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读心术大全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564071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微反应读心术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反应读心术大全(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第1章 是人就逃不掉的微反应1.1 什么是微反应“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如果要为“微反应”这个心理学领域的新词找个外国前辈词汇来对应的话,那它的英文原文应该是“Micro-expressions”。“Micro-expressions”一词不是我发明的,随着美国电视剧的迅速普及,很多国人都已经知道了这个词“微表情”。这个词也不是电视剧生造出来的,在其出现的原文中(美国Paul Ekman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绪的解析、说谎等),根据上下文,确实指的是面部微表情(时间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于判断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可用于测谎。但

2、是,通过查词典可知,“expression”一词的中文意思不仅仅指表情,而是涵盖了表达、表现、词句等多种意义,最标准的译法是“表达方式”。例如,著名美剧Friends第二季第一集,Rachel意外得知Ross找到新女友后,表现失常,脱口而出一句“isnt that just kick-you-in-the-crotch, spit-on-your-neck fantastic?”(直译的话,这些语法就很有力度了:这难道不是很爽吗?爽到如同一脚踢在档里,然后再往脖子上吐一口痰。) Ross的妹妹Monica有点窘,替Rachel解围性的解释道“It is an expression.”翻译过来应

3、该是:这是一种表达方式(Rachel当时处于羡慕妒忌恨的状态,她的潜台词是很有力度、很刺激、很让人兴奋的fantastic)。“Expression”一词的用法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可见一斑。“面部表情”对应的英文原文应当是“facial-expressions”。分析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不应当仅仅限于面部表情,而应当通过观察并分析表情、肢体动作、语言意义等被测试人的表现,才能全面判断。因此,“micro-expressions”一词,直译应当不仅仅限于面部的微表情(英语达人不用在此处较真,我知道不会有“micro-facial-expressions”这样组合的专有名词,这不符合美国人的习惯。我

4、是就词论词)。所以,此处的“expression”一词更适合于翻译为“表现”。表现就不能是故意的吗?凭什么用来判断心理状态,甚至还能用来测谎?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当然也有极少数例外(如瞳孔)。但是,阅读到后面你会知道,因为人的动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时候所作出的反应(各种表现)却不太容易造假。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瞬间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不受思维控制的,真实可靠。当然,这些反应都很快就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动作幅度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只着重研究“Micro-expressions”的原因(“Micro”是微小的)。因此,要想让被测试人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状态,需

5、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有效的刺激。鉴于针对“有效刺激”的研究与针对“表现”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们最终决定用“反应”一词来涵盖“刺激-表现”这个完整的过程,并把全部的内容提炼成一个词,中文叫做 “微反应”,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严格的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 ,可以别扭的称为“微动作”(凑个齐整),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但同时,

6、“微反应”在通常汉语语境下,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身体的动作反应,即前面列举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微动作”。所以,“微反应”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作为一个狭义的“小词”,以便更贴近普通人的理解。搞纯粹学术研究的达人们,就别跟我较这个真了。这本书中致力探讨的,是“身体微反应”,简称“微反应”(狭义)。1.2 人,只是人这句话有点别扭,好像是真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在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电影中,几次出现的经典台词“Only human”却完美的表达了这句真理的一切含义。人类自身有太多的不足,但却始终无力改变这些本质上的局限。除去不具备飞天遁地这种神奇的本领外(借助工具实现的情况不在本书探讨

7、的范围之内),人类即使连自身的思维、情绪,甚至身体控制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人,只是诸多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种类之一。所有的动物从出生开始,捕食以生存,交配以繁衍,循环不息。这么大规模的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呢?动物们并不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它们只是按照某一种指示,努力的活着。人亦如此。所有的事情,不论多么复杂,多么高级,不过是为了“活着”,正如动物一样。动物在求偶的时候,会充满兴奋的能量;领地被侵犯的时候,会愤怒的露出尖牙和利爪;雄霸一方的时候,会昂首挺胸,傲视群雄;斗败之际,会低头伏低,表示顺从;遇到同伴时,会交颈而欢,耳鬓厮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停止动作,竖起身体和耳朵,小心的倾听;突然遇

8、到捕食者时,会拼命逃跑,气喘吁吁;如果跑不掉,则会体如筛糠,因恐惧而无力抗争,最终丧失所有的能量成为口中之食。这些直接与生存相关的反应,我们人类都有。不过,人类这个种群相比于其他动物而言,却有些特殊。他们虽然跑得不快、跳得不高、飞不起来也潜不下去,但是他们的头脑比其他动物发达,所以会学习、会创新,会使用高科技工具。好事也有另一面,因为头脑灵活,所以人类谎言和欺骗的方式也越发高明。这大概是“神”所做的平衡。不过,人类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胁时,还是会退回到动物的水平。在这种时候,人的动物性反应将取代人的理性“做作”而获取控制权,通过种种微小的反应,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展露无疑。如果这个世界有神的

9、话,神应该能掌控一切,至少是掌控自己的一切,所以他们超越了人。但请记住,人不是神。1.3微反应为什么能准确的映射心理状态?人的所有反应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可以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如各种可被控制的骨骼肌运动;(2)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如心跳、瞳孔缩放、汗液分泌等(这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3)一般不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身体的一些复杂运动,如打喷嚏、单脚平衡站立时各肌肉的协调等;第二类是习惯动作,长期养成的习惯动作无需思维的参与即可完成,习惯反应是建立判断基线反应的重要标准;第三类是本能反应,这可是进化积累起来的反应,在测谎时最有价值:如遇袭时闭眼缩身、意外

