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6333747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运城市委办公厅综合一科二O一一年十一月 2 内 容 摘 要本文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入手,研究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过程,通过深入考察运城市农民收入的构成特点,分析了影响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十二五”时期运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绪论部分论述了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现实原因,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目的,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取的一些创新方式。第一部分论述了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从建设运城小康社会、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干群关系等方面,明确了运城作为农业大

2、市和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比较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过程。简述了1949年建国以来,直到2010年底,我国农业和农村在一系列改革过程中经历的七个重要阶段,阐述了七个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部分对运城农民收入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总结。主要运用翔实的数据,对目前运城农业基本情况、有利条件、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大主体,并从这四个主体的角度,将2010年底和2011年上半年的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比较;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得到目前全市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

3、部分提出运城“十二五”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具体目标、思路和措施。根据运城“十二五”时期要达到的增长目标及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开展“两区”开发工作等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关键词:农村;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构成;农民增收目 录绪 论1一 导 言1二 研究目的1三 相关研究现状2四 研究方法4一、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5(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运城小康社会的需要6(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6(三)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全市“三农”问题,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需要

4、7(四)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全市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8(五)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全市干群关系的需要8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过程9(一)改革起步阶段9(二)超常规增长阶段9(三)缓慢增长阶段10(四)反弹回升阶段10(五)持续下降阶段10(六)恢复性增长阶段11(七)稳定增长阶段11三、运城农民收入现状调查11(一)基础条件111、农业基本情况112、农业有利条件123、农业发展机遇14(二)近年来运城农民收入特点141、2010年运城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142、2011年上半年运城农民现金收入情况17(三)运城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181、现金收入绝对量和增幅水平不高182、城乡差距规模较大193

5、、规模和集约农业进程缓慢194、收入和支出存在矛盾195、工资性收入增长可持续性不强20四、 “十二五”运城农民收入翻番的思路和措施20(一)增长目标20(二)总体思路21(三)工作举措2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22、深入推进农村劳务经济243、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54、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65、重点开展“两区”开发工作26参考文献28后 记30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2页 共37页绪 论一 导 言建国以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运城市的“三农”工作在全国良好发展态势下,同样成绩斐然,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粮食

6、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连年创历史新高。然而,在全市“三农”工作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忧虑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全市农民增收已成为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全市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困难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障碍之一;另一方面,在收入创造乃至收入来源的理论问题上,我们也迫切需要将经济理论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以促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从现实或是理论的角度讲,对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都显得极为重要。二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运城农民收入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全

7、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开展“两区”开发工作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目的在于为运城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三 相关研究现状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趋缓的现状,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涌现出大量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文献,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锡文也认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关键战略,从而也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林毅夫认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周其仁则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得出影响产权界定明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越来越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要增加农民收入则应从产权明晰

8、入手。萧灼基认为,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必须优化农村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这需要相当长时间,花费相当大投资。从较短时间看,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仅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深圳“深商峰会”上表示,正在期待中国银监会发布一个方法,使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小额贷款能进入农村。他说:“这样一来,几千亿的资金能够立刻进入农村,农村的贫穷面貌马上就能改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全国政协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协商会指出,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

9、出路。“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城市化,但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制度和政策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詹姆斯米尔利斯在香港经济学双年会上做饮食与成长的激励:食品价格与贫困的主题演讲,阐述了粮食产量与农民获利之间的关系。农民生产出的粮食,价格波动比较大,城市食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民是否靠种地致富,关键不在粮食产量,而在于管理机制。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他认为,当前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桎梏是受现行农村产权制度的制约。四 研究方

10、法为了统一调查口径,使调查内容更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性,此次调查主要参照了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农民人均收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包括农林牧渔收入以及经商、加工等二、三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农民家庭成员劳动报酬,包括家庭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纯收入及村组干部报酬;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租金等;转移性收入,包括各种民政救济、无偿扶贫或扶持款以及亲友给予的赡养费,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在实证研究中,我们查找了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农民收入的相关资料,收集了全市5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对比,使得全文数据全面、真实、准确,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性。“十二五”时期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

