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604934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00.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8页 共38页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1.1选题背景和意义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经济周期阶段的文献综述1.2.2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文献综述1.3研究思路与方法1.4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2.1我国经济周期阶段及特点2.1.1经济周期阶段划分及特点2.2.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周期阶段划分和特点2.2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2.3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2.3.1乘数加速数原理2.3.2固定资产投

2、资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影响2.3.3经济周期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第三章: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分析3.1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3.2相关性分析3.3ADF单位根检验 3.3.1单位根检验的基本原理 3.3.2单位根检验的过程3.4协整分析 3.4.1协整分析的基本原理 3.4.2协整分析过程3.5误差修正模型 3.5.1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原理 3.5.2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过程3.6Granger因果检验3.6.1因果检验的基本原理 3.6.2因果检验的过程3.7小结第四章:我国投资策略的调整4.1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现状4.2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表现4.3政策建议第一章 引言1.1选题的

3、背景与意义1.1.1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快的增长。投资的高速增长一直是近年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中,投资由于其波动较大,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影响也比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虽然经济过了不断的改革,但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为投资主题和相应的投资决策,运行机制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这样的投资体制和格局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在以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抓住国内国际的战略机遇,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实现小康目标,在发展中解决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集中有限的资源,财力物力办大事都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1997年以后,由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状态,出口一时间难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国内消费低迷,投资对经济的推动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这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度很大,增长速度很快,有力的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保证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素并加以解决。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更多的注重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

5、化,造成了社会上过多的重复建设现象,连续的投资高增长形成的产能过剩,引发了新的供求矛盾,严重影响了投资的收益以及投资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投资的过快增长是非常危险地经济过热的信号,如果效益不好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这一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真正的加以研究解决。1.1.2选题意义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中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应变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周期阶段的关系,有利于更加准确的分析投资与经济

6、周期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有利于继续研究如何保持投资的长期稳定增长以及投资方式转变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经济周期阶段的文献综述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合编的经济学中这么定义经济周期“它是国民总产、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经济学家们一般将经济周期划分成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和扩张。“峰”和“谷”代表的是周期的转折点。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并相继形成了不少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根据经济周期的决定因素的划分把众多的经济周期分析理论综合概括为两大类别:外生因素理论

7、和内生因素理论。外生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太阳黑子或星相、战争、革命、政治事件、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等。内生因素理论则从市场经济体制内部的某些因素,如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复的上下波动的原因。而首先把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理论模型,是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模型。外生因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 农业收获说。这一学说的代表的英国的经济学家WS杰文斯。该理论是从农业收成的丰歉变动出发,从气候以及宇宙变化等外生因素去寻找经济波动的原因。他认为:太阳黑子的

8、周期能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醒波动势必造成工商业的周期性波动,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周期性波动。2、 心理说。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这一学说主要是研究企业家和储蓄者的心理反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他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决于经济决策,而决策是经济主体对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预测和预期。如果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主体就会产生一种乐观情绪,进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投资的扩张也将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如果经济持续不景气,那么经济主体就会产生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于是缩减投资,投资的收缩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收缩。生产者的预期就成为形成经济周期性运动的主要推动力。3、

9、创新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其基本观点是:创新,也指生产手段的新结合,创新的发展将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经济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内生因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1、 消费不足说。这一学说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西斯蒙蒂和马尔萨斯。凯恩斯并未明确提出过消费不足说,但其消费偏好的概念就是为鼓励消费。这一理论认为: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较多,以及消费物品生产过多或剥削过重等因素,均可导致绝对或相对的消费不足,进而导致投资不足和经济衰退及萧条。2、 货币决定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霍特莱和M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货币的供应量

10、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导致国民收入的相应变化,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波动现象是因为货币供应量不规则变化所致。经济扩张源于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经济衰退则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所致。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等。这一理论是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随机的货币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随机的实际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包括个人需求偏好的变化,政府需求的变化等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

11、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的变动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这种干扰推动整个经济在生产、消费、劳动力供应和储蓄方面的调整并最终导致新平衡的建立。4、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理论是较为人们所接受的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萨缪尔森和英国的希克斯。它在把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做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因素的作用,认为投资数量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即投资影响消费和收入的理论,使收入增加,人们收入增加后又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加速数(消费和收入变化影响投资的理论)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

