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6322332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9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施工指南(终)(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第一章 绪论撰写人:_日 期:_第一章 绪 论1.1 引 言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公路已不能适应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从减少占地面积、节约资金、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等方面考虑,利用原有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无疑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措施。公路拓宽改建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路基拓宽、新老路基结合的问题,为保证新老路基共同承受路面结构和行车荷载作用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新老路基结合部的路面开裂、路基失稳等病害的发生,需要对新老路基结合部采取相应的处治技术。与新建路基相比,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中除了需遵守一般规定外,还应着重考虑路基拓宽工程特殊

2、性对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新老路基的差异(1)老路基由于承受多年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地基的固结沉降和路基的压缩变形已完成或基本完成,而新路基施工结束后会产生进一步的地基固结沉降和路基压缩变形;(2)路基填料或压实度不同会引起新老路基的回弹模量存在差异;(3)上述因素将导致新老路基在拓宽道路运营中的工程响应存在差异。2、新老路基的相互作用(1)拓宽改建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新路基填土会通过老路边坡将部分荷载传递给老路基,会导致老路基发生二次沉降和压缩变形;(2)新路基发生沉降时,通过新老路基界面的负摩阻力也会促使老路基发生变形;(3)老路基发生的变形反映到路基顶面,会在老路路面

3、结构中形成附加应力,可能导致老路路面结构的损坏。3、老路基对新路基设计和施工的制约和限制(1)老路的断面形式和边坡类型限制新路基的拓宽方式和施工场地;(2)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如老路边坡台阶开挖,加筋材料铺设等受到老路基的限制;(3)设置新路基的排水设施时,需要对老路基原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衔接利用;(4)结合部新路基填土的填筑和压实相对困难,压实度难以保证;(5)若地基下卧层土质较差,对拓宽路基范围地基进行处理时,需考虑施工对老路基的影响;(6)为不影响老路的交通状况,新路基的施工受到限制。由于公路拓宽改建工程具有上述特殊的工程特点,以往公路拓宽改建工程缺少可资借鉴的工程经验和明确的设

4、计理论方法,现行公路路基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主要也是针对新路基的修建,而对路基拓宽改建工程中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则很少涉及。因此,制定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明确路基拓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提供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技术措施、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可以弥补现行相关规范的不足,为今后公路拓宽改建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指南包括的主要内容:(1)新老路基结合的主要方式(2)路基拓宽的设计方法(3)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分类和设计施工原则(4)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处理技术(7)新老路基结合部的界面处治技术(8)拓宽路基的设计和施工(9)新老路基结合部的路面辅助处治措施与排水凡与新

5、建路基工程相同之处,本指南不再赘述。1.2 新老路基结合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形地基条件、路基的拓宽范围(双侧或单侧)、新老路基填挖型式(填方或挖方)、新老边坡类型(自然放坡或设支挡结构)、共同作用层厚度(共同填高层或挖方层厚度),可以将路基拓宽、新老路基结合方式分为17大类、36小类。各分类方式的图示和特征如下(图中,h为共同作用层厚度;b-o、b-n分别为老路基和新路基的宽度)。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工程特点,合理选取下述某种拓宽方式进行公路的拓宽改建。1、挖方老路基挖方新路基如图1-1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内侧挖方拓宽方式。新、老路基均完全由挖方形成,但两者可以因路基标高不同,有不同的共

6、同作用层厚度。此类拓宽方式由于新老路基的总体相近,由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而引起的病害较为少见,其主要问题是内侧道路挖方所造成的排水不良。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1 挖方老路基+挖方新路基2、挖方老路基+填方新路基如图1-2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外侧填方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全路堑型式,新路基由自然放坡而成。拓宽路基填料多选用就近路段的挖方体,新、老路基在填料类型、压实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非陡坡的拓宽还可能处于洪积层、坡积层等软弱地基区域,此时与平原软土地基的路基拓宽存在类似的问题。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2 挖方老路基+填方新路基3、半填半挖老路基

7、+挖方新路基如图1-3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内侧挖方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半填半挖,新路基由挖方形成。此类拓宽方式和拓宽方式1存在相同的问题。4、半填半挖老路基+填方新路基如图1-4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外侧填方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半填半挖,新路基为填方,这类拓宽方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同一断面上的路基土存在较大差异:老路基挖方部分为山体开挖的原状土且经多年行车荷载作用,老路基填方部分也经过多年固结和行车荷载作用,而新路基则是自然放坡的新填路基,固结度小,潜在变形较大。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3 半填半挖老路基+挖方新路基。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4 半填半

8、挖老路基+填方新路基5、填方老路堤+挖方新路基如图1-5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内侧挖方拓宽型式。这类拓宽方式的主要问题一是新、老路基性能差异大,二是新老路基结合面为原自然边坡,相对薄弱。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5 填方老路堤+挖方新路基6、填方老路堤+填方新路堤如图1-6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单外侧填方拓宽型式。其主要问题是新、老路基填筑年代不同,一方面两者在填料和压实度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两者的固结程度也不同,易发生工后不协调变形,导致相关病害。7、挖方老路基+两侧拓宽新路基如图1-7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双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挖方路基,新路基则一侧为挖方路基,另一侧

