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4776803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资源描述:

《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8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你真棒,孩子你真能干,孩子,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这只小猫画得真可爱,孩子,你真棒!适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妈妈,我比赛得了第一名。”欢欢放学一回家,就高兴地拿出获得的奖状和奖品给妈妈看。但是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很好。”拿着奖状瞄了一眼,就放在一边了。本来开开心心的欢欢觉得非常失望,一个人闷闷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们的父母常常在不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过分的呵护,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出冷淡。孩子在比赛中得了冠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父母应该替他高兴,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这位妈妈却如此平淡地打发了孩子高兴的心情。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

2、很失落,觉得妈妈原来这样地不关心自己。以后再有什么,他也不会去跟妈妈说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在某个时刻去获得别人的认同。这是通过别人来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也一样。他甚至更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尤其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家里,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他画了一幅画,没人来看;他考了好成绩,没人来理;他洗了一大堆衣服,没人来夸;他比赛获奖,没人祝贺好像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父母根本不注意他。长期下去,他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与父母离得远远的。适时地给予孩子客观评价,并不需要费多少时间,也不需要花多少心思。当你看到孩

3、子主动把房间打扫干净时,称赞一句:“真能干,家里看起来舒服多了。”当你看到孩子画了一幅画的时候,评价一句:“真棒,想象力不错!”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比原来有进步的试卷让你看,你仔细看一遍,然后对他说:“做得不错,字写得也漂亮!”孩子要的,也许并不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要的只是你的一份重视。在他看来,这就是表明你很关心他。其实孩子最害怕的是孤独,是没人理他,没人重视他。父母的一份赏识,会让他觉得很安慰,很受鼓舞。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吗?看待某一样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对待孩子也如此。经常嘲笑孩子的母亲和懂得欣赏孩子的母亲,看到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说到这里,想

4、起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衣的,二儿子是卖遮阳帽的。每到下雨天的时候,她就替二儿子担忧,怕他的帽子卖不出去。可一到艳阳高照的日子,她又为大儿子担忧,怕他的雨衣卖不出去。她整天发愁,后来终于病倒了。有天,有个邻居对她说:“下雨天的时候,你大儿子雨衣肯定卖得好;出太阳的时候,你二儿子的帽子肯定抢手。不管天气怎样,他们都能赚钱,你还愁什么呢?”老太太一听,觉着挺有道理,再也不犯愁了,这病也就慢慢好了。仅仅是转换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就大大不同了。看待孩子,也同此理。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许多不一般的优点。孩子也许贪玩一点,但是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也许寡言少语

5、,但是成绩非常好,而且心地善良;也许有点任性,但是做事很有主见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不会有哪一个孩子一无是处,也不会有哪一个孩子毫无缺点。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善于去发掘孩子闪光的一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肯定他的优点,就等于告诉他什么行为值得保持下去。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有时哪怕孩子做事并不是那么理想,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孩子动脑筋做了一件事,可能在你看来,这事太小,不值一提,但是他毕竟付出了努力,你可以夸他一句“你真聪明”。这样的话有一种暗示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鼓励。他得到了鼓舞,会更加努力,真的变得聪明起来。假如是你会怎么做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你呢?换了是你

6、,你会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许他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下面的三个观点,都是从这一句话里延伸出来的。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慢慢培养善于思考的大脑才是能够进步的大脑。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即便父母不做提示,他也会主动去思考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但是,这种自主性毕竟是有局限的,因为孩子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体会,他的思考往往很单一,不具有发散性。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或者思路,引导他的思维扩散开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常在特定情景下问孩子:“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很喜欢看电视。与其强

7、迫孩子不看电视,惹他不高兴,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就某一个情节,问孩子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故事当作一个现实的问题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能在心里经历现实中不能经历的体验,获得一种认识或者感悟。这个时候,他已不再是单纯地在看电视了,而是在以独特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很可能你随意的一句“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会让孩子的脑子里翻腾无数的奇思妙想。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喜欢把责任往别的孩子身上推,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这么小就不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长大了还会有责任感吗?当然,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不过是因为害怕挨打挨骂