10、时短暂静止、焦虑时吞咽口水或者出现尿感、焦急的跺脚、愤怒时肌肉紧绷、鼻孔张大、呼吸加速等。之所以说这些反应一般不用想来控制,是因为如果经过训练,一些反应是可以用“想”来控制的。但是,因为人是动物,这决定了人并不能够在受到刺激后对自身的反应进行完全控制,只要刺激有效,就一定会有反应。如何才能做到刺激有效?这个问题将在第2章中讨论。人所做出的所有反应,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完成的。深度昏迷的人,无法有意识的控制骨骼肌运动;即使是像心跳、胃部的蠕动、腺体的分泌等非随意运动,也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因此,通过分析人的应激反应,可以逆推人的神经系统状态和变化。分析的对象包括受刺激时需要动脑子“想”的反

11、应、本能的反应、习惯的反应,以及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自主反应,综合分析这些反应可以比较准确的分析出人的真实心理。分析可以用“想”来控制的动作,可以得知被测试人想要表现出什么内容,即使是表演也没有关系,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A。分析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可以得知被测试人的真实心理状态,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B,这种反应最真实。分析习惯动作或者本能反应,只要刺激是有效的,它的可信度与B几乎相同。但是一般来讲,人会试图掩饰负面的本能反应,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其最初的短暂应激反应,以及随后试图掩饰的反应,分析其中的真与假和存在的矛盾。我们将分析结果称为C。最后,除了要注重各个结果之外,还要更注重A、B、C之

12、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最终获取真相。如图1-1所示。图1-1 从刺激源到结论的流程综上,只要被观察人出现了应激反应,就可以通过分析其应激反应的种类归属(可控的、不可控的、一般不可控的),来判断神经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再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可得被观察人的真实心理状态。1.4 破绽我来列举一些人类的经典反应。 被心爱的人接受那一瞬间,心头鹿撞;而爱情的欺骗和背叛,又会让你捏紧拳头。 面对不屑之人,微微扬起下巴,轻轻吐出一个“切”字;诚心接受批评和教诲时,却会不由自主的低下头。试想一下,你能在心悦诚服的时候,抬起头来“切”一下吗? 经年好友的突然出现,会让你嘴巴和眼睛同时张大,继而欢呼雀跃;要是

13、把好友换成僵尸呢?嘴张得还是一样大,却是惊声尖叫,拔腿狂奔。 被上级主管抓住不轨行为,手足无措;侥幸逃过的话,吐吐舌头,拍拍胸口。 几经努力争取,一旦得手,眉飞色舞;一旦失去,连翘翘嘴角的力量也随之消逝。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情形。但是现在,请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上面的反应,对你而言,曾经出现过多少?第二个问题则更有意思:上面这些反应,全部都是你“想”要做的吗?“想”,不是万能的。恰恰相反,人能活着,更多不是靠“想”的。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天生会一些本领,比如张开嘴吸允,在妈妈的乳房上寻找甘甜的乳汁。我的儿子在不到2岁的时候,如果被我抢走了玩具,就会快速跺着双脚,高声向我喊:“给我!”

14、这话是我特意教会的,怕的是将来上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但跺脚的动作,却从没有人教过他。随着对知识的接受和储备,我们逐步学会了记忆、分析和评价。随着对社会生活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高级本领,比如遵守规范、举止礼貌。但无论如何,很多反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固化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些是本能,有些是习惯。当你遇到害怕的事情时,会不会出现下面的某些反应?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冷汗不自觉的冒出来少许。脸色发白,剧烈一点还会有想吐的感觉,会觉得有点冷。肌肉可能会不由自主的颤动。想尽量远离那个可怕的东西,如果不能动,至少也会把身体后仰或者转向另一个方向(比如说你的老板,呵呵)。抱起身边的书本或者坐垫,挡住可怕的

15、东西,还能让自己觉得安全和温暖。当你遇到高兴的事情时,会不会出现下面的某些反应?呼吸不会拘束了,变得自由而有力度,心跳也会加速。不自觉的眉开眼笑。好事太大了,还会把双手高高举起,挺拔着身体,也许还会跳起来欢呼,浑身舒畅!条件允许的话,也许你会冲过去抱住你喜欢的东西或人。反正,总不会背过身去撇着嘴吧?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一定会这样吗?所有人都会这样吗?也许你还会问,我要是故意控制住不做这些反应行不行?简单试试就知道,刻意的话,还是可以控制的。但同时我相信,你很吃力,因为控制住这种真实的反应是一个很复杂也很苛刻的过程:1)首先要做到不意外。要预先知道会出现某种刺激,然后决定要控制住自己。2)然后要

16、做到不在意。不管刺激如何,都要接受这种刺激,快速分析这种刺激的性质(利或害)和力度。3)再然后要做到不反应。通过感知和思考,把你能找到的可能的身体反应一一制止。没准儿还有遗漏。4)最后再复查一遍,自己是不是有没管住的地方,补充完善。真的控制住了,满意了吗?呵呵,那么接下来你听我说:从你僵硬的身体和呆板的表情来判断,你很不正常,应该隐藏了什么不希望人知道的事情。这么高兴(或者惊悚)的事情,你居然没反应?这些,就是破绽。而破绽的必然存在,正是观察微反应可以洞察内心的基石。1.5 自我控制能力虽然我们不能避免破绽百出,但是我们可以向两个方向努力:其一是尽量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减少不必要的破绽;其二是

17、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些破绽,减少被他人蒙骗的情况发生。控制自己的身体,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肌肉的运动控制能力,让动作可以保持精准而熟练。从这个角度讲,舞蹈演员,尤其是古典舞蹈演员,以及运动员,比如武术、体操等讲求精致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具备比较好的肢体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重点。控制身体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控制应变能力,让神经系统可以处变不惊。处变不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受了刺激觉得没什么”。比如说:表演时,不担心观众否定自己,名声扫地从而影响了光辉远大的“艺术事业”;体育比赛前,不害怕输掉后嘘声一片,数月辛苦与奖金、广告一并付之东流;演讲时,不害怕被民众质疑而声名狼藉,政治生命就此一蹶不振;谈判时,