9、为填方路基。这类方式兼有填方拓宽和挖方拓宽的特点。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6 填方老路堤+填方新路基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7 挖方老路基+两侧拓宽新路基8、半填半挖老路基+两侧拓宽新路基如图1-8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双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半填半挖,老路内侧为挖方拓宽,外侧为自然放坡填方拓宽。这类拓宽方式在道路横断面上形成4种不同的路基类型,即挖方新路基、挖方老路基、填方老路基和填方新路基,它们在路基材料、压实度和固结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路基路面的不协调变形。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8 半填半挖老路基+两侧拓宽新路基

10、9、填方老路堤+两侧拓宽新路基如图1-9所示,为山区非陡坡道路双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填方路基,老路内侧为挖方路堑拓宽,外侧为自然放坡填方拓宽。此种型式兼有挖方拓宽和填方拓宽的特点。10、路堑老路堤+单侧挖方新路基如图1-10所示,为山区全路堑老路基单侧拓宽型式。由于新路基、老路基均为挖方路堑拓宽,除挖方区域属不良地基条件,新老路基的地基条件一般差异不大,但仍需要重视路基路面排水。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9 填方老路堤+两侧拓宽新路基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10 路堑老路堤+单侧挖方新路基11、路堑老路堤+双侧挖方新路基如图1-11所示,为山区全路堑老

11、路基双侧拓宽型式。型式与结合方式10相似,只是从单侧拓宽变为双侧拓宽。由于挖方拓宽通常需重新设置边坡防护,因此对双侧拓宽来说,边坡防护工程量要大于前者。a 新路基高于老路基 b新路基低于老路基图1-11 路堑老路基+双侧挖方新路基12、路堑老路基+外侧拓宽如图1-12所示,为山区陡坡单外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挖方,拓宽处分别设置了支挡结构(如重力式挡土墙)、栈桥结构、填土放坡。该三类结合方式所处地形通常较为陡峻。设置挡墙的结合方式应首先确保挡墙本身的稳定性,另外还需注意墙背填料填筑时的施工质量、填料的级配等要求,以控制墙背填料的工后差异沉降;栈桥型式拓宽,拓宽部分须建造成桥梁结构型式,建筑成本有

12、所上升,但通常相应病害会减少较多;外侧拓宽处放坡需要大量土石方,投资上不经济,且施工困难,对该处原地面产生的附加荷载大,极易产生拓宽处放坡路堤与老路基间的过量差异沉降,从而造成路面相关病害。a 外侧拓宽设挡墙 b 外侧拓宽设栈桥 c 外侧拓宽放坡图1-12 路堑老路基+外侧拓宽13、半填半挖老路基外侧拓宽设挡墙如图1-13所示,为山区陡坡单外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半填半挖型式,填方部分采用放坡型式或者设置支挡结构,而新路基均为在外侧拓宽处设置支挡结构。当老路填方采用外侧放坡型式时,给新路外侧拓宽处挡墙的设置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除非老路填方边坡本身存在明显稳定问题和施工质量问题,已出现一些病害,

13、此时挡墙设置应考虑尽可能埋设至老路基的地基层面中,一般正常情况下可适当减小挡墙高度,以节省工程造价。而当老路填方部分设置支挡结构时,由于地处陡坡区域,新设置的挡墙通常需建造得较高,且新老挡墙间的墙背填筑施工难度较大,通常不易压实,拓宽路基易形成工后压密变形。a 老路基放坡 b老路基设挡墙图1-13 半填半挖老路基+外侧拓宽14、半填半挖老路基外侧拓宽放坡如图1-14所示,为山区陡坡单外侧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半填半挖型式,填方部分在路基外侧设置挡土墙或者采用放坡型式,新路基均为在外侧拓宽处采用放坡型式。由于地处陡坡区域,该拓宽方式填土石方量均较大。当老路基填方部分外侧设置挡墙时,新路拓宽时填筑的土

14、、石方量相当巨大,对当地地形地貌改变较大,由于路堤填土引起的道路地基受到的附加荷载相当明显,若该处地基本身属于不良地基,则更易造成地基的二次固结变形和填筑体本身的压密变形,新、老路基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当的差异沉降,路面面层通常会在通车后一段时间内产生相关病害;当老路基填方部分采用放坡型式时,由于新路基拓宽宽度不大,而路堤填筑深度较大,填筑体形状成狭长形(当地称“一把刀”),施工难度大,常用的道路压实机具无法展开施工,因此压实度难以保证,易留下质量隐患,也易出现新老路基结合不良的相关病害。a 老路基设挡墙 b 老路基放坡图1-14 半填半挖老路基+外侧拓宽放坡15、填方老路堤放坡+填方新路基放坡

15、如图1-15所示,为平原地区拓宽型式。老路基为全填方放坡的路堤型式,新路基为单、双侧填方放坡拓宽。平原地区拓宽宽度通常不受山区地形限制,若新老路线形不变,新路断面布置时可以考虑在新老结合部路表位置设置一些容许差异沉降的分隔带,如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等沉降隔离设施。由于平原地区软弱地基较为普遍,新路基荷载易使老路基发生二次沉降,从而在老路路面内产生附加应力,造成路面的损坏。a 单侧拓宽 b 双侧拓宽图1-15 填方老路堤放坡+填方新路基放坡16、填方老路堤挡墙+双侧填方新路基如图1-16所示,为平原地区拓宽型式。老路为填方路基,两侧设置支挡结构,新路向老路两侧填方拓宽。其主要问题是利用了老路挡

