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9106305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0.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章阅读学案3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案36理解(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学案目标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

2、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4最后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知识梳理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

3、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如人生的四种境界中关于“求知境界”的阐释,“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这句话是对“求知境界”本质特征的揭示。提取关键词语就是“自我有了进一步认知的要求”。把握住这一特征后,做第8题就很容易了。其次,理解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

4、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命题者在概念题上设干扰项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所以,当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后,这样的干扰方式不难看穿。再次,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考查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点是山东卷的特点。2010年山东卷第7题就考了两个易混概念“求知境界”“道德境界”的区别与联系。对此,可以在理解了各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就可以了。2演练体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

5、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

6、和管理乐舞。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

7、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孔子要求人们

8、要听雅乐,远淫音。“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

9、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第一步整体把握(1)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_(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答:_第二步研做试题(3)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过历代的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4)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题的基本方法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

11、,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

12、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和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

13、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听课记录: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方法二:文题比对细排除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种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在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里,人们表达

14、祝福的方式也更现代了:打个电话,发个Email、礼品电报、礼品鲜花等等,让追求简洁明快作风、讲究效率的现代人似乎忘记了某些传统的东西。于是,当年底的商场里挂满中国结时,人们不禁发现,这蕴涵悠悠古韵的手工编织艺术,正是“另类”的祝福,可以为现代人的“咖啡生活”添加一点茶的芳香。中国绳索的源、承、祈(佚名)2下列对“另类的祝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另类的祝福”强调这种祝福方式的古老,就像中国茶一样,源远流长。B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祝福方式的不屑,因为它不符合同代人的生活作风和生活节奏。C文章旨在说明和现代时尚的祝福方式相比,这种古老的方式显得有韵味,很特别。D“另类的祝福”暗含着作者对现代

15、人忘记优秀传统、一味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批评。方法三: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如上题B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例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

16、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

17、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过于武断,以偏赅全。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赅全。例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对应原文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题文比较原文信息已经明确,“艺术默契”是针对“任何艺术”而言的,京剧仅是举例,

18、而选项却把“艺术默契”定位到京剧艺术上,显然犯了以偏赅全的错误。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如方法一题中D项。听课记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吟诵的前世今生雅集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意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

19、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诗文,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成为了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

20、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蹿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

21、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新中国成立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

22、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华读书报2009年9月30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

23、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C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D新中国成立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

24、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国近代以后如此高。学案35论述类文本考点研读考点样题1D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D.“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这个说法错误。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

25、规律、彼此的契合点”。2C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题时先根据题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定位对比做出判断。A.是“相通”而非“影响”。B.不是“时代”而是“才气、学养、心态”。D.强加因果。3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关于“体用”的表述不正确,应该是“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B.强加因果,“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与“变得纤弱而萎靡”之间无因果联系。原文的顺序是先说“变得纤弱而萎靡”,后才出现了“轻弃”。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的做法正是“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说“完全背离”错。4CA.“自我发展历程”是划分

26、人生境界的前提条件,而该句中说人生境界“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错,像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B.人生四种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划分的,“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从文中看,“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对应关系。5B“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这种说法。6B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

27、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因为“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7B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8D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9B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10A答案主要集中在第二、三段中,特别是第三段结尾处“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其根据在第三段,故B、C、D正确。11AB、C、D三项仅是对“图腾”的具体解说,故不符合题目要求。12BA.“整个图腾体系”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与原文不符;C.“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与原文不符,应是“普遍实行图腾制度”;D.“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与原文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