8、而撒谎,而让别人代自己受过。对于推卸责任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做法的利害关系。也不必费太多的口舌,你用上这句“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就可以了。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把孩子置于他人的位置,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当孩子想到自己被人这样冤枉,甚至“陷害”是多么地气愤和委屈时,他一定会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多么得不对,甚至可耻。孩子从小就学会冷静分析别人的立场,将来长大了,他思考问题也就不会片面化和偏激了。锻炼孩子表达自我的能力有些小孩子经常不能完整或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天生笨拙吗?还有些人到了中学,成为大孩子了,仍然一说话就紧张,结结巴巴,这也是他们生来愚钝吗?不是的,只不过是

9、锻炼得少了而已。你可以发现,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要么是从来就没有向别人陈述意见的念头;要么就是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有想法却不敢表达,更愿意附和别人;要么就是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缄口不语;再要么就是心理素质差,人一多就紧张,临时怯场。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慢慢克服的。对于平时不爱表达意见的孩子,父母随时都可以就某件事提问:“妈妈是这么看的,你觉得呢?”提醒他思考,引导他表达。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可以问他:“换了是你,你怎么办?”不论孩子的表达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能取笑,都要对他的表达予以评价,有时不妨称赞一二,给他一些鼓励。相信他的自信会逐渐培养起来,表

10、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一句话的学问,你参透了,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来谢谢你,孩子帮我拿一下报纸,谢谢你,孩子。孩子,谢谢你送妈妈礼物。父母对子女说“谢谢”并非客套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并没有说“谢谢”的习惯。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也总觉得道谢是很见外的事。大家都觉得,既然如此亲密,用得着那么客套吗?没错,我们不习惯说“谢谢”,就是因为我们把它仅仅当作一种客套。尤其在家庭里,父母不会这么说,也不会教育孩子这么说。他们都把互相之间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做父母的,还有这么一种心理:“孩子是我抚养长大的,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穿,供他上学,难道在家里让他帮我做点事,我还要对他说谢谢?”照这

11、个意思,父母养了孩子,那么孩子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父母的回报。那这跟交易有什么区别?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抚养孩子成长,这是孩子应该感激他们的。即使父母不说,他的内心里也一定潜在着这种感情。那么,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所作所为。孩子帮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开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对他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个时候,你是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要对别人的给予表示谢意。有一天,他一定会以同样深厚的感情,来回报你为他付出的一切。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应该切实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帮你拿鞋子、递东西,他的确是帮助

12、了你,你当然得道谢,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对孩子而言,这也是对他的努力的一种肯定。父母的感激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经营一个会说“谢谢”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当然是有爱的家庭。那么有爱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人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家庭。可以想象,当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了应当的感谢之后,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实的,他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也给予应该的感激。一个家庭不正需要这种互相感激的氛围吗?孩子帮了忙,你对他说声“谢谢”,不仅让他觉得很开心,而且也会让他产生“下次有机会再帮忙”的意愿

13、。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谢谢”,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也许有人会反驳:“心里知道就行了,干吗非要说出来?”可是许多事情,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的确,重要的是有一颗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们时时把这种感激当作习惯,才能培养出如此一颗心啊。我们要把“谢谢”说出口,不是为着一种形式,而是需要把它当作我们生活的习惯,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说“谢谢”源于我们心中真诚而美好的爱,让我们随时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赐。哦,这是老爸的杰作吗?真是让人激动的惊喜!勇敢一点勇敢一点,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说出来,你的看法很不错!你给了孩子勇气吗?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时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你是否在孩子

14、有新想法时给他机会去“冒险”?你是否常常对孩子说“勇敢一点”?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量是慢慢锻炼出来的。而父母,正是培养他们的好“老师”啊。有的孩子胆小,怕黑,也怕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要是恰好父母有什么事要出去,必须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个人待着。没有办法,父母只好说:“这么害怕呀,那算了,你跟着我们吧!”要知道,一个人对于黑暗的恐惧很可能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并不一定成人之后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应该慢慢让他适应黑暗,而不是逃避。还有的时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来一直是家长送他上学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说以后不要家长送了,愿意自