18、不担心判断失误或不够诚恳而损失惨重;就算看到形容恐怖的妖魔鬼怪,也要清爽而从容的告诉自己,这世上哪有超越生物规则和物理规则的怪力乱神?!上述种种,真能做到“处变不惊”的,有三种情况:1)最高者,超脱得失。得到不喜,失去不惜(包括命啊)。这个基本接近神的境界了。2)中间者,经历丰富,积淀深厚,有比较靠谱的自信心。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已经不是普通人了。3)最低者,自我催眠,强迫自己相信本不是事实的情况。其实,这个更难,也许精神上患有疾病的部分人士,可以完全(注意这个副词)做到。在观察别人内心的时候,这三类人也是最难对付的。厉害的政客属于第二种,高超的演员属于第三种,第一种至今还不多见。关于第三种人,

19、我并没有试图使用演员是精神病的隐喻来进行暗讽,而是说专业表演训练必定采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斯氏体系”,主张角色体验,忘却自我,使演员与角色合一。所以,我说的是“高超的演员”,不包括那些“混个脸熟”的家伙。总之,实现好的自我控制,是需要下功夫的,不但要克服困难重重的过程,还要承受运气不够好而带来的无果。成本太大,风险太大。请各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珍重。而且,请相信我,即使你已经成为了隐藏自我的高手,也逃不出动物类求生的本能规则。只要找到有效的刺激,作为人类的你,就一定会出现破绽,藏无可藏。也正因为如此,掌握如何有效刺激你想要了解的人,就可以抓住他的破绽,这相对于学习如何控制自

20、己的反应而言要容易很多,因为这些知识是科学。科学有两个特征,可验证,可推广。如果能准确发现他人的破绽,继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你就可以“扮演上帝”(语出美剧“Lie to Me”)。而这本书,可以教会你怎样“扮演上帝”。1.6 人具有的8种微反应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为你解读人所具有的各种微反应,其中,冻结反应(第3章),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应。突如其来的刺激,会让人瞬间出现短暂的停顿,用来看清状况,判断对策。如果在一个问题后,对方出现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这个问题让对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有效手段;安慰反应(第4章),是人受到负面刺激(批评、压力、否定等)后可能

21、出现的反应。安慰反应在说谎的时候尤其常见且明显,因为说谎时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行为。如果对话的情境可以确定存在某种压力,那么安慰(自己的)反应可以映射出当时的内心状态不舒适;逃离反应(第5章),是人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会产生的反应。如果面对的刺激具有威胁性(可能伤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没有改变局面的信心,则会出现逃离反应。远古时代的逃离是跑,现代社会的逃离则多数比较隐晦。出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出行为人内心对刺激源所持的负面心态,厌恶或恐惧;仰视反应(第6章),是对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异、胜败预测、优劣定位的判断后反应。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反之,人

22、也会本能的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期建立优势,也会在认怂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放低。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体态高低,可以判断其内心的自我定位;爱恨反应(第7章),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所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希望对方也能爱,会担心对方不爱;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会咬牙切齿的质问“为什么不爱我?!”,还会干出更疯狂的举动。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掌控反应(第8章),是在人在自己的“领地”中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还可以丝毫不费力的指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

23、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这些可以帮助建立心理测试中的有效刺激;战斗反应(第9章),是愤怒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关一怒为红颜”则可以溯源到对繁衍的威胁。一旦战斗反应出现,除了可以逆推出愤怒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胜败反应(第10章),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如果经过“战斗”之后,观察到被测试人的胜败反应,可以用来分析他的心态,还可以

24、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通过了解各种微反应,也就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下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准确把握了他人的心意,也就可以相应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讲述具体的微反应之前,在第2章(几个重要而细微的知识点)中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点,帮助你建立起基本的分析框架。第二章 几个重要而细微的理论点这一章的内容我纠结了很久,是不是要写在书里面,因为它们比较深涩。不过按照我人生的经验和教训,人民群众的聪明程度往往都是被低估的,所以我还是决定把这些相对理论的东西放在书里面,备查。如果你仅仅是对微反应这件事情感到神奇而盼着尽快了解,然后试着去作“上帝”,那么就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章,直接开始阅读第

25、3章。但是,“上帝”并不好当,直接试着去当神,很有可能被魔鬼耍了。当你遇到疑惑和困难的时候,可以再回过头来,从这一章里查找你可能需要的内容。本书最好的阅读顺序,当然是从第1章到第10章,往往这样的用力阅读,会加速你掌握书里面介绍的本领。2.1 说谎的理论微反应研究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它最高端的价值,是能够分析他人是否说谎。也就是说,可以判明对方所说的是否就是他所想的,从而为自己的应对找到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什么是说谎?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中对谎言做出过很多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为了寻求学术上的缜密,专家们对定义的表述又都相对复杂或晦涩。有的论证到极端的时候,竟然发现表演魔

26、术完全符合说谎的定义,还要特别把它作为例外剔除。学术的严谨其实很多时候是怕被同行挑错,其实说谎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求百分之百的严谨,只是简单地定义为,说谎就是故意把假的信息传达给别人。根据说谎者的需求,谎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从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一个眼神到连篇累牍的满纸文字,都可以是谎言。说谎的类型说谎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否认真实的信息,“不知道”或者 “不是这样的”,学术上称为“掩藏型说谎”;另一种是编造虚假的信息来代替真实的信息,把黑说成白,或者把黑说成有点黑也有点白,学术上称为“捏造型说谎”。说谎的目的说谎的形式非常复杂,但目的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趋利避害。说谎

