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真题答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8854214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学真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态学真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态学真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生态学真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真题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3 年1、简述植物的生长型结构 ( Raunkiaer 分类系统) 及其每个 生活型的特点。见课本 78 页2、简述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 答: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包括:捕食、寄生、草 食。(1)捕食:广义上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 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 广义的捕食包括传统捕食、 草食、 拟寄生、同种相残和放牧。(2)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 的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3)草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简述生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光周期类型(举例说明)。2013、 2012 见课本 85 页4、简述植物对水分不

2、足的适应方式。 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主要体现在陆生植物上,陆生植 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他们对水分不足的 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1)湿生植物: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可以分为阳性湿生 和阴性湿生。 阳性湿生:有较发达的输导组织,叶片有角质层,喜生长于浸水或潮湿土壤 阴性湿生:叶薄、气根吸收空气水分,蒸腾小,喜生长 于森林下部弱光、高湿环境(2)中生植物:根茎叶结构、抗旱能力介于湿生和旱生植 物之间,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其根系和输导 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 3)旱生植物: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尽 量缩小叶片

3、面积,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根系 发达;细胞内原生质渗透压高,抗旱能力强。多浆液植物:有由根茎叶特化形成的贮水组织;表面积对 体积比例小;叶片小或退化,角质层厚,气孔少并下陷;有 特殊的水分与光合代谢途径。5、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 2013、 2012)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 作用规律主要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综合作用定律。1、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 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求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 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称为最小量定律。2、综合作用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

4、种生态因子不 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对生物的作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包括综合作用、交互作用、作用的主次、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 替代性和补偿作用。6、简述群落演替的水生演替系列。见课本 153 页7、简述多度和盖度及其等级划分标准( Drude 等级标准)见课本 140 页8、简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意义,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的关系见课本 160 页1、试述生态学基本的研究方法,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5 分)见课本 6、7、 8、9 页2、试述群落交错区及其生态意义。 (10 分)(1)群落交错区也叫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是指 两个或多个

5、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过渡区域,其生境条件具有 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2)生态意义: 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异质性、特殊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在水陆交接的边缘地带,如沿河两岸、河口三角洲是 人类生活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人类利用这些交错区的 水、肥、所、热条件发展集塘结构,滩涂养殖,有利于农业 结构多样化。 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的改变自然环境,形成许 多交错带,如城市的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等。这 些新的交错带可以控制不同

6、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 通。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 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也有助于对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变 化的生态交错区进行管理。3、试述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及其主要过程。 (15 分)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 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 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 程。其基本类型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三类。(1)水循环过程: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水蒸发为水汽进入大气,随风 在全球范围内迁移,遇冷凝结,形成云和冰晶。又以降水形 式

7、返回地面和海洋。大陆上的降水,有些被植物阻留到达枯枝落叶层;有 些渗入到土壤和地下水中;有些被滞留于地表洼陷处,有些 被蒸发蒸腾进入再循环;有些进入江河湖泊形成地表径流流 回海洋。在太阳能、大气环流、洋流和热量交换的影响下,大 气、海洋和陆地形成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2)气体型循环主要表现为碳循环和氮循环。碳循环:大气库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进 入生物库,另一部分通过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库。生物库又 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库,并且生物库中 的死亡的生物以有机碳的形式进入岩石库。水体库中的碳 通过沉积作用也进入岩石库。岩石库中的碳通过燃烧又返 回到大气库中。氮循环:大气库中的

8、一部分氮气通过固氮作用以硝酸 盐的形式进入土壤,另一部分通过大气固氮进入水体库。 在土壤中的氮通过植物进入生物库,生物库中的氮通过排泄 分解进入土壤。土壤中的一部分氮又通过反硝化作用进入 大气;另一部分土壤中的氮随水流进入水体库,水体库中 的氮又随水流进入土壤。(3)沉积型循环主要表现为磷的循环磷循环:水体库中的磷通过沉积作用进入岩石库。 岩石库中的磷通过风化和侵蚀作用一部分以可溶性盐的形 式进入水体库;另一部分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库。 生物库中的磷通过细菌分解死亡的有机体随水流进入水 体库。2012 年1、以森林植被为例,简述一个小集水区生态系统的水量平 衡。答:小集水区生态系统的水量

