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9028616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9.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1 1.概述1.1工程概况1.2勘察目的与任务1.3依据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1.4勘察工作量布置1.5勘察方法1.6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1.6.1勘探点定位1.7勘察完成工作量2.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场地环境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2.2地质构造2.3场地环境3.场地土层的分布3.1场地土层组成3.2土层详细描述4.岩土参数分析与选用4.1岩土参数可靠性分析4.2岩土参数的统计4.3岩土参数选用5.场地地震效应5.1场地抗震地段划分5.2场地类别划分5.3液化评价6.区域水文气象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1区域水文气象6.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3环境水与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2、7.围岩分类及围岩分级7.1围岩分类7.2围岩分级8.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8.1土层物理试验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8.2土层力学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8.3土层力学指标标准值8.4土层特殊试验指标平均值8.5砂性土界限粒径及界限系数平均值8.6土层固结系数8.7土层电阻率及热物理指标平均值8.8原位测试指标8.9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综合建议值9.岩土工程评价与建议9.1场地稳定性9.2场地土层分布特征9.3地基承载力评价9.4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9.5基坑工程评价10.结论11.附录11 附录序号图名图(表)号张数(份)附表1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 1.122地层统计表2.12.223静力触探测试成果统

3、计表3.114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4.14.12125热物理试验成果表5.116电阻率试验成果表6.117液化统计表7.17.558土工试验成果统计总表 8.18.40409压缩曲线图表9.19.3310抗剪强度关系曲线10.110.8811三轴试验曲线图表11.111.171712颗粒分析曲线图表12.112.5513固结试验成果13.113.33附图14苏州市第四纪地质图14.11 15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走向示意图15.1116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6.1117工程地质剖面图17.117.9918钻孔柱状图18.118.2626附件19水质分析测试报告 19.119.6620波速测试成果报

4、告20.11份附录表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编号:07081-1)1.概述1.1工程概况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位于苏州市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车站设计中心里程桩号右DK9+446.000,长约159.4m,宽约18.0m,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结构顶板标高约为-1.592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车站结构底板标高约为-13.252m。有效站台中心轨顶标高为-11.912m(黄海高程系),明挖法施工,拟采用连续墙+内支撑围护结构体系。本车站我公司已于2003年11月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并提交了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段试验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编号0

5、3100)。现车站(主体)整体东移,出入口变化较大,按业主要求进行本次补充勘察,我公司在利用原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与重新勘察资料一并整理,提供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由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我公司负责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场地地理位置见下图。1.2勘察目的与任务1.2.1勘察目的本次为满足施工图设计而进行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勘察方案是报业主批准后实施的。本工程的勘察目的为通过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

6、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2.2勘察任务根据勘察目的,结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及设计要求,本次勘察应完成以下任务:(1)、查明场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2)、查明场地范围内土层的类别、结构、分布规律、工程特性,对地基均匀性作出评价。(3)、查明场地范围地表水分布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含水层埋深、补给及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地下水季节变化幅度,提供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4)、查明场地内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并提供岩土

7、计算参数。(5)、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6)、进行围岩分类和围岩分级,并划分土石工程等级。(7)、判定场地水与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提供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9)、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和岩土设计参数。(10)、论证基坑开挖施工对既有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影响。提供基坑稳定性计算、基坑开挖与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11)、论证基坑开挖人工降低地下水的可能性,提供降水设计参数,论证地下水对车站施工及运营的影响。 1.3依据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1.3.1执行规范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

8、规范(GB50307-1999)1.3.2参考规范、规范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4勘察工作量布置1.4.1勘探点布置原则和勘探点数量勘探点布置主要依据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按中等复杂地基,车站部分布置在车站主体的周边、过

