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公路工程测量方案

  • 资源ID:106013979       资源大小:8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路工程测量方案

*工程 测量施工方案1.0工程概况与简述 1.1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工程项目 建立单位:* 建立地点:* 设计单位:*设计 工程规模:本项目包括*道路*。*接规划*,起点与*、在建*路相交,向东延伸止于*路,设计桩号K0+000K1+126.405,路线全长1.126公里;*路南段起于*路,向南止于*路,设计桩号K0+000K0+429.263,路线全长0.429公里;*西段起于*路、*穿插口,向东与*路平交,止于*活动中心门前,与已建兴*东段相接,设计桩号K0+000K0+857.071,路线全长0.857公里。三条道路合计总长2.413公里。 主要控制点为:*路起点的规划*路在建二环路穿插口处,终点处与*路终点、*路起点的穿插;*路南段起点与*路穿插处;*路、*路终点和已建*路东段相接处。工 期:360个日历天1.2工程简述道路工程本项目包括三条道路:*路、*路南段与*路西段。*三路西接规划*二路,起点与*二路、在建*路相交,向东延伸止于*路,设计桩号K0+000K1+126.405,路线全长1.126公里;*路南段起于*路,向南止于*三路,设计桩号K0+000K0+429.263,路线全长0.429公里;*路西段起于*路、*路穿插口,向东与*路平交,止于新*活动中心门前,与已建*路东段相接,设计桩号K0+000K0+857.071,路线全长0.857公里。三条道路合计总长2.413公里。本项目平面坐标系:工程独立坐标系;高程系:工程独立高程系。主要设计标准公路等级:公路二级;设计速度:*路与*路南段 60Km/h;*西段 40Km/h。设计荷载: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桥涵;公路-级。路基宽度:*路、*路南段23米,其中中央分隔带宽2米,路缘带宽2×0.5米,行车道宽2×7米,硬路肩2×2.5米,土路肩2×0.5米; *路西段宽17.5米,其中双黄线分隔带0.5米,行车道宽2×7米,硬路肩2×0.75米,土路肩2×0.75米。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洪水频率:1/5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路面设计1、设计参数: 自然区划:IV6区; 交通等级:*路、*路南段 重交通;*路西段 中等交通。 设计基准期:20年; 标准轴载:BZZ-100; 土基回弹模量:35Mpa; 基层回弹模量:1600Mpa; 底基层回弹模量:1100Mpa; 混凝土28d弯拉强度到达5.0Mpa; 混凝土面层弯拉弹性模量为31×103Mpa。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面 层:25cm 水泥混凝土;基 层:18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 基 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沥青封层。3、混凝土面板的接缝严格按照交通部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规JTG F30-2003的规定设置。每日施工完毕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设在胀缝或者缩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构造与胀缝想同;主线一般路段按300m设胀缝。4、路面面层、基层需采用集中拌合、机械化运输、机械化摊铺和碾压的方法进展施工,路面面层应采用机械摊铺装备和工艺。5、路面外表构造采用拉毛和刻槽等方法制作,视具体情况采用,面层外表构造深度在使用初期到达0.60.9mm。盖板涵和圆管涵工程本项目共设置2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9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其中振兴三路设置1道1-4×2.5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平南路南段设置1道1-4×2.5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兴龙路西段设置4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主要技术标准桥涵设计荷载:公路-级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 1/50桥面横坡:行车道2.0%双向地震加速度动峰值:0.05g。2.0组织架构测量组长:*副组长:*杂工班组测量员:*测量员:*测量员:*记录员:*1、项目工程测量组织架构图如下:3.0测量依据1、*设计设计的*工程施工图纸。2、国家与地区现行施工规和规程。工程测量规 GB50026-9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公路勘测规JTG C10-20073据*全年的气象条件、建立地点、地形和环境情况。4本单位的技术装备力量与施工经历。5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工期要求等综合因素进展编制。4.0工程测量措施4.1工程测量施工方案与精度保证措施 测量先行是施工管理中的要求,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本公司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历来注重测量管理工作。除建立两级测量复核制度外,对本工程还将成立专职测量组,以确保测量工作高效、优质。1、测量工作程序:开工前对业主和设计单位移交的导线点和水准点进展闭合复测,复测合格并经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签认前方能施工。测点交接测点复测建立施工导线网,布水准控制点局部放样。