9、的平衡需要一个完整的水循 环来维持,包括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森林 植被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过程为:在降水过程 中,林冠要截留一部分降水,另一部分透过林冠降落到林地 上。在林地上, 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 另一部分渗透到地下。 林冠截留的降水直接或间接的蒸发或蒸腾到大气中。地表径 流蒸发到大气中;渗透到地下的水被植物根吸收,又通过蒸 腾作用到大气中,开始新一轮循环。通过以上水循环,小集 水区生态系统的水量始终保持平衡状态。2、简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涵义。3、简述 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依据,类型及生活型谱的意 义。见课本 78、 139 页4、简述中国植被划分群落的主

10、要依据,以及主要分类 单位。答: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采用了不重叠的等 级分类方法,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 合特征为分类依据,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分为三级:植被型 (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植被 型: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 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 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曾片结构相同, 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5、简述光周期现象及其类型见课本 85 页1、试述生态恢复的目标及其过程(1)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 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

11、其生物学潜力,称为生态恢复。生 态恢复的目标是把受损的生态系统返回到它先前的或类似 的或有用的状态,最终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明显的融合在周围 的景观中,或看上去类似或起的作用向某一熟悉且可接受的 环境。(2)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本底调查t区域自然、社 会经济条件(水、土、气候、可利用的条件等)综合分析- 恢复目标的制定t恢复规划t恢复技术体系组配t生态恢 复实施t生态管理t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t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形成2、“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进行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试述 农田退耕后植被自然恢复属于哪种演替类型,以及演替过程 中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农田退耕后植被自然恢复属于次生 演替类型。(1

12、)弃耕的农田地面受到直接的光照,挡不住风,昼 夜温差大,所以一些喜光植物尤其是禾本科、莎草科等一年 生杂草到处蔓生起来,形成一年生杂草群落。(2)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原有的一年生杂草群落上, 多年生杂草逐渐出现并占据优势,形成多年生杂草群落。(3)而在某些地区,由于杂草群落使小气候条件产生 细微变化, 一段时间后, 小灌木逐渐入侵, 并逐渐占据优势, 形成小灌木群落。(4)小灌木群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灌木丛。(5)灌木丛缓和了小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动,改善了土 壤的环境,较长时间后,乔木开始出现并不断生长,伸入到 上层林冠,形成荫蔽,使得林下的喜光植物逐渐消失,阴性 植物得到发展并最终形成森林群落。

13、3、试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见课本 29 页2011 年1、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 关系是什么?答: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呈带状分布的主要是气 候条件,它按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森林植 被也按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主要呈现为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随纬度高低而不同, 提供给地球的热 量呈从南到北规律性差异。从南到北,植被带状分布为热带 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等。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森林植被分布为森林生态系统 的维度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 沿海

14、到内陆水分逐渐减少。 从东到西植被分布为, 森林植被、 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这种以水分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 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经度方向带状依次更替的称为森林 生态系统的经度地带性。 山地随着海拔升高,年平均气温降低,生长季节缩短,降 水量在一定范围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山地森林 生态系统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称为森林生态系 统的垂直地带性。(2)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在同一森林生 态系统地带范围内的一个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 土壤而引起的不同森林植被组合与复域变化。任一森林植被 带内,可能有两类或更多类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存在,但只有 一个优势森林生态系统。

15、关系:其中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 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1)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的带状分布和地球表面纬度 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 2)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 似(3)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很多(4)纬向带是相对联系的,而垂直带是相对间断的(5)虽然纬度带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有相似性, 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2,试述生物种间相互作用。 根据种间关系的性质,种间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 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1)正相互作用表现为一方得利或双方得利。包括偏利共 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三种类型。 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

