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

上传人:牛*** 文档编号:96326596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963.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资源描述:

《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和胶体实用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使用(shyng)说明: 使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dnwi)mol 时,应指明基本单元物质的化学式、粒子符号或它们的特定组合。 例如 1:化学式、粒子符号(fho) 1mol(H2 )表示的基本单元是 (H2 ),它含有NA个(H2 ); 1mol(e)表示的基本单元是 (e)电子,它含有NA个(e) ; 1mol(1/2Ca2+)表示的基本单元是 (1/2Ca2+),它含有NA个(1/2Ca2+) ;例如 2:粒子的特定组合 1mol( N2 + 3H2 )表示的基本单元是 ( N2 + 3H2 ),即含有NA个( N2 + 3H2 ); 1mol( CH )是指 1 摩尔 碳氢单键 ,表示具

2、有NA根CH键。 1mol( 2NO + O2 = 2NO2 )是指 1 摩尔反应 ( 2NO + O2 = 2NO2 ),表明NA次( 2NO + O2 = 2NO2 )的反应。第1页/共47页第一页,共47页。2、物质(wzh)的量分数(Xi ): 在一物系中物质 i 的物质的量n(i)占混合物系的物质的量(n)的部分(b fen)数,称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即: Xi = n(i) / n(无量纲)3、摩尔(m r)质量( Mi ): 每单位物质的量所具有的质量。单位:g mol-1 。 若物系 i 的质量为m(i),其物质的量为 n(i),则摩尔质量M(i)为:(g mol-1)M

3、(i) =m (i)n(i)第2页/共47页第二页,共47页。 理想气体:是一种假设的气体,它的分子是一个没有(mi yu)体积几何质点,分子之间没有(mi yu)作用力。 它可以(ky)用温度、压力、体积和其数量 4个物理量来描述它的状态,它们的关系: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注意:理想气体是一种(y zhn)假想的概念,对大多数实验气体在通 常的条件下,PV=nRT一般可精确地描述它们的行为,常常应用于实际气体。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第3页/共47页第三页,共47页。PV = W/M RT P = n/V RT P = c RT化学(huxu)上应用时气体方程变为:例题:已知1.

4、0105 Pa ,300K时,0.60g的某气体(qt)占50ml, 试求此气体(qt)摩尔质量。(R = 8. 314J/molK)解: 由 PV = W/M RT 得: M = W RT/ PV 代入数据(shj) M 29. 91g /mol第4页/共47页第四页,共47页。二、道尔顿分压定律(dngl)分压:混合气体中,气体 i 在同温度下单独占有(zhnyu)混合气体的容器时所呈现的压力,称为气体 i 的分压( Pi )1801年,道尔顿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的总压(P总 )等于各种气体Pi 之和。 P总= Pi = P1 + P2 + 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分压等于混合气体总压与该气

5、体摩尔(m r)分数的乘积。 Pi = Xi P总 (T V 不变) 叫道尔顿分压定律及其表达式。第5页/共47页第五页,共47页。例题(lt): 在实验室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shuj) 02 245ml,温度为298K,大气压101058 Pa ,收集(shuj)气体时瓶内、外水面相齐,试求: 瓶内 02 的分压;101325Pa和0时干燥 02 的体积。解: 查得 298K时,水的饱和蒸汽压 P0 H2O =3170Pa 收集气体(qt)时,瓶内、外水面相齐 PO2 + P0 H2O = P外 PO2 = P外 - P0 H2O = 101058-3170 =97888 PaV2 = 9

6、7888 245298273.15101325= 218 ml 由 P1 V1T1=P2 V2T2V2 =P1 V1T1T2P2得第6页/共47页第六页,共47页。一、 基本概念 溶 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所构成的均相体系 均 相:稳定、不混浊、久置不析出(xch)溶质。 相:在体系内部化学、物理性质完全均匀的一部分。 溶液分类(按相分): 液态溶液:固-液、液-液、气-液 气态溶液:固-气、液-气、气-气 固态溶液: 固-固第7页/共47页第七页,共47页。二、 溶液(rngy)(rngy)的浓度 (一)、质量分数(fnsh)浓度 (二)、物质的量浓度 (三)、质量摩尔浓度 (四)、摩尔分

7、数(fnsh)浓度 第8页/共47页第八页,共47页。(一)、质量分数(fnsh)浓度 混合系统中,某组分B的质量(mB)与混合物总质量(m)之比,称为组分B的质量分数(fnsh)。 用符号WB表示。 WB=mB/m 常用 : 百分比浓度( 10-2 ) p 百万分数(fnsh)浓度( 10-6 ) ppm 十亿分数(fnsh)浓度( 10-9 ) ppb第9页/共47页第九页,共47页。(二)、物质(wzh)(wzh)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C 表示。 CB = nB/V (mol/dm3 或 mol/L) CB = mB/MB/V 由物质的量引出的关系式:

