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98452634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11(附答案带详解)(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重力,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简述重力的概念。(4分)(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重力,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24分)答案: 本题解析:(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教学设计如下: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

2、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L,t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3、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

4、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之前物理学规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

5、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

6、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

7、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

8、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二、具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

9、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二)进行新课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l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9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

10、投影仪展示一)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稃、要正确使用弹簧秤(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隹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

11、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4.重力的作用

12、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

13、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2.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片段。播放刘翔110米跨栏的视频。教师:刘翔是匀速跑的吗学生:不是。教师:那么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先慢后快,

14、再变慢。教师:那么刘翔获胜的速度是8.4 ms指的是什么 学生:平均速度。教师:是的。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老师存在的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给出改进后的思路。(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这位教师的引入方式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从视频中挖掘出乎均速度的字眼。但是这节课是实验教学,所以课题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上而不是单纯地引入平均速度这个名词。学生没有真正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2)飞人刘翔在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上

15、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ll0米跨栏比赛金牌,那么他至少得跑多快才能破此纪录。请大家算算。教师:要计算刘翔的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怎么求学生:路程除以时间。教师:刘翔跑的路程我们已经知道是ll0米,那么时间是怎么测量的学生:用秒表。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怎么使用秒表呢学生1:先按圆盘旁边的按钮使秒表归零:然后再按中间的按钮开始计时,最后再按一下中间的按钮停止计时。教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测测刘翔110米跨栏跑的时间啊学生:想。教师播放视频。教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刘翔跨栏的速度.你们计算出的是什么速度 学生:一边计算,一边说平均速度3.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16、物体自由下落或沿光滑斜面滑下时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到哪里去了 我们发现,在这些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增加了,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了。这说明,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原来具有一定速度的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或沿光滑斜面上升,这时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速度减小,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少了。但由于物体的高度增加,它的重力势能增加了。这说明,物体原来具有的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材料二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它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是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设

17、计一个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和条件的教学导入。(2)完成材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答案: 本题解析:(1)导入新课提出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板书)力做功的过程也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机械能,例举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展示图片和视频)瀑布(自由落体):重力势能动能荡秋千:动能重力势能动能过山车:动能重力势能动能撑杆跳高: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动能分析上述各个过程中能量转换及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学生描述)。实验:钢球用细绳悬起,请一同学靠近将钢球偏至同学鼻子处释放,摆回时,观察该同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会不会碰到

18、鼻子。(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重力做功会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将使弹性势能发生变化,合外力的功将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使学生看到曾在初中阶段学过的一些定性的东西逐渐找到了定量方面的联系,对功能关系的认识加深了,也萌发了继续探究的兴趣。那么,在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参与转化的过程中,情况又将如何呢 这是学生急待解决的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了。从知识发展的线索来看,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铺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会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也为从不同角度处理力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19、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不难掌握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和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对具体问题中机械能守恒条件是否满足的判断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理解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3会判定具体问题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友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2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规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

20、的科学态度,领悟机械能守恒规律解决问题的优点,形成科学价值观。4. 问答题:结合“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教学,简述多媒体资源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在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环节,可以利用视听光盘或多媒体课件等,播放一段声音(有电子琴、小提琴、长笛、古筝演奏)让学生辨别这些分别是什么乐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辨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乐器音色”的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环境。 在建立物理概念环节,可以借助广播和电视音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中许多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动物,认识人类是否能听到声音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另外可以通过演示

21、示波器中声波的波形,理解声波频率的不同,振动波形不同,音调不同。在响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文件,播放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让学生判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同时让学生辨析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因此,应用多媒体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更形象、更直观地形成科学的认知。在运用物理概念环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利用声音击碎玻璃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形成很大的冲击,记忆深刻;通过前面概念的学习,可以分析出这一物理过程和声音的频率有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所学概念将有更深刻的认识。5.

22、 问答题:下面是一道关于功的习题及解答如下: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汉在男子5 kg级铅球项目中以14 m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若他掷铅球时用力是500 N.则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700 JB.7000 JC.0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解析:根据功的定义W=Fs,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W=500Nl4m=7000 J。所以答案为B选项。(1)指出该题中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思路。(10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学生的错误在于:认为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错误地判断投掷铅球的距离就是掷铅球时用的力所作用的

23、距离。原因是没有掌握功的表达式的真正含义,对投掷铅球这个物理过程没有分析清楚就直接用公式解决问题。(2)师:同学们自己先想一下投掷铅球的动作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手用力将铅球推出去。师:那么铅球在出手之前,人对铅球有力的作用吗生:有.小汉对铅球的作用力是500 N。师:那么这个力作用的距离我们知道吗生:没有给出这个距离。师:那么根据功的表达式,我们能算出这个力所做的功吗生:不能。师:对,那么铅球从手中抛出去之后,还受到手的作用力吗 如果不受,那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生:不再受手的作用力了,出手之后,受到重力的作用。师:很好,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能求出来吗生:不能,不知道铅球下落的高度。师:所以重力做

24、的功也不能判断出来。因此我们在求力的做功时要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再看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多少,不能进行盲目的判断,要先分析物理过程。6. 单选题: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 cm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C.是凹透镜.焦距为20 cm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答案:B 本题解析:(1)蜡烛经透镜成倒立的像,说明此透镜一定是凸透镜。(2)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说明蜡

25、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2f20 cmf,所以20 cmf10 cm。故选B。7. 问答题:“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如何落实。答案: 本题解析:“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第五条目标。这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等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在落实课程目标时,要做到: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发挥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关键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落实;加强物理学与

26、生产、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安排学生自由探讨如何控制噪声;在学习“光现象”时,教授学生什么是光污染,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光污染;在学习“电功率”时,指导学生观察家中各种用电器的铭牌或说明书让学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如何节约用电。8. 问答题:简述复习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后,教师一般会安排复习课,复习教学贯穿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有平时新课教学中的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三种类型。复习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物理复习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复习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知识技能,防止遗忘,同时给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层次学习的机

27、会,让滞后的学生查漏补缺,矫正学生在知识和实验学习中存在的偏、错现象。(2)通过复习使学生将零散的、片段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成物理知识网络,同时梳理蕴含于物理知识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包括实验的方法,使其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储存和提取,以便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复习可以让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并总结解决各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9. 单选题:把高4 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2 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7.5 cmB.15 cmC.4.5 cmD.10 cm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

28、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满足:U2f=lO cm,故选B。10. 问答题:案例:李老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一课的教学中,讲述了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后展示了一幅同学在操场跑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李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小亮:接力跑。李老师:对。如果我们坐看台上观看比赛那我们会说这些运动员在小鸣:运动。李老师:对!运动员在运动,那运动员看我们,他会认为我们也在小亮:运动。李老师:很好!小兰:老师,我认为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坐在看台上不运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运动呢 小亮: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看来,我们就是运动的。小兰:可我们却是静止的呀问题:(1)针对上述案例,

29、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2)分析学生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原有观念对学习的影响。(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答案: 本题解析:(1)该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受到错误的生活观念的影响。(2)一部分同学比如小亮同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兰同学关于“运动和静止”原概念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就是静止的,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考物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原有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

30、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其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体系。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会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新知识学习,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变成学习的障碍。(3)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张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情景学生:接力跑。教师:是的,如果我们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这时运动员看我们的话,我们是静止还是运动呢学生:运动。教师: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向他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学生进行讨论

31、并发表意见。学生:不同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教师: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确定一个标准,先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再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学习的参照物。学生:嗯。请学生列举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物体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教师:那么我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学生思考问题: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教师: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那么大家再来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