16、对另一方无害, 分为长期性的和暂时性的。 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 得利。 原始合作: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 但二者不存在依赖关系。2)负相互作用表现为至少一方受害。包括竞争、偏害、 寄生、捕食四种类型。 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分为 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 偏害: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 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而对自身却无影响。 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 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 捕食:广义上来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 低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 包括传统捕食

17、、 草食、拟寄生、 同种相残、放牧。(3)中性作用表现为双方无明显的影响。3、生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答: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 根据对水因子的不同适应,植物大致分为水生植物和旱生植 物两种类型。(1)水生植物: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以分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三种类型。其中沉水植物分 为有根类型(如黑藻)和无根类型(如苦草) ;浮水植物分 为扎根(如荷花)和不扎根(如浮萍)类型;挺水植物如芦苇。(2)旱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三种 类型。其中湿生植物分为阳性湿生 (如水稻)和阴性湿生(如 大海芋);中生植物(如普通杂草) ;旱生植物分为少浆液植 物(如沙

18、拐枣)和多浆液植物(如仙人掌) 。 动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 根据对水因子的不同适应,动物大致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 物两种类型。其中水生动物根据其对不同水体的适应,可分 为淡水动物(如鲤鱼)和海洋动物(如鲸鱼) 。4、什么是群落演替?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各自的特点是什 么? 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 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 发展变化。 原生演替是指在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区域,及在未有过生物的 原生裸地或水体开始的演替,又称为初级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 替。原生演替的特点: ( 1)从极端条件开始向中生化方向发

19、展, 经历的时间长, 阶段多 (2)不同的演替系列虽然起点不同, 经历的阶段各异,但演替方向却趋于相同。演替的最后阶段 在湿润气候区是稳定的森林群落,在半干旱地区是草本植物 群落。次生演替的特点: ( 1)次生演替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原有植 物群落解体或消失,直至形成次生裸地,再从次生裸地上逐渐建立新的植物群落,并进行群落演替。 ( 2)当外力干扰破 坏作用停止后,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破坏前的原生群 落类型;若群落进一步被破坏,则进行逆行演替。( 3)次生演替由于起始点较高,因而建成新的群落并进行演替时的速 度较快,时间短,阶段少。5、什么是斑块?简述斑块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1、什么是生物

20、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测度以及如何 保护?生物多样性、多样性价值见课本 160 页 测度:(1)遗传多样性的测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染色体多 样性、蛋白质多样性、 DNA 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的测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种总数、物 种密度、特有种比例。(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群落a -多样性的测度(群落内生物多样性)、群落B 多样性的测度(群落间生物多样性)、群落Y 多样性的测度(地理区 域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立法、对 关键地区实行优先保护、加大投资、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 遏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趋势。( 2)迁地保护:对于濒危物

21、种,建立基因库、植物园和动 物园,防止种质资源的消失。(3)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对当 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和风险 正在增加,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转 基因生物任意释放。(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环境建设同时进行。 2、什么是生态恢复?其理论原理是什么?论述生态恢复的 过程。(1)生态恢复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 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 称为生态恢复。(2)其理论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原理、生态适宜性原理和 生态位理论、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斑块 廊道基底理论。(3)生态恢复的过程:本底调查-

22、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 件(水、土、气候、可利用的条件等)综合分析t恢复目标 的制定恢复规划恢复技术体系组配生态恢复实施 生态管理t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t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形成。2010 年1、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的 地带性分布和水平地带性分布的关系。答: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呈带状分布的主要是气 候条件,它按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森林植被也按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主要呈现为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随纬度高低而不同,提供给地球的热量呈从南到北规律性差异。从南到北,植被带状分布为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

