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规则简介 (2)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96552952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田径规则简介 (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田径规则简介 (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田径规则简介 (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田径规则简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径规则简介 (2)(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田径规则简介径赛一、计时1手计时与全自动计时被承认的两种正式的计时方法。2、手计时应按规则第120条的规定,由计时员计取。3、在跑道上举行的径赛项目,手计时成绩应判读到较差的1/10秒。部分或全部在场外举行的径赛项目,手计时成绩应判读到较差的整秒,如马拉松2:09:443应进位成2:09:45。停表时如果指针停在两线之间,应按较差的时间计算。使用1/100秒的秒表或人工操作的数字式电子秒表,当百分位秒不为零时,应进位至较差的1/10秒,如1011秒应进位成102秒。4、计时应从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器材发出的闪光或烟开始,直至运动员的躯(不包括头、颈和四肢)的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瞬间为

2、止。5、在3只正式表中,两只表所计时间相同而第3只表不同时,应以这两只表所计时间为准;如3只表所计时间各不相同,应以中间时间为准;如只使用两只秒表,所计时间不相同时,应以较差的时间作为正式成绩。二、跑道与分道1标准跑道全长为400米,应由两个平行的直道和两个半径相等的弯道组成。除草地跑道外,跑道内侧应用适宜材料制成的突沿加以分界。突沿高约5厘米,宽至少5厘米。2、应在跑道内突沿以外30厘米处测量跑道长度。如无突沿应在标志线外沿以外20厘米处进行测量(见图一)3、400米及400米以下各项径赛,每名运动员应占有一条分道,分道宽最小为122米0.01米,分道线宽5厘米,所有分道宽应相同。应按上述第

3、2款的规定测量第一分道的长度,其他分道的长度应在内侧分道线外沿以外20厘米处进行测量。注:分道宽应包括右侧分道线。4、跑进的方向应为左手靠内场。分道编号应以左手最内侧分道为第1分道。三、起点与终点1应用5厘米宽的白线分别标出起点与终点。赛跑的距离应从起跑线后沿(离终点线较远的边沿)量至终点线后沿(离起点线较近的边沿)。为有助于终点摄影装置对准终点线,便于判读终点摄影胶片,分道线与终点线的交叉点应以适当方式涂成黑色。不分道跑的径赛项目,起跑线应为弧线,从而使所有运动员到达终点所跑的距离相等。2各项径赛应用发令枪或经批准的发令器材朝天鸣放起跑。发令应在发令员确认运动员处于稳定状态、起跑姿势正确之后

4、进行。3在国际比赛中,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及4 X 400米接力)的各个项目,发令员用本国语言发令:“各就位”、“预备”,当运动员全部“预备”就绪,即可鸣枪或启动经批准的发令器材。400米以上的各个项目,起跑时只使用“各就位”口令,在所有运动员稳定时鸣枪或启动经批准的发令器材。起跑时运动员不得单手或双手触地。4、在运动员做好起跑的各就位姿势后,无论何种原因,如果发令员对已进行的起跑准备不满意,他应命令所有运动员从起跑位置上撤回,然后由助理发令员重新将运动员召集在起跑线后大约3米处。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和4X400米接力的第1棒)各个项目,运动员必须使用起

5、跑器进行蹲踞式起跑。在“各就位”口令之后,运动员必须走向起跑线,完全在自己的分道内和起跑线后做好准备姿势。双手和一个膝盖必须触地,双脚必须接触起跑器。发出“预备”口令时,运动员应立即抬高身体重心做好最后的起跑姿势,此时运动员的双手仍须与地面接触,两脚不得离开起跑器。运动员已就位时,其双手或双脚均不得触及起跑线或线前地面。5、在“各就位”或“预备”口令发出后,所有运动员应立即做好最后的预备姿势,不得拖延,对经适当时间仍不服从起跑命令者,以起跑犯规论处。下达“各就位”口令后,如果运动员用声音或其他方式干扰该项比赛中的其他运动员,以起跑犯规论处。6运动员在做好最后预备姿势之后和鸣枪之前开始起跑动作,

