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6819810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资源描述: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生态公益林建设 导则(DB33/T379.12014)1X围DB33/T379的本部分明确了公益林建设的主要术语、对象;规定了公益林建设程序、内容、类型、重点、分区和建设区域划定、保护等级划分,并提出了公益林成林标准和建设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公益林利用的指导性、原则性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全省公益林建设与经营管理。2规X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2084-2013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公益林non-me

2、rcialforest(NCF)又称生态公益林,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公益性、社会性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3.2公益林建设NCFconstruction按照一定建设程序与建设标准,对现有公益林和规划用于公益林的土地进行营造、经营和管理的过程。3.3公益林建设工程NCFconstructionproject利用林学、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控制工程学原理,按基本建设工程的要求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的公益林建设项目,包括公益林的营造、经营和管理,以及林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特殊保护地区sp

3、ecialprotectedarea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完全保持自然状态,长期全面封禁,不应开展一切生产经营等人为干扰活动。3.5重点保护地区keyprotectedarea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区域。实行全面封禁或定期全面封禁,严格限制采伐、开垦、放牧等人为干扰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3.6一般保护地区generalprotectedarea生态地位比较重要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一定限制措施,在普遍封管的基础上,经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进行一些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或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抚育、更新采伐等森林经营活动。3.7公益

4、林地区划NCFzonation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一定技术标准和程序界定公益林地的过程。3.8公益林营造NCFforestation借助天然或人为措施形成公益林的过程。主要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二种营造方式。3.9生态经济型公益林ecological-mercialforest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兼顾经济效益,选用生态经济树种营造,能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及经济性产品的森林。3.10封山育林settingaparthillsincludingareafortreegrowing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实施

5、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3.11生态重要性ecologicalimportance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需要提供森林环境保护的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的重要程度。用生态重要性等级表示,分为极端、非常、比较和一般四个等级。3.12生态脆弱性ecologicalfragility森林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后就难以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极易因自然条件改变而造成偶发或多发性自然灾害的程度。用生态脆弱性等级表示,分为极端、非常、比较和一

6、般四个等级。3.13季内降水变率rateofquarterlyprecipitationchange近三年一个季度内最大一次降水量与最小一次降水量之差与最大一次降水量之比,用百分比表示。3.14裸岩率rockcoverage林地上裸露岩石遮盖地表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3.15土壤侵蚀程度degreeofsoilerosion土壤遭受侵蚀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阶段,根据土壤剖面中层(表土层)、层(心土层)及层(母质层)的丧失情况加以判断。3.16植被盖度vegetationcoverage地面上所有植冠(含乔木、灌木、草木)覆盖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3.17林木混交比mixeds

7、peciespercentage单位面积林地上,乔木层混交树种的株数或面积与实际总株数或面积之比,用百分比表示。3.18林木均匀度treeevenness林地上立木分布的均匀程度。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级。3.19林隙gap又称林窗、林中空地,指直接处于林冠层空隙下,仍保持森林环境特点的空地面积,或称为实际林隙(actualgap),面积在25666之间。3.20群落层次结构phytocenosiumstructure森林群落的最大结构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类型位置。一般分成乔木层、灌木层(盖度20%)、草本层(含小灌木,盖度20%)和苔藓地衣层四个基本层。乔木层如符

8、合下列条件可分为主林层和次林层二个层次:主林层、次林层平均高相差20%以上;主林层郁闭度0.3,次林层郁闭度0.2。具有乔灌草层且乔木有二个以上层次时称为群落复杂结构;乔灌草层同时具备时称为群落完整结构;缺少灌木或草本层时称为群落简单结构。3.21生态疏伐ecologicalthinning为使森林形成林冠梯级郁闭,林内大、中、小立木都能直接接受阳光,诱导形成复层异龄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护功能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抚育方法。3.22景观疏伐forestlandscapethinning按森林美学的原理,对风景林进行改造或塑造新的森林景观,创造自然景观异质性的一种抚育方法。3.23低效林low

