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7457231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3.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脉诊课件(17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脉诊1第五章第五章 脉脉 诊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 ,辨别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中医诊断学脉诊2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中医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搭在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告诉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

2、得准确,治疗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便会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准,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一架天平。的一架天平。 中医诊断学脉诊3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来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说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地开口大叫: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你太神啦!”。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

3、准时,他们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高。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中医诊断学脉诊4 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种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以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情况。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人体内脏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频率、力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人体的基本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

4、断人体的基本情况。情况。 中医诊断学脉诊5 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病人的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不做任何体查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考验验”医生能不能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医生能不能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唐又可怕!想想还是东

5、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过。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过。 中医诊断学脉诊6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中医诊断学脉诊7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

6、医疗条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证地对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证地对待。待。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中医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客观情况。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的病人,有很大一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

7、会对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体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脉象的形态。响到脉象的形态。中医诊断学脉诊8 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物等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力量。这样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体中的各个脏腑的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气血运行情况。 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解到其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

8、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内的真实情况。 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该盲目迷信。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该盲目迷信。 中医诊断学脉诊9【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3.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5.掌握诊脉的方法。掌握诊脉的方法。6.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

9、变异。 7.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8.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中医诊断学脉诊10 9.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10.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11.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12.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13.13.了解按诊的方法。了解按诊的方法。 14.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学习时数学习时数】 7 7 学时学时 中医诊断学脉诊11【重点与疑难点重点与疑难点】 ( (

10、一一) )重点:重点: 1.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2.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3.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4.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5.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6.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7.7.按诊的主要内容。按诊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脉诊12( (二二) )疑难点疑难点 1.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2.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寸口六部所主脏腑

11、的依据是什么?3.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4.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5.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6.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气外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气外泄。泄。 中医诊断学脉诊13第一节第一节 脉诊概述脉诊概述一、脉诊原理一、脉诊原理(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

12、阴心阳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中医诊断学脉诊14(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脉象。衰直接影响着脉象。(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血,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有关与脉象的形成间接有关a: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心与脉通

13、,搏动行血心与脉通,搏动行血 肺朝百脉肺朝百脉宣发百脉,助心行血宣发百脉,助心行血 脾生血统血脾生血统血营气养血,摄血于脉中营气养血,摄血于脉中 肝藏血调血肝藏血调血供调血量供调血量 肾藏精化血肾藏精化血精为化血之本,合营以生血精为化血之本,合营以生血 中医诊断学脉诊15二、诊脉部位二、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一)三部九候诊法 天(两颞动脉)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候头额、颞部部 上(头)上(头) 人(耳前动脉)人(耳前动脉)候目、耳候目、耳 地(两颊动脉)地(两颊动脉)候口、齿候口、齿 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候肺气肺气 中(手)中(手) 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人(

14、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候心气 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候胸中之气 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候肝气肝气 下(足)下(足) 人(足太阴脾经动脉)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候脾、胃之气气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候肾气肾气中医诊断学脉诊16 中医诊断学脉诊17(二)人迎寸口诊法(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较之遍诊法简单。较之遍诊法简单。(三)仲景三部诊(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诊寸口脉候脏腑候脏

15、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多运用于寸口无脉脉 诊趺阳脉诊趺阳脉候胃气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诊太蹊脉候肾气候肾气中医诊断学脉诊18疑难点疑难点 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分析分析 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不及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寸口脉象微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尚存与否。中医诊断学脉诊19(四)寸口诊法(四)寸口诊法 含义含义 : 寸口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

16、内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中医诊断学脉诊201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寸(浮、中、沉)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关(浮、中、沉) 三部九三部九候候 尺(浮、中、沉)尺(浮、中、沉) 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

17、名实异同名实异 中医诊断学脉诊21 中医诊断学脉诊222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寸口脉诊病的原理:(1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2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3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中医诊断学脉诊233 3寸口分候脏腑寸口分候脏腑 寸寸 心心 左手左手 关关肝肝 尺尺 肾肾(阴)(阴) 寸寸肺肺 右手右手 关关脾脾 尺尺 肾肾(阳)(阳)中医诊断学脉诊24疑难点疑难点 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分析分析独取寸口的道理独取寸口的道理: :一一. .是

18、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二. .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中医诊断学脉诊25三、诊脉方法三、诊脉方法(一)时间(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时最佳。(二)体位(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水平,直腕仰掌。中医

