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8315352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6.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页 共8页电机与拖动教材(第1版第2次印刷)勘误表(1) 目录中的P13,3.8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改为“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3.8.1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2) 目录中的P15, “6.55 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6.55 三相绕组所产生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3) 目录中的P16,7.2.3 “改变转差频率的调速” 中去掉其中的“频”字;(4) 目录中的P19,12.1.2 “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改为“两相绕组通电时异步电动机”;(5

2、) P10, “1.2.3 磁场强度H”中的H应改为罗马字体;(6) P27, “图2.3 直流电机结构图”改为“图2.3 直流电机的结构图”;(7) P29第,第3行“(2)线圈基本上是整距线圈。”改为“(2)直流线圈基本上是整距线圈。”;(8) P33,“图2.13 单叠绕组的电路图”改为“图2.13 单波绕组的电路图”;(9) P34 ,“图2.14 各种励磁方式下的直流电机接线图(加入接线图示意图,一一对应)”去掉其中的“(加入接线图示意图,一一对应)”;(10) P35,“图2.15 四极直流电机的磁路以及空载时的主磁场示意图”中的“以及”改为“与”;(11) P40,“图2.22

3、负载时的合成气隙磁场示意图”中的“时“改为“后”;(12) P50,倒数第10行中“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引起感应电势下降。”改为“他励直流发电机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引起感应电势下降。”且修改后将上述句子改为黑体;(13) P51,第18行中“各种励磁方式下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改为“各种励磁方式下直流发电机的典型外特性。”;(14) P53,倒数第8行倒数第5行中“并励(或复励)直流发电机.不能超过临界电阻值。”改为黑体;(15) P58,图2.41(a)中,“”改为“”;图2.41 (b)中的“、”改为“、”;倒数第2行倒数第1行中“一般情况下,随着励磁电流(

4、或磁通)的减小,电动机的转速升高,即弱磁升速。”改为“一般情况下,随着励磁电流(或磁通)的减小,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升高,即弱磁升速。”(即增加“直流”)并将上述句子全部改为黑体;(16) P67,倒数第12行中“对电动机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极性与后面的主磁极极性相同,而对发电机则相反。”改为“对发电机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极性与下一个主磁极极性相同,而对电动机则相反。”;该页中“图2.50 直流发(电)电机换向极的接线与极性”去掉其中的“发(电)”,改为“图2.50 直流电机换向极的接线与极性”;(17) P94,倒数第8行中,“接触器K闭和闭合,”,改为“接触器K闭合,”;(18

5、) P112,“图3.38 电压降低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3.38 直流电动机降压时的回馈制动特性”;(19) P113,“图3.39 弱磁升速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3.38 直流电动机增磁时的回馈制动特性”;(20) P116 标题“3.8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改为“3.8 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标题“3.8.1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3.8 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21) P118,标题“1. 直流电动机拖动反抗性负载”改为“1. 直流电机拖动反抗性负载”;“图3.44 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改为“图3.44 电动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22)

6、 P120,标题“2. 直流电动机拖动位能性负载”改为“2. 直流电机拖动位能性负载”(23) P126,倒数第7行中“电动机拖动一位能性负载在反接时作回馈制动下放,.”改为“电动机拖动一位能性负载作反接制动下放,.”;倒数第6行中“”改为“”;倒数第5行中“负载电流与(1)相同”改为“负载电流的数值与(1)相同”;(24) P128, 第14行中“是光滑电流。这种光滑直流.”改为“是平滑电流。这种平滑直流.”;(25) P133,标题“1. 电流连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改为“1. 电流连续时的机械特性”;标题“2. 电流断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改为“2. 电流断续时的机械特性”;式(4-12)中

7、的应改为即改为“”;第16行中“相应的转速升高。”改为“相应的转速反向升高。”;(26) P152,将图5.4中的“”改为“”以及“”改为“”;(27) P162,“图5.17 带感性负载时变压器的相量图”改为“图5.17变压器的相量图”;(28) P165,第16行中“.电阻值应采用折算到标准温度时的值,.”改为“.电阻值应折算到标准温度,.”;(29) P181,“图5.34 正弦磁通已知确定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改为“图5.34 正弦磁通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图5.35 正弦励磁电流产生的磁通波形”改为“图5.35 正弦励磁电流对应的磁通波形”;(30) P183,“图5.38 联结三相

