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8904834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4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资源描述:

《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基础医学第一章眼与眼眶的解剖(1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章 眼与眼眶的解剖第一节 相关的解剖术语第二节 颅骨与眶骨第三节 眼的结构第四节 眶内容物第五节 眼和眶相关的脑神经第六节 眼附属器第七节 视路的解剖第一节 相关的解剖术语在解剖学和组织学中,结构的位置和关系要求用国际通用的术语来描述。人体被一系列假想的平面分开(图1-1)。正中面或称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与正中面平行的任一切面称矢状面,垂直于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都垂直的面称水平面。涉及的解剖结构相对位置的术语:内侧(靠近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和外侧(远离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前(靠

2、近身体的前表面)和后(靠近背部);上(身体直立,靠近头部或喙突的称为上)和下(靠近尾部的称为下);浅(靠近身体的表面)和深(远离身体的表面)。对结构的相对位置不能用一个术语准确描述的,可用联合术语来描述,如腹外侧、后正中等。图 1-1 相关的解剖平面图解第二节 颅骨与眶骨一、颅的整体观颅骨,包括下颌骨(更准确的说是带有牙齿的骨),由高度改良的轴骨成分(枕骨)和颅面骨构成。颅面骨分两部分,上部是呈碗状、容纳脑的脑颅,即神经颅。下部的面颅即内脏颅。颅骨可进一步分为颅盖和颅底。二、颅的外观颅骨间借缝(坚固的纤维连结)相连构成颅。脑颅骨共8块(仅两种成对),面颅骨包括14块,其中不成对的有两块(图1-

3、2A,B)。颅包含许多腔,反映了其复杂的功能: 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大脑 鼻腔与呼吸和嗅觉有关 眼眶容纳眼及其附属器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始部,负责咀嚼和初步加工食物;含味觉感受器。许多颅骨内有含气空腔,如鼻旁窦(图1-3)。整个颅的主要解剖特征见图1-2A和B(颅的前面观和侧面观)。图中标明了与眼和眼眶有关的多数结构。图 1-2 颅骨两面观:(A)前面观;(B)侧面观来图解各块骨及重要的解剖界线三、眶骨两个眶腔位于脑颅和面颅之间,由鼻腔、筛窦、蝶窦将其隔开(图1-3AC)。每侧眼眶是一个凹腔,容纳和保护眼及眼附属器,并提供眶周面部的神经传递和血液供应。上颌骨、额骨、蝶骨、颧骨、腭骨、筛骨、泪骨构

4、成了眶壁(图1-4和1-5A,B)。眶大致呈四棱锥形,底为眶缘,尖为视神经管。眶有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图1-4)。眶下壁由外向尖端逐渐变窄,因此锥体的尖部呈三角形。眶在眶缘后宽约1.5cm。除内侧壁呈长方形外,其余眶壁均近似三角形。眶内侧壁大致与正中矢状面平行,而外侧壁则与该平面约呈45度角。眶口朝前外稍偏下方开放,因此从眶尖入眶的肌肉都走向前外方(图1-3A, B)。眶约40mm高、40mm宽、40mm深。眶容积约30ml,眼球占其五分之一容积。图 1-3 计算机线断层扫描术(CT)和磁共振(MRI)分别从横断面(A,B)和冠状面(C)扫描头部,显示眼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图中包括筛窦(E

5、S)、额窦(FS)、上颌窦(MS)、蝶窦(SS)、鼻腔(NC)、下鼻甲(IC)、眼外肌(EOM)、视神经(ON)和海绵窦(CS)图 1-4 眶骨:中间的图是完整的眶的前面观,周围的四个图(最左上方的图所显示眶的切开面)显示构成眶的上、下、内侧、外侧四壁的各骨及其它显著标志。眶上壁:额骨眶板及小部分蝶骨小翼。眶内侧壁: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及蝶骨体。眶下壁:上颌骨眶突、颧骨眶面及腭骨眶突。眶外侧壁:前方为颧骨,后方为蝶骨大翼眶面图 1-5 (A)骨性眶的前面观:显示眶尖部的重要骨性标志及其关系,眶上裂(SOF)、视神经管(OC)及眶下裂(IOF)。IOG,眶下沟;LB,泪骨;EF,前后筛骨孔

6、;SN,眶上孔;FB,额骨;NB,鼻骨;Max,上颌骨。(B)眶的侧面观:ZB,颧骨;PtMF,翼上颌裂;GtWS,蝶骨大翼;ZFS,颧额缝;ZFC,颧面管;LC,泪嵴;E,筛骨;Mx,上颌骨(一)眶壁构成眼眶上、下、内侧、外侧的骨总结于图1-4中。眶上壁的特殊结构: 泪腺窝 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额骨颧突的后方。 滑车窝(凹) 位于眶上壁的前内侧,距眶缘约4mm,为滑车(小滑轮)的附着处。上斜肌的肌腱通过滑车。 筛前孔和筛后孔 位于眶上壁和内侧壁的交界处、额筛缝的上方(图1-5A),有筛前、后神经和血管通过。关系:眶上壁使眶与颅前窝和大脑额叶分开,除蝶骨小翼形成的部分外,余部眶上壁质薄透明。额窦

7、位于眶前上方。眶内侧壁的特征: 眶内侧壁呈长方形,质薄(0.20.4mm)。构成此壁的四块骨被垂直缝分隔(图1-4和1-5A)。 容纳泪囊的泪囊窝:位于泪嵴前后部之间,泪囊下方与鼻泪管相连接(图1-5B)。关系:眶内侧壁是最薄的眶壁,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在干燥的颅骨透过此壁可较明显的看到筛窦(图1-5A,B)。眶内侧壁的中部自前至后依次排列有前、中、后群筛小房和蝶窦。眶蜂窝织炎鼻窦感染可通过纸样薄的眶内侧壁(纸样薄板)蔓延至眶,形成眶蜂窝织炎。眶下壁的特征: 眶下壁由内向外稍向下倾斜。 眶下壁有眶下沟经过,此沟在眶下裂向前走行,达眶缘前移行为眶下管,然后在眶下缘下方约4mm处开口于上颌骨前表面,称

8、眶下孔(图1-3C, 图1-4和图1-5A)。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眶下壁下方为上颌窦所在,二者之间的骨壁厚约0.51mm(图1-3C)。眶下壁虽然较内侧壁厚,但由于缺乏筛窦及鼻的支持保护,故更易受伤而发生骨折。眶和上颌窦内的肿瘤可通过眶下壁相互蔓延。眶外侧壁的特征(图1-4) 外直肌棘:为小的骨质隆突,位于蝶骨大翼的眶尖部,外直肌的一部分即起始于此。 颧孔:颧部的血管和神经向颞窝及面颊的分支(颧颞神经和颧面神经)通过此处(图1-5B)。 眶外结节:附着有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及上睑提肌腱膜。 与颅中窝联系的小静脉通过的孔。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自前向后依次排列着颞侧皮肤、颞窝及颅中窝(图1-3A

