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7558415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11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资源描述:

《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8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简介第一篇:薛绍与太平(看大明宫词有感) 薛绍与太平武则天的霸权和残酷成就了一个悲凄而幸福的薛绍。这位女霸王一道圣旨让一对美满夫妻生死相别,为了她的宝贝公主的初恋和她那野蛮的母爱。薛绍亲眼目睹爱人的死亡(不是突发的死亡,是一分一秒的看死亡一步步逼近,吞没生命。),却无能为力也不能以死相随来证明爱情的忠贞,便选择了对太平公主的冷淡和漠视,留下了一个寂寞迷茫的公主和痛苦抑郁的驸马。公主的美貌、娴淑,权力甚至骨肉都无法点燃薛绍心中那熄灭的爱情,爱情已被女王的圣旨斩杀,激起痛苦的火焰时时刻刻为爱情复仇,向女王,向太平,也向自己。他复仇成功了,因为太平和他一样都是懂得爱的人,

2、所以得不到爱让太平受到极大的伤害,五年的婚姻里,太平没有爱。薛绍相信天荒地老,相信一生一世,忠贞不二的爱情是他的信仰。他为这个信仰而活,所以他也为过去而活,现在只是对过去的缅怀。当信仰被破坏,被推翻时,薛绍的生命支柱便倒塌,生命的鲜血便停止流动。尤其是被自己亲自推翻薛绍爱上了太平公主(他发现太平懂得爱,理解让他感动)。爱上太平让他快乐,爱上太平让他不再忠贞。他走不出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倒塌的信仰不能超度他至未来,便只有以死来捍卫信仰,证明自己。其实是欺骗自己。他一连骗了三个人:自己,太平,惨死的爱人。薛绍死了,留给太平一个幸福的答案:他已经爱上太平了。这血淋淋的答案让太平公主拥有了一生的回忆,回

3、忆让她幸福,幸福让她流泪。女王是最聪明的女人,太平被骗,女王没有。女王早知道薛绍的痛苦,也便预料到后来的结局。但她并不去阻挡死亡的发生,她成全了薛绍,因为他活着不会幸福。成也女王败也女王。女王以权力第一,太平以爱情第一。当爱情问候权利,便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太平的希望孩子失去了。太平的爱情是苦涩的,唯美的电视剧画面将痛苦演绎得让人迷醉。冷暗幽幻的光线让豪华似旷野,风在帷帐中穿行,心在痛苦里舞蹈。世间不存在本质的永恒,永恒的只有形式。因为生活的烦琐,因为生命的虚无,人便要寻找一种可以永远存在的精神让心灵得以寄托。于是为了心灵的安宁人便要维护这种精神的永恒,也便有了执著。薛绍的执著被女王一眼看透,而

4、母爱让她欺骗了太平,不惜一切代价的欺骗了自己的女儿。只有太平,这个善良的公主,只有她得到了永恒。永恒的痛苦和回忆。第二篇:广播剧本大明宫词第八集 太平与薛少相遇长安夜市,太平邂逅薛绍第一幕场景:宫门白天外景人物:太平 韦氏(音乐:无邪起音效:两人细碎的脚步声,心跳声)太平:(小声)我有点儿害怕,你看他们盯着咱们呢!韦氏:别怕,就当他们是木头人。脚步千万别慢,慢了就等于招他们注意你!就装做没事儿的样子。记住,别看他们的眼睛!太平:他们要问我们是谁,怎么办?韦氏:不会的,一般出宫不会被盘问!高兴点儿,别看他们,(音效:女孩偷笑)太平:(抑制不住欣喜)我出来了,出来了,我们出来了!韦氏:别太高兴了,

5、他们很可能看着我们照原样儿走,过了那亭子就彻底没事儿了好了,太平,跑!(音效:两人欢笑声、奔跑声)(音乐渐轻拉下)第二幕场景:长安街天夜晚外景人物:太平 韦氏 摊主(男)(音乐:印记起音效:市集喧嚣声、烟花爆竹声、女孩儿轻快笑声、吆喝声) 旁白:(悠扬华丽)我出生于长安,却在将近十四岁时才第一次真正看见它的面容。我像一个纯粹的陌生人,畏首畏脚地逡巡于那晚长安城狂放情趣的边缘,慌张地面对市井呈予我的声势浩大的热情。我那在宫里称得上蓬勃的想象力第一次遭受了惊讶,因为现实已超越了想象使它变得乏味而苍白。我的子民们隐藏在各式动人的面具下,像对待邻家的女孩儿那样友善地同他们的公主开着亲切的玩笑。(伴随着

