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679609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嘉兴Final1(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9页 共39页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一、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 生物学学科概况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学科。生物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经典生物学时期以分门别类、观察描述为主要特点,人们从多样性的生物大千世界寻找统一性的理论概括,这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第一次从分析到综合的阶段,生物学逐渐从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中独立出来。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大约100年的时间里,随着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及

2、其与生物学的交叉渗透,经典生物学逐渐步入实验生物学时期,生物学家已不再囿于以观察、描述性手段研究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迈入窥视生命奥秘的阶段。1953年J.Watson & F.Crick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核酸的分子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使生物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迅猛发展的分子生物学阶段,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新成就接踵而来。特别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世界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是许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1997年Dollly羊的克隆再一次震撼了人类社会;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其随后的各种“组学

3、”研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人口、环境、粮食、资源、能源、健康等问题人们把这些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同时,生物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生物的发育、进化等也因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物而孕育着重大突破。生物科学的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已经为全世界科学家所认同,使之处在目前自然科学各学科交叉的中心位置。回眸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如果说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物理科学为主导,那么近20年来世界科学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命科学已经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来自不同角度的统计显示,生物科学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从现在起到今后的1015年内,生物学在其自身发

4、展和其他学科的影响下,正经历着重大转变。一方面在微观层次上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组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组学时代。对基因、蛋白、细胞、发育和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条主线,随之而来的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也将在生命科学中成为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宏观层次上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系统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复杂性等研究也在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单个基因结构与整体功能、个体与群体等多方面的结合,生物科学的发展正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见今后生物学的重点发展领域将是: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生物学;生物大分子

5、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生物防御系统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可持续生物圈的生态学基础。建立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上的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2 生物学科学方法论简介生物学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在经典生物学的启蒙时期,由于自然科学还没有长足发展,所以用活力论(vitalism)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占有重要地位;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使生物学与“上帝”和活力论决裂。在19世纪后叶,随着实验生物学的发展,一些自然科

6、学的先驱者们提出“机械论”对抗“活力论”,主张用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和方法来研究生命过程。20世纪以来生物学在用物理和化学规律解释生命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还原论”(reductionism)理论,其基本论点是生命运动的规律可以还原为物理的或化学的规律,生物的属性都可以用分子与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和还原论相对的理论是“整体论”(holism),它认为生物体是一个整体,整体的规律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如分子、细胞)的规律的相加。局部的规律只有在整体的调控下才有意义。现在这两种意见还在继续争论。实际上,这两种意见应当是可调和的。生命是复杂的综合过程,只有阐明了生命

7、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规律,才能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就恰好说明还原论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生命系统的整体属性既和局部性质有关,又和这些组分在整体中的特定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关,因此研究生命本质也需要把生物当作一个整体,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整合分析。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对立统一的,分析有利于综合,综合有利于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的深入,现在强调综合的研究是明智的。事实上,从分析到综合这正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趋势的主流。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与方法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地结合点,生物学技术

8、与方法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理论的研究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理化等多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正是推动生物学飞跃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3 生物技术专业的沿革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两个姊妹学科。生物科学重在探索生命本质与规律,侧重基础研究;生物技术重在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和应用,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激活前者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在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形势下,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科教兴国

9、”发展战略的实施,少数部属高校经过专业调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挂牌招生,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生物技术学科建设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侧重面向教学与科学研究,及部分零星生物技术企业。1998年教育部将生物技术专业正式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从2000年以后生物技术专业办

10、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全国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办学点达到248个,在校生人数达62676人,年招生16792人,平均年增长9.8%。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1)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适应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2)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

11、的实践性特点 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而且要受到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3)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质量的生物技术教育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特别是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4)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 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经验积淀较少,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消费”办学专业,因此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育内容,是适应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提高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物技术教育健康

12、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1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受到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者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发展的潜能,攻读研究生学位。2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1)学制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

13、习年限。(2)学位对完成并符合生物技术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如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最低基本要求。(3)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应具备以下要求: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比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效益观念,有求