8、变压器的接线、磁通和电势波形”改为“图5.38 联结三相变压器的接线”;(31) P185,第11行中“一部分是电磁功率;”改为“一部分是电磁功率;”;第12行中“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改为“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32) P195,倒数第3行中“对于工频为50Hz的供电系统,两极电机.”改为“根据式(6-22),对于工频为50Hz的供电系统,显然,两极电机.”;(33) P196,“图6.4 三相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改为“图6.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运行原理示意图”;(34) P197,第1行中“转差率是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改为“转差率是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

9、量。”;(35) P205,倒数第3行中“画出电势星形图”改为“画出绕组电势星形图”;(36) P211,第10行中“次谐波短距系数”改为黑体;“图6.20 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5次谐波”改为“图6.20 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5次谐波电势”;(37) P211,图6.21(b)中的“”改为“”;且在图6.21(b)中增加一图,使之成为下图:(a) (b)(38) P211,倒数第2行中的“基波绕组系数”改为黑体;(39) P213,第4行中“次谐波的绕组系数”改为黑体;第6行中的“采用分布线圈可以削弱高次谐波,改善电势波形,使电势接近正弦。”改为黑体;(40) P214,第11行中,“于是得三次谐

10、波线电势为”改为“其中,为三次谐波阻抗。于是得三次谐波线电势为”;倒数底5行中“.相电势大小之间.”改为“.相电势大小以及相位之间.”;(41) P215,图6.23(a)和(b)中共两个均改为;(42) P216,倒数第11行中“对次谐波,”改为“对于次谐波,”;(43) P217,图6.23(c)和(d)中共两个均改为;倒数第2行中“对基波磁势,”改为“对于基波磁势,”;(44) P218,第3行中“对次谐波,”改为“对于次谐波,”;图6.25中去掉其中的 “4”,并将图该为下列形式:(注意图中的多处改动!)(45) P218,最后1行的方程式改为:(46) P219,第1行中,改为(47

11、) P219,第2行中,“对次谐波,”改为“对于次谐波,”;第6行中“便可获得与绕组感应电势相同的结论,” 改为“便可获得与绕组感应电势类似的结论,”;图6.26中的所有“”(共3处)改为“”,“”改为“”;其中,横坐标轴中的“”改为“”;该图的标题“图6.26 四极电机每相绕组的磁势”改为“图6.26 四极电机每相绕组所产生的磁场和磁势波形”;(48) P220,倒数第11行中“单相绕组所产生的基波”改为“单相绕组通以单相交流电流所产生的基波”仍为黑体;图6.27 本身需按下图修改:图6.27的标题“图6.27 不同瞬时单相绕组的基波合成磁势”改为“图6.27 单相绕组通以单相电流所产生的基

12、波合成磁势波形图”;(49) P221,倒数第1行中“.波幅的移动速度为”改为“.波幅的移动角速度为”;(50) P222,第2行中“又”改为“可见,旋转磁势的角速度等于定子的通电角频率,亦即:”;(51) P223,图6.30(a)改为下图形式,即去掉中的“+”、与的位置颠倒,见下图:此外,图6.30(b)标题“(b)空间相量图”改为“(b)空间相量图”图6.30的标题“图6.30 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旋转磁势描述方法”改为“图6.30 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时空相量图”;(52) P224,标题“6.55 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6.55 三相绕组所产生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53)

13、 P225,第2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次谐波合成磁势是”;第7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次谐波合成磁势是”;(54) P230,最后1行中“.假定正方向,根据”改为“假定正方向。根据”;(55) P243,倒数第3行中“.起动转矩或堵转转矩。”改为“.起动转矩(或堵转转矩)。”;(56) P245,第5行中“,但发生最大电磁转矩时的.” “,但对应于最大电磁转矩的.”;(57) P247,第10行中“.与无关,根据”改为“.与无关。根据”;(58) P266,“图7.10 频敏变阻器”改为“图7.10 频敏变阻器的结构与等效电路”;(59) P271,第3行中“最大转矩

14、处的转速降与频率无关。”改为黑体;(60) P277,标题“7.2.3 改变转差频率的调速”改为“7.2.3 改变转差率的调速”;(61) P279,图7.24中应删除左上角的“s”;此外,第7行中“外加转子电阻越大,则转子转差率越大,转子转速越低。”改为“对于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外加转子电阻越大,则转差率越大,转子转速越低。”且改为黑体;(62) P281,倒数第11行中“(1)随着直流励磁电流的增大,相同转速条件下的电磁转矩增大;(2)改变直流励磁电流可以调节负载转速。”改为“(1)随着直流励磁电流的增大,相同转速条件下滑差离合器输出的电磁转矩增大;(2)改变直流励磁电流可以调节负载侧的