9、efficiencystands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公益林效能低下的森林。其中,在自然状态下因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环境恶劣而自然形成的低效林为原生型低效林;因人为干扰或种质低劣、经营管理不当而形成的低效林为经营型低效林。3.24效应岛effectisland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隙内人工栽植阔叶树或针叶树,与原有林分呈岛状镶嵌分布的复合森林群落结构。3.25效应带改造improvementofeffectbelt根据生态演替和边缘效应原理对低效林进行的一种不等带间隔改造方式。通过开拓效应带、改变下垫面、抚育保留带,使得森林的边缘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有序带状混交格局。3.26物种多样性spe

10、ciesdiversity单位空间或地段内生物物种的多样化程度。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可用物种丰富度表示,也可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示。3.27林带完整度degreeofforestbeltfully林带的完整程度。分为完整、较完整、不完整三级。用林带的断口长度与林带总长度的百分比值测算完整度,5%属完整;6%15%为较完整;15%的为不完整。3.28疏透度degreeofporosity也称透光度,林带的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用10分法表示。3.29枯枝落叶层litterlayer也称死地被物层,覆盖林地表面的森林凋落物层。其成分和积累与

11、林内植物种类、凋落量以及分解速度有关,用平均厚度(cm)表示。3.30林地水利forestlandwaterconservancy在林地内采用的灌溉、蓄水、理水、泄洪、防涝等基本水利措施。4建设对象4.1现有界定为公益林的森林、林木和林地。4.2根据法律规定、相关政策和生态建设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调整为公益林建设的其它土地。5建设程序5.1工程建设程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基本建设项目的公益林建设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策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建设项目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等),组织施工作业、竣工验收与后评价。施工过程应分级、分

12、阶段进行技术质量监督,并由相应资质等级的专业中介机构对建设、竣工验收、后评估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与评估,为主管部门的验收和后评价提供依据。5.2一般建设程序在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以部门、团体、群众组织和个人承包的形式参照工程建设程序建设。6建设内容6.1营造包括种苗准备、林地处理、播种栽植、成林验收等阶段。营造形式主要分为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6.2经营对现有林和合格的新成林进行经营管理直到森林与林木更新的过程,包括对生态经济型公益林利用。经营措施主要分为管护、抚育、改造和更新等。6.3配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森林管护、林地水利、固土护坡、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等

13、。6.4管理主要分为经营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与队伍、监测与评价体系、技术档案管理和政策法规体系,以及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等方面。6.5特殊保护性建设对需要作为整体或系统工程建设的公益林建设项目。如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点)、森林公园、母树林、种子园、城镇绿化美化工程、绿色通道等特殊保护性建设。7建设类型7.1主导功能分类7.1.1防护林防护林包括以下二级林种:a)水源涵养林,含水源地保护林、河流和源头保护林、湖库保护林等;b)水土保护林,含护坡林、侵蚀沟防护林、林缘缓冲林、山帽林(山脊林)等;c)防风固沙林,含防风林、固沙林、挡沙林、海岸防护林、红树林等;d)农田防护林,含农田防护林(林带、

14、片林)、农林复合经营林等;e)护路林,含铁路防护林、公路防护林等;f)护岸林,含渠旁林、护堤林、固岸林、护滩林、减波防浪林等。7.1.2特种用途林特种用途林包括以下二级林种:a)国防林,含国防设施屏蔽林等;b)实验林,含科研实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c)母树林,含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d)环境保护林,含城市及城郊结合部森林,工矿附近卫生防护林,厂矿、居民区与村镇绿化美化林等;e)风景林,含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森林等;f)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含历史与革命遗址保护林、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森林、纪念林、文化

15、林、古树名木等;g)自然保护林,含自然保护区森林、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地带性顶极群落,以及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与繁殖区,珍稀植物原生地和具有特殊价值森林等。7.2保护等级分类7.2.1一级保护公益林:位于特殊保护地区或重点保护地区内,实行长期封禁管护的公益林。7.2.2二级保护公益林:位于重点保护地区或特殊保护地区、一般保护地区内,实行全面封禁或定期全面封禁的公益林。7.2.3三级保护公益林:位于一级、二级保护等级X围以外、实行普遍封管的公益林。8建设分区全省划分为浙东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区、浙西北山地水源涵养林保护区、浙中丘陵盆地森林生态治理区、浙南山地森林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区、浙东南沿海防护林