8、 1、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浓度之间的关系式: CB = 1000 d p / MB (mol / L) 2、稀释公式: CB1 VB1 = C B2VB2 3、当用固体(gt)配制溶液时: WB /MB = CB VBNoImageNoImage第10页/共47页第十页,共47页。(三)、质量摩尔(m r)(m r)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每千克溶剂(rngj)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用m表示。 mB = nB /WA (mol/kg )例题:在50.0 g水中溶有2.00 g甲醇,求该溶液(rngy)的 质量摩尔浓度。答案:甲醇的摩尔质量 M = 32.0 g/mol 50 2.00/32.0

9、 = 1000 m m = 1. 25mol / kg第11页/共47页第十一页,共47页。( (四) )、摩尔分数(fnsh)(fnsh)浓度 溶质的物质的量 (ni) 占溶液总的物质的量 (n) 的 分数称为该溶液的摩尔(m r)分数浓度,用表示。 nnxii当溶液由溶质B 和溶剂(rngj)A组成时: B = nB / nA+nB ; A = nA / nA+nB A+B =1第12页/共47页第十二页,共47页。(五)p、c、m、x 互算关系(gun x):c 与 pCA =1000 d 液 pMAm 与 pm = p / MA 10001 pc 与 pCA =1000 d 液 mA

10、1000 + mA MAXA 与 m稀释定律CA =MB1000 + mA MBmAC浓 V浓 = C稀 V稀第13页/共47页第十三页,共47页。二、稀溶液(rngy)(rngy)的依数性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xngzh)(xngzh)只与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关的性质(xngzh)(xngzh),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又称为稀溶液的通性。(一)、水的相图(xin t)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14页/共47页第十四页,共47页。(一)、水的相图(xin (xin t)t) 相: 体系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一 部分,称为一相。 相变: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

11、的相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称为相变。 相平衡: 相变达到各种相态能稳定共存(gngcn)的状态,称为相平衡。相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水的相图: 表示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平衡关系及水的相态变化的平面图,称为水的相图或状态图。见下图第15页/共47页第十五页,共47页。水的相图(xin t) OB曲线:冰的蒸气压曲线, 表示冰和水蒸气两相平衡时对应的温度(wnd)和压力。 OA曲线:水的蒸气压曲线, 表示水和水蒸气两相平衡时对应的温度(wnd)和压力。 OC曲线:水的凝固点曲线, 表示水和冰两相平衡时对应的温度(wnd)和压力。第16页/共47页第十六页,共47页。 三相点O: (273.16 K 或

12、0.0098,610.5Pa) 表示水、冰、水蒸气三相处于平衡状态的温度和压力。水的凝固点E(p=101.325kPa,t=273.15K或0 ) 三条曲线把相图分成(fn chn)了三个单相区: AOB气相区(水蒸气); BOC 固相区(冰);COA液相区(水)。 注意:在单相区内,同时改变温度和压力不会发生相变;在曲线上,改变温度或者压力其中之一,另一个也就随之而定了。第17页/共47页第十七页,共47页。(二)稀溶液(rngy)(rngy)的依数性 溶液(rngy)(rngy)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rngy)(rngy)的沸点升高 溶液(rngy)(rngy)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rngy)

13、(rngy)的渗透压 第18页/共47页第十八页,共47页。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定义:液体的蒸发速率和凝聚速率相等时,液体和它的蒸气就处于两相平衡状态,此时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注:蒸气压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本性和温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量无关。结论:在同一(tngy)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的现象,叫做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p= p0 p第19页/共47页第十九页,共47页。讨论(toln):第20页/共47页第二十页,共47页。拉乌尔定律(dngl) :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与溶解在溶剂中的

14、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bnxng)无关。 其数学表达式为: p=xB p0 推广:对于一个双组分体系来说,xB=nB/nA+nB 对稀溶液(rngy)而言 nAnB p=nB/nA p0 以水为溶剂的稀溶液(rngy),若水的质量为1000g, 则nA=1000/18.02=55.50mol,nB=mB p=p0/55.50mB= K mB (K=p0/55.50)第21页/共47页第二十一页,共47页。2 2、溶液(rngy)(rngy)的沸点升高沸点:液体的蒸气压等于(dngy)(dngy)外界大气压力时液体对应的温度。结论:溶液沸点高于纯溶剂沸点。即: Tb= Tb-