9、)。(二)眶缘、眶裂及视神经管1、眶缘眶骨边缘增厚形成眶缘,保护眶内容物。它由三块骨构成:额骨、颧骨及上颌骨(图1-4和1-5A,B)。眶外侧缘最厚,眼球在此处暴露最多,故易于受到外伤。眶外侧缘凹向前方,所以偏后于眶内侧缘(见图1-2B和1-5B)。由于存在泪前嵴,眶内侧缘的下半部锐利易辨,而上半部不易辨认(图1-4和1-5B)。2、眶上裂眶上裂位于眶上壁及眶外壁之间,为蝶骨大小两翼之间的裂隙(图1-4,图1-5A,C),为眶与颅中窝最大交通处。它形似逗号,外侧最窄,内侧较宽。其长约22mm,由蝶骨小翼后根与上部的视神经孔相隔,内外侧间有起源于总腱环的外直肌穿过。通过腱环周围的结构有:泪腺神经

10、、额神经、滑车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回返支。泪腺动脉回返支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共同通过眶上裂外侧的颅眶孔走行。在肌锥尖部内,通过腱环的结构有: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状神经、睫状神经结的交感根及各眼下静脉(图1-5C)。3、眶下裂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眶下壁之间,成为眶与颞下窝及翼腭窝之间的交通处。此裂起于视神经孔的下外方及眶上裂附近,向前向外行进约20mm,其末端距眶缘约20mm(图1-4和1-5A)。眶下裂的中部较二端狭窄,在活体上可见其被眶周一些不知功能的平滑肌覆盖,称眶肌或Mller肌。眶上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结的分支由此通过。4、视神经管视神经管为一位于蝶骨的骨性管道,自颅中

11、窝向前下外(36度角)走行至眶尖,由蝶骨小翼二根相连而成。两视神经管口在眶尖处的距离为30mm,颅内二管口的距离为25mm.。视神经管呈漏斗形,前方最窄,在眶内的开口为卵圆形,其上下缘锐利,上壁较长(1012mm)。其在颅内的开口也为卵圆形,下壁较长。视神经管内侧为蝶窦和后群筛窦,上方为嗅束。其内有视神经及其鞘膜、眼动脉通过,在硬鞘膜内,眼动脉先在视神经下方然后再在其外侧走行(图1-5C)。交感神经纤维与眼动脉伴行。图 1-5续 眶深部结构 (C)图示右眶的眶上裂和视神经管。图中标出了起源于总腱环的眼外肌及出入眶的颅神经和血管的相对位置。GS,蝶骨大翼;LS,蝶骨小翼;F,额神经;E,筛骨。通

12、过眶上裂的各结构的首字母形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记忆符(LFTSNIA)四、副鼻窦副鼻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是颅骨内的含气空腔,通过许多孔与鼻腔相通。与主要气道腔类似,上皮纤毛通过摆动将窦腔粘膜分泌的粘液排向这些孔处。鼻腔的感染常蔓延至鼻窦,使其内粘液增多并发生感染。鼻窦有加温湿化空气、对声音产生共鸣及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其大小和外形有个体差异。(一)额窦(图1-4和图1-6)额窦成对,位于眉弓后方的额骨内。二窦之间由薄骨隔分开或进一步细分,左右常不对称。额窦可向外侧延伸达额骨颧突。每侧近似三角形,最高可伸展至眉内侧端上方(图1-6)。每侧额窦通过筛漏斗或直接通过鼻额管开口于鼻腔的中鼻道

13、。窦腔粘膜有眶上神经和血管分布,故额窦病变引起的疼痛部位与眶上神经的分布部位一致。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额窦的个体差异很大,最近对大量额窦外形影像资料所作的几何形态研究(椭圆傅里叶分析)确认了这一观点。这对取证中的个人鉴定有重要的应用价值(Christensen,2004)。图 1-6 (A)头的冠状切面 图示除蝶窦外的多数副鼻窦。(B)图示头的表面解剖及副鼻窦的相对位置:1,额窦;2,蝶窦;3,筛窦;4,上颌窦(二)筛窦(小房)(图1-3AC和图1-6)额骨、上颌骨、泪骨、蝶骨及腭骨均参与构成筛窦外侧壁,但薄壁的筛窦小房构成其大部分。筛窦小房数量不等,可分成前、中、后三群。一般引流方式如下:前筛

14、房开口于半月裂孔,中筛房开口于筛骨泡(及中鼻道),后筛房开口于上鼻道。筛窦前方为额窦,后方为蝶窦,中下方为鼻腔,外方为眶(图1-6A)。(三)蝶窦(图1-3A,B和图1-6)蝶窦位于蝶骨体内,由于上方有容纳垂体腺的垂体窝,故其上壁呈锯齿状(图1-7)。有一中隔将其分开。窦外侧壁上有一标示颈内动脉位置(海绵窦内)的横嵴,上方为视交叉和视神经,下方为鼻腔,前方为筛窦,后方为成对的海绵窦(图1-8E)。蝶窦开口于上鼻道或蝶筛隐窝。可选择鼻腔及蝶窦作为垂体腺手术的途径。因此,外科医生必须清楚上述结构的相互关系。图 1-7 颅腔骨 (A)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间的界线及颅底的主要孔裂和重要标志。HF,垂

15、体窝;DS,鞍背;SC,交叉沟;IAM,内耳道;JF,颈静脉孔及窝;ACP,前床图;PCP,后床突;FL,破裂孔。(B)颅盖内面的特征标志。(C)颅腔影像显示(A)图中的特征标志:EC,导血管(四)上颌窦(图1-3C和图1-6)上颌窦是最大的副鼻窦,呈锥体形,位于上颌骨内,其底为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尖端位于颧突内。各鼻窦都有一口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除此外还开口于半月裂孔的下部,其位置较高,故在直立位时不利于引流。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底壁前部的薄骨管内。眶板形成上颌窦的上壁、眶的下壁。眶下壁骨折眶内容物受到快速的外伤性压缩,如在眼球挤压伤时,可导致爆裂性骨折;眶内容物会突入上颌窦内。以前认为,由于眶

