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879009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电网络公司06年市广网工程设计及施工规范(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 共34页宿迁市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规范(试行)第一章 总则1.0.1为了使宿迁市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使用于宿迁市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的有线电视光缆、电缆混合网络(HFC)、光缆和电缆传输线工程和电缆分配网工程的设计及施工。1.0.3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合理的投资建成一个以HFC接入为主导的可运营可管理的有线电视综合信息平台,满足未来高速上网、门户网站业务、局域网互连、视频点播、交互式游戏、远程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多种业务需

2、求,开展多功能增值数据业务,成为宿迁市公众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宿迁市政治、经济、科教、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0.4 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宿迁市城乡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1.0.5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工程设计必须经专业设计单位或依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报请省、市网络公司审批,批准方可进入工程实施。1.0.6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必须经依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施工单位承担。1.0.7 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未规定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第二章 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2.1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规划要求2.1.1规划依据:

3、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80-2001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GJ50200-94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6510-199X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BG50200-19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Y/121-1995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Y/T131-1997有线电视网中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合测量方法GY5065-1998市、县级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测量方法2.1.2 系统的传输模式为1310nm双向传输HFC(光纤同轴混合)模式。2.1.3 系统的拓扑结构整体为环型+星型+树型结构。2.1.3.1 系统设一个总

4、前端和若干个分前端,总前端和分前端之间为物理环行(逻辑星型),为一级光网络,具有网络自愈保护功能。注:先设立地理位置较合理的分前端,等将来业务发展成熟后分前端形成环网。总前端与分前端光缆芯数不低于16芯。2.1.3.2 系统的总前端、分前端到各个光节点为二级光网络,网络结构为星型。2.1.3.3 系统中光节点大小,为了满足今后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节点逐步缩小到500户以下。对于新建小区、楼宇的光节点必须一步设计、建设到位:350户2.1.3.4光节点的选取,应按照光纤到路边(小区)、街道、单位团体的原则实施,光节点光纤数量,既考虑将来多功能开发,又本着节约成本原则,建议在各光节点处预留至少4根

5、光纤,其中一根传送下行信号,一根回传,一根预留多功能开发,一根备用。2.1.3.5同轴分配网络为集中分配、对称性星树型结构,有利于上行/下行电平必然一致。放大器级联数不超过2级(不含光接收机放大部分)。2.1.3.6楼栋分配系统结构星型结构,采用有源(或无源)集线器(HUB)进行信号分配,HUB一般设置在楼栋的中间层。2.1.3.7在网络设计时,避免使用分支损耗大于12db的分支器,尽量采用分配器作分路器材,以保证各支路上行路由的总损耗之和(电缆及分路器材传输损耗之和)近似相等。2.1.4光发射机选择要统一,发射功率要基本一致,有利于互为备份,且每个光发射机所带的分光器路数个数要保持在5左右。

6、2.1.5光接收机(光站)接收功率应在-2-0dbm,为四端口高电平输出,电平为108dbuv。2.1.6光接收机(光站)输出不宜插入大于12db分支损耗的分支器。2.1.6系统带宽及频率规划2.1.6.1 系统带宽为:860MHz。2.1.6.2 频率规划(见下图)2.1.6.3 有线电视频率具体安排(见下表)名 称频率范围传输信号上行频段5MHz-65MHz数据回传IP语音回传地址码回传状态检测回传保护频段65MHz-87MHz下行频段87MHz-108MHz调频广播110MHz-550MHz55个PAL制电视频道550MHz-860MHz数据下行IP语音下行数字电视2.1.7 下行传输系

7、统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序号项 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1系统输出口电平(dB)663,应考虑TV、DTV和DATA等业务需求,设计值为724,我市设计为694770(单声道或立体声)2系统输出口频道间载波电平差任意频道间(dB)108(任意60MHz内)8(VHF)相邻频道间(dB)36(任意600kHz)伴音对图象(dB)-173 -3频道内幅度/频率特性(dB)任意频道幅度变化范围为2(以载频加1.5MHz为基准),在任何0.5MHz频率范围内,幅度变化不大于0.5。任何频道幅度变化不大于2,在载频的75kHz频率范围内变化斜率每10kHz不大于0.2。4载噪比(dB)43(B=5.75MHz