9、街道、出入口,勘探点间距约在2540m;另外还在通风口、过街道、出入口布置了勘探点。本次勘察在变动后的车站主体位置、出入口位置增布11个勘探点(其中控制性勘探点5个,一般性勘探点6个)。利用了有原勘察报告(勘察编号:03100)15个勘探点和相关试验资料。1.4.2勘探点深度确定原则和勘探点深度勘探点深度根据场地地质条件、车站结构底板标高、支护结构方案和施工方法综合确定。具体为:车站主体部分的控制性勘探点深度约50m,一般性勘探点深度约4045m;过街道勘探点深度为40m;出入口勘探点深度为20m。1.4.3原位测试工作量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在初勘和详勘时,选择了代表性地段(车站或区间范围

10、)进行了大量原位测试工作,包括:扁铲试验、旁压试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并提交了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共享报告),即扁铲试验检测报告、旁压试验检测报告、水文地质抽水试验专题报告。所以,本站勘察时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波速测试。1.5勘察方法1.5.1钻探方法采用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Y-1A型百米岩芯钻机钻孔,开孔孔径150mm,终孔孔径110mm,上部采用钢护筒护壁,护孔管管径146mm,长度4.06.0m,采用全孔泥浆护壁。土层采用岩芯管钻进,回次进尺控制在1.52m,提土率不少于80%。1.5.2取样方法原状土样采用直径108mm薄壁对开式取土器,重锤(锤重63.5kg)

11、少击方式采取,采取的土样质量等级为I级。完全扰动土样由标贯试验直接从贯入器中取得。1.5.3原位测试方法(1)、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锤击速率小于30击/min,每贯入30cm为一测点。锤重、落距及贯入器规格均符合行业标准标准贯入试验规程YS5213。土层测试时,贯入器抵达天然土层先预打15cm再进行正式贯入试验,用钢尺准确量定30cm长度,每10cm长度用粉笔标画,保持探杆垂直、锤击匀速,记录每10cm长度的锤击数并累计30cm长度的锤击数。(2)、静力触探试验采用20T车装静探仪,连续贯入,每10cm记录一次应变值,自动记录采用20T车装静力触探仪,单桥

12、探头,探头在测试前进行了率定。测试采用连续贯入,贯入速率1.2m/min左右,每10cm采集一次应变值,记录仪型号为LMC-D310。(3)、波速测试波速测试技术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0.10实施。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测试仪器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产的工程动测仪RSM24FD及声波检测仪RSM-SYS,波速探头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生产的JBT-1型。波速测试时,要求测试钻孔垂直,孔壁光滑,激振板应紧贴地面,探测头贴壁良好,测绳深度标记准确,测试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点的垂直间距采用1m,并自下而上测试。测定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压缩波速。波速测

13、试方法、原理详见报告附件20波速检测报告。1.5.4地下水水位量测场地有多个含水层,为量测各含水层的水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潜水含水层水位量测:首先在勘探过程中量测初见水位,并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然后,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的地下水的稳定时间,量测地下水稳定水位。承压含水层水头量测:首先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采取止水措施,与其他含水层隔开,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进行分层量测。1.5.5土工试验方法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的试验:(1)、物理性试验:含水量采用烘干法、密度采用环刀法、液限采用76g瓦氏圆锥仪法、塑限采用滚搓法、

14、渗透试验采用变水头法、颗粒分析试验采用筛析法+比重计联合测定。(2)、固结试验:常规压缩试验采用快速法、回弹采用固结法、固结系数采用固结快速法。(3)、抗剪强度试验: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直剪快剪和固快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采用单轴抗压法。按照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要求进行的特殊试验:(1)、垂直基床系数采用固结试验法。(2)、静止侧压力系数采用K0仪法。1.6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1.6.1勘探点定位根据各勘探点坐标,采用全站仪定位。采用统一坐标系统(苏州轨道交通独立坐标系)。勘探点具体定位为:首先在业主提供的苏州轨道交

15、通一号线东环路站平面位置图(电子图),在电子图上读出勘探点坐标,利用我公司从苏州市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处收集的一级导线点(I9041:X=45707.366,Y=58319.318、I9042:X=45764.838,Y=58635.137)的实地位置,采用全站仪测放出勘探点的实地位置。1.6.2勘探点高程测量勘探点高程采用全站仪实测,高程引测点为I9041(H=3.824m,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位于苏华路北侧苏春西路上。1.7勘察完成工作量1.7.1野外勘探及测试工作量本次野外勘探工作于2007年10月8日开始,10月16日结束,为保证取土样的质量,上部采用钢护筒护壁、全