16、内容物及眼外肌被嵌顿在断裂的眶下壁上,所以限制了眼球的活动范围,并解释了此类病人的复视现象。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情况下仅是眶纤维脂肪组织被嵌顿在受损的眶下壁上(见64页)。上颌窦的下壁由牙槽突形成,其中有许多由第1、2磨牙突入窦内的上牙根,它们与窦间仅隔一层薄骨膜或粘膜。因此,上颌窦炎会出现牵涉痛如牙痛,反之亦然。此外,牙根的感染也可导致上颌窦脓肿。上颌窦的前壁外侧壁朝向面部,上颌窦梗阻的引流或其它窦内手术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后壁与颞下窝相邻。五、颅腔(图1-7AC)颅腔内容纳脑、脑膜、相关的血管及颅神经的颅内段。颅腔的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窝。解剖教材中都有颅窝的详细描述,故此章节仅描

17、述与眼和眶有关的特征。(一)颅窝1、颅前窝颅前窝的前、外界为额骨,后界为蝶骨小翼。底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正中有嵴样隆起的鸡冠,为大脑镰前方附着部)、蝶骨小翼及蝶骨体前部(轭)构成。筛板的筛孔内有嗅神经根丝通过。额骨眶板将大脑半球的额叶(其沟回形成骨表面的压迹)与下方的眶分隔。蝶骨小翼后部的突起为前床突,突出于颅中窝,是小脑幕游离缘的附着部位。2、颅中窝颅中窝较前窝低,较后窝高。其下壁呈蝶形,即由狭窄的中间部和伸展的外侧部(翼)构成。蝶骨小翼后缘、前床突及视交叉前沟构成其前界,颞骨岩部上缘及蝶骨鞍背构成其后界,颞骨鳞部、部分顶骨及蝶骨大翼构成其外侧界。颅中窝底的特征标志和孔道及通过它们的结构总

18、结于表1-1中。垂体窝垂体窝为颅中窝内蝶骨体上面的一个凹陷,窝前为鞍结节(前方为交叉前沟),窝后为鞍背(两端的骨缘末端为后床突)。窝内容纳腺垂体或脑垂体,与大脑通过一薄壁的垂体柄(灰结节)联系。窝上方被硬膜及鞍结节前方、鞍背后方的鞍隔(图1-8E,F)所封闭。垂体柄从其上壁的一个小口通过。两个海绵窦位于其外侧。3、颅后窝颅后窝在三个颅窝中位置最深,下壁低于颅中窝水平。其顶由小脑幕构成,内容后脑:小脑、脑桥及延脑。前界为颞骨岩部上缘和鞍背,中央有枕骨大孔,小脑位于枕骨鳞部的小脑窝内。与颅前、中窝不同,颅后窝底的特征标志及孔道与眼和眶的相关性不大;然而,读者也应能够辨认以下结构:枕骨大孔、颈静脉孔

19、、舌下神经管、内耳道、乙状沟及横窦、枕内隆突及斜坡(图1-7A,C)。142 / 142表1-1颅中窝底壁的特征标志总结特征标志孔 位置 关系交叉沟 两视神经管之间, 在少数情况下,视神经交叉与此区有关在鞍结节前方蝶鞍 蝶骨体的中部 , 中央凹陷为垂体窝,容纳垂体腺,(“土耳其鞍部”) 两侧海绵窦之间 前床突和后床突提供小脑幕缘的附着部视神经管 蝶骨小翼两根部之间 内有视神经、眼动脉、交感神经及覆盖的通过眶上裂 蝶骨大小翼之间, 内有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及位于海绵窦尖端 眼神经的终末支通过圆孔 穿入蝶骨大翼 内有上颌神经及从海绵窦发出的小静脉通过卵圆孔 穿入蝶骨大翼 内有下颌神经、脑膜

20、副动脉,有时也有岩小神经通过棘孔 卵圆孔后外方 内有脑膜中动脉和静脉及下颌神经的脑膜支通过破裂孔 颞骨岩部尖端 最上端有进入海绵窦前的颈内动脉通过;也有交感神经及小静脉丛通过;最下端被结缔组织覆盖,仅有咽升动脉的小分支穿过。 三叉神经压迹 颞骨岩部前方表面、 内有三叉神经腔内的三叉神经节; 破裂孔后方 岩大神经沟和岩小神经沟参与构成其外侧面 鼓室盖和 鼓室盖是中耳道上方的薄骨板, 中耳道感染可通过薄骨板蔓延至弓状隆起 弓状隆起由颞骨岩部上的上半规管形成 颅中窝及大脑颞叶(二)脑膜(图1-8AC)脑和脊髓外有三层脑膜包被:坚韧的硬脑膜(为硬膜)、软脑膜(由蛛网膜构成)及软膜。蛛网膜和软膜之间为蛛

21、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1、硬脑膜硬脑膜理论上被分为骨内膜层(即颅骨内表面的骨膜)和脑膜层两层;然而,除形成硬脑膜静脉窦和硬脑膜襞处两层分开外,余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图1-8A,B)。硬脑膜襞是伸入颅腔将其分成隔室的结缔组织隔,与脑脊液一起提供物质依托并保护大脑。硬脑膜襞的位置和形态图解总结于表1-8A中。硬脑膜静脉窦是颅腔内无瓣膜、高度特异、壁坚固的静脉,引流脑和颅骨回流的静脉血(图1-8B)。同其它静脉,窦壁内面衬有内皮细胞,但管壁本身并无平滑肌细胞。窦的分布总结于图1-8A和D。对于研究眼和眶尤为重要的是位于蝶骨体两侧的一对海绵窦(图1-8E,F)。海绵窦(图1-8E,F)的重要性在

22、于它们的位置、与周围的关系及广泛联系。每侧海绵窦在矢状面上约23cm长,由许多不完全融合的静脉通道或一独立的静脉通道被小梁部分地分隔形成。同其它静脉窦一样,它也有硬膜壁。位置:蝶骨体两侧各有一个海绵窦,海绵窦从前部的眶上裂伸展至后部的颞骨岩部尖端。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总结于图1-8E和F(冠状切面)。联系:两侧的海绵窦通过前、后海绵间窦相通。自前方回流入窦内的支流包括眼上、下静脉(引流眼、眶及眶周面部、鼻部皮肤的静脉血)及蝶顶窦,发自大脑的大脑浅静脉从上方回流入窦内(图1-8D)。根据相对的压力变化,每侧窦内的血液通过岩上、下窦直接回流入颈内静脉(岩下段),或先入横窦再回流入颈内静脉。颈内动脉或静