8、)41(单声道)51(立体声)5载波互调比(dB)57(对电视频道的单频干扰)54(电视频道内单频互调干扰)60(频道内单频干扰)6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dB)54-7交扰调制比(dB)46+10lg(N-1)(式中N为电视频道数)-8载波交流声比(%)3-9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dB)54-10色/亮度时延差(ns)100-11回波值(%)7-12微分增益(%)10-13微分相位(度)10-14频率稳定度频道频率(kHz)2510(24小时内)20(长时间内)图象/伴音频率间隔(kHz)5-15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dB)30(VHF)22(其他)-16特性阻抗()757517相邻频道间隔8MH

9、z400kHz18辐射与干扰寄生辐射待定-电视中频干扰(dB)45db ; 输入光功率范围:-4-2dbm; 射频带内平坦度: 0.5;光工作波长:12001600nm; 射频反射损耗:16;链路C/N:51db 链路C/CSO:60db;链路C/CTB:65db; 射频输出信号电平:102-110db2.4.3双向干线放大器正向(主)通道性能参数 序号 项 目 单 位性 能 参 数 测 量 方 法 1 频率范围 MHz 47 (87)550 47 (87)860 2 标称增益 dB 30 30 GB/T11318.8 6.2.1 3 工作增益(有AGC) dB 28 28 4 带内平坦度 d

10、B 0.5 0.75(含双向滤波器) GB/T11318.8 6.2.2.2.1.2.4 5 标称输入电平 dBV72 72 GB/T11318.8 6.2.1 6 标称输出电平 dBV102 102 7 最大输出电平 dBV120 120 GB/T11318.8 4.2.2.2.2 8 增益调整范围 dB 020 020 GB/T11318.8 6.2.1 9 斜率调整范围 dB 027 (固定9) 030 (固定12) 10 输入输出反射损耗 dB 14 16(A类)14 GB/T11318.8 4.2.2.2.5 11 噪声系数 dB 10 12 GB/T11318.8 4.2.2.2.

11、4 12 载波组合三阶差拍比 dB 67 67 SJ/T11175 6.2.1 13 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 dB 61 61 14 载波组合交扰调制比 dB 66 66 GB/T11318.8 6.2.3 15 信号交流声比 dB 66 66 GB/T11318.8 4.2.2.2.11 16 群时延 ns 10(57.75 MHz/62.18 MHz, 47 860 MHz) 10(112.25 MHz/116.68 MHz, 87 860 MHz) SJ/T11175 6.2.2 17 耐冲击电压 (10/700s) KV 5 5 GB/T11318.8 6.2.2 18 标称供电电压(50

12、Hz) V A:60 B:220 注:带内平坦度的测试频率范围为49 MHz 550 (860)MHz,或88 MHz 550 (860)MHz 双向干线放大器反向(辅助)通道性能参数 序号 项 目 单 位性 能 参 数 测 量 方 法 1 频率范围 MHz 530 (65) 2 标称增益 dB 8 14 20 GB/T11318.8 6.2.1 3 带内平坦度 dB 0.75 GB/T11318.8 6.2.2.2.1.2.4 4 标称输出电平 dBV89 91 97 GB/T11318.8 6.2.1 5 最大输出电平 dBV110 GB/T11318.8 4.2.2.2.2 6 输入输出

13、反射损耗 dB 16 GB/T11318.1 4.2.2.2.1 7 噪声系数 dB 12 GB/T11318.1 4.2.2.2.4 8 载波组合二阶 差拍比 dB 52 GB/T11318.1 4.2.2.2.3 9 信号交流声比 dB 66 GB/T11318.1 4.2.2.2.11 10 群时延 ns 30(26 MHz/28 MHz, 5 30 MHz) 20(57 MHz/59 MHz, 5 65 MHz) SJ/T11175 6.2.2 注:在5 MHz30 MHz频率范围,f1=15.25 MHz,f2=23.25 MHz,在f2f1=8MHz处测量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 在5

14、 MHz65 MHz频率范围,f1=31.25 MHz,f2=48.25 MHz,在f2f1=17MHz处测量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 测量时反向放大器输出电平为110 dBV。 双向干线放大器反向(辅助)通道性能参数 序号 项 目 单 位性 能 参 数 测 量 方 法 1 频率范围 MHz 530 (65) 2 标称增益 dB 8 14 20 GB/T11318.8 6.2.1 3 带内平坦度 dB 0.75 GB/T11318.8 6.2.2.2.1.2.4 4 标称输出电平 dBV89 91 97 GB/T11318.8 6.2.1 5 最大输出电平 dBV110 GB/T11318.8 4