19、诊断学脉诊26(三)指法:(三)指法:1、取脉:、取脉: v选指目选指目指端敏感处指端敏感处 v平贴脉脊平贴脉脊 v指力垂直脉心指力垂直脉心中医诊断学脉诊272 2、定位、定位 ( (定关布指、三指定定关布指、三指定(1 1)标准定位)标准定位同身寸法同身寸法 。 (2) (2) 简便定位简便定位高骨定关高骨定关法法 掌后高骨定关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前后等距布指 中医诊断学脉诊281.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中医诊断学脉诊292.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部 中医诊断学脉诊303.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脉诊314

20、.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中医诊断学脉诊32中医诊断学脉诊33中医诊断学脉诊343 3、运指、运指(1) (1) 举按寻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手指的浅深运指定义:定义: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中医诊断学脉诊35(2)(2)上下循上下循定义定义:手指的上下运指手指的上下运指作用:作用: 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上下。上下。(3)(3)单总按单总按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定义:三指的整体

21、与分部运指 作用:总按作用:总按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体察三部局部体察三部局部特点。特点。中医诊断学脉诊36 诊小儿脉可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一指( (拇指拇指) )定定关法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且易哭闹,不合作。中医诊断学脉诊37(四)平息(四)平息 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便以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评辨脉象。专注指下,评辨脉象。(五)五十动(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

22、少于诊脉时间不少于5050次,脉跳次,脉跳时间,两手以时间,两手以3 3分钟左右为宜。分钟左右为宜。中医诊断学脉诊38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1 1、脉位、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浅,如浮/ /沉。沉。2 2、至数、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脉搏的频率,如迟/ /数。数。3 3、脉长、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如长/ /短。短。4 4、脉宽、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小(粗细),如洪/ /细。细。中医诊断学脉诊395 5、流利度、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脉搏来势的流

23、利程度,如滑滑/ /涩。涩。6 6、紧张度、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如弦、紧/ /缓。缓。7 7、脉力、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量,如虚/ /实。实。8 8、均匀度、均匀度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指脉力是否均匀。指脉力是否均匀。中医诊断学脉诊40第二节第二节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一、一、 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体表现为:体表现为:1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位)2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率

24、调匀,不快不慢(数)(数)3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形)4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势)5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脉势和缓,从容流利。中医诊断学脉诊41(二)有神(二)有神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三)有根(三)有根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中医诊断学脉诊42( (二二) )疑难点疑难点 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分析分析 有胃

25、气表现在:有胃气表现在:从容和缓流利从容和缓流利。 脉脉 位位 居居 中,不中,不 浮浮 不不 沉;沉; 脉脉 率率 调调 匀,不匀,不 快快 不不 慢;慢; 脉脉 力力 充充 盛,不盛,不 强强 不不 弱;弱; 脉脉 道道 适适 中,不中,不 大大 不不 小;小; 脉脉 势势 和和 缓,从缓,从 容、流容、流 利。利。 有神表现在:应有神表现在:应 指指 有有 力力 柔柔 和;节和;节 律律 整整 齐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脉 有有 力,沉力,沉 取取 不不 绝。绝。中医诊断学脉诊43二、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脉象的生理变异1 1、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季节:春弦、夏洪

26、(钩)、秋浮(毛)、冬沉(石)。(毛)、冬沉(石)。2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其脉沉缓或迟时其脉沉缓或迟。3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多弦硬人多弦硬。4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向手背。5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中医诊断学脉诊44第三节第三节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阴阳

27、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分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迟、数、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回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而本教材则根据位、数、领,较为实用。而本教材则根据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和八个要素的变化和相形、势四个方面和八个要素的变化和相兼,归类为八。兼,归类为八。中医诊断学脉诊45 现代常以现代常以浮脉、沉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为迟脉、数脉、虚脉、实脉为六纲脉,六纲脉,然后再把其然后再把其 他脉他脉象分属于六大类。象分属于六大类。中医诊断学脉诊461 1、浮脉类:(、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浮

28、脉与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以脉位表浅而相类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故均列入浮脉类)。类)。2 2、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脉、弱脉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相类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故均列入沉脉类)。中医诊断学脉诊473 3、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结脉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列,故均列入迟脉类)、入迟脉类)、4 4、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促脉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列,故均列入数脉类)入数脉类)中医诊断学脉诊4

