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8008793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9.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专题资料20222023年收藏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少辉等: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 895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建设问题的探讨黄少辉1,李柏青2,李 方1,陈 波11.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要:通过对生态旅游理论的探讨,对其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新的观点。重点对广州风景结构与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科学地构建了“一山一水六区七廊”的广州生态旅游景观格局,为广州建设生态型山水旅游城市提供依据。加强广州市生态旅游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优化广州城市景观格局,创造更好的旅游大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关键词:广州市;

2、生态旅游;景观格局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4-0892-05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基于生态学理论之上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理念应用于旅游活动之中,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诉求,实现了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首先提出的。1988年他给出定义如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常规化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

3、植物”。世界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由于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不同的学术团体或学者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众说纷纭。纵观如此多的概念,作者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涵盖二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内涵,点明生态旅游是以自然山水(地脉)的美(风景结构)及其历史文化(文脉)美为主要欣赏对象,强调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之美;二是外延,说明生态旅游以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为依归,强调爱护自然,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不应仅视

4、做是一种旅游产品,而应将其作为指导现代旅游的开发理念。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一切在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如森林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山地旅游,乡村农田风光旅游等。目前广州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区等发展起来的。景观格局是指区域山水景观美及其与历史文化美的空间组合,即由地脉和文脉组成。地脉包括区域的山脉、水脉、森林和环境等,构成区域的自然景观格局;文脉包括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演化出来的区域风格风貌、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形成人文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景观骨架,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的核心。1 广州景观格局与生态旅游发展背景1.1 广

5、州景观格局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白云隽山,珠江秀水”,这是对广州山水风景的逼真描绘。“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这是清代诗人屈大均对这种大风景地貌格局的高度概括。对于景观格局,俞孔坚将其看成风水景观,乃是中国大地之诗情画意1。风景(景观),简单而言即山水地貌等自然环境所形成的风光或景色,它是自然美的反映2。刘沛林认为,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强调“钟天地之灵气,感日月之精光”,也就是说,优美的风景地常常是上好的风水地3。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到止”,认为“藏风聚气,藏风得水”为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中有合水”乃上上之地。风水理论是中国

6、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按照现代环境地理学,靠山面水、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因此,风水结构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人居结构。本文利用传统风水理论构建广州自然景观格局:广州北依九连山脉(祖山),南向伶仃洋,左有罗浮山(青龙砂)、右有青云山(白虎砂)、中有九连山余脉(龙脉)自北向南纵贯广州中部,由桂峰山三角山南昆山(主峰天堂顶海拔1210 m,广州最高峰)大尖山大金山帽峰山(534 m)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72 m,主山)越秀山(71 m,龙头),莲花山为案山。流溪河、珠江为三合水自西北向东南环抱广州市区,石门(天门)为入水口,虎门(地户)是出水口,沿河有赤岗塔、芭州塔、莲花塔锁

7、江,最后在广州南部的虎门注入南海,形成“青山半入城,五脉皆通海” 的理想景观格局,构成广州建设生态型山水旅游城市的基本骨架(图1)。图1 广州自然景观格局Fig. 1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dscape of Guangzhou1.2 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广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北而南形成明显的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平原三级地貌阶梯。广州河流众多,集雨面积超过100 km2的河流有21条,尤以流溪河和增江为最大。广州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好,为多种生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极佳的生境,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热带、亚热带科属的树种

8、共17科,野生动物资源有200多种,其中兽类40多种,鸟类150种,两栖类20多种。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为广州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极佳的自然环境基础。1.3 生态旅游发展特征广州现辖10区2市(县级),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罗岗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和增城市、从化市,总面积7434.4 km2,户籍总人口725.19万人。目前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49个,面积7.5万hm2;有20个森林公园基本建成或在建并向市民开放。1.3.1 全面开展广州生态旅游的景区景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城市公园等生态旅