16、土墙,由于挡土墙墙面的直立特性,新老路基沉降的过渡范围几乎没有,因此在老挡墙与新路基交界处易发生沉降突变,相关病害(如纵向裂缝)也往往发生在此附近。a 填方新路基设挡墙 b 填方新路基放坡图1-16 填方老路堤挡墙+双侧填方新路基17、填方老路基单侧填方新路基如图1-17所示,为平原地区拓宽型式。此类结合方式在新路断面中均设置了中央分隔带。利用中央分隔带可以形成新老路基之间的不协调变形缓冲带,但由于拓宽路基造成的老路基二次沉降同样不可忽视。a 老路基放坡新路基挡墙 b 老路堤挡墙新路基放坡c 老路基挡墙新路基挡墙图1-17 填方老路堤+单侧填方新路基66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第二

17、章 路基拓宽的设计方法第二章 路基拓宽的设计方法在公路不同的拓宽路段,由于拓宽方式、地质条件、老路基高度和边坡等的差异,新老路基结合部采用的处治技术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外界条件,各种处治技术的设计也存在差异,但无论采用何种处治技术,其设计理论和方法,设计指标与控制标准,以及设计参数取值都必须以拓宽路基的设计为基础。本章明确路基拓宽的设计方法,为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的设计提供依据。2.1 路基拓宽的设计计算理论 拓宽道路的损坏模式与拓宽设计状态新老路基结合部常见的特有损坏模式及成因机理:1、新老路基结合部剪切开裂其形成机理通常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老路基结合面滑移有关。与这类损坏模式相对应的设计

18、状态为:结合面上的剪应力结合面抗剪强度对这类损坏主要涉及滑动稳定,需要在稳定性分析中考虑。2、新老路面结合部弯拉开裂其形成机理为新老路基顶面不协调变形呈“”型,在新老路面结合部产生不协调变形变坡率的变化,从而在新老路面结合部的基层顶面或底面产生附加弯拉应力,当附加应力超过基层弯拉强度时,即造成结合部基层顶面或底面的拉裂。与这类损坏模式相对应的设计状态为:不协调变形引起的结合部路面基层顶面结构附加应力结合部路面基层弯拉强度(基层顶面受拉)不协调变形引起的结构底面附加应力结构底面荷载应力基层弯拉强度(基层底面受拉)3、老路基层顶面开裂其形成机理为拓宽路基在老路基顶面形成上凸形不协调变形,从而在老路

19、基层顶面产生附加弯拉应力,当附加应力超过基层弯拉强度时,即造成基层顶面的拉裂。与这类损坏模式相对应的设计状态为:路基变形引起的老路基层顶面结构附加应力老路基层弯拉强度4、新(老)路基层底面开裂其形成机理为新(老)路基顶面形成下凹形不协调变形,在新(老)路基层底面产生结构附加应力,当该附加应力和行车荷载在基层底面产生的荷载应力叠加后超过基层弯拉强度时,即造成基层底面的拉裂。与这类损坏模式相对应的设计状态为:结构底面附加应力结构底面荷载应力基层弯拉强度2.1.2 设计理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拓宽路基的损坏主要是新路基稳定性不足和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造成的。拓宽路基的稳定性问题采取与新建路基相似的方法

20、分析,通过设计验算加以考虑,本指南对拓宽路基的稳定问题不做重点讨论。而新老路基的不协调变形使得新、老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既承受荷载应力,同时还承受结构附加应力,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是路基拓宽工程产生病害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有别于新建道路。因此,新老路基结合部各种处治技术的设计思想是基于控制不协调变形为设计理论的。2.1.3 计算模型和方法1、行车荷载模型按我国现行路面设计规范,选用双轮组单轴荷载100kN作为标准轴载。其他设计参数为:双轮组轮载为50kN,轮胎接触路面的压强为0.70MPa,接触面积的当量圆直径为21.3cm,双轮的中心距为31.95cm(1.5倍当量圆直径)。不同轴载的

21、作用次数,按相应的路面损坏等效原则换算成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2、路基分析模型基本假定:(1)按照平面应变问题进行考虑,进行二维有限元分析;(2)土体为弹塑性材料,采用修正的D-P模型进行模拟;(3)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较好,不会因为稳定性不足而出现滑移,接触条件为完全连续;(4)老路基和地基的初始应力场由老路基和地基的自重荷载产生;(5)边界条件:地基底面两个方向均为约束,地基宽度外侧水平向约束,如双侧拓宽则进行对称性分析(路堤中心线处加对称约束);地基宽度外侧及地表为透水边界,地基底面为不透水边界。网格划分如图2-1所示。模型的计算流程如下:(1)将新老路基单元均杀死(kill、remove)