6、旁白,轻声,作为背景声音)韦氏:怎么样,这儿有意思吧?我看啊比宫里要强百倍!太平: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呢,还有外国人,哈哈,真好玩!韦氏:今天是上元灯节,东市要彻夜狂欢,还有大戏看呢。太平:那韦姐姐你就带我去看看嘛。韦氏:哎呀好啦好啦,都依你。哈哈太平:诶你看这个!(带旁白及印记结束后,音乐长安夜市起)太平:这是什么面具?耳朵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摊主:小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身高越大,却性情温良,塌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缥,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

7、髦?太平:韦姐姐,你看我戴这个,哈哈真好玩。不然这样吧,你一个,我一个?韦氏:嗯好吧,那我要这个了,哈哈。(音效:两人脚步声)摊主:诶,公子且慢,您二位还没给钱呢。太平:钱?韦氏:(低声)对了太平,在外面买东西是要钱的,这又不比宫里。太平:钱(音效:摩挲衣服声)太平:可是我没有钱啊,你带钱了么?韦氏:出来得太急,我忘记向三宝要了。诶呀,这可怎么办呢要不找人来送? 摊主:我看您二位也实在是拿不出钱来,送钱什么的我也等不了。要不就把我这面具给放下吧,啊?(音效:摩挲声、玉佩放在桌上的声音)太平:你看这个玉佩能抵么?韦氏:(低声)太平!这得值多少钱呀!你怎么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摊主:(激动)能能能太能了

8、!好,咳咳,你们走吧,我就勉强收下这个把。韦氏:太平!(音效:两人脚步声)太平:哎呀,没关系的,宫里的那种东西多得是。咱们能买着面具不就行了吗,好啦,走吧韦姐姐(音乐渐轻拉下)第三幕场景:街天夜晚外景人物:太平 韦氏 薛绍(音乐:甜蜜起音效:人群喧嚣声、太平脚步声)太平:(委屈,哭腔)韦姐姐,韦姐姐,你在哪儿?韦氏:(着急)太平!(低声)哎呀就这么一会功夫怎么会走散呢,万一把太平弄丢了可就!(着急)太平你在哪儿!太平:韦姐姐韦姐姐你去哪儿了嘛?这么多戴面具的人,到底哪个才是韦姐姐啊(音效:啜泣声、太平奔跑声)旁白:在人群中,我急不可待地揭开一张张昆仑奴面具,叫着“韦姐姐”。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9、任何面具后面都不是韦氏。这时,又有一个戴昆仑奴面具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正朝我走来。那时的我几乎没有了希望,犹豫了一下,(音乐渐轻)还是上前,揭开面具。(音乐、音效全部拉下)面具下,那人惊异地望着我。(音乐一曲茶炉暖色起)旁白: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膘脆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他就是薛绍,我的第一任丈夫。(音效:男人轻笑、市集喧嚣)薛绍:您是不是在找人?太平:是我在找昆仑奴。薛绍: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面具后面的人脸通常是不同的,所以您是认错人了!您手里不是也拿着一副昆

10、仑奴的面具吗?太平:(轻笑)嗯。薛绍:我可以走了吗?太平:嗯可以了。(音效:男子脚步声、拍肩膀声)韦氏:太平!哎呀我可找到你了,真是急死我了。(顿)喂,太平你看什么呢?太平?!太平:哦,没没什么。韦氏:那我们走吧。第四幕场景:馄饨摊在晚外景人物:太平 韦氏 馄饨摊主 路人甲 路人乙 卫士长(音乐夜 妩媚起市集喧嚣声)摊主:嘿,吃馄饨嘞,香喷喷热腾腾刚出锅的馄饨嘞韦氏:给来两碗馄饨。摊主:好嘞,您坐您坐。就好啊诶,给您的两碗馄饨。(脚步声、碗筷碰撞声、韦氏和太平的笑声、喝汤嚼咽声)韦氏:然后他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赫赫有名的欧阳成都大少爷,我父亲是欧阳阁,正谏大夫,三品从下,你要是跟了我,保你

11、这辈子荣华富贵。我就问他,你怎么看出我是女的?他说天下哪有这么秀气亮丽的男人你怎么了,怎么心神不定的?韦氏:走吧!哎呀,糟糕,我忘了我们没有钱!太平:我的玉佩没有了,拿你的吧!韦氏:那怎么行,这是显送给我的礼物,哪能随便就换了馄饨吃!太平:那我们就坐在这里,等皇后来接我们。韦氏:那好吧,你到时帮我跟显解释,不是我故意弄丢的!太平:放心,我会说的。韦氏:能不能用这个换!(音效:衣带摩挲声、放下玉佩声)摊主:能,能,太能了!韦氏:慢着,你说说,我这玉佩能换多少碗馄饨?摊主:这儿馄饨都是您的,您全都端走!(音效:马喘气声、兵队列阵声、人群忽然安静)太平:那你就招呼人来吃馄饨,有多少碗就招呼多少人,我