14、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具有生物技术下游工程实践和技术革新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能力。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通识性文学、历史、哲学、生物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

15、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电工电子学、生物工程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三、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1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1)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

16、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要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2)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理科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份及11个知识体系构成: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含经济管理知识),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外语,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技术基础与专业知识,专业基础实验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专业综合实验和科学研究训练(含综合论文训练),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知识体系。2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1)知识

17、体系概述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非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是该专业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知识单元;非核心知识单元是核心知识单元的补充和扩展。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教学规范,非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该知识体系 共有7个知识领域,95个知识单元,其中74个核心知识单元,21个非核心知识单元,共计462个核心学时。知识领域(Area)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领域。每个领域由英文的缩写词表示,为了与其他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相区别,加上前缀BT-。比如BT-BCM

18、代表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BT-ASF代表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知识领域又被分割成知识单元(Unit),代表各个知识领域中的不同方向,用知识领域缩写词后面加一个数字后缀来表示。例如,BT-BCM4表示知识领域BT-BCM中的知识单元“蛋白质化学”。知识单元分为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的基础内容。(2)生物技术专业知识领域 一、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 BT.BCM二、细胞的结构、功能与重大生命活动 BT.CEL三、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BT.SFD 四、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BT.MIC五、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BT.GEV六、生物与环境 BT.ECO七、生物技术的原

19、理与应用 BT.BTE(3)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见附录)。每个知识领域包含核心知识单元及非核心知识单元见附录。每个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及其所需的最少讲授时间或实验时间见附录。 (4)知识单元知识体系各部分的详细情况列在表1中。表内各知识单元后面的括弧内给出了它们各自的核心学时数。有关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详细描述见附录。表1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462核心学时)非核心知识单元(选修)BT-BCM 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96)BT-BCM 1 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2)BT-BCM

20、 2 糖类化学(4)BT-BCM 3 脂类化学和生物膜 (4)BT-BCM 4 蛋白质化学(6)BT-BCM 5 核酸化学(6)BT-BCM 6 酶化学(6)BT-BCM 7 维生素与辅酶(2)BT-BCM 8 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导(4)BT-BCM 9 生物氧化及生物能学(8)BT-BCM 10 糖代谢(6)BT-BCM 11 脂代谢(4)BT-BCM 12 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氨基酸代谢(4)BT-BCM 13 核酸的分解和核苷酸代谢(2)BT-BCM 14 DNA的复制(4)BT-BCM 15 DNA的损伤与修复(2)BT-BCM 16 DNA的重组(6)BT-BCM 17 RNA的生

21、物合成(4)BT-BCM 18 转录后加工(2)BT-BCM 19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BT-BCM 20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4)BT-BCM 21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4)BT-BCM 22 重组DNA技术及其应用(6)BT-BCM 23蛋白质的折叠BT-BCM 24 蛋白质组学相关知识BT-BCM 25代谢组学相关知识BT-BCM 26转录组学相关知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重要生命活动BT-CEL(48)BT-CEL1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2)BT-CEL2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4)BT-CEL3 细胞连接(2)BT-CEL4 动物细胞外基质(2)BT-CEL5 植物细胞壁(1)B

22、T-CEL6 物质的跨膜运输(3)BT-CEL7 真核细胞内的区域化(4)BT-CEL8 真核细胞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与叶绿体(4)BT-CEL9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3)BT-CEL10 细胞骨架(4)BT-CEL11 细胞核与染色体(4)BT-CEL12 细胞信号转导(5)BT-CEL13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6)BT-CEL14 细胞分化与凋亡(4)BT-CEL15 细胞衰老及学说BT-CEL16 细胞起源与进化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BT.SFD(72)BT-SFD1 植物的组织与功能(2)BT-SFD2 植物的器官与功能(8)BT-SFD3 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10)BT-

