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

上传人:h****M 文档编号:98716463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民和汉族丧事习俗民和汉族的丧事,根据亡者的年龄,身份,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 丧事的规模也不相同。对于老年人正常的死亡,一般都要举行“烧倒头纸”、“三朝”、“后事”“、“出殡”(也叫“发引”)、“攒三”等几种仪式。总的来说,举办丧事没有比较严格的规程、习俗。即使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做得有些不对,也就以“乱丧”为由来掩过,人们也不会说什么的。烧倒头纸一般临病危的老人, 在去世前,儿女们都要为其剃头 (梳头)、刮胡子、擦脸、洗脚。时间上来得及或条件允许的话,还要沐浴全身,用沫香水(即柏木树叶)熏身,临咽气时还要帮着穿好寿衣,儿女们守在身旁。等心脏停止跳动,要到大门口烧上几张纸。然后,将门扇或板床

2、支起来,将三缕大麻铺在将要停放尸体的小腿、腰部和肩膀的方位,便于手抓大麻将尸体放入棺材里。停放尸体时,头要朝房门口,脚向里面,面朝上,仰躺着,双脚拼齐,挺直,禁忌侧卧或其它姿势,还要将亡者的眼睛和嘴及时掬合,不能睁着眼睛或张着嘴停放。还要用面做成小圆饼,用绳子穿上,戴在亡者的手腕上, 叫做“打狗饼” 。意思是亡者了灵魂路过恶狗村时,恶狗吠叫,不叫亡者灵魂过去,亡者将饼子给狗吃,让狗让1路。还在亡者的嘴里放上茶叶,银子环,使亡者在行程中口不渴。最后把尸体停放好,脸上遮上黄纸, 盖上毛毯或被子。关于亡人所穿衣服的件数,也有讲究,一般穿奇数,不穿偶数, 如三件、 五件、七件即可。 是男的要戴上搐搐帽

3、子,女的要苫上黑手帕。给亡人穿衣裳的时候,都是男人,不叫女人贴身,说是女人眼泪较多,会将泪水洒在死者的身上,在阴间亲人的泪水会化成倾盆大雨,淋在亡魂的身上,影响亡魂上路。如果亡者在生前做好了棺材,那么在咽了气以后,就不必停放在板床上,可以直接“入棺”(把死者放入棺材)。然后把棺材停放在大房里。把亡者停放好后,在棺材或者板床前头(就是亡者头顶的部位)点上“水灯”(水灯是在废旧罐头瓶里倒入浆水, 再倒上清油, 搓上灯芯线做成的。 “水灯”是亡者去世后的指路灯,此灯从咽气一直燃烧到下葬,不得熄灭)。在大房门前的廊檐上或院子里放好两个盆子,一个用于烧瓜瓜(用面做成的形似菱形的,厚薄如面条的手掌大小的面

4、食小块块),一个用于烧纸,这就是“灵堂”。随后,全家人都跪在院子里,烧纸和瓜瓜。这时,亲人们号啕大哭,大恸悲声,叫烧“倒头纸”。烧过“倒头纸” ,在灵堂里, 铺上一层麦草, 叫“草铺” 。在以后的几天里, 所有已出嫁的姑娘、 儿媳妇等所有的女眷,都围坐在棺材周围的麦草上守灵,晚上还要睡在这里,这叫2“坐草铺”,也是“守灵”。会本家 攒庄员虽然,汉族也有“亡者奔土如奔经”的说法。但是按阴阳看定的日期,有时也要在家里停放几天,做完善事以后才出殡。在民和地区还有遇到“伤姓”月(就是每个姓氏在一年中都有两个月的“伤姓”月,俗称伤姓)亡者不能进入坟茔下葬的习俗。关于伤姓月有句俗语:“张、王、李、赵六腊月

5、,其他杂姓三、九月”。就是张、王、李、赵四姓的伤姓是六、腊月,其他姓氏的伤姓是三、九月,当然这也不是固定的格式,也有的姓氏不管伤姓月的。在伤姓月中,阴(坟茔)、阳(住宅)宅都不能动土。所以,在伤姓月中去世的人,大多都寄放在山洞(或窑洞)里,等待这个月过后再下葬,也有个别的经过禳祈后下葬的,但总是有讲究的。对于人去世的时间,有说法:“有福了死在(个)二、八月,没福了死在(个)六、腊月”。这当然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已,一个人那能决定自己的去世时间呢?不过在二、八月天气特别凉爽,不但便于停放尸体,利于人们挖坟,还对守灵堂的孝眷们也是不热不凉, 很舒适。如果遇在六月里,天气炎热酷暑,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发

6、霉、发臭,使人难以接近,尤其是坐草铺的孝眷,更是无法在棺材旁边呆了,且苍蝇随时进入尸体里,繁殖卵蛆,不宜停放尸体,同时在六3月里办善事,买上的菜蔬和肉类也不宜存放,对亡者和在世的人都不利,而在腊月里人去世,正是天气寒冷,地冻如铁的季节,很难挖墓坑。守灵的孝眷们也处凉风夹雪,寒气难挨环境中。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也冻手冻脚的,难以久坐。等把亡者停放好,亲属烧了“倒头纸”。孝子就脱掉帽子,专门由一人陪着,到庄员和本家(有两姓以上的家伍叫杂户本家)的门口,挨门逐户,磕头请庄员到家里会合,叫“攒庄员”。孝子请去庄员时,不能进别人家的大门,只是在大门口喊出来家里的人,在门口磕头言请。孝子不进大门的原因是

7、:孝子是深孝、重孝,进门会冲坏人家的财门和中宫的。这在农村是特别讲究、忌讳的。在丧事上“攒庄员”、“会本家”时,只要家中有人,每家总会来一个人的。当庄员或本家去“攒庄员”或“会本家”时,都要拿上几张纸,在亡者的灵前点烧纸磕头。等到庄员大多数人都来后,就很快选出主事,管箱(记账)来主持丧事。所选的主事有两个人,这也和婚事的东爷一样,都是由庄子上比较有威信、懂礼行,也能说服众人的人。选定主事和管箱后,孝子还要给主事和管箱升酒、磕头。随后,主事就开始安排工作。首先,按亡者的生辰与去世的时刻,派人到阴阳或道士家(也有的地方,到本会的寺庙里在神佛处择上日子)择算后事、出殡的日子。所派去的4人,算上后事和