9、游景区。据广州市旅游局统计,2003年,生态旅游游客达2977.31万人次,仅森林公园一项就接待游客42.96万人次。1.3.2 环境改善以白云山景区为中心,以珠江和流溪河及铁路沿线为重点构成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系统业已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1.1%,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20002002年的三年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共1735 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9.59 m2。截至目前公园总数达到173个,面积达到3033.3 hm2,珠江两岸及市内主要街道两旁进行了美化、绿化,突出了广州花城的美誉。1.3.3 基础较好广州山水相依,林地、河流的绿化保护工作做的较好,城市公园的发展也较早,

10、利用这些较为完备的公益事业再加上原有的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使这些地方的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得到保护,林相得到更新。如云台花园、雕塑公园、莲花山、百花山庄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佳地。1.3.4 吸引力强近年来,广州在原有城市旅游、商务旅游的基础上,开发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产品,吸引了很多只把广州当成旅游过境地的外国游客,延长他们在广州的停留时间。同时开展百万市民看广州,广东人游广东等活动,吸引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市区的居民。1.4 存在问题1.4.1 产品存在差距目前广州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大部分都开展了旅游活动,但与国外生态旅游相比,管理上尚

11、无系统成型的体系,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导致大多生态旅游产品距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还有一定差距,有很大部分仍属大众旅游的范畴。1.4.2 破坏性建设一些景区中存在着破坏性建设的问题,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有些建筑和景区不相协调,这都是开展旅游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环保所造成的。1.4.3 生态建设意识不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偏重城市功能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城市大环境必须要注重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工作的环境。2 生态旅游建设原则2.1 构筑生态山水城市 生态旅游建设要符合广州构筑生态山水城市的定位,建设规模和质量要与广州旅游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创造一

12、个生态环境优良的旅游整体大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开发前先进行科学规划,报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并提出项目可行性意见,防止无规划的乱开发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2.2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特色是旅游吸引的源泉,有个性的东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化内涵是旅游地是否具有地方性和认同性的关键。在考虑生态旅游项目的时候,应对地方特定资源所包含的个性潜力充分考虑,努力加以挖掘。广州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淀积,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内涵都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异。广州的生态旅游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旅游方式、旅游产品设计及旅游设施的建设风格等应突出岭南文化特色。2.3 建设

13、生态旅游示范区 建立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当前各方面的共识,通过示范区积累生态旅游政策、体制、机制、科研、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综合经验,弥补当前的空白状况,尤其应当加强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探索,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起到导向作用。3 生态旅游景观格局根据广州景观格局、生态旅游发展背景和特征,构建“一山一水六区七廊”的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即,白云山、珠江水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城市公园、生态农业旅游区、湿地公园以及东部生态廊道、西部生态廊道、中部生态廊道、江高萝岗新塘生态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和沙湾海鸥岛生态廊道。3.1 白云山白云山是广州名山,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美丽

14、动人的传说,保留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脉连绵,峰峦叠嶂,溪涧纵横,林木葱茏,有“城市之肺”之称。现已建有云台花园、广州碑林、白云索道、白云滑道、能仁寺、鸣春谷等旅游景点。规划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更换林型和林相,如:大力发展水源林和风景林,提高绿化率;增种色叶类、芳香类的树种,增强其生态功能和造景功能;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容量;逐步开发新景点、娱乐活动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将其建设成一个多色彩、多结构、多功能的生态旅游区。3.2 珠江水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是广州最优美、最具灵气的蓝色生态景观。历代羊城八景中有不少珠江的景点,如东海鱼珠、鹅潭夜月、珠水晴波等。珠江的前

15、航道可开辟为旅游航道,重塑广州母亲河的形象,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可以重点建设下列景区景点:黄沙沿江西路,建立一个完善的、与上下九路商业街等近江城市生活热点紧密联结为一体的滨江步行生活场所;新窖镇小洲村规划为水乡风情和生态果园;二沙岛,建设成交高层次的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南海神庙,利用其知名度,重新整理建设有关景点和设施;规划建设近代建筑风貌区,现代建筑风貌区,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区,自然景观协调风貌区,现代化港口风貌区,岭南乡村风情区;进一步完善洲头咀广州城雕广场、大沙头滨江公园、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3.3 生态廊道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质廊道斑块理论,城市中的绿色景观视

