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97728028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26.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必背)(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药学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导言考什么?一一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一一突出重点,引导学习。如何学?一一抓住重点,博闻强记。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 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1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

2、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

3、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 ,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 书。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 30卷, 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 .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 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4、而且在生物、 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卓越贡献。思考:为何称为“纲目”。6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 赵学敏。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 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 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7 .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 1卷。一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

5、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第二单元 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等。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迪世。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

6、的作用性质,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二、四气的确定依据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故四气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 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 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四气的所示效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 等作用。温热药具有 温里散寒、补火

7、助阳、温经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有些药物,还标以 大热、大寒、微温、微寒 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六、四气的临床意义1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 之炮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 .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4 .对于真寒假

8、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第二节也蜕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 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依据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苜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 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

9、能解释归纳其生津止渴作用, 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由此可知,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 .辛:能散、能行,有 发散、行气、活血 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苜、红花,都有辛味。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2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的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茂、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 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

10、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3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 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 均当慎用。4 .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 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桅子、黄苓清 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

11、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 称为苦寒燥湿。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5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如治凄痈、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疱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6 .涩:能 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 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7 .淡:能

12、渗、能利,有 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意四仁、通 草等。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一)意义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 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茜与石斛虽 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茜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二)原则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 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昧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三)规律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

13、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麦冬、黄茜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茂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 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

14、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1 .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 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 .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 .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 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4 .药物的效用: 药物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

15、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 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 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三、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临床应用1 .顺其病位选择用药如治疗

16、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又如治疗病位在下的脚 气肿痛,常选用药性沉降的黄柏、苍术(以沉降为主)、牛膝等。2 .逆其病势选择用药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泻脱肛,常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再配用药性升浮而能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等; 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药性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黄等。3 .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之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常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至于以何 为主,以何为辅,当 据情酌定。如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性升浮之桔梗, 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 。五、阴阳属性升浮

17、属阳,沉降属阴。六、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 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是药物作用的 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 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二、理论基础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 .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 入肺,陈

18、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2 .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 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四、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 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 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

19、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苓、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 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第五节有毒与无毒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一、含义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 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二、毒的特性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 极

20、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如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 “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以上文献中,“毒”即是指“药”。药物的偏性。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 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古人常将药物的这 种偏性称之为“毒”。总称。广义的“毒”虽

21、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 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 也就是说, 广义的“毒”是指药 物偏性的总称。三、确定依据1 .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 分甚微。2 .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 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四、影响有毒无毒

22、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 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 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 .品种混乱 有些人不辨真伪,误将混淆品种作正品使用,引发中毒。如有的地区将有毒的香加皮作 五加皮入药,导致中毒。2 .误服毒药 有些人迷信传说和文献错载,误服有毒中药,致使中毒。如有人误信马钱子能避孕,取 七粒捣碎服,遂致中毒死亡。3 .用量过大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不必严格控制剂量,在求愈心切的心

23、理支配下, 盲目加大用量,导致中毒。如有人过量服用人参或大面积涂敷斑螫而致中毒死亡。4 .炮制失度 有些有毒药生用毒大,炮制后毒减。若炮制失度,毒性不减,即可引发中毒。如有人服 用含有炮制失度的草乌制剂而致中毒。5 .剂型失宜 有些药物在服用时对剂型有一定要求,违则中毒。如砒石不能作酒剂,违之则毙命 。6 .疗程过长 有些人误认为中药均无毒或毒性甚小,长期使用有毒的中药或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 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 .配伍不当 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中西药联用不合理等,也会导致不良反应。8 .管理不善 有些单位对剧毒药管理不善,造成药物混杂,或错发毒药,遂致中毒。如有人在调剂

24、时, 误将砒石当花蕊石等发给病人,造成中毒身亡。9 .辨证不准 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明为脾虚泄 泻,反用大剂黄连,致使清泄加重。10 .个体差异 各个体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相异 ,乃至高度敏感,也常引起不良反应。如白芍、熟地、 牡蛎,本为无毒之品,常人服之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有个别病人服后引起过敏,临床时有报道。11 .离经悖法 无论是应用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及中成药,都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引发或轻或重的不良反应。六、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 .用量要适当,采用 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