23、脉周围的静脉丛通过卵圆孔或蝶骨导静脉孔与翼状丛和颅底部的其它静脉相通。海绵窦还通过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与硬膜外腔内的椎静脉丛相通。图 1-8 (A)取除大脑后的颅内,显示硬脑膜襞的分布及一些相关的硬脑膜静脉窦。(B)脑膜在上矢状窦部位的冠状切面(Fitzgerrald修正)。脑膜各层的内部图解(Fitzgerald 1992修正)图 1-8 续(C)脑膜和脑皮质的电子显微镜扫描,显示蛛网膜小梁(AT)、支持脑动脉(CA)通过的蛛网膜下腔(SAS)(100)。(D)硬脑膜静脉窦及其与脑静脉联系的示意图图 1-8 续(E)从蝶骨体中部行冠状切面,显示成对的海绵窦,两侧各一。标示颅神经(II、III、

24、IV、V1、V2及VI)、颈内动脉(窦内和窦上两个部位的断面)及垂体(垂体腺)的位置。(F)左侧海绵窦(冠状面,100m厚的低粘度硝酸纤维素环氧树脂包埋切片)的高分辨率显像,为(D)图的基础。OC,视神经交叉;HC,垂体;ICA,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血栓形成动静脉瘘 可引起多种症状,由于静脉压力升高,可见眼球动脉搏动突出、睑与结膜血管充血。病人主诉听到流水声,可能是由于迷路丛(通过岩上窦与海绵窦相联系)的血液流率增加所致。海绵窦血栓形成 为感染蔓延至海绵窦的后遗症,由多个原发部位而来,如鼻、睑、耳后、骨迷路、咽及颞颌关节,引起许多症状,可用受侵袭及窦周的结构来解释。面部疼痛可能为眼神经(V1)受

25、累所致。展神经受累可致外直肌麻痹。动眼神经在窦的外侧壁得到较好的保护,其受累少见。海绵窦通过海绵间窦相通,故血栓形成常为双侧。视网膜中央静脉梗阻可致视乳头水肿。主要的硬膜襞(图1-8A)如下: 大脑镰 呈镰刀形,在正中矢状面上从鸡冠的附着缘至小脑幕后方。位于两个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裂内,下缘至胼胝体上方。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附着缘,下矢状窦位于其游离缘。 小脑幕 在水平面上约与大脑镰呈90度角,中央隆起(幕样)。它将上方的每侧大脑半球枕叶与下方颅后窝的小脑分隔开。其游离缘形成幕切迹的边缘,从而将前脑与后脑分开并容纳中脑。与幕有关的窦有:直窦、左右横窦、岩上窦及海绵窦。 三叉神经腔 为一盲端硬膜隐窝

26、,入口位于颅后窝。由幕游离缘下方的硬膜内陷形成,在颅中窝的下壁被硬膜覆盖。其内容纳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浅窝内的三叉神经节及一些伴行的血管。三叉神经腔与颅后窝蛛网膜下腔相连续,故三叉神经节浸于脑脊液中。 鞍膈 为一小环状的硬膜褶,位于蝶鞍上方,中央有一小孔以使漏斗通过(图1-8E)。其外侧与海绵窦上壁融合(图1-8F)。小脑幕上方为幕上腔,下方为幕下腔。幕上腔的硬脑膜受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刺激这些神经(牵拉、炎症、压迫)使额或顶部头痛加重。幕下腔受颈上神经分支支配,刺激这些感觉神经可加重枕部和颈部疼痛。幕下区急性脑膜炎的伴发症状有颈项强直,很可能是反射性收缩所致;或有颈后肌肉组织痉挛,为牵拉有炎症

27、的脑膜和脊髓膜所产生的反应。脑膜动脉,与相伴行的静脉位于硬膜内层(或骨膜层)(表1-8B),负责颅盖骨内表面上的许多分支状小沟的血供(见图1-7B,C)。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是脑膜中动脉,它通过棘孔进入颅内。脑膜动脉提供脑膜和板障(颅骨骨髓)的血供,但不供应大脑。脑膜中血管,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前分支和脑膜中静脉前分支(其紧贴骨)的损伤,可由头部受创所致,尤其是颞部(翼点,见图1-2B,1-5B,1-7C),因此处骨质最薄且最易发生骨折。颅内压升高时,血流缓慢的静脉及后动脉的出血,会形成硬膜外血肿。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出现后,如未及时引流血肿,则会发生昏迷及死亡。如果创伤导致脑挫裂伤或硬膜内静脉撕裂,则会

28、发生硬膜下血肿。2、蛛网膜(图1-8C)蛛网膜是硬膜下方的一层精致的纤维细胞膜(二者被潜在的硬膜下隙分隔),在大脑上方通过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内许多纤维细胞带与软膜相接。由于这种关系,一些人提出软脑膜应被看作软膜蛛网膜结合膜。蛛网膜跨过脑沟、脑回及脑表面其它不规则结构,形成蛛网膜下池或扩大的蛛网膜下腔(图1-8B,插页和C)。在蛛网膜的特定区域,蛛网膜绒毛和蛛网膜粒(绒毛纤维聚集)伸入几个硬脑膜静脉窦内(图1-8B),担当脑脊液从蛛网膜下隙流入硬脑膜静脉窦的单向阀门。大脑与颅骨及其孔道之间相联系的结构,如颅神经,必须穿过蛛网膜下腔。此外,所有的脑动脉和脑静脉都位于该腔内(图1-8C)。由于蛛

29、网膜与颅神经束膜相融合,含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包裹所有颅神经和视神经,呈袖样伸展一小段距离至眼后表面。3、软膜(图1-8B,C)软脑膜是一层比蛛网膜厚的血管性纤维细胞膜,与大脑的轮廓紧密相贴。进出大脑的血管包被软脑膜的软脑鞘。软脑膜分布有大量沿血管排列的星状细胞。第三节 眼的结构眼(图1-9)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光感受性器官,在光感应过程中,外界产生的光能在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引发神经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至视神经,而后到达大脑,信息被整合,转变为视觉信息。眼的其他结构如角膜、晶状体、虹膜、睫状体也是光感系统的功能部分,它们能把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而脉络膜、房水引流系

30、统及泪器则起到营养和支持眼部组织的作用,但这些结构都是光感这个基本过程的二级结构。一、眼的大体形态、大小和位置眼的球径约25mm,容积约6.5ml,实际上,它有两个球面,前面为较小的角膜面,半径约7.8mm,覆盖整个球周的前六分之一,后六分之五由巩膜覆盖,巩膜半径约11.5mm。人眼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平均眼轴长24mm,直径23mm,水平切面长约23.5mm,眼轴过短( 20mm),会造成远视,眼轴过长(2629mm),会造成近视。眼球位于眼眶的前半部,偏外上方。眼球壁分为三层,通常称之为膜(图1-9),外层为纤维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层为葡萄膜(由巩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层为神经网络

