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安师大经济地理学重点

  • 资源ID:10866252       资源大小:194.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师大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区位概念,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概念及联系1、区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3、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三:要素: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技术与知识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与知识的特色(了解)(1)技术与知识存在区域差异。 (2)研发活动具有更明显的地理集中。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区位影响程度不同。 (4)技术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产生新的空间组织形态1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二) 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衡量四: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一) 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二) 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第三章一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二、逆杜能圈(p67)杜能理论的其他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三、韦伯工业区位论1基本概念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2、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1)、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2)劳动费指向论 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四) 集聚指向论 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2集聚的类型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第四章一:货物的供给范围概念: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从居住地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有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货物的供给下限的概念类似于门槛人口。二: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第五章一、企业增长动因的概念和方法概念:企业规模逐渐增大的原因及伴随着企业规模增大的多区位扩张规律。方法: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生产规模与规模效益: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二、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三、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主要有两种: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第六章(一)产品周期理论1理论思路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2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3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弗农的理论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为此,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此外,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1区位 经济中心区2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3区位转移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二) 集中于边界地区1区位边界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三)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1区位社会联系密切地区。2区位选择原因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第七章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一) 主导产业选择1高比较优势系数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指标: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判断标准: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值越大,越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要是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旨在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方式和途径。 1佩蒂-克拉克定理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2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3霍夫曼定理基本内容: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 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4雁行形态说基本内容: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区域空间结构: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 增长极 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轴线的形成过程轴线的发育过程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网络的形成过程(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2)集中后分散阶段; (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 势的阶段; (2)过渡阶段;(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机制(重点有可能是应用题)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一) 区位指向概念: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作用机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 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作用机理: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概念: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扩散机制的类型:就近分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跳跃式分散:跳跃式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集聚地区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无规律的扩散。技术创新: 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者是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二是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1、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其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再次,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最后,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2、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制度: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的重要性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导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技术创新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七章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二、(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三区域增长极理论(重点)增长极的定义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总结1: 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总结2: 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总结3: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区域管制区域管制的概念 概念: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区域管制的特点其一,区域管制是要在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 其二,区域管制是要 通过区域发展中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在内的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协商的形式,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好区域发展中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其三,区域管制需要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五: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p219)概念: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类型 美国)马歇尔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国家依赖型产业四种第九章 梯度推移学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一) 发展渊源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二)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观点:(1)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使得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2)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与外围出现发展差异的原因:1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2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只考概念)(一) 依赖理论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 (二) 相互依赖理论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 区域经济差异: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读一读)(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1. 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第十章经济全球化: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注意事项

本文(安师大经济地理学重点)为本站会员(gbs****77)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