16、孔泥浆护壁钻进。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见表1.7.1-1,利用勘察报告03100工作量见表1.7.1-2和表1.7.1-3,详见报告附表1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1)、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表1.7.1-1)表1.7.1-1勘察方法孔数(个)最大深度(m)最小深度(m)累计进尺(m)取土样(件)标贯试验(点)水样(组)原状扰动取土孔650202101394标贯试验孔450401754760波速测试孔42727108(2)、利用勘探工作量(表1.7.1-2)表1.7.1-2勘察方法孔数(个)最大深度(m)最小深度(m)累计进尺(m)取土样(件)标贯试验(点)水样(件)备注原状扰动取土孔85040365

17、1662引用03100报告标贯试验孔551.4545.25247.154671(3)、利用测试工作量(表1.7.1-3)表1.7.2-3测试方法孔数(个)深度(m)累计进尺(m)备注静探试验孔332-41113引用03100报告1.7.2室内试验室内试验工作与野外勘探同步进行,本次勘察的土工试验于2007年10月10日全部完成,并提交了试验成果报告,各项试验项目均按要求进行。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见表1.7.2-1,利用利用勘察报告03100试验工作量见表1.7.2-2。(1)、本次勘探完成试验工作量(表1.7.2-1)表1.7.2-1项目物理压缩直剪三轴渗透静止侧压力系数基床系数0.1-0.4M

18、Pa0.10.8 MPa快剪固快uu垂直水平样次18610118145134992036(2)、利用试验工作量(表1.7.2-2)表1.7.2-2项目物理压缩0.10.4直剪三轴渗透快剪固快Cuuu垂直水平样次221984128991816项目颗分无侧限压力固结系数基床系数水质分析静止侧压力系数泊桑比筛分吸管样次192761316210101.7.3钻孔回填钻孔回填于野外勘探及现场原位测试完成后进行,采用水泥封孔。2.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场地环境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处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为典型的水网化平原。场地范围主要为道路,场地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在2.433.23m左右

19、。拟建东环路站位于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的道路之下,周边主要为居民住宅及商业用房,桐泾路横穿场地。场地东部有一条南北向内河(桐安桥),河宽约19.52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2.2地质构造根据苏州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反映,不同体系的构造断裂面错纵复杂交织在一起,岩浆的侵入穿插使其更加复杂化,褶皱遭受后期的破坏,已很难恢复本来面貌。区内高角度压性结构面不发育,地层产状较缓,低角度的推覆构造强烈,地表广泛分布的泥盆系多推覆于新地层之上。依据区内构造形迹的互相组合,初步确定了四种构造体系或构造形式。即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及弧形构造。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主要表现

20、为垂直升降运动。西部丘陵山区处于缓慢抬升,东部平原区轻微下降,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幅度图,19561977年地形形变测量结果,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属地壳活动稳定区。苏州地质概况详见报告附图13苏州市第四纪地质图。2.3场地环境拟建场地位于位于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西侧干将道路下,周边主要为居民住宅及商业用房,无历史文物或古迹。场地地理环境条件详见报告附图15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走向示意图。场地位于苏州市较繁华的交通要道,道路有:南北向桐泾路、东西干将路。道路及两侧地下管线密布。场地范围的地表水体为一条南北向的内河(桐安桥),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

21、m,河中心水深1.61.8m(淤泥厚度约0.8m);河边水深0.71.2m(淤泥厚度约0.2m)。3.场地土层的分布3.1场地土层组成根据成因时代、沉积环境、土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可划分六个工程地质大层共计十个亚层:第一工程地质层:为人工填积土,土性较杂,含碎砖、瓦片和淤泥等,工程性质较差,局部厚度较大,分布于整个场区。第二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为可塑和可软塑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场区,但总体厚度不大。第三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2)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成因的饱和砂性土和软弱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土质不均匀,其中

