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

上传人:英*** 文档编号:94689037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PPTX 页数:113 大小:2.7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资源描述:

《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大交通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1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2.1 现代城市规划的含义现代城市规划的含义 一、城市规划含义的几种不同表述方法 二、国外对城市规划的定义 三、城市规划内涵的演变 四、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返回第1页/共113页2城市规划含义的城市规划含义的几种不同表述方法几种不同表述方法 城市规划是确定城市目标与设计达到城市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的新含义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

2、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包括制定规划、建立法规和规划管理)返回第2页/共113页3国外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国外对城市规划的定义 英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他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不列颠百科全书 美国: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资源委员会 前苏联:城市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 日本: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

3、,旨在合理、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 一些文献返回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对城市规划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第3页/共113页4城市规划内涵的演变城市规划内涵的演变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的继续和深化,是国民经济计划在空间上的落实。 市场经济初期: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国发19923号) 新世纪: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温家宝,2001.7 ) 现阶段: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

4、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返回第4页/共113页52.2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于1516年著作有乌托邦(Utopia),提出理想之邦,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第5页/共113页6 2、罗伯特欧文(英)“新协和村” 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提出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

5、义。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人数3002000, 人均耕地0.4公顷。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 附近有工厂。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共有。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第6页/共113页7 3、傅立叶的公社法郎吉 傅立叶(法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他的理想社会是以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农业和工业联合在一起的生产、消费协作组织,劳动者以劳力、资本家以股份参加),由15002000人的公社,有组织的大生产,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建设可以容

6、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第7页/共113页8 发展过程(示意图) 托乌斯莫尔( (Thomas More)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控制城市规模,以免城乡脱离) ) 罗伯特欧文( (Robert Owen) )新协和村( (自给自足的社会) ) 傅立叶( (charles Fourier) )法郎吉( (生产者联合会公社,有组织的大生产、公共生活组织) )第8页/共113页9 评价:(1)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2)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成为“田园城市”、“卫星城市”

7、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返回第9页/共113页10欧文的“新协和村”示意图公共住宅食堂厨房图书馆小学校评议室礼拜堂讲堂幼儿园公共住宅公共住宅儿童住宅保育员住宅儿童住宅医院病房亲友来访宿舍工 厂农 场返回第10页/共113页112.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早期探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早期探索索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柯布西埃(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空间分散规划理论 索里亚玛塔(Auturo Soriay Mata)的线形城市(Linear city)理论返回第11页/共113页12

8、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背景:“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 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 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 解决城市问题方案的主要内容 提出田园城市的意义返回第12页/共113页13 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返回第13页/共113页14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

9、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返回第14页/共113页15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永久性地保留绿地 城市土地归城市机构的思想 城市经济改革方案:城市经费全部来自租金 城市的“磁性”理论三磁力图解 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 田园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在附近建一个相同的城市返回第15页/共113页16返回三磁力图解第16页/共113页17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 城市人口三万 城区用地404.7hm2,城

10、市外围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公共建筑物公园商业用房住宅林荫道(中间有学校、教堂等)花园住宅 图例1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简图返回一、田园城市二、田园城市群第17页/共113页181-图书馆2-医院3-博物馆4-市政厅5-音乐厅6-剧院7-水晶宫8-学校运动场田园城市平面局部图:返回第18页/共113页19田园城市群: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图例2霍华德构思的城市组群返回第19页/共1

11、13页20返回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简图第20页/共113页21返回霍华德构思的城市组群第21页/共113页22解决城市问题方案的主要内解决城市问题方案的主要内容容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返回第22页/共113页23 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 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都提出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与一般意义上的花

12、园城市有区别提出田园城市的意义:提出田园城市的意义:返回第23页/共113页24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大背景:现代建筑运动大背景:现代建筑运动 城市设想城市设想空间集中规划理论空间集中规划理论 19221922年出版的年出版的明天的城市(明天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The City of Tomorrow)提出城市规提出城市规划总图划总图 19251925年发表了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19311931年发表年发表“光辉城市(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The Radiant City)”规划方案规划方案 主持撰写主持撰写