29、85 5、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短脉、代脉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类类,故均列入虚脉类)。,故均列入虚脉类)。6 6、实脉类:(实脉、实脉类:(实脉 与滑脉、长脉、与滑脉、长脉、弦脉、紧脉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类类,故均列入实脉类)。,故均列入实脉类)。 中医诊断学脉诊49 一、浮脉类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浮、洪、濡、散、芤、革)中医诊断学脉诊50(一)(一)浮脉:浮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按稍减不空,举之有余,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之不足。理解:理解:脉位浅

30、表脉位浅表中医诊断学脉诊51中医诊断学脉诊52临床意义:一般见于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表证,( (亦亦见于见于虚阳外越虚阳外越) )3 3、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袭肌表,卫阳抗之,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久病内伤,虚阳外越,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而无力。则浮而无力。中医诊断学脉诊53(二)洪脉:(二)洪脉:1 1、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脉形宽大,充实有力实有力, ,来盛去来盛去衰,状若波涛衰,状若波涛汹涌。汹涌。( (理解:理解:脉位偏浮,脉脉位偏浮,脉形宽大,脉力形宽大,脉力较强较强) )中医诊断学脉诊54中医诊断学脉诊55【临床

31、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阳明气分热阳明气分热盛,亦可盛,亦可见于见于孤阳外越孤阳外越,浮取洪大而沉取,浮取洪大而沉取无根。无根。【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见洪脉。涌,故见洪脉。中医诊断学脉诊56(三)(三)濡脉:濡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浮细无力而 软。软。理解:理解:位浮、形细、位浮、形细、张力低、脉力张力低、脉力弱弱中医诊断学脉诊57中医诊断学脉诊58【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虚证虚证或或湿困湿困。 【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阴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

32、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中医诊断学脉诊59(四(四)散脉散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大无根,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故曰不匀,故曰“散似杨花无散似杨花无定踪定踪中医诊断学脉诊60【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的征象。病情危重的征象。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即将分娩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即将坠胎坠胎之征。之征。 中医诊断学脉诊61(五)芤脉(五)芤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浮大中空,浮大

33、中空, 按之如葱按之如葱 管,应指浮管,应指浮 大而软,按大而软,按 之上下或两之上下或两 边实而中间边实而中间 空。空。中医诊断学脉诊6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多。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泻时均可出现。泻时均可出现。 中医诊断学脉诊63(六)(六)革脉革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革脉

34、浮,搏指弦,革脉浮,搏指弦,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定的紧张度。脉形如定的紧张度。脉形如弦,按之中空,与芤弦,按之中空,与芤脉浮虚而软又有不同。脉浮虚而软又有不同。中医诊断学脉诊64【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所,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漏下等病症。 中医诊断学脉诊65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有脉位表浅、轻取

35、即得的特点。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2 2、不同点、不同点浮脉轻取即得;浮脉轻取即得;洪脉浮大有力;洪脉浮大有力;濡脉浮而细软;濡脉浮而细软;散脉浮而散乱无根;散脉浮而散乱无根;芤脉浮大中空;芤脉浮大中空;革脉浮而空弦。革脉浮而空弦。中医诊断学脉诊66二、沉脉类二、沉脉类(沉脉、弱脉、伏脉、牢脉)(沉脉、弱脉、伏脉、牢脉)中医诊断学脉诊67(一)沉脉(一)沉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重轻取不应,重按使得,举之按使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不足,按之有余。余。 理解:理解: 脉位较深)脉位较深)中医诊断学脉诊68中医诊断学脉诊69【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里证里证,有力为,有

36、力为里实里实; 无力为无力为里虚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亦可见于正常脉。【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中医诊断学脉诊70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六阴脉,亦属,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于正常生理现象。 中医诊断学脉诊71(二)弱脉(二)弱脉【脉象特征】【脉象

37、特征】 极软而沉细的极软而沉细的脉称为弱脉。脉称为弱脉。切脉时沉取方切脉时沉取方得,细而无力。得,细而无力。中医诊断学脉诊72【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主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中医诊断学脉诊73(三)伏脉(三)伏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伏为深沉与伏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脉动部匿之象,脉动部位比沉脉更深,位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需重按着骨始可应指,甚至伏而应指,甚至伏而不现。不现。中医诊断学脉诊74【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常见于邪闭、厥证常见于邪闭、厥证和和痛极

38、痛极的病人。的病人。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 暴病出现伏脉为暴病出现伏脉为阴盛阳衰阴盛阳衰,或,或阴阴阳乖戾阳乖戾,常为厥脱证之先兆;,常为厥脱证之先兆; 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之证。之证。中医诊断学脉诊75 脉简补义说:脉简补义说:“久伏至脱久伏至脱”, 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一种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一种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往往两手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往往两手寸口脉同时潜伏,甚或太溪和趺阳寸口脉同时潜伏,甚或太溪和趺阳脉都不显现,与脉都不显现,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

