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98559066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工业4.0时代生产新模式及管理创新摘要:后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工业发展新战略,并推动先进互联技术的应用从商业和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领域拓展,促使当前以工业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不同于此前的“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和“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工业时代的生产是知识型员工与智能化机器的组合,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是一种“智能主义”生产模式。该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关键词:工业;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一、引言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

2、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XX年20XX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XX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下一代互联、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技术变革基础

3、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二、互联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近十多年来,以互联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1.互联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

4、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XX年20XX年,络购物和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亿人和亿人增加至亿人和亿人,年均各自增长%和%,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XX年20XX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用户数从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XX年4月12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XX年全球总人口为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XX年底全球互联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

5、及壮大根基。2.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IndustrialInternet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XX)。从应用层面看,自20XX年6月6日全球IPv6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

6、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WorldLeader,20XX颁奖仪式”上的工业时代生产模式与既有生产模式的对比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用户比例已经高达%,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XX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和服务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三、工业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工业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XX;森德勒,20XX),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XX),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

8、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

9、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

10、”模式不同,工业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XX)。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

11、主义”生产模式。四、“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在工业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1.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物联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时代的主流。工业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

12、工业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XX)。对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2.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

13、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XX)。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向工业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络则是一种基于络的合作创

14、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XX)。对于工业时代的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而言,也应从自身考虑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络,凭借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3.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

15、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XX)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针对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可以借助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

16、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五、结论与建议技术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以工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从目前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逐渐向“智能主义”模式升级。“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管理创新需求,需要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大众化需求导向转向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以单个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向协同创新络模式,这需要相关的平台建构及参与机制设计;人才管理创新层面,主要是探索适应络时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管理方式。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

17、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但制度会否成为制约创新的桎梏也令人担忧(李稻葵,20XX)。中国拥有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产业界和进行上述管理创新,但破解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束缚或制约因素也不可或缺,这方面正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供引导、支撑和配套服务。为此,本文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导鼓励工业重大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络的形成,加强对该模式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也由此诱发络外广大乃至个人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活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提供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工业发展

18、新趋势、新特征,对管理层开展培训,帮助经营管理者认清工业的发展大趋势,以促使他们结合本行业、本特点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决策,主动顺应并推动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单独组织、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或直接与合作组织的方式,开展针对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未来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引导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第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主要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流动平台的建设,重点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人才资源的恰当配置提供平台。参考文献: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上)J.机械工程导报,20XX年7-9月刊。作者:孟涛周小柯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