2、控制系统的建立:针对本工程规模与特点,建立现场平面与高程控制系统,以便于在施工全过程中进展测量的控制。1、平面控制系统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建立一级导线平面控制系统,系统布设以甲方提供的控制点为导线起始方向,沿本工程外围采用测角精度为2秒,测距精度为2mm+2ppm全站仪,布设一环形闭合导线并联测甲方提供的控制点。导线点的位置应通视条件良好,间距50100m,不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保护好定位桩。2、高程控制系统建立以导线点为根底,等级为四等的高程控制系统,采用高等级水准仪由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将标高引至各导线点上。3、放线控制1、施工流程根据导线、高程控制点放出桥的中线,纵向每隔10米设置一中桩和一对边桩,用水准仪在中桩和边桩上分别标记现场实际高程。根据桥中线放出桥两侧边线,设置边桩,在路口圆弧测设中,在保证准确度和精度的前提下,为施工方便可采用市政部门较为通用的“中央纵距离法。2、施工方法 在本工程开工前,会同监理对业主与设计单位提供的平面坐标与高程控制点、网进展闭合复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与相邻工程的测量控制点、网进展联测,测量记录与结果由业主与监理审核签认前方可进入正式施工。 根据已有的高级控制点、网,结合各条施工线路走向与需要,加密布置施工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各点之间应保持良好的通视状况,以方便随时进展闭合复测,所有的测量记录与结果应在报送监理审核签认前方可使用。 做好各施工控制点的保护工作,竖立明显的标志牌,以防止损坏。 根据控制点测放出中线控制桩位置,并进展各部位水准测量。 桩基施工采用线路中线桩控制,并根据线路曲线的特点,加密至10m一点作控制,以确保曲线段线型流畅。3、保证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措施 施工中应尽量保护所有标志,对施工中不移动的中桩与距中线较近的中线水准固定点用石堆或浇注砼或其它措施予以保护。对于施工中无法保存的标志和水准固定点,将其移至桥段围之外。 施工期间应定时对导线,高程控制网进展复测,保证其位置没有发生位移。 具体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以简练、实用、保证精度为原那么,建立复核制度,复核人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检查。4.2工程测量精度要求4.2.2二级与以下等级公路的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导线的起点、终点与每间隔不大于30km的点上,应与高等级控制点联测;当联测有困难时,可分段增设GPS控制点;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表1 二级与以下公路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长度km边长(m)仪器精度等级测角中误差 ()测距相对中误差联测检核方位闭合差()相对闭合差304006002级仪器121/2000241/20006 级仪器2040注:表中n为测站数。1、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二级与以下公路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 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五等153030注: L 为水准路线长度。2、水准路线应每隔30km与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一次。1、作业前,应收集初测导线或航测外控点的测量成果,并应对初测高程控制点逐一检测。高程检测较差不应超过 mmL为检测线路长度,单位为km;2、交点的水平角观测,正交点1测回,副交点2测回。副交点水平角观测值较差不应大于表6.2.41的规定;表3 副交点测回间角值较差的限差仪器精度等级副交点测回间角值较差限差2级仪器156级仪器204、线路中线测量,应与初测导线、航测外控点或GPS点联测。联测间隔宜为5km,特殊情况下不应大于10km。线路联测闭合差不应大于表3的规定。表3中线联测闭合差的限差线 路 名 称方位角闭合差相对闭合差一级与以上公路1/2000二级与以下公路1/1000注:n为测站数;计算相对闭合差时,长度采用初、定测闭合环长度。 定测中线桩位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 线路中线上,应设立线路起终点桩、千米桩、百米桩、平曲线控制桩、桥梁或隧道轴线控制桩、转点桩和断链桩,并应根据竖曲线的变化适当加桩;2 线路中线桩的间距,直线局部不应大于50m,平曲线局部宜为20m。当公路曲线半径为3060m,缓和曲线长度为3050m时,其中线桩间距不应大于10m;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的或在回头曲线段,中线桩间距不应大于5m;3 中线桩位测量误差,直线段不应超过表表1 中线桩位测量的限差要求线路名称纵向误差m横向误差cm铁路、一级与以上公路10二级与以下公路10注:为转点桩至中线桩的距离m。表2 曲线段中线柱位测量闭合差限差线路名称纵向相对闭合差m横向闭合差cm平地山地平地山地一级与以上公路1/20001/10001010二级与以下公路1/10001/50010154 断链桩应设立在线路的直线段,不得在桥梁、隧道、平曲线、公路立交或铁路车站围设立;5 中线桩的高程测量,应布设成附合路线,其闭合差不应超过mm(L为附合路线长度,单位为KM)。表横断面测量的限差线路名称距离(m)高程(m)一级与以上公路二级与以下公路注:1 为测点至线路中线桩的水平距离m;2 为测点至线路中线桩的高差m。表 中线桩复测与原测成果较差的限差线路名称水平角距离相对中误差转点横向误差(mm)曲线横向闭合差(cm)中线桩高程(cm)一级与以上公路301/2000每100m小于5,点间距大于等于400m小于201010二级与以下公路601/1000每100m小于10101011 / 11

注意事项

本文(公路工程测量方案)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