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9772649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资源描述:

《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6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送审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二六年六月58 / 64目 录前言1第一章发展背景与重大意义3第一节 有利条件3第二节 制约因素5第三节 重大意义7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9第一节总体思路9第二节战略定位9第三节发展原则11第四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优化区域空间布局16第一节空间布局原则16第二节区域开发规模17第三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18第四节构筑都市区北部中心20第五节引导两区相向发展23第六节推进三大产业园区建设29第四章加快城乡统筹发展31第一节切实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31第二节全面改善农村面貌32第三节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33第五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35第

2、一节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35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7第三节大力发展都市特色农业40第六章完善综合交通网络43第一节加快对外交通通道建设43第二节加强区道路交通联系45第七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47第一节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47第二节强化环境联合治理49第三节完善污水处理系统50第四节构建生态经济体系52第八章增强要素资源整合53第一节水资源整合53第二节土地资源整合55第三节电力整合56第九章切实保障规划实施58第一节建立统筹协调机制58第二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59第三节促进全方位外开放60第四节强化规划实施力度61附图1、区位图2、区域空间布局图3、生态功能分区图4、综合交通规划图5、基础设施布局

3、图前言统筹余慈地区发展在我市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余慈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着区域重新定位、统筹协调发展等诸多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统筹规划余慈地区发展、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的战略决策。这既是我市促进余慈地区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规划主要任务:分析余慈地区发展背景条件,提出区域统筹发展思路、定位与空间布局,确立重要产业和区块发展重点,优

4、化区域各类要素资源一体化配置,明确强化区域融合发展对策措施。规划主要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环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等,并与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余市国民经济个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协调。规划控制围:包括余、慈溪两市全部行政区围,共41个乡、镇及街道,土地总面积约26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70万。规划期限:近期至20XX,远期至2020年。本纲要是余慈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本区域行业、部门、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等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重大意义第

5、一节 有利条件1、区位优势凸显余慈地区地处市北部、湾南岸,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区域部交通发达,各乡镇之间及与余慈城区均有便捷的道路连接;对外交通条件较好,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半小时交通圈有港和栎社机场,一小时交通圈有萧山国际机场。随着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余慈地区的区位交通条件即将发生突变,将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大桥将打通与湾北部地区及的交通联系,使本区域成为对接的北部门户和“黄金节点”。随着大桥连接线、杭甬高速专线、沿海高速公路等区际、区交通要道的建设,余慈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将大为增强,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

6、将大大提升。2、经济实力较强余、慈溪两市社会经济实力较强,均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均位列20XX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前20名。20XX两市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人,约占市域户籍总人口的36%;地区生产总值合计667亿元,约占全市的27.3%。优势产业初步形成,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慈溪湾产业区、余工业园区、慈东工业区等产业集聚区和329国道沿线乡镇工业功能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格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区域开发密度较低,海涂资源动态增长,滩涂围垦造地潜力大,发展空间较大。3、地缘联系紧密余慈地区主要为钱塘江、湾冲积平原,地势

7、平坦,没有天然的地理阻隔,道路交通发达,具有独特的围垦文化。余、慈溪历史上同属一县,两地地域相连、产业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联系非常强。“九五”、“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余慈地区部联系日益增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两市着重在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要素平衡、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合作和衔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统筹余慈地区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4、城镇发育良好区域41个乡镇(街道)依托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密集分布,城镇轴向发展显著,初步形成城镇连绵的“百里经济长廊”。从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来看,周巷、泗门等已成为区域中

8、心镇,由低塘、泗门、周巷等两市交界处乡镇组成的区域,城镇发展基础较好,人口和产业经济集中度较高,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而以慈溪湾新区、余工业园区为主的区块,近几年投入较大,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也已具备进一步开发建设的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建设大都市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都市区北部中心,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余慈地区统筹开发的方向。第二节 制约因素1、区域协调亟需加强余慈地区分属两市的行政区划格局,对区域整体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主要体现为:一是两市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确立各自的城镇空间发展导向,慈溪主要向东部和北部发展,而余则主要向北