16、体系建设区等五个生态公益林建设类型区域,各区域的X围、特征和建设方向执行附录规定。9建设重点9.1特殊保护地区9.1.1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地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地区包括:a)各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b)未经人为干扰的地带性顶极群落;c)国家级、级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原生地;d)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e)具有国际或国家意义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及周围的森林,历史性和具有特定意义的纪念地森林;f)国防与军事禁区;g)流程1000km以上河流及一级支流和具有特殊地位河流的源头汇水区。9.1.2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包括:a)山体坡度在46以上的地段;b)季降水变率70%以上地区

17、;c)土壤侵蚀达到严重侵蚀程度(侵蚀模数在8000t/km2a以上)的地区;d)潜在重力侵蚀(塌方、滑坡、泥石流)严重的地段;e)沿岩质海岸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地区;沿沙质海岸线向内200以内或泥质海岸线向内100以内地段;f)高山湿地的集水区。9.2重点保护地区9.2.1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地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地区包括:a)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b)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与实验区;c)省级重点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原生地,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繁殖地;d)干扰程度较轻且集中连片的原始林;e)大中型城市及城乡结合部;f)流程500km以上河流及一级支流的源头汇水区,以及流程1000km以上河

18、流及一级支流上游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地区;g)库容1亿m3以上的水库、湖泊周边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坦地区500以内地区;h)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两侧山坡或平坦地区6m12以内地段;省级公路两侧山坡50以内,平坦地区4m10以内地段;i)城镇饮用水源区。9.2.2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区包括:a)山体坡度3645的地段;b)季降水变率50%69%地区;c)地表侵蚀达到强度侵蚀程度(侵蚀模数5000t/km2a8000t/km2a)的地区;d)石质山区及岩石裸露程度40%的地区。10建设区域划定10.1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区域10.1.1钱塘江(含南源兰江的东源某江和西源衢江

19、)、瓯江等重要江河干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20km,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20km以内的林地;长江一级支流黄浦江(含东源东苕溪和西源西苕溪)等流域面积1000000hm2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10km,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10km以内的林地。10.1.2钱塘江(含新安江、富春江、兰江、衢江、某江)、瓯江等重要的江河干流两岸,以及河长在300km以上,且流域面积在200000hm2以上的一级支流两岸(含长江一级支流黄浦江干流东苕溪和西苕溪两岸),干堤以外2km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km,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10.1.3天

20、目山、清凉峰、乌岩岭、古田山、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大盘山等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林地。10.1.4太湖等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面积在5万hm2以上、有林地面积占该湿地陆地面积50%以上、不属于流域、山体等类型的重要湿地和新安江水库、滩坑水库、某镇水库、珊溪水库、紧水滩水库、富春江水库、长潭水库等库容在6亿m3以上的水库周围2km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km、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10.1.5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某海峡西岸第一重山脊临海山体的林地。10.1.6国防军事设施周围

21、(包括国防战略公路两侧)的林地。10.1.7国家试点地区的其他不符合上述区位条件的国家级公益林。10.2省级公益林建设区域10.2.1经省级、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小区),以及其它分布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林地。10.2.2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内的森林、林地。10.2.3城镇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集水区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4流程80km500km的河流干流、一级支流源头20km以内汇水区,或流程500km以上河流的二级支流源头10km以内汇水区的森林、林地,以及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500m

22、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5库容在1000万m36亿m3的水库、湖泊周围集水区X围内或平地500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6国铁、地方铁路、国道(含高速公路)、省道、干线河流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以内或平地100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7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8大中型城市及城乡结合部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线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9山体坡度在36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岩石露出地面50%以上)、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森林、林地。10.2.10沿海海岛X围内的生态公益林地以及其他未列入国家级公益林建

23、设X围的沿海防护林。10.2.11行政村或自然村整体搬迁下山移民地区X围内的森林、林地。10.2.12连片面积33.33hm2以上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区域。10.2.13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列入省级公益林建设X围的其他森林、林地。10.3市、县级公益林建设区域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县级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列入市、县级公益林建设X围的森林、林地。11保护等级划分11.1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划分11.1.1属于下列X围的国家级公益林,划为一级保护等级。a)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江某头的林地;b)山体坡