22、,软弱粘性土厚度较大。第四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1)湖、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为可硬塑和可软塑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但由于受冲刷切割,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大。第五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成因的饱和砂性土,工程性质较好。但由于受冲刷切割,分布不稳定,大部分缺少。第六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1)泻湖相沉积成因的软弱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土质不均匀,厚度较大。3.2土层详细描述根据野外勘探、现场原位测试,结合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场地土层分布详见报告附图17工程地质剖面图,现自上而下详细描述为:(1)填土层(Q4ml)层号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该层填料较复杂

23、,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厚度0.43.4m,平均层厚1.34m;层顶标高2.293.29m,平均标高2.71m;层底标高-0.182.68m,平均标高1.37m。2素填土: 褐灰灰色,局部褐黄色,呈软可塑状,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石填积,填龄在10年以上。层厚0.32.5m,平均层厚1.41m;层顶埋深0.42.3m,平均埋深1.03m;层顶标高0.602.68m,平均标高1.63m;层底埋深1.63.8m,平均埋深2.44m;层底标高-1.121.38m,平均标高0.22m。(2)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部分为

24、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高。层厚1.95.6m,平均层厚3.18m;层顶埋深1.6-3.8m,平均埋深2.48m;层顶标高-1.211.38m,平均标高0.23m;层底埋深4.57.0m,平均埋深5.58m;层底标高-4.10-1.89m,平均标高-2.87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6.3,重度Y =19.7 KN/m3,孔隙比e=0.747,塑性指数Ip=16.2,液性指数IL=0.33;压缩性:a1-2=0.242MPa-1,Es1-2=7.404MPa,直剪(固快)C=39.7kPa,f=17.9;三轴(UU)Cu=59.3kPa,fu=3.6

25、4度。2粉质粘土:灰黄色,下部渐变为灰色,可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层厚0.52.2m,平均层厚1.35m;层顶埋深4.5-7.0m,平均埋深5.58m;层顶标高-4.10-1.89m,平均标高-2.87m;层底埋深5.68.9m,平均埋深6.93m;层底标高-5.67-3.07m,平均标高-4.22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8.0,重度Y =19.5 KN/m3,孔隙比e=0.785,塑性指数Ip=12.3,液性指数IL=0.72;压缩性:a1-2=0.284MPa-1,Es1-2=6.647MPa,直剪(固快)C=26.1kPa,f=21.7度。(

26、3)晚更新世(Q32-2)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和1粉土:灰黄灰色,稍密为主,部分中密,夹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偶见贝壳碎片。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层厚1.53.9m,平均层厚2.38m;层顶埋深5.6-8.9m,平均埋深6.93m;层顶标高-5.67-3.07m,平均标高-4.22m;层底埋深8.110.8m,平均埋深9.31m;层底标高-7.63-5.49m,平均标高-6.60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9.0,重度Y =19.4 KN/m3,孔隙比e=0.792,塑性指数Ip=8.76,液性指数IL=1.07;压缩性:a1-2=0.204MP

27、a-1,Es1-2=9.244MPa,直剪(固快)C=11.20kPa,f=24.8度。2粉砂:灰色,以中密为主,局部稍密,部分为细砂,夹粉土、薄层粉质粘土,含少量云母片和贝壳碎片。层厚6.910.6m,平均层厚8.61m;层顶埋深8.110.8m,平均埋深9.31m;层顶标高-7.63-5.49m,平均标高-6.60m;层底埋深16.019.8m,平均埋深17.92m;层底标高-16.51-13.47m,平均标高-15.21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5.3,重度Y =19.5 KN/m3,孔隙比e=0.733,塑性指数Ip=7.66;压缩性:a1-2=0.120MPa-1,

28、Es1-2=14.682MPa,直剪(固快)C=9.82kPa,f=32.3度。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夹稍密状态粉土,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均质性差,夹有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厚5.112.5m,平均层厚7.69m;层顶埋深16.0-19.8m,平均埋深17.92m;层顶标高-16.51-13.47m,平均标高-15.21m;层底埋深23.231.2m,平均埋深25.61m;层底标高-28.36-20.74m,平均标高-22.89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30.8,重度Y =19.1 KN/m3,孔隙比e=0.859,