15、 T0 b Tb= Tb- T0 b Tb=KbmB Tb=KbmB (对水而言: Kb Kb水=0.52=0.52)讨论(toln):实 例第22页/共47页第二十二页,共47页。 3 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凝固点:指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其固体蒸气压时系统对应的温度(wnd)(wnd),此时液体的凝固和固体的熔化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溶液凝固点总低于其纯溶剂凝固点。即: Tf= T0 f- Tf Tf= T0 f- Tf ;Tf=KfmB Tf=KfmB (对水而言:Kf=1.86Kf=1.86)讨 论:实 例第23页/共47页第二十三页,共47页。例题1:2.60克尿素CO(N H2) 2 溶于5

16、0.0g水中,试计算 此溶液在101325Pa时的凝固点和沸点。已知 尿素的摩尔(m r)质量为60.0g/mol解: m =2.6060.0100050.0= 0.866 mol/ kg沸点升高值:Tb = Kb m = 0.52 0.866 = 0.45溶液(rngy)沸点:Tb = Tb0 + Tb = 373.15 + 0.45 = 373.60 K凝固点下降(xijing)值:溶液凝固点:Tf = Kf m = 1.86 0.866 = 1.61Tf = Tf0 - Tf = 273.15 -1.61 = 271. 54 K第24页/共47页第二十四页,共47页。例题2:纯苯的凝固点

17、为5.40,0.322g萘溶于80g 苯所得溶液(rngy)的凝固点为5.24,已知苯Kf =5.12 ,求萘的摩尔质量。解: 溶液(rngy)的质量摩尔浓度:Kf m = Tf =WM 1000=M5.40 - 5.245.120. 32280求得萘的摩尔(m r)质量: M = 129.0 g/mol注:根据 Tb 、Tf ,可以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第25页/共47页第二十五页,共47页。 (1 1)渗透和渗透压 半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的薄膜。 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发的扩散到溶液的现象。 渗透压:在一定的温度下, ,使通过半透膜的渗透作用刚好(gngho)(g

18、ngho)停止所必须向溶液施加的最小压力。 (2 2)溶液的渗透压 =cBRT =cBRT 对稀溶液而言 =mBRT =mBRT 4 4、 溶液(rngy)(rngy)的渗透压实例(shl)第26页/共47页第二十六页,共47页。(一)分散系的概念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wzh)以极小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wzh)叫分散质; 而容纳分散质的介质叫分散剂。(二)分散系的分类一、分散(fnsn)系第27页/共47页第二十七页,共47页。第28页/共47页第二十八页,共47页。第29页/共47页第二十九页,共47页。(三)分散度和比表面 比表面:分散(f

19、nsn)质粒子的总表面积与其总体积之比,常用S。表示。 S。= S/V S:代表总面积;V:代表总体积。设一立方体的边长为L,其体积L3,总表面积为6L2,其比表面积则为:llls66320 可见(kjin)L愈小, S。愈大,表明系统的分散度越高。第30页/共47页第三十页,共47页。 表面吸附 吸附是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jizh)中的分子或离子的现象。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叫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叫吸附质。 吸附产生的原因:表面层质点比相内质点能量高,高出来的这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1、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 吸附吸附剂+吸附质 吸附剂吸附质 + 吸附热 解吸吸附量:达到吸附

20、平衡时,每克吸附剂所能吸附的吸附质的物质的量,单位 molg -1。二、吸 附第31页/共47页第三十一页,共47页。2、 液体(yt)内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1)分子吸附 吸附对象: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 吸附规律:相似相吸(2)离子吸附吸附对象:离子吸附类型:离子选择性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a) 离子选择性吸附: 吸附剂优先吸附与自己组成、性质相似的离子。 如:AgBr在溶液中的吸附 b) 离子交换吸附: 吸附剂从溶液中吸附某种离子时,用本身等电荷地置换出另一种符号相同的离子到溶液中,直至(zhzh)达到平衡。第32页/共47页第三十二页,共47页。 M1X+M2 M2X+M13、吸附的应用(yn

21、gyng) (1) 去离子水的制备 2R-SO3H+Ca2+ (R-SO3)2Ca+2H+ R - N ( C H 3 ) 3 O H + C l - R -N(CH3)3Cl+OH- H+ +OH- H2O(2)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土壤胶体K+Ca2+ 3NH4+土壤胶体NH4+NH4+NH4+ Ca2+ K+第33页/共47页第三十三页,共47页。溶胶:将固态分散相分散在液态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1、 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在暗室里用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在光的垂直方向上观察会清楚的看见一条发亮的光锥。丁达尔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而形成的。2、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布

