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8219834 上传时间:2022-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9页 共9页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研究 叶晓凌一、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入WTO之后,如何保护、扶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WTO框架下政府国内支持的主要举措。1、国外研究动态(1)关于农作物保险性质的理论国外学者对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业保险的具体保险险种、覆盖范围、保费厘定方式、保障水平及再保险等方面。Jefery R. Williams等通过对农场水平的纯收入曲线的随机

2、动态分析,对个体保险、区域保险、灾害援助计划和政府农产品稳定计划等进行比较后,认为灾害援助计划是最优选择,个体保险优于区域保险,如果促使风险厌恶个体选择区域保险,那么政府必须给予补贴(Jefery R.Williams, Gordon L.Carriker,G.Art Barnaby,Jayson K.Harper,1993 )。Markki和Somwaru根据1995-1999年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机构保存的单个农场主的保险记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在经济、政治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农场主参与保险决策及合约选择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即农场主参与决策及保险合约的选择主要依赖于风险水平、保险费

3、率、合约成本、联邦补贴水平、期望赔偿支付、可供选择的保险项目的可获得性以及保险合约的性质与范围;在许多地区,产量保险已经不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风险管理手段,收入保险项目不仅吸引更多的农场主参加保险计划,而且使许多农场主从产量保险转向收入保险项目。Mario Mirander和Dmitry Vedenov对农业内部的系统风险和灾害再保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农场主并不是不愿意承担风险,但也不是情愿支付私人保险得以实施所要求的价格的,为了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私人再保险市场,必然要依靠昂贵的国际再保险(Mario Mirander, Dmitry Vedenov2001)。因此需要政府对再保险市场给予补贴

4、或支持。Hazell 认为农业保险业持续发展(Z) 应满足的条件是:当期保险费收入( P)必须能够保证当期的保险赔偿支付( I) 加上管理成本(A)和巨灾损失准备金(C) 。即:Z = (A + I + C) / P F1 ,他同时分析并计算了5 个国家的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见表:国家时期I/ PA/ P(A + I) / p巴西1975-19814. 290. 284. 57哥斯达黎加1970-19892. 260. 542. 80日本1985-19890. 993. 574. 56墨西哥1980-19893. 180. 473. 65美国1980-19891. 870. 552. 42 以上

5、数据表明, 这些国家农业保险赔付率( I/ P) 、管理费用率(A/ P) 都相当高,导致保险公司的总成本费用率 (A + I) / P 平均超过300 % ,没有政府的资助和补贴,私人保险难以生存。Hazzel (2000) 得出结论“政府的直接经营或大量补贴是这些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2) 关于政府在农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美国学者Valgren在研究了1917年和之后的20年代初期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提供农作物保险的火灾保险公司的惨败经历后总结:提供农作物保险的初始尝试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他认为,政府介入农作物保险的基本原因是农作物保险市场无法由私人企业来承担。Goodwin和Smith

6、对美国农作物保险的需求水平进行了估算,认为农作物保险的需求弹性较低,一般为-0.92,在参与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业生产者中,规避风险只是促使他们投保的一个次要原因,农民是否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主要是根据预期利益的大小,即保费补贴的高低来决定的。由于农作物保险中存在的逆选择、道德风险和关联风险,农作物保险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至于高到没有足够的农业生产者来支持一个有效的农作物保险市场的运作。而Joseph W.Glauber认为,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市场进行干预时,其经济效益和达到社会公平性方面的作用微弱。(3)新制度经济学 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有效地把”需求-供给”拓展到制度领域,诺思定义

7、制度是一整套规则,是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制度类型有需求诱致型和供给主导型。T.W舒尔茨、诺思等对制度需求进行了研究,T.W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产生了对制度的新的需求,一些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每一项能预期带来收益的制度安排都需耗费成本,由于不同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它们对某一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诺思在分析制度供给时,指出意愿制度供给和实际制度供给存在不一致情况,其原因主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信

8、息不对称、地方差异等因素存在。从供求角度看,当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相适应时,存在制度均衡,而当二者不一致时,制度不均衡,制度创新将出现。(4)关于政府和政策绩效评价的研究政府绩效评价就是对政府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对其管理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绩效评估是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政府治理方式;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目的是为维护现有基本社会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和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与公众的凝聚力。现代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估

9、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H.G.Friderickson)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将顾客的需求作为政府公共部门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政府公共部门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出现和兴起了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并成为公共行政的主流学派,以普雷斯曼(Jeffrey L.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为主要代表。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

10、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有效的、有回应力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采取了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绩效评估改革措施。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从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绩效评估的概念与制度;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展了著名的雷纳评审、部长信息系统等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都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亚太各国政府也正在迅速引进。政策绩效评估和政策一样历