15、己一个人去。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还让父母送,会让同学们笑话;也可能是因为他体谅父母,怕他们太辛苦,总之这个想法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改变。可是父母能够理解吗?他们也许立即表示反对:“不行!你一个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经有胆量去尝试他能做的事了,为什么父母不对他的勇气给予鼓励?实际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如过马路要看看红绿灯,注意车辆,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诉他,孩子的表现不会让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他们善于思考,脑子里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许有一天他产生了打破常规的想法,比如他用报纸做了一顶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给小朋友“欣赏”,可是又怕给人家笑话。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也

16、来打击他的积极性,说出“这个帽子这么难看!”、“别人肯定会取笑你的!”这样的话来。不如给他打打气:“勇敢一点嘛,小朋友也许会抢着戴呢。”要知道,这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他有这样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为什么不支持呢?勇敢不等于冒险生活中,孩子因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触某件东西,很可能产生畏惧感,在应该给予“勇敢一点”这样的鼓励时,家长不能吝啬这几个字。可是,家长也必须明白,鼓励孩子勇敢并不等于是让他去冒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闹了矛盾,厮打了起来,你不去劝架,反而鼓励他说:“别怕,勇敢一点,你打得过他的。”这就是在怂恿他使用暴力了,是万万不可的。勇敢必须是正当的行为。做父母的怎么能给孩子做坏事的勇气

17、呢?这迟早要害了他。对于一些冒险的尝试,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且大人要从旁指导。不赞成无意义的冒险,比如孩子说他要爬到一棵大树的树顶上,这样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这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除了行为上的勇敢,还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对待自己的过错。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早知如此,我就逃学了。这样的话伤孩子自尊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你简直一无是处!你很讨厌!爱你的孩子,首先给他尊严“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你可是我养大的,有本事别

18、让你老子养着你呀!”父母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是对自己的孩子,觉得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语中的禁语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尊严!如果连自尊也随便被践踏,他还算一个独立的人么?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说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静下心来想一

19、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骂中成长,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曾经有过被践踏自尊的痛苦,那么不要再把这种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无权伤害话说回来,孩子犯再大的错,也不必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好像要一句话置孩子于死地一样。况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你不想想是谁给你饭吃!”“给我记着,你是老子养大的!”听听

20、这话吧,简直就是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有些孩子太小,也许就乖乖顺从了父母,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这种行为很可耻!想想,谁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

21、好!”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一不顺心,就让孩子“滚”。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东西呀?如此简单一个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责骂不是太过分了吗?还有的孩子比较黏人一点,有时喜欢赖着父母。这个时候家长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他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而非讨厌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释,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父母那里获得

22、关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予孩子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可是父母们却经常说许多贬损和否定的话,而从来意识不到它的伤害和严重后果,这是多么让人担忧啊!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那就谨慎自己的言辞吧。贬损的话,一句也别说。时刻记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无权伤害。知识比分数重要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排第几名?怎么又只考了这么点儿分?除了分数就不能问点别的?做学生的,都知道流传甚久的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分数。成绩好的孩子,倒觉得没什么;成绩差一点的,简直就无处藏身。是啊,孩子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从来只问分数

23、?“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这次考试在班上第几名啊?”有的父母也许并不是在意分数,而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谁知倒弄巧成拙了。在孩子听来,它只是让人感到厌烦的一句话罢了。张口考试,闭口分数,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就不能例外一下,换点别的东西问?你大可以换个角度,问问他这次考试的题目难不难,有些什么题目。要是考语文,可以和孩子讨论讨论作文;要是考英语,可以让他讲讲试卷上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打听一下他最近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班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学习有没有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甚至可以跟他讨论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既帮助他思考,又能从侧面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如果你实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绩,可以

24、直接对孩子说:“让妈妈看看你的试卷,可以吗?”你的温和平静的语气,会消除孩子的顾虑。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绩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气地责骂他。你陪着他,帮他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这才是一位好家长应该做的。仅仅问分数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这样的语气和态度只会让孩子觉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数以外,对分数背后的学习过程和艰苦努力漠不关心。根据教育专家的理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两个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一个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个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这两点,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它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