23、SFD4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4)BT-SFD5 动物体的组织与特征(2) BT-SFD6 动物的主要器官系统与功能(12)BT-SFD7 动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8)BT-SFD8 生物的多样性(2) BT-SFD9 生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2)BT-SFD10 植物的主要类群(6)BT-SFD11 动物的主要类群(6)BT-SFD12 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BT-SFD13 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BT-SFD14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动物BT-SFD15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植物BT-SFD16 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BT-MIC(48)BT-MIC1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8)BT-M

24、IC2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10)BT-MIC3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10)BT-MIC4 微生物代谢及其调控(10)BT-MIC5 传染与免疫(6)BT-MIC6 微生物的多样性(4)BT-MIC7 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BT-MIC8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BT-MIC9 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安全BT-MIC10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与环境BT-ECO(18)BT-ECO1 生态学基本概念(2)BT-ECO2 种群生态学(6)BT-ECO3 群落生态学(4)BT-ECO4 生态系统生态学(4)BT-ECO5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BT-ECO6 景观生态学BT-ECO7 行为生态学 B

25、T-ECO8 生物圈与全球变化生物的遗传与进化BT-GEV(54)BT-GEV1 孟德尔遗传学(4)BT-GEV2 基因的概念与结构(6)BT-GEV3 基因与环境(4)BT-GEV4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4)BT-GEV5 微生物遗传(6)BT-GEV6 连锁与交换(6)BT-GEV7 数量性状分析(4)BT-GEV8 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6)BT-GEV9 基因组(6)BT-GEV10 核外遗传(4)BT-GEV11 群体遗传与进化(4)BT-GEV12 表观遗传学BT-GEV13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BT-BTE(126)BT-BTE1 基因重组技术(36)BT-BTE

26、2 细胞工程(18)BT-BTE3 发酵工程(36)BT-BTE4 蛋白质与酶工程(36)BT-BTE5 生物信息BT-BTE6 生物芯片技术本规范给出的知识领域及其知识单元,规定了获得生物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对于以上建议,本规范强调以下两点:1) 核心知识单元是该专业知识体系和组建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增减非核心知识单元。2) 核心单元不仅仅可安排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也可安排在专业课(含专业选修课)。核心的概念意味着必须具备的含义,而并不限定它必须安排在哪些课程内。表1 括弧内学时数表示以传统方式在课堂上授课的时间(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 不限定

27、授课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外,在教育技术与手段不断进步和教学资源信息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提倡研究型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对这些教学方式来说,不一定用学时来衡量。为了便于统一与比较,本规范仍然采用学时作为单位。因此,学时与教学方式没有直接关系。2) 课时数不包含课外的时间,即不包含教师的准备时间和学生花在课堂外的时间。3) 规范中所列每个知识单元的课时数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建议的参考课时数。3.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给出了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框架,框架内的知识要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本规范推荐的课程体系,仅供各校以此作为参考,学校可根据本规范的知识体系内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

28、利于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程可以按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知识领域构成一门课程,还可以从各知识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单元组成课程,但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单元。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和非核心课程(部分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组成。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推荐的课程体系如下:(1) 课程设置为了便于教学计划的排定,本规范把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个层次。专业基础课程用以奠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专业课是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本校二级学科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强化专业教育的课程,可设置为必修或选修。核心知

29、识单元应列入必修课程。建议:专业基础课:普通生物学(或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专业课: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植物化学、生态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仪器分析、生物工艺学等。(2) 专业基础课根据知识单元以及学时,选取其中部分知识单元,组成如下 门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所列学时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验两部分,表2列出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及所含的知识单元,建议的学时数等,附录给出了这些课程的详细描述供各校制定本校教学计划时参考。表2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序号课程名称理论教学学时实验学时涵盖知

30、识单元非核心知识单元1普通生物学9054BT-SFD1 植物的组织与功能(2)BT-SFD2 植物的器官与功能(8)BT-SFD3 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10)BT-SFD4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4)BT-SFD5 动物体的组织与特征(2) BT-SFD6 动物的主要器官系统与功能(12)BT-SFD7 动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8)BT-SFD8 生物的多样性(2) BT-SFD9 生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2)BT-SFD10 植物的主要类群(6)BT-SFD11 动物的主要类群(6)BT-SFD12 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BT-ECO1 生态学基本概念(2)BT-ECO2 种群生态