22、为空单元,对地基部分施加重力,实现地基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地压平衡;(2)将老路堤转化为实体单元,施加重力,得到在老路基自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场;图2-1 网格划分示意图(3)保持原模型和网格划分不变,重新进行计算。将上步获得的应力场作为初始条件施加到模型中,将新路基单元杀死为空单元,对老路基和地基施加重力,实现在老路基和地基重力作用下的地压平衡;(4)模拟施工工程,当拓宽到某一层时再将该单元转化为实单元,并施加重力,每步按照增量迭代法计算,得到施工结束后路堤顶面的沉降;(5)计算施工完成后路堤顶面的沉降;(6)整理沉降数据。新路基部分的不协调变形为新路堤荷载作用下的路堤顶面工后沉降,老路基部分的

23、不协调变形则按照老路路面的利用原则分别进行整理。3、路面结构分析模型考虑到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相对比例较低,本设计仅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新老路基顶面不协调变形引起的路面结构附加应力的计算采用有限元法。分析路面结构对不协调变形的力学响应时采用三层体系,即面层、基层和底基层。计算中采用如下假定:(1)路面各结构层为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力学特性用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表征;(2)路面各结构层在垂直方向完全连续,即不协调变形随时间而缓慢增长,路面各结构层在行车荷载与自重作用下随之下沉,层间不会出现脱空现象;沥青面层和基层、基层和底基层之间接触条件为完全连续,底基层和地基之间为光

24、滑接触条件;(3)按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平面八节点等参单元,面层厚度方向只划分为1层,基层和底基层划分为2层,网格划分图如图2-2所示。边界条件为在底基层底面竖直方向直接施加不协调变形,其它各边自由。图2-2 平面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示意图2.2 路基拓宽的设计指标和控制标准路面结构附加应力是由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引起的,而表征这种不协调变形的指标则是新老路基顶面的“变坡率”,即指设计使用年限内,路基顶面单位宽度内的横向坡度改变量。变坡率可以通过不协调变形进行计算,而且控制了路基顶面的变坡率即控制了路面结构的附加应力,因此,可以选择“变坡率”作为路基拓宽设计的指标。以基层开裂为控制状态时,路基

25、顶面变坡率的控制标准与老路路面结构是否利用以及新老路面结合状态有关。对于本项目分析的典型高等级沥青路面结构(如表2-1所示),变坡率设计标准如表2-2所示,其他各项设计指标和标准与新建沥青路面相同。表2-1 典型路面结构和材料参数结构层 项目沥青混凝土面层二灰碎石基层石灰土底基层弹性模量E(MPa)12001400600续表2-1结构层 项目沥青混凝土面层二灰碎石基层石灰土底基层泊松比u0.30.30.3重度(g /cm3)2.02.02.0厚度h(cm)124030表2-2 路基拓宽的变坡率设计标准老路路面结构利用情况新老路面结合状况路基顶面变坡率设计指标()老路基新路基不利用0.40.4利

26、用分离1.50.5结合1.50.5-0.18新、老路基变坡率差值0.43注:仅针对高等级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2.3 路基的设计参数取值拓宽路基的设计参数,主要包括:1、新老路基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包括新老路基土颗粒粒径、容重、密度、塑限、液限、含水量,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土基CBR值、回弹模量等。测试方法严格按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执行。运用大型有限元程序ABAQUS计算路基的不协调变形时,采用的是线性DruckerPrager模型。下面对这种模型及其计算取值做一简要说明。分析中采用DP弹塑性模型来模拟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所以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DP模型所需要的各计算参数。最简单的DP模型(如本文采

27、用的线形DP模型)至少需要两个试验,对土体材料,最常用的试验是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另外,对有粘聚力的土体,也可以选用剪切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即在两钢板之间对试件进行压缩,记录加载方向上的荷载和位移大小,并记录下侧向位移以便计算试件的体积变化。三轴试验则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实验数据。通过三轴仪固定侧向应力,在不同侧向应力水平下记录加载方向的荷载值和应变值以及侧向应变值。为确定材料的屈服参数,需要记录下不同侧向应力时屈服位置的应力和应变,屈服应力指试件开始出现非弹性特征时的应力大小,如图2-3所示。实际应用中还需要通过对三轴试验数据的线性拟合获得DP材料的(内摩擦角)、值,如图2-4所示。为三轴

28、压缩试验的拟合直线对轴的倾角,是在同一值水平下,拉伸试验拟合直线确定的值与压缩试验拟合直线确定的之比。其中,、为应力不变量。在三轴压缩试验中,所有主应力都是负值,则其应力不变量是: (2-1)图2-3 材料塑性参数的确定 图2-4 塑性参数的确定在三轴(间接)拉伸试验中,主应力大小排列为: 0,则应力不变量为: (2-2)在不同侧向压力下得到一系列、数据,则可以获得屈服面的形状,如图2-5所示。对于平面应变问题,也可以通过MohrCoulomb模型中的材料参数获取DP材料参数。因为在平面应变问题中,可以假设=1,可推出如下关系: (2-3) (2-4)图2-5 屈服面的确定当0时,有 (2-5