12、请客!韦氏:不好啦太平那边来人了!快、快把面具戴上,低头。摊主:哎,众位,今儿你们碰上贵人了,请你们来我这儿吃馄饨!有饿的就坐过来,僧多粥少啊!(音效:喧嚣声再起、人群大乱)路人甲:免费的馄饨,不吃白不吃,快走啊!路人乙:这是哪位贵人啊嘿嘿请吃馄饨啊走走!韦氏:太平,你别抬头,就假装吃馄饨!(音效:喝汤声、吹气声、兵马包围声)路人甲:诶,这是怎么回事啊?那部队正朝咱们这围过来呢!路人乙:先别吃了,我看是出什么事儿了!嘿,说你呢,还吃!(音效:人群放下碗筷声、桌椅轻微摩擦声、喧嚣声渐轻。卫士长翻身下马声、卫士长走路声)卫士长:奉旨接太平公主回宫!摊主、路人甲、路人乙:(参差不齐地说)什么,太平公

13、主?!公主千岁啊! (音效:人群喧嚣声、群众叩拜声)馄饨摊主闻讯惊讶万分,慌忙跪下。众人一齐跪倒在地。摊主:公主饶命这、这玉佩还给您太平:(气愤地)哼!(音效:扔下面具声,脚步声)韦氏:别扔啊,玉佩换来的呢。好了太平,别生气了,我们回去吧。(音乐:一曲茶炉暖色起音效:马车、部队撤离声)旁白:我的第一次“胜利逃亡”就如此惨淡而难为情地草草收场。可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旅行,它使我像一个真正的女人那样拥有了那种诱人的被称做藕断丝连的甜蜜心情。我爱这座城市,因为他的存在。我望着窗外长安城的车水马龙,彻底地将灵魂交与了它。(音乐音效渐轻拉下)第三篇:大明宫导游词1、丹凤门遗址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

14、它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沿用历史长达余年,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上部建有丹凤楼,是皇家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典的重要活动场所。丹凤门北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东西为顺城街,直南为长安城南北长1500米,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唐长安城的重要景观轴线,展示了盛唐皇室的无上威仪。唐肃宗至德二年(),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约四年后恢复旧称。丹凤门作为皇帝宣赦的固定场所,每逢宣赦日,门前一侧立高杆,上悬金鸡,一侧臵鼓,百姓聚集门前广场,待皇帝登楼,囚犯在鼓声中被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为记:“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

15、现在的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地区,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发掘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实测门阙墩台东西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均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丹凤门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唐李益曾有诗: 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凤凰飞来衔帝箓,言我万代金皇孙。灵鸡鼓舞

16、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宸居穆清受天历,建中甲子合上元。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升中告成答玄贶,泥金检玉昭鸿恩。云亭之事略可记,七十二君宁独尊。小臣欲上封禅表,久而未就归文园。 2、含元殿遗址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属皇宫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规制宏伟,地位尊崇,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地位相当。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为都城长安的主要标志建筑,称著当时,传名后世。关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华含元殿赋所说:“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说,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说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经。武则天时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与宫名相统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

17、复旧称。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两阁和供大臣登殿的龙尾道。殿、阁之间有飞廊相接,两阁之下有南北排列的东西朝堂、肺石和登闻鼓、钟鼓楼、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含元殿作为外朝场所,主要用来举行元日、冬至大朝贺仪式,及一些特殊活动。唐朝的元日大朝贺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是通过贡物和朝觐的方式来规范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天竺(印度)等远来之国的朝贡,则属于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

18、意义。唐朝冬至大朝贺始于开元八年,唐玄宗时开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贺,仪式规模则参照元日朝贺。每逢朝会日,含元殿场面热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还有少则数国,多则十国,操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外国使节或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每逢此时,含元殿都成为各民族政权开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据日本史籍载,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罗(今朝鲜半岛),提出抗议,玄宗特许将日本使节调至东列第一,新罗则调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话。唐代诗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气势和大朝会的盛大场面所震撼,留下了许多咏颂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崔

