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道路纵断面设计》PPT课件.ppt

  • 资源ID:12671992       资源大小:9.52M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4.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4.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道路纵断面设计》PPT课件.ppt

第三章道路纵断面设计,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2.路线纵断面图(verticalprofilemap)-反映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及尺寸的图形叫路线纵断面图。3.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二、路线纵断面图构成:,三、路基设计标高(designelevationofsubgrade)1.新建公路: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标高;,三、路基设计标高(designelevationofsubgrade)1.新建公路: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该处标高;,2.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以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3.城市道路:一般指车行道中心标高。,四、纵坡度(longitudinalgradient)表示方法: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而用百分数()道路上的纵坡对汽车行驶不造成困难。,纵断面设计线,直坡段,坡度两变坡高差/平距,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平坡为0,坡长:水平距离,竖曲线段,凸型竖曲线凹型竖曲线,半径R长度L(水平距离)竖距h,1.最大纵坡,定义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作用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运输成本及造价。,第二节纵坡设计,一、纵坡度,影响因素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下坡的安全性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坡度阻力尽量小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有经验的卡车司机会在下坡前给刹车毂加水降温,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当必须设计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2.最小纵坡,3.平均纵坡,1.定义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它是衡量纵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作用(1)在山区高差较大地区,为了防止交替最大纵坡和最短长度的缓坡形成“台阶式”纵断面线形,应对路线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平均坡度加以限制,以提高行车质量。(2)汽车在长上坡上行驶,会长时间地使用二档,造成发动机长时间发热,导致车辆水箱沸腾;下坡则频繁刹车,司机驾驶紧张,也易引起不良后果。,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山城道路的平均纵坡按上述规定减少1.0%。对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均纵坡应较规定值减少0.5%1.0%。,4.高原纵坡折减,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2规范规定:位于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应按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二、坡长限制,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1.最小坡长(1)原因:若坡长过短,则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影响行车平顺性;若坡长过短,则不能满足设置最短竖曲线这一几何条件的要求。(2)最小坡长要求最小坡长通常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s15s的行程为宜。,坡长,2.最大坡长,(1)原因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甚至要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通行能力下降多。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车安全。(2)最大坡长限制计算与规定纵坡长度限制主要是依据8t载重车(功率/重量比是9.3W/kg)的爬坡性能曲线,同时考虑坡底的入口速度与允许速度差确定的。标准采用入口的运行速度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允许速度差为20km/h)。标准中所规定的坡长限制是变坡点间的直线距离。,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限制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最小纵坡长度的规定。,3.组合坡长,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例:三级公路8%纵坡长度120米最大坡长限制300米120/300=2/5相邻坡段纵坡7%(最大坡长限制500米)坡长500(12/5)=300米或相邻坡段纵坡6%(最大坡长限制700米)坡长700(12/5)=420米,三、合成坡度,1.定义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2.控制合成坡度的目的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的是控制急弯和陡坡的组合,防止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由于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的不适和危险。,三、合成坡度,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在积雪或冰冻地区,合成坡度不应大于8%,最小合成坡度: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例如:某二级公路,有一平曲线半径为250m,超高横坡为8%,该路段纵坡度为4.8%,则合成坡度为:,受合成坡度控制的最大纵坡:积雪寒冷地区,最大超高横坡为6%,最大合成坡度为8%,则各级公路容许在平曲线处(超高横坡为6%)使用的最大纵坡为:,四、纵坡设计一般要求,1.公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1)符合标准和规范的有关规定。(2)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坡度不宜大于6;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3)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设计成视觉连续、平顺而圆滑的线形,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四、纵坡设计一般要求,1.公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5)纵坡设计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方,在设计中争取填挖平衡。(6)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适当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2.城市道路纵坡设计一般要求(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5)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五、纵断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1.准备工作纵断面图上点绘出每个中桩的位置、平曲线示意图,绘出地面线。,2.标注高程控制点:路线起、终点;越岭哑口;重要桥涵;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山区道路的“经济点”等。,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4.调坡: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精度要求:变坡点桩号: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坡度值: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变坡点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三位,即0.000中桩高程:精确到小数点两位,即0.00,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7.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5)核对:典型横断面核对。(6)定坡: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7)竖曲线设计:确定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4)调整: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3)试坡: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8)设计高程计算: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逐桩计算设计高程。,变坡点桩号BPD变坡点设计高程H竖曲线半径R,纵断面设计成果,六、纵断面设计图,比例尺:横坐标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比例尺:横坐标采用1:2000(城市道路采用1:5001:1000)纵坐标采用1:200(城市道路为1:501:100)。纵断面图组成:,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桩号、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链关系等。,下部:主要用来填写有关内容自下而上:超高;直线及平曲线;里程桩号;坡度及坡长;地面高程;设计高程;填、挖高度;土壤地质说明。,第三节竖曲线设计,定义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设置竖曲线的作用视距要求主要解决凸形竖曲线处视距不良的问题行车平顺要求变坡点处用曲线圆滑连接路容美观要求使路容不产生突变点、和缓、平顺、逐渐过渡。