8、出殡的日子后,主事就安排请客的人。请客也和结婚时一样, 由一个人包请一片、 一村或一沟。 请客时,把娘外家,以及姑娘、外甥、女婿都请在“三朝”(即亡者去世后的第三天)的一天,其他的亲戚要请在“后事”(即正式举行悼念的日子)上。 安排专人去请道士、和尚、喇嘛、乐师(也叫吹响)、家祭的先生、嘛呢奶奶等,还要安排厨师,购买纸扎、菜蔬,挖坟等等所有事务。请客时,谁请的客人谁负责, 如某甲请了道士, 就由某甲负责伺候道士;某乙请了娘外家,也由某乙伺候娘外家。在请娘外家时,还要拿上酒瓶、礼物。当请的人到娘外家家里,娘外家知道了消息,还要到大门外对着亡者庄子的方向点燃烧纸。如果,娘外家有好多户,去请娘外家的

9、人就只请上年长的一家,因为“娘外家没亲后”,再由娘外家的这位年长者,通知其他的家伍人去当骨主。去请客的人必须说清楚“三招”、“后事”的日期。不管谁家有丧事,庄员们每户除了蒸上白盘一付(十个馒头)去烧纸,还要背上一捆柴,以示资助,这是一种特别好的乡俗,在缺少燃料的时期,一捆小小的柴薪,可以帮上大忙,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不蒸馒头,而是拿上一包茯茶或者干脆拿上钱。由于馒头多了,东家一时吃不完,容易霉变,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费。有的村子庄员们直接收上钱,共同买上纸札,去为亡者悼唁,表示对死去者的哀思,把剩5余的钱给事主家,予以资助,这也是一种较好的习俗。在会本家、庄员时,主事还要和事主家商量,对亡人所干

10、善事的大小(即所念经卷规模的大小)。给亡人念经是对死者的超度,也被认为是儿子们尽孝的一种机会。“有钱花在亡人上”是继“亡人不吃饭,家产分一半”的丧葬习俗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经卷念的多少,所举行的善事的大小,都是按家庭经济收入的情况而定的,家庭经济收入丰盈,家境好,儿女们也愿意为亡人多出一些钱,那么所干的善事就大一些。反之则将就着过去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即使家里没钱,借钱也要简单举办。善事规模的大小是按所设堂数的多少来区分的。按所请人的身份,分为“堂”。有“三道堂”、“五道堂”之分。如:阴阳(即道士,在当地也叫大师)、喇嘛(或和尚)、吹鼓手(即吹响)、嘛呢奶奶、家祭先生共五种身份的人,合称

11、“五堂”。做“五堂”的道场,在当地人去世后所干的善事中,是最大规模的丧礼仪式了。没有一定经济实力,是办不了的。除了按所设堂数多少来区分善事的大小以外,还有以道士念经的天数的多少,来决定善事大小的。如有动“响器”(念两天经);“小三元”( 整二破四,共四天,数字是指天数 ) ;“大三元”(整三破五,共五天)。起经放施,巡香告庙。凡此种种道场, 均由事主家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6故有:“亡人不吃饭,家产分一半”、“儿(子)出钱,女(儿)流泪;儿媳妇看者个当当会”的谚语(因为,在念经时有乐器伴奏好像演戏)。在会本家、攒庄员后,所安排的请客、挖坟、请道士、喇嘛、先生等等的人们,都全部出发,各司其职。不

12、得耽误事情。戴 孝如果事主家所干的善事比较大,那么在亡人去世的第二天,通常没有什么大事。但是庄员、家伍、本家的人,只要是家里闲着的,通常都会到亡人家来的。没有什么活,也要转一转。另外,在这天还要派人去购买菜蔬、纸扎、香表等一切在丧事上所用的物品。还要杀猪、宰羊、搭祭棚、砌灶等等。家伍的媳妇们还要炸油锅,蒸馒头,烙瓜瓜,摘菜。总之,在第二天,琐碎的事情特别多。而这一切都要庄员来做的,孝眷们是不能亲自下手的。在这天,主事们要为孝子、孝媳们粘好麻孝。麻孝是把几张黄纸层层叠叠的粘上,再在最外层粘上大麻,做成高帽子一样的, 还在耳朵边粘上一绺子黄纸。 在戴孝这天, 孝子、孝媳以及家伍的侄子、侄媳等所有的

13、孝眷们都要一起来戴孝。在戴孝时,所有的亲属都跪在灵堂前,每人都手捧孝布或孝帽,由一人燃纸,然后统一戴上孝,并且号啕大哭,大7恸悲声。但有一点,孝子在戴孝前必须剃头和胡须,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到百天是不许剃掉头和胡须的。汉族所戴的孝很有讲究。带的孝有麻孝和布孝之分。麻孝是在黄纸上用浆糊粘上大麻做成的,所戴的人是直系亲属。布孝是直接把白布扯成一尺左右的一段,戴布孝的人是家伍远方的侄子和所有的亲戚、朋友。就戴麻孝而言,麻孝的种类也较多。从孝眷所戴的麻孝顶上,可以区分出所戴孝的人与亡者的关系。戴孝的人是亡者的儿子(即孝子),则在孝帽的顶上粘有一撮大麻,所穿的鞋尖上缝有一块白布, 腰里系着麻绳, 这就是

14、“披麻戴孝”了。除了披麻戴孝以外,儿子和亲侄子,还要手拄丧棒(丧棒是用一段一尺五寸长的木棍, 在上面沾上黄麻纸做成的) 。儿媳妇所带的孝和儿子完全一样,只是没有丧棒。如果是亲侄子,也是戴麻孝的,不过孝帽顶上粘得不是大麻,而是一小块白布。家伍的远房的侄子,则一律只戴布孝,在孝顶上缝一撮麻。在所有的孙子中,最大的长孙也戴麻孝,在孝顶上缝一块红布,其他的孙子都戴白布孝,顶上缝红布。如果有重孙,则直接戴红布孝,孝顶上缝一小块白布。要是在孝子、孙(女)或媳妇中有怀孕的,或者有待出嫁或待娶媳妇的,就可免戴孝。许多人家老人去世后,家中的孝眷还有穿孝衫的,如果孝眷较多,全部都穿上孝衫,在灵堂前一片白色,一片肃