15、.2.2.2.2 6 输入输出反射损耗 dB 16 GB/T11318.1 4.2.2.2.1 7 噪声系数 dB 12 GB/T11318.1 4.2.2.2.4 8 载波组合二阶 差拍比 dB 52 GB/T11318.1 4.2.2.2.3 9 信号交流声比 dB 66 GB/T11318.1 4.2.2.2.11 10 群时延 ns 30(26 MHz/28 MHz, 5 30 MHz) 20(57 MHz/59 MHz, 5 65 MHz) SJ/T11175 6.2.2 注:在5 MHz30 MHz频率范围,f1=15.25 MHz,f2=23.25 MHz,在f2f1=8MHz处

16、测量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 在5 MHz65 MHz频率范围,f1=31.25 MHz,f2=48.25 MHz,在f2f1=17MHz处测量载波组合二阶差拍比。 测量时反向放大器输出电平为110 dBV。 2.4.4分支分配器性能指标(1)野外分支分配器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设计;有金属隔离网装置,防止射频干扰,屏蔽良好;铝合金压铸成型,耐候性能好,散热性能好。(2)室内分支分配器锌合金压铸外壳,表面镀锡处理。采用全锡封方式,屏蔽度:5-1000MHz100dB。体积小,重量轻。微带电路设计,性能指标优。安装简单,两边孔位用来固定主体。表面喷漆处理,防氧化、不变色。2.4.5四屏蔽同轴电缆物理发

17、泡高频同轴电缆,优良的防水防潮性能。高频性能好、衰减小、回波损耗高,适用于CATV干线、分支线、用户线。新型护套材料,抗紫外线,延长使用寿命。镀锡铜丝或铝镁合金丝编织网。双镜面,四屏蔽。四屏蔽同轴电缆性能参数表型号5C-FB7C-FB9C-FBRG-6RG-59RG-11内导体材料/直径(mm) Cu/1.0Cu/1.6Cu/2.05CW/1.0CW/0.81CW/1.63绝缘材料/外径(mm) 发泡PE4.8发泡PE6.8发泡PE8.6发泡PE4.7发泡PE3.75发泡PE7.2外导体 64编/A+ 48编/双A120编/A+ 72编/双A 128编/A+ 84编/双A 64编/A+ 56编

18、/双A 64编/A+ 48编/双A 96编/A+ 72编/双A护套材料/外径PVC7.6PVC10.2PVC12.0PVC7.5PVC4.6PVC11.0回波损耗(dB) 20-1820-1820-1820-1820-1820-18特性阻抗() 752.5752.5752.5752.5752.5752.5屏蔽衰减(1000MHz) 100dB100dB100dB100dB100dB100dB电容(pF/m) 545454545454绝缘电阻(M.Km) 500050005000500050005000绝缘试验电压(kV) 1.61.61.61.61.61.6衰减(dB/100m)50MHz4.

19、43.22.45.26.83.3200MHz9.06.45.010.012.76.4300MHz11.28.06.212.115.47.9450MHz14.09.87.914.919.19.7550MHz15.610.78.516.521.111.0750MHz18.512.810.219.424.813.1800MHz20.013.310.420.125.713.61000MHz21.914.812.022.829.015.02.5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2.5.1 系统中所用部件应具备防止电磁波辐射和电磁波侵入的屏蔽性能。室外使用的部件应有良好的防潮、防雨、防霉和抗腐蚀的能力和措施。2.5.2

20、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2.5.2.1 部件及其附件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并便于测试、检修和更换。2.5.2.2 应避免将部件安装在厨房、厕所、浴室、锅炉房等高温、潮湿或易受损伤的场所。2.5.2.3 在室内安装系统输出口用户面板,其下沿距离地(楼)面的高度应为0.3m或1.5m。2.5.3 电缆(光缆)线路路由设计,应使线路短直、安全、稳定、可靠,便于维修、检测,并使线路避开易受损场所,减少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2.5.4室外线路敷设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2.5.4.1 当用户的位置和数量比较稳定,要求电缆线路安全隐蔽时,应采用直埋电缆敷设方式。2.5.4.2 当有可供利用的管道时,应采