25、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 .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第三单元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而高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所谓 初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等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机体 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

26、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反推而得。三、表述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一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截疟”,“治痿”,“主头风、耳聋,“延年”等。四、分类1 .按中医辨证学分类中药的功效是与中医辨证方法相应而生,每一种中医的辨证方法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中药功效群。(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清里热、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等;对应阴阳辨证 的有滋阴、敛阴、补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

27、辨证的功效: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疣、七情、饮食劳伤等辨证相对应。如对应六淫与疫历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 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等;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等;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利水、逐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清肺、润肺等;对应脾脏的

28、有补脾、温脾等;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平肝等。(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等。(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凉血解毒。(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如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这种分类法,突显了中药学与中医辨证的紧密关系,有助于深入掌握与研究提高中药的功效。2 .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

29、、消除病 理产物等。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2)对症功效: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等。(3)对病证功效: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痹证、黄疸、肺痈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疗效,如截 疟、祛风湿、利胆退黄、消痈排脓等。(4)对现代病症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 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 子降血脂,天

30、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第二节主治病证一、含义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二、认定中药主治病证的认定,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其与中药功效的认定一样,也经历了漫 长的历程。三、表述一般说,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即:1 .病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 伤等。2 .证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3 .症状名类主治病证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 等。第三节相互关系一、

31、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明末清初之前,二者常相混杂表述,且多用初级功效,少用高级功效。二、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如“治热痢”是黄连的初级功效,提示黄连的适用范围为“热痢”;而去掉“治”字后,“热痢”就 是它的主治病证,成了它“治热痢”功效的依据了。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在论述中药时,往往从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 机制或偏性所在;功

32、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 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 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第四单元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第一节配伍一、配伍的含义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二、配伍的目的1 .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

33、发汗解表的作用。2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 .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就是指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 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2 .内容(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 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

34、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茜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甚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 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旗子,因莱旗子能削弱 人参的补气作用。辨证看待相恶:两药是否相恶,与所

35、治证候有关。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廉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旗子行气消积,又会 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廉子,其功更神。”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十八反”(见“用药禁忌”)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相须、增强、广常用配伍药效七情配伍Y

36、L毒性I相使JY相恶 降庭v相畏(部分)*配伍禁忌广噌强:相反广相畏(部分)二I降低孑卜有选择配伍I相杀 1练习题:多项选择题配伍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或禁止的是()A.相畏 B.相恶C.相使 D.相反E.相杀答疑编号 0019040101【正确答案】BD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A.相恶B.相畏C.相须D.相杀E.相反答疑编号 0019040102【正确答案】BD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A.相反B.相使C.相杀D.相须E.相恶答疑编号 0019040103【正确答案】BD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有()A.相畏B.相反C.相使D.相恶E.相杀答疑编号 0019040104【正确答案】AE(二

37、)君臣佐使1 .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 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内容(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 药物。(3)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

38、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 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 使其合力驱邪。第二节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各论讲解)四个方面。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的含义即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菽、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 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篓贝菽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三)十九畏:硫黄畏朴硝

39、,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 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二、妊娠禁忌(一)妊娠禁忌的含义即指有些中药能损害胎元或导致堕胎,在妊娠期应予以避忌或慎用。(二)妊娠禁忌药确定原则(分类)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螫、马钱子、蟾酥、 川乌、草乌、藜芦、胆矶、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破气行滞、攻下药、辛热及

40、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苜、红花、桃仁、 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等。三、服药食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黏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 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应用时,须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需要区别对待: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烈性酒;肝阳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 阳之品;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类食品,等等。第三节剂量、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41、。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两=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 1钱=3g.1分=0.3g. 1厘=0.03g。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三、确定剂量的依据(一)药物的性质性能1 .药材质量:质优力强者,用量宜小些;质次力不足者,用量可大些。2 .药材质地:花叶类质轻之品用量宜轻,金石、贝壳类质重之品用量宜重;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 宜重。3 .药物的气味: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药,用量宜重;气味浓厚作用峻猛的药,用量宜轻。4