15、穆。8戴孝是对亡者的一种尊敬、爱戴和怀念,是儿女们表达孝心,表示吊唁的标记了。丧事期间,亲戚们戴孝所用白布叫“孝布”。每来一位烧纸、吊唁的客人,等到喝了茶,孝子就在丧棒上搭上孝布,由主事领着到客人的桌前跪下,并双手举到头顶上,由主事把孝布递给客人叫“破孝”。由于有的来烧纸的年岁大了,有的不愿戴孝,有的亲戚也有不戴孝的,就在“破孝”的时候回绝了。“破孝”的范围也是根据事主家的家庭情况而定的。有“半孝”和“全孝”(也叫“满孝”)之分。按事主家的家庭,有破“半孝”的,也有破“全孝”的。“半孝”就是专门给姑娘、女婿、外甥和娘外家等亲戚破孝;“满孝”则是不论亲戚朋友,远亲近邻,亲房当道,家伍庄员,凡是前

16、来吊唁的人都要破孝,叫“满孝”。所有的孝布都是白布,在给客人破孝布时,管箱将白布顺长撕开,扯成宽约一尺,长约三尺的长方形块块。烧纸的人们来了以后,就破给孝。给娘外家的女客人和所有的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儿媳妇等女人,都要破七尺的长孝,叫“搭头孝”(就是从头搭到脚上的意思) 。还有一种孝叫把子孝,也是给女人戴的。凡是戴孝的亲戚,都要给管箱给孝布钱,叫“添孝钱”。所给孝钱的多少没有定数,或多或少,随心所欲,也算是对事主家的一种变相资助。当亲戚们拿上孝布以后,就要专门到灵堂前去烧纸戴孝。到灵堂前跪下,点燃9烧纸,然后戴在头上,再磕头离开。三朝后事到了亡者去世的第三天,就要举行“三朝”。举行“三朝”的仪式

17、比较简单。在“三朝”这天,要请上娘外家、姑娘、女婿、外甥等亲戚。念经规模也不大。只请一个喇嘛或道士。念经时只敲木鱼,没有其它乐器,叫“光光经”。家境好的, 也只请上三个喇嘛念经或三个道士, 念“响器” 经。不过,娘外家、姑娘、女婿、外甥等亲戚,还是比较隆重的拿上花花篮、金银斗、童男女等纸札前来烧纸、吊唁。当娘外家的人到来时,孝眷们披麻戴孝,孝子要头顶香盘,人人手拄香,抬上火盆,烧上瓜瓜,到大门口,跪接娘外家。女眷们要哭着迎接。要是“三朝”和“后事”日子连在一起,把娘外家的人接进去,吃喝完毕以后,在破孝的时候还要“告孝”(“告孝”见本章第五节)。如果“三朝”和“后事”的日子不是连在一起的,阴阳或

18、喇嘛念完经后,当天就打发他们回去。娘外家烧罢纸后回去了,到后事的一天再来。“后事”这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来对亡者进行吊唁、哀悼、烧纸。对于亲朋好友来说,在这天主要是烧纸。“后事”的日子,是阴阳按亡人的生辰八字与去世的时间推算的。家庭比较困难的人家,所干的善事规模比较小,就把三朝和后事连在同一天举行。家里的花费就比较小,这也是10丧事从简的一种举动。如果干的善事比较大,后事就比三朝要推迟一、两天或三、四天举行。“后事”的这天,家庭比较好,破费的较多,干的善事的规模比较大,很隆重。阴阳、喇嘛、吹响、嘛呢、家祭等五堂全设上。那么“后事”这天就特别热闹了。念经的道士要巡香谒庙,踩表放施,拜懴上座;

19、嘛呢奶奶要点灯念佛,为亡者指路升天;家祭先生为去世者歌功颂德,祷告先灵,总结终生;吹鼓手则大吹大擂, 迎来送往;喇嘛念经超度 所有善事的都在这一天做完,所以丧事的一切善事都在这一天形成高潮。后事的这天, 所有的亲朋好友, 左邻右舍都要前来吊唁。人们陆续来到以后,首先要在灵柩前为亡者点纸悼念、寄托哀思。凡是来的亲戚朋友,都要蒸上一付馒头(十个),同时还要拿上被面、孝幛、毛毯、花圈等东西。亲戚中,姑娘、女婿、外甥们进门时,最为壮观,他们是最伤心的人。 从进门到灵堂烧纸时, 号啕大哭, 大恸悲声。整个灵堂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之中。另外姑娘、女婿、外甥们拿的东西也特别多,除了有纸吊儿、花圈、金银斗、童

20、男女、白鹤等等的纸扎品外,还要杀上猪,宰上鸡,拉上祭羊(先生家祭时用的)。告 孝在丧事上,庄员们对娘外家的人是十分尊敬和重视的。11因为“男有外家,女有娘家”,娘外家是亡人的骨头主儿。去请娘外家的人,在人去世后干善事的这几天里,不干任何事,专门在大门等候娘外家的人。等娘外家的人进了大门,孝眷们才弓身低头进门,不能抬着头,高昂的走。娘外家在灵柩前点纸、哭唁、奠祭后,主事就安排娘外家到另外的房子里喝茶,并要由去请娘外家的庄员专门陪同,服侍娘外家,直到出殡为止。把娘外家请到席上,吃喝完毕以后,先要破孝,然后娘外家专门的灵堂前烧纸、戴孝。“告孝”时所有的孝子全部都要去,他们头顶香盘,在丧棒上放上孝布,

21、由主事领上,到娘外家所坐的房子里,跪在炕沿跟前或门口里。主事先对娘家人升上酒,做一条揖,然后 “告孝”。告孝时说话的人是主事。如果主事不会说,就另请上会说话的人。待升酒、作揖后说道:“俗话说:山有山主,人有人主。今日里把娘外家(哈)请来时,脚踏的古地,头顶着凉房。也没有个美酒、好菜招待。告白(者)没有个告白(者)啥话。万物为真人为假,人生在世,生死为大。亡者( 按亡人的性别、称呼而说。如亡人阿爷或奶奶等) ,生是(说亡者所出生的时代。如民国时代等)时代,长是长在我中华大地。前世里修得了八宝如意者人身。常言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遇。12咋说是佛法难遇?我佛在西方菩提树下参禅者修道, 西域里成佛,东