9、部和南部发展。这样的发展导向,从跨区域的角度来看存在背离倾向,不利于形成集聚形态的都市区北部中心;二是区域部南北差距较大,北部主要是以城镇和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开发区域,而南部尤其是余南部的生态功能负担较大,山区欠发达乡镇和平原镇的差距较大,区域发展较不平衡;三是区域329国道沿线城镇较为密集,各乡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城镇建设较为混乱。尤其是在329国道中部交界地区,有一段交界线与国道基本重合,使两市市域边界在此形成“犬牙交错”状态,而该处又是余慈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与自然形成的城镇连绵发展之间存

10、在较大矛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布局上较难协调。2、要素支撑有待强化整个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本区域北部基本由滩涂围垦而来,地势更为平坦,缺少兴修大型水利设施的条件;虽处于流域下游,但有效蓄水能力较差;河网虽较密集,但河网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水处理成本较高。因此,区域水资源缺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相当紧。水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对本区域尤其是慈溪未来的开发建设形成极大的制约。此外,土地资源在区域的分布不均衡,客观上造成建设用地供需缺口大、建设用地指标少、占补平衡压力大和重点发展区规划空间不足等问题,对两地尤其是余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制约。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余慈地区经济发

11、展迅速,城镇扩容较快,但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环境保护的能力较为薄弱。到目前为止,余慈地区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较为滞后,集污管网建设则更为滞后,污水处理能力较差。本区域毗邻湾,处于河流下游,加上印染、电镀、熔炼等行业性污染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导致平原河道和近岸海域水污染严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4、对外开放整体不足余慈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依靠自我积累,客观上造成对外开放不足,尚未形成借助外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机制。受原先湾分隔带来的区位条件的限制,外来投资较少,经济国际化水平较低。工业园区主要满足本地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功能较

12、弱,同南等地相比明显滞后,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第三节 重大意义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加速进步的趋势,充分发挥两地民营经济发达、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加速余慈地区的融合提升,提高区域外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增强余慈地区在全市乃至全省和长三角的战略地位,是带动全市新一轮快速发展,推进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战略决策。2、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战略的具体体现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历史趋势,抓住港口一体化和接轨大的机遇,充分发挥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本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港桥海”资源优势,主动接轨大,加快融入长三

13、角,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借助国际大都市的各种功能平台,实现借力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大桥经济圈”。3、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两市布局导向联动调整,产业经济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生态环境联动治理,城市功能联动提升,有利于打破两地之间的行政分割限制,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区域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4、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容立足于两地产

14、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构建统一的产业升级发展平台,推进沿湾产业带建设,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有利于我市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北部城镇,建设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组团,是加快构筑现代化大都市、建设都市区北部中心的重要容。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思路余慈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立足于余慈两市间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发展模式转换、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整合提升各功能区块,构建统一的产业升级发展、

15、都市区建设、基础设施网络、社会事业服务和生态屏障建设平台,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城市服务能力、产业集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成为市都市区北部中心。第二节 战略定位余慈地区的战略定位是:都市区北部中心、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区。1、都市区北部中心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都市圈的战略部署,以余、慈溪现有城镇为依托,以慈溪出口加工区和余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跨区域联动项目为载体,整合提升产业园区,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

16、良好、发展特色鲜明、适宜人居的都市区北部中心。2、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加强四明山区、湾湿地区、江水系、慈溪中部丘陵区及平原生态农业区的保护,加强与周边区域生态的共保互促,发掘发扬河姆渡文化、青瓷文化、余文献名邦文化、慈溪湾围垦文化、四明山红色文化,建设江(余城区河姆渡)文明旅游带、湾滨海休闲旅游区、四明山山地度假旅游区等特色旅游精品,逐步成为浙东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3、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湾跨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和较灵活的体制优势,以大型现代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发展导向,加强统筹规划和环境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全省具有国际

17、竞争力的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环湾产业带的重点区块。4、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发挥“港桥联动”效应,结合北部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市场、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业培育发展,加快湾、中国塑料城等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培育,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发展,建成以余慈地区为主,辐射湾两岸县市的长三角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5、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示区加强区域统筹、南北统筹、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北部城镇产业密集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及合理配置区域的各类资源;积极培育专业村、特色镇,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对接,积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

18、平,推进社会结构由城乡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型,促进现代文明城乡居民共享,力争把余慈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示区。第三节 发展原则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余慈地区发展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集群培育的在要求,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园区整合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产业集群、支撑体系、发展环境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余慈地区整体竞争优势。2、立足全局,统筹发展按照全市“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空间发展要求,统筹协调余慈地区和中心城区发展,合理安排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屏障等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分工协作、优势