39、在肢体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但其他部位的脉象正常。但其他部位的脉象正常。 中医诊断学脉诊76(四)牢脉(四)牢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亦取始得坚着不移,亦称沉弦实脉。称沉弦实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由阴寒内积,阳气由阴寒内积,阳气沉潜所致,沉潜所致,多见于阴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实证。 中医诊断学脉诊77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沉脉、弱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沉脉、弱脉、伏脉

40、、牢脉四者均有轻取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2 2、不同点:、不同点: 沉脉重按始得;沉脉重按始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弱脉极软而沉细; 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 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中医诊断学脉诊78三、迟脉类三、迟脉类(迟、缓、涩、结)(迟、缓、涩、结)中医诊断学脉诊79(一)迟脉(一)迟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脉来缓慢,脉来缓慢,一息不足一息不足 四至。四至。理解:理解:6060次次/ /分以下分以下中医诊断学脉诊80【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寒证寒证,迟而有力为,迟而有力为实寒实寒;迟;迟而无力为而无力为

41、虚寒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则脉来怠慢。则脉来怠慢。 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 中医诊断学脉诊81中医诊断学脉诊82(二二)涩脉)涩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脉势不匀理解:理解:形细,流畅度形细,流畅度低,脉形、脉低,脉形、脉律、脉力不匀律、脉力不匀中医诊断学脉诊8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精伤、血少。【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42、 】 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来不利,见脉涩无力;脉气往来不利,见脉涩无力; 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不畅,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中医诊断学脉诊84中医诊断学脉诊85(三)(三)结脉结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脉来缓慢, 时有中止,时有中止, 止无定数。止无定数。中医诊断学脉诊86【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阴寒气结阴寒气结、寒痰血瘀寒痰血瘀,亦可见于亦可见于气血虚衰气血虚衰。【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过盛,心阳受阻,均可致脉气不过盛,心阳受阻,均可致

43、脉气不通,故见迟缓中止。通,故见迟缓中止。中医诊断学脉诊87中医诊断学脉诊88(四)(四)缓脉缓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缓脉有两种意义缓脉有两种意义: : 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每分钟每分钟60607070次次) ),可见于正常人。,可见于正常人。亦称为平缓亦称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缓即为有神也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即指平脉缓和之象。 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 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 中医诊断学脉诊89【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44、多由脾虚,气血不足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为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湿邪困阻,阳气受遏,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所致。血行缓怠所致。中医诊断学脉诊90中医诊断学脉诊91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均小于一息五至。均小于一息五至。 2 2、不同点:、不同点: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迟脉一息不足四至; 缓脉一息四至(稍快于迟);缓脉一息四至(稍快于迟); 涩脉脉势艰难,往来不利;涩脉脉势艰难,往来不利; 结脉脉缓而有中止。结脉脉缓而有中止。中医诊断学脉诊92四、数脉类四、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

45、、动脉)(数脉、疾脉、促脉、动脉)中医诊断学脉诊93(一)数脉(一)数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脉脉来急促,来急促, 一息五至以上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而不满七至理解:理解: 90 90130130次次/ /分分中医诊断学脉诊94【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中医诊断学脉诊95中医诊断学脉诊96(二)促脉(二)促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数而时一止,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止无定数。

46、理解:理解: 率快或快慢不定率快或快慢不定而有不规则的歇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中医诊断学脉诊97【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竭。亦见于脏器衰竭。【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 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有歇止。有歇止。中医诊断学脉诊98中医诊断学脉诊99(三)疾脉(三)疾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为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疾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疾而有力,多见疾而有力,多见于于阳亢无制阳亢无制,真真阴垂绝阴垂绝之候;疾之候;疾而虚弱为而虚弱为阳气

47、将阳气将绝绝之征。之征。中医诊断学脉诊100(四)动脉(四)动脉【脉象特征】动【脉象特征】动脉多见于关部,脉多见于关部,且有滑、数、短且有滑、数、短三种脉象的特征。三种脉象的特征。脉经:脉经:“动动脉见于关上,无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厥厥然动摇。”中医诊断学脉诊101【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 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搏之候。中医诊断学脉诊102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 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脉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

