%的抽查,对样品加工和室内整理资料要进行10%的抽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对不合格的过程要进行全面返工,确保野外工作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和生产结束后,野外生产要经过项目主管单位检查验收,并出具质量验收报告。四、资料整理1.参数统计(1)地质单元分类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不同地质体的地球化学变化特性,对测区主要的地质单元进行分类,以便分类统计地球化学参数。(2)参数统计方法分别以全工区和各地质单元为统计对象,用原始数据或离差值统计计算他们的算术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异系数Cv、背景值C0(经X±2s逐步剔除后的算术平值)。2.图件编制(1)地球化学图用PGD3.0地球化学软件成累频地球化学图。可保留数据原始分布特征,研究不同地质单元地化参数及分布规律,此图可作为基础图件。(2)地球化学异常图应用剔除迭代法求得全域背景平均值及标准差,以(T=X+2s)为异常下限值(T),并以2T、4T划分出三级浓度分带,作为地球化学异常图,考查元素异常的分布与特征。对每个元素单异常特征参数(如面积、强度、衬度等)进行统一计算制表。(3)成矿预测图以地质矿产图为底图,套合主要成矿元素异常图,根据异常分布特征、规律划分找矿预测区。第七节 磁测工作工作方法:(一)测量参数及误差分配1.测量参数为:磁场总量T,利用参数T。2.磁测精度:要求总均方误差不大于5nT,磁测误差分配见表7。平稳场区磁场观测精度用均方误差衡量,对于异常区用平均相对均方误差衡量,平均相对误差不大于5。磁测总误差(nt)野外观测均方差(nt)其它误差总计操作及点位差仪器一致性误差仪器噪声误差日变改正误差(二)仪器设备及技术要求本次投入仪器要求为高精度质子磁力仪。采用技术标准为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凡投入生产两台以上的磁力仪,必须在开、收工前后做两次仪器性能试验。一是仪器噪声水平测定;二是仪器间的测定,测定方法及要求遵照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的要求执行。2.探头高度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探头高度选用。3.基点(日变站)的选择日变站选在正常场内,磁场水平和垂直梯度变化小,附近没有磁场干扰源,在半径2m及高范围内磁场变化不超过2.5nT。4.日变站观测用仪器性能稳定的仪器进行日变观测,日变站一经选用不准移动。日变观测遵守下列要求:(1)本次工作日变站采样间隔为1分钟。(2)一个工作日,日变观测站始于早校正点观测前五分钟,终于晚校正点观测后五分钟。(3)遇到磁暴或磁干扰较大时停止工作。(4)每天应点出日变曲线,并对突变点进行圆滑处理,当确认日变曲线正常时,才能进行改正。5.测点观测(1)每个闭合观测单元的观测,必须始于校正点(基点),终于校正点,当在校正点上的前后两次读数经日变改正后的差值超过8.72nT时,全天工作量报废,并要查明原因。(2)基点(日变站)读数4次,任意两数之差不超过2nT时取其均值为基点的观测值。(3)每个测点要进行二次读数,当两次读数不超过2nT时,取其均值为改点的观测值,当发现突变点时,按4次读取其平均值,当发现突变点时,按4次读取其平均值,并注明原因。(4)观测点要准确,探头高度要全区一致,探头操作员要“退磁”。(5)遇到磁场干扰的测点,必须合理移动点位,避开干扰,并注明原因和实际点位。(三)质量检查质量检查点要均匀分布,质量检查要求“一同三不同”,即同一点位,不同时间,不同人,不同仪器。检查工作量为总工程量的10,平稳场区观测均方误差计算公式为:±±式中:i是第i点经改正后的原始观测值与检测观察值之差,n为检查点数。异常区精度用平均相对误差来衡量计算公式为×100式中:1与2分别为第i点的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值n为检查点数(四)岩矿石标本采集、测定在测区内对主要岩性要系统采集标本进行物性测定,每种岩矿石不少于30块;在主要矿异常或定性矿异常地段还要采集5块以上标本,并将位置必需标绘在图上;矿体上要采定向标本,标本规格8×8×8cm。测定方法采用高斯第二位置,计算参数为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若测定定向标本应增加计算偏角、倾角参数。标本观测检查率不小于10%,其均方相对误差小于10%。测定方法及要求详见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7附录C。(五)资料整理1.室内人员应及时对仪器一致性误差计算、测量资料的计算,对野外观测记录、日变观测,质量检查计算资料全面检查、验收,指导野外生产工作。2.每天室内人员对观测资料,日变预处理,对数据进行编辑。进行日变改正。列出原始数据每个点的日变改正值和日变改正后的每个点磁场值。3.室内及时对资料整理、统计、编目及编号、编原始资料索引,了解野外生产质量。4.检查验收凡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观测数据,仪器设备、质量检查点不符合的点,日变曲线不符合的线,测定方法不正确的磁测资料不与验收,报告作废。5.室内人员及时绘制等值线图和平剖面图。凡设计未尽事项均参考DZ/T0071-97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执行。第八节 激电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测网及测网布设1:1万激电测量工作,测网选用100×40m网度,每平方公里平均250个物理点。