19、互补、协调发展。3、产业联动,协同发展余慈地区要根据国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工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农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来支撑和引导现代工业、都市农业发展,形成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综合集成、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型产业格局。4、注重环保,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余慈区域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市为引导,县(市)为主体合理明确市与余慈两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权责关系,市里主要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余慈两市要切实承担起区域发展的主体作用。第四

20、节 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20XX)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与城乡融合发展显著、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都市区北部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在集约用地、注重环保前提下,到20XX,余慈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面积约24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生产总值达4.9亿元以上,区域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大关,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支柱作用进一步突出。都市区北部中心功能显著增强。北部中心城市“一心两区”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集聚人口达90万左右,其中慈溪城区常住人口达4

21、0万左右;余城区常住人口达35万左右;北周巷区块常住人口达1518万左右。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居住、商贸、创新、服务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取得成效。以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为龙头,建成外接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功能初步发挥。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初步建成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一批区域性公用文化、体育、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得到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生态、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快速发展。湾湿地公园、河姆渡文化旅游区、四明山生态与红色经典旅游区、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力度加大,配套设施更趋完善,区域外旅游线路不断优化,

22、旅游业成为余慈南部区域重要经济增长点,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旅游业收入70亿元。依托产业集聚区、城镇和大桥,商贸物流业发展迅速,年收入超过1000亿元。城乡统筹取得实质进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农村新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有机延伸,农村居住、交通、教育、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统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余慈地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城市绿心、主要水系及四明山区、湾沿岸滩涂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跨区域的生态绿地体系形成,中心城市、生

23、态及农业、临港产业、四明山区、沿湾湿地等各区块生态功能达到各自要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规划发展期的相关目标要求,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态环境。2、远期目标(2020年)努力使余慈地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产业集群显著、园区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美,成为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适宜人居区,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成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都市区北部中心。“一心两区”的北部中心城市基本建成,集聚人口约140万,其中慈溪城区约55万人,余城区约50万人,北周巷区块约35万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大幅度增

24、强,与主城区、等城市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独特地位、发挥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产业高地。慈溪出口加工区、余工业园区成为省环湾产业带核心区块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余滨海产业园区、慈溪湾新区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建成高效的产业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共享体制,形成与中心城市协调互促发展机制,创业发展环境居全国一流。到2020年,余慈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面积达到425平方公里,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生态胜地。形成以山地林区、海洋、滩涂湿地、河道网络、生态湖泊、生态敞开区、生态隔离带等生态单元组成的安全可靠的生态网络屏障,基本达到生态市建

25、设规划深化期的相关目标要求,成为生态景观环境优美、生态物种多元化体系完整的生态区,长三角重要的适宜人居的生态休闲观光度假胜地。旅游基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载体,形成以江文化带、湾滨海休闲旅游区、四明山山地度假旅游区为主体的“一区两带”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基地。第三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余慈地区将以“南北两类发展区”分类建设为基础,壮大“四条城镇发展轴线”,总体形成“一心、两区、三园、八镇”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组团型、网络化发展的都市区北部中心。第一节 空间布局原则1、尊重并延续区域自然、人文特性保留现状平原水网的基本格局,尽可能避免对河道的侵占,积极

26、开辟沿主要河流两岸的绿化空间。重视区域发展良好的农业耕地资源,发挥其功能的多样性。尊重区域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延续和挖掘区域文化底蕴。2、科学合理配置区域空间采用集约化与分散化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因地制宜的布局区域空间。城市(镇)空间以集约化建设为主,区域基质空间以分散化为主。通过城市(镇)功能的高度集约,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和环境负荷最小化。数量众多的农村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行整合,既满足基层配套经济性需求,又满足农业耕作实际要求。3、有利于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紧紧围绕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的战略定位,从余慈地区整体角度出发,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功能培育,统筹整合各类区域空间资

27、源。对于慈溪、余两市交界地带,按区域总体功能布置的需要,引导和协调两地的空间发展,以体现区域整体效应。重要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应实现共建共享。整合各类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按区域整体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或转移。4、坚持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划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围,制定相应的开发管制政策;沿海滩涂保留适度的湿地空间,并严格加以保护;严格控制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廊道以及功能组团间的大型绿楔,采取积极的建设性保护;适度分散以工业或城市功能开发为主的区域,辅以外部生态开敞空间的隔离,留足生态涵养的空间。第二节 区域开发规模专栏一:“户常比”:指户籍人口与

