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96265042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注德育功能 改进思品教学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的一些做法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要求,为此,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属性,注重纠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落实学科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关键词】:Ap :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课堂;时事;实践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承载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指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以及学生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过程中所发挥

2、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应试”等现实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德育达成的现象,此种做法偏离了课标要求,有悖于学科的德育属性。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科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全面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一、纠偏课堂教学,凸显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然而,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常常看到教学目标窄化,淡化情感目标,忽视学生生成新的道德认识,机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等问题,教师对此应当充分关注,纠偏课堂教学,把握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向,为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夯实基础。1. 纠偏目

3、标缺位,注重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21 年版)指出,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决定了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根本性目标。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目标偏离的现象:或始终以知识目标为中心,习题训练成了课堂主线,造成目标错位;或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设计文本上列为首要目标,但执教过程仍是落入“知识本位”的窠臼种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缺位”的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思

4、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1 。为此,教师应牢固确立情感价值观目标的“首位”意识,注重纠偏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目标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教学内容切入、课堂活动突破、课堂即时评价等环节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要关注目标落实。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学目标意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核心目标,始终以此统领教学全过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构建目标导向明确、能力训练清晰、知识落实到位的思想品德课堂。2. 纠偏生成忽视,正视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疑惑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道德认

5、知方面还存在局限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初中学生随时可能面临社会多元道德价值观的甄别与选择,他们的道德认知难免出现疑惑。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道德认知疑惑,而应切实履行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职责,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学生成长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认知和情感,并予以辩证评价和引导。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道德认知疑惑或错误,教师切不可因学生存在道德认知疑惑而表示“不屑”,更不能因学生稍有道德认识错误而对其加以“训斥”,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是允许犯错误的个体,更是可能存在道德认知困难的人。例如,八年级下册“正义是人类良知

6、的声音”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列举生活中的正义与非正义行为”课堂交流活动,有学生提出“拒绝赴日旅游,拒绝去肯德基消费等是正义行为”的观点,顿时引发课堂的质疑、讨论之声。显然,学生对此产生了异议,生成了道德认知疑惑。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从正义行为的内涵、“激情爱国”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Ap问题,将爱国的激情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课堂,因为学生的道德认知疑惑而激起阵阵思维的涟漪,因为学生的思想交锋而彰显思维的魅力,因为教师对学生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充分尊重和睿智引领而富于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意义。在此,教师辩证严谨地引导对话使得课堂更加

7、具有智慧的色彩,也更加凸显其德育引领功能。二、引导时事关注,深掘德育功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追求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时事,对时事中的德育意义进行深度开掘,为教学目标服务。1 .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彰显育人功能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活动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构思教学、搜集教学素材、准备教学案例而学生始终处于“等待”教师实施教学的被动状态,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在建构学习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于此矛盾,我指导学生在课前根

8、据新课主题搜集相关时事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浏览时事新闻的习惯,准备在课堂上交流使用。为确保资料的权威性,应指导学生尽量使用主流媒体资,让央视新闻类栏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成为时事学习的主要媒介。这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责任心和创造性,将思想品德学习延伸至课外,体现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例如,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中,一位学生按照教材主题搜集了时事:“ 20 年 7 月 8 日至 12 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由昆曲改编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和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场场爆满,吸引了大批当地观众前来观看,甚至

9、出现了一票难求现象。”教师引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有差异,友谊无国界”等语言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搭起文化交往的桥梁”等知识的理解。另一位学生展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视频片段,其中介绍的民族饮食与民俗风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内涵,引领学生看到了社会变迁和人的命运流转,看到了节俭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事实上,以上教学活动经历了由教师单方面备课到“师生共同参与备课”的转变过程,学生搜集、展示的时事资料往往给课堂带来未曾预料的精彩。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关注学习时,他们的创新学习能力、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媒体素养

10、等都得到更加充分的培养,这个过程也更有利于彰显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3 。2 . 在深度分享交流中实现育人价值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外在的道德学习内化为自身道德理解认同并最终促进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自觉道德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4 。就时事资的使用而言,有些思想品德课堂往往停留于浅层次的时事素材展示,教师习惯于将时事和教材内容简单粘贴,课堂并未进入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深处,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容易造成宝贵教学资的浪费,与有效教学的理念相悖。因此,应创新时事融入课堂的教学形式,关注时事运用的实效,倡导基于时事素材呈现基础上的课堂多边对话,从而搭建起课堂深度交流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教材内

11、容特点使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或由学生“时政发布”导入新课,师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微点评;或设计课堂拓展环节,由学生链接时事素材,对教材观点进行“举例论证”;甚至由学生引用时事素材向课堂发起“质疑问难”,由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各种教学设计皆为课堂深度交流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要经历知识提炼、综合、归纳、分析Ap、论证的思维发展过程,也要经历情感的倾向、选择、融入、升华的过程。“分享学习”过程是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进而凸显学科德育功能提供了重要平台。例如,八年级下册“公民的义务”教学中,我设计了“列举承担道德义务

12、的典型事例”活动,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将感动中国 20 年度人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组织志愿者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的事迹娓娓道来,带来了一股强大的道德正能量,课堂也更具有生命化的属性和育人的价值。三、组织学科实践,提升德育功能思想品德课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领会课标精神,指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1. 融入校园活动,架起知识通往实践之桥中学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才华施展和个性发展的

13、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教育、文化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促进能力提升和道德发展。例如,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中,教师结合本校为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期初学生注册、节假日学生离校时家长接送车的“环校道路交通引导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精神。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并在相关教学内容中对照分析Ap ,就在教材知识和校园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践行道德要求,培养爱校情感和公共参与精神。2. 设计实践作业,开启学科德育提升之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

14、活,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践行能力。一方面,教师可布置调查类的实践作业,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教学中,我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所受教育的年限,了解他们当年读书的条件。当学生完成调查作业后,他们震惊于父辈们求学之艰辛,“应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的信念在他们心中愈发坚定,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教师可设计主题探究式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例如,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中,我结合近年来“记得住乡愁”的热门话题,结合本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热衷于拆迁旧房屋的现状,设计了探究性作业:新农村建设过

15、程中,你和乡亲的老屋都拆了吗?分析 Ap 拆后可能会有的影响。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究分析 Ap 的过程中感受家乡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喜与忧,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积极关注家乡发展,学会理性看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追求政绩的盲目做法,尝试审视、判断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5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本质要求,教师应基于学科德育特点,从把握课堂教学价值导向,引导积极关注时事,注重学科实践等维度不 断改进教学,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而持续努力。【参考文献】:Ap :1 杨飞华,杨明 . 中学实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路径初探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 (6) : 6-8.2洪宗相.营造课堂沸点,散发智慧芳 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 (25) : 29-30.3王毕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 素养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9): 26-28.4 李枫 . 将心理体验活动引入思想品德课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 11): 20-22.5 李志平 .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 3):63-6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