6、应判为起跑犯规。7对于第一次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应给予警告。除了全能项目,每项比赛只允许一次起跑犯规而运动员不被取消资格,之后每次起跑犯规的运动员均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全能比赛中,如一名运动员两次起跑犯规将被取消资格。8若发令员或任何一位召回发令员认为起跑不公允,应鸣枪召回运动员。注:比赛中,当一人或多人起跑犯规时,其他运动员容易跟随,严格来说,跟随者也属于起跑犯规。发令员只应警告他认为对起跑犯现负有责任的一名或多名运动员。因此受警告的运动员可能不止一人。如不公允起跑并非由运动员引起,则不应对运动员提出警告。9、400米及400米以下(包括4X200米和4X400米接力的第1棒)各个项目的

7、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其他项目的起跑不得使用起跑器。在跑道上安放起跑器时,起跑器的任何部分不得触及起跑线或延伸至其他分道。10、1000米以上的项目,如果起跑人数超过12人,可分为2组同时起跑。大约65%的运动员为第一组,在常规起跑线处起跑,其余运动员为第二组,在外侧跑道上一条弧线起跑。12判定运动员的终点名次,应以其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沿垂直面的顺序为准。七、接力赛跑1应在跑道上画出5厘米宽的横线标明各段之间的距离和起点线。24X100米和4X200米接力项目,第2、3、4棒运动员可从接力区(见规则第161条9)后面10米以内的地方起跑,应在每条分道上清楚标明此领跑线

8、的位置。4X100米接力,如有可能也包括4X200米接力的赛跑应始终为分道跑。4X200米(如不为全程分道跑)和4X400米接力赛跑,在第业圈和第2圈的第一弯道末端抢道线前为完全分道跑。4X400米接力的第1次交接棒应在各自分道内完成,第2棒及以后各棒运动员必须在接力区内起跑。各队第2棒运动员越过第一弯道末端的抢道线后,即可离开各自的分道切向里道。抢道线应位一条弧线,宽5厘米,横跨跑道,在抢道线两端的跑道外侧各插一面高至少150米的标志旗。4、接力棒运动员必须手持接力棒跑完全程。如发生掉棒,必须由掉棒运动员捡起。允许掉棒运动员离开自己的分道捡棒,但不得因此缩短比赛距离。如果捡棒时缩短比赛距离或

9、侵犯其他运动员,则取消其比赛资格。在所有接力赛跑中,必须在接力区内传递接力棒。接力棒的传递开始于接力棒第一次触及接棒运动员,接棒运动员手持接力棒的瞬间才算完成传递。仅以接力棒的位置决定是否在接力区内完成接力,而不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或四肢的位置。5、4X400米接力的第3、4棒的运动员应在指定裁判员的指挥下,按照同队传棒运动员跑完200米时的产后顺序(由内向外)排列各自的接律位置。一旦传棒运动员跑过200米处,接棒运动员应保持其排列顺序,不应改变其在接力区起点处的位置。6、运动员传棒之后,应留在各自分道或接力区内,直到跑道畅通,以免阻挡其他运动员。运动员传棒之后,凡跑离所在位置或跑出分道而故意阻

10、碍其他接力队员者,将取消该队的比赛资格。7、凡通过推动跑出或采用其他方法受到帮助者,应取消其比赛资格。8、一旦接力队开始比赛,只允许该队有两人作为替补队员参加后继赛次的比赛。替补队员应是已报名参加运动会的接力或其他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在每一赛次比赛前,必须申报接力队的队员和各棒队员的顺序。已参加接力比赛的运动员,一经替换,不许参加该项目后继赛次的比赛。八、裁判长1、径赛、田赛以及外场赛跑及竞走项目应分别指派一名裁判长。外场裁判长对竞走主裁判职责范围内的事无权管辖(参见规则第 191条)。 2、裁判长保证规则得以贯彻执行,并处理发生于大会期间的以及本规则未作明文规定问题。径赛裁判长在裁判员对名次有

11、争议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有权判定比赛名次。但不能取代裁判员或检查员的职能。 3、裁判长应检查所有有关的比赛成绩,处理有争议的问题。在田赛中要监督创记录的成绩丈量。 4、裁判长应对有关比赛的抗议或异议作出裁决。有权对有不正当行为的运动员提出警告或取消比赛资格。 给予运动员警告可向运动员出示黄牌,取消比赛资格可出示红牌,这两种处分均应填入成绩记录卡。 5、倘若有关裁判长认为某项比赛应予重赛方为公允时,有权宣布该场比赛无效,并做出在当日或其他时间重新比赛的决定。 6、在田赛项目中,倘有关裁判长认为条件不宜比赛,他有权更改比赛场地。此种更改应在赛完一轮之后进行(参见规则第 142 条 5)。 注:仅是

