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6476263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扭矩-转角法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评价 林湖上海群众汽车202105 摘要:扭矩-转角拧紧方法在现代 螺纹副装配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客观已是关键螺栓紧固所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方法。但如何在这种工云和下对螺纹副的联接质量进行评定,那么是一布遢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关键词:螺栓联接扭矩转角法装配质量评定方法1、扭矩-转角拧紧工艺的技术特点所引起的评定问题螺纹副联接是汽车、内燃机、压缩机等众多 机械行业装配作业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为确保 装配的质量,必须对 螺纹副的拧紧状态予以控制。现今用于控制螺纹拧紧的方法主要有扭矩法,扭矩-转角法,屈服点法, 螺栓伸长法等4种。其中,螺栓伸长法

2、虽然最为准确、可靠,然而,由于 难以在实际的装配机械上茹虹故至今尚未用于生产。而正乏下,扭矩法因简单易行,长期来一直 是螺纹副装配中最希而i方法。但随着对装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扭矩法的缺乏也越来越多地暴 露出来。因此,近十年来,重要场合下螺栓联接所采用的拧紧工艺根本由扭矩-转角法所取代,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装配质量。以轿车发动机为例,在现代汽车厂的发动机装配线上,关键 螺栓联接,如主轴承盖、缸盖、机油滤清器支架、曲轴轴头等的拧紧工艺都为扭矩-转角法,一些分装线上的重要螺栓联接,象连杆,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装配拧紧的实质是通过 螺栓的轴向预紧力将两个工件如缸盖与缸体可靠地联接在一起,因 此,对轴向

3、预紧力的准确控制是保证装配质量的根底。通过控制拧紧扭矩间接地实施预紧力控制的 扭矩法由于受到摩擦系数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对轴向预紧力控制精度低。此外,出于安 全考虑,最大轴向力在设计时一般设在其屈服强度的70%以下,实际值往往只有 3050%。轴向预紧力小而分散,必然造成 材料利用率低、结构笨拙和可靠性差。而扭矩-转角法的实质是控制螺鱼的伸长量,在螺栓贴合以后的整个拧紧范围,伸长量始终与转角成正比。在弹性范围内,轴向预 紧力与伸长量成正比,控制伸长量就是控制轴向力,螺栓开始塑性变形后,虽然两者已不再成正比关系,但杆件受拉伸时的力学性能说明,只有保持在一定范围以内,轴向预紧力就能稳定在屈

4、服载 荷附近。事实上,扭矩 -转角法主要通过将 螺栓拉长在超弹性极限,到达屈服点,以实现既充分利 用材料强度,又完成了高精度拧紧控制的目的。众所周知,扭矩是一种易测量又易显示的工作参数,而对轴向预紧力的测量那么很困难。在评定 装配质量,即产品的 螺栓联接质量时,假设采用扭矩法进行拧紧,那么装配工艺的要求表达为Ma=Ma0 =d0%,其中Ma0为额定扭矩值。据此,很容易确定上、下限控制,但假设采用扭矩-转角法,工艺要求的表达形式就完全不同,成为:MA=Msd0%+a10%。其中Ms称为起始扭矩,a是到达起始扭矩后 螺栓转过的角度,取值一般为 60、90、120等,至于10只是转角公差的一种表达形

5、 式,也有定为10%的,或以单边公差表示,如180 +20。而对扭矩-转角拧紧工艺条件,该如何评定螺栓联接质量呢?这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2 .评定装配质量的技术依据现实情况是尽管扭矩-转角法的拧紧原理与常用的扭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可在评定产品的装 配质量时,还是只能利用扭矩这一参数,采用对最终扭矩进行检查的形式,与执行扭矩法拧紧工艺 时一样。但必须指出,采用扭矩-转角法拧紧时,最终扭矩的大小与螺栓联接的摩擦状况、 材料强度等因素有关,其最终扭矩的分布比拟分散,然而,扭矩的分散正是为了减小轴向预紧力的分散。螺栓联接组件的扭矩系数越大,其最终扭矩就越大;当扭矩系数较小时,其最终扭矩就小。

6、正常情况下,虹联接的扭矩系数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分布,获得的最终扭矩就在一定范围内分布,因此,通过设的最终扭矩范围,能对采用扭矩 -转角法拧紧工艺时的装配质量做出评定。由此产生了间接和直接两种评定模式,虽然它们都是以上述最终扭矩值作为依据,但获得的途径不同。间接法是以拧紧枪在完成 螺栓紧固作业那一瞬间所显示的值作为最终扭矩的,一般称为装配扭矩。而直接法那么是一种事后检查方法,乃是由专业检查人员手持指针式或电子数显式扭力扳手,直接对产品上某一 螺栓联接部位进行扭矩测试,均采用紧固法,这样得到的最终扭矩值常称为检查扭矩。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采用扭矩 -转角法装配拧紧工艺时,摩擦系数、预紧力与最终扭矩之