19、立之的“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元”,张祜元日仗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更有李华做含元殿赋,洋洋三千言,颂尽含元殿乃至大明宫的气象万千。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纷乱,硝烟四起,大明宫多次遭遇黄巢、朱玫等军阀战乱损毁,含元殿也最终毁于兵祸之中,存世220余年。现今的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东北部自强东路以北,唐朝灭亡后,历代都有史地研究者亲临考察。上世纪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遗址全景。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发掘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状况基本完整,遗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栖凤阁、翔鸾阁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残损的建筑构件。含元殿址依龙首塬南缘而建

20、,殿基高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开阔。殿身主体东西面阔十一间,75.9米,南北进深4间,42.4米,高3.5米。面积3210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建有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此二阁为三重子母阙形式,下方为高大的砖砌墩台。由于破损严重,仅存长约28米的斜坡道,为原龙尾道遗址。含元殿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气魄的物质体现,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艺术水平。 199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对含元殿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形成了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台基

21、。 3、龙首渠支渠遗址清唐两京城坊考中有记载:“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明宫下马桥下。”龙首渠支渠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南沿以南130米处,为。大明宫考古发掘后,在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发现一道东西向的一条人工渠道,已探知区域长度400余米,渠道口宽3.6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砌护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间隔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址,东西宽17米;东、西侧桥址正对东、西朝堂,西侧桥址东西长6.85米,中央桥梁应为御桥,东西桥梁则为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水

22、渠的这种规格建制对后世宫室制度的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大明国国家遗址公园整体保护工作中,对龙首渠及其上御桥进行了展示复原。 4、东朝堂遗址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官。据考古发掘,东朝堂位于含元殿翔鸾阁遗址南面30米处,遗址坐北朝南,曾经改建和扩大,早期建筑简单,包含一座大型庑殿和一道东西向墙垣,基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3米,南北宽12.45米,晚期向东移16余米,东西缩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 5、西朝堂遗址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

23、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官。西朝堂对应立有登闻鼓,官民若有冤情,可立于肺石下申诉或挝鼓以闻达皇帝,达到昭雪冤情的目的。西朝堂位于含元殿栖凤阁遗址南面30米处,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6、宣政殿遗址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宫前朝中轴线上三大殿之一,属于中朝正殿。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处理国事的地方,盛大的庆典一般在含元殿举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新帝即位、册封太子、科举殿试、读时令等重要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大家现在可以看到的宣政殿殿址东西长近70米,南北宽40多米。文献

24、记载宣政殿前院廊南有宣政门、东西有日华门、月华门,院内有钟楼、鼓楼,殿院东西有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等唐朝重要的中央决策、咨询机构。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这里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官员们到达这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在大明宫上朝的官员,都要登记在册,登记的内容不仅有姓名官职和年龄,甚至包括身高和形体特征,经过一连串严格的确认之后,官员们最后才能到达大明宫中的宣政殿。在这里曾经举行过一场特殊的殿试,主考官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唐玄宗刚刚即位就亲自考核吏部最新任命的一批县令,结果

25、一百多位考生当中,只有一人为可造之材,二十多人基本合格,一半之上为滥竽充数之辈,唐玄宗开始下决心改革科举制。 7、紫宸殿遗址紫宸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主殿,是内朝正殿,为唐代君臣每天议决国事的地方。当时只有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的重要官员才有资格被宣召入紫宸殿(称为“入閤”)。紫宸殿也曾举行宴见四夷君长、外国使节,庆贺重大军事胜利,举行制举考试等活动。殿基南北宽近50米,殿址破坏较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 8、麟德殿遗址麟德殿是宫内宴会乐舞、接见外国使节、设立道场的主要场所,是大唐等级最高的宴会厅。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所以以麟德命名。麟德殿是唐大明宫内规模最大

26、的一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建筑,整个宫殿坐落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台上,面积达到五千多平方米,建造麟德殿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宫太和殿的3倍。大家可以看到麟德殿是以前、中、后三殿串联形式布局的,为什么是三殿呢?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是土木结构的,梁架的跨度不能太大,这种三殿相连的设计,既解决了梁架的跨度,使宫殿的面积扩大,又解决了建筑的安全稳固和外形的美观。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个殿就这么大面积,如此规模拿现在的财力来建筑这个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在这里大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气息呢?据说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并表演百戏,殿前还可以击马球。武则天曾经就在这

27、里接见唐代时期世界各国的来使!公元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中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这座宫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华与荣耀,见证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兴盛的足迹。 9、清思殿遗址清思殿,是宫内起居便殿,为皇帝游乐、休憩之地。请看,清思殿殿址仅存基台部分,东西33米,南北宽约29米,基台南端东西各有一斜廊。 唐敬宗即位以后,曾对清思殿进行过大规模重修,唐代的史料记载,清思殿曾安装铜镜三千片,耗费了十万黄金和白金箔。殿堂遗址