22、土里成事。 咋说人生难得?亡者, 前三十年,给父母燎(烧)茶担水,尊敬长上,孝敬父母,拉儿育女者过了;中三十年,儿女长大拉成了人,但儿要成对,女要成双。虽说养儿者满堂红,费的周折难以说清。现在女嫁儿娶活成了人,做为爹娘者扯碎了心,树大分枝,家大分家,安家立业;再者以务农为业,勤劳为本,克勤克俭。女成对,儿成双,为家事,额头上淌汗,脚上起泡,手上磨茧。起鸡叫,睡半夜。任劳任怨, 克勤克俭。 操持家务, 辛辛苦苦(者)过了;步入暮年,野马上了绊,身安了;祸害出了门,根扎了。应当享受子孙倒茶端饭, 问饥问暖, 过上个享福的晚年。到老了的时节,东寺里烧香,西庙里点灯。修桥铺路,劝化人心。看门守舍,事事

23、向善,与邻和睦,多推(活)上几年,是我们大家的望想。“亡者,一生忠厚,德高望重。与邻和睦,领孙抱孩。礼应是再受些天年,多活上几年,儿敬茶,媳敬饭。享上几年天伦之乐是很好。常言说:黄柏树上无枝梢,生死薄上无老小,阴司里发牌,万神难留。阎罗说定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生死为大,万物为小。日出东方,降落西方。生死轮回,千佛难留。真是:水流东方不回头,一生难免百年忧。 亡者脱身者飞天, 一晕儿上天 (者)去了。13“俗话说:山有山主,人有人主,太极山虽高,也有个巡山的土主。今日向娘外家告白者,常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孝子们对生前没有端茶送饭,尽到孝道。归天时没有及时 (者)的搭救, 酿

24、成了遗憾 (者)终生。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亡者在我氏门中扎下了万丈深根。应当是三堂喇嘛,四堂大师,吹响、先生一并请上。亲戚路间(即亲戚朋友),庄员邻居,穿黑衫进来,戴白衫的出去。都穿上一身白时,才是人前的大礼。举行正三破五的道场,踩表放施的经典。明灯指路,锣鼓送行, 西天里跌落, 莲花里化身。 神佛保佑, 脱离苦海,早转个人生是很好。但是,我寒门孝子, 头顶凉房, 脚踩者寒地。 家境贫困,心有余而力不足,现今日给亡者讽诵者几卷孝经(具体的说明所念的经的大小,如,说明是“小三元”或“大三元”。还要说明所干善事的大小,如“三道堂”或“五道堂”等等),点着是几道黄纸。今日把娘外家请来时,

25、我们应该对娘外家, 黑身子进来, 白身子出去是很对。 可是丧家孝眷,家寒力单,心有余而力不足,给娘外家抬上三尺者孝布,请娘外家给亡人点纸者戴孝。说罢,两个人作揖站在一边,等候娘外家说话。 俗话说:“娘外家不说话,亡人不脱化”。如果孝子、媳妇们生前对娘老子,父母亲待承不好,有三折九磨,虐待老人,有病不14看。使亡者生前卧床不起,受尽了磨难,见尽了孽障。娘外家对于儿子、媳妇们对父母的种种劣迹,如不敬、不孝等,早已有所耳闻,心怀气忿,刻意不过。就专门等待告孝的这一时刻,会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孝子和媳妇们,是孝子和媳妇们在全庄子的人前头蒙羞、 难堪。有些脾气暴躁的娘外家,说到气忿时,还要夺上孝子手中的丧

26、棒动手打孝子。当然打是打不上的,主事和周围的人会挡住的,只是做做动作,动动唬头(架势)而已,这主要是在众人面前羞辱孝子和媳妇们的。在农村,由于有的儿子、儿媳确实不像话,庄子上的人也很气愤时,当娘外家说话时,主事等人也有不挡的,由着娘外家骂,听着娘外家人对儿子、儿媳们一件件的把平时虐待的事叙说完,看骂得差不多了,才劝住。这就是所谓的“死人的娘家好当,活人的娘家难当”。在告孝时,娘外家除了对孝子的训斥以外,娘外家还要争讲孝子们多念经,多烧纸。善事要干大等等。当然,对于娘外家的训斥,最后还是在主事和庄员的劝说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如果孝子、媳妇们对去世的老人,在生前十分当人。伺前伺后,格外孝顺。

27、娘外家们十分满意。那么,在告孝的时候,娘外家的人就多说一些善意的好话。会在庄员面前表扬鼓励孝子和媳妇们的。娘外家的人一般的答词是:“今日把我们请来者给亡人(在此娘外家要说称呼的。下同)点纸, 很是当人。 俗话说: 天留了日月佛留经,15人留子孙草留根。亡人在世,受苦受罪,成家立业。儿成对, 女成双, 扎下了万丈者深根。 人生在世, 孝心为大。孝子、孝媳们给亡人,早端茶,晚敬饭。知冷知热,问寒问暖。和颜悦色,尽孝成道。“俗话说:前院水儿后院流,后院水儿滴溜溜。孝子、媳妇治家有道,处世有方。邻里团结,辈辈贤惠。亡过,吹打吹响,做了堂的大善事。又请高僧,专门超度。还请先生,为亡者家祭。为亡人明灯指路

28、,乐鼓送行。西天里结落,莲花里脱身,会得个如意的金身。神仙、佛祖保佑你们全家:大的无难,小的无灾。进门有福,出门发财。空怀出去,满怀进来。“孝子、孝媳们十分的敬孝,你们快快起来。我们欢天喜地这给亡人戴孝、点纸。”说罢,就要接住主事送过来的孝。告孝完毕,主事就将孝布双手送给娘外家,作揖退后,孝子们磕头弓身退出房门。娘外家接过孝布起身到灵柩前去戴孝。家 祭家祭是家中对祖先的祭祀活动,起源很早。一些文人骚客,更是把祭文写得洋洋洒洒,把人的一身评价的恰如其分,淋漓尽致。使人一听如见其人,如知其事。其人、其事、其情、其景如在眼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16义诗人陆游的名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

29、, 家祭毋忘告乃翁” 。在这里所说的“祭”就是含有祭文的意思,就是叫后人们在上坟祭奠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他,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同时也由此可见在古代,人去世以后是要行家祭礼的。在当地,先生家祭主要的仪式是在后事这天的下午“巡香告庙” ( 过程见第七节 ) 结束后,回到家里举行的。如果去世的人家家境比较好,所做的善事规模大,那么家祭的规模也就相当隆重,要用彩纸札成彩色的花朵、花圈等,搭成豪华的“祭棚”。“祭棚”像一个巨大的彩门,又象两个“井”字相连在一起牌坊。整个“井”字的椽子框架上,到处都扎上许多彩花,在最中间扎上一个大花圈。左右两边留上两个进出的“门”。家祭时在“门”的左