28、常住人口的比例;“十五”以来,XX地区外来人口增长迅猛,目前全市的“户常比”在1:1.26左右;由于余姚、慈溪两市在XX市内属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集中,相应的“户常比”要高于全市水平,约为1:1.35左右。根据XX市人口发展报告,20XX和2020年,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预计分别达到800万和900万。余、慈两市占全市人口比重(常住人口)约为38%。XX市及余姚、慈溪两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余慈地区的城镇化水平20XX、2020年将分别按65%、75%计。1、人口规模余慈地区共41个乡、镇及街道,20XX末总户籍人口约200万人;常住人口约为27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35万

29、,城镇化水平50%左右。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预期余慈地区总人口(常住人口)届时将分别约为300万和345万;城镇人口规模将分别约为195万和260万;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5%、75%。2、土地开发规模专栏二:根据XX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全省“十一五”期间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按7%的速度提高,考虑到目前两市土地产出率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考虑后近期按4%的速度增长,远期由于基数较大,上升速度趋缓,按3%的速度增长。规划余慈地区近、远期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1200亿元和2800亿元。余慈地区的土地开发容量是特指用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30、,即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由于区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全区域围的土地均可转化为城市(镇)建设用地,而是应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追求城镇实体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的和谐共存。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效率指标的控制,来确定在规划近远期的土地容量。目前余慈地区单位面积建设用地产出率约为每平方公里3.9亿元;规划近、远期单位面积建设用地目标产出率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9亿元和6.6亿元;近、远期余慈地区的土地开发规模分别约为245km2和425km2。第三节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1、统筹南北两类发展区的协调发展以杭甬高速公路为界,余慈地区北部多为平原地区,属于都市区围,是余慈地区主要城市(镇)、产业及人口集中

31、地,规划列为沿湾都市化城镇及产业发展区,重点以“大桥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势产业的集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育和拓展中心城市及重要的功能区块,打造未来都市区的北部中心。以杭甬高速公路南部多为山区,属于市域生态发展区围,规划列为“四明山生态农业及旅游发展区”,积极发挥本地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四明山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壮大生态农业,积极培育以“点轴”模式发展的核心城镇,结合城镇开发建设,推进商贸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2、培育和壮大四条城镇发展主轴线通过加快沿329国道、329国道复线(中横线)、甬余夫公路以及梁周公路213省道的四条城镇发展主轴的

32、建设,有机整合余慈地区各类资源,加强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块和重点镇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南北两类发展区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挥发区域整体效益,推进区域空间新格局的形成。其中,329国道、329国道复线(中横线)和甬余夫公路均为东西向贯通北部的轴线;梁周公路213省道则是连接南北两类发展区的重要轴线。3、构建“一心两区三园七镇”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围绕打造都市区北部中心,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尽快实现区域资源的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一心两区三园八镇”(1237)的区域空间总体结构。其中,“一心”指都市区北部中心;“两区”指余城区北和慈溪城区周巷两大城市区域;“三园”指三

33、个以产业集聚为主的重点功能区块;“七镇”指七个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镇或城镇组群。第四节 构筑都市区北部中心都市区北部中心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涵,广义上泛指整个余慈地区,在市域围,起到北部中心的作用;狭义上是特指承担北部中心主要功能,人口集聚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因此,构筑都市区北部中心的过程,也是建设整个余慈地区核心城市的过程。北部中心城市由分属于余市的余城区、北新区,和慈溪市的慈溪城区、周巷镇区,两大城市区域组成,城市区域间相对独立;通过积极引导其相向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快速交通网络,构筑即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风扇型”的组合城市。1、建设围北部中心城市的建设围大致为南起杭甬高

34、速、东至慈溪城区东环线、北抵329国道复线(中横线),西临杭甬高速至沿海北线高速余连接线,总土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包含城市建设用地及生态涵养用地等。2、职能定位北部中心城市总体定位为整个余慈地区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科技中心,重点发展物流、商贸、会展、旅游、咨询服务、金融信息以及生活居住等功能。 3、开发规模近期总人口规模约9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95km2;远期总人口规模约14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150km2。4、建设要点北部中心的开发建设是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开发时序上,近期在做好慈溪城区和余城区自身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引导各城市组团