27、,要么就是为了逃避危害(批评、损失甚至惩罚),有个坏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得倒霉,说假话就有机会规避;要么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奖励、收益以及被喜爱),有个好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肯定没份,说假话就有机会得手。趋利和避害都会存在掩藏与捏造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测试和实验统计,在趋利中,捏造的情况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实以提高自己的情况居多;在避害中,否认的情况更多些,将对自己不好的信息都掩藏起来或者否认掉,当然,捏造的情况也不少,一般会是捏造与事实不同的信息或者把负面信息的主体更换成别人,进行责任推卸和转移。如图2-1。图2-1 说谎的动机与形式说谎的形式谎言是经过思维和推导之后的复杂反应,是归属于大脑中的高

28、级功能管理,其逻辑复杂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1说谎形式一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积极信息)说谎的回答: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的奖励)。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否认自己拥有这种好的头衔,不能趋利,不能避害,没有说谎动机。2说谎形式二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负面信息)说谎的回答:没有。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如果回答:是。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承认自己犯过错误

29、,会引起惩罚,或者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没有说谎的动机。不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只是一层逻辑的直接判断,如果事件本身的规则就很复杂,或者被测试人有什么宏大的欺骗计划,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我们把上面的两个谎言复杂化一些第一道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如果回答“没有”,是不是一定就是实话?这可太不一定了。比如存在这样的一种规则,只有非职业选手(业余选手)才能参加这项比赛,大家都是业余的,比赛选手在同一水平区间内,比赛胜利了,奖金很丰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专业的选手隐藏自己的履历,以强欺弱,获得好处。趋利!第二道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如果回答“是”,也有可能是在说

30、谎。其实,钱是朋友(儿子、老婆、女友、上司)挪用的,自己很干净,但是为了保护朋友(朋友安全潜伏下去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大的利益,自己认也就认了。传说中老大作案,小弟自己跳出来顶包就是这种情况。一方面迅速摆平整个事情,不但自己将来能上位,全家老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安家费),否则的话,自己和家人还可能遭到迫害。这种复杂规则下的说谎,趋利和避害兼具。2.2 需要判断的两件事看过上面的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恐怖?怎么同样一个问题怎么答都有可能是说谎啊?先别害怕。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复杂的不是怎么说谎,而是在什么情境中说谎。要是有人能清楚的告诉你,前前后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家伙想怎么样(包

31、括想要什么和害怕什么),是不是就简单很多了呢?关键的问题是,一般没有人能知道的这么清楚,真知道了也不会随便告诉别人。所以,一切要靠自己来判断。需要判断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情况?用英文讲叫WHAT。再具体点说,就是在提问测谎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在测谎结论出来之后(包括结论正确和结论错误两种情况)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谁最终可能得利?谁最终可能受损? 我知道这样要调查的信息很多。尽量吧,越多越好,也许这些信息里还有假的,这个没办法,背景信息的甄别也不是这本书要操心的。需要判断的第二件事是:测试谁?用英文讲叫WHO。不过这里的WHO不是指圈定嫌疑人范围,而是指接受谎言测试的人的具体情况,包括性格、行为习惯、

32、成长和教育经历、曾经做过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在整件事情中处于什么位置(关系网络中的位置)等等。后面的章节内容会让你确信,不同的人说谎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一件事了:他有没有说谎?因为不是每个问题都像回答“是”和“否”那么简单。2.3 脑功能和优先级谎言一定是伪装的,即使是本能的说谎,也会至少经过一层逻辑的判断,那就是说实话会倒霉。因此,不论谎言的形式如何,它都是大脑的思维产物。可怕的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太过复杂,人类目前的研究也只是开了个头。图2-2显示了大脑的结构。 图2-2 大脑的结构不过知识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不能成为脑神经外科博士,并不代表你不能了解下面的知识。根据目前的研

33、究成果,对整个脑的功能定义大致如下,表2-1是更直观的呈现。1)大脑负责调控主要感觉和运动,还负责更高级的认知、记忆、推理等思维性主观意识活动。此外,大脑中的部分结构也掌控着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边缘系统功能;2)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负责调节尿形成、体温、饥饿、心跳等非随意运动,也掌控着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边缘系统功能,还负责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3)下丘脑下面的垂体,负责调节其他内分泌腺;4)小脑负责掌控人体平衡,管理肢体运动协调;5)最末端(最下端)的延髓是内脏的自主调节中心(如呼吸、心率、血管收缩)。6)其余未完全列出。表2-1 大脑功能 部位结构功能 端脑(1)大脑调控主要感觉

34、和运动;推理、记忆、认知等;自主和边缘系统功能(情绪) 间脑(2)丘脑投射中心;所有冲动(除嗅觉)在此与大脑突触联络 下丘脑调节尿形成、体温、饥饿、心跳等;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自主和边缘系统功能 垂体调节其他内分泌腺 中脑(3)上丘视反射 下丘听反射 大脑脚协调反射;有大量运动纤维组成 后脑(4)小脑平衡和运动协调 脑桥投射中心 末脑(5)延髓投射中心;含许多核团;内脏自主调节中心(如呼吸、心率、血管收缩) 如果你觉得看到一大片让人头疼的专业名词,只有一部分内容能看懂,那我们就再来简化一下。用“操心”和“不操心”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的行为分成以下三类:1)脑高级功能,必须操心,比如说谎,比如中