25、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所有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惟一标准。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有很多孩子平时学习特别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错,但是一考试就考砸了。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小测验没问题,但是到了升学考试这样的关键时刻,就发挥失常。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考试怯场,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另外,随着大家对分数的越来越重视,许多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并且“发明”了无数种手段在考试时作弊。这样的招数有时连老师都瞒过去了,更别说家长。对于这样有水分的分数和名次,父母们又作何感想呢?你还打

26、算两只眼睛只盯着分数吗?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品德修养,他的性情习惯,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仅仅凭一个分数就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那只能说你是个目光短浅的家长。当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数抛在一边。父母要学会通过分数判断孩子学习的情况。如果他考得特别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见分数太低就加以责骂。如果他考得好,也应拿出试卷,就某些问题和他讨论,以巩固他所学的东西。 让孩子把话说完住口!不用解释了!不要再说了!为什么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这里先来看一段资料:“父母

27、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

28、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第二,总认为自

29、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

30、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

31、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哭,让狼把你叼走!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走不走?不走我走了!孩子更需要安全感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

32、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

33、灵。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千

34、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

35、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别哭,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给我听听。先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哭泣时,最好的安慰就是听他倾诉。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赶紧安慰:“别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听,哭得更厉害,家长立即就不耐烦地呵斥:“哭什么!不许哭!”很少有家长肯耐心地听孩子倾诉。一个朋友讲起自己的小时候时,总是会提到一件事。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间里去玩。本来玩得好好的,但是因为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两个人打起来。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画书也给抢走了,忍不住大哭

36、起来。母亲进来把他带到客厅,拉到自己身边,温和地问他:“怎么回事呀?说给妈妈听听。”于是他边哭边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母亲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替他擦干眼泪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漫画书让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对,妈妈再找他谈。”“你不知道,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要大骂我们一顿呢。因为我看到父亲在一边已经要发火了。之后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件事,觉得母亲很宽容、很理解我们,允许我们诉说委屈。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说起当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孩子哭闹,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家长,只说一句“不许哭”、“哭也没用”来强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他既已心里不

37、满,你却还要不问缘由地斥责,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他慢慢诉说。并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双耳朵去听就够了。心理学上,有一种“净化”原理,很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来。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不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尽释,也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要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分析和判断,而仅仅是做一个听众,帮助孩子敞开心灵,发出怨气。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直至从令他难过的事情中走出来。他在讲述事情经过

38、的过程中,也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太小的孩子也许对自身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但是能让他说出心里话,就是替他解了心结,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一直记在心里。孩子哭是很经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请在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孩子哭泣只是撒娇时另当别论与一见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还有一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百般哄劝、安慰,甚至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补偿。当然了,疼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况、不讲原则地宠爱。孩子一哭就去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39、有时,孩子哭,也并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种伤害,而不过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娇,装可怜,以此获取父母的爱抚、疼爱罢了。也许孩子起先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偶尔发现只要一哭,父母必定会来哄,于是在以后他就学会了使用这种“伎俩”。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那一个,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马上去哄,而是很平静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诉你。哪怕孩子什么也不说,他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郑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骗”不到同情,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哭一会就不会再哭了。说起来,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哭,家长都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别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好了,别

40、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必须拒绝孩子时绝不“心慈手软”童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水果?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水果的。咱们再睡一会,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

41、苦了自己。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难道你也替他摘下来?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

42、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番情景: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开心地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用小手打了爷爷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觉得这样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声不断响起。爷爷的脸都被打红了。可是他竟半点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没有。车厢里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孙子,也用不着如此牺牲自己的脸,让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

43、,让孩子随便打,让他怎么高兴就怎么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不要做“好好家长”“好好家长”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还是犯同样的毛病。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磨。“妈妈,只有这一次,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证!”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好好家长”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教育的。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

44、。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旁人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

45、段。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你尽情地玩吧父母之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玩,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玩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就只是纯粹地在浪费时间。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强得多,而且他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时候,他的小脑瓜可是一刻也没停止过思考呀。脑子越用越灵活,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之一呢?在孩子学习了一天之后,让他自由地去玩,这不仅是给他放松的机会,也是让去接触书本之外的知识。其实,父母也能够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才会特别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种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也有的父母不许孩子玩,是觉得他们

