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2-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 资源ID:106596712       资源大小:23.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2022-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观沧海(曹操)   一、集体朗读、正音   沧海cng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ng zhì 萧瑟xio sè 哉zi      二、文学常识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乐府诗的特点(与唐代的绝句、律诗比较):没有规定多少句,每句多少字,而唐诗中的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还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规定了每句5个字或者7个字;原著一般没有题目,观沧海是后人加上去的。      三、写作背景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四、共同探究   1、带问题自主学习。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具体分析(板书)   观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句:交代观海地点居高临海,眼前开阔   句:海水荡漾(动态) 动静相互映衬   实景 句:山岛耸立(静态) 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   句:草木(静态)生机勃勃   句:洪波(动态)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景象   虚景 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   (想象) 全诗高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情怀   句: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总结:通过描写大海壮阔的景象来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写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自然景物描写之中。      第2课时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5课有两篇作品都是抒发作者的思乡愁绪的,你们预习后知道是哪两篇吗?   对了,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我们就先来学习唐诗次北固山下。      二、集体朗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板书: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自由朗读,思考探究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人在岁暮连夜行舟,看到残夜未尽,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的交替诗那么匆匆不可待,时光流逝得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日”、“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则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整体板书:   次北固山下   次:泊(表明北固山不是诗人的终点站,而是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途奔波(点题)   主题: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船上所见   乡愁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光阴飞逝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唐诗。你们知道唐代诗人之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是谁吗?   不是李白,不是杜甫,是白居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作者)。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二、共同探究   1、诗人的游踪是从哪里走到了哪里?   2、诗人一路上看到哪些景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游踪:   孤山寺、贾亭   远眺:春水初平,水天相接 写景: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莺燕新来:几处、谁家   近看 花草初长:渐欲、才能    绿杨遮堤 抒情:心情喜悦,流连忘返   白沙堤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思考:“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前三首诗。   2、每日五分钟相关练习。      第3课时   西江月(辛弃疾)   一、文学常识   1、词与诗的区别:(1)每句字数不同,因此又称“长短句”;(2)未必都有题目,但一定有词牌名。   2、词的分类(板书)   小令 <58字 双调   按字数分 中调 按段数分 三叠   长调 >91字 四叠   3、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主张抗金,跟当权的投降派发生矛盾,两次被罢官。此词为罢官后隐居江西省上饶县时所作。   他的词多是抒发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板书)   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如梦令      二、共同探究   1、词人在夜行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是谁在“说丰年”?   4、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哪里可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上片:说丰年因丰收而心情愉快   (写景,烘托气氛)   月 鹊   风 蝉 寓静于动   夜行 稻花香 蛙声 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黄沙 下片:避雨惊喜、欣慰 表现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道中 (意趣所在) 抒发了喜悦、闲适的心情   星稀乌云遮住了星星 天气   雨疏夏天特有的骤雨 变化   找茅店避雨着急   路转 忽见惊喜、欣慰      三、表现手法   1、修辞:工整的对偶。   2、以动写静,寓静于动:以微小的声音反衬夏夜的寂静。      四、用自己的话描述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五、抽查背诵      六、课外作业   1、背诵西江月。   2、完成每日五分钟的相关练习。      第4课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导入   之前学习了四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历程。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已经有诗这种文学体裁了。我们这一课的前面四篇作品就有汉代的乐府诗、唐诗、宋词,接下来是元曲和明清小说。   板书: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学常识   1、马致远:元朝人,著名戏曲作家。   2、元代杂剧四大家:马致远、关汉卿、王实甫、白朴(板书)。      三、共同探究   板书: 藤 树 鸦   绘景 桥 水 家 白描勾勒,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深秋晚景图(铺垫) 道 风 马   夕阳进一步点明时间,给画面蒙上金黄的色彩   写人(抒情):断肠人道出游子情怀:思乡   小结: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四、艺术特色   1、言简意赅简约与深细相依。   2、多方映衬静景与动景相映。   3、情景交融景色与情思相融。      五、堂上练笔   参照课文配图,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总结归纳   古诗五首 体裁 作者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观沧海 汉乐府 曹操    次北固山下 唐诗 王湾    钱塘湖春行 唐诗 白居易    西江月 宋词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元曲 马致远       七、课外作业   1、背诵五首古诗词。  

注意事项

本文(2022-2023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为本站会员(xt****7)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