35、国人学英语;2)脑中级功能,一般不需要操心,比如呼吸、走路、跑步、眨眼、咀嚼等等。这一类行为很有意思,很多一般不需要操心的事情,如果你想操操心,还是能够控制的。但是,人在被逼急了的时候,大多数人又操不了这份心。3)脑低级功能,完全不用操心,比如心跳、比如吃完了饭之后的消化过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就可以开始总结一下了:脑高级功能的行为容易做假,在观察是否说谎的时候最不能相信。比如说话,所有的话都是大脑编排好的,只要说得出来,就是人家设计好了想让你知道的。这样的行为在观察过程中可信度的优先级反而最低。脑中级功能的行为可以做假,所以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来过滤做假行为。什么方法可以过滤呢?那就是把人

36、逼急了,让他/她回到像动物一样的原始自我保护状态,这种状态是真实心理反应。好在这一类行为很靠近原始状态(因为一般不用操心嘛),所以我们肯定可以做得到。用术语讲,叫做有效刺激。这一类行为在观察过程中可信度的优先级最高。脑低级功能的行为虽然不用操心,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假,比如故意想让自己心跳加快,只要猛的憋一口气,把全身肌肉绷紧几秒钟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学者专门研究并证实了一种能够轻松破坏测谎仪监测数据的方法(具体不便透露,某本学术类书籍中有公开披露),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测谎仪(专业名词叫“多道心理记录仪”)和测谎方式不能非常准确的原因。不过有些这一类的表现很难造假,比如瞳孔的缩放,后面的内容中会详

37、细介绍。由于最后这一类迹象很难被测试人员用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感受到,所以在微反应分析过程中,并不常用。2.4 情绪与刺激 怎么样才能制造有效刺激呢?首先,得把直接危害别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的行为排除在外,毕竟现在是文明社会,大家都是文明人。那怎么办?情绪,要抓住情绪。情绪是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反馈,是直接与动物性的生存、繁衍需求相关的神经系统反应。人如果没有情绪,就是机器人;人如果全部都是情绪主导,就是低级动物。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同样一个刺激,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情绪反应(没反应也算一种);但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会有关心则乱的刺激源。人类常见的情绪有(排名不分先后,也不分简单和复杂):平静、满足、得意、高

38、兴;惊讶、轻蔑、厌恶、担忧、恐惧、愤怒、威胁、恨;不悦、委屈、惭愧、为难(有候选项的担忧)、尴尬、悲伤、悲痛。情绪是真实的心理反应,刺激有效的前提下,人就会产生情绪。但是,有的人即使被刺激了,表面上看起来也会波澜不惊,很难被观察到。很难被观察到,并不是观察不到。完全没有反应,说明刺激不够有效,应继续加大刺激力度或更改刺激源;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家伙服用了镇静剂或者神经系统有疾病。更多的人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快速调整。在受到有效刺激的最初瞬间出现的反应非常真实,但随后会很快控制住自己的反应,甚至改变和伪装成另外一种反应,还要故意表现给你看,让你印象深刻。那一点点真实的反应,时间很短、幅度很小,而

39、且因为人人都有,见惯不惊,不足为奇,不以为意,很容易被忽略。但这些微小的反应才是重点,通过分析它们才有可能获取真相。所以,如何分辨情绪反应以及他们的真假,则成为了新的更高级别的问题。2.5 情绪与能量情绪能造假的方面包括种类和程度两个方面。该愤怒的时候却貌似微笑,该恐惧的时候却貌似愤怒,该高兴的时候却貌似悲伤(惋惜),这种情绪种类错位相对容易分辨。分析情绪的真假,难在对程度的判断。反应程度太小或者太大,都会让人不太容易确定反应是不是真的。那怎么办?我们可以遵循情绪和能量匹配原则。情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与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相比,情绪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小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轻,

40、反应需要的能量小,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小,时间短;大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重,反应需要的能量大,动作的幅度就应该大,时间相对长。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果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就是在做假。2.6 几个概念被测试人:指所有通过微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的对象,比如某个你希望看出是否在说谎的人,不仅仅包括真的测谎过程中那个可怜(或者可恨)的嫌疑人;行为人:有的时候,本书中为了说明一些动作和反应,会使用“行为人”这样一个词,来避免把无辜的人推到“被测试人”的位置上;刺激源:指能够给被测试人产生刺激的任何信息,可能是提问题的人,可能是问题本身,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幅图或者一段视频。一切皆有可能。基线反应:基线

41、反应是一个人自身的本能反应或者习惯性反应。在每一次测试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会设计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没有利害关系的问题),观察被测试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反应,比如思考时的反应、计算时的反应、轻蔑时的反应、愤怒反应或者悲伤反应、得意时的反应等等。由于这些问题与被测试人心里想要隐瞒的事实没什么关系,所以反应相对真实,可以作为后面测试分析的判断依据。这些反应就是基线反应。例如,我们可以先在聊天的时候,问及下面的问题:列举5位最喜欢的公众人物?评价某个以丑态而著名的网络人物?你的眼睛很漂亮,自己怎么看?或者,也可以让被测试人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在接下来测试核心题目时,如果被测试人在遇到可能产生相

42、同情绪的题目时,出现了与基线反应不同的异动,可以设置为重点关注的线索。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他/她很有可能说了谎。因此,在判断观察对象是否说谎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观察对象的反应与基线反应进行对比,如果出现了差异,则很可能对方说谎了,他的真实意图并不如他所说。将各种反应与基线反应进行对比,这是判断观察对象真实心理和情绪的基础。2.7 微反应分析方程式心理测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一般会感觉无处下手。而且因为可用于分析的标准很多,更多的人会在开始的时候,集中精力学习那些表现出来的反应,从而忽略整个分析体系。因此,我们在这里把整个分析过程转变为三个方程式: 1)一级方程式:被测