28、内确实发现了很多铜镜的残片,还出土了镏金铜饰残片,多枚黑白围棋子和一件出入宫门的鱼符等。清思殿名字很雅致,但当时这里却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球场。唐代盛行马球,连皇帝都亲自上场参与。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发现,清思殿前的这个马球场地面非常坚硬,1000多年的时光都没有让它损毁。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马球场除了砸夯,还要在地面浇油,而这种油很可能就是当时民间的食用油。浇满油的球场即使下雨个把月,地面也依然干爽平整。公元880年,当黄巢的起义军向长安挺进的时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场耸人听闻的赌局,四个高级官员,用击马球的方式来决定任职的地方,获胜者优先选择富庶之地

29、。 10、翰林院遗址翰林院占据夹城南部长400余米的一段,翰林院南端约100米长部分发现建筑遗址五座。翰林门为一个门道,宽5米多,进深8米多,臵有石门槛两道。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选拔擅长文辞的翰林学士入内起草诏制,晚唐以后,成为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翰林院是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的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没什么大的变化。翰林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当时在翰林院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合炼(炼丹)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各色人才,称为待诏,即听候皇帝随时召见和差遣。其中词学之士最受重视。唐代著名

30、诗人李白,张九龄,张说等都曾当过翰林学士,在这里供职多年。李白渴望报效朝廷,为大唐建功立业。在大明宫金銮殿,李白即兴赋诗,为宫廷歌手填词助兴,唐玄宗欣赏李白的稀世才华,留他在翰林院待诏。唐玄宗时期的翰林院有点类似皇家文学艺术委员会。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终日无所事事,常偷偷溜出去在长安的酒肆喝闷酒,他满怀报国志,可惜无用武之地。 11、凌霄门我们现在来到的凌霄门是北宫墙的西宫门,又称“青霄门”。这里位于北宫墙正门玄武门西355米处,当时,凌霄门只有一个门道,宽仅2.2米,无门基座和柱础,也没有设门楼。虽然“凌霄门”只是一座小门,但历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六日,宦官

31、李辅国和程元振曾在此门发动政变,扶助代宗即位,史称“凌霄门之变”。唐肃宗在“马崽驿之变”以后,北上灵武,登极称帝。收复京师以后,入居大明宫期间,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和皇后张氏均立有大功,很得肃宗宠信,所以权势日盛。特别是李辅国不但掌管了禁军大权,而且又兼兵部尚书、殿中监等20余职,常在右银台门处理军国政事,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颁布诏令,宰相和朝官都要仰辅国鼻息。而皇后张氏也非善辈,不但“持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而且还将肃宗次子建宁王李倓诬陷致死,进而还想威害太子李豫,专制朝政,步武则天后尘,夺取最高权力,临朝称制。宝应元年四月初,唐肃宗身染重病,在长生殿养疾。张皇后看到唐肃宗已病入膏肓,危在

32、旦夕,唯恐太子李豫即位以后,对己不利,便秘密派人将肃宗的另一个儿子越王李系引入麟德殿中,企图废立太子。四月十六日这天,张皇后矫诏召太子入宫。宦宫李辅国和程元振得知此事后,当即在凌霄门布臵禁军,并将太子李豫由少阳院护送到飞龙厩中,加以保护。接着,又派兵将麟德殿团团包围,逮捕了越王李系,又将张皇后囚禁于别殿。四月十八日,肃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惊吓而死。程元振当即将太子接至九仙门,与文武百官相见,并行监国之礼。四月二十日,太子在长生殿肃宗灵堂前即帝位,是为唐代宗。不久,越王李系和张皇后相继被杀。“凌霄门之变”至此结束。 12、银汉门篇二:西安导游词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

33、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地理位置】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

34、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ng)河、涝(lo)河、潏(y)河、滈(ho)河、浐(chn)河、灞(b)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

35、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ng ho lo y),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

36、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历史背景】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37、不见使人愁。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长相思,在长安。 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历史上提到长安的诗词很多,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了:古人在诗词中如此的夸赞西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从此便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书,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惠帝、

38、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而且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由此可见,西安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西安书写了中国历史最华彩的篇章。【中国第一个帝国建都在西安。秦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一个孕育出汉民族的伟大王朝西汉建都在西安。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开疆拓域,中国成为了泱泱大国,也是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和主体的理性。至此,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