24、度46以上江河两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c)在重要水库周边和山体坡度46以下江河两岸,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d)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红树林。属于下列X围的国家级公益林,划为二级保护等级。a)山体坡度46以上江河两岸的疏林地、未成林地;b)在重要水库周边和山体坡度46以下江河两岸,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疏林地、未成林地,不属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c)国家重要湿地的有林地、灌木林地;d)某海峡西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11.1.2属于一级、二级保护等级X围以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划为三级保护等级。11.2省级公益林保护等级划分11.2.1属于下列X围的省

25、级公益林,划为一级保护等级。a)国家和省级自然与人文遗产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重要湿地核心地区的林地,以及江某头的林地;b)山体坡度36以上江河两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其他山体坡度在36以上、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岩石露出地面50%以上)、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地区的林地;c)大中型水库(湖泊)周边第一层山脊线以内属于城镇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内的林地;d)连片面积33.33hm2以上的天然阔叶林。11.2.2属于下列X围的省级公益林,划为二级保护等级。a)除核心地区外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与人文遗产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风

26、景名胜区和重要湿地X围内的林地。b)山体坡度36以上江河两岸的疏林地、未成林地;c)大中型水库(湖泊)周边第一层山脊线以内不属于城镇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内的林地;或大中型水库(湖泊)周边第一层山脊线以外至集水区X围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d)国铁、地方铁路、国道(含高速公路)、省道、干线河流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e)大中型城市及城乡结合部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线X围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f)沿海海岛X围内的有林地、灌木林地。11.2.3属于一级、二级保护等级X围以外的省级公益林,划为三级保护等级。12成林标准12.1成林年限不同成林方式的成林验收最低年限,见表1。表1生态公益林成林验

27、收最低年限表成林方式 封山育林 飞播造林 人工造林 直播 植苗 成林年限(年) 58 57 48 35 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 12.2.2特种用途林特种用途林除满足造林保存率指标外,还应满足特种用途要求。13质量评价13.1防护林建设质量评价13.1.1评价指标13.1.1.1林分评价指标见表3。13.1.1.2林带评价指标见表4。表3防护林林分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及等级特征表因子 权重 I II III 物种多样性 0.20 阔叶林、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动植物物种丰富 针阔混交林,混交比30%,物种较丰富 建群树种为针叶树 林分郁闭度 0.20 0.8 0.50.7 0.20.

28、4 群落层次 0.20 群落复杂结构或完整结构 森林群落,结构较完整 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植被盖度 0.20 植被高度1.0,盖度80% 植被高度0.51.0,盖度50%70% 植被高度0.4,盖度5cm 枯枝落叶层厚度2cm4cm 枯枝落叶层厚度5行 3行4行 3行 林带结构 0.35 多树种、复层林带、疏透结构 单树种,乔木层下灌草植被盖度0.3,疏透结构 单树种、单层林 注:1.农田防护林的林带宽度不作要求。 注:2.林带缺口连续长度大于20m,称为林带断口。 13.1.2评价方法及标准13.1.2.1采用指标分值法,对已完成建设期的防护林以小班(或生态保护小区)和林带为单位按评价因子逐

29、项计算指标分值,各因子的阈值X围见表5。表5评价因子阈值X围表指标级别 林分(分) 1620 1115 10以下 林带(分) 2635(带宽上限30分) 1625 15以下 13.1.2.2计算总分值,分级评价防护林建设质量。小班或林带各评价因子总分值在85分以上为好;60分85分为中;60分以下不合格。评价村、乡级(林场)、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域公益林建设质量,采用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评定,总分值在85分以上为好,60分85分为中,60分以下为不合格。13.2特种用途林建设质量评价13.2.1特种用途林性质多样,建设标准要求不同,其建设质量评价应分别特种用途林类型确定评价指标,见表6。采用分

30、级定分考核方法,分为三级。表6特种用途林建设质量等级特征表林种 自然保护林 保护对象具有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保护机构队伍健全、完善;保护资金有保证;保护制度和保护设施完备。 保护对象具有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保护机构队伍较完善;保护资金基本保证;保护制度及保护设施较完备。 保护对象生存、生活条件较差;保护机构队伍不完善;保护资金未有保证;保护制度、保护设施不完备。 环境保护林 风景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森林茂密,郁闭度0.8;林分优美,树种多样,景区景点多样,配置合理整体协调;景区基础设施完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和谐。 郁闭度0.60.7;林分树种较多,布局较协调;景点、景区基础设施