31、学(6)BT-ECO3 群落生态学(4)BT-ECO4 生态系统生态学(4)BT-ECO5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BT-SFD13 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BT-SFD14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动物BT-SFD15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植物BT-SFD16 生命的起源BT-ECO6 景观生态学BT-ECO7 行为生态学 BT-ECO8生物圈与全球变化2生物化学9696BT-BCM 1 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2)BT-BCM 2 糖类化学(4)BT-BCM 3 脂类化学和生物膜 (4)BT-BCM 4 蛋白质化学(6)BT-BCM 5 核酸化学(6)BT-BCM 6 酶化学(6)BT-BCM 7 维生素与辅

32、酶(2)BT-BCM 8 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导(4)BT-BCM 9 生物氧化及生物能学(8)BT-BCM 10 糖代谢(6)BT-BCM 11 脂代谢(4)BT-BCM 12 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氨基酸代谢(4)BT-BCM 13 核酸的分解和核苷酸代谢(2)BT-BCM 14 DNA的复制(4)BT-BCM 15 DNA的损伤与修复(2)BT-BCM 16 DNA的重组(6)BT-BCM 17 RNA的生物合成(4)BT-BCM 18 转录后加工(2)BT-BCM 19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6)BT-BCM 20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4)BT-BCM 21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4)BT

33、-BCM 22 重组DNA技术及其应用(6)BT-BCM 23蛋白质的折叠BT-BCM 24 蛋白质组学相关知识BT-BCM 25代谢组学相关知识BT-BCM 26转录组学相关知识3细胞生物学4848BT-CEL1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2)BT-CEL2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4)BT-CEL3 细胞连接(2)BT-CEL4 动物细胞外基质(2)BT-CEL5 植物细胞壁(1)BT-CEL6 物质的跨膜运输(3)BT-CEL7 真核细胞内的区域化(4)BT-CEL8 真核细胞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与叶绿体(4)BT-CEL9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3)BT-CEL10 细胞骨架(4)BT-CEL

34、11 细胞核与染色体(4)BT-CEL12 细胞信号转导(5)BT-CEL13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6)BT-CEL14 细胞分化与凋亡(4)BT-CEL15 细胞衰老及学说BT-CEL16 细胞起源与进化4遗传学5454BT-GEV1 孟德尔遗传学(4)BT-GEV2 基因的概念与结构(6)BT-GEV3 基因与环境(4)BT-GEV4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4)BT-GEV5 微生物遗传(6)BT-GEV6 连锁与交换(6)BT-GEV7 数量性状分析(4)BT-GEV8 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6)BT-GEV9 基因组(6)BT-GEV10 核外遗传(4)BT-GEV11 群体遗传与进化(4

35、)BT-GEV12 表观遗传学BT-GEV13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5微生物学4848BT-MIC1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6)BT-MIC2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8)BT-MIC3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8)BT-MIC4 微生物代谢及其调控(8)BT-MIC5 传染与免疫(4)BT-MIC6 微生物的多样性(2)BT-MIC7 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BT-MIC8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BT-MIC9 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安全BT-MIC8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基因工程3654BT-BTE1-1 基因文库的构建(4)BT-BTE1-2 目的基因的获得(6)BT-BTE1-3 载体质粒的制备(4)B

36、T-BTE1-4 重组DNA的构建(6)BT-BTE1-5 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4)BT-BTE1-6 重组子的鉴定(6)BT-BTE1-7 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诱导表达(6)BT-BTE1-8 工程菌的培养与目标产物分离 (非核心内容)7细胞工程3654BT-BTE2-1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8)BT-BTE2-2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制备(8)BT-BTE2-3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和干细胞体外培养和分化技术(10)BT-BTE2-4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10)BT-BTE2-5细胞工程相关技术 (非核心内容)8发酵工程3654BT-BTE3-1 工业微生物菌种及其培养(6)BT-BTE3-