30、边放着一个洗脸的脸盆,倒上水,放上毛巾。按左出右入的顺序进出。所留得两个门分别叫“礼门”和“仪门”,合称“礼仪之门”。门的两边分别贴上对联。扎绑上祭棚以后,整个院子显得既庄严又肃穆。在祭棚的两扇门的两边贴对联,其内容多为:丧以礼祭以诚母灵何至,儿思德女思恩珠泪不干;行以礼祭以诚父灵何至,听弗闻视弗见母容那存;17胡天不吊丧我父沉痛哀悼,抛去儿女游仙去血泪涟绵;行以礼祭以诚薄仪难备敬,视不见听不闻儿女多伤心;思亲不见亲谨备祭礼求圣教,知恩难报恩敬修斋供拜玄坛;想从前父母受辛苦千难万难,思今日儿孙行孝道初献亚献;想从前娘为儿女辛苦千难万难,思今日儿给母行孝道初献亚献;横联有: “礼路仪门”、“丧敬

31、其礼”、“祭敬其诚”等等不一而足。家祭时除了在祭棚上贴有对联外,还要在每个门上也要用红或绿纸写上对联。写的对联主要有:不迎不送丧家礼,一来一往吊客情;进此门人皆流泪,入斯户谁不酸心;手执丧棒报母恩,披麻身孝守亲灵;永别儿女功业在,长辞人世遗风存;祭礼通天地首合释迦六字箴,圣教贯古今德配老君五千言;思亲不见亲谨备祭礼求圣教,知恩难报恩敬修斋品拜云坛;家祭时除了在后事这天要进行主祭外。当道士“招请”18完以后,先生就开始祭门神、祭灶神;在出殡、下葬时,还要在坟茔中祭皇天、 后土;在巡香谒庙时, 要祷告本会神佛,以及山神、 土地、城隍、护法等本所供奉和信仰的所有福神。先生所写的祭文分为“告文”和“祭

32、文”两种。在巡香告庙,给本房福神, 寺院庙道里所供奉的城隍、 神将、门神、灶神、皇天后土、青龙、名堂等等的一切神佛,所写的祷告的文章叫“告文”,写在黄纸上。给先祖、亡人追记功劳,亲朋好友对亡者的悼念,追祭的文章叫“祭文”,书写在白纸上。家祭时必须要有祭祀的祭具,即干净的小碟子。祭祀用的物品,每一种放在一个小碟子里,再把每个碟子放在盘子里,有时祭品较多, 巡香告庙或到坟茔里拿不上, 也不方便,就把两、三种放在一个碟子里,由服侍先生的庄员端上。祭祀所用的主要祭品有:清酌(酒)、茶茗(茶)、庶品(炒面)、庶馐(炒鸡蛋)、油食(油炸馍)、玉丸(煮鸡蛋)、肉毛(羊)、珍元(花卷)、翰音(熟鸡儿)、豚元(

33、猪头)、豚蹄(猪爪子)、南子(瓜子)、刚鬣(全猪)、麻屋(花生)、果活(果子)、赤血(枣儿)、19葡萄、(疆桃)凝糖(冰糖)、毛血(羊血)、炙肝(羊肝)、肴馔(肉菜)、卷香(香)、卷白(白纸)、卷黄(黄纸)等把香、黄纸、白纸,卷成铅笔长短和粗细的木棍状,并在中间和两头缠上红纸,叫卷香、卷黄、卷白。当先生在家祭时,先要喊“敬”(即以上的祭品名称)时,服侍先生的人就用筷子拨动该祭品。而喊到敬炙肝时,人们就将生的羊肝子放在烧过的青油里,然后倒上酒,就会喷出火来,喷出的火越旺越好。当喊道:敬卷香、卷黄、卷白时,就将以上三种物品放在火里烧掉。每次读祭文时,家祭的先生都要戴上礼帽,穿上蓝色的长衫子。并且在

34、两个肩膀上分别搭上红和白孝布,巡香谒庙时还骑上骡马,以显示先生的高贵和对文化人的尊敬。先生宣读祭文或告文时要设垫跪读。主祭的仪式主要是在巡香告庙回来后,在家里的院子里举行的。在巡香谒庙时,家祭的先生也同道士、和尚一起到寺院里,向本房的福神,山神、土地以及寺院里所供奉的神将祷告告文。等道士们念完经以后,先生开始为本方福神祷告告文。家祭是按以下顺序举行的:先从孝子开始,然后依次为娘外家、庄邻、兄弟、外甥、女婿等的顺序举行的。每轮到20上祭的人时,一位家祭的先生就领着上祭的人到祭篷的左边“门口”洗手后,从左门进入,站在灵柩前。然后先生就喊道:“在严父 (或慈母, 等相应的称呼) 的灵柩前跪” 。等上

35、祭的人跪下后。先生又喊道:“拜,兴;再拜,兴;三拜九叩首。”当先生喊“拜”或“再拜”,上祭的人就跪着弓身点一次头,喊“兴”时就抬起头。如此行三拜九叩之礼后,跪爬在灵柩前,先生开始上祭祀(就是先生喊一次祭品的名字,庄员就拨动一下该祭品)。随后先生跪读祭文。祭文念完以后,还要行和开始时一样的三拜九叩之礼。最后从右门走出,家祭结束。家祭时上祭的次序是:一、请文(请亡者之灵的意思);二、初献(孝子初次给去世的人敬饭);三、骨主(娘外家上祭);四、庄邻(庄员邻居上祭);五、弟兄;六、未亡人(去世者的丈夫或妻子);七、亚献(孝子第二次给去世的人敬饭);八、外甥、女婿;九、姑女;十、孝侄子;十一、孝侄媳;2

36、1十二、外孙子;十三、孙婿;十四、孙女;十五、奠文;十六、终献(孝子第三次向去世的人敬饭);十七、侑文(向亡者劝食的意思);十八、燎文(祖孙三代的祭文);十九、礼成(焚烧祭文,家祭结束)。待以上十九项完成时,所有的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庄员邻居都一一为去世的老人上了祭祀。进行了奠祭,表达了深深的哀思。家祭结束,家祭的先生对着灵堂作三条揖后退出。在出殡和下葬时,先生还要在坟墓的后土和明堂上宣读告文的。这一项结束后,先生的家祭就全部结束了。家祭是先生所写的祭文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但大致有一定的格式。值得一说的是“起材头”。先生除了给亡者家祭外,还要在棺材前面的两边写挽联,中间写牌位。在丧