12、风力和风向变化,均不足以构成改变比赛场地的条件。 7、每项比赛完毕,应立即填好成绩单,由有关裁判长签名并送交记录员。 九、 成绩相等径赛项目成绩相等采用如下方法解决: 1、按成绩录取时,在任一赛次中,如需确定进入下一赛次的运动员成绩是否相等,终点摄影主裁判应考虑所记录的运动员的实际成绩,而不执行规则中有关运动员的成绩应判读到较差的1/100秒这一规定。如果成绩依然相等,则有关运动员均应安排进入下一赛次,如实际条件不允许,则应抽签决定进入下一赛次的人选。 决赛中出现第一名成绩相等,裁判长有权决定这些成绩相等的运动员重新比赛。如无法重赛,则名次并列。其他名次相等时,则并列。 田 赛一、跳高1应抽签

13、排定运动员的试跳顺序。2比赛开始前,主裁判应向运动员宣布起跳高度和每轮结束后横杆的提升高度,此计划直至比赛中只剩下1名已获胜的运动员或出现第回名成绩相等时为止。3除非比赛中只剩下1名运动员,并且他已获得该项目比赛的冠军,否则:(a)每轮之后,横杆升高不得少于2厘米。(b)横杆升高的幅度不得增大。在规则第12条1(a)、 (b)、 (c)的全能比赛中,每轮的横杆提升高度均为3厘米。4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5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使用助跑道或起跳区进行练习。6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判为试跳失败:(a)试跳后,由于运动员的试跳动作,致使横杆未能留在横杆托上;或(b)在越过横杆之前,运动员身体的任何

14、部位触及横杆后沿垂直面以前的地面或落地区。如果运动员在试跳中一只脚触及落地区,而裁判员认为其并未从中获得利益,则不应判为试跳失败。7、运动员可以在主裁判事先宣布的横杆升高计划中的任何一个高度开始试跳,也可在以后任何一个高度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是否试跳。但在任何高度上,只要运动员连续3次试跳失败,即失去继续比赛的资格。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除外。允许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第1次或第2次试跳失败后,在其第2次或第3次试跳时请求免跳,并在后继的高度上继续试跳。运动员在某一高度上请求免跳后,不准在该高度上恢复试跳,除非出现第1名成绩相等的情况。8、每次升高横杆后,在运动员试跳之前,均应测量横

15、杆高度。当横杆放置在纪录高度时,有关裁判员必须进行审核测量。如果自上一次测量纪录高度后,横杆又被触及,在后继的纪录高度的试跳之前,裁判员必须再次测量横杆高度。9、即使其他运动员均已失败,一名运动员仍有资格继续试跳,直至其放弃继续比赛的权利。当某运动员已在比赛中获胜时,有关裁判员或裁判长应征求该运动员的意见,由该运动员决定横杆的提升高度。注:此规定不适用于全能比赛项目。10、每名运动员应以其最好的一次试跳成绩,包括因第1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二、跳远与三级跳1应抽签决定运动员的试跳顺序。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跳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跳

16、3次,试跳顺序与他们前3次试跳后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跳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跳6次。3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使用比赛助跑道进行练习。4如有下列情况之一,则判为试跳失败:(a)在未做起跳的助跑中或在跳跃中,运动员以身体任何部位触及起跳线以外地面;(b)从起跳板两端之外的的起跳线的延长线前面或后面起跳;(c)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地面,而落地区外触地点较区内最近触地点更靠近起跳线;(d)完成试跳后,向后走出落地区;(e)采用任何空翻姿势。注:运动员助跑时在任意位置跑出助跑道标志线不算犯规。5上述4(b)的规定除外,运