13、雅典宪章雅典宪章 主持昌迪加尔(主持昌迪加尔(ChandigarhChandigarh)新城的规划)新城的规划 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的比较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的比较返回第24页/共113页25 柯布西埃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 他认为大城市的问题: 1)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3)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返回第25页/共113页26明天的城市明天的城市中的城市规中的城市规划划 可容纳300万人口 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和空间。城

14、市中央是中心区,有必要的机关、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还有40万人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外圈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规划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和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用于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通过铁路来联系。 图例柯布西埃“明日之城市”返回第26页/共113页27返回柯布西埃“明日之城市”第27页/共113页28“光辉城市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规划方案 此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

15、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而得到解决 这种技术手段包括: 1) 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2) 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返回第28页/共113页29柯布西埃与霍华德柯布西埃与霍华德规划思想的比较规划思想的比较 相同之处: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问题 不同之处: 霍华德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存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 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返回第29页/共113页30赖特的空间分散规划理论赖特的空间分散规划理论 193

16、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A New Community Plan) 主张采用极低的居住密度来安排居住用地,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主要内容 赖特与柯布西埃两个极端规划理论的共性:(1)大量的绿化空间。(2)考虑电话和汽车等新技术对城市的影响。返回第30页/共113页31 每个独户家庭的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种植蔬菜和粮食,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 用汽车作交通工具; 居住区之间有高速公路连接; 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 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返回第31页/共113页32索里亚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玛塔的

17、线形城市理论l 产生的背景19世纪末是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玛塔认为,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第32页/共113页33 线形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分散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城市干道相串连在一起、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并且是可以贯穿整个地球的。l城市形态 -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 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交通运输问题为前提。最符合该原

18、则的城市结构就是城市中的人的交通耗费最少,铁路是当时最安全、高效和经济的交通工具,所以线形城市成为最理想的城市结构。l基本原则 -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第33页/共113页34 线形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马德里周围的线形城市的一段 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规划返回第34页/共113页35马德里线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中的各要素紧邻城市交通轴线聚集,且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条原则。第35页/共113页36返回第36页/共113页37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

19、,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哥本哈根的指状式规划方案返回第37页/共113页382.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卫星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两种理论的区别返回第38页/共113页39卫星城理论卫星城理论 基于田园城市的思想 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 卫星城的发展阶段返回第39页/共113页40卫星城的定义卫星城的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20、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返回第40页/共113页41卫星城的发展阶段卫星城的发展阶段返回 卧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北京总体规划 实践对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方面并无显著效果第41页/共113页42卧城卧城 19121920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居住建筑规划 在离巴黎16公里的范围建28座居住城市 城市中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工作及公共生活还是要回到母城解决 长距离的往返所形成的“钟摆式交通”反而增加了郊区和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返回第42页/共113页43半独立的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 1918年在对赫尔辛基的规划中,计划在其周围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主张在城镇中设置

21、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斯德哥尔摩附近也建造了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著名的有威林比。它距离母城16公里,以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人口为24000人,用地170公顷。 这种卫星城除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的工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使一部分人就地工作,但仍有一部分人必须往返母城。返回第43页/共113页44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完全独立的卫星城新城新城 阿伯克隆比于1944年主持完成了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的中心区人口,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规划的基本观点:要改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疏散人口和工业。第44页/共11

22、3页45 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的先后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和第三代新城。 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新城建设返回第45页/共113页46内圈:控制工业,人口密度:190人-250人/ha近郊圈:建设环境良好的居住区,人口密度:125人/ha以下绿带:宽5英里,由森林、公园、运动场、蔬菜种植等组成外圈:8座卫星城,并扩建20座已有的城镇返回第46页/共1

23、13页47 英国早期的第一代新城通常规划人口规模为10万人以下,主要安排由伦敦市中心疏散出来的工业,并按照就业平衡的原则,围绕设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城中心建设。代表哈罗新城 缺点:密度太低,人口规模偏小,无法提供足够的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设施,形成不了城市气氛,新城中心缺乏生气与活力。新城建设第47页/共113页48 进入60年代之后,由于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新城建设活跃,19611966年间共确定了7座新城。这一时期的新城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二代新城。与第一代新城相比,新城人口密度和规模有所提高,被称之为“新城市”。 代表城市朗科恩。 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人口规模增至2025万