11、调研与思考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运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央连续8年“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对实现农民增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农民收入翻番是转型跨越的关键所在,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核心目标”;运城市第三次党代会上也强调:“要实现翻番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民收入翻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全国着力关注“三农”、全省奋力转型跨越、全市大力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的新形势下,运城作为农业大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12、积极谋划农民增收新思维,抢抓机遇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农民增收的质量和水平。一、增加运城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运城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70%的农业大市,“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这种典型农业城市要实现“十二五”经济翻番,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没有农民收入的翻番,就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运城又是欠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不但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而且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运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迫在眉睫、非抓不可,虽然任务艰巨,但意义深远。

13、(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运城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市第三次党代会主题就是全面加快实现运城小康社会步伐。虽然经过建市十多年的努力,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仍然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就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阻碍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迫切需要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需求。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贯穿于建设运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将其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拓展增收途径和领域,不断提高农民

14、收入水平,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运城全市有3194个行政村,农村市场广阔,把扩大内需的侧重点放在开拓农村市场,是促进消费、实现运城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时难题就在于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农民手中缺钱,购买力低下所导致的。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看,农民收入中除了解决吃饭、穿衣、供孩子读书之外,能用于购买工业品的资金已所剩无几,条件较差的家庭甚至连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都有困难。由于农民增收缓慢,农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受到限制,导致全市绝大多数农村消费市场呈萎缩趋势,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

15、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当其冲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使其尽快富起来,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三)增加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全市“三农”问题,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需要。农业、农村和农民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投入水平的提高,而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投入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农民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实际受益程度。农民的一切投入冲动,首先取决于投资回报率的高低。近几年,由于全市农民增收缓慢,农民对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如果农民收入不能稳步增长,不能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16、只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增加不竭的动力,农民才能不断扩大再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四)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全市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运城有344万农民群众,且大部分人口长期居住在农村,因此,农村稳定是全市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由于运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甚至一些乡镇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导致农民的抱怨情绪增多、上访告状增多,这些都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秩序,成了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有效防止农民利益流失,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17、,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而且还能化解由于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矛盾,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全市长治久安。(五)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全市干群关系的需要。群众工作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全市农民来说,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为其增加收入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农民对干部的工作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关键就体现在是否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是农民判断干部功过是非的第一标准。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然要激化。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代表

18、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干群关系才能够和谐融洽。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经历了数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农村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再到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建国初期的60元左右,到2010年增加到5919元,提高了700多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体来看,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大致经历了七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农民被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特别是1952年完成的

19、农村土地改革,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空前未有的生产积极性,鼓舞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第二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了生产制度的变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极大地解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农村生产力,增强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第三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也逐年攀升,非农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收入在

20、频繁的波动中缓慢增加。第四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在此期间,政府部门连续两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从1991年开始,尤其是1992年以后农村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农民收入出现了强劲的回升趋势。1992年农民收入走出了低速徘徊势头,增速达5.9。随后几年,除1993年农民实际收入只增长3.2以外,其余几年均超过5,1996年达9,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第五阶段,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持续下降。1997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4.6,1998年继续下滑,增速只有4.3,1999年增速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收入增长速度只有2.

21、1。主要原因是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困难,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速减缓;乡镇企业效益不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致使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第六阶段,20012004年,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比上年增加113元,增长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2,扭转了增幅连续四年下滑的局面。此后几年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七阶段,20042010年是稳定增长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7连增”。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

22、纯收入达到5919元,同比增长14.9%,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农业“四项补贴”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中央于2010年初提出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目标基本实现。三、运城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一)基础条件1、农业基本情况运城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0年撤地设市,辖1区2市10县3个省级开发区,149个乡镇、3194个行政村。全市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1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44

23、万人,占总人口近70%;乡村劳动力228.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1.8万人,分别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59.5%、17.8%和22.7%。;全市耕地面积885.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24万亩。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4.7元,较上年增加574.2元,增长14%。其中以种养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2254元,占48.1%;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工资性收入2019元,占43.1%;以惠农政策补贴为主的转移性收入272元,占5.8%;财产性收入140元,占3%。2、农业有利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平均雨量525毫米、日照23