17、动员在起跳板后面起跳应为有效。6测量成绩时,应从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触地的最近点量至起跳线或起跳线的延长线,测量线应与起跳线或其延长线垂直。7、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1次试跳成绩,包括因第1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跳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三级跳远1三级跳远的三跳顺序是一次单足跳、一次跨步跳和一次跳跃。2.单足跳时应用起跳腿落地,跨步跳时用另一条腿(摆动腿)落地,然后完成跳跃动作。运动员在跳跃中摆动腿触地不应视为试跳失败。注:其他各种情况,跳远的规则全部适用于三级跳远。三、推铅球1应抽签决定运动员试掷顺序。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掷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

18、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掷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掷6次。3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在比赛场地练习试掷,练习时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并始终处于裁判员的监督之下。4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持器械练习,无论持器械与否,均不得使用投掷区或落地区以内地面练习投掷。5、应从投掷圈内将铅球推出。运动员必须从静止姿势开始试掷。允许运动员触及铁圈和抵趾板的内侧。6、应用单手从肩部将铅球推出。当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试掷时,铅球应抵住或靠近颈部或下颌,在推球过程中持球手不得降到此部位以下。不得将铅球置于肩轴线后方。7、(a)不允许

19、使用任何装置对投掷时的运动员进行任何帮助,例如使用带子将两个或更多的手指捆在一起。除了开放性损伤需要包扎以外,不得在手上使用绷带或胶布。(b)不允许使用手套。(c)为了能更好地持握铅球,运动员可使用某种适宜物质,但仅限于双手。(d)为了防止手腕受伤,运动员可在手腕处缠绕绷带。(e)为防止脊柱受伤,运动员可系一条皮带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带子。(f)不允许运动员向圈内或鞋底喷洒任何物质。8、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投掷后,如果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触及铁圈和抵趾板上面,或以不符合规定的方式将铅球推出,均判为一次投掷失败。9、如果在投掷中未违反上述规定,运动员可中止已开始的投掷,可将器械方在

20、圈内或圈外,在遵守本条第12款的前提下,可以离开投掷圈,然后返回圈内从静止姿势重新开始投掷。注:本款中允许的所有行为应包括在规则第142条4中规定的一次投捣的时限之内。10、铅球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1l、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从铅球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量至投掷圈内沿,测量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12、运动员在器械落地后方可离开投掷圈。离开投掷圈时首先触及的铁圈上沿或圈外地面必须完全在周外白线的后面,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圈圆心。14、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一次投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掷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四、铁饼1应抽签

21、决定运动员的试掷顺序。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掷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掷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掷6次。3.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在比赛场地练习试掷,练习时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并始终处于裁判员的监督之下。4一旦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持器械练习,无论持器械与否,均不得使用投掷圈或落地区以内地面练习试掷。5.应从投掷圈内掷出铁饼。运动员必须从静止姿势开始试掷。允许运动员触及铁圈内侧。6. (a)不允许使用任何装置对投掷时的运动员进行任何帮助。例如使用带子

22、将两个或更多的手指捆在一起。除开放性损伤需要包扎以外,不得在手上使用绷带或胶布。(b)不许使用手套。(c)为了能更好地持握器械,运动员可以使用某种物质,但仅限于双手。(d)为防止脊柱受伤,运动员可系一条皮制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带子。(e)不允许运动员向圈内或鞋底喷洒任何物质。7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试掷后,如果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铁圈上沿,均为一次试掷失败。8如果在试掷中本违反上述规则,运动员可中止己开始的试掷,可将器械放在圈内或圈外,在遵守本条第11款的前提下,可以离开投掷圈,然后返回圈内从静止姿势重新开始试掷。注:本款中允许的所有行动应包括在规则第142条4中规定的一次试掷的时限

23、之内。9、铁饼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制方为有效。10、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从铁饼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量至铁圈内沿,测量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11、运动员在器械落地后方可离开投掷圈。离开投掷圈时,首先触及的铁圈上沿或圈外地面必须完全在圈外摆线的后面,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圈圆心。12、应将器械运回投掷圈,不许投回。13、应以每名运动员最好的一次试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掷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五、标枪1应抽签决定运动员的试掷顺序。2运动员超过8人,应允许每人试掷3次,有效成绩最好的前8名运动员可再试掷3次,试掷顺序与前3次试掷后的排名