形式竖曲线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圆曲线和二次抛物线两种,设计上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变坡点相邻两直坡段坡度分别为i1和i2(上坡为+,下坡为-),它们的代数差用表示,即0:凹形竖曲线,凹型竖曲线>0,凸型竖曲线<0,一、竖曲线的计算,二次抛物线的一般方程为:在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斜率为: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略去不计,则:当x=0时,i=i1,则:当x=L时,则:,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则:竖曲线外距E:,例: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计算竖曲线半径要素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设计高程。,1.计算竖曲线要素=i2-i1=(-0.04)-(+0.05)=-0.09<0凸形竖曲线曲线长:L=R=20000.09=180m切线长:T=L/2=180/2=90m外距:E=T/2R=90/22000=2.03m,+5%,-4%,T,T,E,R=2000,K5+030.00(427.68m),例: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计算竖曲线半径要素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设计高程。,2.计算设计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K5+030.00-90=K4+940.00竖曲线起点高程:427.68-900.05=423.18mK5+000.00:横距x1=K5+000-K4+940=60m竖距h1=x1/2R=0.9m切线高程:423.18+600.05=426.18,+5%,-4%,K4+940.00,423.18,K5+000.00,设计高程=切线高程-竖距=426.18-0.9=425.28m,K5+030.00(427.68m),变坡点桩号-T,例: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高程为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计算竖曲线半径要素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设计高程。,K5+100.00:横距x2=K5+100-K4+940=160m竖距h2=x2/2R=6.40m切线高程:423.18+1600.05=431.18,+5%,-4%,K4+940.00,423.18,K5+030.00,K5+000.00,设计高程=切线高程-竖距=431.18-6.4=424.78m,h2,K5+100.00,作业:,1.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凹凸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和竖曲线终点的设计标高。2.某城市级主干道,其相邻两坡段纵坡分别为i1=-2.5%,i2=+1.5%,变坡点桩号为K1+520.00,标高为429.00,由于受地下管线和地形限制,曲线中点处的标高要求不低于429.30m,且不高于429.40m,试确定竖曲线半径。3.某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有一处平曲线半径为250m,该段纵坡初定为6%,超高横坡8%,请检查合成坡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若不满足,该曲线上最大纵坡应为多少。,1.竖曲线的最小半径(1)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从限制离心力不致过大考虑在凹形竖曲线上是增重,在凸形竖曲线上是减重,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加速度应加以控制。,二、竖曲线设计标准,从夜间行车前灯照射距离考虑若汽车照射距离小于要求的视距长度,则无法保证行车安全。,保证跨线桥下的视距,为保证汽车穿越跨线桥时有足够的视距,也应对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加以限制。,(2)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失重不致过大与凹形竖曲线的限制条件和计算公式相同,S,a)当SL时:视距长度S=lw+lm行车视距竖曲线长度,保证纵面行车视距,lm,lw,b)当L<S时:视距长度S=t1+L+t2,令,最小半径:,(3)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竖曲线的最小长度,三、竖曲线设计,1.一般要求(1)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表3-13)(2)同向竖曲线应避免“断背”曲线。(3)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线坡连接,也可直接相连。(4)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要求。,2.半径的选择,(1)符合规定要求。(2)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宜采用较大的半径。(3)按外距值控制选择半径,2.半径的选择,(4)按切线长度选择半径。(5)过大的竖曲线半径使竖曲线过长,不利于排水和施工。(6)考虑夜间行车灯光照射反向的改变,选择半径时应适当增大,以使其有较长的照射距离。,第四节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定义:道路平、纵组合设计:公路平面与纵断面合理的组合的过程。适用条件: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应注重路线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40kmh的公路,可参照执行。,视觉规律,驾驶员视觉随车速变化的动态规律如下: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程度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注意力集中点和视野距离随车速增加而增加。视角随车速的增加而变小。,一、组合设计的原则,(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线形组合的形式,公路的立体线形:六种基本的立体线形要素,二、线形组合设计要点,1.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所谓的“平包竖”。,注意: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且坡率差较小时,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当平曲线半径在1000m以下时,竖曲线半径宜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暗弯与凸形、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曲线和内侧有障碍物的曲线,减速、鸣号、靠右行,(4)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平面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不宜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在一起。在完全通视的条件下,应极力避免长上(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多次转向形成蛇形的组合线形。,2.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型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型线次之;,改善方案:直线配凹型竖曲线,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暗凹”。,暗凹,应避免:(1)长直线配长坡。(2)直线上短距离内多次变坡。(3)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4)在长直线上设置坡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5)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线形。,长坡配长直线,改善方案:直线配凹型竖曲线,浪形,长直线内多次变坡,跳跃,蛇形路线,3.道路线形与景观的协调与配合,内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人造景观设计一般原则: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缺乏美感的挖方边坡防护,回头曲线内侧的绿化,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保持道路通透,设置观景台,4)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绿化后,穿沙公路榆靖高速绿化前,栏式路基挡墙绿化,5)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景观路线,第五节爬坡车道与避险车道,爬坡车道-(climbinglane)是陡坡路段主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设置爬坡车道的作用保证陡坡上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增大通行能力使小汽车在经济车速下行驶可减少污染。,一、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双车道二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应对载重汽车上坡行驶速度的降低值和通行能力进行验算,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上坡方向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下表的允许最低速度以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二、爬坡车道的设计,1.横断面组成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宽度一般为3.5m,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二、爬坡车道的设计,2.横坡度爬坡车道的行车速度比正线低,为了行车安全起见,正线超高坡度与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之间符合一定的对应关系。超高坡度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若爬坡车道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正线路拱坡度,采用直线式横坡,坡向向外。,3.平面布置与长度,爬坡车道总长度由分流渐变段长度、爬坡车道长度和合流渐变段长度组成。,L1=45m,L,L2,60m,三、避险车道,定义:在长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设置目的:为防止连续长、陡下坡车辆在行驶中速度失控而造成事故。设置要求:避险车道的长度根据主线下坡行驶速度、避险车道纵坡和坡床集料而定。,避险车道: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宜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50m。,

注意事项

本文(《道路纵断面设计》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sh****n)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