12、售量就会再次上升。如此循环,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党经济达到顶峰之后,收入不再增长,投资将减少,在乘数与加速数的反向作用下,经济将走向衰退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和论述。出于对当时我国经济剧烈波动现实的关注,1961年,刘国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波浪式”发展的观点。但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自身经济波动问题的广泛和深入探讨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进行的,目前还有很多研究不够充分,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的研究不够充分。1985年,乌家培和刘树成在经济研究第六期上发表了经济数量关系三十年一文,提出了社会主

13、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如何把握和利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开启了我国理论界对我国自身经济周期研究的新阶段。此后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研究的文章和专著逐渐增多,并且研究水平迅速提高。1992年,陈东琪出版了强波经济论,从体制、结构、效率以及工业化背景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周期具有强波特征”的论断;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经济周期研究”课题组,并出版了课题成果集经济周期研究,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点、机制、成因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学者通过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得出

14、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在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成因问题上,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卢建(1987)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的;方加春(1990)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丰歉往往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影响,农业生产波动引起产量、价格变化进而导致宏观经济波动,这在历史上表现的十分明显;张守一(1995)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短期因素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樊刚(1999)认为体制因素是造成中国经济过热和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公有制经济所特有的经济波动,必然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有关。机制变换是因,经济波动是果;刘

15、树成(2006)从消费角度来解释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一般是由满足温饱需求的阶段向满足小康需求的阶段升级。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出现经济的繁荣和高涨;白海军(2006),李瑛(2006)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实际,应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张晓岚(2005)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郭峰、唐小锋、李杜(2006)回顾了中国经济周

16、期的概况,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比如投资、消费、财政支出,物价水平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王克群(2005)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农业波动、产业结构变化等都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殷剑峰(2006)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

17、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出发点。关于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以及测度问题,很多学者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刘树成(1996)研究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处的新阶段,并对宏观调控与经济预测做了分析;陈乐一(2000)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做了全面的论述,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索了如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繁荣与增长。苏汝颉(2006)对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对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征的趋势进行分解,并通过建立VAR模型对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陈文煌(2005)应用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建

18、国后的经济发展周期表现、特点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措施。崔友平、金玉国、张远超(2005)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并对我国当前宏观形势进行判断,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在周期的测度问题上,董进(2006)比较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乘数的四种方法:线性趋势法、H-P滤波法、BandPass滤波法和生产函数法,对我国1952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估算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周期波动的起止时间。这将为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成因打下必要的基础。王梅、毛飞(2005)认为宏观经济常态的存在是经济周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宏

19、观经济常态性质的判断是经济周期确定方法的选择依据。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经济周期的确定方法应该采用“峰峰”法。1.2.2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文献综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或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中,可供长期使用并在其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劳动资料和消费资料,如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条件。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投资一直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投资波动也被认为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投资

20、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它通过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引起总产量和总收入的变动,从而成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投资理论在宏观经济理论中非常重要,投资支出进而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 关于投资与经济周期阶段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斯密和李嘉图伟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是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增长。马克思的周期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即生产的社

21、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周期性经济危机正是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这种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危机周期性出现的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投资过度理论一般认为衰退的原因不是投资过少,而是投资过多。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生产结构纵向失调)相结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的扩张阶段,利率降低,信用扩张,而且预期利润率大于当前的借款利率,因此过度投资。过度投资的结果使得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大超过消费品生产,导致生产结构失衡。但是资金的供应是有约束的,当银行收缩信用,资金链条断裂,投资由前期的过度投资变为投资不足,使未

22、完工的工程半途而废,已经投入的资金造成浪费,扩张停止,繁荣趋于崩溃,经济转为萧条。乘数加速数理论强调投资变动与收入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大量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否有显著的双向影响关系,目前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尚未一致的结论,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率对于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单向因果影响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高投资率或以设备投资反映的高资本形成率推动的(Delong Summers,1991,1992);另一种观点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快速的资本形成,存在实际

23、产出对于投资需求的反向影响关系(Vanhoudt,1994);第三种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Podrecca,E.and Carmeci,G.,2001)投资对产出推动;在投资率与产出波动性关联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中,Delong和Summers发现,资本形成比率(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投资与产出的中间传导因素主要是企业设备等方面的生产性投资,这些投资具有投入产出过程的乘数效应;王维孝、吕利栋(2004)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提出了要合理确定适度的投资标准,以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