35、间的相向发展;第二,推进北周巷区块的整合提升;第三,完善区间快速道路系统建设;第四,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第五,加强中心城市各类相关规划研究。引导各城市组团间的相向发展:中心城市的打造,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体,各功能组团既要有所分工,又要一体发展。针对中心城市围各城市组团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尽可能尊重各自现有规划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余城区和慈溪城区之间,以及与北-周巷区块之间的相向发展,加强中心城市在凝聚力,具体包括如引导余城区向北发展,慈溪城区向西、向南发展,北-周巷区块整体向南、向东发展等。推进北周巷区块整合提升:北和周巷所在区块是两大城市区域(即“两区”)的结合部,空间上相

36、临,产业相近,发展互动,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由产业功能区转向城市功能区,是北-周巷区块建设的基本思路。因此,近期应以“余工业园区”为基础和重点,利用其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结合周巷镇的工业开发建设,“以工促城”,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带动就业机会和人气,推动各项城市综合服务、商贸和居住等功能的建设,逐步转化成为城市功能片区;积极引导以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产业研发为特色的教育及科研机构在片区的落户,使之成为未来北部中心“产学研”一体化的孵化基地,实现与北部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功能组团的分工协作,促进组合型城市的有机融合;此外,加强329国道沿线环境保护整治,搬迁(淘

37、汰、关闭)与功能区划不相符合的工业(企业)项目,强化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实现片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完善区间快速道路系统建设:以交通网络一体化带动中心城市的整合发展,尽快打通两市间的断头路,以区间快速路为核心,以自然里程最短、往返最便捷为原则,加强两大城市区域间的联系。同时,积极推进公交体制改造,开通两市直达公交,力争实现两市公交一体化,近期可首先解决中心城市围的公交一体化工作。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近期沪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及杭甬城际铁路等重大区域性交通项目建设,启动客运换乘中心的规划研究,明确站场选址,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等。启动余、慈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的前期工作,明确学

38、校选址、规模及建设模式等。加快中心城市各类相关规划研究:应加快开展各项中心城市总体的发展规划、概念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具体论证城市发展的规模、用地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供需能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快重点启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制定近期控制引导政策方针。第五节 引导两区相向发展“两区”指余城区北、慈溪城区周巷两大城市区域,是构成北部中心城市的核心,其交融结合部在北和周巷区块,在地理空间上反映为余城区、慈溪城区和北-周巷区块三大空间聚落。针对目前三者之间联系对疏散,为实现都市区北部中心的建设,应大力推进两大城市区域之间的相向发展。1、职能定位各城市功能组团在中心城市

39、总体职能定位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特色,互有侧重。慈溪城区以打造商贸、信息中心为特色,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咨询和生活居住等功能。余城区以打造宜居城市和旅游为特色,发展高端房产、旅游、会展、商贸、金融等功能。北周巷区块以建设都市型产业基地、产业培育孵化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特色,发展都市型工业、商贸、金融信息、专业市场、科研及职业技术教育和生活居住等功能。2、开发规模近期慈溪城区人口规模约4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40km2;余城区人口规模约3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35km2;北周巷区块人口规模约1518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20km2。远期慈溪城区人口规模约5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55km2;余

40、城区人口规模约5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50km2;北周巷区块人口规模约3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约45km2。3、建设要点慈溪城区:用地发展在促进现状建成区之间连片完善的基础上,引导向西、向南发展,控制向北和向东发展。其中浒山、宗汉向北适度拓展,与坎墩相连,但控制其向329国道复线以北的拓展;鼓励向南与横河镇区进行整合,加强与余城区的联系;向西在保障生态隔离的基础上,加强与北周巷区块的联系。坎墩向西、向南发展,与城东新区相连,控制向北拓展。老城区应加快城市功能更新,城市中心从老城区向东延伸至行政文化中心后,沿新城大道和东环线向北轴线推进,形成沿大塘江、浒山江、三灶江“Z”型分布的现代化中心。工业用

41、地集中在宗汉以西向北扩展,现经济开发区用地向西适当开发,其余工业用地则向慈溪湾新区集聚。余城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外围拓展,总体上以向北、东北发展为主,适度向西南、东南方向拓展,控制向西发展。现有建成区积极挖掘和发展旅游资源,加强综合服务、商务会展、文体科教、生活居住等功能区建设,并应结合城市综合中心建设,加快老城区的城市功能更新;沿龙泉山至舜江楼的余江两岸形成市级综合中心;新建路与北环路交汇处形成城市会展中心;最良江东端的三江汇合处形成文化与休闲中心;最良端的三江汇合处,建设体育文教中心;工业用地按“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在适度保留发展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的基础上,分期逐步向北周巷区