24、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是传统农业大市,是山西最重要的农产品产销基地。有6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个国家商品棉基地县,8个国家西北黄土高原区苹果优势产业带基地县,是中西部最大的肉鸡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三黄鸡“北繁南养”基地。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全市具有粮、棉、果、畜、菜五大主导产业,其中小麦、棉花和水果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0%、90%和73%,是全省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原料集散地。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三是农业灌溉条件优越。现有大中型灌区20处,万亩自流灌区10处,农业灌溉机井20852眼,特别是引黄灌溉设

25、施占全省的70%以上。井灌、黄灌和汾灌的灌溉方式,形成了较完备的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四是农民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大专以上学历2.7万人,占总人口的1.1%;高中学历33.7万人,占总人口的13.3%;初中学历168.5万人,占总人口的65.9%;小学学历47.6万人,占总人口的18.6%。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培养造就出了一大批有知识、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长为农业生产中的土专家、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经纪人、龙头企业的当家人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示范区共有农民高级技师50人,农民技师1000余人。五是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26、。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400多家,其中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已备案的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33家;全市的外向型农业主要依托芦笋和果汁两大产业,占到总份额的90%以上,其他产业涉及到红枣、棉花、蚕丝等,总份额不到10%。2010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2550万美元,其中,果汁1733万美元,芦笋601万美元,其他216万美元。3、农业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2009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0年山西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转型综改试验区,2011年国家提出大兴农田水利

27、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和扶持资金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市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农民收入翻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近年来运城农民收入特点近年来,运城市主攻现代农业,力促农民增收,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同时,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的扶持,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取得了连续十年持续增长的佳绩。1、2010年运城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2010年,我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

28、民就业渠道,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元,同比增加574元,增长14.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1元,同比增加648元,增长17.0%。从农民纯收入的四项构成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19元,同比增加300元,增长17.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由上年同期的41.8%提高到43.1%。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2010年,全市农民从非企业组织和本地劳

29、动获得收入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181元,同比增加33元,增长22.5%;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1357元,同比增加315元,增长30.3%。同时,各县(市、区)虽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但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在上年涨幅近一倍的基础上仍出现了回落,2010年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同比下降9.2%。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农民纯收入的主体部分。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254元,同比增加243元,增长12.1%,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例由上年同期的48.9%下降为48.1%。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3%。第一产业纯收入187

30、0元,同比增加259元,增长16.0%。其中种植业纯收入1762元,增加259元,增长17.2%,牧业纯收入96元,增加8元,增长9.1%。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010年农产品价格总体呈现上涨态势,其中粮油、水果、牧业等价格涨幅较大。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生产成本也涨势明显,挤占了部分利润空间,但产量的增长仍然推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2010年全市粮食作物丰产丰收,粮食播种面积978.7万亩,总产26.66亿公斤,创历史最高年,同比增加4.44亿公斤,增长20.0%,肉类、禽蛋、牛奶、水果、蔬菜等都得到大幅度增长。非农业纯收入384元,同比减少16元,下降3.8%,其中第二产业纯收入35元

31、,下降4.2%,第三产业纯收入349元,下降3.9%。三是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0元,同比增加11元,增长8.9%。其中租金(包括农业机械)纯收入60元,同比增加3元,增长4.4%;土地征用补偿收入17元,同比增加12元,增长276.3%;利息收入15元,增长80.3%;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10元,同比减少11元,下降50.6%。四是转移性收入增幅大幅回落。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72元,同比增加21元,增长8.6%,但相比于上年同期近50%的增幅,回落了41个百分点。其中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18元,同比增加7元

32、,增长65.9%;城市亲友赠送6元,减少14元,下降71.1%;赔款收入1元,减少17元;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53元,增加3元,增长5.9%;报销医疗费收入32元,增加11元,增长53.7%;粮食直接补贴收入82元,比上年增加19元,增长30.8%。2、2011年上半年运城农民现金收入情况据全市5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83元,同比增加492元,增长22.5%。人均现金支出3272元,同比增加1263元,增长62.9%,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从农民现金收入的四项构成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上半年,

33、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9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1元,增长38.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7.2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现金收入891元,同比增加313元,增长54.2%;外出从业得到现金收入318元,同比增加57元,增长21.8%。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80.2%。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174元,同比增加122元,增长11.6%。由于农民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出售量进一步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全市农民上半年第一产业现金收入达942元,同比增加101元,增长12.0%,其中出售粮食收入240元,同比增加122元,增长103.4%,主要是受玉米价