23、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等。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森林植被分布为森林生态系 统的维度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 沿海到内陆水分逐渐减少。 从东到西植被分布为, 森林植被、 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这种以水分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 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经度方向带状依次更替的称为森林 生态系统的经度地带性。 山地随着海拔升高,年平均气温降低,生长季节缩短,降 水量在一定范围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山地森林 生态系统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呈有规律更替,称为森林生态系 统的垂直地带性。(2)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在同一森林生态系统地带范围内的一个地区,由于地形

24、地貌、 水文条件、土壤而引起的不同森林植被组合与复域变化。任 一森林植被带内,可能有两类或更多类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存 在,但只有一个优势森林生态系统。关系:其中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1)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的带状分布和地球表面纬度 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 2)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3)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很多(4)纬向带是相对联系的,而垂直带是相对间断的(5)虽然纬度带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有相似性, 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2、何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的理论、 途径与过程?(1)生态恢复一般泛指改

25、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 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 称为生态恢复。 而生态重建是指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现生态系统原貌的情 况下营造一个不完全雷同于过去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态系统。(2)其理论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原理、生态适宜性原理和 生态位理论、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斑块 廊道基底理论。(3)生态恢复的过程:本底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 件(水、土、气候、可利用的条件等)综合分析t恢复目标 的制定恢复规划恢复技术体系组配生态恢复实施 生态管理t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t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形成。( 4)生态重建主要有两种途径: ( 1)试图重新建造真正的 过去的生态

26、系统,尤其是那些曾遭到人类改变或滥用而毁灭 或变样的生态系统,在重建中,选择正确的种类组合并尽力 重建原来的生态系统。 ( 2)对于那些由于人类活动已全然毁 灭的复合系统的多样性的生境代之以次生的系统。在这里, 生态重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符合于人类经济需要的系统。 2009 年 1、试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组成和结构特征。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 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1)寒温带针叶林:初级生产者上层多为针叶树种,结构 较为简单,下层为耐荫的灌木丛和草本植物。消费者有兔、 鹿、鼠还有名贵的皮毛兽。(2)温带落叶阔叶林:初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以落叶方

27、式 越冬的阔叶树种, 如桦树。 林下常有明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 消费者多为松鼠、鹿、狐狸、狼和鸟类等。(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高度明 显降低,乔木一般分为两个亚层,上层林冠整齐,一般为高20 米左右的常绿树种;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为10 15米的树种;灌木层较稀疏,草本层以蕨类为主;藤本植物和 附生植物较为常见。消费者多样,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种类丰富。(4)热带雨林:初级生产者以高大乔木为主,下层附有多 种木质藤本及其他附生植物。消费者有各种大型珍贵动物, 如长颈鹿、 猴子、蟒等,鸟类和昆虫的种类数量都十分丰富 2、试述生物对水分的适应特征及干旱对生物的影响。 生

28、物对水分的适应特征: (1)动物对水分的适应性表现: 形态适应:昆虫具有几丁质体壁;两栖类体表分泌黏液保 持湿润;爬行动物具有很厚的角质层;鸟类具有羽毛和尾脂 腺;哺乳动物有皮脂腺和毛;水生动物可通过鳃和体表组织 调节体内渗透压。 生理适应:体内有贮水组织,血液中有特殊的蛋白质和脂 肪,不易脱水,如骆驼。 行为适应:根据昼夜地表温度改变活动时间;迁移以避开 不良环境条件。(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表现: 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他们 对水分的适应方式表现为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 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及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 体的流动;有的植物叶片常呈极薄的带

29、状或丝状,以增加采 光面积。 旱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 通气组织和输导组织发达, 根系不发达无根毛, 生长于潮湿土壤。ii中生植物:无通气组织,不能生长于干旱和积水土壤中 iii旱生植物:叶片面积小,角质层厚,气孔少;根系发达; 有特化的贮水组织;原生质体亲水性强。干旱对生物的影响2008 年1、根据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阐述森林在碳循环中的作 用?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 方面 :全球碳循环过程:大气库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 用进入生物库,另一部分通过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库。生物 库又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库,并且生物 库

