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学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9768057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两首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2 .技能目标: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3 .情感目标: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教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教学步骤】、|-r一、文学常识1 .了解作者及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 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 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2、,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 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 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 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

3、的影响,从 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 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大宝 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2)困守长安时期大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 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 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

4、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3)陷贼与为官时期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 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一一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 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 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思想更深邃、

5、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 “漂泊西南大地 问”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 58岁。2 .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较 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 “古风” “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 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周 定

6、(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 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 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 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 “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 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 “颈联” “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 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

7、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 该是指邻句不相粘一一“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 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 对。二、写作背景秋兴八首(其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 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 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 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8、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 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 形神教诲,浑然一体。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 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 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 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

9、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 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 765年5月, 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 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 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

10、诗是在极度困苦的 情况下写成的。三、重点字词砧板zh青冢zhg王婿qi mg环痂1pd省识x ing潦倒li co霜鬓b in江渚zh u四、综合分析探究1 .品读三首诗,它们共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明确:忧伤。2 .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了解诗文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名词、情感动词、态度视 角形容词)明确:第一首:凋伤、萧森、泪、孤舟、寒、急。第二首:独留、青冢、黄昏、怨恨。第三首:风急、哀、悲秋、苦恨、潦倒。从三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上来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忧伤”之感。3 .这三首诗中的“忧伤”是一样的吗?三首诗中“忧伤”的原因是一样的吗?我们一起品析 三首诗,找出诗句中最直接抒发作者

11、情感的句子。明确: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几句诗文,他们直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学生赏析,教师点拨)(1)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 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 州心情的凄伤。两年前作者离开了成都。在成都生活的五六年间,是作者一生中相对平静的 日子,但好景不长,随着好友严武去世之后,作者有踏上了颠沛之旅。“故园心”,实即

12、思念成都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旧乡,系于故园。从成都到夔州 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小节:羁旅无依的伤感,思念旧乡。(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 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 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这一联诗句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 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13、。杜书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 境和昭君相似;昭君貌美而没有被皇帝认可,正如男子怀才不遇,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 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小节:对昭君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恨。(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 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 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 悲愁之绪。诗

14、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 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 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 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 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 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

15、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几乎一直 伴随着杜甫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小节:羁旅的愁思,忧国忧民。5.我们在一同看看其他诗句在抒发诗人情感上有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不不会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谓借 景抒情。诗歌中为我们呈现了许多景物,这是我们中带你把握诗人情感抒发的基础。同样的 景物,不同心情的视角看来会呈现出不同感受。那么我们还要关注诗人是如何描写修饰景物 的。明确:(1)秋兴赏析: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 露为霜。“枫树”秋季最典型的景物。秋叶飘

16、落时很可观的现象,在作者看来是“玉露”凋伤 而下。“巫山巫峡”,诗人所在,而这样广阔的空间却是阴森萧索的。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波浪在地而兼大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 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 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 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 波澜壮阔,哀

17、感深沉。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 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赶制寒衣”是一个极具生活化的场景,给人一种忙绿但其乐融融的感受,使人身心温暖,但此时的作者孤舟 一系,远在夔州无亲无故,耳边的景象与孤寂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羁旅无依之感。(2)咏怀赏析: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 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种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 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18、“明妃”,即王昭君,名婿,字昭君,湖北称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 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 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 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 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 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

19、 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 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 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 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 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 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 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2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

21、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省识” ,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 ,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3)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

22、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

23、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可以联系到秋兴(其一)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同样都是在抒情之前营造了一个大大的空间意境。诗人常常会这样做:用自然宇宙的茫远、永恒、博大,来反衬自身的渺小、孤弱、无助。五、过手训练1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潦倒(li o) 孤舟一系(x )1阴森(y i n) 阻塞(s i)溯源(s ) 佩带(p B投箸(zh )石砧(zh e n)A.环痂1 (p i) 省识(sh 60 B.青豕(zh oc)江渚(zh u ) C.王婿(qi m)缭绕(li o)D.边萃

24、(s4 芳森(xi ao)【答案】 C(A. “省”读x i ng B. “系”读j j D. “阻塞”的“塞”读s)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环3M胡诗 震撼 眷恋B 潦倒 琵琶 蠕动 携带C 怂恿磨蹭朔漠木讷D 雕伤干涸悸动讥诮【答案】D(雕伤一凋伤)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百度 “ 魔兽贴吧 ” 里一句 “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 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 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 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 对于 “贾君鹏事件 ” ,我们在看到 “ 成功 ” 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 成功 ” 和收益只是一