39、民族走过了两千多年; 1、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ho)”,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公元前11世纪,周族在关中西部的歧山、扶风一带不断壮大,最终灭商而立国,建都于沣京和镐京。 2、秦人先后在雍城、栎(yua)阳和咸阳建都,东出函谷,消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阳为都城,渭河两岸,宫阙连绵不断。秦时称“内史”。 3、至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后,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选定与秦咸阳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刘邦定都关中,将建筑的新城立名“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1100多年,至到唐朝末期。西汉之末,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承袭了汉

40、家的国都和建制。及至黄巾军起义,董卓遍烧洛阳宫室,十八路诸侯讨卓,董卓遂迫使献帝西迁长安,东汉王朝在此有6年时间。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4、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中国,之后就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由著名建筑师宇文恺设计督建了隋的都城大兴城。大兴城的规模布局和科学设施显然超过了汉长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长安的基础。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5、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也是中国都城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典范。长安不但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东方最大的一座国际性都市。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41、。 6、元代时,长安丧失了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的“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 7、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 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出来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历史选择了西安,西安充实了历史。今天,每当人们提起昔日的长安时,无不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充满了对中华几千年丰厚和无与伦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帝都名人】“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自古就有帝王之光,在西安除了传统的特产外还有个特产就是皇帝。人类初祖炎帝、黄帝在这里教民稼穑(sa 收割谷物,泛

42、指耕作);礼贤下士的周文王在这里开创了江山;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这里成就了统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这里实现了地跨欧亚的梦想;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在这里描绘了举世瞩目的大唐风采?所以说,若是想知道中国历史了有多少个皇帝在西安成就了大业,我们就不妨去数数那一个又一个高大宏伟的“土馒头”。从西周到隋唐的2000年间,大约有70多位帝王埋葬在关中地区。皇帝生前在西安这片土地上不可一世、富贵至及,死后不愿意离开这块天然的风水宝地,所以陵墓也都修在了当时都城的周围。这也给西安留下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所以说就有了这么一句话,说“到北京看墙头、上海看人头、广州看车头、杭州看潮头、苏州看桥头、桂林看山头、昆明看石头、

43、西安看坟头”。古都西安历史悠久,培育出了千千万万个精英人物,仅名列二十四史和其它史书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有创造文字的仓颉,制定礼乐的周公,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秉笔直书的太史公司马迁,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总结千金药方的孙思邈(mio),去西天取经的高僧玄奘,名震诗坛的巨匠李白、杜甫、白居易,集书法大成、独创一体的颜真卿,和诗文绝佳、声蜚海内的文学家苏轼等等。他们或生于此,或者长期生活工作于此,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旅游资源】西安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俯拾皆是。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首先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誉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

44、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遗址的田埂河畔上,你随意踢上一脚也许就能踢出几片秦砖汉瓦来;在某个新垦的工地上,你只要随意一挖也许就会挖出个汉唐墓葬;至于明清时期,宏伟高大的建筑物在西安更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领略大秦帝国的雄风;从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华清宫遗址见识盛唐文化的浓墨重彩;从西安古城墙及钟鼓楼看到大明王朝西北重镇的英姿。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自然景观峭拔险峻,独具特色。在西安南侧的

45、东西凡百里间,是峰峦叠峰、逶迤相连的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的秦岭山脉。在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上,有号称“奇险天下第一”的西岳华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阳修炼的终南山、有以温泉汤池而闻名天下的临潼骊山、有四季葱绿而内藏珍稀的终南山、有以六月积雪不化堪称奇观的太白山、“洞天第一福地”楼观台、“中国山水故乡”辋川(苏轼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猿人故乡” 蓝 田溶洞等风景名胜区,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独特的景群,更有周边的森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这些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和稀世文物,在默默地诉说着这座中华人文之都的辉煌与沧桑。要是在古代,大家一定早想策马扬鞭,

46、“一日看尽长安景”了吧。【饮食文化】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梆梆面、柿面糊塌、凉皮、炒粉鱼、锅盔、千层油酥饼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内经营羊肉泡馍的餐馆很多,几乎每一条大街上都会有几家专门的羊肉泡馍馆,其中最有名的无疑要算老孙家羊肉泡馍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馍馆、陕西太子楼御膳馆有限公司、西关牛羊肉泡馍馆、春发生泡馍馆等也久有盛名。首创“西安饺子宴”的是西安餐饮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西安解放路饺子馆,此外,天津饺子馆、德发长饺子馆、永新饺子馆等几家

47、餐馆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尝小吃除可在南稍门、东新街的夜市外,还可以去鼓楼后的小吃街。鼓楼的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可以让您在游览的同时一饱口福。 西安的名小吃很多,独具特色,一些最久负盛名的小吃如下: 1、 西安特色面食bing biang面关中人最基本最普通的面食,除了蒸馍,恐怕就是“油泼辣子比昂比昂面”。关于“bi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zhang)西一长,中间加个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多少年来就一直听老人言传下来。