31、完善。 郁闭度0.40.5;林分树种单一,景观单调;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防林 林分郁闭度0.8,灌草植被层高1.0m以上,覆盖度80%,隐蔽性能好。 林分郁闭度0.60.7,灌草植被层高0.5m1.0m,覆盖度60%80%。隐蔽性中等。 林分郁闭度0.20.5,灌草植被层高85 6085 60 14利用14.1利用公益林进行科学考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科普教育、种质标本采集、生态旅游,物种与遗传基因保存和自然遗产留存。14.2除特殊保护地区外,可利用公益林进行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凡划入一般公益林中的竹林、经济林等可按照各自的经营要求进行正常的栽种、培育、管护,组织合理的采收、加工、出售,

32、但应采取可靠的环境保护措施。经营经济林林地的比例以小流域为单位,控制在公益林总面积的15%以内,林分郁闭度应保持在0.5以上;经营毛竹林,立竹量每公顷不应少于2250株;经营杂竹林覆盖度不应低于50%。14.3因抚育、更新改造需要采伐的,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公益林建设规X 规划设计通则(DB33/T379.2-2014)1X围 DB33/T379的本部分规定了公益林建设前期工作的一般规定,包括项目区调查、公益林区划、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的任务、内容、方法、成果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全省X围内公益林建设的项目区调查、林地区划、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建设项目设计。 2规X性引用文件

33、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X LYJ128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X LYJ5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LY/T513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X DB33/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 DB33/T379.1公益林建设规X第1部分:导则 DB33/T379.3公益林建设

34、规X第3部分:技术规程 DB33/T64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3术语和定义 DB33/T379.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一般规定 4.1公益林工程建设应以建设区或建设项目为单位进行前期工作,包括公益林地区划、建设项目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设计。 4.2公益林建设的前期工作应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建设内容和特点,对建设区进行广泛、详细、深入的本底调查和专项调查,调查资料归入公益林建设技术档案。 4.3大中型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等级。 5项目区调查 5.1调查主要内容 5.1.1基本情况调查 对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

35、等进行重点调查。 5.1.2森林资源调查 5.1.2.1包括对建设X围内的所有森林、林木、林地(含规划用于林业建设的土地)的相关因子进行调查。近二年进行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地区,其调查成果可以直接引用。二年前进行过二类调查的地区,如资源档案更新规X,经过补充调查,精度符合表1规定的也可以使用。 5.1.2.2调查重点是与森林分类区划、规划设计,以及公益林建成验收和质量评价相关的指标,包括: 林地调查主要因子:地类、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枯枝落叶层厚度、岩石裸露率、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 林木调查主要因子:树种与组成、林龄、群落层次、郁闭度、植被盖度、密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等;

36、 林带还应调查林带结构、宽度、完整度等。 5.1.2.3森林资源调查的方法按照DB33/T640等有关要求执行。 表1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 调查因子 允许误差 小班树种组成 20% 小班平均年龄 20% 小班郁闭度 10% 小班每公顷株数(蓄积) 15% 5.1.3专项调查 5.1.3.1对与公益林建设关系密切的自然、社会经济与资源状况应进行深入的专项调查,主要包括: 灾害性气候调查。如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雨雪冰冻等灾害性气候状况; 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情况调查。如土壤侵蚀程度与分布、历年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发生情况与分布等; 动植物资源调查。如植被类型、乡土树种、适生植物群落、珍稀

37、树种及分布区、有保存价值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与繁殖地等; 森林火灾调查。如林火环境、林火特性及发生的规律、受灾的面积及林木损失情况、森林防火设施等; 森林病虫鼠害调查。如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程度、分布、发展及变化规律; 人为破坏森林资源情况调查。如面积、林种、树种、蓄积等; 社会经济和生态要求调查。如建设区内具有重要生态地位或需重点保护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大江大河、重要水体,路渠,厂矿及国防设施等X围、分布;当地社区对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等。 5.1.3.2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更新调查,分别执行GB/T15163、GB/T15776、GB/T15781

38、、DB33/379.3和国家、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6公益林地区划 6.1区划任务 6.1.1实地区划用于建设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 6.1.2以固定小班为单位确定公益林建设类型。 6.1.3明确公益林建设等级。 6.1.4明确公益林保护等级。 6.2区划对象 包括建设区域内区划用于公益林建设的所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其它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封育地)、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它宜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公益林建设的其他土地。 6.3区划原则 6.3.