37、2培养基及其设备(4)BT-BTE3-3微生物工业发酵污染与防治(4)BT-BTE3-4发酵产物的回收和精制(6)BT-BTE3-5通气发酵谷氨酸发酵(6)BT-BTE3-6液体静止发酵啤酒发酵(6)BT-BTE3-7固体发酵红曲发酵(4)9蛋白质与酶工程1836BT-BTE4-1 蛋白质设计与工程(4)BT-BTE4-2 酶的固定化技术(2)BT-BTE4-3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6)BT-BTE4-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应用(6)(1)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体系):1) 通识教育类课程及学分 必须修满66学分主要课程包括: 政治思想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12学分 自

38、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及相关实验课) 30学分 外语 10学分 体育及军事理论与训练课 6学分 文化素质类课程 8学分2) 专业教育类课程及学分 必须修满72学分专业基础课(含实验) 总学分29学分专业基础课包括: 普通生物学(或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微生物学 专业课(含选修) 总学分40学分(含实验,选修课由各校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建议课程: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蛋白质与酶工程 生态学 植物化学 生物仪器分析 生物物理学 生物信息学 生物统计学 发育生物学 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 生物工艺学免疫学等 3) 综合实践教育课程 1

39、2学分 野外实习与生产实践 综合实践及毕业论文学术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不计学分) (2) 课程学分及毕业总学分基本要求通识教育类课程(66)专业教育类课程(69)综合实践教育课程(12)总计147总学分(3) 各课程的最少学时数或实验时间(应考虑讲授、网上学习、自学等不同学习形式的差别)。四、本专业的教学条件1. 专业师资力量师资指学校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和长期外聘的教师。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的质量对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40、这就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有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良性机制,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以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制定激励措施,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1)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生师比适宜,满足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不高于161。生师比=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其中,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2。兼职教师折合教师人数不得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4。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

41、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教学需要。 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 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5%。(2) 对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善于团结合作,谦虚谨慎、严谨治学,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术水平: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 外语能力:能够基本适应本学

42、科的外语需求。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对教学法的研究,提高授课水平。(3) 助教岗位的设置建立健全助教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配备适量的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批改作业、进行答疑,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设置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 教材教材选用应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充分考虑宽口径人才培养原则,使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有计划、有选择地使用有影响、有特色的高质量中、英文教材。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

43、考虑到生物技术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鼓励使用近五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在重视纸质教材建设的同时,加强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建设。3. 教学经费按照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的规定,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计算学生总数时,不包括研究生人数,但同专业的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等学生折算在内。4. 实验室本专业办学点必须设有能够承担普通生物学(或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室应统筹规划,建立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200万元以上。常规仪器设备应满足基础实验单人操作,生均教学仪

44、器设备不低于5000元。每年合理增加必要的设备费和实验消耗费。5. 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含野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专业各办学点要有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和生产实训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保障实习的基本经费。6. 图书资料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采购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应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附录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生命的化学分子基础BT-BCM1. 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BT-BCM1(1) 生物小分

45、子(2) 生物大分子2. 糖类化学BT-BCM2(1) 单糖(2) 寡糖(3) 多糖(4) 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3. 脂类化学和生物膜 BT-BCM3(1) 脂肪酸(2) 单脂(3) 磷脂(4) 糖脂(5) 类脂(6) 生物膜4. 蛋白质化学BT-BCM4(1)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3)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 蛋白质的性质(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5. 核酸化学BT-BCM5(1) 核苷酸(2) DNA的结构(3) RNA的结构(4) 核酸的分离纯化和常用研究方法(5) 核酸的生物功能6. 酶化学BT-BCM6(1) 酶的一般概念(2) 酶的分离纯化(3)