42、 .有毒无毒:有毒药.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得超出安全范围;无毒药,剂量变化幅度较大,可适当增加 用量。(二)用药方法1 .方药配伍:单味应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作主药时用量宜稍大,而作辅药时 则用量宜小些。2 .剂型: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3 .使用目的:如以槟榔行气消积用 615g即可,而驱绦虫则需用 60120g。(三)患者情况1 .体质:在以祛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以补虚为主时,脾胃强健者,用量宜 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轻小。2 .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量宜减小;而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

43、用量宜大些。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5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3 .性别: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宜减量。4 .病程:新病正气损伤较轻,用量可稍重;久病正气损伤较重,用量宜轻些。5 .病势: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6 .生活习惯与职业: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不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用量宜轻,反之则 用量宜重。(四)因时、因地制宜依据气候的冷暖和地域的干燥或潮湿增减用量等。第四节煎服法一、特殊煎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

44、用也存在差异。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生川乌、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治疗特殊需要,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后下如薄荷、白豆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包煎蒲黄、海金沙等因 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含淀粉、粘液质较多 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 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另煎如

45、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烽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融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有些不但价格昂贵, 而且成分难溶于水或易被破坏的药,宜研粉冲服,如牛黄、羚羊角、琥珀等。煎汤代水 如灶心土。二、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 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1.空腹服 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

46、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2.饭前服因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宜饭前服用。3.饭后服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4.睡前服如安神药用于安眠时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便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便治疗梦遗滑精;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5.定时服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以便力挽狂澜。(二)服药次数般疾病多采用 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

47、力持续,顿挫病势;病情缓轻者,亦可间日服或煎汤代茶饮,以图缓治。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以免因量大再致吐。(三)服药冷热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特别是以辛温发表药治风寒表实证,不仅宜热服,服后还需温覆取汗。至于热病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饮冷者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饮冷者仍以温服为宜。此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宜用温开水送服。第五单元解表药各论每一单元如何讲解开篇语单味药物总结每味药如何讲解【来源】【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功

48、效【主治病症】【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药理】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 解表药。性能功效:本类药多具 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 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习惯上常将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 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主能疏散风热

49、,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配伍】临床应用时,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 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注意: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 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发汗力猛):风寒表实无汗证。配桂枝。宣肺平喘:咳喘。a.风寒袭肺:杏仁、甘草。b.肺热咳喘:石膏、杏仁、甘

50、草。利水消肿:水肿兼表邪者。【配伍】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两药相合,发 汗解表力强,治 风寒表实无汗功著。麻黄配苦杏仁:麻黄辛温宣散,功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苦杏仁苦温润降,功善平喘止咳,略兼宣 肺。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 尤宜。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石膏辛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解肌。两药 相合,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 肺热咳喘效佳。桂枝发表解肌(发汗力弱):风寒表实无汗及风寒表虚有汗(有汗能止,无汗能发)。温通经脉:寒凝血脉证(痛经、闭经);寒湿痹痛。通阳化气(助阳化气):

51、阳虚证(心阳不足心悸、胸阳不通胸痹、脾胃虚寒 )、痰饮证等。注意:阴虚阳盛、孕妇慎服。【点击按钮】为了让您更好的理解“桂枝的配伍意义”,以下的文字请您查阅:【配伍】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温,功能发表助阳、温通经脉;白芍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止汗。 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麻黄与桂枝的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都能发汗解表,治疗 风寒表实无汗 证,常相须为用。同中之异:其中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味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喘以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52、,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为麻黄所不备。紫苏发表散寒:解表力弱。应用:外感风寒轻证。行气宽中:胸腹气滞证。安胎: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等。用法:苏叶长于发散风寒,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生姜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轻证。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温肺止咳:风寒客肺的咳嗽。解毒:解鱼蟹毒和解药物毒(天南星、半夏中毒)。特点:素有“呕家圣药”之称。荆芥散风解表:辛而不烈,微温不燥,既 散风寒,又散风热。应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皆宜。透疹(宣散透疹):麻疹外出不畅。止痒(祛风止痒):风疹皮肤瘙痒。疗疮:疮疡初起。炒炭止血:血,吐血,便血、崩漏。用法