31、层即视网膜层,眼球壁围绕眼内容物(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角膜和巩膜组成纤维外层以保护眼组织,纤维外壁也为眼内容物和眼外肌的连接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称为角膜缘。图 1-9 人眼水平面示意图,显示了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眼球壁三层膜的分布。AC:前房。角膜缘(蓝色),葡萄膜(橘黄色/红色),视网膜(紫色)二、角膜角膜的外表面(空气和组织的分界面)和泪膜是眼的主要折光部分,折光指数随着年龄会有小的变化,透明性是角膜的主要特性,角膜还可保护眼睛免受创伤和感染,角膜的透明性是很多因素的结果,如角膜上皮的匀整和光滑、角膜的乏血管性及角膜基质中的细胞外成分和细胞成分的规则排列(这种排列依

32、赖于基质成分的水合状态、代谢情况和营养状况)。(一)角膜的形态角膜的垂直径(10.6mm)比水平径(11.7mm)略小,但是,从后面观,它的周边是个圆形,中央半径7.8mm,外周角膜曲率较小,角膜周边(厚约0.67mm)要比中央区(厚约0.52mm)略厚。散光是由角膜在垂直经线和水平经线曲率半径不同所造成的。角膜曲率的异常较易通过电脑视频角膜地形图显示出来,它的原理是将placido环投射到角膜表面,这样从角膜表面我们就可以得到地形图了(图1-10)。图 1-10 电脑视频角膜地形图(CVK)。(A)这种方法是将6 000多个光点以placido环的形式投射到角膜表面,图像经电脑分析,一张彩色

33、的角膜地形图就成形了,周边部有刻度表,颜色越深表明屈光值越高。(B)正常的圆形地形图。(C)以标准散光检测表为依据,这是个90度处屈光度为+1.5的散光眼睛。(D)早期圆锥形角膜病人的角膜地形图。CVK分析有助于鉴别早期圆锥角膜,这个病例,较高的屈光值集中于颞下区,(图由C. McGhee教授提供)(二)角膜的结构角膜有五层结构(图1-11A)1、角膜上皮层 (图1-11B):角膜上皮是分层(五层或六层), 鳞状非角化上皮(表皮细胞为偏平、有核的非角化细胞),厚约5060m,相邻细胞通过大量桥粒连接在一起,上皮细胞和基底层之间通过半桥粒和锚钉的纤丝连接在一起(图1-11B),角膜上皮的前表面有

34、很多微绒毛和微皱,上面的糖萼与角膜前泪膜相互作用,并可起到稳定泪膜的作用。由角膜缘基底细胞层有丝分裂而来的新生细胞呈表面分布和向心分布,它们对角膜创伤反应很灵敏,可通过创伤边缘细胞的变形运动来修补创口。基底上皮细胞位于基底层,这层很薄但比较明显(透明板厚25nm,致密板厚50nm),角膜上皮层通过基膜连接到Bowman层,这种连接是锚钉纤维丝(VII型胶原)和锚钉板(VI型胶原)(锚钉板位于致密板和Bowman层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角膜上皮缺乏黑色素细胞,免疫活性细胞如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II)抗原阳性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斯细胞)在角膜中央区也很少见,但存在于周边角膜和角膜缘,但树突状细

35、胞的密度下降非常快。最近一项发现证实,在老鼠中央角膜存在MHCII阴性树突状细胞(Hamrah et al.,2002)在人眼也成立,缺少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血管时角膜移植成功的基础。2、前弹力层(Bowman层)Bowman层(间质中变异的无细胞的部分)由精细的、无规则排列的纤维丝(直径2030nm,包括I型、III型、V型和VI型胶原)组成,它的前表面通过基底层与上皮层隔开,它的后界不清,与间质难分(图1-11A),Bowman层两侧止于角膜缘。体内共焦显微镜(IVCM)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仪器,在临床上用于鉴别泪膜、角膜及结膜结构的正常与否。它应用非连续性的白光刺激角膜视觉部位,

36、透明角膜内有着不同反光特性的细胞和基质成分即可成像,这种共焦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即使425m厚的平面也能被显微镜捕捉分析,这个平面外结构光的散射程度被降到最小。视觉光束在一个焦点平面的狭小区域被扫描(分X轴和Y轴),而后光线进入深部的另一个焦点平面,再次被扫描,这样,从整个角膜上可得到一系列高侧分辨率(分辨到12m)的视觉薄层图片,由于灰度或对比度的微小差异,细胞内细微结构也能被显示出来,这种显微镜能提供传统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体内激光扫描荧光共焦显微镜所能提供的病变组织和wholemount的信息,且弥补了它们的不足。下面是角膜浅表面到深处不同层次的图像。(A)角膜上皮,(B)基底层下神经丛和树

37、突状细胞(可能是郎格罕斯细胞的代表),(C)间质后角膜细胞,(D)角膜内皮细胞。插图图 1-11 角膜及其各层次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A)低倍光学显微镜下人角膜的五层结构。EP,上皮层;BL,Bowman层;S,间质层;DM,Descemet膜;E,内皮层。(B)电子显微镜下的角膜上皮,B,基细胞层;W,wing cells;S,表皮细胞;BL,Bowman层。(C)显示了胶原层(CL)及其间角膜细胞(K)的分布,箭头示缝隙连接;F,fenestration。(D)电子显微镜下胶原层间的角膜细胞,(插页高倍镜下的胶原纤维)。(E)电子显微镜下的Descemet膜和角膜上皮(E),显示了他的条纹

38、部位(BR)和非条纹部位(NBR)。(F)扫描电镜下角膜内皮的内面观,可见六角形内皮细胞的均一分布,A图像是特殊显微镜下的角膜内皮,但不如电子显微镜下详细。原始放大倍数:A,80,B, 3 000,D, 20 000,E, 7 000,F, 1 200。(图B,D,E,F由W.R.Lee和D.Aitken提供;E由Springer-Verlag提供)3、角膜基质(图1-11C,D):角膜间质是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它是角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厚约2m、扁平的胶原层,与角膜表面平行,在角膜缘处移行为巩膜,胶原层之间有称之为角膜细胞的扁平变异性成纤维细胞存在,这些细胞呈星状,常规横切面,稀薄的胞浆

39、内很少见到特征性的细胞器(图1-11C,D),但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纵切面胞浆内可见大量细胞器,这些细胞器表面可见网状“窗口”,这些窗口可能有助于代谢产物的扩散或有助于胶原束之间的机械连接(图1-11C),最近的体内共焦显微镜资料表明间质前部分角膜细胞的密度为20 00024 000个/mm2,后半部分的密度减少,临近Descemet膜处又增加,角膜细胞通过缝隙连接与周围细胞相连,并呈锥形排列(Muller et al.,1995)。胶原层呈矩形,前三分之一部分胶原分布稍偏斜,其它相邻层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胶原纤维的类型以I型为主,III、V、VI型也存在,角膜的透明性依赖于它规则的半径(受

