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99734500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玉米发热处理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偏高水分玉米保管 天猫王摘 要 经过近几年对偏高水分玉米的保管储藏,对偏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进行了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定经验寻找到一些行之有效保管方法:采用微循环,借用粮食自身冷源,冷却粮面粮粒,均衡整仓粮温和水分,确保储藏粮食安全度夏。关键词 偏高水分玉米 保管方法 微循环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较难保管的粮种之一,通常不适宜长时间储藏。玉米颗粒大,原始含水量高,不容易干燥,成熟度不均匀,机械作业脱粒、烘干使玉米破损粒较多,质粒变疏松吸水能力增强,极易遭受虫害侵害,胚部较大,富含脂肪,容易酸败,是细霉菌天然培养基,吸湿后在适宜温湿度下,霉菌会大量快速生长繁殖,严重威胁储存安全,尤其是保

2、管高水分玉米。根据实验证明,正常范围内玉米的呼吸强度是正常小麦呼吸强度的811倍,高水分下呼吸强度增加,释放热量多,易发热,是历年来储藏方面的难题。我库地处四川腹地,全年气候潮湿,夏季更是炎热潮湿、暴雨繁多的季节。多年来我库保管储存中央储备粮多个品种:玉米、小麦、大豆,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储藏保管方法,对各种原粮保管都有丰富经验。但是近年来市场风云变化,我库自主经营贸易的玉米由原来的采、销,改变成现在的采、存、销模式,暂时不销售的采购玉米会入仓短暂保管,平均水分在15%。2012年、2013年对情况基本相同的玉米作不同保管方式,进行探索、总结,下面将经验总结及新方式阐述如下:一、 材料1.1

3、仓房情况实验用仓房均为2002年建成使用的高大平房仓,设计仓容4500吨每仓,仓房长44米、宽23米,仓内高8米,其中装粮线高6米,仓墙为钢筋混泥土和砖,仓顶为拱板双层,仓内配置一台0.5KW轴流风机,一管三通风道3组,环流熏蒸系统,数字化粮温检测系统。1.2设备投入使用情况7.5Kw离心风机3台,风量: 转速: 移动环流熏蒸机,功率1Kw、风量: 转速: 单管风机,功率0.55Kw、风量: 转速:1.3入库玉米基本情况2012年入库玉米水分为14%-15.5%的入库、杂质1%、不完善粒8%、粮堆高度6米;2013年入库玉米水分为14%-15.5%的入库、杂质1%、不完善粒8%、粮堆高度6米;

4、总体为2013年入库玉米水分稍比2012年低,质量情况总体基本一致,为东北玉米,均为年初入库。二、 保管方法2012年入仓玉米,入满平整后,密封门窗,进入保冷隔热程序,发现虫害后熏蒸处理,78月仓内局部开始发热,发热部位为粮面至粮面下一米左右,采用单管风机吸出式24小时通风、单个离心风机单个风道通风、挖沟扒塘等措施暂时控制住发热。2013年入仓玉米,入满平整后,选择夏季傍晚低温时间全仓使用离心风机压入式均水均温通风,通风时长共计50小时,通风后密封门窗,在虫害未大量繁殖之前提前熏蒸,78月仓内空间积热严重时,早晨6点半开启窗户散发仓内积热,采用冷心上移技术将下层冷源上移冷却表层粮温,大约15天

5、后下层局部开始发热,采用单管风机,整仓连续通风等措施。三、 结果9月开始出库,2012年入仓玉米表层玉米发热,出仓时将表层发热玉米出库,两天左右未发热玉米表层开始发热,玉米粒表面出现微结露,再将发热玉米出库,两天左右未发热玉米表层开始发热,如此反复,直至全部出仓;2013年入仓玉米通过提前熏蒸杀灭霉菌和虫害,同时采用冷心上移技术冷却表层,使整体粮温较稳定,但采用冷心上移技术15天过后,底层、下层发热、上层、表层局部发热,其发热特点蔓延速度快、发热速度快、玉米霉变快,表层粮粒未见发热、生霉情况,粮情稳定,总体发热比较2012年退后10天, 后期整仓通风确保玉米安全。四、 结果分析对于出现不同结果

6、,原因在于进仓后不同处理,下面就个人分析如下:2012年入仓玉米夏季出现表层发热并连串反应,是因为高大平房仓隔热形成,太阳热量经过双层拱板到达仓内,引起仓内温度升高,仓内高温导致表层玉米粒温度升高,加上玉米粒原始水分偏高和高营养,给微生物形成天然营养基,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发热,当出仓完发热部分为什么几天过后表层又发热,那是因为热粮面出仓后,较冷粮面直接与仓间湿热空气接触,在玉米粒表面引起结露形成无数水滴,形成同样的高水、高温、营养丰富的天然营养基,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发热霉变,如此反复直至整仓出完;2013年入仓玉米夏季出现底层和下层发热霉变,是因为度夏期间,表层发热采用冷心上移技术,直接通入