7、间的关系。cooo io 0.16 摩 系数 r图1超弹性装配时的预紧力和拧紧力矩关系示意图图1超弹性装配时的预紧力和拧紧力矩关系示意图如果螺栓强度最大.摩擦系数最小.那么产生最大预紧力FMmax,反之,如果 螺栓强度最小,摩擦系数最大,那么产生最小预紧力F Mmin。如果螺栓强度最小,摩擦系数最小,将产生最终扭矩M Amin ,反之,如果螺栓强度最大、摩擦系数最大、将广牛最大最终扭矩MAmax。鉴于用作 螂亶紧固的各类器具,无论较简单的手持式扭力扳手还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多头电动 装配机,都需经过严格、标准的校准,这为保证螺栓联接的质量打下了根底。加之检查最终扭矩的方式,客观上会一定程度地改变

8、 螺栓联接的原始状态,因此,企业在采用直接法评定产品的装配质 量时,大多采取抽检的方法。以某汽车发动机厂为例,这项工作在 Audit检查阶段进行,每一班抽一台产品发动机在台架即厂里的测功房进行5个小时运行实验,在取下后所做的解析、测试内容中,螺栓联接质量的评定是其中一项,为此质量部门制定了一张扭矩表作为依据,由专业人员手持指针式或电子数显式扳手检查60多处的最终扭矩。其他类产品的情况相似,只是不需要在测试扭矩前做什么台架实验,象汽车厂中对整车和一些独立总成的抽检就是例子。至于采用间接法来检查 螺栓联接的最终扭矩,严格地讲属于动态监测过程,与以上谈到的直接法的性质完全不同。此时,关键是确定最终装

9、配扭矩的上、下限MAmax和MAmin ,然后作为设定值输入电动拧紧枪的控制器,在实施紧固作业过程中,将根据实测的装配扭矩值大小,对螺栓联接的状态作出评价,显然,这种监测是 100%的进行。至于对较简单的拧紧类器具,做法上虽有区 别,但究其性质是一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最终扭矩的范围,在采用扭矩法拧紧工艺时,如前所述,这个问题有明显答 案。但对实施扭矩-转角法的螺栓联接,又如何确定它们最终扭矩的控制范围,以作为评定依据 呢?3 .几种在用评定方法简述评价扭矩-转角拧紧工艺条件下的装配质量,企业界在用的方法大致有这样几种:经验法,即直接参照执行国外的一些做法。鉴于不少国内汽车厂包括发动机厂和零部件

10、厂的产品和制造工艺都不同程度地引进国外技术,后者的一些检查方法也就被国内企业所仿效。下限控制法是有代表性的一种直接评定方法,实施该方法时,只设置控制范围的下限,即最终扭矩的最小值 M Cmin,通过评定确保螺栓联接的最终扭矩不/J、于Mcmin。至于M Cmin的量值,贝U有经验而定,一种较常用的方式是系数值,将扭矩-转角法的起始扭矩乘以一个固定的系数C,作为Mcmin ,即MC min=C.M s上式中的起始扭矩,系数一般取为1.1。如发动机中的机油滤清器支架,在采用扭矩-转角法固定于某型号发动机上时,装配工艺为:16Nn 10% +90 5,采用下限控制法时,MCmin就被定为18Nm。还

11、有一种情况是对每个特定的螺栓联接设定一个明确的下限控制值,即规定此种情况下的MCmin。如在某车型的整车装配中,将副车架安装在车身上的装配工艺为70Nm土 10% +90土0,下限控制值规定为 80Nm。当然,这也是一个经验值。不可否认,下限控制这种经验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工艺过程相当稳定,设备状态很好的情况下。参考标准法。这种做法适用于间接法评定,即根据一些大的企业集团或国际组织推出的标准,作为确定最终装配扭矩 Ma控制范围的依据。表 1摘自德国群众 汽车集团的一个标准,它给出了局部常用标准 螺栓使用扭矩-转角法进行装配时,起始扭矩的推荐值,以及轴向预紧力Fn和最终扭矩Ma的散布后者无疑