46、酶的结构和功能(4) 酶的催化机理(5) 酶活性的调节机制7. 维生素与辅酶BT-BCM7(1) 脂溶性维生素与辅酶(2) 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8. 激素及其受体介导的信息传导BT-BCM8(1) 激素的作用机制(2) 激素的分泌与调节(3) 常见激素的结构与功能9. 生物氧化及生物能学BT-BCM9(1) 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2) 电子传递与呼吸链(3) 氧化磷酸化10. 糖代谢BT-BCM10(1)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2) 糖酵解(3)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4) 三羧酸循环(5) 磷酸戊糖途径(6) 乙醛酸循环(7) 糖醛酸途径(8) 其他单糖的代谢(9) 糖异生(10) 光合作用(11)

47、 寡糖的合成(12) 多糖的合成11. 脂代谢BT-BCM11(1)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2) 脂肪的分解与合成代谢(3) 磷脂的代谢(4) 胆固醇的代谢(5) 脂代谢的调节12. 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氨基酸代谢BT-BCM12(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3)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代谢(4) 生物固氮(非核心)13. 核酸的分解和核苷酸代谢BT-BCM13(1) 核酸的分解(2)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3) 嘧啶核苷酸的代谢(4)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5) 辅酶核苷酸的代谢14. DNA的复制BT-BCM14(1)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2) 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机制(

48、3)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4) 滚环复制(5) D-环复制(6) DNA复制的调控(7) 逆转录15. DNA的损伤与修复BT-BCM15(1) DNA损伤的因素与类型(2) DNA 损伤的修复机制16. DNA的重组BT-BCM16(1) DNA重组的一般概念(2) 同源重组(3) 位点特异性重组(4) 转座重组17. RNA的生物合成BT-BCM17(1) 中心法则(2) R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3) 原核生物基因转录机制(4)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机制(5) RNA复制18. 转录后加工BT-BCM18(1) rRNA前体的后加工(2) tRNA前体的后加工(3) mRNA前体的后加工1

49、9.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BT-BCM19(1) 蛋白质合成的特征(2) 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机制(3) 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机制(4)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非核心)(5) 蛋白质合成的后加工20.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BT-BCM20(1) 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概念(2) DNA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3) 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3) 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21.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BT-BCM 21(1) 染色质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2) DNA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3) 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4) 转录后加工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5) 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6)

50、翻译后加工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22. 重组DNA技术及其应用BT-BCM 22(1) 重组DNA技术(2) 重组DNA的分析与鉴定 (3) 其他与重组DNA相关的技术 23 蛋白质的折叠 (非核心) BT-BCM24. 蛋白质组学相关知识 (非核心) BT-BCM 25. 代谢组学相关知识 (非核心) BT-BCM 26. 转录组学相关知识 (非核心) BT-BCM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及其重要生命活动 BT-CEL1.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BT-CEL1(1) 细胞的基本共性(2)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4)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2.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BT

51、-CEL2(1)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2) 膜的流动性(3) 膜的不对称性(4) 脂筏 (5) 膜骨架(6)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3. 细胞连接BT-CEL3(1) 封闭连接(2) 锚定连接(3) 通讯连接(4) 细胞表面的黏连分子4. 动物细胞外基质BT-CEL4(1) 胶原(2) 氨基酸糖和蛋白聚糖(3) 层黏连蛋白和纤黏连蛋白(4) 弹性蛋白5. 植物细胞壁BT-CEL5(1) 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 (2) 细胞壁构架(3)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4) 细胞壁与细胞生长、分化(5) 细胞壁的利用6. 物质的跨膜运输 BT-CEL6(1)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2) 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3)

52、泵(4)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7. 真核细胞内的区域化 BT-CEL7(1) 区域化概述:膜性细胞器(2) 内质网的类型及其功能(3) 高尔基复合体及其功能(4) 溶酶体的结构、功能与发生(5) 过氧化物酶体及其功能8. 真核细胞产能细胞器: 线粒体与叶绿体 BT-CEL8(1)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2) 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3)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4)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遗传(5) 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和组装9.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 BT-CEL9(1) 核糖体的组成与功能(2) 信号假说与蛋白分选信号(3) 内质网在蛋白质分选和组装中的作用(4) 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修饰(5)