15、转速。”且改为黑体;(63) P282,第3行中“这一点与感应电机单边励磁.”改为“这一点与感应电机的单边励磁.”,且该行的“双边励磁”与“单边励磁”应改为黑体;(64) P282,“图7.29 双馈调速电动机转子回路的等效电路”改为“图7.29 双馈供电下绕线式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65) P287,第2行中“与转速反向的物理解释。”改为“与转速方向相反的物理解释。”;此外,“图7.36 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通入直流时所产生的磁势”改为 “图7.36 异步电动机两相定子绕组通入直流时所产生的磁势”;(66) P290,标题“2. 定子两相绕组对调的反接制动”改为“2. 定子供电电源相序改变的

16、反接制动”;(67) P303,“图8.2 同步电动机的结构”改为“图8.2 同步电机的结构”;(68) P305,第14行中“.还包括:额定励磁功率.”改为“.还包括:转子额定励磁功率.”;(69) P307,标题“1. 当与同相时()”改为“1. 当与同相时()”;(70) P322,倒数第11行中“.从电网吸收全部有功;”改为“.从电网全部吸收有功;”;(71) P422,第2行中“,亦即单相绕组不会产生起动转矩。”改为“,亦即单相绕组通电不会产生起动转矩。”;(72) P423,标题“12.1.2 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的磁场与机械特性”改为“12.1.2 两相绕组通电时异步电动机的磁场与

17、机械特性”;(73) P424,标题“1. 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改为“1. 两相绕组通电时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74) P425,第2行中“于是合成磁势.”改为“于是定子基波合成磁势.”;第5行中“则合成磁势”改为“则定子基波合成磁势”;倒数第14行中“分别通以不同相位电流,.”改为“分别通以幅值不同(或相位不同)的电流,.”;倒数第6行中“当主、副绕组分别通以不同相位电流时,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会产生正向起动转矩。”改为“当主、副绕组分别通以幅值不同(或相位不同)的电流时,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则产生起动转矩。”,且将其改为黑体;(75) P426,标题“1. 电阻分相式电动机”改为

18、“1. 电阻分相式单相电动机”;“2. 电容起动式电动机”改为“2. 电容起动式单相电动机”;第4行中“,以使得两个绕组的电流不同相,.”改为“,以使得在同一电压作用下两相绕组所流过的电流相位不同,.”;(76) P427,标题“3. 电容起动与运转式电动机”改为“3. 电容起动与运转式单相电动机”;“4. 罩极式电动机”改为“4. 罩极式单相电动机”;(77) P428,倒数第13行中“罩极式电动机的转向总是固定不变的。”改为“罩极式电动机转子的转向总是固定不变的。”;(78) P430,倒数第8行中,“(2) 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自转”现象”改为“(2) 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转子“自转”现象”;

19、(79) P431,第2行中“,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改为“,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第10行中“(2) 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自转”现象”改为“(2) 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转子“自转”现象”;第18行中“图12.17(b)给出了两相.”改为“图12.17(a)同时给出了两相.”第19行中“为零)时的机械特性,此时转子电阻较大。”改为“为零)转子电阻较大时的机械特性。”;倒数第6行中“由于转子电阻加大,转子运转后”改为“由于转子电阻较大,转子运转后”;(80) P432,第3行中“无“自转”现象发生。”改为“转子无“自转”现象发生。”;(81) P437,第3行中“.相等,即。”改为“.相等,即。

20、”;(82) P440,第4行中“两自整角机转子之间的位置角偏差称为失调角.”改为“两自整角机转子位置角的偏差称为失调角.”;第9行中“相应的电磁转矩为零,”改为“相应的电磁转矩也为零,”;(83) P445,第6行中“合成磁势的大小固定,”改为“合成磁势的大小固定,”;第14行中“合成磁势的空间位置总是与”改为“合成磁势的空间位置总是与”;(84) P446,倒数第8行中的“正-余弦旋转变压器”和“线性旋转变压器”改为黑体;(85) P488,标题“1. 连续工作制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改为“1. 连续工作制负载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86) P492,标题“2. 短时工作制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改为“1. 短时工作制负载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倒数第7行中“对于短时工作制,.”改为“对于短时工作制负载,.”;(87) P494,标题“3. 断续周期性工作制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改为“1. 断续周期性工作制负载下电动机发热的校验”;(88) P502,倒数第8行中“试说明各种方法的适应范围。”改为“试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刘锦波 山东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7-04-28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