43、试人+刺激源(X)=微反应 2)二级方程式:情绪(Y)=过滤分析微反应;/注:“过滤分析”是个函数 3)三级方程式:刺激源(X)+真相(WHY)=情绪(Y)那么,解方程式的过程,也就是获知真相的过程,如下:1)解一级方程式:微反应是观察到的,无论真假,记录即可;刺激源X是设计好的或者观察到的,记录即可;2)解二级方程式:通过分析微反应解得Y值,也就是情绪;3)解三级方程式:比较和分析Y与X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得WHY值,也就是事实真相。一个实例不好估计大家是不是能看懂了上面的方程式,现在举个小例子,加深大家的理解。先把真相公布出来,假设这是我们确定的,没有争议。真相:男朋友脚踏两只船了。然后是测

44、试的一些参数:被测试人:男朋友;测试环境:1、女朋友在场;2、男方害怕女方知道真相;刺激源:另外一个女孩突然出现,并作小恩爱状;微反应:惊讶、瞳孔缩小、手足无措、脸色苍白、结巴表面反应:“这是我的同学,来借书的”。 OK!下面我们来满怀兴奋的解一下这道方程式:1、分析微反应可知情绪(Y)值,即男方出现恐惧、尴尬、惊讶等负面情绪;2、为什么这个女生来了,会让他出现如此复杂的情绪呢?我们来分析真相(WHY)值:1)他没想到她会来(惊讶)2)他不想在这个时候见到她(瞳孔缩小)3)他不知道该怎么介绍她(尴尬,手足无措)4)他害怕女朋友知道真相之后的一切可能(恐惧,脸色苍白)5)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完美的解

45、释这种局面(结巴)。真相(WHY)值已经解得:心里没鬼,清清白白的两个人,会这样吗?原因自己想。3、怎么就说谎了呢?因为他说“这是我的同学,来借书的”。此时此刻,借书和借板砖,恐怕没有任何区别。要注意的是方程式中的变量和数学中的方程式变量不同。数学方程式中的变量是未知的,这里的方程式变量表示有价值的分析线索,可以是已知的,但很重要,当然也可以是未知的。第三章 注意!千万别动(冻结反应)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像动物一样,在遇到意外刺激的时候,会在第一个瞬间,非常非常短的瞬间,保持静止不动,我们称之为冻结反应。3.1 冻结反应原理动物需要生存,对大自然只有一个需求,那就是食物,有的吃草,有的吃肉。动物要

46、吃肉,必须经过捕捉和搏斗,弱肉强食。捕猎者和被猎者,都对运动的物体特别敏感。这是在长期的生死斗争中进化出的一项强大的本领。动物敏锐的感觉器官,可以综合通过声音、视觉、气味甚至空气的流动来感受物体的运动。捕猎者容易观察到逃离的对象,被猎者容易观察到快速逼近的猎手。青蛙大概是这项进化的极致物种,它们的眼睛对于飞行或跳跃中的小昆虫,能够精准的计算其轨迹并准确捕获,但由于它们的眼睛不会关注静止的昆虫,所以就算给它的周围摆上若干新鲜的死苍蝇,它们还是因为不能食用而饿死。(看来什么事情也不能极端啊!)一头羚羊正在烈日炎炎的大草原上悠闲的吃草,突然感受到了空气的流动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同时还夹杂着些许食肉动物

47、的腥气扑鼻而来。这时候,它一定会停下所有的动作,将头抬高(大部分感受器官都集中在头部),尽量用眼睛、鼻子、耳朵和身上的每一根毛发来判断:有没有危险?危险来自于什么动物?它们有多少?它们的速度有多快?它们距离自己还有多远?我们的群体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需不需要逃跑,还是战斗?往哪里跑不会中埋伏?这么多的问题,需要在1秒钟以内判断出个大致结果(对于动物来说,更多的判断不是使用大脑思考),否则就可能让自己葬身敌腹。经过逐代的进化,人类也在积累着这种本能的反应。在感觉到意外刺激的时候,首先减少动作,保持静止,也就是出现冻结反应,虽然很短,但很重要。随后快速对局面作出分析和判断,最后才是采取相应的行动

48、。这件事情实在很不容易,因此会消耗掉神经系统的全部力量(在那一刹那),神经系统的高度集中,会使得身体的其他运动大量减少,甚至停止。一方面是因为神经系统无暇顾及(没有命令它们动),过多的运动会增加神经系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谋定而后动,不必要的动作可能会在情况未知的情况下闯祸。你说,此情此景,还有没有可能抖手抖脚的做些无聊的动作呢?3.2 惊!意外,也就是出乎被测试人的意料之外(想不到),是刺激源有效的必备条件。意外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惊讶,紧随惊讶之后而来的,可能是恐惧(准备逃跑)、愤怒(准备战斗),或者喜悦。你能想象一个人惊讶的样子吗?图3-1,惊讶的样子对,那个呆住的样子就在你的头脑里

49、(如图3-1):眉毛挑高,眼睛睁大,嘴巴不自觉地张开(动画片里,下巴还可能重重的砸在地上),整个人瞬间呆住(也许很短),那一刻没有任何其他动作。不过,真能做出这么明显惊讶反应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多的。在遇到有效刺激的时候,更多的人只会轻微睁大双眼,有可能嘴巴会张开(倒吸一小口气),而没有其他的过分表现。而且,如果被测试人内心早就对某个问题有防备或者抵触情绪,在遇到相关负面刺激的时候(自己不想被问到的问题,或者没想到对方会知道这样的问题),真正的吃惊反应很短很小,几乎肉眼不可察觉(但还是有)。随后则多表现为皱紧双眉,表示严重关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两种反应的潜台词:标准吃惊的潜台词是“啊?”,后