48、的感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2 2、不同、不同点:点: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数脉一息五至以上 疾脉一息七至以上疾脉一息七至以上 促脉数而时止促脉数而时止 动脉滑数而短动脉滑数而短中医诊断学脉诊103五、虚脉类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虚、细、微、代、短脉)中医诊断学脉诊104(一)虚脉(一)虚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之空豁,应指松软。亦是无力脉的总称。亦是无力脉的总称。理解: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脉力较弱,可分两类:两类: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散脉;散脉;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弱脉)弱

49、脉)中医诊断学脉诊105【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无力;无力; 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空豁。空豁。中医诊断学脉诊106中医诊断学脉诊107(二)细脉(二)细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细如线,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应指明显。理解:理解: 脉道狭小,脉道狭小, 指感清晰明指感清晰明 显,按之不显,按之不 绝。绝。中医诊断学脉诊108【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营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营

50、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无以鼓脉必软。不足,无以鼓脉必软。 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虚。不得概言为虚。中医诊断学脉诊109(三)代脉(三)代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来一止,脉来一止, 止有定数,止有定数, 良久方来。良久方来。理解:理解: 歇止有规律,歇止有规律, 时间长,时间长, 伴有脉形、伴有脉形、 脉力不匀脉力不匀中医诊断学脉诊110【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跌 仆损伤等病证。仆损伤等病证。【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仆损伤

51、,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而致脉有歇止。续,而致脉有歇止。中医诊断学脉诊111(四)微脉(四)微脉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极细极软,按之欲绝,按之欲绝,若有若若有若无无【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多为阴阳气血虚多为阴阳气血虚甚甚,鼓动无力所,鼓动无力所致。久病见之为正致。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为阳气暴脱。 中医诊断学脉诊112(五)短脉(五)短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首尾俱短,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不能满部。短脉是指脉来短脉是指脉来觉短于常度。觉短于常度。中医诊断学脉诊11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气

52、虚不气虚不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谓“短则气病短则气病”。 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而有力,故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意脉之有力无力。 中医诊断学脉诊114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无力为特点。无力为特点。2 2、不同、不同点:点:虚脉:搏之无力按之空豁;虚脉:搏之无力按之空豁;细脉:

53、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微脉:极软极细,贵在言其力;微脉:极软极细,贵在言其力;代脉:歇止而有规则,其律、形、力均不一致。代脉:歇止而有规则,其律、形、力均不一致。短脉:指脉来觉短于常度,首尾俱短,不能满部。短脉:指脉来觉短于常度,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中医诊断学脉诊115六、实脉类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长脉中医诊断学脉诊116(一)实脉(一)实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来去俱盛,应指幅幅。应指幅幅。亦为有力脉的总称亦为有力脉的总称理解:理解:脉管宽大,脉管宽大,搏动有力搏动有力中医诊断学

54、脉诊117【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见于见于实证实证。亦见于常人。亦见于常人。【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中医诊断学脉诊118中医诊断学脉诊119(二)(二)滑脉滑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往来流利, 应指圆滑,应指圆滑, 如盘走珠。如盘走珠。理解:理解:应指圆滑,应指圆滑,起落较快,起落较快,充实有力。充实有力。中医诊断学脉诊120【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多见于痰湿痰湿、食积食积和和实热实热等等病证。亦是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妇女的孕脉孕脉。【脉理

55、分析脉理分析】 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加速,脉动流畅。加速,脉动流畅。 中医诊断学脉诊121中医诊断学脉诊122(三)弦脉(三)弦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端直以长, 如按琴弦如按琴弦。理解:理解: 脉体紧张度增脉体紧张度增高,端直而长,直高,端直而长,直起直落。起直落。中医诊断学脉诊123【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紧)、痰饮(弦滑)等,或为胃(弦紧)、痰饮(弦滑)等,或为胃气衰败者(坚搏)。气衰败者(坚搏)。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寒

56、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伸,故脉来强硬弦劲。伸,故脉来强硬弦劲。中医诊断学脉诊124(四)(四)紧脉紧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脉来绷急,脉来绷急,壮如牵绳转索,壮如牵绳转索,按之左右弹指。按之左右弹指。理解:理解:其紧张度、其紧张度、力度均大于弦力度均大于弦脉,脉位易动。脉,脉位易动。中医诊断学脉诊125【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脉理分析脉理分析】 寒主收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寒主收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皆可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道皆可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道绷急弹指。绷急