24、罗伟(2006)运用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对名义GDP的弹性系数进行测算,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边雅静、张振兴(2002),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考察河北省投资规模和弹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得出了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舒婷(2006)以内蒙古为例,分别对内蒙古投资率,投资贡献率、投资效果系数、投资弹性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带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

25、重要手段,并对投资过热引起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冉建宇、袁光才(2006)通过对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相对贡献率自1994年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应进一步调整。产出对投资推动;Vanhoudt等人的研究认为,快速经济增长导致了快速的资本形成或者投资增量的形成,实际上存在着实际产出对于投资需求的反向影响关系。赵雪凌、杨晓华(2005)以建筑业为例,考察建筑业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于建筑业总产值的变动具有决定作用,国民经济周期性

26、波动是导致建筑业投资波动的重要因素。陈朝旭、张文、赵宇飞(2005)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论是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直接导致了投资率的增加,存在实际产出对投资需求的反向影响,但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却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原因在于投资的短期性和粗放型特征。双向影响;郝洁(2006)以武汉市为例,选取了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结论。雷辉(2006)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两

27、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刘金全(2003)从投资需求和投资波动性的角度,分析投资边际性和投资波动性对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进行分解,得出结论: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之间没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但它们的趋势成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因果影响关系,这也说明投资和产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投资波动是诱导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段倩(2006)通过对贵州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认为两者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

28、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并就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任碧云(2006)从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来考察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为如果要协调二者关系就必须确定合理的投资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龙莹(2005)通过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协整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赵慧卿(2004)通过建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及物价指数的误差修正模型,并结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讨论投资和经济增长究竟“谁是推动力”的问题,必须结合特定的经济环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

29、3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及特点的考察,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历史回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还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阐述和论证了文章观点。1.4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研究课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以及特点,回顾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

30、期阶段的概况,并从理论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后文考察两者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实证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选取我国19782005年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对我国经济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两者存在者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短期的波动关系,第四章: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对经济波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投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二章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2.1我国经济周期阶段及特点2.1.1经济周期

31、阶段的阶段及特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均衡以及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经济的发展往往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在运行当中都呈现出明显的扩张和收缩两个过程。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繁荣阶段。这时经济活动处于高水平并持续增长的时期。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整个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对经济发展前景都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于是生产者购置资本用于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产量扩大,就业率不断增加,社会总产出逐渐达到了最高水平,消费者也会增加消费,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社会资本投资率不断升高,生产不断增长,信用扩张,物价

32、上升,失业率急剧下降。但繁荣阶段不可能一直长期维持下去,当消费增长不断放慢,引起社会投资减少的时候,或者生产者主动减少投资的时候,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逐渐缓慢,使经济逐渐由繁荣阶段过渡到衰退阶段。第二阶段:衰退阶段。这是经济活动全面下降的过程,在衰退阶段的初期,由于消费需求不断降低,生产能力逐渐出现过剩,生产者增加投资的势头受到很大的抑制,随着投资的不断减少,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减少也导致了产品的销售困难,价格下降,企业利润不断减少,利润的减少使得企业将进一步减少投资,生产收缩,企业倒闭率上升,失业者增多,就业水平相对较低。相应的,收入也不断减少,最终会使经济跌落

33、到萧条阶段。第三阶段:萧条阶段。萧条阶段是指经济活动处于最低水平的时候。在这一阶段资本投资很少,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工厂亏损,甚至倒闭,生产停滞。商业萎缩,信用收缩,社会中存在大量的失业,失业率较高。宏观经济运行有可能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萧条时期会无限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现有生产设备的不断损耗,以及由消费引起的企业存活的减少,致使企业考虑增加投资,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使就业开始增加,产量逐渐扩大,最终经济进入复苏阶段。第四阶段:复苏阶段。复苏阶段是指经济走出萧条阶段并转向上升并到达顶峰的阶段,是宏观经济活动又开始全面恢复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开始更新,收入、消费以及就业率