42、块和余滨海产业园区转移。北周巷区块:位于329国道沿线,以“余工业园区”和慈溪周巷镇建成区为依托,在整合现状基础上,用地发展应加快统筹和相互融合。其中以“余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北新区以向西、向南拓展为主,控制向东、向北发展,尤其是严格控制向北部329国道复线和西部余大桥连接线拓展,预留生态空间和基础设施廊道所需的用地;北新区是以生活居住和都市型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块,近期可作为工业开发启动的区域,通过积极引入较高层次工业的进入,以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从而达到吸引人口集聚的目的;工业应积极向西、向南的外围引导,远期逐步强化其城市功能;位于区块中心的用地以发展公共配套设施为主。周巷建成区在整合现状

43、基础上,用地发展以向北为主,适度向西发展,控制向南发展;考虑到北周巷区块发展的整体性,现有的工业应积极引导逐步向西和向北的外围地带发展,南部以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主。此外,北周巷区块的建设应重点协调沿329国道与周巷、北交界地带的布局,改善目前混乱无章的建设面貌。第六节 推进三大产业园区建设1、慈溪湾新区地理位置:慈溪经济开发区湾新区位于湾跨海大桥连接线北侧,主要包括崇寿、庵东和新浦镇,是余慈地区的重要产业功能区块,。主要职能:以打造湾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和谐示发展区为目标,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旅游等产业,并配有部分居住、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开发规模:规划区远景控制面积143 km2,近

44、期用地面积36.5km2,远期61 km2;居住人口近期约10万左右,远期20万左右,其余因产业开发而集聚在此的就业人口居住在余慈核心城市及崇寿、庵东、新浦等城镇组团。建设要点:以现有的开发区域为基础,进行拓展,总体沿滨海围垦区向东、向西发展,适度向南发展。远期集聚区形成东、中、西三大功能区,功能区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相应的开发片区,功能区之间以及部开发片区间可考虑通过引入外围生态开敞空间作为隔离;其中东部功能区位于四灶浦水库周围,是新区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集商住、休闲等综合服务配套功能;中部功能区是现代产业核心区块,以工业开发为主,同时具备物流和少量居住功能,部可具体划分为多个工业及物流开发

45、片区;西部功能区位于湾大桥西侧,以旅游、度假及生态观光为主。产业方向:近期要依托国家级的慈溪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要大力推进产业高层次集聚,重点发展家电、机械、制药、新材料、现代通信设备系统、服装纺织、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建设省乃至华东地区具有一定地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加快发展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业,适度发展并合理布局配套的居住、商贸、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远期慈溪湾新区是慈溪中心城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基础上,要按照完善城市功能的要求,大力发展为

46、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的居住、教育、金融、保险、中介、商贸、旅游、度假及生态观光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建设现代化湾滨海新城。2、余滨海产业园区地理位置:余滨海产业园区位于沿海北线与329国道之间,以泗门、郎霞和小娥镇为依托,是余慈地区的重要产业功能区块。主要职能:环湾产业带南翼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是余外向型经济和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慈溪湾产业共同构筑湾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和谐示发展区,以工业发展为主,并配有部分生活居住、商务、金融、科技信息等职能。开发规模:规划区远景控制面积118.3km2,近期用地面积10km2,远期45km2;居住人口近期约为8万人左右,远期约15万人左右。

47、建设要点:近期以城镇整合和启动区建设为主,远期作为产业集聚的增长点,推进成片、集中、规模化开发。以整合泗门镇和小娥镇工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拓展,总体向北发展,同时泗门镇和小娥镇相向发展;其中利用泗门镇良好的小城镇发展基础,形成集聚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郎霞街道建成区及小娥镇区可作为集聚区启动时的居住配套区块;以“组团式”滚动开发工业用地,并根据实际需求,在集聚区形成若干小规模的生活居住点;以329国道复线为界,北部以工业开发为主,南部以居住和配套服务为主。产业方向:近期重点发展机械、精密加工、信息电子、精细化工、新材料、数控机床、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努力建设省乃至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