11、史久远。在专制政体下,统治阶级垄断了政策的制定与评估。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确立,政策研究的大门打开了,但政策评估并未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这是因为,以往人们总认为,政策一旦制定,问题即告解决。“二战”以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现象愈趋复杂,政府的政策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此才激起了人们对政策评估的热情。20世纪60年代,政策评估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爱德华萨齐曼(Edward Suchman)于1967年发表评估研究,主张评估应为一个研究领域。70年代伊始,人们普遍认为多数约翰逊政府时期的“大社会项目”(Great Society Programs)远不如预期的那样理想。一些社会项目

12、受到批判,项目评估领域受到重视。70年代初期在评估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卡罗尔威丝(Carol Weiss)项目有效性评估方法(1972);约瑟夫侯利(Joseph Wholey)联邦评估政策(1970)。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评估理论家和经济学家的艾丽丝里夫琳于1971年发表的社会行动的系统思考。(5)对国外研究动态的简要评述国外学者Luz Maria Bassoco等人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问题;Glauber和Collins对强制投保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Nelson和Loehman(1984)对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摊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问题较少涉及。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农业

13、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性和农业风险管理方式,虽然有些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政府绩效评价未直接涉及。2、 国内研究动态(1)关于农业保险属性的争论我国保险法中所指的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而对于农业保险,仅在附则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把农业保险作为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来看待

14、的。刘京生(2000)分析了农业保险基本性质,除了具有商业保险的经济性、商品性、互助性、契约性等,农业保险还有一些其他特性,归纳起来包括二重性、补贴性、国家性、垄断性和非等价交换性。刘京生首次提出农业保险商品和非商品二重属性,所以“农业保险不可能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农业保险领域,也依赖于政府的大量干预。”在农业保险中,价值规律不再作为基础性配置农业保险资源的手段发挥作用,等价交换原则被政府定价手段所替代。庹国柱 (200)对农业保险产品的属性与一般商业保险产品属性

15、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农业保险“准公共性”属性,指出我国以往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更确切地说是保障范围广泛的多风险或一切险农业保险)的纯商业性经营是不可能有出路的,它的出路在于政策性框架下的经营。庹国柱、朱俊生 (200)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定义:“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为了实现政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如同出口信用保险体现的是支持出口贸易的政策导向一样,这种农业保险制度体现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那就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稳定和增长,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农民生活的安定

16、。这种农业保险制度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商业性公司在正常市场环境下难以或不会进入该领域;第二,政府不仅参与宏观决策,而且要介入微观经营管理活动;第三,政府要给这类业务经营补贴和其他财政优惠措施以及行政便利措施,这种制度才有可持续性。因而这类业务具有部分的财政再分配性和部分社会公平性;第四,非营利性”。谢家智、魏忠海(2005)则从农业保险经营特性来研究农业保险性质。谢家智、魏忠海(2005)认为,农业保险之所以是保险业发展的尖端技术难题,难就难在对农业保险标的、风险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和对其经营技术的研究。其特殊性保险在:其一,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同时具有生命属性和财产属性,所以保险标的的

17、价值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农业保险标的价值既取决于自然因素,又受人类主观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如栽培技术、饲养技术、田间管理、施救措施等)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或影响标的价值。同时,农业保险标的价值在投保前还未真正形成,它随动植物生命周期的变化和人类劳动投入而变化,当保险责任事故发生时,标的的损失估价需要根据动植物生命的周期进行合理“预期”,而不能简单根据动植物目前现值。其二,农业生产所特有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加重了农业保险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和放松对灾害发生时的农业管理,导致灾害损失范围扩大和损失程度加重。其三,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公共

18、福利特征,需要政府矫正或弥补其正外部性。因而得出结论,农业保险需要政府补贴,非商业性。(2)关于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研究国内对于农业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外成熟模式移植国内,或主张日本互助模式、或主张美国政府经营模式和西欧商业模式。其中比较系统研究保险制度模式的学者有林宝清、刘京生、庹国柱等。刘京生(2000)在中国农村保险制度论纲一书中对农村保险的制度创新以及政府在支持农业保险方面的制度安排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指出我国农业保险年经营萎缩的原因中根本的一条是政府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刘京生(2000)在分析了财政补贴型、自主经营型和财政支

19、持型三种制度模式利弊后,提出了财政支持下的相互制公司型作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设想,他认为,相互制既能体现合作制的原则,又是合作制的高级组织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现实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较好避免其他组织形式在经营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尽管相互制模式具有许多优点,如产权明晰、交易成本较低,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保险法目前对这种组织形式没有任何规定,相互制公司在我国非常陌生,没有法律支撑,其成立、运作、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庹国柱、朱俊生 (200)提出了四种模式:()政府主办政府组织经营的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经营模式;()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

20、司经营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庹国柱、朱俊生认为,根据我国实际,对于广大的农村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应以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为主,其理由是:这种模式曾在我国有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试验实践,人保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保险公司有相当广泛的分销代办网络,只要政策到位,扶持力度得力得当,这种模式成功希望较大。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作为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如何处理好营利性的其他经济学保险业务和非营利性的农业保险业务,如何对其政策性业务进行监管,保证政府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冯文丽(2004)则从制度变迁和福利增进角度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进