29、) (2-6)当时,有 (2-7) (2-8)2、路面各结构层材料的设计参数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泊松比、厚度,沥青混凝土和半刚性材料的抗拉强度等。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的规定测试。3、拓宽范围内软土地基的设计参数如在平原软土地区,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通过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的方法测定软弱土层的深度,含水量,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孔隙比,压缩模量,剪切强度, 渗透系数等指标。按现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测定。4、其他设计参数对于不同的处治技术,应根据处治技术所选取的材料,施工工艺等确定其设计参数,在后面章节中详述。2.4 路

30、基拓宽的设计方法2.4.1 拓宽路基稳定性分析拓宽路基的稳定性分析与新建路基相同,设计和分析方法详见相关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等)和手册(公路设计手册路基)。本指南不对拓宽路基的稳定验算作深入探讨,必须注意的是在陡坡稳定性分析中必须考虑新路基沿新老路基结合面的滑移稳定性。与新建路堤相同,在地面坡度较大时,除应保证路堤边坡稳定外,还要预防路堤沿地面陡坡下滑。新老路基结合最为特殊的情况是必须防止新路基沿结合面下滑,如图2-6所示。在稳定性不足时,需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图2-6 陡坡稳定性分析验算前,应先判定滑

31、动面的位置和形状,并通过调查分析或试验,取得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能下滑的计算参数(容重、单位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若老路基抗剪强度比新路基高,则滑动面在路基内部为ab,反之则为cd(如图2-6所示)。将折线划分为几个直线段,路堤也按各直线段划分若干土体(如图2-6所示),从上侧山坡到下侧山坡,逐块计算每块土体沿直线滑动面的下滑力,按最后一块土体的剩余下滑力的正负值来判断路堤的稳定性。第一块土体的下滑力可按式(2-9)算得: (2-9)E1平行于第一段滑动面。随后各块土体的下滑力相应为: (2-10)式中:角标(n-1)表示上一块土体。若算得第n块土体的En为负值时,则可不列入下一块土体的计算。En

32、平行于各相应土块的滑动面。最后一块土体的下滑力为正值时,路堤即不稳定,需采取相应的稳定措施。 路基不协调变形和变坡率的计算按照2.1.3节所建立的路基计算模型和所示流程计算。模型中必须综合考虑土体的非线性、固结以及施工的过程。在一般拓宽工程的设计中,也可以按照分层总和法计算出沉降极值,再对本指南所提出的“”型曲线进行修正,近似地得出不协调变形。为方便该近似方法的标准验算,本研究报告提出的设计指标(变坡率)和标准采用了平均变坡率的概念,即沉降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与沉降极值点距离的比值。 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按照2.1.3节所建立的路面计算模型分别计算老路路面利用与否时的路基不协调变形对路面

33、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采用基层的弯拉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的强度指标。路面结构的承受能力判定标准为:不协调变形引起的路面结构附加应力(标准轴载荷载应力)半刚性基层设计弯拉强度其中,半刚性基层的抗弯拉强度按0.45MPa计。老路路面不利用时,路面基层底面最大弯拉应力发生位置可能在拓宽路基部分,也可能在老路基部分。所以,在老路路面结构不利用的情况下,新老路基下凹形的不协调变形可导致老路基部分路面或者拓宽路基部分路面的基层底面弯拉开裂。老路路面利用时,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使得路面结构在老路基层顶面、新路基层底面、新老路面结合部基层顶面或底面均会产生弯拉应力。所以该种情况下,路面结构的损坏模式包括老路路面基层顶

34、面的拉裂和新路基层底面的拉裂,以及当新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变坡率大于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变坡率时,新、老路面结构结合部位的基层顶面将产生弯拉应力;反之,新、老路面结构结合部位的基层底面将产生弯拉应力。2.4.2 设计流程图与步骤路基拓宽的设计流程图:基础资料调研初拟路基拓宽方案稳定性验算不协调变形及变坡率指标计算路面结构设计是否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计算完成更改拓宽路基设计方案、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设计指标计算完成更改路面结构设计不通过通过不通过不通过通过通过是否图2-7 拓宽路基设计流程图路基拓宽的设计步骤:1、交通量调查分析。通过交通量调查分析设计使用年限内年交通量平均增长和标准轴载

35、作用次数。2、地质水文调查分析。对旧路所经地段重新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尤其是旧路上经常出现损坏的地段(如软基、水毁、滑坡、塌方等地段)。3、旧路状况调查。调查旧路面的弯沉值、基层强度以及破损状况,对其剩余强度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补强。如果旧路面状况良好,可以继续使用旧路面。4、在前几项工作的基础上,划分设计路段,并选定相应的路基拓宽方式和尺寸。5、选定横断面型式,并确定拓宽路基的三要素:宽度、高度(设计标高)、边坡坡度。6、进行结合部的处治设计,并对新填路基的稳定性与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进行验算。7、对软弱地基还应进行地基处理设计。8、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路基顶面的不协调变形分析,确保新老路基顶面

36、的变坡率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如果不协调变形满足变坡率要求,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并分析路面结构对不协调变形的力学响应。9、结合原有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设计。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第三章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概述第三章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概述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控制路基的不协调变形。不同条件下,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组成不同,因而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应当根据的具体工程特点和各项措施的适用条件进行选择。3.1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分类按照处治措施的部位和处治机理来划分,可以将不协调变形的控制技术划分为4大类:路面内部处治、路