24、相反。如果在第3次试掷结束后出现第8名成绩相等,按规则第146条3处理。当比赛人数只有8人或少于8人时,每人均可试掷6次。3、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可在比赛场地练习试掷,练习时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进行,并始终处于裁判员的监督之下。4一见比赛开始,运动员不得持器械练习。无论持器械与否,均不得使用助跑道或落地区以内地面练习试掷。5(a)掷标枪时应握在把手处,从肩部或投掷臂上臂的上方掷出,不得抛甩。不得采用非传统姿势进行投掷。(b)只有标枪的金属枪尖先于标枪的其他部位触地,试掷方为有效。(C)运动员试掷时,在标枪出手以前,身体不得完全转向背对投掷弧。6(a)不允许使用任何装置对投掷时的运动员进行任何帮助,

25、例如使用带子将两个或更多的手指绑在一起。除开放性损伤需要包扎以外,不许在手上使用绷带或胶布。(b)不允许使用手套。(C)为了能更好地持握器械,运动员可以使用某种物质,但仅限于双手。(d)为防止脊柱受伤,运动员可系一条皮带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带子。7运动员开始试掷后,如果其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投掷弧、助跑道标志线和助跑道以外地面,或在试掷时标枪出手不符合规定,均判为试掷失败。8如在试掷中未违反上述规定,该运动员可中止已开始的试掷,可将器械放在助跑道内或外边,在遵守本条第。12款中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离开助跑道,然后返回助跑道重新开始试掷。注:本款中允许的所有行动应包括在规则第142条4中规定的一次试

26、掷的时限之内。9如果在试掷时或在空中飞行时标枪折断,不应判为试掷失败。根据本规则,运动员可重新进行一次试掷。如果运动员因此失去平衡而犯规,也不应判作试掷失败。10,标枪枪尖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11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从枪尖的最先触地点取直线量至投掷弧内沿,测量线应通过圆心。12标枪落地后,运动员方可离开助跑道。离开助跑道时,首先触及的助跑道两侧平行线或线外地面必须完全在投掷弧及两端延长线的后面。13必须将器械运回投掷区,不得掷回。14应以运动员最好的一次试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试掷成绩,作为其最后的决定成绩。六、全能男子五项和十项

27、全能:1五项全能包括5个单项,应在同一天按下列顺序进行:跳远、标枪、200米、铁饼和1500米。2十项全能包括10个单项,应在连续两天内按下列顺序进行:第一天100米、跳远、铅球、跳高、400米:第二天110米栏,铁饼、撑竿跳高,标枪、1500米。女子七项全能:3七项全能包括7个单项,应在连续两天内按下列顺序进行:第一天100米栏、跳高、铅球、200米;第二天跳远、标枪、800米。4在可能情况下,全能裁判长有权决定给予每名运动员在上一项比赛结束之后至下一项比赛开始之前至少应有30分钟休息时间。5、每项比赛前,应抽签排定运动员的比赛顺序。100米、200米、400米、500米栏和110米栏比赛,

28、由技术代表决定全能运动员的分组,每组最好5人或5人以上,但不得少于3人。全能比赛最后一项的分组,应将倒数第二项比赛后积分领先的运动员分在一组,除此之外,其他每个单项比赛的分组,应根据前一项目取得继续比赛资格的运动员抽签排定。如全能裁判长认为原来分组不合理,有权对任何一组重新编排。6、国际田联有关单项的比赛规则均适用于全能各项目的比赛,但以下情况例外;(a)跳远及各个投掷项目,每名运动员只能试跳(掷)3次。(b)由3名计时员独立计取每名运动员的时;司或使用全自动计时装置计取。(c)在任何赛跑及跨栏的单项比赛中,凡起跑3次犯规,则取消其比赛资格。7、每一个单项比赛后,应根据国际田联现行评分表向全体

29、运动员宣布该单项得分和各项的积分。全能各单项比赛只能始终使用一种计时方法。随认纪录时,应使用全自动电子计时成绩,而不管这种计时成绩对该项目的其他运动员是否有用。8、总积分最多者获胜。9、如果总分相等,则以得分较高的单项数量多者为优胜。如仍然成绩相等,则以任何一个单项得分最高者为优胜。此方法适用于全能比赛中任何名次的成绩相等情况。10、在任何一个单项比赛中,如果某运动员未能参加起跑或试跳(掷),则不能参加后继项目的比赛,按放弃比赛处理,不能计算总成绩。比赛受阻 1、 在田赛的一次试跳(掷)中,由于任何原因运动员受阻,裁判长有权给予其补试机会。 比赛时缺席 2、 在田赛或本能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得到