34、开始恢复上升,投资也有较大的增长,生产和销售也开始恢复回涨,物价开始上涨,企业利润增加,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到原有水平,整个经济呈上升的势头。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前景重新充满了乐观的情绪但由于萧条阶段的影响,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还处于调整阶段,因此在复苏初期,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随着生产和就业继续扩大,经济上升的速度不断加快,整个经济又逐步走向繁荣阶段,整个经济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循环,然后又开始经济的又一个循环。经济周期阶段特征的研究为我们判断社会经济所处的阶段提供了依据。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是指经济位于经济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哪一个阶段。如果经济处于周期的繁荣阶段,说明当前经济形势

35、很好,但要预防经济过热;如果经济处于周期的萧条阶段,说明当前经济不景气,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经济处于周期的衰退阶段,则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治经济的进一步下滑,陷入萧条;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复苏阶段,说明经济形势转好,可以采取适度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陈乐一)因此,分析经济周期阶段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对经济周期阶段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认识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影响因素相互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2.1.2我国改革开放

36、以来周期阶段的划分及特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剧烈波动。很快到达峰顶,但这种高速增长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则是更长时间的经济收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观察总体经济增长的动态发展,以及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和发展趋势,应选择一个最能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的总量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增长率数据以及波动轨迹如表2.1和图2.1所示。表2.1 1978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年度GDP增长率()年度GDP增长率()197

37、811.7199214.219797.6199313.519807.8199412.619815.3199510.519829.119969.6198310.919978.8198415.219987.8198513.519997.119868.920008198711.620017.5198811.320028.319894.120039.519903.820049.519919.220059.9图2.1 19782005年我国GDP增长率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仍有较大的起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很

38、多学者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是以波峰为起点还是以波谷为周期起点的选择,一个周期既可是是“谷谷”,也可以是“峰峰”,还可以是周期中任何一点到处于同样位置的下一个点之间。(刘崇义 经济周期论)根据“谷谷”法,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周期,分别为:第一个周期,19771981年;第二个周期,19821986年;第三个周期,19871990年;第四个周期,19911999年;第五个周期,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第一,各次周期均为增长周期。经济周期按性质可以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周期中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为负值的就称为古典型周期,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

39、则是增长型周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几次波动的波谷年份都保持了经济增长水平的绝对上升,所以均为增长型周期,这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最明显的特点。第二,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较高。平均位势是指每轮周期波动中各年的平均增长率。在我国几轮经济周期中,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是8.1、11.52、7.7、10.4和8.8%,这样长期持续较高的平均增长率,表明我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提高较快。第三,波动幅度较大,但有逐渐减缓的趋势。波幅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离差,它用来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在上述几轮经济周期中,前四轮周期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经济增长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第五个周期,经济波动较为平稳,表明由

40、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稳定,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宏观调控的改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大降低。2.2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这种高速增长也伴随着周期性的波动,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的周期波动密切相关。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下图)来看,二者不仅在波动周期上存在着几乎一致的波动,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下面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表2.2 197820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份FI增长率()年份FI增长率()197822199244.419794.6

41、199361.819806.8199430.419815.5199517.5198228199614.8198316.219978.9198428.2199813.9198538.819995.1198622.7200010.3198721.5200113198825.4200216.91989-7.2200327.719902.4200426.6199123.9200526图2.2 19782005 GDP与FI增长率第一个周期,19771981年;这一时期GDP增长率从1978年的11.7下降到1981年的5.3。19761980年为我国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结束了十年动乱,当时由

42、于对多年的动乱和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又一次陷入了急于求成的误区,盲目要求组织国民经济的新跃进。1976年和197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已分别高达524亿元和548亿元,投资规模已经偏大。1978年同国外签订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和宝钢等共22个大型投资项目。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同时进入了建设高峰时期,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978年当年完成投资6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失调,当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也达到了这一周期的顶峰时期。1979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决定再次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实行全面调整,对基本建设规模、生产指标以及利用外资方

43、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缩减。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报告中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农业的发展以及切实提高投资的效果。但由于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一致,投资规模没有得到压缩,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财政赤字。1979年和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了699.36亿元和745.9亿元。这一个五年计划中共完成投资3186.22亿元,比“四五”期间增长4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42.17亿元,增长32.8,更新改造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844亿元,增长64.8。1980年11月,中央召开会议,提出了198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是针对基本建设投资很大超出国家经济的可能性,决定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