22、朗运动:胶体离子(lz)的发光点在溶液中不断地作无规则连续运动的现象。原因:分散剂分子的不断撞击; 溶胶粒子本身也有热运动。三、溶胶(rngjio)的性质第34页/共47页第三十四页,共47页。3、 溶胶的电学性质(xngzh) 电泳和电渗 电动现象:溶胶中分散质和分散剂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ydng)的现象称为溶胶的电动现象。 电 泳:在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的定向运动。Fe(OH)3 溶胶电泳见右图第35页/共47页第三十五页,共47页。溶胶带电(di din)的原因: (1)吸附带电 如:Fe(OH)3溶胶是由FeCl3水解而得,其反应式为: FeCl3 + 3H2O = Fe

23、(OH)3 +3HCl 此外还有副产物FeO+生成: FeCl3 + 2H2O = Fe(OH)2Cl +2HCl Fe(OH)2Cl = FeO+ + Cl- + H2O Fe(OH)3在溶液中选择性的吸附了与自身组成有关的FeO+。 又如:AgBr溶胶, As2S3 溶胶等带电的原因(yunyn)也是由吸附作用而 引起的。第36页/共47页第三十六页,共47页。(2) 电离(dinl)带电 胶粒表面基团( j tun)的电离作用而使溶胶带电。 如:硅酸溶胶,胶粒表面的硅酸分子发生电离,H+离子进入了溶液,而将HSiO3-留在了胶粒表面,使胶粒带了负电。第37页/共47页第三十七页,共47页

24、。四、胶团结构(jigu)(jigu)胶核:位于(wiy)胶团中心,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固体分 子基团。电位离子:使胶粒带电的离子叫电位离子。反离子:与电位离子所带电性相反且处于溶液中的离子。 胶团结构(jigu)第38页/共47页第三十八页,共47页。如:AgI 溶胶(rngjio)(KI 溶液过量 )。第39页/共47页第三十九页,共47页。 当 AgNO 3 过量时: (AgI) m n Ag + (n-x) NO 3 - x+ x NO 3 - 胶核 吸附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 电位(din wi)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AgI 胶体(jio t)胶粒胶团第40页/共47页第四十

25、页,共47页。 Fe(OH)3溶胶(rngjio) 胶团的结构式为: Fe(OH)3m nFeO+(n-x)Cl-x+ x Cl- 硅胶胶团的结构式为: (SiO2)m nHSiO3-(n-x)H+x- x H+ As2 S3溶胶(rngjio)胶团的结构式为: (As2 S3)m nHS-(n-x)H+x- x H+第41页/共47页第四十一页,共47页。五 、溶胶(rngjio)(rngjio)的稳定性和聚沉 1 1、溶胶的稳定性(包括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原因(yunyn)(yunyn):(1 1)胶粒的布朗运动; (2 2)胶粒带电; (3) (3)溶剂化膜的作用 2 2、溶胶的聚

26、沉聚沉:溶胶中的粒子聚结、变大,最后从介质中 沉降出来的现象。第42页/共47页第四十二页,共47页。影响(yngxing)(yngxing)聚沉的因素: (1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主要是带异号电荷的离子的作用。 a)a) 异号离子的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 -哈迪规则) )。 b)b) 水化半径(bnjng)(bnjng)越小,聚沉能力越大。 c) c) 任何价数的有机离子都有很强的聚沉能力。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可用聚沉值表示: 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单位为 mmolL-1 mmolL-1 。 聚沉值越大,表示该电解质的聚沉能力

27、越小。 (2 2)相互聚沉: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按适当比例相互混合,溶胶发生聚沉。 (3 3) 温度影响 加热也能使溶胶发生聚沉。第43页/共47页第四十三页,共47页。3、溶胶的保护只讨论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与敏化作用。高分子溶液:高分子化合物在适当的溶剂中能强烈的溶剂化,形成很厚的溶剂化膜而溶解,构成了均匀、稳定的单相分散系称为高分子溶液。(1)保护作用在溶胶中加入足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后,能显著的降低溶胶对电解质的敏感性,提高溶胶的稳定性,高分子化合物的这种作用称为对溶胶的保护作用。原因:溶剂化了的线状高分子被吸附(xf)在胶粒表面,使胶粒表面多出一层溶剂化保护膜,从而提高了溶胶的稳定性。第44页/共47页第四十四页,共47页。(2)敏化作用(zuyng) 在溶胶中加入少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后,反而使溶胶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大大增加,降低了其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高分子的敏化作用。 原因:加入的高分子化合物的量太少,不足以包住胶粒,反而使大量(dling)的胶粒吸附在高分子的表面,使胶粒间可以互相“桥联”变大而易于聚沉。第45页/共47页第四十五页,共47页。本章(bn zhn)小结作业(zuy): P22 2、5、6、11、12第46页/共47页第四十六页,共47页。感谢您的观看(gunkn)!第47页/共47页第四十七页,共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