7、外界热空气将底层冷源移至上层,降低上层粮温,通风时长较短,外界热空气进入粮堆引起底层温差过大而结露,同2012年表层发热原理相同,上层和表层因为冷空气和热粮接触发生结露,发热原理同上。后期整仓通风是因为玉米发热霉变,在高温季节只有不断进行空气交换,使玉米与空气温度接近,因为发热玉米相对夏季空气来说也是一种降温,保持玉米温度恒定不霉变。五、 偏高水分玉米如何安全度夏总结2012年、2013年玉米储藏,在工作中不断变换储藏手段,但效果不胜理想,下面我们将介绍另一种新方法保管偏高水分玉米,达到保管掉水少、储藏安全、劳动力少等特点-微循环低能耗储藏技术。5.1前期准备针对现有高大平房仓保温设计作进一步

8、修改,首先将风机道墙外部分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紧贴包裹,外面用彩钢再包裹一层、环流管道均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紧贴包裹,做保冷隔热处理,门窗用茂金丝粮膜双槽密封,仓内设备接口,拱板间缝隙采用丙酮、固邦中性粘胶、无纺布等材料,采用二布三凃气密性处理,一方面达到气密性、一方面保冷隔热,做好前期准备。 5.2方法使用和结果 四川地区五月开始温度上升,仓内空间部分温度也随着升高,粮面50cm深度受仓内温度影响开始升高,这时可以选择清爽干燥天气,在傍晚10点12点,早上5点7点时段开启窗子散除仓内积热,到6月中旬此种办法不能控制住表层玉米发热,为防止玉米高温酸败,此时全仓密闭,启用环流熏蒸机顺着粮堆内微气流

9、方向开始内循环,加大粮堆内气流循环速度和力度,运用粮堆内部自身冷源缓慢长时间的冷却表层玉米,使整仓玉米温度基本均匀,此种方法循环3天停2天再循环3天停2天,如此循环至九月中旬,微循环时长三个月左右,共计循环天数大致为54天。仓内玉米质量良好,粮食温度变化情况如表:时间名称6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9月15日上层温28262523.3中层温191919.221.8下层温1514.816.820底层温121518.521.4平均温1416.719.221.7 循环中,在停机时间需要进仓查看粮情,由于底层和上层温差较大,循环中防止结露,我们在进仓中使用深层扦样器扦取样品检查,检查过程中不能开启仓

10、内照明,检查人员只能带手电筒检查。7月份时根据情况进行全仓熏蒸处理,杀灭粮堆内虫害、微生物,减少发热源。 5.3结果分析从表和叙述中不难得出,因为发热的只有表层50cm左右的粮食,而6米高的粮堆,任然冷冰冰的粮食相对50cm的粮食那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冷源是相当的充足,完全可以将表层发热粮靠自身冷源冷却。那为什么全仓平均粮温3个月下来会升高得如此之多,接近8的温度可不是一个小数,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微循环中风机叶片与空气摩擦会产生一些热,另外就是仓房不是绝对的隔热,外界高温会通过热传递、辐射等进入仓间,所以温度会升高,但是整体温度还是相当的不错;当表层温度控制了一定程度后,进行全仓熏蒸处理,杀灭

11、粮堆内虫害和微生物,没有虫害和微生物的呼吸产生热源,也是使粮食保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为什么粮堆内部没有发生结露,因为风量小、速度慢,粮堆内部温差每层达不到结露要求,热空气在缓慢经过粮粒时,经过热传递等空气在一层层中慢慢变冷,不是急促的,如同冰箱制冷采用的冷风制冷不结冰原理一样。注意:不是任何一种温度采用微循环都不会结露的,在采用微循环过程中可以根据粮温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通风环流时间和关机时间,环流过程中要勤进仓检查粮情,防止结露,熏蒸应在表层温度控制下来,全仓温度趋于均匀后熏蒸(根据仓内虫害情况),熏蒸后注意粮温变化。另外微循环是保水通风技术,粮堆水分丢失小,循环过程中温度在转移外、水分也在转移,基本达到整仓平衡,使粮食水分损失小。微循环对仓房要求严格,气密性要求高,平房仓半衰期40S,循环过程中严防冷空气外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