37、事期间,孝子们抽时间在先生闲的时候,专门请先生在棺材上写挽联,叫“起材头”。在棺材前面的中间写上“之灵柩”的牌位,两边写着挽联。先生在材头上写字的时候,孝子们要手拿香,跪在地上。常写的有:22桃花流水杳然去,魂魄别亲不再来;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风到处游;从今不理红尘事,自此常游碧玉天;天宫地屋云做床,日侣月伴墓为宫。乘龙登归仙乡路,跨鹤飞赴极乐邦;辛苦一生未能安闲归地府,劳碌半世莫得享受赴仙乡;一棺付身从今不理红尘事,万事丢手自此幸游碧玉天;横联写着 : 安乐堂;跨鹤归西;西赴瑶池等等。大师(道士)的道场大师(也叫阴阳、道士)做念经的道场,是按道士人数的多少来算规模大小的。大师念经都要在家里

38、和大门外立方杆(方杆是把长长的椽子立起,在上面挂上用彩色纸写的幡)。善事干得越大, 所立的方杆数就越多; 善事干得越大,念经的道士就越多。一般有一、三、五、七个人不等。请一个道士念的经,叫“光光经”。不穿法衣(用红或绿绸缎子做成的道袍叫法衣),只穿黑色的道袍,念一天的经就回去了,也不立方杆。请三个道士念的经叫“动响器”(“响器” 就是道士念经时所敲打的乐器) ,穿一身法衣 (就是一个人穿法衣),只念两天。在院子里立一个方杆,大门口两边立两个方杆, 共三个。 再大一些的善事叫 “小三元” ,念经的道士有五个或六个,穿三身法衣,立三个方杆,同样是在家中立一个,门外两个,共立三个方杆,念三天经,还2

39、3要巡香谒庙,在后事的晚上放“铁罐食”。再大一些的善事就是“大三元”了,也叫“整二破四”(就是指念经时的天数,整念经的天数两天)或“整三破五”。穿五身法衣。道士有七、八个,甚至九个不等。所立的方杆,除了家里和大门上的三个以外, 还要在大门外的一块空地上设立 “外坛” ,也称“鬼王坛”。“外坛”是用四根长约两米的木棒,在门外的一块空地上栽成一个正方形, 再在任意边上栽上两根木头算是 “门” 。“门”上贴上对联。用麻绳拴住四角的四个木棒,在四边上贴上四幅横联。还要立上两个方杆。道士不管念“大三元”还是“小三元”的经,主要是经过“升幡赦招”、“秉烛拜忏”、“巡香告庙”、“走表放施”等四种形式进行的。

40、下面以“大三元”(也就是整二破四)为例,简要的介绍一下道士念经的大致经过:“升幡赦招”是念经的开始,是在干善事的第一天下午进行的。 道士念经, 首先要专门把一间房子腾开, 设为经堂。在经堂里供奉三宝道祖牌位,还要在上面贴上八个纸条幅,纸条幅上分别写的是:道教门中老仙真;道炼几胎亿万春;道词能上十方界;道疏直上九云宵;24道经引进天堂路;道法劈开地狱门;道须三道蓬莱会;道德千言度众生;然后要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立上方杆。在方杆上挂上用黄纸和彩色纸沾上的长溜溜幡(挂幡是在天黑以后举行的)。所有的幡上都写上“天尊”的法号。其中在当堂院中的一个方杆上写着:“东极宫骞林院黄籙教主太乙寻声救苦天尊”,在大门口

41、两边立着两个较短的方杆,两面分别写着“琉璃境界升天得道天尊”、“黍米珠中度人无量天尊”等。同时在每一个方杆根里,设有斗儿(烧香用的匣子),斗儿里面插着用黄纸写的本方福神的牌位,算是香案了。在外坛的牌位上写着:“铁围山下焦面鬼王之位”。另外还要用麻线绳子在院子里扯上一个“日”字形的线框,在线框的四边分别贴上用彩纸写的横联 (叫花花纸) ,按方位分别是:“东华接迎,南极仙翁,西赴瑶池,北离寒池,中达天宫”,还有的写着“亲灵穆穆,子心惨惨,云山苍苍,江水洋洋,孝当竭力”等等没有一定的格式。还要在两面挂上用黄纸和白纸写的榜文,一榜为奈何桥,一榜为渡奈何桥的船所写。其内容分别为:“灵宝坛下为度亡升桥事伏

42、以25长空风静夜迢迢,一道银河接九霄业海滔滔翻巨浪,清魂杳杳出幽牢。今斋主、等,造法船孝心可达赴黄泉,亡魂蒙度升仙界。孝眷承恩,福庆绵绵。故榜右印(盖有道士的印)金桥使者主奈何神准此年月日悬挂榜引魂受度天尊。 ”黄纸上写着:“灵宝坛下为升步金桥事伏以时启华筵度玄关,正逢炎天色光显,香焚宝鼎飞浮盖,经诵琅函彻紫岩。今斋主、等,造云桥各以升进勿,劳法船一掉,升天表籍,首骞林褚玉毫故榜右印(盖有道士的印)金桥使者主奈何神准此年月日悬挂榜法桥大度天尊。 ”道士们念经时也要用白纸写挽联的,通常写的挽联有,在大门上的是:进此门人皆流泪,入斯户谁不酸心;左右邻舍来往走,远近亲友吊纸钱;26手执丧棒报母恩,披

43、麻戴孝守亲灵;在经堂的门上还有专门的对联,是:为荐父灵设法令,愿超母魂建道场;东宫圣人展篷叶慈航度世,清华教主洒甘露浩雨济幽;道经一卷救出苦海无限界, 圣乎三声往生西方极乐境;以上的一切事情都是道士们在开经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纸工。所以,有一句俗话:“木匠的楔楔,大师的贴贴”。说的就是木匠做工主要用木楔子,道士念经前,主要用纸绺绺粘的。做完以上的准备工作时, 天也黑了。 吃过晚饭, 开始“升幡赦招” 了。“升幡赦招” 是大师们的念经的两项程序。 “升幡”是在院子里举行,在幡的中间要卷上干果和钱之类的东西,用棉花扎住,点着后升到方杆顶上,等燃着的火把棉花烧完之后,卷着的幡就自动缠开,幡就呼啦啦得