44、整,压低基本建设投资,稳定经济。第二个周期,19821986年;1981年1985年是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六五”计划安排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3600亿元,实际完成5330亿元,超过计划48,比“五五”计划期间增加2144亿元,增长67.3,接近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总和,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10亿元,比“五五”计划期间增加1068亿元,增长45.6。更新改造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1920亿元,增加1076亿元,增长1.3倍。(中国大事典)经过上一周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环境相对宽松,1982年固定资产投资又大规模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在总规模上一

45、定要控制,在使用方向上一定要得当。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安排固定资产投资747亿元,比上年减少9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07亿元,更新改造投资240亿元,并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切实保证重点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按计划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辑要98)1984年,全国又掀起了高速增长浪潮,投资大幅度增加,这一年GDP的增长率也达到了15.2,形成了此次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这种高速的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浩劫性使用的基础之上,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1985年2月,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政策,经济的过热情况有所降温。1986年,国务院又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出了相关规定,对投资

46、规模要做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试行,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城乡集体单位投资和私人人投资迅速增长。“六五”期间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达7998亿元。1982年后四年投资都是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增长23.6,大大超过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导致整个社会总需求急剧膨胀,经济发展由繁荣阶段又过渡到衰退阶段。第三个周期,19871990年;1986年1990年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七五”计划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60亿元,实际完成19746亿元,超过计划6786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11.74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中国经济大事典)1987年固定

47、资产增长速度缓慢,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8亿元,比上年增加498亿元,增长16.5,低于上年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受到这一时期上一周期经济过热治理不彻底的遗留影响,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1988年投资继续膨胀,总投资规模超过了国力可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这一时期物价上涨迅速,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加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1989年和1990年,在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整顿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建项目总规模膨胀的势头得到遏制,经过清理,全国决定停缓建的投资项目1.8万个,投资总量得到有效的压缩。1990

48、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小幅度的回升,对促进经济的回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1亿元,比上年增长4.5,但投资效益低的状况仍无明显改善。第四个周期,19911999年;1991年和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9亿元和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和44.4,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第二个高峰。中国经济经过1991年的全面回升之后,1992年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新阶段,1992年GDP增长率也达到了14.2,形成改革开放以后第四次周期波动的波峰年。继199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1993年上半年继续超高速增长,投资规模出

49、现过度膨胀局面,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61.8。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从规范投资行为入手,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对投资项目加以引导和规范管理;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固定资产投资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搞好宏观调控。在经历1992和1993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开始过渡到衰退阶段。1994年,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要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来,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严格的宏观调控。1995年和1996年,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

50、资都逐渐回落。1998年以后,出现了通货紧缩,国民经济一直处于低谷中,固定资产投资也相对减少。第五个周期,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还分两个时期,2000年到2002年是恢复性加速增长阶段,2003年以后是热度加速增长阶段。2002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转暖的迹象,摆脱了1997年以来长达六年的低迷状态。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也取得了较大成就。200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长27.7,并且投资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依赖明显减弱,投资自主增长的活力明显加强。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同比超过40,由于担心经济过热

51、,引起通货膨胀,中央接连出台各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25.8的增长速度,GDP比上年增长9.5,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高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平稳的一年,GDP波动范围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达到26.6。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周期阶段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每一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都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手段。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手段的有效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始终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经济的增长也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多的年份,往往是

52、每个经济周期的波峰年,而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少的年份往往是每个周期的波谷年。2.3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2.3.1乘数加速数原理该理论主要借助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一个经济系统中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投资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代表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收入变化关系的乘数论投资的乘数加速数机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该原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有学者就认为它是任何运作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存在的内部传导机制。它发生作用的机理是投资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投资的变动会带来产出的波动;另一方面,产出的变动会引起收入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的变动;消费的变动又引发投资的

53、变动。同时,产出的变动也会引起积累的变动,从而为投资的变动提供新的源泉。前者是乘数效应,后者是加速数效应。+其中,Y是国民收入;G是政府支出;是自发消费支出;I是投资;t指时间,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两式整理之后可得据此我们可以求出投资乘数,表示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倍。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k倍增加,另一方面,投资的减少也会引起国民收入的k倍减少,表明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是会逐渐放大的。萨缪尔森在分析加速数的作用时,使用的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是和,建立的模型为其中,Y是国民收入;G是政府支出;C是消费支出;I是投资;t指时间,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加速数。 表示