39、1主导功能原则。根据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主导功能确定其主要用途。 6.3.2生态优先原则。严格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因害设防,因需划定。 6.3.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特点,生态区位的重要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防灾减灾要求等确定分类技术指标的不同阈值X围。 6.3.4适度规模原则。公益林地相对集中连片,便于集中管护、整体治理,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6.3.5依法行事原则。依法维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具有相应的责权保障措施。 6.4建设类型区划 6.4.1主导功能类型区划 6.4.1.1防护林 6.4.1.1.1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40、,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林地; 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林地; 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的林地; 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1.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坡度在46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的林地; 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

41、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林地; 土壤侵蚀严重地区的林地; 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X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1.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防风固沙林: 沿海岸线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林地; 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mX围内,其它方向200mX围内的林地。 6.4.1.1.4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农田防护林: 农田境界外100mX围内的的林地;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 6.4.1.1.5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护路林: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

42、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50m以内的林地;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内,其它地区各10mX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1.6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护岸林: 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X围内的林地;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X围内的林地; 红树林或海岸500mX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2特种用途林 6.4.1.2.1国防林: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2.2实验林: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

43、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 6.4.1.2.3母树林: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6.4.1.2.4环境保护林:分布在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2.5风景林: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1.2.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 6.4.1.2.7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

44、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6.4.2建设等级区划 建设等级区划按照DB33/T379.1中第10章的规定执行。 6.4.3保护等级区划 保护等级区划按照DB33/T379.1中第11章的规定执行。 6.5区划成果 6.5.1区划小班卡。 6.5.2区划成果报告,应包括前言、基本情况、指导思想与原则、区划成果、公益林布局、省级以上公益林详细说明、成果评价和分析论证、对策与措施等内容。 6.5.3公益林地区划图(比例尺县级1:250001:100000、乡图1:10000),县级示意图1:25000

45、0。 6.5.4区划成果材料应按某省公益林档案管理规X的有关要求,形成相应的纸质和电子格式及时归档。 7建设规划 7.1规划任务 明确建设目标、X围、内容、规模与重点;统筹安排建设布局与进度、概算投资规模、合理安排建设资金、明确筹资渠道;分析与评价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 7.2规划程序 7.2.1规划准备。进行综合调查和其他准备。 7.2.2规划编制。进行规划并编写规划说明书。 7.2.3规划审批。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和审批。 7.2.4建设任务书。根据审批的规划成果编写建设任务书。 7.3规划主要内容 7.3.1建设条件分析与评价。 7.3.2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规划

46、期目标与战略目标)。 7.3.3建设总体布局。总体规划应进行建设类型区区划,根据规划X围内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生态要求等划分不同的类型区。分别类型区确定各区的建设思路与方向;安排不同的建设内容与建设重点;进行林地利用结构优化,确定公益林的适宜比重与X围;建设类型的合理配置。 7.3.4分区或分项规划,提出工程建设内容、重点。 7.3.5建设进度安排。 7.3.6环境影响评价。 7.3.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7.3.8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7.3.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规划成果 7.4.1规划说明书。 7.4.2规划表、图。规划表根据需要设置;公益林建设规划图,县级示

47、意图。 7.4.3附件。规划的依据性文件及专题论证报告等。 7.4.4规划成果材料要求具体执行国家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8项目可行性研究 8.1任务 在投资决策前,对拟建公益林建设工程的必要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性、技术上的适用性及先进性、建设条件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作出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建设方案。 8.2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总论;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分析; 建设条件分析; 建设方案; 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组织与经营管理; 项目建设进度;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效益分析与评价; 建设保障措施; 附图、附表和附件。 9

48、建设项目设计 9.1任务 在公益林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建设要求,细化和落实规划目标与建设任务,设计建设模式与技术措施,详细概算和安排建设资金,满足项目实施的技术要求。 9.2分类 9.2.1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 大中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特殊的公益林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母树林、种子园、生态观光园等)应进行总体设计。公益林建设项目的某个环节(如营造、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更新等)、单项工程(如绿色长廊工程、防火阻隔网工程等)进行的专题设计。 总体设计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阐明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控制数内,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对设计对象作出

