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土人情

上传人:m**** 文档编号:96684013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京风土人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京风土人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京风土人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北京风土人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风土人情(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京文化与民俗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一、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

2、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二、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

3、,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三庙街位于宣武门往西国华商场南侧。曲深的胡同实际是由两旁相连的院落组成,而院里就是北京人传统的住宅“四合院”。四合院四面皆房,中间留有宽阔的院子

4、。院子多坐北朝南,大门多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入门迎面可见影壁,而且门窗一般只开向院子,形成封闭式的布局。历史在这举世闻名而又毫不起眼的大小胡同里,完成了中国民族的三次大融合,兼容并收了世界各地的西洋文化和建筑文化。每一条小小的胡同中都是平民乐园,都能看到老人在和百灵对话,小孩子天真的戏嬉,北京人匆忙的身形,平凡而伟大的生存方式。时而从胡同里飘出的几声吆喝,仍透着清脆、悠长的韵味。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关胡同的研究也就成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几百来,有关胡同的著述数不胜数,从不同角度对胡同的起源、形

5、成、命名、变化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为什么北京的街巷多以胡同相称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做过深入的考证,但结论不同,争议很多,每种说法又有其依据和道理。综合起来看,对“胡同”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也是最通常的说法,是说“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

6、步谐音为“胡同”。第二种说法是说“胡同”的原意为“浩特”。蒙古语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将北京作为大都城,于是便按照他们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的汉族人讹成了“胡同”。第三种说法是说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的汉族人仍私下里叫他们“胡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意。第四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完全不同,认为“胡同”一词的起源与水井无关,而是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即与汉语中的“火巷”有直接关系。这种“火巷”就是南宋时期人们在城市中设置的防火隔离带。因为城市中人员密集,房屋鳞次栉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

7、会延烧百家,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便设置了防火的隔离带“火巷”。“火巷”一词本是汉语,但从蒙古人口中读出,再由其读音转译成汉语,就成了“胡同”了。第五种说法是说“胡同”两个字的正写是“衚衕”,它是从蒙古语而来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衚衕”。元朝在建大都时,最初是按片建设居民区的,每一片就是一个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于是便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将其称为“衚衕”。因“衚衕”书写繁琐,于是就简写成“胡同”。第六种说法是说元朝初期,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设的,中间辟有通道等,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疃”,后来北京人便将那些居住区之间相通的小通道、小过通、横街、小

8、巷等通称为“火疃”,以后被谐音为“胡同”。三、京剧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风格化及强烈节奏感的动作、简洁而精确的曲谱、想象力丰富的情节及引人入性的角色人物。唱功、节奏、及旋律也随角色的思想感情的差异而转变。京剧独特地融合了现实性和抽象性手法,创出一种精妙的、充满浓厚戏剧意念的方程式。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京剧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有优美、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融

9、入了中国武术的技艺。演唱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特别是象征性格和命运的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意,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神奇的脸谱、艳丽辉煌的服装、头饰,本身就是珍贵的艺术品。四、相声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

10、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五、北京的天桥和庙会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这处茶园位于著名的天坛公园西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吃的门脸。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付帐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桥一带非常繁荣,是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当时这里不仅集酒馆、茶、杂技、曲艺等于一处,

11、而且各样小吃,应有尽有,江湖郎中,卜卦算命看相,五行八作,无所不包,是老北京居民最爱游逛的去处。天桥虽是各式各样商店摊贩聚集之地,不过最为人称道的,是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表演杂技、曲艺说书、相声、大鼓等,可说是百艺杂陈。如今,许多北京市民,提起天桥,仍津津乐道。为此,天桥乐茶园应运开业了,在这里的人们可以边品北京风味小吃,边看民俗演出相声、评书、双簧、京韵大鼓,情趣无穷。不仅能体会到世界闻名的京剧的韵味、技巧荟萃的杂技的精彩,还能体会到昔日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

12、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会。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更有舞中幡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六、北京的城门北京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各门都有其不同的用途。“内九”是指现在沿北京二环路的原九座城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崇文门、宣武门、前门、德胜门和安定门。西直门明代称和义门,是运水通道,每天一早从玉泉山运来的水,从和义门运进北京城,进入皇城。东直门明代称为崇仁门,

13、是过往运送柴炭车的,叫做柴道。朝阳门明代称为齐化门,是运粮通道。崇文门叫哈德门,是运送酒的通道。前门叫正阳门,是皇帝出入之门,平民不能走,只能走两旁的月门。宣武门叫顺治门,死囚从此门押出,拉到菜市口斩首。阜城门当时叫平则门,是运煤通道。德胜门是军队得胜班师回朝进入的门。安定门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外七”,包括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和永定门,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皇城四”,是指大明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个门。七、老北京的用餐规矩说起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实在是不少,一些老规矩用现代人的目光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

14、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

15、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六是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七是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

16、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八是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而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但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还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老理儿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图的是吉利,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八、北京的婚俗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