24、人左右,同时包含已有城镇在内。以疏散大城市人口为目的的新城建设和既有的城镇改造扩建最终走在一起。 代表城市密尔顿凯恩斯新城。第48页/共113页49 197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开发建设出现了逆反现象,内城人口大量流失,工厂企业外迁或倒闭,大量废地空房出现在内城区、造成了所谓的内城荒废现象,成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英国1970年代新镇与旧城的强烈反差以及新镇中出现的新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英国城市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1978年工党政府通过了内城法,把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建设远郊卫星城转向城市内部更新,自1946年开始的英国著名的开发远郊卫星城的“新城运动”暂告结束。第49页/共113页50 从社

25、会意义来看,新城建设运动对英国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城不仅在不同程度上 减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伦敦和其他大城市的 巨大压力,而且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 境,新城的规划布局、建筑与风景园林设计远远高 于英国其他地方的水平与质量。英国“新城运动”的 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同一时期各国相继以 这一规划思路来解决大城市的问题。返回第50页/共113页51北京总体规划 91版 北京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含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 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6、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确定14个卫星城。第51页/共113页52(1)市区是城市的主体,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项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方,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左右。2000年,规划常住城市人口为600万,2010年为650万。 旧城区的常住城市人口要逐步向外疏散,将从1990年的175万降至2000年的160万,2010年的150万以下。到21世纪中叶,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散,市区人口将逐步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将大量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第52页/共113页53(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

27、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确定14个卫星城,即: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 2000年卫星城规划常住人口从1990年的108万增至16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从80万增至12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从1990年的155平方公里增至2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规划常住人口增加到200万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约160万左右,城市建设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21世纪中叶,卫星城的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00万人以上。第53页/共113页5404版“两轴-两带-多中心”第54页/共

28、113页55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第55页/共113页56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区域联系的主导方向,综合分析各新城的区位条件、

29、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应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通州、顺义、亦庄新城规划人口规模为70万90万人,同时预留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发展空间;大兴、昌平、房山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约60万人;其它新城规划人口规模在15万35万人之间。返回第56页/共113页57实践返回卧城(居住建筑)半独立卫星城镇(居住、企业、服务设施)独立新城(具有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及社会福利设施,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第57页/共113页58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伊利尔沙里

30、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一定需要另建新城,可通过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重构、进行有机的疏散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1934年沙里宁(E. Saarinen)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第58页/共113页59 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人们应该从大自然中寻找与城市建设相类似的生物生长、变化的规律来研究城市。 (1)表现的原则 表现的原则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表现都真实地说明着掩盖在形式之下的某种含义。(2)相互协调的原则 当无数个“细胞”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它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并表现出趋向一致的倾向,即相互协调的原则,这是大自然保持和

31、谐状态的基础。 人们是否尊重相互协调的原则是和谐或混乱的杠杆。 第59页/共113页60(3)有机秩序的原则 大自然中,有机生命以一种内在的次序在演化,当表现和相互协凋的能力足以维持共秩序时,就会有生命的发展,一旦表现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无法阻止其秩序趋于破坏时,生命的衰退将会出现,这就是有机秩序的原则,这一原则有效地调节着自然界的演化。 第60页/共113页61有机疏散有机疏散 19世纪,城市呈现出衰退的趋势,伊利尔沙里宁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城市的演化走向了无序和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功近利。 城市的演化走向了无序,表现为相互协调的原则走向了它们的反面模仿和互不协调。 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急功近

32、利”,城镇随之而胡乱扩建、城市结构从原先的统一体变为不同成分、不同利益、参差不齐的堆积物,其物质面貌必然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七拼八凑。 第61页/共113页62 沙里宁认为,解决城市的危机可以从树木的生长机理找到办法。 生长的灵活性可以防止出现相互干扰的拥挤状态,充分的空间又能使各个细部和整体在生长中都得到保护。 沙里宁把“灵活”和“保护”的概念引入了城市建设,这意味着:第一,使城市的每一区域能够正常发展而不致妨碍其他区域;第二,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城区已建立的使用价值,以“灵活”的规划保证城市继续健康地“生长”,以“保护性”的措施稳定其使用价值。第62页/共113页63 对畸形发展的城市,必须在