48、因为这个字笔画繁多,所有字典都找不到,书面上极少见到,都是一边念顺口溜一边写才能写出这个字,很有趣的吧。北方人大都觉得这种面食很好吃。 2、西安饺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发掘研究唐代和我国传统饺子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饺子宴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制出的饺子造型生动,一饺一格,一饺一形,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回味无穷。西安饺子宴的得名,主要因这种宴宾筵席由千姿百态的饺子组成。 3、秦镇凉皮秦镇凉皮已有2000余年历史,秦镇本地传说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开始有凉皮,为皇朝供物。乃为全国各种凉皮之祖。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主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成糊状,平铺在多层竹笼内,旺为蒸熟,做

49、出的凉皮筋、薄、细、软,具有独特风味。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透香,在西安深受欢迎。 4、牛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 其特点是: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叠特制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

50、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竟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

51、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5、老童家腊羊肉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并由兵部尚书赵福桥之师邢庭维手书“辇止坡”三字,制成匾额悬挂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名闻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腊羊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辅料齐全,火功得当。卤煮出的肉,色泽红润,质地酥烂,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菜。 6、锅盔 锅盔(英文:guokwei),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

52、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相传为武则天派兵在乾州(乾县)打仗,战士在作战过程当中有人无意间将面置于头盔里用火烘烤,然后发现其味香脆可口,随即流传而开)。锅盔形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韧,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7、肉夹馍陕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区)著名小吃,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 樊记腊汁肉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多年

53、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 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酱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8、葫芦头篇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点导游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长安

54、城拥有三处大型宫城,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其中的大明宫,因为规模最大、制度完备、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的布局非常讲究,它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法配置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等重要建筑,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丹凤门遗址。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共有五个门道,上面建有高大的门楼。丹是红色,代表热烈、兴旺,而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曾被历史上很多部族甚至王朝用作图腾。丹凤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凤凰,代表的是大吉大利、大祥大瑞。丹凤门为古代城门中最高等级五门道制的杰出代表,丹凤门的五个门道,每个门道宽8.5米,五个门道总计达51米多,比

55、现在天安门的门道都要宽。丹凤门门阙墩台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它的建筑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都创下中国古代皇宫的宫门之最。丹凤门是一个交通通道,皇帝由正中的门洞进出;其它官员只能由两侧的门洞通行,右进左出,直到今天,我们的交通规则还是沿用这种“靠右前行”的办法。丹凤门不仅仅是交通通道,更是唐代最高统治者与民众沟通的最佳场所。每逢颁布赦令、登基大典、重大宴会、献俘等活动时,皇帝会出现在门楼上,供万民瞻仰。每逢皇帝宣赦时,丹凤门前一侧就立一根高杆,上面悬一只金鸡,另一侧放一面大鼓,待皇帝登楼,被赦免的囚犯在鼓声中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后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有诗道:“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

56、声”,说的就是宣赦;此外,唐玄宗还曾两次在丹凤门门楼上举行宴会,招待突厥首领和使节。丹凤门在唐代的作用,就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天安门,或者说,丹凤门就是唐代的天安门。今天,它作为唐文化的代表,带我们领略了一个统一大国的政治权威。篇四:大慈恩寺大雁塔导游词大慈恩寺大雁塔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慈恩寺参观。我是导游员何雅胜,很高兴认识大家。距离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寺院。寺院内的大雁塔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589年,初名为“无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为“大慈恩寺

57、”。唐朝时,寺院内共有1897间华丽的房屋,他是全长安城内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毁坏。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这个门叫做山门。也叫做三解脱门,意思是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大慈恩寺的建筑结构和每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庭院结构一样,所有的建筑都非常讲究对称。现在您看到的两座小楼为钟楼、鼓楼,里面悬挂着明代1548年铸造的一口大钟,重15吨,上边铸有“雁塔晨钟”4个苍劲大字。“雁塔晨钟”是观众八景之一。 西面为鼓楼,楼里存有一面直径为2.13米的大姑,用于为僧众报时。 大慈恩寺内现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们四点半敲钟起床,晚上九点击鼓睡觉。我们看到的