50、面这种吃惊的潜台词是“嗯?”(内心:他怎么会知道?或者,他怎么问这个问题?)其实,后面的皱眉反应,表现的是继惊讶之后的不悦或者厌恶。惊讶的那一瞬间,是神经系统集中全部能力处理复杂信息的救命时间。意料之外的刺激,是超出被测试人意识控制之外的新信息,被测试人根本无法知道这个刺激会带来什么结果。长期的生存压力进化出保命的本领,被测试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判断出刺激源的性质和力度,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这个刺激。试着设想一个场景:如果你和秘密情人正在家里 “商讨一些事情”,突然听到提早一天出差回来的老婆敲门,你们两个人最初的那一瞬间(不到一秒种)会是什么反应?呵呵,肯定不是立即匆忙整理和解释或逃跑,因

51、为那已经是呆住片刻之后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了。(多说一句,千万别做亏心事啊。)当然也有让人高兴的刺激出现冻结反应的情况:你所仰慕的导师突然打来电话,告诉你排名在你前面的那个同学自己放弃了,你可以准备读研究生了,你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瞬间,会是什么反应?应该不是直接道谢并兴高采烈吧?如果那样,会让老师觉得你很有准备的样子。就是那不到一秒的惊讶之后,喜悦、激动和感谢才会喷涌而出。3.3冻结反应的表现 最古老的冻结跪叩中国古代的礼仪规则纷繁复杂,尤其是见皇上之前,还需要专门机构来培训,因为如果礼仪犯了错误,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诸多古老的礼仪中(之所以说古老,是因为现在基本已经被废弃),最为中国人所熟悉

52、的是下跪叩首。叩首,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跪下磕头。跪下磕头的礼仪曾一度被认定为是封建余孽,目前除了子孙辈的给长辈行礼用外,已经从社会礼仪中剔除了。其实,跪叩不是人造出来的礼仪动作,而是进化产生的求生本领,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跪下,膝盖着地,能够降低重心,防止头和躯干在意外过程中严重摔伤,但另一方面则不能逃跑,不能攻击,完全的消极等待;叩首更妙,把头直接放在地上(已经最低了),还要用手挡在脑后(这个动作后来可能被礼仪改进了),保证不会出意外的危险。而且,通过这一跪一叩,还完美的把胸部和腹部以及生殖器等要害部位全部藏好,避免了最脆弱的地方受伤害的可能。这么完美的防护动作,绝不是拍脑袋能想出来的。当然

53、,这个求生的动作后来被统治者看上,并提升做了礼仪也很有道理。毕竟,上级站着,下级在地上做出这么个样子,会让双方都感觉到巨大的差异并心安理得的接受。差异越大,社会层级结构就越牢固,统治起来也就更容易。可以想见,皇帝一发火,不用说粗口,挨批的大臣就马上轻车熟路的做出一整套下跪叩首的动作。看似礼仪严格,尊重到极致,其实还有些先天的动力使然。 标准冻结整个身体僵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还不能确定伤害来自何方、伤到哪里,身体最直接的反应不是逃跑,而是停在那里不动,出现冻结反应。比如打篮球的时候,一群业余选手冲进篮板下面的三秒区内,等着投篮之后抢篮板(此处略去篮球基本规则6600字)。如果篮球磕框弹起,作

54、势下砸,就会有胆小的家伙低头弓背,停在那里不敢乱动。他担心的是,如果这个时候乱动,没准砸到更要害的部位(比如后脑),还不如就定在这,大不了砸一下后背或屁股。这种为了避免更大伤害的身体冻结反应还有很多,本书不一一列举。除此之外,心理受到意外刺激的时候(刺激源往往是意外的信息),也会出现几乎相同的冻结反应。在学校里面,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即使是在“自由”的大学中,也是如此。为了拍摄到一手的冻结反应视频数据,我们在实验室开会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的恶作剧。从考试成绩名单中,挑选出了5名成绩最好的学生,还有5名成绩最差的学生(但都及格了),然后安排好负责拍摄的助教人员,准备妥当后开始执行。 一进教室,所

55、有的学生还是像往常一样各自安闲,有几个学生稍显紧张,我拿眼睛一扫,大致上都是成绩刚刚超过及格线的那几个,估计是他们没什么自信,所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先是用提高了的音量念出了前5名学生的姓名,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道:“你们怎么考的,这次怎么会没及格呢?!”话音都还没落,全班都安静了(群体性冻结反应),一致把目光投向我(希望获取更多信息)。因为这个消息太意外了,所有的人都没想到,这几个平常的好学生,居然这次考试没及格。瞬间过后,有的人缓过来的比较快(可能是因为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一部分人还是紧张的等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视频所拍摄到的那5个人的反应,非常经典。5个人全部都在第一瞬间出现了典

56、型的吃惊表情,身体的所有动作都停了下来。片刻过后(不到一秒钟),改变最快的,是他们脸上的表情(恢复正常),因为大家平时成绩都还不错,所以自信心比较强(这也是为什么会非常意外的原因),自控能力比较好,不会表现得神情失常。但是随后,这5个人的表情又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上面所描述过的关注和怀疑神情(最典型特征是皱眉)。随后,5个人恢复了神智,有人起身要朝我走过来,有人在座位上要和我说话。我抬手阻止了他们。然后,我接着念出了另外5个人的姓名,也就是成绩比较差的那5位。视频中记录的反应是,这5个人的冻结时间相对短了很多,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刚才那么明显。然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进行了眼神交流,流露出了少许悲伤的表