33、组织工作中运用灵活、保护的措施使任何未来的发展能符合这些原则。 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把衰败地区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第二,把上述置换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第三,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这样做的实际结果是,原先得不到保护的大块紧密的城区逐步变为若干松散的、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第63页/共113页64实现目标的方法:“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第64页/共113页65第65页/共113页66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34、”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返回第66页/共113页67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也是城市经济最根本特征之一。 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大城市现象,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城市现象,即大都市、巨大城市和大城市带,甚至国际城市、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等。 第67页/共113页68 大都市(也称为大城市地区):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

35、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大都市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指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城市地区。我国通常称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中将4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城市,将人口达到800万及以上的城市称为巨大城市。 第68页/共113页69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联合国人居中心)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它的人口规模也就远远超出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大城市带:指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规模必须

36、达到2500万人。 (由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J. Gottmann于1957年提出)第69页/共113页70 根据戈德曼的标准,他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城市带: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第70页/共113页71第71页/共113页72 1966,霍尔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看到并预见到一些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担任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对这些城市进行研究后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

37、。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第72页/共113页73(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它们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中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聚集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第73页/共113页74 198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的论文,强调了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其与世界经济一体

38、化相关系的方式与程度的观点,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7)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返回第74页/共113页75两种发展理论的区别两种发展理论的区别 分散发展:有理论模型和比较完整的理论表述 集中发展:对现象的解释,缺少完整的理论表述。 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发展都是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返回第75页/共113页762.5 现代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现代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9、 区位理论 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理论 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返回第76页/共113页77区位理论区位理论 区位是指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说,是研究人类经济认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自学) )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自学) )返回第77页/共113页78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 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 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

40、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圈返回第78页/共113页79“孤立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理论的前提条件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返回第79页/共113页80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析

41、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的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第80页/共113页81 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V-EKP+T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 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 润。返回第81页/共113页82杜能圈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42、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图示返回第82页/共113页83杜能圈杜能圈返回第83页/共113页84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理论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返回第84页/共113页85同心圆理论同心圆理论 由伯吉斯于由伯吉斯于19251925提出的。他以芝加哥为例,提出的。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

43、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根据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根据他的理论,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他的理论,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城市可以划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城市可以划分成分成5 5个同心圆个同心圆的区域。的区域。返回第85页/共113页86 第一环带是中心商业区,包括大商店、办公楼、剧院、旅馆,是城市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 第二环带为过渡地带,是围绕市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绝大部分是由老式住宅和出租房屋组成,轻工业、批发商业、货仓

44、占据该环带内一半空间。 第三环带是工人住宅区,这里租金低,便于乘车往返于市中心,接近工作地,工厂的工人大多在此居住。 第四环带是高收入阶层住宅区,散布有高级公寓和花园别墅,居住密度低,生活环境好。 第五环带为通勤人士住宅区,约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图例返回第86页/共113页87返回第87页/共113页88扇形理论扇形理论 霍伊特(Homer Hoyt)1939年创立的 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图例返回第88页/共113页89多核心理论多核心理论 麦肯齐()于1933年提出 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

45、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 城市核心的数目多少及其功能,因城市规模大小而不同。中心商业区是最主要的核心,另外还有工业中心、批发中心、外围地区的零售中心、大学聚集中心以及近郊的社区中心等等返回第89页/共113页90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邻里单位居住小区返回第90页/共113页91邻里单位 道路密集,路格很小,难以设置足够 的公共设施;儿童上学必须穿过城市道路 机动车发展,速度增,车祸较多 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C.A.佩里(1929年):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出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第91页/共113页92 邻里的六原

46、则: 规模: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的住房(1000户、5000居民) 。其占地面积由人口密度决定。 边界: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 开放空间:小公园或娱乐空间。 机构用地:小学及其他机构用地集中于某一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地方商业:安排在邻里的周边,如道路交叉处或相邻的邻里共同形成商业区。 内部道路系统:满足内部交通需要而又阻止过境交通。第92页/共113页93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内部道路系统R=1/4英里第93页/共113页94邻里单位理论内容邻里单位理论内容 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邻里公共空间; 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交通