48、,要适度发展并合理布局商贸、居住等第三产业。远期,余滨海产业园区要大力承接北周巷区块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产业改造升级,并结合镇域功能的完善提升,加快发展居住、商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为本集聚区及周边农村地区提供配套服务。3、龙山-慈东产业园区地理位置:龙山-慈东产业园区位于余慈地区东北端,329国道以北与镇海区交界处,以龙山、市、三北等镇为依托。主要职能:以工业开发为主的功能区块,配有少量的居住功能,是余慈地区东部重要的产业集聚地,也是吸纳市区产业转移的平台之一。开发规模:规划区近期用地面积15km2,远期30km2;居住人口近期约为5万人左右,远期约10万人左右。建设

49、要点:以现有的慈东工业园为基础进行拓展,用地以向北、向西发展为主,促进现有开发用地与龙山镇的相向发展,并加强与三北、市两镇的交通联系,远期形成“一带、二块、四区”的总体布局格局,龙山镇区作为主要的生活配套区,部分生活居住由市、三北两镇解决。第七节 培育七大重点城镇和城镇组群1、观海卫镇为余慈地区东北部重要的副中心城镇,以工贸为主,兼顾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整合桥头、掌起及附海镇的发展,人口规模为1015万人,重点依托329国道向东北方向拓展。2、周巷镇为余慈地区北部中心城镇,与余的北新区一起共同构成未来北部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规模1015万人,重点与北新区相协调,拓展方向向东、西,控制

50、向南、向北。3、泗门镇为余慈地区北部重点中心城镇,结合余滨海产业园区建设进行拓展,人口规模约10万人左右,发展方向近期向南、向北,远期重点向东、向北发展;向东重点发展居住用地,向北重点发展工业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陆埠镇为余慈地区中部副中心城镇,以工贸为主,承担中部地区人口及非农产业的集聚,辐射及影响三七、河姆渡、大隐等镇,人口规模约5万人。5、临山黄家埠组群为余慈地区西北部的工业型城镇组群,以工业为主,依托余滨海产业园区的进行用地拓展,人口规模约35万人,用地拓展主要是向北发展,控制向南发展。6、市三北龙山组群为余慈地区东部的工业型城镇组群,依托龙山-慈东产业园区发展,人口规划约51

51、0万人,用地发展主要向西、向北,依托329国道互相相向紧凑发展。7、梁弄大岚四明山组群梁弄、大岚、四明山南部三镇尽管空间相距较远,考虑到旅游发展的特性,规划形成以213省道为纽带,以梁弄镇为核心的四明山生态休闲特色旅游区,总体功能定位为环境保护、水源涵养、绿色农业和旅游发展。应在做好环境保护和水源涵养的前提下,依托四明湖、四窗岩、四明山等风景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绿色农业;依托梁弄、大岚、四明山三镇镇区,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引导山区人口及非农产业的集聚,总人口规模约5万人。第四章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坚持区域发展的空间联系、城

52、乡融合、生态优先、错位发展、人文并蓄原则,致力于空间重组、产业重整、功能重构,力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区。第一节 切实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1、加快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联结,推进城市交通向农村延伸,重点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快通镇公路和通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高标准实现“村村通”目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山水田园统一整治,整治河道堵塞、水体污染、垃圾散落、道路泥泞等环境“死角”,继续完善市处理、镇集中、村收集的三级垃圾处理分工模式,建成中心镇(含)以上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不断净化、美化、绿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城乡联网

53、供水系统建设,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调整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设施集聚集约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电力、通信、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2、加快实现“同城同待遇”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和规土地合理流转,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等制度。结合户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阻碍农民市民化的体制性因素,在就业安置、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困难群众救助等方面,加快实现农村居民,特别

54、是山区居民与余慈城区居民的“同城同待遇”。增加政府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积极为农村居民提供同等的职业培训、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让农村居民公平分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第二节 全面改善农村面貌1、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力度加快修编完善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扎实有序地推进示村、整治村建设。探索农民居住方式改革,重点推进山区农村、城市近郊农村和城中村的社区化改造,构建规的新社区管理体制。按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农民休闲的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选择约30个村开展新社区建设试点。加快建设村民公寓,推动村庄工业向区块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逐步实