21、行了规范性研究,提出农业保险应体现国家风险管理政策和收入转移政策的“双重政策性功能”,对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些设想。(3)农业保险研究方法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现代经济学的新进展,龙文军()将博弈理论运用于农业保险的行为主体分析,用博弈模型来分析主体的行为,通过研究农业保险中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过程,分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依赖和制约关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4)对国内研究动态的简要评述国内理论界大体从支持农业发展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必要性并对此形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对于站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在政策性农业

22、保险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绩效和评价体系;不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下社会成本、交易费用大小以及由于区域之间的差异所致的不同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具体实施条件和框架设计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缺少规范系统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从国内实践看,20世纪40年代进行了少量的农业保险试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时期,1958年停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保险得到恢复。1982年,人保公司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了“低保额,低保费”的商业化经营试点,其业务曾一度从养殖业的个别险种迅速扩展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多个险种。但随着人保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轨,由于农业保险缺乏明确的

23、业务定位和足够的政策支持,业务迅速萎缩。从1992-2003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由8.17亿元下降到 4.61亿元,占财产险的比重由5.5%,下降到0.5%。经营农业保险亏损严重,人保公司从1982年到1997年的15年间,农业保费收入44.6亿元,赔款额计47.7亿元,年均赔付率高达,累计亏损亿多元。目前全国只有多个农险险种,仅限于少量的种植业和零星的养殖业,保险公司纷纷撤出农险领域,许多地方农险几乎成了摆设,这也说明始于1982年的我国第三轮农业保险的实验基本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二)选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在高投入

24、、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客观上需要农业保险转移和分散风险,农业保险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理论研究的“热”与农业保险实践发展的“冷”之间的巨大反差,折射出我国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关于政策性保险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未明确:()政府高补贴型的美国农作物保险制度是否能够移植到我们这个大量农业人口,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生产的“小农经济”国家?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否真正解决农业自然灾害的损失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替代政府直接灾害救济制度,理论上如何界定、分析和评价?()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的结果会否使政府陷入沉重的财政负担、扭曲农业保险的功能、“挤出

25、”私人保险、降低社会资金的效应?()建立怎样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保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等。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2、现实意义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存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运作机制和地方政府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本选题以浙江为视角,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和数据搜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应选择的模式以及在选定的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浙江省政府已明确提出建立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和实施措施正在设计之中,作为地方政府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否能够满足政府财力能够负担、农民愿意投保、保险公司愿

26、意经营等三方利益,因此需要解决:(1)政策性农业保险地方政府补贴的对象和范围、补贴的数量和规模、补贴的方式;(2)如何对地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3)通过何种方式建立财政补贴支出效益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政策性目标。上述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于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实施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二、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一)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项目以政策性保险制度研究为出发点,对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移植中国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现有制度实施效率进行理论规范研究;然后分析农业保险区域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制度安排的影响;最后,以浙江为视角,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和数据搜

27、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探索适合浙江农业保险发展需求的制度模式和基本框架。(二)主要观点1、农业保险是一类特殊的保险业务,其保险标的同时具有生命属性和财产属性,价值与人的行为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农业生产所特有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使农业表现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远大于一般保险,难以满足一般保险的承保条件;农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福利特征,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品”特征,必须用不同的视角研究农业保险问题。2、政策性农业保险无疑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难以克服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农业保险功能扭曲;逆向选择加剧;对私人保险“挤出效应”;

28、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投资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3、农业保险的“准公共性”需要政府支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支持的方式、方法和政府所要达到的目的;根据省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绩效评价,对不同制度安排所带来的利益成本进行分析考证,建立不同制度下的效率评价体系,选择适合浙江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4、中国农业生产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发展环境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农业保险经营存在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区域化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浙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环境具备了在全国先行建立区域性的、地方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制度的内外部条件。5、根据浙江

29、各地区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特点、地方财政状况、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育程度、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及当地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重视制度供给所需要的相关配套措施三、项目理论创新程度和实际价值(一) 项目理论创新程度1、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不同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尝试建立衡量制度效率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不同制度模式进行分析 ,提高理论说服力。2、在全面研究传统农业保险理论和国内外农业保险实践的基础上,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进行了理性分析,从政府角度对政府行为进行了初步界定,即政府应做什么,怎样做,做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等。3、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运用到农业保险实践,提出在浙江先行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最终实现在省内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灾害损失补偿制度。(二)实际价值农业保险是我国政府支农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但农业保险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即使总结出若干经验也很难嫁接于我省,本课题研究结果,将为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设计提供一个理性和规范的思考,对促进浙江农业保险发展,建设多层次农业灾害损失补偿体系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