37、基内部处治、外部处治和综合处治(如表3-1)。表 3-1 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的初步分类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路面内部处治增加厚度提高抗变形能力(加筋、设置网片、)路基内部处治结合面处理填料及压实控制路基加筋轻质路堤外部处治地基处理支挡结构综合处治设置分隔带完善排水系统过渡性路面内、外部综合处治上表中的处治技术如果按新老路基结合部不协调变形的主要来源可分为针对新老路基结合部不良地质条件的地基处理技术;针对新老路基结合强度不足的老路边坡处理和结合部的加筋技术;针对路基自身的压缩变形过大的控制路基填料和压实度、采用轻质路基等措施;如果新老路基结合部的不协调变形由上述几种因素共同组成,则应采取综合

38、处治技术(如表3-2)。实际拓宽改建工程中,常常根据具体的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处治方式,有时多种处治技术综合使用。旧路的拓宽改建中,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是整个改建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实际拓宽改建工程中,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表3-2 针对不协调变形来源的处治技术及适用条件新老路基结合部不协调变形的主要来源结合部处治技术适用条件新路基作用下地基的固结沉降采取换填、抛石挤淤,复合地基,排水固结法处理结合部地基不良地质条件下的路基拓宽、高填路堤等新老路基结合部结合强度不足老路边坡覆土处理、台阶开挖,结合部设置土工格栅等老路边坡土受自然风化等作用强度

39、较低,新老路基拼接困难新老路基的自身压缩变形优选新路基填料,提高压实度,新路基采用二灰、EPS轻质路堤地质条件较好的路基拓宽上述几种因素的组成上述处治技术综合使用,同时考虑设置挡墙、路面辅助处治技术和完善排水系统等各种不良地基、路基以及结合面条件3.2 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原则1、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控制路基的不协调变形。因此,“变形协调与控制”是处治技术的核心。2、对道路整体来说,路基、路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应当从路基、路面、排水、支挡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突出“综合处治”的思想。3、新老路基结合部的处治技术应充分考虑地

40、域、地质和环境的适用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施工便利性。4、新老路基结合部处治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应当协调统一。5、在线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老路尽量采取双侧拓宽的方式,以及新老路基结合部上方尽可能设置成分隔带。6、优先考虑铺设过渡性路面,待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稳定后再重新铺筑最终的路面结构。且铺筑新路面结构时,应减小基层厚度和模量,适当提高面层厚度和模量。3.3 结合部处治设计施工准备1、收集并熟悉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以及沿线地下管线、构造物等的布设情况。2、合理地利用钻探、触探、十字板剪切等测试方法,做好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土、路基填料的检测,试验方法按公路土工试验规

41、程(JTJ05193)办理。检测项目:(1)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天然稠度或液性指数(2)颗粒大小分析(3)含水量和密度(4)重型击实试验(5)强度(CBR值)(6)有机质含量和易溶盐含量3、施工前,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恢复路线中桩,定出路基拓宽用地界桩、路堤坡脚、路堑顶、边沟等具体桩位。路基拓宽范围内的既有房屋、通讯、电力设施、上下水道及其它建筑物,均应协助有关部门事先拆迁,对于拓宽路基附近的危险建筑物应予以适当加固。4、新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均应在施工前砍伐或移植清理,砍伐的树木应移植于路基用地范围之外,将树根全部挖出,并将坑穴填平夯实。如填方地段有水田、水塘,水沟、水渠,必须清淤

42、,并将沟渠的旧砌体及杂物除掉,再用砂、碎石等性能好的材料回填,整平压实,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和调试。清淤、清表、翻填宜采用挖掘机作业,压实机械应选择中小型压路机,局部地方采用机械打夯机。6、选取地质条件、断面型式具有代表性的拓宽地段修建试验路基,试验路基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新路基填料厚度按30cm进行试验,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7、做好排水设施。应事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设施。路堤拓宽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雨季施工或因故中断施工时,必须将施工层表面修理平整并压实。新老路基结合

43、部处治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第四章 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处理技术第四章 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处理技术4.1 概述如果新老路基结合部地质条件不良,或者拓宽路基是高填路堤、位于陡坡地段时,天然地基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对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进行处理。参考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中对路面工后沉降要求(表4-1),可以路基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结合部容许差异沉降为控制指标,如表4-2所示,如不满足表4-2的要求时,应针对差异沉降进行地基处理。表4-1 容许工后沉降桥台与路堤相邻处涵洞或箱涵通道处一般路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0.10m0.20m0.30m二级公路(采用高级

44、路面)0.20m0.30m0.50m表4-2 公路拓宽工程中的新老路基结合部容许差异沉降公路等级容许差异沉降(mm)高速公路、一级公路20二级公路40注:新老路基顶面不协调变形应满足表2-1的标准。1、拓宽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拓宽部分的地基状况地基的土质以及不良土层的构成(厚度、排水层等)条件。(2)拓宽道路的性质拓宽改建道路的等级、对不协调变形的要求,拓宽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是否与周围挡墙、桥涵等构筑物连接。(3)施工条件工期、材料供应、施工机具的作业条件等。(4)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老路基和其他邻近建筑物的扰动,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在老路基适当位置布设观测点,进行稳定