21、用管道电缆敷设方式,但不得与电力电缆共管孔敷设。2.5.4.3 对下列情况应采用架空电缆敷设方式:1. 不宜采用直埋或管道电缆敷设方式; 2. 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并需要扩充和调整; 3. 有可供利用的架空通信、电力杆路。 2.5.4.4 当有建筑物可利用时,支干线和入户线宜采用墙壁电缆敷设方式。2.5.5 电缆与其它架空明线线路共杆架设时,其两线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种 类间 距(m)1kV10kV电力线2.51kV及以下电力线1.5广 播 线1.0通 信 线0.62.5.6 电缆在室内及楼道内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2.5.6.1 在新建和有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内,必须采用暗

22、管敷设方式。2.5.6.2 在已建但没有条件进行暗管敷设的建筑物内,楼道线路必须采用明管敷设方式。2.5.6.3 不得将电缆与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2.5.7 分配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可安装在楼内的墙壁上。当需要安装在室外时,必须采用防雨型设备,距地面不应小于2m;连接电缆的输入/输出口处,电缆必须有滴水弯。2.6 防雷、接地、供电与安全防护2.6.1 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有防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措施。2.6.2 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安装放大器的电杆应将电缆外层屏蔽接地。2.6.3 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在靠近电缆进入建筑物的地方,应将电缆的外

23、导电屏蔽层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6.3.1 架空电缆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增设避雷器,并应将电缆外导体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2.6.3.2 进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2.6.3.3 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2.6.4 不得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降至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防碍车辆的通行,其吊线应作接地处理。2.6.5 支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应设置在光接收机的输出口处。2.6.6 当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设在电缆的上方,与电缆的距离应

24、大于0.6m。 第三章 系统的工程施工3.1 一般规定3.1.1 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并应遵守本章的规定。3.1.2 系统的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3.1.2.1 施工单位必须执有系统的工程施工执照。3.1.2.2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批准。施工人员应熟悉有关图纸并了解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等。3.1.2.3 施工所需的设备、器材、辅材、仪器、机械等应能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3.1.2.4 新建建筑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预埋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洞、沟、槽、基础、楼地面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1.2.5 施工区域内应能保证施工

25、用电。3.1.3 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3.1.3.1 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3.1.3.2 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3.1.3.3 允许同杆架设的杆路及自立杆杆路的情况。3.1.3.4 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情况和预留管道的情况,以及各管道作出路由标志情况。3.1.3.5 在施工现场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的情况。3.1.4 施工前应对系统使用的材料、部件和设备进行下列检查:3.1.4.1 按照施工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3.1.4.2 各种部件、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3.1.4.3 产品外观应无变形、破损和明显脱漆现象。3.1

26、.4.4 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3.2 干线架设3.2.1 架设架空电缆时,应先将电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电缆卡挂在吊线上。挂钩的间距宜为0.50.6m。根据气候条件,每一杆挡均应留出余兜。3.2.2 在新杆上布放和收紧吊线时,要防止电杆倾斜和倒杆;在已架有电信、电力线的杆路上加挂吊线时,要防止吊线上弹。3.2.3 架设墙壁电缆应先在墙上装好墙担,把吊线放在墙担上收紧,用夹板固定,再用电缆挂钩将电缆卡挂在吊线上。墙壁电缆沿墙角转弯,应在墙角处设转角墙担。3.2.4 电缆采用直埋方式,必须使用具有铠装的能直埋的电缆,其埋深不得小于0.8m,应埋在冻土层以下。紧靠电缆处要用细土覆

27、盖10cm,上压一层砖石保护。3.2.5 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应先清扫管孔,并在管孔内预设一根铁线,将电缆牵引网套绑扎在电缆头上,用铁线将电缆拉入到管道内。敷设较细的电缆可不用牵引网套,直接把铁线绑扎在敷设的电缆上。3.2.6 当架空电缆和墙壁电缆引入地下时,在距地面不小于2.5m的部分应采用钢管保护;钢管应埋入地下0.30.5m。3.2.7 布放电缆时,应按各盘电缆的长度根据设计图纸各段的长度选配。电缆需要接续时应严格按电缆生产厂提出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接续方法有:3.2.7.1 对同型号的电缆用电缆连接头连接;3.2.7.2 对不同型号电缆用电缆专用转接头(如-12/-9,-12/-7)连接