40、V型胶原的影响)、胶原纤维之间的正常距离,这种距离受葡萄糖胺聚糖(GAG)和蛋白聚糖的调控,这两种聚糖可在胶原纤维丝之间形成搭桥,人角膜中的GAG主要是角质素硫酸脂和皮脂素硫酸脂(见Stiemke et al.,1995)。角膜间质通常无血管或淋巴管,但在它的前半部有感觉神经纤维的分布。近来对转基因鼠的研究发现,eGFP(增强的绿色荧光蛋白)存在于所有CX3CR1阳性的单核细胞上,这表明,这角膜间质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存在(Chinnrey et al.,2007)。4、后弹力层(Descement膜)(图1-11A,E)这一层位于角膜基质后半部和角膜内皮之间,整齐、较薄,PAS染色阳性,从这一层

41、可将角膜分成两部分,它厚约812m,是角膜内皮变异性的基膜,它包括两部分,前三分之一为条纹部分,后三分之二位均一的非条纹部分。基膜内富含糖蛋白、层粘连蛋白和IV型胶原,据报道,条纹部分含VIII型胶原,V型和VI型可能起到连接Descemenr膜和角膜间质后半部分的作用,Descement膜在周边与小梁网中小梁的皮质带相连,随着年龄的增长,Descenent膜周边部在显微镜下可见肉赘样隆起(Hassall-Henle小体),长约100nm,它的特征至今尚不明确,边缘部位(Schwalbe线,小梁网的前缘部)较厚,Descement膜边缘部位(Schwalbe线,小梁网的前缘部)较厚,受损伤时会

42、向前房内突出。5、角膜内皮角膜内皮是单层鳞状内皮,它在维持角膜的水合和透明性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位于Descement 膜内侧的内皮细胞,在特殊显微镜或体内共焦显微镜下呈多边形或六角形或嵌合型(图1-11F),这些细胞高56m,直径1820m,他们的侧面是交错在一起的,并具有顶生的连接复合物,胞浆内也含有细胞器,如大量的线粒体(图1-11E),其中连接复合物在液体运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眼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损伤的细胞可由邻近细胞扩展修复,每个角膜约有350 000个内皮细胞(出生时34 000个/ mm2,中年时下降到2 500个/ mm2,老年时降到2 000个/ mm2

43、;见Waring et al.,1982的综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致密、规则的六角形细胞逐渐被密度较小、异性性较大的细胞所代替,当角膜内皮细胞受损,细胞密度降到800个/ mm2时,角膜间质会水肿,同时角膜透明度变小,如果角膜捐献者内皮细胞的密度低于1 500个/ mm2,是不宜移植给其他人的。(三)角膜的神经支配角膜主要由三叉神经眼分支的睫长神经支配,下方角膜偶尔接受三叉神经上颌分支的支配,神经束呈辐射状进入角膜,于角膜间质前三分之一处穿过,在离角膜缘约1mm处神经束膜和神经鞘膜消失,神经鞘膜的消失可能与角膜的透明性有关,这些神经纤维分成小分支到达上皮层和Bowman层,有更小的分支到达上皮

44、下(图1-11G),这些末梢神经包括A类和C类纤维,直径0.10.5m不等,它们没有特异的靶器官,主要传导痛温觉。个别串珠状的纤维穿入上皮层,以上皮内神经丛的形式止于表皮层。据估计,人角膜上皮中,每平方毫米就有约7 000个伤害性感受器(Muller et al.,2003)。裂隙灯检查,当神经从角膜缘以辐射状进入角膜时,可见到较大的有髓神经纤维丝,从角膜上反射到体内共焦显微镜上的光线增加了我们对正常和异常角膜上的神经分布情况(Muller et al.,2003)。神经在角膜间质前部的位置和其辐射状的分布形式使得它们在折光性手术如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成形术中易受损伤,角膜上皮或上皮内神经损伤都

45、会引起剧烈疼痛。当神经末稍受到寒冷刺激、紫外线照射、创伤或皮质激素作用时,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的单纯疱疹病毒就会复活,复活的病毒会沿着感觉神经分支到达角膜,引起单庖病毒性角膜炎和浅表性角膜溃疡。三、巩膜巩膜(图1-12AE)也是眼球外侧纤维层的重要一部分,它可保护眼内容物,当眼内压升高时它可维持眼球的形态,在维持眼球形态方面,附着在眼球上的眼外肌的收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巩膜也是相对无血管的,成年巩膜外观是白色的。巩膜的弹性(有很强的抗张性、伸展性和柔韧性)使得巩膜有一定的容受眼内压变化的能力。眼积水先天性青光眼患儿的角巩膜在高眼压下会发生不可逆性伸展,因为此时胶原纤维还未发育成熟,在这种情况下

46、,特征性的眼积水(牛眼)就形成了。巩膜在后方最后(1mm),在眼外肌附着的地方最薄(0.30.4mm),它的前边被眼球筋膜覆盖,后方被结膜覆盖。巩膜由致密的、不规则的结缔组织组成,这种结缔组织包括细胞外基质和分泌基质的成纤维细胞,III、IV、V、VI、VIII、XII、XIII型胶原已被证实存在于基质内,但基质只要由I型胶原组成(Radaet al.,2006)。巩膜的胶原层分布不如角膜那么规则(图1-12D),它的弹性纤维散在分布,每一根弹性纤维的中心为弹力蛋白,弹力蛋白被纵向排列的微纤丝所围绕,微纤丝又由大量含有微纤维蛋白的糖蛋白组成,巩膜与角膜相比的不透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原纤维的这

47、种不规则排列(图1-12D),与于胶原纤维直径的多样性(25250nm)、纤丝之间间隙的多样性和不规则性、含水量高及胶原上GAG的减少有关,巩膜上蛋白多糖和GAG的含量只占角膜的四分之一,但巩膜上皮脂素硫酸脂和软骨素硫酸脂的含量是最丰富的(Watson Young,2004)。巩膜的胶原纤丝整齐的排列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很强的拉伸强度,胶原纤丝的排列情况可借助于裂隙灯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巩膜外层的胶原纤维是成束排列的,有的呈斗形,有的呈环形,有的呈弓形,在视神经穿入眼肌的地方尤为常见(图1-12C),内层的纤维丝是呈菱形排列的(图1-12D)(Thale,Tillman,1993)。巩膜前方始于