30、中的死亡的生物以有机碳的形式进入岩石库。水体库中 的碳通过沉积作用也进入岩石库。岩石库中的碳通过燃烧 又返回到大气库中。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素 ,森林的 生物量与其成长阶段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 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 /过熟林 ,其中碳的累 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 ,而成熟林 /过熟林由于其生 物量基本停止增长 ,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 从森林的 年龄结构来估算吸收碳素的潜力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 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那么它将是一个重要

31、的碳汇。(2)林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林产品的固碳量是个变化很大的因 子。一般林产品根据其使用寿命可分为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 像燃料用木、 纸浆用木等属于短期产品 ,而胶合板、 建筑用木 则属于长期产品。林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 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可以延 缓碳素释放 ,缓解全球大气碳浓度的增加 ,在这么长时间里 ,通 过再造林完全可以实现碳素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尽量加工耐 用、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3) 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 这一部分含碳量在整个森林生 态系统中占的比例虽少 ,但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碳库。 减缓它 的沉淀和分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也起到

32、一定的作 用。(4) 森林土壤。这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不同的森林 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2、根据我国光热水资源分布状况阐述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 性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我国东部地区, 紧邻海洋, 气候温暖湿润, 但自北向南仍出现温度依次升高,降水量依次增大的现象, 因而在温润的条件下,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T 温带落叶阔叶林T亚热带常绿阔叶林T热带雨林、季雨林。 而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影响,气候炎热干燥,从 北到南,出现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打破了原有的纬 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依次为:温带荒漠、半荒 漠带T暖温

33、带荒漠带T高寒荒漠带T高寒草原带T高寒山 地灌丛草原带。(2)经度地带性我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大陆腹地,而东南 部紧邻海洋,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 常沿经向变化,导致植被沿东部沿海湿润区的森林植被,经 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植被规律更替,出现森林T草 原T大荒漠T荒漠的经度地带性。天山北坡由下至上出现荒 漠带T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T山地针叶林带 2007 年 12、简述全球碳循环过程及森林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全球碳循环过程:大气库中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通过光合作 用进入生物库,另一部分通过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库。生物 库又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使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库,并且生物 库中的死

34、亡的生物以有机碳的形式进入岩石库。水体库中 的碳通过沉积作用也进入岩石库。岩石库中的碳通过燃烧 又返回到大气库中。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 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 (1)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素 ,森林的 生物量与其成长阶段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 过熟林 ,其中碳的累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 ,而成熟林 / 过熟林由于其生 物量基本停止增长 ,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 从森林的 年龄结构来估算吸收碳素的潜力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 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切实有效地保 护,那么它将是一个重

35、要的碳汇。(2)林产品。 森林生态系统林产品的固碳量是个变化很大的因 子。一般林产品根据其使用寿命可分为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 像燃料用木、 纸浆用木等属于短期产品 ,而胶合板、 建筑用木 则属于长期产品。林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 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可以延 缓碳素释放 ,缓解全球大气碳浓度的增加 ,在这么长时间里 ,通 过再造林完全可以实现碳素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尽量加工耐 用、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3) 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 这一部分含碳量在整个森林生 态系统中占的比例虽少 ,但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碳库。 减缓它 的沉淀和分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也起

36、到一定的作 用。(4) 森林土壤。这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不同的森林 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2005 年 试述森林演替理论在天然保护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2003 年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1. 自然原因(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地面破碎、 沟谷纵横、 横坡陡峭,加上有大面积黄土覆盖, 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被侵蚀,引起土质 疏松和崩塌。黄土一般呈灰黄色,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碳 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森林和草原的大面积被毁,造成河流水源枯竭、水土 流失和风沙加剧。2、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林, 开矿以及无计划的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 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 包括兴修水库、 打坝淤地、 修建水平梯田等。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 1)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 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2)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 小流域内完成。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是生物措施与工 程措施紧密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