28、;3.2.7.3 直接连接:把两段电缆的端头剥开,把屏蔽层和芯线分别焊接,在连接处用绝缘胶布隔开并作防水处理。3.2.8 光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3.2.8.1 光缆敷设前,应使用光时域反射仪和光纤衰耗测试仪检查光纤有无断点,衰耗值应符合设计要求。3.2.8.2 核对光缆的长度,根据施工图上给出的实际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及其它障碍物处;架空光缆的接头与杆的距离不应大于1m。3.2.8.3 布放光缆时,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技术处理,并应采用具有自动控制牵引力性能的牵引机;其牵引力应施加于加强芯上,并不得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

29、不宜超过1km。布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3.2.8.4 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它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安装光缆接头护套。3.2.9 架空光缆敷设时端头应采用塑料胶带包扎,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宜小于8m,并将余缆盘成圈后挂在杆的高处。地下光缆引上电杆必须用钢管穿管保护;引上杆后,架空的始端应留余兜。3.2.10 管道光缆敷设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由人工逐个入孔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3.2.11 在桥上敷设光缆时,宜采用牵引机和中间人工辅助牵引。光缆在电缆槽内布放不宜过紧,在桥

30、身伸缩接口处应做35个“S”弯;每处宜余留0.5m。当穿越铁路桥面时,应外加金属管保护。光缆经过垂直走道时,应绑扎在支持物上。3.3 支线和用户线3.3.1 支线宜采用架空电缆或墙壁电缆,架设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沿墙架设时,也可采用线卡卡挂在墙壁上,卡子间的距离不得超过0.8m,并不得以电缆本身的强度来支承电缆的重量和拉力。3.3.2 采用自承式同轴电缆作支线或用户线时,电缆的受力应在自承线上;在电杆或墙担处将自承线与电缆连接的塑料部分切开一段距离,并在切开处的根部缠扎三层聚氯乙烯带,并应缩短自承线,用夹板夹住使电缆产生余兜。3.3.3 采用自承式电缆作用用户引入线时,在其下线端

31、处应用缠扎法把自承线终结做在下线钩、电杆或吊线上。3.3.4 安装放大器应符合下列要求:3.3.4.1 在架空电缆线路中,放大器应安装在距离电杆1m的地方,并固定在吊线上。3.3.4.2 在墙壁电缆线路中,放大器应固定在墙壁上。吊线有足够的承受力,也可固定在吊线上。3.3.4.3 在地下穿管或直埋电缆线路中放大器的安装,应保证放大器不得被浸泡,应将放大器安装在地面以上。3.3.4.4放大器输入、输出的电缆,均应留有余量;连接处应有防水措施。3.3.5 用户线进入房屋内可穿管暗敷,也可用卡子明敷在室内墙壁上,应做到牢固、安全、美观。3.3.6 在室内墙壁上安装的系统输出口用户盒,应做到牢固、美观

32、、接线牢靠;接收机至用户盒的连接线应采用阻抗为75,屏蔽系数高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宜超过3m。3.4 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3.4.1 系统工程的防雷接地,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新建工程接地装置的埋设宜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对隐蔽部分应在覆盖前及时会同有关单位随工检查验收。3.4.2 线路放大器的外壳和供电器的外壳均应就近接地。3.4.3 架空电缆中供电器的市电输入端的相线和零线,对地均应接入适用于交流220V工作电压的压敏电阻。3.4.4 重雷区架空引入线在建筑物外墙上终结后,应通过接地盒在户外将电缆的外屏蔽层接地。用户引入线户外连接经接地盒连至建筑物内分配器、分支器直至用户输出口。3.4.5 在

33、施工过程中,应测量所有接地装置的电阻值。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的长效降阻剂。3.5系统的调测3.5.1 系统的工程各项设施安装完毕后,应对个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测,以使系统达到设计要求。3.5.2 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3.5.2.1 放大器的供电电源,应符合设计要求。3.5.2.2 在每个放大器的输出端或输出电平测试点应测量其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并通过调整放大器内的衰耗均衡器,使其输出电平达到设计要求。3.5.3 各用户端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应达到设计要求。在一个区域内(一个分配放大器所供给的用户)多数用户的电平值偏离要求时,应重新对分配放大器进行调整,使之达到要求。当系统较大,用户数较多时,可只抽测10%20%的用户。3.5.4 调试中应作好记录(调试记录表的格式如下)。 放大器测试记录表放大器编号放大器型号输入电平(dB)补偿间隔输出电平(dB)衰减均衡部位低端高端电缆型号距离(m)低端高端测试时间气候仪器型号测试人 第 页 共 3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