57、弹指。中医诊断学脉诊126(五)长脉(五)长脉【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脉动应指的范围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部,脉体较长。 向前超逾寸部至向前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鱼际者称为溢脉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又向后超逾尺部者又称称履脉履脉。中医诊断学脉诊127【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主阳证、实证、热证。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长而

58、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中医诊断学脉诊128 长脉长脉, ,亦见于常人亦见于常人, ,若长而柔和若长而柔和为强壮之象征为强壮之象征, ,老年人两尺脉长而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滑实多长寿。 素问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脉要精微论说: : “长则长则气治气治”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 ,气气机条畅的反映。机条畅的反映。中医诊断学脉诊129附:相类脉比较附:相类脉比较1 1、相同点:、相同点: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六者,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六者,均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的共同特点。均有脉体宽大、

59、充实有力的共同特点。 2 2、不同、不同点:点:实脉三部举按长大有力;实脉三部举按长大有力;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弦脉端直以长,应指紧张;弦脉端直以长,应指紧张;紧脉绷急有力,左右弹指;紧脉绷急有力,左右弹指;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中医诊断学脉诊130二、二、 脉象鉴别脉象鉴别(一)比类法(参相类脉比较)(一)比类法(参相类脉比较)(二)(二)对举法对举法 :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1 1)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

60、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种脉象。(2 2)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种脉象。(3 3) 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种脉象。中医诊断学脉诊131 (4 4) 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象。象。 (5 5)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相反的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两种脉象。 (6 6)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 (7 7)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脉势脉弦脉与紧脉:是因脉

61、管性质有差异而脉势脉形有别的两种脉象。形有别的两种脉象。 (8 8)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 (9 9)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中医诊断学脉诊132三、三、 相兼脉相兼脉(一)概念(一)概念 凡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凡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谓之相兼脉,现,复合构成的脉象,谓之相兼脉,又称复合脉。又称复合脉。 如:浮数(二合脉)、沉细而如:浮数(二合脉)、沉细而数脉(三合脉)数脉(三合脉)。中医诊断学脉诊133(二)主病(二)主病 为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之综合。如:为

62、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之综合。如:1 1、浮紧脉、浮紧脉 :主外感寒邪之表证,或风:主外感寒邪之表证,或风寒痹病疼痛。寒痹病疼痛。2 2、沉细数脉、沉细数脉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3 3、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 或 肝 阳 上 亢 , 肝 火 内 蕴 等 病热 或 肝 阳 上 亢 , 肝 火 内 蕴 等 病证证 。中医诊断学脉诊134 疑难点疑难点 : : 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应如何判断?分析分析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脉的各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如:浮

63、为表,数为热,合而单一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为热,合而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而为表寒;浮数而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而为表寒;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实寒。 中医诊断学脉诊135四、真脏脉四、真脏脉 真脏脉,又称真脏脉,又称“败脉败脉”、“绝脉绝脉”、“死脉死脉”、“怪怪脉脉”,是疾病垂危时出现的一,是疾病垂危时出现的一种脉象。种脉象。其特点是:无胃、无其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神、无根。如虾游脉、屋漏脉、。如虾游脉、屋漏脉、弹石脉弹石脉等。等。中医诊断学脉诊136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

64、三类:三类: 1.1.无胃之脉无胃之脉: : 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坚搏为主要特征。 偃刀脉偃刀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转豆脉转豆脉: :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弹石脉弹石脉: :急促而坚硬如弹石。急促而坚硬如弹石。 临床提示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中医诊断学脉诊1372.2.无根之脉无根之脉: 无根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无根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

65、。特征。 釜沸脉釜沸脉: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渴之候。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渴之候。 鱼翔脉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如鱼在水中游动。 虾游脉虾游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均为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的征象。 中医诊断学脉诊1383.3.无神之脉无神之脉: : 无神之脉以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为主无神之脉

66、以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要特征。 雀啄脉雀啄脉: :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屋漏脉屋漏脉: :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 解索脉解索脉: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 以上以上 脉象主要由脉象主要由脾脾( (胃胃) )、肾阳气衰败、肾阳气衰败所致,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中医诊断学脉诊139 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研究和临床实践,对真提高,通过不断研究和临床实践,对真脏脉亦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有一部分是脏脉亦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但并非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但并非一定为无药可救的死证,应仔细观察,一定为无药可救的死证,应仔细观察,尽力救治。尽力救治。中医诊断学脉诊140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一)诊妇人脉 妇人有经、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病妇人有经、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病变,有关这方面的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