16、为分布在城市(基质)中的自然斑块,需要廊道建立起相互联系,进行物流能流的流通转换,才能构成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提出将在广州市域形成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其中包括三条南北向(东部、西部、中部)生态主廊道和四条东西向主廊道。三条南北向廊道即东部生态廊道、西部生态廊道和中部生态廊道。东部生态廊道和西部生态廊道基本沿市域东西行政边界建设;中部生态廊道则位于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在老城区与新城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的生态隔离带。 四条东西向廊道自北向南依次为:江高萝岗新塘生态廊道、大坦沙黄埔新港生态廊道、钟村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海鸥岛生

17、态廊道。3.4 生态旅游区 3.4.1 森林公园森林是最具生态功能的绿色旅游景观,它吸碳吐氧,分泌大量的杀菌芳香物,是空气的清新剂,天然的大氧吧。空气清新,景色翠绿的森林景观令人舒心愉快,对调解精神、增进健康十分有益,迎合当今回归自然的旅游趋向。森林公园是广州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不断完善升级已批建的45个森林公园基础上,规划新建14个森林公园(表1)。推出适销对路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如动植物观赏、登山探险、科普考察、避暑休闲、康体健身、森林浴、森林狩猎等参与性强的项目。表1 规划新建森林公园Table 1 Forest parks in planning

18、hm2公园名称类型地点面积从化市双凤森林公园山岳森林江埔镇667从化市望天西顶森林公园山岳森林鳌头镇1160从化市银林湖森林公园湖泊森林神岗镇976从化市马仔山森林公园山岳森林太平镇215从化市凤凰湖森林公园湖泊森林江埔镇1000从化市大尖山森林公园山岳森林灌村镇913从化市龙潭湖森林公园湖泊森林城郊镇、民乐镇1357从化市达溪森林公园山岳森林良口镇2251从化市三村森林公园山岳森林良口镇2301从化市通天蜡烛森林公园山岳森林东明镇980从化市丹竹坑森林公园山岳森林东明镇724增城市百花森林公园湖泊森林荔城镇1812广东联安湖森林公园湖泊森林福和镇4085广州市天鹿湖森林公园城郊生态黄陂667

19、资料来源: 广州市林业局. 广州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002010), 20033.4.2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集中了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中最精华部分,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资源基础优势,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推进以游养保,既可推进保护区事业的发展,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规划建设5个自然保护区(表2),面积共22067 hm2。3.4.3 风景旅游区风景旅游区类包括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资源类型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珍贵。无论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还是从事文化生态旅游,都

20、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旅游度假区,一般是生态环境优良,度假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完备,游客可充分享受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乐趣。广州现有风景区名胜区、旅游度假区19处。重点建设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莲花表2 规划新建自然保护区Table 2 Nature reserve areas in planning hm2保护区名称面积主要保护对象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自然保护区3747抽水蓄能电站,野生动植物资源广州流溪河(上游)自然保护区7033森林生态系统和水源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2787森林植被、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生物以及温泉的泉源保护大封门大岭山自然保护区7500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广州新垦滨海自然保护区

21、1000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及其栖息繁殖的生态环境资料来源: 广州市林业局. 广州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002010), 2003 山风景区、从化温泉度假区、芙蓉嶂度假区、百花山庄度假村、裕达隆花园、天湖风景区、利泰瀑布、丹水坑风景区等。此类型主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扩大规模和范围,优化现有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游乐康体、疗养健身、体验民俗民情和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活动。3.4.4 城市公园包括综合性公园和主题性公园。在嘈杂喧闹的城市环境中,城市公园是一块净土。林木葱绿,花草遍布,水景盈盈,空气清新,是城市居民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地方

22、。目前,广州共有城市公园69处。建设完善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兰圃公园、青年公园、荔湾公园、晓港公园、东山湖公园、广东树木公园、华南植物园、杨桃公园、广州世界大观、航天奇观、东方乐园、南湖乐园及番禺野生动物园。新建江东公园、二沙岛公园、东风公园、燕岭公园、七星岩公园、古海遗址公园、赤港塔公园、花地湾公园等,每个公园应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在市场细分中平分秋色。城市中心的苗圃要逐步改造成城市公园,在市内珠江、河、湖两岸设宽度30 m以上的绿化带,使广州市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给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环境。3.4.5 生态农业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是一项农业与旅游结合,生产与市场结合的旅游产品,是一