53、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6) 细胞内的膜泡运输10. 细胞骨架 BT-CEL10(1) 细胞骨架的概述(2) 微丝的结构与功能(3) 微管结构与功能(4) 中间纤维结构与功能(5) 细胞核骨架11. 细胞核与染色体 BT-CEL11(1) 染色质化学组成(2)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3) 染色体结构(4) 核仁的超微结构与功能12. 细胞信号转导 BT-CEL12(1) 细胞受体与分子开关(2) 细胞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通路(3)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13.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BT-CEL13(1) 细胞周期(2) 有丝分裂(3) 减数分裂(4) 细胞周期的调控14.

54、 细胞分化与凋亡 BT-CEL14(1) 细胞分化的特征与影响因素(2) 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3) 凋亡的形态及生化特征(4) 凋亡的分子机制(5) 癌细胞与癌生物学15 细胞衰老及学说(非核心) BT-CEL1516.细胞起源与进化(非核心) BT-CEL16三、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 BT.SFD1 植物的组织与功能 BT-SFD1(1) 分生组织(2) 薄壁组织(基本组织)(3) 保护组织(4) 输导组织(5) 机械组织(6) 分泌组织2 植物的器官与功能 BT-SFD2 (1) 根(2) 茎(3) 叶(4) 花(5) 果实(6) 种子3 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BT-SFD3 (1

55、) 植物的水分代谢(2) 植物的矿质营养和营养物质的再分配(3) 植物的呼吸作用(4) 光合作用4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BT-SFD4 (1) 植物激素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控(2) 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3) 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4)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其调控5 动物体的组织与特征 BT-SFD5(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6 动物的主要器官系统与功能 BT-SFD6(1) 运动系统(2) 血液及循环系统(3) 免疫系统(4) 呼吸系统(5) 消化系统(6) 代谢与体温调节(7) 泌尿系统(8) 神经系统(9) 内分泌系统7 动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BT-SF

56、D7 (1) 动物的生殖(2) 受精与胚胎发育(3) 发育的基因调控8. 生物的多样性BT-SFD8(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9. 生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2) BT-SFD9(1) 生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2) 生物的主要类群10. 植物的主要类群(6) BT-SFD10(1)原生生物(2)藻类植物(3)苔藓植物(4)蕨类植物(5)裸子植物(6)被子植物11.动物的主要类群 BT-SFD11 (1)海绵动物(2)无脊椎原口动物(3)无脊椎后口动物(4)脊索动物12. 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BT-SFD12(1) 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2) 次生代谢物的开发与利

57、用(3) 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 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 (非核心) BT-SFD1314.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动物 (非核心) BT-SFD1415. 科学研究中的模式植物 (非核心) BT-SFD1516. 生命的起源. (非核心) BT-SFD16四、微生物的特征与代谢BT-MIC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BT-MIC1(1)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2) 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3) 病毒的分离和纯化(4) 其他(非核心)2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BT-MIC2(1)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古生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3微生物的营养、

58、生长和控制BT-MIC3(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及方式(2) 微生物的一般生长繁殖规律(3)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及古生菌的生长繁殖特征(4) 病毒的生活周期(5)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微生物4微生物代谢及其调控BT-MIC4(1) 能量的释放与储藏(2) 生物合成及耗能代谢(3)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4)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5传染与免疫BT-MIC5(1) 病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 免疫应答反应6微生物的多样性BT-MIC6(1)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7微生物与地球化学循环 (非核心) BT-MIC78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非核心) BT-MIC89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安全 (非核心) BT-MIC910.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非核心) BT-MIC10五、生物与环境BT-ECO1. 生态学基本概念BT-ECO1(1)环境与生态因子(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3)生物与气候、光、温度、水、营养、土壤等的关系(4)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2. 种群生态学BT-ECO2(1)种群的概念与特征(2)种群的增长及增长模型(3)种群间的相互关系(4)种群遗传学和物种形成(5)种群的生殖对策和生活史对策(6)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机制3. 群落生态学BT-ECO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