49、基本技术规定,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并满足设计审查、生产建设安排、生产设备与材料定货、控制基本建设投资的需要,以及作为总体设计后作业设计的依据。特殊的公益林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自然保护区按照GB/T14529,森林公园按照LY/T5132,母树林、种子园按照LYJ128。 9.2.2作业设计或施工图设计 依据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的详细设计。一般营造林工程进行作业设计,基础设施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深度应满足项目施工或作业的技术要求。 9.3主要内容 9.3.1公益林建设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落实规划确定的公益林建设阶段性目标或专项目标。 进行公益林建设总体布局,包括功能区划、建设类型结

50、构优化与调整,建设类型配置等。 分解规划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进行建设类型、建设模式和各项技术措施设计。 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根据各专业项目设计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参数,详细概算建设投资,明确资金来源。 进行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9.3.2因建设类型或内容的不同,专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各有所侧重。附录列出了一些主要专题设计应包含的技术设计类目,具体执行相关技术标准与技术规X。 9.4设计成果 公益林建设工程设计应提供设计说明书、设计图、主要设备材料清单、投资概算明细和有关附件。内容组成和质量要求具体执行国家和省林业行政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公益林建设规X 技术规程(DB33/T379.3-201

51、4)1X围DB33/T379的本部分规定了公益林营造、经营、质量评价、林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林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全省X围内的公益林建设。2规X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GB/T16621母树林营建技术GB/T16453.1-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XGB/T18337.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

52、准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1646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723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LYJ5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B33/176主要造林树种种子等级DB33/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DB33/178林木种子检验规程DB33/T179林业育苗技术规程DB33/T216公路绿化设计标准DB33/T379.1公益林建设规X第1部分:导则3术语和定义DB33/379.1-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生型低效林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生长环境恶劣等因素,致使林木生长不良而自然形成的低效林分。3.2经营型低效林经人为

53、干扰或经营管理不当而形成的低效林分。4总则4.1营造和经营公益林活动应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4.2按公益林不同林种的建设要求,确定公益林建设模式和技术指标。4.3公益林营造应因地制宜,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相结合,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合理利用外来树种,适地适树适种源。不应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4.4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分别根据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的不同保护等级要求确定经营管理制度、措施,优化森林结构,合

54、理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4.5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的综合利用和非木质资源利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营造5.1防护林营造5.1.1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5.1.1.1树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风、寒、旱强,耐瘠薄,耐水浸,易平茬,易根孽和压条繁殖,枯枝落叶丰富,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参见本标准附录A。5.1.1.2营造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5.1.1.3营造模式采用混交造林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

55、。相关要求如下:a)混交类型: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等类型,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混交林;b)混交方法:采用带状、块状、行间和株间等混交方法,提倡近自然式混交;c)混交比例:混交比宜在30%以上。立地条件越差,能改良土壤或护土力强的树种比例应越大。5.1.1.4种苗种子质量符合DB33/176的规定;裸根苗执行DB33/177的规定;容器苗执行LY/T1000的规定;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DB33/178的规定;林业育苗技术要求执行DB33/T179的规定。5.1.1.5营造技术5.1.1.5.1封山育林封山育

56、林地类选择、封育方式、育林措施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163的规定:a)宜封地类:具有封育条件的宜林地(含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坡耕地、撩荒地等)、无立木林地(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森林病虫害除治迹地等)、疏林地、灌木林地和郁闭度低于0.5的低质、低效有林地;b)封育方式:采用全封形式;c)育林措施包括: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有较充足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整地,使种子能够顺利触土发芽;对树种组成单一和结构层次简单、林下有较多阔叶幼苗、幼树的针叶林地块,应采取点状、团状疏伐的方法透光,促进林下幼苗、幼树生长,逐渐形成异龄复层结构的林分;对林中空地可采取植苗、点播、撒播等方式进行补植。2)人工补植: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应按封育要求进行补植;3)平茬复壮: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应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4)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视具体情况,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等培育措施。5.1.1.5.2人工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