测线应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它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测网布设:室内先求出各测点的坐标,上传到GPS中,野外通过单点导航,确定测点位置。每个测点插筷子做为点位标志,每200m用木桩做标记并标注点线号(如果用测量布线,可写明布测方法)。二、激电测量装置1.激电中梯装置:激电中梯选择AB极距1500m,MN极距40m,观测段1000m,点距20-40m。旁测为供电极距的1/5,本次工作按200m。2.激电测深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测深装置,最大AB极距为1000-2000m,视探测深度而定。AB/2极距为3-50m,MN/2极距选择1m、2m、5m。三、仪器及测测技术参数1.使用WDJS-1型接收机进行观测,WDF2-1型发送机进行供电。供电时间8秒,周期32秒,断电延时200ms。观测参数为视极化率(s),并且计算视电阻率(s)。2.每个物理点采集数据组为V、MS1、MS2、M3、M4,对于扰区、异常区适当增加读数次数,并按3:1取数原则取数,采用MS1成图。3.要求供电电流(K为装置系数),I3A,二次电位差要大于0.5mV。4.其它如导线敷设、电极接地、漏电检查、极差测定、仪器一致性标定、自检、重复观测等严格执行规范要求。5.采用标本法测定测区各类岩矿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以期了解各类岩矿石的电性特征。四、观测质量要求1.系统质量检查采用“一同三不同”方式进行,检查量不低于总工作量的3%,同时把检查重点放在异常地段和观测薄弱地段,特别是对解释推断、检查验证有关鍵意义的地段,必须进行质量检查。工作精度执行A级标准,要求在异常地段s的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在低s背景地段s的均方误差小于±0.12%,视电阻率总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无位误差)。室内100%检查工作,并留有文字记录。2.对于各测点、遇到畸变点,跳跃点及MS1、MS2、MS3、MS4不呈下降次序的点都必须进行多次采集数据,直到达到要求。对于一次电位小于5mV的点,均应进行重复观测。各测点观测数据的取舍:对MS13%者,以相对误差4%为界线;MS13%者,以均方差0.12为界线。3.质量检查是评价野外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同时要检查观测方式、仪器性能、自检结果、畸变量处理、二次场电位差等技术要求是否合理。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全面评价野外工作质量。第九节 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一、资料整理1.资料整理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普查区工作的全面完成并达到预期找矿效果,将采用“三边一及时”工作方法,即边工作,边整理,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供找矿信息,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获得的地质成果,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工作部署建议,指导安排下一步工作。2.按资料整理的程序、工作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日常整理、阶段性整理和年度资料整理。整理内容包括:(1)整理清绘野外工作手图,实际材料图,素描图。(2)整理校对各种原始编录资料、数据。(3)样品整理登记、计算各类样品化验测试成果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4)编制各类综合性图件。(5)编写各类工作小结和阶段性工作总结二、综合研究(一)充分运用地质、物探、化探科研等综合技术和手段开展对区域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研究,详细分析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与区域矿产之间的关系,加强区域同类矿床对比,建立区域综合找矿模型。(二)在综合分析区内成矿背景、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异常元素的分布特点、规模和元素组合特征,对铜多金属矿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建立综合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提高找矿效果。(三)加强矿区基础地质、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的研究,研究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热液蚀变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了解矿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找矿标志,指导进一步找矿。在综合分析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的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克什克腾东厅铜多金属矿产地质普查设计)为本站会员(仙***)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