23、项集生产、观赏、科普、考察、参与、游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广州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如庄园农业、水乡农业、果菜荷塘等田园风光,对城市民极具吸引力。生态农业区以农业文化为内涵,以田园风光、农耕活动以及传统的乡情习俗为资源,让游客在观赏田园风光,在了解现代生态农业、品尝岭南佳果、参与农事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游客的见识,接近自然,从而树立生态环境的意识。近期重点建设海珠区万亩果林及瀛洲生态公园、芳村花卉中心、番禺万顷荷香度假区、横沥生态旅游度假区、朱村荔枝世界、仙村果树农庄、增城万亩荔枝林、长洲生态果园、从化荔枝观光园等。此类旅游区一般离城区较远,而且面积较大,应完

24、善景区与城区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增强可进入性;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旅游线路,增加旅游的趣味性。3.4.6 湿地公园湿地是介于纯陆地生态系统与纯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生态环境4,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湿地公园是通过人类管理以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过程,实现湿地独有物种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并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广州地处东江、西江、北江三江交汇之地,水网纵横。广州的湿地包括:珠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伶仃洋滩涂等5。然而广州的湿地不断缩小,南沙最南端的万顷沙湿地成为广州最后一片大面积湿地,堪称广州的“城市

25、之肾”。这里将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园内将拟建广州首个湿地博物馆。湿地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它的开发建设要与一般的公园区别对待,尽可能保留其原始性。万顷沙湿地处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不仅拥有滨海盐沼、红树林、湖滨滩地等多种景观,而且每年入冬都会飞来成千上万的珍稀候鸟。不仅可以发挥湿地的景观美学价值,更可开展观赏鸟类的科普活动。4 结论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环境意识提高的综合表现,不仅完整的保护了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生活经历,更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可以提升地区形象。广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观光、商务、美食旅游十分发达,但最能体现广州生态山

26、水城市特色的生态旅游却是薄弱环节。广州生态旅游建设规划要以原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多样的优势,将山地类、湖泊类、海洋类、生物类多种生态旅游资源合理的组合、加工,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提升产品品质,重点开发观赏、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农业观光等产品,力争与国际接轨,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对外交往最前沿阵地的地缘优势,改善观光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海外游客。加强广州市生态旅游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优化广州城市景观格局,创造更好的旅游大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生态旅游将促进广州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环境效益、社

27、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 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17.YU Kongjian. Origin of Ideal Landscape: Cultural Meaning of FengshuiM. Beijing: Business Press, 1998: 17.2黄少辉, 陈涛, 李方. 三亚市风景结构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2): 103. HUANG Shaohui, CHEN Tao, LI Fang. The research of the landscape and tou

28、rism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J. The Research of World Geography, 2005, 14(2): 103. 3刘沛林. 风水: 中国人的环境观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341-345.LIU Peilin. Fengshui: The Enviromental Concept of Chinese 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Public Company, 1995: 341-345.4广州市城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辉煌的广州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 13.Guagnz

29、hou Committee of City Celebration. Resplendent GuangzhouM. Guangzhou: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1996: 13.5匡耀求, 黄宁生. 关于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J. 生态环境, 2005, 14(1): 134.KUANG Yaoqiu, HUANG Ningsheng.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wamp inSwamp PactJ. Ecology and Entironment, 2005, 14(1): 134.On the construction of

30、Eco-tourism in GuangzhouHUANG Shaohui1, LI Boqing2, LI Fang1, CHEN Bo1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China; 2. Tourism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co-tourism,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31、a new opinion about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meaning of eco-tourism. After analyzing Guangzhou citys landscape structure, eco-tourism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eco-tourism landscape structure of Guangzhou and provides gi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Guangzhou. Key words: Guangzhou city; eco-tourism; landscape structur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