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

  • 资源ID:1259333       资源大小:5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2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2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

_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 “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 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 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 三、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A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鼎足之形|成矣  E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正音(板书):褒b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ng)   有穴(xué)窈(yo)然  怠(dà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碑     无物以相(à)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 1.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见:v-n. 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流传的文字。名:n 动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练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3.补充解释  偏义复词:庐冢。  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名: 名义。例:D。命名。例:A、B、C。著名。例:有仙则名。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 寻找。例:B。请求。例:D。探究。例:A。索取、要。例:C。 舍: 房屋。例:屋舍俨然。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同“捨”(读),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4.疑难句释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5. 归纳“其”的用法。 教法: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或用多媒体显示),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语言现象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 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巩固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思路分析:此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巩固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思路分析:此段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巩固翻译: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思路分析: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巩固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路分析: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巩固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思路分析: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二、在把握了作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课文、尽量当堂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文言文背诵能力,即在理解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课时 一、疑难问题探究: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讨论后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讨论后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3.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二、鉴赏艺术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作业: 1.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2.自读苏轼的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注意事项

本文(《游褒禅山记》教案.doc)为本站会员(最***)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