34、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民出售手中余粮所致。上半年出售玉米收入214元,同比增加120元,增长127.7%;出售水果收入320元,同比增加12元,增长3.9%;出售棉花收入31元,同比增加19元;出售蔬菜收入65元,同比减少19元;出售肉猪收入51元,同比减少14元。农民人均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现金收入232元,同比增加21元,增长10.0%。其中,第二产业现金收入37元,同比增加24元;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95元,同比减少3元。三是财产性收入继续减少,在农民现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3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元,下降50.8%。其中,利息收入6元,同比增加3元;租金(包括

35、农业机械)收入7元,同比减少23元;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6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四是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8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元,增长21.1%.其中农村亲友赠送52元,同比增加23元,增长79.3%;离退休金、养老金45元,同比增加17元,增长60.7%;各种补贴收入41元,同比增加11元,增长36.6%。(三)运城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民现金收入绝对量和增幅均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2011年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绝对量在全省排名第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2元。从现金收入增幅来看,运城在全省排名第七,仅比全省现金收入平均增幅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

36、增幅高2.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半年现金收入大幅增长仍属于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普涨,是在物价涨幅屡创新高的宏观背景下取得的。2、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虽然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明显,农民依然是弱势群体。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劳务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的增加,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真正的农业收入带给农民的增收效果并不明显。运城作为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不足,缺乏足够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灾防病害能力弱,农民没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3、规模和集约农业进程缓慢,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全市农业大部分以分散经营和不具规模的零

37、星作业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如工商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生产效益低、附加值低,农民虽然付出了大量劳动,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4、农民收入存在不稳定性,但农民支出却越来越刚性。农民生活已出现了新的矛盾,无论是农业收入还是打工收入都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的普遍使用和一些硬性支出,如农用机械、家用电器的购买和使用,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支出,收入的增加赶不上必要支出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农资价格持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全市仅上半年农民生产费用支出增幅就高达103.5%,远高于农民现金收入的增

38、幅,生产费用的增长不仅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直补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尚待巩固。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不论绝对量还是增量,均在农民现金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农民在本地的务工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33.2%,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6%。但随着物价持续高位运行,中央把防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央行连续提高存贷款准备金率,使运城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影响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四、运城“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思路和措施(一)增长目标到2015年

3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020元,年均递增14%,年均增加867.06元,五年增长4335.3元,实现翻番。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3887.4元,比2010年的2019元增加1868.4元;家庭经营收入达到4339.9元,比2010年的2254元增加2085.9元;财产性收入达到269元,比2010年的140元增加129.6元;转移性收入达到523.7元,比2010年的272元增加251.7元。具体收入计划见下表:项 目2010年基数(单位:元)2015年预期数(单位:元)2015年比2010年增长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859370100 一、工资性收入20194591127 二、家

40、庭经营纯收入2254421787 第一产业1870348887 农业收入1762327986 林业收入1224100 牧业收入9618593 渔业收入第二产业3572106 第三产业34965889 三、财产性收入14018734 四、转移性收入27237538 (二)总体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运城“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翻番,必须紧紧围绕“四基地一中心”总目标,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转变旧观念,探索新思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采取综合性战略措施,大力

4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三)工作举措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重点发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围绕粮食、棉花、畜牧、果业、蔬菜等五大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不断加大地方财力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产品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稳定粮食生产,到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2亿公斤以上。发展棉花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稳定面积,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到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以上。大力实施规模健康养殖,到2015年,建设大型标准化优质肉鸡生产场20个,标准化肉牛、肉羊场各50个,标

42、准化猪养殖场150个。大力发展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品牌效益;到2015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到44亿公斤。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从2011年开始,每年新发展4.4万亩设施蔬菜;到2015年,使全市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二是继续推进“五项计划”。“双创”增粮计划是按照抓水地、抓复播,抓效益的思路,运用各种增产技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力争完成“双创田”10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计划是扩大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增加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是通过建设大型标准化优质肉鸡、肉牛、