48、角膜缘,后方终止于视神经穿过的巩膜筛板区(图1-12A,E)。在巩膜筛板,巩膜胶原纤维束呈环形或8字形排列。巩膜的横断面结构见图1-12A。巩膜的三层组织结构巩膜棕黑板层、实质层及上层总结于图1-12B。图 1-12 (A)攻膜及与其融为一体或从其表面越过的组织结构。(B)攻膜的层次。(C)与眼外肌肌腱穿入有关的胶原束的排列方式。(D)巩膜内胶原束。(E)巩膜筛板(LC)内的胶原束排列。A和V,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通过的孔。原始放大倍数:D,7000;E,75(D和E部分引自Dr A.Thale,1993,Thale and Tillmann)婴幼儿巩膜呈蓝色,是因其下方的脉络膜色素透过薄的

49、巩膜胶原基质显出所致。黄疸病人眼球变黄,是因胆红素沉积于结膜而非巩膜所致。巩膜的异常变薄,如发生于某些结缔组织紊乱,例如Ehlers-Danlos综合症,也可使巩膜呈蓝色。局限性的胶原基质层变薄可致巩膜葡萄肿(鼓胀)。四、角巩膜缘与房水流出通道(图1-13)角巩膜缘,日益被认为不仅仅是角膜与巩膜间的交界区;它有复杂的功能,包括:营养外周角膜,促进角膜伤口愈合,参与眼表的免疫监视及超敏反应;其内有房水流出通道,因此参与眼内压的调节。它也是白内障和青光眼术中进入前房的手术切口部位(见Van Buskirk1989年的综述)。角巩膜缘宽1.52.0mm,巩膜和角膜交界处因曲率半径的不同而形成一个浅的

50、外巩膜沟和一个内巩膜沟;巩膜突使内巩膜沟加深,内巩膜沟内容纳Schlemm管和小梁网。巩膜突后面有睫状肌纵向纤维附着,前表面附有角巩膜小梁网。角巩膜缘的几个重要的移行(图1-13AC)。 规则排列的角膜片层移行为较不规则的巩膜片层,角膜的止端呈V形(图1-13B,C)。 内外表面平行、无角化、鳞状分层的角膜上皮层,与以褶状的基底表面和交错突状的上皮下结缔组织(有时为明显的乳突状)为特征的结膜上皮相移行(图1-13C)。 结膜上皮内有杯状细胞和MHC II类树突状(朗格汉斯)细胞(见87页的结膜部分);这些细胞的数量在角巩膜缘处明显减少,经一小段距离便移行为角膜上皮(见17页)。 结膜毛细血管环

51、或弓(发自睫状前动脉)和毛细淋巴管止于角巩膜缘。微小血管不受神经支配,而对局部免疫细胞(见下)分泌的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的作用较敏感。 角膜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终止于角巩膜缘。 疏松的结膜上皮下血管结缔组织(固有层),呈锥状终止于角巩膜缘,未达角膜。其内有免疫活性细胞类:如肥大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图1-13C)。图 1-13 (A)灵长类动物眼前段的大体观,极相似于人眼。显示灵长类动物角巩膜缘(L)重染的特征结构:C,角膜;CB,睫状体;CP,睫状突;LZ,晶状体悬韧带;PM,瞳孔缘。(B)虹膜角膜角和角巩膜缘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三维示意图图 1-13 续 (C)灵长类

52、动物眼前段的组织切片(Van Gieson染色)。虚线处为角巩膜缘:AC,前房;CM,睫状肌;PC,后房;TM,小梁网;C,角膜;CP,睫状突。原始放大倍数:A和C,50解剖和外科学的角巩膜缘解剖学者、病理学者和外科医师对角巩膜缘的界线及标志下的定义各异。解剖学(组织学)中,将角膜与巩膜相移行构成的V形线(图1-13C)作为角巩膜缘的界线。病理学中,角巩膜缘的前界为连接Schwalbe线止端与结膜上皮和角膜上皮连接处(角巩膜连接)的连线,后界为经过巩膜突并垂直于眼表平面的线。外科中,常在蓝灰色区附近做切口,以通过前方到达小梁网和Schlemm管(图1-13B,C)。(一)房水流出途径在房角或虹

53、膜角膜角,尤其是内巩膜沟内有小梁网,为特异的海绵状结缔组织构成的一复杂楔形环状带。小梁网的外面有Schlemm管(巩膜静脉窦)(图1-13B,C和1-14A)。小梁网基底部后界由巩膜突、睫状肌前表面及虹膜根部构成;小梁网尖端向前伸延附着于Schealbe线及邻近的角膜内皮细胞层(图1-13和1-14A)。小梁网可分为三部分:内层为带状的葡萄膜小梁网;中层为扁平片状的角巩膜小梁网(图1-14D);外层为Schlemm管内壁下方的筛状小梁网(图1-14E)。筛状小梁网不象其它两层那样呈板层状排列,而是由疏松的胶原细胞外基质(I、III及IV型)中的小梁细胞、弹力纤维及蛋白聚糖构成。该层被认为是房水

54、流出受阻的主要部位。小梁的弹力核心与筛状小梁网的弹力纤维相连,而后者则经“连接纤维”与Schlemm管内壁相连。前部睫状肌纤维终止于小梁的弹力核心。当睫状肌收缩并向内移动时,三维的小梁网可被扩张,使筛状小梁网的开放小孔数量增多。这就允许更多的房水外流,从而提高了房水外流装置的功能(见Ltjen- Drecoll,1998,综述)。房水从前房经衬覆有小梁细胞的小梁内及小梁内间隙流出。小梁细胞围成小梁(图1-14D),并同角膜内皮那样来维持结缔组织核心的水合状态。此外,小梁细胞具吞噬功能,当房水经曲折的小梁内及小梁内间隙滤过时,其中的碎片可被捕获清除。邻接Schlemm管的小梁内间隙较窄(图1-1

55、3B和图1-14A)。Schlemm管(巩膜静脉窦)为一长36mm的环形管,管腔衬覆着内皮细胞,管内充满房水。管的横径200400m,垂直径多不到5060m,管腔常被分隔。管内的房水经2535条集液管(直径2090m)和28条房水静脉(Ascher)(直径100m)排出。集液管的房水直接注入巩膜深层静脉丛,经巩膜内静脉丛,再注入上巩膜静脉丛,最后流入结膜静脉。房水静脉则直接注入结膜浅层静脉。前房内的房水大部分(7090%)经小梁网和Schlemm管(“常规”流出途径)流出。在较好保存并适当固定的眼中,可见以跨细胞通道或巨大空泡为特征的管腔内侧壁(图1-14B,C)。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内空