54、消费增量,从上面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收入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是通过消费的变动来实现的。加速原理认为,国民收入的增加首先是引起整个社会消费的增加,而消费的增加必然使得整个社会供需失衡,生产者便会增加对消费品的生产,生产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生产者加大对生产的投入,于是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了,同样必然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投资是收入增量的倍数,这就是加速数。加速数也像乘数一样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可以使投资成倍地增加;另一方面, 收入的减少也可以使投资成倍地下降。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其实表现为经济体系本身的一种内在传导机制作用的结果。投资

55、是产出的推动力,投资的增长波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产出是投资的引致力,国民收入的增长引起消费的增加,进而引起投资的倍数增长波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一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种的阶段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萎缩的局面。在乘数和加速数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或投资任何一个首先的增加都会引起经济增长,任何一个首先的减少都会引起经济衰退

56、,从而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近二十年来,该理论在解释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的实证研究方面已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在工业化经济、发展中经济和过渡经济形态中都呈现了较好的预测能力。该理论目前仍是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他们认为,只要政府对经济繁育,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例如,采取适当政策刺激投资,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加速数,鼓励消费等措施,就可以克服和缓和经济萧条。(参考文献)2.3.2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析2.3.2.1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回顾,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呈同步的周期

57、性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动相对于投资增长的变动比较平缓,稳定,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波动比较剧烈。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或促进作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显著加大。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两重性,即它既对生产形成需求,又能增加生产能力,由此又决定了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双重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王军)投资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需求效应就是指投资也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增长能够直接拉动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总产出水平的增长;二是长期的供给效应,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投

58、资可以形成新的后续生产能力,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就是说,投资一方面可以直接转化为形成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成为当期GDP的一部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使得社会生产能力及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等的稳定增长改造了经济的运行环境,给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另外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投资转化为劳动收入,提高了居民的现期收入,也稳定了居民的收入预期,创造了消费的主观条件,消费的增长也将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因此,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有产出,没有投资的增长,经济就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 固定资

59、产投资的周期波动是造成国民经济周期波动最直接的内在原因之一。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波动来看,两者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投资的波动决定着经济波动,并且大于经济波动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乘数加速数机制而形成的,同时又受到供求机制约束。在经济的扩张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扩张,对投资品需求增大,带动了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引起需求的急剧膨胀,同时带动社会各种需求连锁的旺盛起来,从而进一步带动工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的急剧扩张。经济扩张最终会受到供求约束,从而按照扩张时的传导链条,相应导致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萎缩,国民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波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

60、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式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决定投资波动的主要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而政府部门的投资直接服从于政治目标,往往会作出扩张经济和投资规模的决策。因此,政府投资波动一直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震源。随着政府调控政策工具的增多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波动周期明显变长,波动幅度相应减小,这就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表2.3 投资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表年份资本形成总额年份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拉动(百分点)贡献率()拉动(百分点)197866.07.7199234.24.9197915.41.2199378.611.0198026.52.119944

61、3.85.71981-4.3-0.2199555.06.0198223.82.2199634.33.4198340.44.41997-7.4-0.7198440.56.2199829.32.3198580.910.9199952.84.0198623.22.0200021.71.8198723.52.7200150.14.2198839.44.5200248.84.4198916.40.7200363.76.419901.80.1200455.35.6199124.32.2200538.13.92.3.2.2经济波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根据乘数加速数原理,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

62、用的。投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的变动,而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会引起投资的成倍的变动。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投资量被称为引致投资。国民收入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增加的过程是:人们收入的增减首先影响到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或者减少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减,消费品生产的增减必定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减,一句话,收入增减会引起投资的增减,而且收入的增减必定会引起投资更大幅度的增减或者说加速数增减。(西方经济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国民收入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是单向影响的,也就是说快速的经济增长为资本形成和资本增量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直接导致了投资率的增加,即存在实际产出对于投资需求的反向应相关系,但资本形成对

63、经济增长却并不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投资规模不具有推测和预测实际产出的能力,这说明投资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由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来看,投资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并且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要先于投资的波动到达波峰,也就是说,国民收入的变动引起了下一年投资的变动,这就是加速原理。由加速数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加速数越大,投资对于国民收入的作用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加速数,鼓励消费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缓和经济萧条。第三章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分析3.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论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是1978年2005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来反映投资情况,通过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我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变动情况。具体数据见下表。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近20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间经历了多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物价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对GDP和FI的影响,本文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1978100)对FI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