43、肉羊、肉猪场,力争使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8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计划是通过规范、培训、宣传和对接,促进合作社提档升级,增加经营收入。农业物流体系建设计划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做好全市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同时,加快土地置换进程,尽快完成市级农业物流园区建设,使其早日投产达效。三是提升五项工程水平。“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建设工程。按照全省的安排部署,把“一村一品”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普遍模式,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一村一品”工程,2015年建成1000个以上主导产业突出、

44、品牌优势明显、农民增收较快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建设夏县、新绛的蔬菜示范基地,闻喜、万荣的小麦示范基地,永济的芦笋示范基地,临猗、万荣、芮城、平陆的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市“一县一业”发展。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工程。建设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百万亩设施蔬菜建设工程。认真落实全省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以温室、大中小拱棚及防虫网棚为重点,突出规模小区和标准园建设,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装备现代化、

45、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商品化的格局。2015年,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程。以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和全市农业产业化“151”重点推进工程为依托,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关键,以建设生产基地为基础,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大发展,全力打造具有运城特色的果品系列、禽畜牧饲、油脂棉加、蔬菜配送等产业链条,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最大的果汁加工出口基地以及全省最大的棉纺、肉鸡出口和饲料集团强市,带动全市三分之二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深入推进农村劳务经济紧紧围绕全市一、二产业和社会需求,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一要大

46、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和输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促进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型转移向常年型转移转变,由分散转移向有组织转移转变。二要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农民工进城就业服务力度,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政策措施,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三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四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

47、,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3、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各级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是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国家各项农业优惠政策直接增加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想方设法争取上级强农资金。积极争取国务院十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省政

48、府十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关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抓住国家大兴水利的机遇争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尽快实现农村人均2亩水浇地。三是多措并举加大惠农扶持力度。围绕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直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宣传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惠农扶持力度,并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努力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 4、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销售的政策措施,营造农产品销售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销作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运城地理农产品”销售窗口的作用,在北京、太原两个窗口的基础上,努力在全国大型城市普遍设

49、立农产品销售平台和窗口。同时,继续举办好“农博会”等农产品销售博览会活动,组织品牌农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会展销售工作。5、重点开展“两区”开发工作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通过实施移民扶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工程,重点抓好一个国定贫困县(平陆县)和四个省定贫困县(夏县、垣曲县、万荣县、闻喜县)的扶贫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对平陆县和万荣县要大力实施精品果园建设,不断提高果品质量,扩大果品销售渠道;闻喜县要大力实施山楂和设施蔬菜建设;垣曲县、夏县要大力推进核桃建设,垣曲县要重点发展小杂粮和蚕桑等特色产业,夏县要不断扩大设施蔬菜建设面积;全面实施整村移民扶贫工程。总之,运

50、城要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就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农民增收放在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情况出发,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合理增加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农民群众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参考文献: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M.北京: 50人论坛,2002(4):1-8.2温家宝.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OL.3姜长云.中国农业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业经济,2008(9):6-1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

51、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09,2010.5陈锡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城镇化重要途径OL.6萧灼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OL.7茅于轼.期待商业性小额贷款计入农村C.8王小鲁. “城乡一体化”将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C.信息传真2008(3)9詹姆斯米尔利斯:粮食增收并不能让农民增收.10厉以宁.城乡一体化是下一轮的改革重点.11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2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13半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OL.14

52、秦海英,苏文婕.农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7(16):28-30.15徐翔,王华文.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制约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1):30-34.16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08,2009,2010.17运城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7,2008,2009,2010.18运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辉煌运城6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后 记这篇倾注了科室人员努力与心血的论文终于出炉了。本篇论文从选题到提纲,从提纲到起草,从起草到反复修改,从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

53、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选题时我们热烈讨论,确定了一个市委领导高度关注、符合运城现阶段发展实际、能够对转型跨越起到促进作用的课题;搜集资料时,我们分头行动,积极查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制定提纲时,我们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提纲;下乡调研时,我们蹲地头、进农户,详细掌握不同类型农村农民收入境况。这篇调研文章,可以说是市委办公厅综合一科集体智慧的结晶。非常感谢市委办公厅给我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提高能力的平台。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副秘书长尚玉良同志的悉心指导和点播,他科学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此对他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市农委、市统计局、市水务局、运城学院等单位对此篇论文提供了大量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在此一并致谢!囿于学识、时间,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第 32 页 共 3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