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同步导学高一地理课件: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1)ppt课件

  • 资源ID:11514588       资源大小:2.73M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同步导学高一地理课件: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1)ppt课件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_圈、_圈、_圈、_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_整体。2整体性的表现:(1)环境各要素并不是_和_的,而是作为_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_的改变。,1.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了水土流失对下游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答案: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能够引起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升,易发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引发土壤盐渍化。,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分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2.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3.近年来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种群和数量逐渐减少。请用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分析其原因。答案: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看,丹顶鹤作为环境的一个因素,它的减少可能是与当地的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有关。从近年来东北地区自然要素的变化来看,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扎龙自然保护区所处湿地流域持续干旱,,水面急剧减少,湿地湖沼逐渐干涸,大片苇草枯萎,湿地生态恶化;加上鹤的繁殖能力很低,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较差,鹤类生存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种群和数量逐渐减少。从物种数量的变化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大面积地开垦荒地导致沼泽面积大量减小,丹顶鹤失去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大量死亡。,教材图33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大尺度范围是指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可用下图加以说明。,教材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小尺度范围是指局部地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可用右图加以说明。,教材图36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图分析(1)土壤的组成物质分别来自哪个圈层?(2)在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整体的形成过程中,土壤起了什么作用?(3)绿色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答案:(1)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正好与四个圈层一一对应。矿物质来自岩石圈的风化,有机质来自生物圈中生物体的积累和转化,水分和空气分别是水圈和大气圈的组成部分。可见,土壤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中生长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微生物又通过分解作用,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3)土壤能够生长植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水分、矿物等;绿色植物吸收了营养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使土壤具有肥力。,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水土流失鸟类、兽类减少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增加风速减小、湿度增大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减少土地沙化生态系统良性发展(2)如图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解析: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其他组成要素的作用十分明显,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生态平衡会失调,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我国在许多山地、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2)整体性热带雨林,1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解析: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甚至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B,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例如,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联系。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山区: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土壤的垂直分化。,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如下图所示。,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少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解析: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酸性,寒冷气候条件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B,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解析:地形坡度影响水流速度,进而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在陡峭的山坡上,水流速度快,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故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答案:A,时事材料材料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接合部,是贵州省石漠化等级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2011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黔西南州州长说,“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多管齐下向石漠化发起“总攻”,确保2015年全州54%的石漠化地区得到有效治理。,材料二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石漠化成因、危害、石漠化分布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措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哪些省区?(2)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_,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3)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选择_的地基,避免_。(4)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5)石漠化地区农业生产应有何特色?,解析:此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的分布及其成因,着眼于信息的挖掘、地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考查。石漠化为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喀斯特生态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而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这就是石漠化。,答案:(1)云南、广西、贵州(2)坡度越大,土层越薄,有机质层越薄肥力(3)坚实塌陷(4)自然原因:坡度陡峻,土层较薄,降水丰富,特别是夏季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因:本区人口稠密,使土地超载,为了生存,人们砍伐森林,铲除植被,在陡坡上开荒,严重破坏了坡面植被。(5)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1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的体积分数。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地中海气候C极地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解析:由图中可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接近40%,空气含量10%左右,固体颗粒物50%,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很小,极地气候水分含量应更大,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因此可以判断该地气候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答案:D,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图示区域自然景观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风沙危害严重B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气候湿润、流水侵蚀显著D植物茂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解析:通过经纬网和海拔高度判断图示区域为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为低山丘陵,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易产生水土流失。答案:C,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颗粒较粗的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B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土壤C低纬度全年气温较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D土壤的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答案:D,4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河流上、中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上、中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解析: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演化;河流下游地区容易发生盐渍化。答案:A,5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导致尼罗河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渔业生产受到影响,河口地下水出现异常现象。这些现象体现了()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解析:阿斯旺大坝的建成是阿斯旺地区水文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下游土壤、渔业和河口地下水异常,反映了地理环境中某一因素变化,导致其他因素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答案:D,6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及中纬度耕作区的北移,这一现象体现了()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如果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及中纬度耕作区北移,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A,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解析: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该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关系。答案:B,8发育在下列哪种成土母质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ABCD解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答案:D,9读图,回答问题。,(1)选择下列适当项目的字母填入图中序号内(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系统,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资源和_资源。(3)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解析:第(1)题,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产生土地肥力下降;径流量变化增大,洪水灾害增多;含沙量增大,河道淤塞加快,从而产生环境质量下降,单产下降。第(2)题,植被、土壤、径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第(3)题,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造成环境破坏。,答案:(1)D;B;C;A(2)整体水土地(3)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自然资源正常发展。,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本文(同步导学高一地理课件: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必修1)ppt课件)为本站会员(青****)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