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层网络技术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97753827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二层网络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二层网络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二层网络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大二层网络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层网络技术(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二层网络技术背景及主要技术方向一、为什么需要大二层传统的三层数据中心架构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应付服务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纵贯式大流量,同时使网络管理员能够对流量流进行管理。工程师在这些架构中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来优化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路径和支持连接冗余,通常将二层网络的范围限制在网络接入层以下,避免出现大范围的二层广播域;虚拟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需求,既虚拟化引入了虚拟机动态迁移技术。从而要求网络支持大范围的二层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三层网络统治数据中心网络的局面。具体的来说,虚拟化技术的一项伴生技术虚拟机动态迁移(如VMware的VMotion)在数据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虚拟机迁移要求虚拟机迁移前后的IP和MAC地址不变,这就需要虚拟机迁移前后的网络处于同一个二层域内部。由于客户要求虚拟机迁移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机房之间的迁移,所以使得数据中心二层网络的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大二层网络这一新领域专题。【思考1、IP及MAC不变的理由:对业务透明、业务不中断】【思考2、IP及MAC不变,那么为什么必须是二层域内?IP不变,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基于IP的寻址(三层),那么只能实现基于MAC的寻址,既二层寻址,大二层,顾名思义,此是二层网络,根据MAC地址进行寻址】 传统网络的二层为什么大不起来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区域”对应VLAN的划分。

3、相同VLAN内的终端属于同一广播域,具有一致的VLAN-ID,二层连通;不同VLAN内的终端需要通过网关互相访问,二层隔离,三层连通。传统的数据中心设计,区域和VLAN的划分粒度是比较细的,这主要取决于“需求”和“网络规模”。传统的数据中心主要是依据功能进行区域划分,例如WEB、APP、DB,办公区、业务区、内联区、外联区等等。不同区域之间通过网关和安全设备互访,保证不同区域的可靠性、安全性。同时,不同区域由于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相互访问数据时,只要终端之间能够通信即可,并不一定要求通信双方处于同一VLAN或二层网络。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 STP是二层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协议。用户构建

4、网络时,为了保证可靠性,通常会采用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环路。而二层网络处于同一个广播域下,广播报文在环路中会反复持续传送,形成广播风暴,瞬间即可导致端口阻塞和设备瘫痪。因此,为了防止广播风暴,就必须防止形成环路。这样,既要防止形成环路,又要保证可靠性,就只能将冗余设备和冗余链路变成备份设备和备份链路。即冗余的设备端口和链路在正常情况下被阻塞掉,不参与数据报文的转发。只有当前转发的设备、端口、链路出现故障,导致网络不通的时候,冗余的设备端口和链路才会被打开,使得网络能够恢复正常。实现这些自动控制功能的就是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树协议)。 由

5、于STP的收敛性能等原因,一般情况下STP的网络规模不会超过100台交换机。同时由于STP需要阻塞掉冗余设备和链路,也降低了网络资源的带宽利用率。因此在实际网络规划时,从转发性能、利用率、可靠性等方面考虑,会尽可能控制STP网络范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发展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数据中心的规模与日俱增,不仅对二层网络的区域范围要求也越来越大,在需求和管理水平上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中心区域规模和业务处理需求的增加,对于集群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多,集群内的服务器需要在一个二层VLAN下。同时,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业务部署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基础上,虚拟机的迁移问题也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保证虚拟机承载

6、业务的连续性,虚拟机迁移前后的IP地址不变,因此虚拟机的迁移范围需要在同一个二层VLAN下。反过来即,二层网络规模有多大,虚拟机才能迁移有多远。传统的基于STP备份设备和链路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数据中心规模、带宽的需求,并且STP协议几秒至几分钟的故障收敛时间,也不能满足数据中心的可靠性要求。因此,需要能够有新的技术,在满足二层网络规模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冗余设备和链路,提升链路利用率,而且数据中心的故障收敛时间能够降低到亚秒甚至毫秒级。二、 大二层需要有多大、及技术选型1. 数据中心内大二层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扩展问题,通过大规模二层网络和VLAN延伸,实现虚拟机在数据中心内部的