45、和沉降监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点及局限性道路拓宽改建工程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原理及适用条件如表4-3所示。在实际拓宽改建工程中应根据上述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后选择最优的地基处理方法。表4-3 结合部不良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方法原 理适用条件换填法把拓宽路基基底下一定浅层范围内的不良地基土部分或全部挖出,用砂、碎石、灰土、矿渣等强度高、渗透性好的粒状材料回填,可以增加结合部地基表层强度,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 结合部地基由厚度小于3m的不良土组成且易于挖出,拓宽路基填筑高度较低抛石挤淤法采用不易风化的石料强迫使淤泥向两旁挤出适用于软土层

46、位于水下3m内,稠度远超过液限,呈流动状态的路段,淤泥较厚时慎用排水固结法(预压法)在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系统(如插置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和水平向的排水系统(砂垫层),再利用逐级填筑的路基土或真空预压使地基土体排水固结、产生固结沉降使土体强度增长,地基承载力提高,结合部地基的固结沉降在施工期间基本完成厚度超过5m的软粘土、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工期长,会对老路基有一定的影响,应慎用复合地基粒料桩使用振冲器在高压水流作用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在孔内填入碎石、卵石等粗粒料且振密成碎石桩。碎石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具有桩柱、垫层、排水的作用,以增强地基承载力,提高新老路基的压缩模量比适用范围广泛,如

47、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和人工填土地基等,拓宽路基高度较大粉喷桩依据物理化学原理,利用机械设备将具有固化和抗渗透性能的水泥粉灌入地基土体的间隙(孔隙或裂隙等)或结构面内,并使之在一定范围内扩散和固化,以达到提高拓宽地基强度、降低渗透性、改善地基物理力学性质的一种方法拓宽范围为天然含水量大于30的淤泥质土、粘性土和粉性土地基,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轻质路堤二灰具有自重轻的优点,减少拓宽路堤自身的压缩变形,但饱水后强度显著降低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较小的拓宽路基EPS轻质路堤聚苯乙烯板块(EPS)容重只有土的1/501/100,并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压缩性能,用于新路基填料,可有效地减少作用在地基上的荷

48、载、需要时也可置换部分地基土,已达到更好的效果结合部地基为各种软弱地基,高填路基,但价格较高加筋土法在土体中埋置土工合成材料(土工织物、土工格栅等)、金属板条等形成加筋土垫层,增大压力扩散角,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结合部地基为各种软弱不良地基2、拓宽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设计步骤和流程图拓宽部分地基处理的设计步骤:(1)根据拓宽路基的宽度和高度确定地基的处理范围;(2)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3)按与新建路基相同的方法验算新老路基稳定性和沉降量;(4)按本指南提出的方法验算新老路基的不协调变形;(5)如(3)、(4)不能满足,更改地基处理方法,或者调整设计参数或材料性能,再重新计算;(6)按设

49、计要求施工,完成后进行质量检测,如不满足要求,采取补救措施,重复步骤(5);(7)施工条件、机具、材料的控制和选择。新老路基结合部地基处理设计流程图:拓宽路基天然地基条件天然地基是否满足要求天然地基经济、技术比选出最优处理方法对周围环境影响地基状况和拓宽路基性质施工条件地基处理设计承载力、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不协调变形是否满足要求完成调整改进满足不满足满足满足不满足不满足图4-1 结合部地基处理设计流程图4.2 垫层及浅层处理技术垫层及浅层处理技术适用于处理拓宽路基地表下0.5m3m的含水量较高的软弱不良土地基,且不良土易于挖出,拓宽路基填筑高度较低。垫层施工一般应分层铺填、分层压实、分层质量检

50、验。施工时最优含水量、铺设与压实厚度、压实遍数等,应根据各类施工机具与设计要求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在垫层与浅层处理新老结合部的基底时,常用的换填材料主要有砂(砾)、石渣、石灰土等。换土垫层施工示意图如4-2所示。图4-2 换填土层施工示意图4.2.1 砂垫层1、材料要求砂垫层材料宜采用中砂及粗砂,不得含有草根、垃圾等有机杂物,不准掺有细砂及粉砂,且含泥量不应超过5,碎(卵)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cm。2、设计要点(1)砂垫层施工关键是将砂加密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振动法(包括平振、插振、夯实)、水撼法、碾压法等。这些方法要求分层铺砂,然后逐层密实或压实,分层的厚度视振动力的大小而定,

51、一般为1520cm。(2)无论采用何种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都应避免对原表层土过大扰动,以免造成砂和原地基土混合。(3)砂砾垫层无明显粗细料分离,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 cm。(4)砂垫层宽度应宽出新路基外侧边脚0.51.0 m,并以片石护砌或采用其它方式防护,以免砂料流失。(5)碾压施工时,砂垫层的最佳含水量一般控制在812。3、施工方法(1)当拓宽路基地基表层有一定厚度的硬壳层,其承载力较好,能上一般运输机械时,一般采用机械分堆摊铺法,即先堆成若干砂堆,然后用机械或人工摊平。(2)当硬壳层承载力不足时,一般采用顺序推进摊铺法。(3)当地基表面很软时,如新沉积或新吹填不久的软弱地基,首先要改善