46、(本文来自一五9369网详见x一五9369x)通常会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回家。每天为他洗一堆的脏衣服就够累的了。但是,母亲能因此就不给孩子玩的机会吗?到底是孩子玩得开心尽兴重要,还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亲仅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么这样的妈妈也太懒了,太吝于付出亲情了。要是一个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里却整天乖乖待在家里,死气沉沉,这个时候倒真值得担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如果你曾经有个美好的童年,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样的乐趣呢?塑造一个神采奕奕的孩子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气蓬勃。那么就放心地把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父母的支持是最好的精神动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去玩,心情

47、会完全放松。不要对孩子的玩进行限制或者监视。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机会略微点拨他,让孩子在玩乐中发现不同的趣味,启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动性并非生来就有,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的时间用功学习,在玩的时间尽情玩,对孩子来说,这是有效的劳逸结合。玩耍的时候,孩子身心放松,多半是身体运动,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整天埋头于学习的孩子,到最后,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不了解外部的世界,没有玩伴,缺少快乐。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孩子本来就该是活力充沛的。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孩提时代的乐趣,他的天性才会得以舒展,才可以健康地成长不要紧,试试看

48、别害怕,孩子,试试看,说不定你能做得很出色呢。试一试嘛,失败了不要紧。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现代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而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也就是说,家长们习惯了用命令的口气,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非但不鼓励,而且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只能说,这样的父母非常愚蠢,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给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你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他明白了,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

49、能够慢慢消除。鼓励孩子去尝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试试看”。比如,他要求做切菜、煮饭这样的家务活;他主动要求上街买东西;他要学骑自行车。二是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做某事。例如,对胆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一个人睡一晚上;一个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帮你打电话;带着孩子在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让孩子来付款结账。时时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

50、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不论他做得好不好,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以肯定的。那么,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啬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不知你的孩子幸运与否。你的鼓让孩子离成功更近自信的孩子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自信,才敢于去做。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什么呢?当然缺不了家长的鼓励。有最亲爱最信赖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打气、加油,孩子怎能不满怀自信?“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

51、“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个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一个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一个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父母从来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甚至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那么孩子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能力得不到丝毫的锻

52、炼和提高。将来步入社会,也会像只无头苍蝇,面对很多事情束手无策,还谈什么成功,谈什么作为?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就你那破锣嗓子,还想当歌星?做梦吧!别逞能了,你哪会做这个。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看你将来怎么办!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行?“奇奇,你将来想去做什么呀?”爸爸问。“我要当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奇奇很认真地回答。一旁的妈妈冷笑一声插话了:“切!你那五门有三门不及格的成绩还想当校长?”奇奇想起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禁低下了头。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理想。你能想象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妈妈的话会

53、怎样打击奇奇的自信心吗?孩子要当大学的校长,跟他现在的成绩有必然的联系吗?理想和现实,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连个理想也没有,又何来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呢?本来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妈妈的一顿抢白,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学的。作为父母,哪怕你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赋,也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一定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他一份希望。你就那么吝啬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吗?通常地,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嘲讽孩子的幼稚。经常对孩子说:“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和什么?”二

54、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点。如对孩子说:“你个子小,就别做篮球明星的梦了。”三是打击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如开头举到的例子。想想,父母对孩子连这种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经常被父母如此“打击”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健康成长?无论什么年龄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来,都会感到难过、沮丧,严重的,还可能从此消极下去。如果父母换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信任,是一种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顶点。获得信任的人,会觉得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同时,信任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对孩

55、子说“你当然可以的,妈妈相信你”,那么这就是对他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虽然他可能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视”。而这,往往可以激励孩子为他的目标付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后总会有成就”这种希望,他就会产生主动做事情的积极性。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于让孩子觉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总是不忘提醒孩子带这带那,结果他反倒丢三落四。孩子本来有能力自理,你的唠叨却使他失去了自信。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话,好与坏,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所以,即使开玩笑,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 语带嘲讽会寒了孩子的心老是心不在焉,说不定哪天脑袋也会忘了带回家

