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98300389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25 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 师范读, 齐读,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

2、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 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1 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 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伯牙

3、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127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 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 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 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

4、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 “善 ”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 “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 “善 ”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 “好啊 ”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真厉害! )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 “善哉 ”表示赞叹。齐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 “善哉 ” ,理解 “善哉 ”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四、品味知音之情1 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

5、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 当 “伯牙鼓琴, 志在清风 ” , 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 , 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

6、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 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5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一知音。128第二课时一、继续品味知音之情1.感情诵读24句。2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 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3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

7、音乐的人) 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4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 融洽与欢乐。5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6 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二、深悟知音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 伯牙曾

8、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3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 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三、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129第三课时(一)基础练习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

9、文字障碍。( 1) 、读题目, “伯牙绝弦”中的 “绝”的意思是 (), “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 、读35 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 ) 哉( )兮( )峨( )( 3 ) 、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3、 对比阅读, 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4、 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 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10、 并能用 “ | 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 、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同学交流:我来盘点一下A: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a、查字典。()b、看注释。()c、联系上d、 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 再连起来理解。下文 ()B、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方是。C、课文我读了的意思是通过:a、大声得朗读。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读,边读边看本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板书:25伯牙绝弦130我采用的法,知道全文)c、默再大声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11、 死教学反思: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 “绝弦 ”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 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 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 “绝弦 ”? 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 !让学

12、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 ” 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 “初读 理解 朗读 再理解 再朗读 ” 的基本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文章的后半部分, 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 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

13、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 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13126 月光曲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8 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 微波粼粼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

14、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准备月光曲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1 师: 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学习生字词语1 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

15、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 幽静 纯熟 陶醉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 (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 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 “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1322理解谱写 :“ 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 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 谱写 ,简单的说法叫 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 ” ( 谱成 )写曲子叫 谱写 ,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

16、可以说 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 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 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 “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

17、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 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第二课时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1 听月光曲 。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 “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

18、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 2)师: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133“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 j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 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那么白, 那么亮,那么美。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 “(清幽) ”这个”清”是 “亮、清

19、朗 ”的意思; “幽 ”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 “幽静 ”的小路上散步。 “清幽、 幽静 ” , 都有幽雅、 美和静的含义。但 “清幽 ”有光亮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 那么美, 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1 “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 (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 他们同样需要音乐,

20、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 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 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第三课时一、体会联想1 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

21、:月亮越升越高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 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 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 贝多芬在怎样弹琴, 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二、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134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导写:作文

22、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 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三、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 入神 激动 ,听了 月光曲是 恬静 是 陶醉 , 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 (飞奔)。师: 同学们, 我们再读读课文吧。 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第四课时一、难句讲解梳

23、理1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 ” ,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 “断断续续 ”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 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 “多纯熟” ,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 ,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 只有贝多芬才行, 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 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4-H芬。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

24、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恬静 ” , 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 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仿佛 ” ,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 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 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135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陶醉 ” ,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二、佳句赏析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25、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三、归纳训练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写作特点: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板书:月光曲/太贵谱写幽静纯熟听 、太穷谱谱成教学反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

26、信息时代,是立足现代、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 “在清幽的小路散步 ” , 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 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 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执教 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 “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 “同情 ” ,落人教师的窠臼, 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 而

27、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 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136会的时空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因此, 教学 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 要着眼于学生发展, 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1、公德意识。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2、创新意识。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 “地球村 ”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3、挫折意识。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育模式。 追求教育价值的

28、创新教育, 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 适应中国现代化、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13727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内容课本第 142 页到第 144 页内容 教学目标1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 ”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

29、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2 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

30、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4 .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 反馈交流。(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1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138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

31、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A:引导读句子 我随着队伍一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百年来, 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 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 。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 自古以

32、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www .xk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一-几分矜持”。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刻画得极其清晰

33、、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 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 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一一4 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五)总结

34、升华,激情朗读 (六)结语板书设计:139教学反思:学生从整体入手,感受了画的整体美,再由面部表情和画面布局体会它的神韵美. 这些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落实 ,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多好呀 ! 在我和学生课前的广泛收集下 ,真的找到了相关资料我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感受微笑的神秘时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出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更加具体的展示出达.芬奇天才的想象力,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加体会到了这令人捉摸不定的 神秘的微笑 的永恒美 . 当学完文后,生成创新

35、时,学生颇有感触 :原来艺术有这么神气的魅力 !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名画 ,还知道了怎样学好这类文章 14028 我的舞台教学内容 课本第 145 页到第 148 页内容 教学目标1 读读记记 “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 ,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课时安排1

36、 课时。教学准备月光曲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 “舞台 ”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作者对“舞台 ”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1 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 “我 ”结下了不解之缘? ( 2) 读了句子, 你感受到什么?是啊,在娘胎时, “我”就 “登台唱戏 ”;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 “我 ” 的艺术天分。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 ,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

37、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 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 “演戏 ” , “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 “我 ”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 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指导朗读。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141头是汗,也兴趣盎然。“兴趣盎然 ”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 “憋闷 ”一词写出了 “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 “我” 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 “我 ” ,小小年纪就

38、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 “我” 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那么,你知道文中的 我”一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三)引入资料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1 “我 ” 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 “我” 。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 “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2 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 “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全班交流。3 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4

39、 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1 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六)总结全文在 “艺术和生活” 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 “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教学时,我稍微介绍了有关新凤霞及评剧的资料,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然后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悟,紧扣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一句来学习。每当学生找到一处相应的地方,我就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 “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大汗,142也兴味

40、盎然” 一句, 在我的点拨下, 学生能扣住 “憋闷 ” 、 “兴味盎然”等词来自读自悟自说,体会到作者对评剧的钟爱之情,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再在拓展练习中,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又将怎样去奋斗。学生说出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等有哲理的话,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143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教学内容课本第 149 页到第 151 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教学难点培养热爱

41、艺术的情操。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内容,明要求1 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2 说说有什么要求?( 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 ,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 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1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

42、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 ,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四、 在个人陈述, 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 “身边的艺术” 的基础上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要求:清楚,明白 ,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144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习作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 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 , 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

43、,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教师可请 1 到 2 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 ,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 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2 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

44、指出不足,帮助改进。3 每组推荐 1 名代表 ,全班交流 ,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 “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 ,取长补短 , ”修剪枝叶 ”甚至重起炉灶。七、赏析评改1 学生修改完毕后 , 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第四课时回顾拓展八 交流平台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1 在课

45、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2 结合本学期的学习 ,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3 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桌互相说) 3 全班交流。( 1) 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 ,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

46、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更富有感染力。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 ,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1 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 ,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 ,集体交流)日积月累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有关于音乐方面的 ,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三、 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 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 ,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146语文总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