29、塑性指数Ip=12.5,液性指数IL=0.98;压缩性:a1-2=0.350MPa-1,Es1-2=5.614MPa,直剪(固快)C=16.6kPa,f=21.2度;三轴(UU)Cu=39.5kPa,fu=2.53度。(4)晚更新世(Q32-1)湖、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1粉质粘土:绿灰色灰色,可塑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分布不均匀,主要见于车站西部。层厚0.47.0m,平均层厚3.03m;层顶埋深23.2-25.5m,平均埋深24.29m;层顶标高-22.98-20.74m,平均标高-21.68m;层底埋深24.830.8m,平均埋深27.32m;层底标高

30、-28.05-22.37m,平均标高-24.71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4.2,重度Y =19.6 KN/m3,孔隙比e=0.729,塑性指数Ip=14.1,液性指数IL=0.37;压缩性:a1-2=0.176MPa-1,Es1-2=10.462MPa,直剪(固快)C=46.5kPa,f=20.7度。2粉质粘土:绿灰褐黄灰色,可软塑,呈上硬下软,均质性较差,局部无规律性地分布有薄层流塑粉质粘土和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面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层厚1.811.3m,平均层厚6.04m;层顶埋深24.0-31.2m,平均埋深26.70m;层顶标高-

31、28.36-20.77m,平均标高-24.28m;层底埋深29.635.3m,平均埋深33.02m;层底标高-32.61-27.14m,平均标高-30.31m。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8.3,重度Y =19.2 KN/m3,孔隙比e=0.814,塑性指数Ip=12.7,液性指数IL=0.79;压缩性:a1-2=0.344MPa-1,Es1-2=5.748MPa,直剪(固快)C=27.2kPa,f=21.4度;三轴(UU)Cu=38.7kPa,fu=2.57度。(5)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粉土:灰色,中密密实,局部为粉砂,偶夹薄层粉质粘土,无光泽反应,摇震

32、反应较迅速,韧性、干强度较低。场地东部大部分地段缺少。层厚2.98.9m,平均层厚6.62m;层顶埋深32.034.7m,平均埋深33.23m;层顶标高-32.07-29.23m,平均标高-30.60m;层底埋深37.440.9m,平均埋深39.78m;层底标高-38.13-34.79m,平均标高-37.12m,部分勘探点未钻穿。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6.1,重度Y =19.5 KN/m3,孔隙比e=0.764,塑性指数Ip=9.21,液性指数IL=0.81;压缩性:a1-2=0.190MPa-1,Es1-2=9.407MPa,直剪(固快)C=9.60kPa,f=27.6度;

33、三轴(UU)Cu=29.4kPa,fu=1.50度。(6)晚更新世(Q31)泻湖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29.640.9m,平均埋深34.50m,标高-38.13-27.14m,平均标高-31.77m。未钻穿。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32.9,重度Y =18.7 KN/m3,孔隙比e=0.943,塑性指数Ip=13.8,液性指数IL=1.02;压缩性a1-2=0.378MPa-1,Es1-2=5.388MPa;直剪(固快)C=12.00kPa,f=20.0度;三轴(UU)

34、Cu=36.7kPa、fu=2.50度4.岩土参数分析与选用4.1岩土参数可靠性分析原状土样采用了108mm薄壁对开式取土器采取,保证了土样质量。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土层承载力需要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直剪快剪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确定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土层抗剪强度指标采用直剪固快。所以,本工程从土样采取、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均依据国标规范要求,并根据工程特点和场地土层性质,选用对应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方法,保证了岩土参数的可靠性。4.2岩土参数的统计土层划分以地质单元相同、物理力学性质相近为原则。岩土参数统计时,按土层性质进行分类统计。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平均值采用算术平