56、!真是猪脑袋,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记不清楚。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哟,得了满分,可真是让人吃惊啊。嘲讽是恶毒的武器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平时口才不怎么样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来,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赋。“今天主动来帮忙啊,是吹的什么风啊!”“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复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聋了吗?”“你可真聪明呀,十道算术题就有九道算错了!”听听这些话吧。本来只需说声“谢谢你的帮忙”、“我只说一次,你要听好”和“算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可以了,可是做母亲的偏偏要语带讥讽,把话说得酸溜溜的。这么做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用这样尖酸刻薄甚至冷酷

57、无情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它不是一种“恶毒的武器”是什么?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对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家长或许不知道这种由语言带来的伤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后果要更为严重。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的伤痕,所以我们往往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用嘲讽这样“恶毒的武器”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哪怕这种语言“攻击”停止了,伤害仍会在孩子内心继续存在,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孩子一生。你打算伤害孩子到什么程度?父母说出酸溜溜的话,也许本意并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开口就忍不住把话说成讽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

58、,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任何话,孩子只有听的份儿;无论说什么,都是为孩子好。这种自以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和感情。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严。被人揶揄,小孩子也会心情沮丧。作为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有的父母特别喜欢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把简单的算术题算错了,做母亲的就马上说:“你是个一年级的学生吧,这样的题都不会做。”这么说话的母亲应该想想,如果别人批评她做事像个小孩子一样幼稚,她是什么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样性质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况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这样的羞辱伤人的心,为什么还要将它加之于孩子?

59、一个小孩子,与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来就有个子小、力量弱、知识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势。他内心里有着想成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样威风的愿望。倘若大人经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为的那类人,那么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如大人”的意识会变得强烈,很可能使他真的无法摆脱幼稚。明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你说他像一年级的学生,那就是说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孩子天性敏感,这样的话更是无形的刀,会深深刺伤他的心。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处在幼稚阶段徘徊不前。孩子犯了他这个年龄不应犯的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鼓励。比如说做错了简单的算术题,你可以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自

60、己找找是什么原因,下次不要再错。”你要对他的错报以平淡的态度,其实,这也的确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要是一开始就否定孩子,那么他哪里还会有继续努力的热情?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为人或者处事的方法,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要是你想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展现,想让孩子的才能得以尽情发挥,那么,如果孩子有错,就请你用坦率的态度帮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取得进步,就请你用坦率的赞美言辞鼓励他继续努力。把嘲讽一类的字眼统统扔掉吧! 多交几个朋友不要老是待在家里,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几个朋友,别总是一个人玩儿。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给孩子买了玩具手枪,而只许他待在家里,相信孩子宁愿不要玩具手枪。

61、没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没有机会展示他手枪的“威力”,没法获得乐趣,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独,就是没人跟他玩。你给孩子买一堆的玩具,不如让他去交一个好朋友。玩具玩久了,会生厌。而跟一个好朋友在一起,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个人都不可能离群索居。也许有时向往安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有个人陪伴着。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来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连朋友也没有了,他该是多么地孤独和无助。你会发现,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们虽然难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姐妹,因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当一个孩子经常独处时,他会显得很无聊,很孤单。长期下去,就会变得沉

62、默寡言,变得内向。也很可能患自闭症。做父母的,应该通情达理,别把孩子老是关在家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带着他到处串门,让他认识别的孩子,与同龄人相互沟通。也可以与邻里各位家长取得共识,让孩子们多多来往,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玩耍空间。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给他时间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会,别老闷在家里。”不要小看这么一句话,它也许会带给孩子莫大的惊喜和收获。一个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开朗,而且比孤独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因为当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娇,也不可以任性,谁也不能迁就谁,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发现,一个在家里爱撒娇、惯会耍赖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

63、的时候却极其谦让和勇敢。帮助孩子交朋友“怎么可以让孩子随便交朋友呢?交到坏朋友怎么办?”家长们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也是他们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害,因此而不让孩子交朋友,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把孩子关在家里,他就永远不受伤害了吗?做家长的,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在你管不到的时候,他一样要和别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远不让孩子出门,除非你每一分钟都跟在他身边,这可能吗?有些母亲虽然允许孩子交朋友,但是规矩很多,而且过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横竖打听,稍不称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来往。孩子选择朋友,当然是依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母亲怎么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呢?还有的家长限制不了孩子,就给他们脸色看。当孩子带着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就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朝孩子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这么做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