53、:荆芥穗发汗力强。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加豌I剌茶防风祛风解表: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对应病 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风疹瘙痒。胜湿止痛:配伍引经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应用:一身之风寒湿痹痛。解痉:破伤风等。小儿惊风。羌活与藁本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两药均能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湿痹证等。同中之异:发散表邪,羌活之力大于藁本;治疗头痛,羌活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项强痛,藁本长于治疗外感风寒 之颠顶头痛;除湿止痛,羌活优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以此为异。细辛祛风散寒: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

54、肢体疼痛较甚者),特点:外散风寒,内扶阳气。应用: 阳虚感冒。通窍止痛:特点:鼻渊头痛。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如小青龙汤。注意:用量v 3g。辛不过钱。白芷发散风寒: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通窍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燥湿止带:风寒湿痹,寒湿带下。消肿止痛:疮疡肿痛。 ft A J香耨发汗解表: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和中化湿:暑湿证一泄泻、呕恶等。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苍耳子散风寒:风寒感冒。通鼻窍:治鼻渊要药。除湿止痛,止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应用:1) 一身上下湿痹拘挛;2)风疹瘙痒。汪思:有小母。3 1

55、31 看事十大散风寒:风寒头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鼻渊、鼻塞、鼻流浊涕)。风寒头痛鼻塞。煎煮方法:包煎。圉制率桌西河柳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心经。功效:发表透疹,祛风除湿。主治病证:1)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2)风寒湿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10g。外用:适量,煎汤擦洗。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风热表证、风温初起。清利头目:头痛、目赤、口疮等。利咽:风热咽喉肿痛等。透疹:应用:1)风疹瘙痒;2)麻疹外出不畅等。疏肝:肝气郁滞,胸闷胁胀。注意: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期X3霹皆牛茅子药性特点:味辛苦,性寒,能升浮能沉降。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宣肺利咽:1)肺热咳

56、嗽痰多;2)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瘴腮。解毒透疹:麻疹不畅,风疹瘙痒。消肿疗疮:热毒疮肿,瘴腮。注意:兼可通便,便清者慎服。 1K 4*蝉蜕药性特点:质轻升浮,虫类药搜风。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透疹止痒:1)麻疹不透;2)风疹,皮肤瘙痒等。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翳障。息风止痉:破伤风,小儿夜啼等。注意:孕妇慎服。桑叶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期。清肺润燥:清润中兼以通络。应用:肺热燥咳。平肝明目: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凉血止血:血热妄行证。注意:多用生桑叶, 止咳用蜜炙桑叶。K 5JT 菊花疏散风热:散风热之力和缓。应用:1)风热感冒;2)温病初期。平肝明目

57、:既平肝又清肝。应用: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清热解毒:疮疡肿毒。注意: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桑叶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 痛、目眩等。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血热证、自汗盗汗等;菊花又能 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葛根解肌退热:解肌效优,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应用:1)项背强痛;2)外感表证等。生津:用于消渴病及热病伤津口渴。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升阳止

58、泻: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柴胡解表退热:解热效优,肌表之热、 半表半里之热 皆可清退。1)感冒高热;2)少阳病之寒热往来。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升举阳气:阳气下陷之子宫下垂、脱肛等。【配伍】柴胡配黄苓:柴胡善疏散退热;黄苓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 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升麻发表透疹:发表力较弱。应用:风热头痛,治阳明头痛最宜,麻疹不透。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应用:热毒疮肿,丹毒,瘴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升举阳气: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柴胡、葛根与升麻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三药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

59、头痛以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同中之异: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再 次之;葛根与升麻还同能透疹,用于麻疹不透,其中升麻优于葛根。不同点: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蔓荆子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头痛。清利头目:质轻升浮,主散头面风热之邪。应用:治偏正头痛要药,又治头晕目眩等。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体拘急。淡豆豉来源:豆科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功效:解表,除烦。主治病证

60、:1)风热表证。2)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浮萍性味归经:辛,寒。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主治病证:1)风热表证。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10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捣汁饮。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木贼来源: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主治病证:1)风热目赤,翳障。2)血热下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10g;或入丸散。使用注意:本品疏散清泄,故气血亏虚者慎服。第六单元清热药一、概念:以清解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药性大多寒凉,味多苦。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等。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等。二、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1 .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烦渴、澹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以及肺 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2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脾胃湿热之胃脱胀闷、纳呆、呕恶、口腻等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尿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