12、可以作为Ma上、下控制限的参考依据。螺纹规格强度级别预紧力扭矩Nm+90 度预紧力Kn拧紧扭矩Nm超弹性装配后超弹性装配后FMminFMmaxMMminMMmaxM68.8810.514.5101710.91015.52014.523.512.918.522.51726.5M88.82019.526244110.9293635.55712.93441.541.565M108.8403141.547.58110.912.95045.55770110546681130M12x1.58.86048648514510.990718812520012.983100145230M14X1.5M16X1.5

13、8.8100699114024010.915010012520533512.91151452353808.81209512521538010.912.9180135170310510160195360585M18X1.58.814012516531555510.912.9210175220450745205250525855表1超弹性螺栓装配起始扭矩 Ma和转角及最大最小预紧力FMmin ,FMmax毫无疑问,参考标准法如同前面的经验法一样,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表1的转角法是唯一的,即a=90o,而实际执行扭矩-转角法时,a可以取包括120、180在内的各种值。另外,实施 拧紧时的不同做法,如

14、采取拧紧后松开再拧紧,分步拧紧等方式,都直接影响最终装配扭矩值 的分布范围。统计法。这种评定方法的原理是,在确定螺栓紧固设备器具稳定可靠的前提下,通过测量、读取大量合格 螺栓联接的最终扭矩,再经统计分析求出其均值和标准偏差,由此确立上、下控 制限。统计法既适用于最终扭矩的直接评定,也适用于最终扭矩的间接评定,区别仅在于获得测试 样本的方式、过程不同,前者必须通过事后的人工检测得到产品的检查扭矩,而后者就比拟简单, 特别对那些电动拧紧装配机,装配扭矩Ma的读取、输出都很方便。对检查扭矩Mc,根据n次测试结果,可求得检查扭矩的均值Ma及标准差s,由此得到合格罢栓联接检查扭矩的控制上限Mcu =Mc

15、m +3s,以及控制下限 Mci=Mcm-3s。同样,对装配扭矩 Ma,根据从螺栓拧紧机器具上获得的n个最终扭矩 Ma的读数,可求得装配扭矩 Ma的均值MAm及标准差s。由此,就能得到合格 螺栓装配扭矩的控制上限 Mau =M Am +3S,以及控制下限 Mcmin ,Mcmax = MAnr3sMAL=MAm-3s。以下是一个实例。为了对采用扭矩-转角拧紧工艺的某型号柴油机缸盖螺栓联接制定合理的最终扭矩在线监测范围 M a min ,M Amax 和产品检查控制范围 M Cmin ,M Cmax , 在柴油机总装现场 对该产品进行了装配扭矩和检查扭矩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工艺80Nm转90

16、度95Nm转90度110Nm 转 90 度杆长121mm杆长134mm杆长145mm杆长165mm杆长172mmmaMcmaMcmaMcmaMcmaMc(Nm)(Nm)(Nm)(Nm)(Nm)(Nm)(Nm)(Nm)(Nm)(Nm)第一台226138204150230190224190221195212160211165199160/225185203155210160192145220185175145201180210175217180189175200165193165198160207155211170第二台206175193150207170236190226192197165230

17、195214175244210225185207175228178197160217180192165223170183150224195201155221195192168212160225170207175第三台202160200165214180268260216170202163227190218180245200225195207163226180224205239195202170221165230195234205200165224188204175200150213160217180第四台192155193165214180243205221195189150195180204

18、195233190224205194160214155211175240200185160192145199170245210191150215180202160213165215165216185第五台178150211160218190261250219170179130225185204175243205230190193165227175215185239195180150206145225205226195186140207190206170200135226160197175第六台194170174155228185227195229198179145209180205170258

19、240219180198170211170226205233195179160204165229205232205196155207175211165/205160196165平均值195.9157.4211.1169.2209.7177.2243.8212.3226.9191.7标准值11.611.312.813.712.114.913.925.58.110.5表2螺栓的装配扭矩及产品检查扭矩测试结果根据表2中最后二行求出的均值和标准差,就可按前面所述方法十分方便地求出直接法和间接法评定时的两种控制范围。事实上,不少企业在评定和控制产品的装配质量时,同时采用直接法和 间接法,尤其对于技术先进的电动拧紧装配机,设置一个装配扭矩Ma的监测范围不是太困难。然而再采用抽检的方式,直接评定产品的检查扭矩,至于此时到底用经验法还是用统计法,那么由企业自己确定。参考文献:1 林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12月2 张家全.扭矩-转角装配方法及测量误差分析.第十次全国 汽车装试年会论文集.2002 , 113 张琼敏.发动机缸盖 螺栓拧紧工艺研究.第十次全国 汽车装试年会论文集.2002 , 11联系方式:林湖,现工作单位:上海群众汽车 规划部 样板科20210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