44、掉下来,里面的东西就哗啦啦的撒下,围着看的小孩子们赴上去抢东西。道士们就站在院子当中,对着方杆上的经幡念上一阵,叫“升幡”。“赦招”就是幡升起来以后要进行的第二项念经活动。“赦招”(赦招是招请死者的亡魂,以及所有的同宗中的亡过的亲属的灵魂)。赦招是在大门外举行的,抬上炕桌,在桌子上放上盘子,盘子里放上祖宗三代和亡人的牌位,所有27的孝眷到大门外,煨上火,点上香,烧着纸,跪在两旁。赦招时,念经的道士有三个,念一卷专门请亡人灵魂的经。当快要念完的时候,就把亡牌请到桌子上,对着亡牌做洗脸、梳头的动作(像活着的人一样)。然后就叫孝子们端着盘子回家,放在灵柩前面。在孝子端着盘子往家里走的时候,前面有人还

45、要每走几步就放一个路灯(用纸拧成捻子,沾上油做成的) 引路。这样就算招请上了亡魂, 道士的经也念完了,“赦招”也结束了。这样第一天的善事就结束了。晚上已出嫁的姑娘们,还要收上钱给亡人“念夜经”。念夜经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左右,是坐在炕上敲钵打鼓念上一阵。随后姑娘们给经钱。在第二天的早上要“秉烛”(就是在清晨,道士们在经堂里念经,侍香们在每个方杆的底下献上包子、水果之类的供品叫“秉烛” )。吃罢早饭以后,在上午里还要拜五道懴(就是指每念一、两卷经,休息片刻,叫拜一道懴)。每次开始念经,孝子都要头顶香盘,盘子里放上文书(道士写的发往神佛的表文)。到下午,还要到大门外的墙上张挂榜文(榜文是用白纸写的,

46、内容是在这次善事上道士们所念的全部经卷的名称,以及道士的名字和孝子们的名字)。挂上榜文以后,还要把坐“静”的道士送到另一家里,这是专门为走表的大师念得一卷经,也就是道士们静心坐禅,潜心修炼,超度亡者。28到第三天还要再拜几道懴。 等到下午,就要“巡香告庙” ,在巡香告庙时, 如果在本村有寺庙, 就直接到寺庙里去念经。如果在本村没有寺庙或寺庙较远时,还要准备马匹,让穿法衣的阴阳、 祭文的先生骑上, 逐一到附近的寺庙里烧香念经,叫“巡香告庙”。 在“巡香告庙”时,所有的庄邻、亲戚、孝眷都要跟着,孝眷们手拿花圈、花篮、童男女等所有的纸札,庄邻拿上猪头三牲和各种祭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子们用凳子做成

47、一个轿子,把所有的王牌放在轿子里,孙子们还要化妆上,如,用墨汁画上眼镜胡须抬上轿子跟上。在“巡香告庙” 的行列里, 大师身穿法衣、 道袍,击打着乐器,加上吹响的唢呐声,喇嘛的鼓钹声,道士的锣鼓声,鞭炮的噼啪声连成一片,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凡,没有一点为亡人办丧事的情景,倒是像一队化了妆的社火队走过。在念经时,庄员们先铺好单子,身穿三身法衣的三个大师站成一排,面向寺庙或神佛的方向,手拿三株香先磕头,然后站起来绕“ 8”字插花了转上三圈,在再坐一条揖。如此三次。然后跪下宣读提前写好的“文书”。宣读完毕后,庄员们烧掉,在烧“文书”(烧“文书”叫“发文”)时,还要祭奠茶酒, 鸣放鞭炮。 等道士们把所有

48、的文书 “发” 完。就让给家祭先生祷告神佛了,在祷告时,先生要行三拜九叩之礼,吹响伴奏,跪读告文。如果有喇嘛,也在同时念经礼佛,却不行跪拜之礼。29“巡香告庙”时,道士、喇嘛、先生都聚在一起,真正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整个丧事活动的高潮。 “巡香告庙”回来后,大师们还要专门去接在别人家坐“静”的大师。接回家后,再在大门外念榜文。在念榜文前,一个人双手端着铁罐(铁罐里装着大米,铁罐口用两个馒头塞住,用红布包好)站着,大师们对着铁罐念上一阵后,把铁罐端进家里,道士们又开始念榜文,念完后便把榜文烧掉。等所有的“巡香告庙”的人们进了门,可是抬轿子的孙子们却不进门,仍然站在门外, 这时主事要给

49、钱,然后孙子们才进门。“巡香告庙”回来以后,庄员们早已在院子里搭好了表台(表台就是将门扇或板床放在凳子上,在上面铺上毛毯,然后把大师的表铺在上面)。从经堂到表台的一段路上,都铺上毛毯或床单。这时坐“静”的大师脚穿红靴子,肩扛宝剑,由其他两个大师左右陪同从经堂走出来,边念边走到表台上。上了表台后,边念经边用脚踩表上的字,叫“踩表”。道士所踩的“表”,是一块一平方米见方的正方形黄布,黄布上粘有用不同颜色的布剪成的小圆片,每个小圆片上写着一个字或画着一种符号,这些字或符号是八卦、二十八宿、七字真言等等。每一种写在同一种颜色上,如象二十八宿是一种颜色,八卦又是另一种颜色。这些写在小圆片上的字,虽然在红

50、布上杂乱无章的粘着。但对于踩表的道士来说是很有规律的,他口中念着经,脚下踩着“字”。念到哪一句,30脚下踩那个字或者符号都有规定的,不能乱念胡踩,念踩不一致。踩罢“表”以后,开始“渡桥”。渡桥是在院子当中放上一张长条桌,条桌上面放上一个斗儿,斗儿里插上香,点上灯,设上香案。再在桌子的两旁各倒放上两条长凳,在长凳子的爪子上搭上用黄纸粘成的长条(从凳子的这边搭到那边),算是桥。每个爪子上放一盏用面捏成的青油灯。孝眷们在桌子的一边放上亡牌,对着亡牌烧纸。等道士们念上一阵后,就用盘子掌着亡牌,在点着的凳子的上面慢慢的拿过去,孝眷们又到桌子的那一边去烧纸。道士们又念上一阵,然后又把亡牌从另一个凳子上面送