58、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大雄宝殿”,他是佛教寺院内主要建筑。“大雄”是对佛的尊称,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对一切魔障都无所畏惧。大殿里面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三尊镀金塑像,他们都是佛祖的化身。中间的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显示人间的化身。西侧的这尊叫做报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后的化身。东侧的这尊叫做应神佛,是佛为普渡众生随机缘应变之身。三身佛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他们是佛的两大弟子。殿堂的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他们是佛在世时常伴身边的18位弟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游客来到慈恩寺烧香祈愿,保佑他们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两棵树叫做“龙爪槐”,种植于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59、 雁塔题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进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诗题名,象征从此事业青云直上。现今,慈恩寺内大多数的雁塔题名碑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下面我们继续参观。法堂 前方我们看到的二层建筑就是法堂和藏经楼。法堂,就是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法堂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只要念佛人一心诵念“阿弥陀佛”,死猪就能被接引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去。所以阿弥陀佛也被称为“接引佛”,殿内还陈列着“玄奘负笈图”和他两位高徒窥基和人园测的拓片。窥基是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园测是新罗国的王子

60、。这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师在当时的声望是多么的崇高。 二层就是藏经楼,主要用于保存重要的佛经经典资料。玄奘法师当年历经艰险从佛国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经,都是珍贵的“贝叶经”。什么是贝叶经呢?古印度将梵文佛经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因此成为贝叶经。正是因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经,所以他余生都用在翻译佛经上,17载西天取经,19载翻译佛经,直至圆寂。玄奘法师为了弘扬佛法贡献了他毕生精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就是大雁塔了。大雁塔 我们眼前的就是雄伟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锥形砖塔。磨砖对缝,造型雄伟,气势宏大,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唐永徽三年(

61、652年),玄奘法师为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带回的经像和舍利,奏请高宗允许,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师亲自设计监督,亲自运土搬砖。塔初设计时,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后来建成了高5层,砖表土心的实心塔。后因砖缝草木丛生,渐次颓废。后来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为十层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风雨中颓败,唐后期改建为七层砖塔。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大概就是由此来吧。后经后唐、明清,多次改造维修,特别在明代万历年间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层青砖,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体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现在面貌。现塔高64.7米,共七层,塔体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

62、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顶层,俯瞰四周秀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大雁塔底层南门洞外两侧大的砖 中镶嵌有两通被后世奉为书法瑰宝的石碑,西侧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译经所撰写的序文。东侧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由太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撰写的记文。他们都赞扬了玄奘法师对佛教所做出的贡献。这两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塔的第二层供有明代一尊阿弥陀佛铜像。第三层供奉着两颗珍贵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赠送给大雁塔的珍贵礼物。 在第五层我们可以看到释迦如来足迹石。在佛国印度,对佛教十分虔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非常敬仰,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足见如见佛,一样顶礼佛拜。塔内第六层,我们

63、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那么我们就要讲一讲与雁塔有关的另一个文化盛举了,这就是“曲江流饮”和“雁塔诗会”。“曲江流饮常不断”,这也是长安八景之一。是说一些文人雅士常常会相约到曲江饮酒作乐,曲江,顾名思义,就是弯弯曲曲的水流了,诗人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之后他们还要登上大雁塔,抒发情怀。这里陈列的唐诗书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周年之际,杜甫、岑参等五位诗人的一次诗会所赋诗作。我们登到塔的顶层,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丽风景。接下来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玄奘三藏院(玄奘三藏院前)我们现在在汉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门领

64、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法师的高度赞扬。我们面对的这座气势宏伟的仿唐建筑群就是玄奘三藏院,中为“大遍觉堂”,两边分别是“光明堂”和“般若堂”。以刻铜、柚木雕刻和汉白玉雕刻的形式,通过巨幅壁画展现了玄奘一生从出生、出家、出国求法、游学佛国、曲女法会、荣归长安、翻译经文、直至圆寂、功德圆满往生弥勒净土境界的全部过程。(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讲述了从玄奘出生到曲女法会的故事,我们主要讲述这幅画面:玄奘法师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佛国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时。住持戒贤长老亲自接见了他。当他知道玄奘是从东土大唐来求学佛法时非常激动,让他的侄子给玄奘法师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戒贤长老已

65、经100多岁了,他20年前患了风疾,只要遇风周身就如同火烧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剧,戒贤长老觉得难以忍受,决定绝食自尽了此一生。就在当天晚上,他做梦梦见三位菩萨显灵,告诉他不能死,因为3年后会有一位东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认真传授给他佛法。梦醒后,风疾也奇迹般地痊愈了。戒贤长老问玄奘法师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法师答3年。众僧都惊叹万分,觉得十分神奇。这幅画面就是展现了玄奘法师在佛国印度最辉煌的一个时刻曲女城大会。这次隆重的法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以及各国的高增大的数千人都参加了。在辩经法会上,连续十八日都无人辩论过玄奘法师,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成为了曲女城大会的论主。各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再辞谢,只是遵照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象舆巡游。+6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