30、许可,在一位裁判员的陪同下,可以离开该项的比赛现场。 回来后已错过的试跳(掷)顺序一律不补。 试跳(掷)成绩的登记 3、 运动员在任何一轮比赛中不得登记多于一次的试跳(掷)成绩。 延误比赛时间 4、田赛项目比赛时,运动员无故延误试跳(掷)时间,即不准参加该次试跳(掷)以失败论处。什么是无故延误由裁判长酌情决定。 如果在比赛中再次无故延误,即取消运动员继续比赛资格,但在此以前的所有成绩仍为有效。 裁判员负责通知运动员一切准备就绪,试跳(掷)开始。该次试跳(掷)的时限,应从这一瞬间算起。如果运动员在此之后才决定免跳,而时限已过,仍应判为该次试跳(掷)失败。 比赛时限: (a)3人以上所有项目均为1

31、分钟。 (b)23人,撑竿跳高为2分钟。跳高1.5分钟,其他为1分钟。(c)只剩1名运动员时,此时限增为跳高3分钟,撑竿跳高5分钟。 (d)同一运动员连续两次试跳(掷)之间的间隔时间,撑竿跳高3分钟,其它项目不得少于2分钟。 比赛场地 5、 有关裁判长认为有必要变更比赛场地时,必须等待所有运动员试跳(掷)完同一轮次之后,再行变更。 注:仅是风力和风向变化,均不足以构成改变比赛场地的条件。 比赛顺序 6、运动员应按抽签排定的顺序参加比赛,如有可能应将排定的顺序印在秩序册中。 对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推铅球等项的丈量,应以1厘米为单位,如丈量的距离不足1厘米不计。跳高、撑竿跳高中,全部丈

32、量应从地面垂直丈量到横杆上沿的最低点。成绩相等田赛项目 1. 跳高及撑竿跳高项目: (a)在出现成绩相等的高度中,试跳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b)如成绩仍然相等,在包括最后跳过的高度在内全赛中,试跳失败次数较少者名次列前。 (c)如仍相等: (1)如涉及第一名时,则令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在其造成成级相等的的失败高度中的最低高度上,每人再试一次。如仍不能判定则横杆应提升或降低:跳高为2厘米,撑竿跳高为5厘米。他们应在每个高度上试跳一次,直到决出名次为止。决定名次的试跳,有关运动员必须参加(见例1)。 跳高例 1 比赛开始时,主裁判宣布的升高计划: 运动员计算失败次数失败次数决名次试跳名次1.751.

33、801.841.881.911.941.911.891.91Aoxooxoxxx2xox2B-xo-xo-xxx2xoo1C-xoxoxoxxx331.75米; 1.80米; 1.84米; 1.88米; 1.91米; 1.94 米; 1.97 米; 1.99 米 o = 成功 x = 失败 - = 免跳 ( 2 )涉及其他名次时,成绩相等的运动员名次并列(参见例 2 ) . 跳高例 2 运动员 1.78 1.82 1.85 1.88 1.90 1.92 1.94 失败总次数 名次 A - xo o xo - xxo xxx 4 2= B o o o x- xo xxo xxx 4 2= C o

34、 o x- o xxo xxo xxx 5 4 D o - - xxo xxo xo xxx 5 1 A 、 B 、 C 、 D 均跳过 1.92 米,但 1.94 米失败 根据成绩相等的规则, 1.92 米高度, D 是第二次跳过的,而其他三人都是第三次跳过,因此 D 是优胜者。 另三名成绩相等运动员拭劝產总失败次数,“ C ”多于“ B ”,因此“ C ”点钟第 4 名。“ A ”和“ B ”仍然成绩相等,由于不属第一名,所以并列第 2 名。 2. 在以远度判定成绩的田赛项目中,如成绩相等,应以其次优成绩判定名次。如次优成绩仍相等,则以第三较优成绩判定,余类推。 如仍相等,并涉及第一名者,则令相等的运动员,按原比赛顺序,进行新的一轮试跳(掷),直到决出名次为止。 3. 每名运动员应以最好一次试跳(掷)成绩,包括第一名成绩相等决定名次赛时的成绩,作为最后决定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