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装配图网! | 帮助中心 装配图网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装配图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总结

  • 资源ID:104080035       资源大小:17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总结

.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考考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开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这些知识点,考试频率高,主要是结合一些文化热点来考察,如:2009年高考涉及到了京剧的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奥运会、互联网的开展等重大热点问题。【知识网络】【考点扫描】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Ø 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多样性的典型: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特别提示】1、文化多样性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表达出来。文化有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除了可以表达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表达出来。2、不能把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Ø 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开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特别提示】文化具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文化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Ø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1是什么文化多样性的构成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开展本民族文化的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开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开展好本民族文化。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怎么办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那么: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那么。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特别提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非就是成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在当今世界,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符合社会开展的趋势和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开展需求,相反,一些腐朽没落的、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安康,阻碍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要加以抵抗和消除。Ø 4.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其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特别提示】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同于文化传播的手段。Ø 5.了解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1含义与地位: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播送、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群众传媒。群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场面向群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2特点: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群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Ø 6.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了奉献。外域文化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开展和进步。2对策:我们既要热情地欢送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开展Ø 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开展中形成的,并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开展中形成并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存着根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涵。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本钱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开展的精神纽带。3影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开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开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开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阻碍人的开展,起消极作用。Ø 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认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Ø 3.理解文化继承与开展的关系。1继承和开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开展。2继承是开展的必要前提,开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开展。同时,又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表达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出新、革故鼎新。3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开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开展先进文化的过程。Ø 4.了解影响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开展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开展方向。最大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因素、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开展助推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注意:影响文化开展的根本因素是实践。Ø 5.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 文化创新Ø 1.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答复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开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开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6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Ø 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开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开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Ø 3.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开展先进文化过程。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表达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特别提示】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表达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展批判性继承,否那么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表达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那么文化就会停滞不前。2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根底是社会实践。Ø 4.理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1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开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2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l 总结归纳: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新,革故鼎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制“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5 / 5

注意事项

本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总结)为本站会员(无***)主动上传,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