56、泡同时开口于小梁和角巩膜面,行使引流大量房水的功能。压力改变时,空泡的数量、大小及开口均会发生改变。少量房水可经管壁的内皮细胞间通过。部分(1030%)房水经“非常规”房水流出途径引流。该通路由睫状肌纤维间的细胞间隙和脉络膜上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对压力不敏感。在此处,横跨巩膜的房水经神经和血管的结缔组织鞘进行物质交换(见图1-12A)。青光眼青光眼被定义为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尽管存在低眼压或正常眼压型,但对多数类型的青光眼而言,高眼内压和高龄仍为重要的高危因素。许多情况下,小梁网和Schlemm管的病理改变会使房水外流受阻,导致眼内压升高。在先天性青光眼,小梁的复杂三维结构排列畸形,小梁网外

57、层的细胞外基质过多。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机械性堵塞于前房角内表面,可为原发或继发的过程(见492页)。小梁网各种类型的阻塞均可引起开角型青光眼(见491页);尽管有证据表明过度的细胞外成分沉积会发生于筛状小梁网,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仍不明。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为晶状体蛋白质、黑色素、巨噬细胞及血液成分等的碎片机械性堵塞于小梁内和小梁内间隙所致(见492页)。图 1-14 小梁网和Schlemm管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A)光镜下示巩膜突(SS),Schlemm管及小梁网的三部分:葡萄膜、角巩膜及筛状小梁网。箭头指出房水经小梁内和小梁间隙内引流的途径。(B)扫描电镜下所见Schlemm管内侧

58、壁的“巨大空泡”(GV)。(C)透射电镜下的“巨大空泡”。箭头指出房水引流途径。该断面不包括“巨大空泡”的基底部和管腔部。(D)电镜下小梁横断面上细胞外成分的分层排列:CZ,皮质区;ELF,弹力纤维;箭头,“胶原间的大间隙”。(E)高倍镜下示缺乏小梁组织的筛状小梁网。成纤维细胞松散地分布于各类细胞外基质中。原始放大倍数:A,340,B和C,7000,D,13000,E,5000。(经允许,引自Mc Menamin,Lee和Aitken,1986,眼科学)(二)葡萄膜葡萄膜为眼球壁中层的血管色素膜,由三部分组成,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见图1-9)。此三部分相互衔接,前方开口为瞳孔,后

59、方开口为视神经管。葡萄膜类似于脑的血管软脑膜蛛网膜,与视神经在视神经头处吻合。脉络膜的描述见第57页;虹膜和睫状体的描述如下。五、虹膜虹膜(图1-15A,B)为一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圆盘,较薄,富含色素,有收缩性。虹膜在额状面或冠状面上位于晶状体和睫状体的前方,并悬于房水中。虹膜中央稍偏鼻下方的开口为瞳孔,被虹膜分隔的前后房经瞳孔相通。虹膜根部附着于前房角(虹膜角膜角),并在此处与睫状体和小梁网相连接。虹膜游离缘称瞳孔缘。虹膜直径为12mm,周长为37mm。瞳孔缘较虹膜根部明显偏前,使虹膜呈锥形。瞳孔缘受晶状体支持,如失去支持就会产生震颤(虹膜震颤),例如无晶状体患者。瞳孔开大肌及瞳孔括约肌的收

60、缩状态决定瞳孔的大小,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总量。瞳孔直径18mm,正常人左右眼稍不等。(一)结构(图1-15A,B)瞳孔缘和虹膜根部较薄,因此受到挫伤时更易撕裂(虹膜根部离断)。虹膜前表面被较厚的瞳孔领分为睫状区和瞳孔区两部分。瞳孔领为胚胎期的小血管环,瞳孔膜即发生于此(见第2章)。虹膜前表面的特征有:放射状条纹(瞳孔缩小时变直,开大时曲折)和收缩沟(虹膜扩张时更明显)。黑色虹膜的基质内黑素细胞含色素多,故其表面较平整;而蓝色虹膜基质内色素较少,故表面较不规则。有的虹膜呈蓝色,是因虹膜尤其是其胶原基质吸收长波、反射短波所致。(二)显微解剖虹膜由四层构成:前表面层,基质,瞳孔开大肌及后色

61、素上皮。1、前表面层(图1-15B,C)多年来解剖学者认为虹膜前表面没有上皮细胞层覆盖,但实际上,该层由成纤维细胞、色素细胞聚集成的基质和少量散在的胶原纤维构成。该层在一些部位缺乏;因此,虹膜基质与前房的房水自由交通。前表面层较大的缺如,如隐窝,肉眼下明显可见。含较多色素的黑素细胞在该层聚集成痣样外观。2、基质(图1-15C,D,E)基质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包含成纤维细胞、色素细胞及胶原纤维(I和III类)。因此处组织疏松,并且可经前表面层的开口与房水自由交通,故当舒张和收缩时房水可快速进出基质。人类虹膜基质中包含大量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多在血管周围(见第7章)。许多巨噬细胞内含色素,少

62、数可形成大的卵形的块状细胞(Koganei),块状细胞趋于向虹膜根部和瞳孔括约肌附近聚集(图1-15B,E)。近瞳孔缘的基质内有游离的瞳孔括约肌,为一宽约1mm的平滑肌纤维环。瞳孔括约肌由肌束构成,每个肌束包含六至八个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间经缝隙连接相连并被基底膜所包绕。虽然交感神经也终止于瞳孔括约肌,但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通过睫状短神经发出节后纤维到达眼部)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来自神经外胚层的瞳孔括约肌的异常胚胎起源描述于第2章中。 图 1-15 虹膜的结构。(A)一蓝色虹膜的临床肉眼图像。显示瞳孔(P),深色的瞳孔缘(PM),瞳孔区(PZ)被瞳孔领(Co)将其与睫状区分

63、开。位于角巩膜缘(L)虹膜角膜角的虹膜根部。显示精细的胶原小梁(Tb),部分胶原小梁构成卵形隐窝(Cp)的边界。(B)上图:部分虹膜的表面特征。下图:高倍分解图总结色素(后)层和非色素(前)层的排列图 1-15 续(C)灵长类动物虹膜的组织切片,显示前表面层(ABL),含黑素细胞(M)、血管和胶原间质(红)的基质,以瞳孔开大肌(DP)和后色素上皮(PPE)为特征的后部。(D)成纤维细胞和黑素细胞包绕的虹膜基质血管的电镜观察。(E)虹膜整体(猫)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驻留于组织内的巨噬细胞(红)和MHC II类树突状细胞(蓝)的网络。巨噬细胞的分布更靠近血管周围。(F)虹膜前上皮的收缩肌上皮部即瞳孔开大肌的超微结构:细胞质微丝和膜致密化,均为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标志。(G)虹膜后上皮的电镜观察,显示这些细胞的大小、柱状外形和高色素的特征。原始放大倍数:C,300;D,7100;F,16000;G,1400。(经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