52、地基表面的持力条件,使其能上施工人员和轻型运输工具。工程上常采用如下措施:地基表面铺设荆芭;表面铺设塑料编织网或尼龙纺织网,纺织网上再摊铺砂垫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上再铺排水垫层;采用人工或轻便机械顺序推进铺设,常用的有以下两种:a、用人力手推车运砂铺设;b、用轻型小翻斗车铺设。4.2.2 换填石渣1、材料要求石渣施工控制指标为粒径不大于20cm(水田段不大于30cm),含土量不大于10,5mm以上的粒径不小于70。压碎值20MPa。2、设计及施工要点(1)填筑石渣每层厚度不大于40cm(水田段50cm),超过40cm应分层填筑。(2)单层施工方法:推土机推平石渣,压实机械采用

53、40T拖式振动碾,先静后振,先轻后重,强化振压6遍。(3)双层或多层施工方法:第一层铺筑40cm,碾压顺序为:使用推土机粗平,并排压23遍;采用18T振动压路机静压3遍,振压3遍;平地机精平,18T振动压路机静压3遍;铺第二层石渣,使用YCT2025T冲击碾压,碾压20遍,进行路基正常填筑。(4)检验标准:石渣外观表现紧密,无松散,无轮迹,再次碾压标高无显著变化,则认为石渣碾压结束。4.2.3 石灰土垫层石灰土在原地面上用一定体积比拌和、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1、材料要求(1)石灰。在施工现场用做灰土的熟石灰应予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5mm。熟石灰中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54、一般常用的熟石灰粉末其质量应符合级以上的标准,活性CaOMgO含量不低于50,如果拌制强度较高的灰土,宜选用或级石灰。当活性氧化物含量不高时,应相应增加石灰的用量。石灰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2)土料。通常采用粘性土(土塑性指数大于4)拌制灰土,其团粒不得大于50mm,否则应予粉碎。(3)石灰用量。一般情况下2:83:7的灰土比可作为最佳配比。(4)当采用石灰、粉煤灰垫层时,施工最佳含水量为50左右,石灰掺入量以1520为宜,压实系数在0.940.97时,干土密度为940970kg/m3。2、设计与施工要点(1)灰土垫层施工前必须对下卧层地基进行检验,如发现局部软弱土坑,应挖除,用素土或灰

55、土填平夯实。(2)施工时应将灰土拌和均匀,控制含水量,如土料水分过多应晾干,不足时应洒水润湿。一般可按经验现场直接判断,其方法为手捏灰土成团,两指轻捏即碎,或落地粉碎,这时,灰土基本上接近最佳含水量。(3)掌握分层松铺厚度,按采用的压实机具现场试验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松铺30cm,分层压实厚度为20cm。(4)压实后的灰土应采取排水措施,3天内不得受水浸泡。(5)灰土垫层铺筑完毕后,要防止日晒雨淋,及时铺筑上层拓宽路基。4.2.4 抛石挤淤抛石挤淤一般用于处理结合部地基厚度小于3.0m的泥沼及软弱土层,这种方法适用于软土层位于水下,更换土壤施工困难或基底直接落在含水量极高的淤泥中,稠度远超过液限

56、,呈流动状态的路段,抛石挤淤施工示意图如4-3所示。图4-3 抛石挤淤施工示意图抛石挤淤应符合下列要求:1、使用不易风化的石料,片石大小随泥炭稠度而定。对于容易流动的泥炭或淤泥,片石宜稍小些,但不宜小于30cm,且小于30cm粒径含量不得超过20。2、当软弱土层平坦时,抛投应沿老路路基坡脚抛填,再逐渐向拓宽外侧扩展,使淤泥向外挤出。抛石时应从下卧层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展,使低的一侧适当高度范围内多抛一些,并使低侧边约有2m宽的平台顶面,以增加其稳定性。3、片石抛出软弱土层面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用重型机械碾压密实,抛填片石顶面应高出常水位至少50cm,然后宜在其上铺设土工织物等反滤层,再填

57、筑信路基。4.2.5 质量检测与控制1、垫层质量检验包括:分层施工质量检查和工程质量验收。2、分层施工的质量标准应使垫层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各类垫层的标准如下:砂垫层的干重度:中砂16KN/m3,粗砂根据经验适当提高;灰土垫层的压实系数一般应达到0.930.95。3、砂垫层的分层施工质量可选用下列方法检测:环刀压入法:环刀容积21064106mm3,径高比1:1。取样前测点表面应刮去3050mm厚的松砂,并采用定向筒压入;贯入法:采用直径20mm,长度1.25m的平头光圆钢筋,自由贯入高度为700mm,并应使钢筋垂直下落。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贯入度值根据砂样品种通过试验确定。4、测点布置面积300m2时,环刀法为3050m2布置一个,贯入法为1015m2布置一个;面积300m2时,环刀法为50100m2布置一个。5、换填结束后,可按工程的要求进行垫层的工程质量验收,验收方式可通过荷载试验进行。在有充分试验依据时,也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6、当有成熟试验表明通过分层施工质量检验能满足工程要求时,也可不进行工程质量的整体验收。4.3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主要包括碎石桩、粉喷桩、水泥搅拌桩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