55、现农村厂居分离。2、完善农村新服务配套加快城镇社区服务向农村新社区延伸,形成以社会福利、便民利民服务、卫生文化服务等为重点的农村“15分钟生活服务圈、文化活动圈、卫生服务圈”。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农村与城市同步实行免费9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养老保险、最低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3、大力塑造农村新风貌继续广泛开展法律、文化、科普进农家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开展生态村(镇)创建,搞好村容镇貌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村民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在村级事务

56、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三节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每年选送一批农民上大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对农民转产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支持涉农职教力度,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重点加强被征地农民、农村新增劳动力等的转岗转业培训,努力提高转岗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2、建立健全农村财政支农体系坚持“少取、多予、放活”,建立

57、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覆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确保财政对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合理利用世贸组织“蓝箱”、“绿箱”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配套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推进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职能部门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3、培育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积极推进以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组织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中介作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头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推动行业协

58、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第五章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加速、湾跨海大桥即将建成等战略机遇,发挥大桥、滩涂、港口、山林等资源优势,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互为依托,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努力形成开放协同、整合创新、动态优化、高效低耗的区域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第一节 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要立足现有块状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制机制灵活、民间资金充裕、区位条件良好的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高附加值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1、做

59、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通过营销结果反馈、生产工艺改进等,实现产业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技术的梯度推移和产品的推出新。支持企业积极争取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国际认证。注重产业链延伸,广泛开展产业链延伸和能级提升的联合攻坚,发掘产业潜在能量,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产业能级。同时,要加快改革家族式企业的治理结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实现由封闭型家族制经营管理模式向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加强企业职工上岗培训、在岗轮训、专业深造,普遍提高职工素质。全力打造区域性行业品牌。以行业协会为基础,加强行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对企业的

60、分类指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学习品牌,创建品牌,致力于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生产”的跨越,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并形成一批知名品牌,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力争建成全国知名“家用电器及设备基地”、“塑料加工和模具基地”、“机械仪器仪表基地”、“轻纺服装基地”,形成一批规模型企业集团、一批上市公司和“余慈证券板块”。2、培育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高附加值新兴产业。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强信息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与相关设备制造等方面产业的导入和扩充。以全球对材料工业需求日益扩大为契机,加强有机化学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电子专用

61、材料、改性塑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产业的导入和扩充。依托沪杭甬等科技辐射中心的科技带动,注重装备机械制造业的导入和扩充。推进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使现有重点行业的主要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外来技术嫁接改造,成为高技术含量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导入、扩充为载体,把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与市场开拓、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绝大部分新导入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的有效扩充。有效提升招商引资质量。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实现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的转变,注重招商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广泛吸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外知名企业,

62、加大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和研发机构,有效延伸产业链,努力提高区域产业整体技术上平。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结合区域产业加快集聚、人口加速集中、城市快速发展的实际,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生态旅游等行业,完善提升中心城市功能。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慈溪湾物流园区、中国塑料城综合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增强区域性货物枢纽功能,力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国际物流采购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和区域中转物流中心。整合慈溪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周巷副食品物流中心、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泗门粮油配送中心等专业物流园区,逐步提升配送、仓储、分拨等增值功能。加快建设以物流电子商务信

63、息交易和公共物流综合信息为主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有效整合海关、商检、工商、货运、外管、税务、银行等相关物流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推进物流“大通关”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基地。充分利用湾跨海大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加强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家电博览会等品牌建设,为国际性产业集群提供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以场馆设施的标准化配套、服务技术的高水准配置、会展贸的一体化组合为抓手,完善会展服务体系,为国际性产业集群提供资源吸纳、整合、转化和配置服务。引进和培植一批会展企业,促使会展业向宾馆酒店、购物旅游、设计装潢、广告、中介等服务领域延伸和配套。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以北部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

64、,错位发展创业投资、民营企业融资等特色金融服务业,拓宽金融功能,逐步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强信用担保、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逐步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小企业融资基地。发展家电、塑料、纺织服装、机械、农业科技等专业信息服务,推广以行业为主要载体的电子商务。形成面向金融、保险、财税、医疗、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研发、咨询和培训业。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合作,积极发展与本地产业优势相结合的专业技术研发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融资便利,培植民营R&D机构,促成成果转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扩大外资技术对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积极发展咨询业,争取在工程技术咨询、科技咨询、医疗咨询等领域获得先期突破。借力国外知名中介机构,拓展专业法律、会计、税务、代理、经纪、评估、认证等高层次中介服务领域。设立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