25、时的,而对网络舆论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的情况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A.几乎计划诚信度因此B 近乎近乎策划公信力如果C.几乎计划诚信度如果D 近乎近乎策划公信力因此【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牟取私利。B 商家骗得了一次,骗不了一世,天下没有哪家店是只靠一锤子买卖而做大的。C 现在有些青年人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津津乐道,对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则是数典忘祖。D 这几年来,这个省重视道

26、路建设,现在已形成了纵横捭阖 、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答案】D(纵横抻阖:指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D 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

27、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答案】B(A项括号应紧跟“教室”C项冒号应该改成逗号D项“持有毒品”和“植物”后面的顿号改成逗号。考纲要求掌握句号、问号、叹号、逗号、分号、冒号、顿号 等点号的用法,标号里经常考查括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的用法。)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比往年大幅度增长。B.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 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C.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为文学界就散文运动的得失、散文的可能走向等问题提供了一 个争论和思考的平台。D.

28、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 对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答案】B(A.成分残缺,应在“教育”后面加上“支出”,C.逻辑错误,“提供了”表结果而不是目的,应去掉了”字;D.介词“对”使用有误,应删去。)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百年多病建登台A. :相如虽骂,独畏廉将军哉;独留青冢向.黄昏b;秋天漠漠向昏黑 *;巫山巫峡气萧森c: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事音书漫寂寥D, :强劳车马驻江干 *【答案】D8 .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意在通过霜降草枯,枫叶凋落,表现一种孤寂肃杀的秋景

29、。B .江间波浪兼大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颔联对秋景作进一步的渲染,上句写景,下句是由即目所见景色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思绪。“兼大” “接地”既可对偶整齐,也是为表现浪大云涌,使人感到天上地下,江间关塞,无处不是惊涛骇浪,动荡不安。C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眼前秋菊的开放,想到自己沦落他乡的处境,又增加了对故园的怀念之情。D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结尾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深秋转到初冬,人们为了御寒,家家都在赶制棉衣,诗的意境更加阴冷肃杀。【答案】D(仍然是深秋)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咏怀古迹 (其三 )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30、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3M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9此诗起笔突兀,犹如破空而来,气象雄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非议,明人胡震亨评论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对此你怎么看?试做分析。【答案】 胡震亨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王昭君,而杜甫是为了抬高王昭君的地位,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10有人认为杜甫写此诗不是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而作,而是“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杜甫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处境和王昭君相似,正好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

31、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11 首联, 点出 。_颔联,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答案】 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昭君本人12颈联,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 。_“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琪”旬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琳”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尾联,借 ,点明 。_【答案】 昭君的身世

32、家国之情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回答1314题。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车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13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 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下片写别后思念及别后重逢。14两首词抒

33、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的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 (在今江西南昌 ) 学仙。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16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4、【答案】(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四、高考热点17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只写序号)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景观。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气。另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答案】(按逻辑顺序排列。谈的是经济问题,是转

35、到下面文化方面的铺垫,所以放在开头;承接转到文化的方面;分别介绍“文化领域却有着全然不同 的景观”的具体表现;一问一答阐明原因。)18结合上下文,在空白处填上恰当内容,使语段成为一个中心完整的排比句。(字数不要求一致 )李白从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的大自然情景中悟出了 “ 站得高,望得远” 的人生真谛,杜甫从,王维在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精神的归宿 , 大自然是沉默的, 在这凝重的沉默中给人以无声的启迪和引领。【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情景中引发了自己对生命旋律的思考。19请在“秋日”“追求”中任选一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

36、三个句子,三个句子的内容要有联系。( 示例 )春天有意,意染万木之葱绿;春天有情,情钟水面之帆影;春天有梦,梦孕秋日之硕果。【答案】(示例)秋日有趣,趣在一鹤排云上九霄;秋日有心,心念千山层林染红叶;秋日有歌,歌唱九州人民享盛世。追求有“道”,道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有“方”,方在“衣带渐宽终不悔”;追求有“境”,境在回首“灯火阑珊处”。( 按句式写三个有内在联系的句子,各句均使用顶真手法,语句通顺,书写应规范。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二、能力目标3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

37、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4 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 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学生活动设计1 课前预习( 1 )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 进

38、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二、整体感知1 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2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约 858 ) ,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

39、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 837 年) ,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 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

40、样的感叹: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论诗三十首 )意思是说,像锦瑟 (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 “一篇锦瑟解人难 ” (论诗绝句 )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4 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 、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