35、均法计算。标准值采用平均值乘以统计修正系数。如指标样本数不足6组时,只给平均值,不计算标准值。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依据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16.2.3-116.2.3-3进行数理统计。统计修正系数:。分层统计结果详见报告附表8和附表4土工试验成果统计总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统计表中包括指标平均值、样本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4.3岩土参数选用评价土层性状的指标,如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孔隙比、液性指数等选用平均值。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验算地基变形所需的指标,如压缩模量、压缩指数等选用平均值。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地基承载力、进行

36、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土层抗剪强度指标选用标准值。地基承载力取特征值。桩基设计参数及单桩承载力取特征值。 岩土设计参数综合建议值是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5.场地地震效应5.1场地抗震地段划分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拟建场地位于广阔的冲湖积平原之上,覆盖层厚度大,车站深度范围土层分布不均匀,建议建设场地按抗震不利地段考虑。5.2场地类别划分场地范围进行了4个钻孔(BTJJ1、BTJJ4、DTJJ8、DTJB11)的实测波速,根据波速检测报告,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纵波波速及计算的动弹性参数见表5.2-1,详见报告附件20波速检测报

37、告。表5.2-1层号剪切波速Vs(m/s)纵波波速Vp(m/s)动弹性参数范围值平均值范围值平均值Gd(MPa)Ed(MPa)d-1146-154150.5494-516504.840.8118.40.45-2164-169166.7558-650617.353.1155.00.46-1224-235231.8825-969924.5105.8310.40.47-2167-173170.3711-974848.856.0165.40.48-1151-155153.0925-11651063.545.2134.60.49-2168-179172.81022-12471153.857.6171.6

38、0.49151-155153.0934-994962.844.8133.20.49-1220.01112.097.8289.40.48-2167-176171.0975-11921070.556.4167.70.49159-162160.31013-10891051.049.3146.80.49根据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公式4.0.1计算基础底面下不小于10m即现地面下27m深度以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见表5.2-2。表5.2-2孔号计算深度d0(m)等效剪切波速Vse(m/s)备注BTJJ127168实测BTJJ427172实测BTJJ82

39、7167实测BTJB1127165实测根据计算,场地现地面下27m深度以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 =165172m/s,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表4.0.1-2判定,场地属类场地。5.3液化评价5.3.1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判定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铁车站可作为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本报告按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即7度)进行液化判别和评价。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的规定,设计烈度为7度,有可能液化土层的地段,可按标准贯入法判定液化可能性。当

40、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值小于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值时,应判为液化土。值按公式:=1234计算式中: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击);当为3m,为2m,为2m,4为1时土层的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设计烈度为7度时取6;1地下水埋深(m)修正系数,1=1-0.065(-2);2标贯试验点的深度(m)修正系数,2=0.52+0.175ds-0.005ds2;3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m)修正系数,3=1-0.05(-2);4粘粒含量百分比修正系数,4=1-0.17。场地20m深度范围分布有两层砂性土层:1粉土和2层粉砂,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附录B公式B.1.1-1B1.1-

41、5计算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计算时,地下水取苏州近35年最高水位2.63m)。计算结果:1层和2层没有可液化点,判别为1层和2层为不液化层。液化计算结果见报告附表7液化计算表(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5.3.2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4.3.1条“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地铁车站可作为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本报告按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即7度)进行液化判别和

42、评价。根据土工试验成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公式4.3.4-1计算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计算时,地下水取苏州近35年最高水位2.63m)。判别结果,1层和2层均为不液化层。液化计算结果见报告附表7液化指数计算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6.区域水文气象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1区域水文气象苏州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最多为1783mm,最少为604mm,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mm,年降水日192天,日照约2000小时。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为发育,主要由太湖、

43、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阳澄湖群:主要由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干将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的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1m左右。苏州一般地表水历史最高水位2.63m,最低水位0.01m,常年平均水位0.88m,近

44、35年最高水位为2.63m。6.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6.2.1地表水场地范围地表水体为东部的一条南北向苏州市内河(桐安桥),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淤泥厚度约0.8m);河边水深0.71.2m(淤泥厚度约0.2m)。内河与东侧外护城河相通,与外界河流水力联系较密切。6.2.2场地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埋藏特征,场地地下水有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1)、潜水人工填土为含水层,1层和2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底板。人工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砖混填,粗颗粒易形成大孔隙,成为地下水的贮存空间,透水性较好,但不均匀,由于局部厚度大,雨季出水量较丰富。1层和2层粉质粘土透