47、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返回第94页/共113页95居住小区 来自前苏联,其基本的原理和设计源于邻里单位思想。但规模大于邻里单位;组织更强调向心性:主要的公共设施倾向于布置在小区的中心。 基本特征和内容第95页/共113页96城市居住用地结构:若干个组团构成小区,若干个小区构成居住区,若干个居住区组成城市居住区域。各级公共中心城市居住用地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返回第96页/共113页97基本特征和内容 居住小区由城市干道、绿地、水面、沟渠、陡坡、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划分,用地的界线明确,地段完整,不被全市性或地区性的干道所分割。 居住小区的规模根据城市道

48、路交通条件、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人口密度、生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确定;一般以居住小区内设置一所小学即可满足本小区儿童入学和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为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限度。 第97页/共113页98 居住小区内设置一套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设施,包括小学、托幼机构、粮店、副食店、日用品商店和修理店等。规模较大的小区可设中学。除学校和托幼机构外,居住小区内公共建筑可以集中设置公共活动中心,也可分散或成组地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 第98页/共113页99 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应形成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汽车交通引入小区。 居住小区要有一定面

49、积的公共绿地,其布置应同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儿童游戏场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等相结合。 返回第99页/共113页1002.6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献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献 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华沙宣言 北京宪章 21世纪的城市规划大纲 其他相关文献返回第100页/共113页101雅典宪章雅典宪章 20世纪20年代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 CIAM在雅典召开会议,商讨城市规划问题。 雅典宪章的内容 雅典宪章的意义 雅典宪章的局限性返回第101页/共113页102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的内容的内容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

50、整体考虑 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指出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返回第102页/共113页103 对居住问题,认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 对工作问题,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问题。 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对城市道路宽度不够,认为局部放宽、改造不能解决,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

51、要按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返回第103页/共113页104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的意义的意义 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局部地解决城市中的一些矛盾起过一定的作用。 其中的一些理论,基本想法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一些基本论点,也成为资本主义近代规划学科的重要内容,至今还发生深远的影响。返回第104页/共113页105雅典宪章雅典宪章的局限性的局限性 机械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了单一化、简单化,与人类的需求背道而驰。 城市规划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蓝图,并在这种终极状态下平衡各类用地,这显然

52、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不协调。返回第105页/共113页106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一些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讨论城市问题,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提出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返回第106页/共113页107华沙宣言华沙宣言 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了华沙宣言。 确立了建筑-人-环境

53、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 提出规划工作必须结合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化过程,反映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之间实质上的动态统一性,并确立邻里、市区和城市其他构成要素间的功能联系。 强调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工作成功的重要性。 尤其关注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强调对城市综合环境的认识,并将环境意识视为考虑人和建筑的一项重要的因素。返回第107页/共113页108其他相关文献其他相关文献 1976年,联合国 温哥华人类居住宣言 1980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各国大城市市长会议发表关于人口与未来的罗马宣言 1982年,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协会居者有其屋。 1983年,

54、欧洲议会城市复兴运动 1984年,关于古城保护的威尼斯宣言 1985年,巴塞罗那人口宣言 1987年,关于城市绿化的大阪宣言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返回第108页/共113页1092.8 思考题思考题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中,比以前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进步表现在哪里? 田园城市比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城市规划思想进步在哪里? 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莫尔、欧文、康帕内拉、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模型的名称分别是? 田园城市与一般花园城市的区别?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构想的大背景是?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构想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同?将

55、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乌托邦,新协和村,太阳城,法郎吉现代建筑运动第109页/共113页110 昌迪加尔新城市的规划是谁主持的?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构想的中心思想?强调了什么?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线性城市的基本原则? 卫星城理论基于什么理论?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西方人眼里传统的“四大世界级城市”? 农业区位理论认为能否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 。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邻里单位思想是用于 规划的思想。说出3个以上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献。

56、 雅典宪章中提出的城市的四大功能是什么?其中哪一功能被作为城市的主要因素?返回柯布西埃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和空间。 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运输费用居住区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交通运输问题为前提。第110页/共113页1112.9 作业题作业题 2-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的主要内容。 2-3 试述卫星城的发展历程。 2-4 邻里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2-5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区别。返回第111页/共113页112END第112页/共113页113感谢您的观看。第113页/共1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