57、情和反应。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成绩低已经预先被大家所知道,班里的其他人也没有那么关注了,该干嘛干嘛(而且在前一个刺激之后,这个消息已经没有任何意外的刺激力度了)。但是,按照大学中的惯例,这5位也没有马上接受这个结果,还是表现出了要争取一下的行动,纷纷起身。当然,随后在办公室中,我马上给他们解释了这个实验的真相,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整个实验结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意外刺激的力度越大,冻结反应的幅度和时间长度越大,二者成正比。在随后的诸多测试中,大量测试结果也正在不断地验证着这个假设。 不过,这么大的刺激程度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这么明显的反应程度在本书看来,也就不是研究的重点

58、。除非是被测试人在测试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而他/她的心理素质又比较差,才可能出现如此明显的冻结反应。真正在测试过程中有意义的冻结反应,几乎都是比较隐晦的。 隐晦的冻结反应(1)呼吸呼吸的冻结反应是屏住呼吸或者降低呼吸的幅度和频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是经典的冻结反应之一。在微反应研究体系中,呼吸与能量储备直接关联。呼吸动作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意味着能量储备增加,准备有所动作(不光是身体的动作,也包括思考和言语),且动作的难度越大,呼吸的量(频率或者幅度)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此,吃惊的时候本能反应是快速吸一口气,留着备用。但感受到恐惧的时候,尤其是迫于客观条件不能逃跑、不能反抗

59、的时候(比如现代社会的规则、礼仪等),则会出现屏住呼吸或者减弱呼吸的冻结反应。案例:我的一位同事有一次负责筹办会议,因为诸事繁杂,居然忘记了派车接某位重要领导驾临会场,还好对方很大度,没有计较,最终的会议也很顺利。不过此事还是搞得自家领导很恼火,晚上在庆功宴的时候,便挨了几句批评。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这位老兄因自觉惭愧,还是收敛了刚才还热热闹闹的心情,凝神静气的低头听着领导的话,尤其是在几句话之间的间隔沉默期,屋里的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生怕随后会有暴风骤雨的来临。好在,领导点到为止,命令大家重新斟酒,屋中凝结的空气才又被喧闹打破。请注意,为什么感觉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这种最古老

60、的修辞语法来自于每个人的细微呼吸。其实,这种轻微呼吸的远古本质是隐藏,是为了不引起猎手的注意。在被捕猎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不能战斗(打不赢)则只有逃跑,如果跑得也不快,那就只能藏起来了。而隐藏的时候,如果呼吸不加以注意,气流的流动和呼吸的声音则会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捕猎者,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长期进化积累的本能是,隐藏自己的时候会减弱甚至停止呼吸。到了现代社会,视觉上的隐藏除了军人、特工和罪犯之外,已经很少有人需要了,最多不过是尴尬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的心态。但遭到负面压力的时候,心理上还是会希望通过隐藏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主动减弱或者停止呼吸,试图减少对手对自己的关注(虽然客观上

61、不可能)。因此,正常状况下,遭遇负面刺激(比如挨批评)的人是会不由自主减弱甚至屏住呼吸的。根据这个结论进行推导,如果老板骂人的时候发现,挨骂的家伙居然呼吸剧烈,这是应当留意的反常反应,往往意味着挨批的人有委屈、不服甚至反抗的情绪,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实践应用总结一下,如果在面临刺激源的时候,被测试人出现了呼吸的减弱甚至停止变化,说明其心理处于一种恐惧状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不敢逃跑,不敢反抗,被动等待结果的到来。这样的心态,表示刺激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们问对问题了,这个事情被测试人很关心,关心则乱。而发现被测试人的关注点,是继续施展有效刺激的前提条件,能够通过这个关注点,测试出对方的情绪,

62、以推导其真正的心理状态。 隐晦的冻结反应(2)手你有没有站在一个舞台上,面对着台下数百观众的注视,而觉得很不自在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一般人在这种时候,都会不知道怎么摆放自己的双手?其实,“不自在”是一种担忧状态,潜意识中担忧的是不被观众喜欢或者被观众否定。在哪里最自在?当然是家里,因为不用担心。站在舞台上的人,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被观众所接受。而这种担忧,则成为了压力的来源。表情可以强颜欢笑(虽然很假,但可以强行挤出来,而且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脊梁可以挺直(当然,这也有很多人做不到),双腿反正负责站立(有事做就暂时不用管它们了),可是手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双手就会不由自主的呈

63、拘束状态,产生冻结反应。 图3-3,图3-4,手的拘束比如女生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置于身前(常被人认为是羞涩可爱状),因为如果不拉住进行相互约束的话,两只手就会跑到身体两边,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男生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背在身后(常被人认为是成熟或者有秩序感)。如图3-3和图3-4。另有几种比较隐晦的动作,看似双手的拘束有着合理的原因,而且可能很酷,比如将双手插入裤兜,类似的变形动作还有新手主持人用一只手拿住麦克风(这样就被占用了,有了交代),另外一只手插入裤兜。如图3-5和图3-6。这种姿态一般只发生在未经世事(没见过大场面)的小男孩身上(年龄可以放大到40岁),他们也认为这样好像是个挺潇洒的样子。 图3-5和图3-6 手的拘束不潇洒的也有,比如用袖筒拢起来,合理解释是冷,有气温做借口,两只手的拘谨就可以藏得很好(当然也有可能是真冷)。如图3-7。图3-7 手的拘束其实,这一类的姿态是借助外力拘束双手的运动,这些手的反应在具体的情境中,都可以解释为“不知所措”的冻结反应,映射了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如果你觉得这样判断太勉强,可以回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时候看到过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中双手作插兜状?这几种手的冻结反应有着其内在的心理规律。扩张的肢体动作表示扩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多样的肢体动作表示多样和丰富的心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