45、水性微弱(根据室内试验资料,1层平均渗透系数KV=0.25310-6cm/s和Kh=0.03310-6cm/s,透水性微弱,属不透水层;2层平均渗透系数KV=1.10310-6cm/s和Kh=1.37310-6cm/s,透水性弱,属微不透水层),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苏州地下水位最高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野外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测的稳定水位埋深在地面下0.83.4m,高程0.51.4m,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内河水),此外尚有地下水道道的渗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年水位变幅为1.0m,且与地表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水力关系互补关系。(2)、承压水根据

46、地层结构,勘探深度内承压水有两层:a、第一层微承压水由1层粉土、2层粉砂和层软流塑粉质粘土夹粉土构成含水层。隔水顶板为1层和2层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1层和2层粉质粘土。该含水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其中,1、2层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强(根据室内试验,1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121310-6cm/s,Kh=208310-6cm/s;2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196310-6cm/s,Kh=163310-6cm/s,透水性较强,但仍属弱透水层。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0.77310-6cm/s,Kh=0.33310-6cm/s,属微透水层),水量较丰富,为基坑开挖深度主要出水地层,亦为对地铁施工及运营影

47、响较大的含水层。隔水底板1层和2层透水性微弱(根据室内试验,1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2.14310-6cm/s,Kh=14.6310-6cm/s,属不透水层;2层属不透水层,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根据仓街站抽水试验和星明街站星海街站区间的抽水试验资料(CK1和CK2孔)综合分析,该承压水水头高程为1.5051.654m,较潜水位略低,雨季时水头可提高0.5m左右,水位较稳定,补给来源主要为地表水及潜水的越流补给。根据初勘的抽水试验成果,该承压水的流向是由SW向NE,天然水力坡度4左右,地下水平均流速约为0.0018m/d。该含水层的隔水顶板分布较稳定,厚度不大;隔水底板分布不够稳定,局部厚度较小

48、。该含水层具承压性。b、第二层承压水由层粉土和层流塑软塑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隔水顶板为1层粉质粘土和2层粉质粘土,根据初勘资料,下部的层粉质粘土可以作为隔水底板。该含水层埋藏较深(层面埋深33.944.2m),层粉土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好(其平均渗透系数为KV=2.14310-6cm/s,Kh=14.6310-6cm/s,属弱透水),但透水性不均匀;层粉质粘土赋水性一般,透水性弱,属微透水层,给水性较差。该含水层厚度较大,主要为层土,层粉土仅分布于车站西部,且埋藏较深。但由于水头较高,当基坑开挖深度大时,对坑底抗渗流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地铁运营影响不大。该承压含水层水头较稳定,根据在星港街

49、水位观察孔SW1的量测结果,承压水头埋深在地面下2.32m,高程0.16m,补给来源为相邻含水层越流补给。(3)、土层室内外渗透系数比较及渗透性评价(表6.2.2)表6.2.2层号室内试验渗透系数抽水试验渗透系数渗透性评价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垂直Kv310-6(cm/s) 水平Kh310-6(cm/s)垂直Kv310-6(cm/s) 水平Kh310-6(cm/s)垂直Kv310-6(cm/s) 水平Kh310-6(cm/s)K310-6(cm/s)-11.550.080.010.010.250.03微不透水层-22.773.680.250.101.101.37微不透水层-13593991.391

50、6.7121208360弱透水层-27595612.031.791961632500透水弱透水层510微透水层-10.20.5不透水层-20.51.0不透水层100200弱透水层0.763.310.030.030.281.15微不透水层从表6.2.2可以看出,第一承压含水层(1层粉土和2层粉土、粉砂)抽水试验确定的渗透系数是室内试验约13倍左右。6.3环境水与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6.3.1环境水的腐蚀性评价详细勘察时共采取水样4组(地表水2组、潜水2组)进行水质分析试验,并利用现场抽水试验第一层承压水水样2组。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场地环境水以离子含量25%作为水的化学类型定名界限值,确定的化学类型