7、大范围迁移。由于数据中心内的大二层网络都要覆盖多个接入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主要有以下两类技术。1) 虚拟交换机技术虚拟交换机技术的出发点很简单,属于工程派。既然二层网络的核心是环路问题,而环路问题是随着冗余设备和链路产生的,那么如果将相互冗余的两台或多台设备、两条或多条链路合并成一台设备和一条链路,就可以回到之前的单设备、单链路情况,环路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尤其是交换机技术的发展,虚拟交换机从低端盒式设备到高端框式设备都已经广泛应用,具备了相当的成熟度和稳定度。因此,虚拟交换机技术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大二层解决方案。 虚拟交换机技术的代表是H3C公司的IRF、Cisco公司的VSS,其特点是只需要

8、交换机软件升级即可支持,应用成本低,部署简单。目前这些技术都是各厂商独立实现和完成的,只能同一厂商的相同系列产品之间才能实施虚拟化。同时,由于高端框式交换机的性能、密度越来越高,对虚拟交换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框式交换机的虚拟化密度最高为4:1。虚拟交换机的密度限制了二层网络的规模大约在1万2万台服务器左右。2) 隧道技术隧道技术属于技术派,出发点是借船出海。二层网络不能有环路,冗余链路必须要阻塞掉,但三层网络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做ECMP(等价链路),能否借用过来呢?通过在二层报文前插入额外的帧头,并且采用路由计算的方式控制整网数据的转发,不仅可以在冗余链路下防止广播风暴,而

9、且可以做ECMP。这样可以将二层网络的规模扩展到整张网络,而不会受核心交换机数量的限制。隧道技术的代表是TRILL、SPB,都是通过借用IS-IS路由协议的计算和转发模式,实现二层网络的大规模扩展。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可以构建比虚拟交换机技术更大的超大规模二层网络(应用于大规模集群计算),但尚未完全成熟,目前正在标准化过程中。同时传统交换机不仅需要软件升级,还需要硬件支持。2. 跨数据中心随着数据中心多中心的部署,虚拟机的跨数据中心迁移、灾备,跨数据中心业务负载分担等需求,使得二层网络的扩展不仅是在数据中心的边界为止,还需要考虑跨越数据中心机房的区域,延伸到同城备份中心、远程灾备中心。一般情况下,

10、多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路由连通的,天然是一个三层网络。而要实现通过三层网络连接的两个二层网络互通,就必须实现“L2 over L3”。L2oL3技术也有许多种,例如传统的VPLS(MPLS L2VPN)技术,以及新兴的Cisco OTV、H3C EVI技术,都是借助隧道的方式,将二层数据报文封装在三层报文中,跨越中间的三层网络,实现两地二层数据的互通。这种隧道就像一个虚拟的桥,将多个数据中心的二层网络贯穿在一起。也有部分虚拟化和软件厂商提出了软件的L2 over L3技术解决方案。例如VMware的VXLAN、微软的NVGRE,在虚拟化层的vSwitch中将二层数据封装在UDP、GRE报文

11、中,在物理网络拓扑上构建一层虚拟化网络层,从而摆脱对网络设备层的二层、三层限制。这些技术由于性能、扩展性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附录:常见数据中心架构full layer3网络属于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网关部署在接入交换机上,整网通过路由协议控制拓扑和转发路径。这样的网络架构的主要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有大量的运维经验。网络系统稳定且便于维护。但是Full layer3网络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支持虚拟化数据中心虚拟机的自由迁移,所以在进入云计算时代后,Full layer3网络逐渐被淘汰。Full layer2网络是下一代数据中心的网络模型。服务器网关在核心层,整网通过TRILL或是SPB

12、协议控制拓扑和转发路径。这样的网络架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支持大规模的二层网络,能够支持足够规模的虚拟机资源池。但是,这个网络模型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TRILL协议虽然已经标准化(SPB协议正在标准化),但是大规模的二层网络缺乏运维经验。没有运维经验,也就意味着运维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会给业务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在汇聚层上部署EVI特性,通过核心与汇聚之间的IP网络建立Vlink实现二层互通。通过EVI特性将指定的多个二层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大规模二层网络。这样就可以实现虚拟机大规模池化功能。同时,可以避免使用TRILL或是SPB协议带来的运维风险。PS:常规IP包转发过程中,源IP及目的IP保持不变,源MAC与目的MAC不断发生变化,既源MAC是自己的mac,目的mac是下一跳(主机或者路由器)的mac;路由器将数据转发出去的阶段,需要知道下一跳的mac地址,通过arp协议获取,并存储在路由器的arp表内,供下次查询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