51、过来。最后把凳子爪子上的纸和面灯一起烧掉。这样,就算是亡魂过了奈何桥,渡桥也结束了。所谓的“渡桥”,就是迷信上说人去世以后,魂魄要到阴司里。在阴间的路上要经过奈何桥,过奈何桥时,桥上有迷魂汤,如果亡魂喝了迷魂汤,就什么也记不得了,再也不会转生。所以就专门请道士搭桥,并在桥的两边点上灯来引导亡魂过奈何桥,阻止亡魂在桥上喝迷魂汤。显然这完全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了,可也是道士念经必须要走的一个程序。渡桥结束后,就开始家祭。家祭结束时,天也黑了,吃过饭,就开始上座“放施” ( “放施”就是把在招请时所请31来的亡魂都打发出去 ) 。上座放施是在院子或者在廊檐上进行。用木板或门扇搭成一个双人床大小

52、的能坐五、六个人的台子叫“施台”。上面摆上炕桌,放上斗儿,斗儿里插上香。把从大门上端进来的铁罐也放在上面,并摆上十二个馒头,还要放上用面捏的鬼王 (也叫蛄蝼蚁) 。上座放施一般有五、六个大师,其中三个必须要穿上法衣。道士上座的顺序是,开经后先在经堂里念上一阵,然后走到施台底下再念上一阵,随后主经的道士先上施台,其他两个穿法衣的道士又念几句后,从左右两边上去,坐在主经道士的两旁,剩下打乐器的,就随便上去坐下了。所有的道士上了座以后,就开始念经了。念经时除了道士们有自己的乐器伴着念经外,还有吹响们也随着伴奏。上座的经卷大约要念两个小时左右。上了座后,孝眷们就在台下供上亡牌,燃香烧纸。同时,所有的孝

53、眷都要在台下轮流磕头参拜。“放施”的经快要念的差不多时,就开始往施台下扔铁罐上的馒头,下面的人就抢被扔下来的馒头。因为扔的是铁罐口上的馒头,所以放施也叫“铁罐食”。在铁罐口上只有两个馒头,据说如果未婚的少男、少女,抢上铁罐口上的馒头,就会在当年找上称心如意的对象,已婚的青年男、女得到馒头,就会喜得男孩。总之抢上馒头是吉兆。扔完铁罐口的馒头,就往下撒铁罐里的大米(从施台上往下扔馒头、撒32大米都是给招请来的亡魂施散钱粮,一粒米相当于一个馒头),边念边撒, 这时还把另外的十二个馒头也分别扔下去,这叫“打馒头”。到这时经也快要念完了,又开始向下扔蛄蝼蚁(对于蛄蝼蚁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谁抢上蛄蝼蚁,把它

54、放在面柜里,柜子里的面吃的就很慢)。在扔蛄蝼蚁之前,道士们还要专门为蛄蝼蚁念一段经。等到施台上的馒头等东西都扔完了,道士的经也念完了,上座也就结束了。道士们就走下施台,这就是“放施”。把“踩表”和“放施”合称为“踩表放施”。道士们下了施台,就开始放亡了。从施台上下来的道士们,站在院子里或者廊檐上念放亡的经。庄员们把所有的亡牌都拿到门外和烧纸一起烧掉, 并奠上茶、 酒等。每到这时,所有的孝眷们都到大门外号啕大哭,为亡人送行。庄员们降下方杆上的幡,撕下所贴的“花花纸”,拿到院子里和神位一起烧掉。最后把方杆也按道士所说的方向放倒。 这就是“放亡”。至此道士的道场也就全部结束了。放亡意味着后事这天的事

55、情也就结束了。主事对庄员安排第二天出殡的有关事项,让庄员们早早做好准备。吹响 喇嘛和嘛呢奶奶在本地把吹唢呐的吹鼓手叫“吹响”。由于吹响吹唢呐很费力,苦也大,同时,吹唢呐的人比较缺少,所以给吹响的酬金比较高。 有的吹响, 提前就与来请他的人讲好了工钱,33也算是协议了。在丧事上吹响吹唢呐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吹唢呐可以渲染一种悲哀、凄凉的气氛。如在道士巡香告庙,先生家祭上文时用唢呐吹哀乐伴奏。还在出殡时,吹响用唢呐送亡者上路,用音乐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二是以乐器迎送前来吊唁的客人,提醒在忙乱中的庄员,及时接迎客人。有的地方把吹响都安排在大门头顶的房上,为便于看见来往的客人,通常情况大多还是坐在大门

56、口的对面,随时能看见进出门的客人们。吹响吹唢呐是没有定好的规程,只要有客人进、出门时就要吹。还要在道士念经、巡香告庙、先生家祭时要吹唢呐伴奏。有时间就吹。在丧事中吹响所吹的调子多是悲哀的。有的吹响, 也有吹哀乐的, 把丧事的气氛渲染的的特别悲哀。在巡香告庙等场合也吹小姑贤、八步儿、十劝人心 等等的一些民间小调。喇嘛念经,虽然也和道士有些相似,也是要一道道的拜禅。不过喇嘛念经都是坐在炕上,不出门,也不立方杆,不用纸扎,不贴对联。 只用炒面和酥油, 坐在炕上边念边捏 “德麻使生”。喇嘛除了招请,巡香告庙,踩表放施以外。还要专门到坟墓里, 围着墓坑转圈子, 边转边念经, 所有的姑娘、 女婿、外甥也跟

57、着转,叫“转坟”。34每个寺庙的喇嘛,念经的形式也不一样。塘尔垣松山寺的喇嘛念经时,不招请,不巡香告庙,也不放释。而其他寺庙的则不同了,如松树乡莲花台、县城广隆寺的喇嘛念经和道士一样, 有招请和放亡, 也是打鼓敲钹, 还有吹唢呐伴奏。念嘛呢时,有专门的嘛呢奶奶,也叫“嘛呢客”。在丧事上,所来的姑娘们和家下的孝子们,要给去世的人点灯。点灯时要念嘛呢经的,用念经的形式向亡人交灯。而别人不会念,就请上嘛呢奶奶来念。点灯是姑娘们在老人去世后,来烧纸时的一项重要活动。点灯时所需用的灯共有一百零八盏,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来定好的。一百零八盏灯是一样大的,另外还有一盏比较大的灯,叫总灯。点灯时的摆法也不一样,给去世的人点灯要摆成“亡”字,给神佛点灯要摆成“佛”字。还有一种摆法叫满天星,就是乱摆上的。每次点灯时,如果是谁摆的灯,就由谁来点燃总灯,然后其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