51、见表6.3.1-1。表6.3.1-1环境水类型取水位置化学类型地表水桐安桥河1HCO3SO42-(K+Na+)Ca2+桐安桥河2HCO3SO42-Cl-(K+Na+)Ca2潜水BTJJ1HCO3SO42-Ca2+BTJJ10HCO3SO42-(K+Na+)Ca2+第一层承压水CK1(抽水井)HCO3Cl-(K+Na+)Ca2CK2(抽水井)HCO3(K+Na+)Ca2离子含量见表6.3.1-2及报告附件19水质分析报告。 表6.3.1-2环境水类型取水位置PH值侵蚀性CO2(mg/L)Cl-(mg/L)SO42-(mg/L)HCO3-(mmol/L)Mg2+(mg/L)Cl-+SO42-0.2

52、5(mg/L)地表水桐安桥河17.070.0015.2434.081.605.2423.76桐安桥河27.190.0052.2584.322.197.6573.33潜水BTJJ17.222.8615.7136.621.817.2924.87BTJJ107.150.0014.7640.981.857.8525.01第一层承压水CK1(抽水井)6.700.00132.0250.207.5436.00144.57CK2(抽水井)6.850.0016.5414.204.3411.9020.09场地水中,SO42-500 mg/L;Mg2+含量6.5;侵蚀性CO21.0 mmol/L;100 mg/L

53、Cl-+0.25 SO42-500 mg/L。根据环境水中各离子、分子等含量,按规范判定场地环境水腐蚀性结果详见表6.3.1-3;详见报告附件19水质分析报告表6.3.1-3环境水类型取水样位置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性评价地表水桐安桥河1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桐安桥河2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潜水BTJJ1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BTJJ10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第一层承压水CK1(抽水井)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CK1(抽水井)无腐蚀性弱腐蚀性无腐蚀性根据场地土层的透水性和含水量,场地环境类型综合确定为类。经调查场地及周围无环境污染源。根据水质分析报告

54、,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条综合判定:场地环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6.3.2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经调查场地及周围无环境污染源。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水水位以上为填土层(填料为粉质粘土夹碎砖),人工填土层填料与地铁星港街站填土填料基本一致,又未受环境污染。结合地铁星港街站(勘察编号:07081-10)的土质分析报告及腐蚀性评价结果综合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7.围岩分类及围岩分级7.1围岩分类根据场地土层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按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

5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表4.3.1进行围岩分类及围岩稳定状态评价详见表7.1,按附录B对土、石进行可挖性分级及可挖性评价详见表7.1。表7.1层号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类别围岩稳定状态土石等级可挖性评价-1杂填土,呈松散状,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未压实,密实度差,透水性较好。易坍塌变形机械易挖-2素填土,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透水性较好,土质不均匀。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1粉质粘土,部分粘土,可塑,局部硬塑,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微弱,为隔水层。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2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弱

56、,为隔水层。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1粉土,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夹粉砂、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2粉砂,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部分为细砂,夹粉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粉质粘土,软流塑,土质不均匀,部分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夹软可塑粉质粘土,含水量较高,但透水性较弱,中等偏高压缩性,中等偏高灵敏度。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1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夹粘土,中等偏低压缩性,透水性弱,为隔水层。易坍塌人工和机械易挖-2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状粉土及流塑粉质粘土,水平层理较发育,中等压缩性。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粉土,局

57、部为粉砂,中密密实状态,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较强、富水性良好。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粉质粘土,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均一性差,含水量较高,中高压缩性,透水性较弱。易坍塌变形人工和机械易挖7.2围岩分级按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围岩分级。结果详见表7.2。表7.2层号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基本分级-1杂填土,呈松散状,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未压实,密实度差,透水性较好。-2素填土,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透水性较好,土质不均匀。-1粉质粘土,部分粘土,可塑,局部硬塑,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微弱,为隔水层。-2粉质粘土,可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