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4522829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1.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1页 共11页“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5-06-21 08:43:54“十一五”时期将是福建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矛盾凸现期。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经济的运行态势、增长前景,对于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科学有效地调度和调控经济运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协调、较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及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表现出五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迅速扩

2、大,经济波动幅度趋稳,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全省GDP在1993年跨上千亿大关,达到1128.29亿元后,经济总量扩张步伐跨越式加快,1998年跨上三千亿大关,达到3286.56亿元;2003年超过五千亿,达到5232.17亿元,2004年突破6000亿,达到6053.14亿元。按汇率法计算,全省人均GDP在1997年达到9137元,超过1000美元后,经过7年到2004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7218元,超过了2000美元,达到2082美元。1978年以来,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8%,其中,“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3.2%、9.7%、18.9%、12.1

3、%和10.1%,全省经济运行已经形成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目前正处于第六个周期的上升阶段。从前五个经济周期的长度和波动幅度看,经济周期呈现长度拉长、波幅趋稳的特征。因此,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总量以及经济的波动情况来看,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扩张速度加快,波动减小的发展新阶段。(二)经济由“消费依赖型”转型到“混合依赖型”,支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不断积聚,经济运行的自主性增强。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我国成为WTO的成员,使得支撑经济增长的制度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机制日趋完善。特别是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政府效能的提高,投、融资环境的不断改进和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健全,使市场的要素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

4、快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支撑经济运行的各种内生力量日益多元化,并不断集聚,推动经济的活力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年全省经济对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最终依赖程度达到31%、36%和33%,消费依赖度比1987年下降14个百分点,出口依赖度提高9个百分点,投资依赖度提高5个百分点,经济由“消费依赖型”成功转型到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的“混合依赖型”,并有向高级形态“出口依赖”转型的迹象。经济运行对三大最终需求的依赖系数年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19870.500.260.2419970.410.350.2420000.370.320.3120020.

5、360.310.33(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在微观经济中逐步得到体现,经济发展的后劲更足。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福建实际的战略目标,促进了福建的较快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福建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目标,并陆续出台了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举措,为微观经济注入活力。“数字福建”工程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铁路、公路和港口的建设增强了交通保障能力,扩大了福建发展的腹地,增进了生产要素的配置速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批电源和联网工程的相继建设投产保障了经济发展对

6、能源供求的需要,一批重大工业骨干项目的建设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在全省经济增长中,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显。测算1985-2003年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8%。(四)随着我国结束WTO过渡期,福建省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源配置将更加灵活。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在2005年的结束,福建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加迅速,资源配置方式将更加灵活,资源的互补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改革开放取得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和发挥,福建省的发展空间

7、将更加广阔。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各生产要素成本的均衡化,福建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资源的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国际经济波动对福建省经济的冲击影响力将会更大。(五)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经济发展的质量意识更强、潜在动力更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更加牢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将成为指导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和主流意识。经济发展将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财富增加、经济结构和功能优化并举上来,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更加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意识更强、潜在动力更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将更加牢靠。二、“十一五”宏观经

8、济增长的模型及预测经济发展具有惯性,这种惯性构成了从技术角度预测经济发展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趋势,仍将会在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得到延续。(一)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历来都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争论最多、困难最大的问题。新古典主义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看作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及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9、因素;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中,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反馈系统中;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周期研究理论按照动态非均衡经济学的观点,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力量大小和方向不同,导致现实经济增长往往是非均衡的,经济总量

10、增长的路径在时间序列上不是匀速直线上升,而表现为速度快慢或增长率高低差异较大。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的周期理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四大类:1、供给因素:包括资源和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劳动力的增加、有形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于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所形成的R&D资本的增加等都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要件。2、结构因素:由部门间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所引导的以及由需求结构变动所引发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需求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等都直接影响经济结构。3、制度因素:适当的激励机制、完

11、善的市场竞争体系及合理的制度安排所激发的经济效率。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大大提高。4、周期因素:各种经济资源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配置效率不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波动。(二)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建立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的计量模型,同时引进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制度变量以及周期变量。模型的基本形式为:使用Eviews软件,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各因素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LOG(GDP)=-4.35057048+0.5670337272*LOG(K)+0.1668826626*LOG(L)+0.0343658

12、1601*LOG(RD)+(1-0.5670337272-0.03436581601-0.1668826626)*LOG(HC)+0.1305392514*LOG(CPI)+0.01493354099*JG+7.677537264e-09*TIE+0.6476563854*FP+0.4509561013*CQ+0.01417040564*ZF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达到Adjusted R-squared=0.999,接近1,拟合度良好,序列相关性的D.W=2.178429,接近于2,不存在序列相关,可以作为预测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模型中变量较多且各变量的时间序列较短,在进行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

13、因果检验、模型参数拟合时有些变量、参数的显著性较差,但为了预测和分析这些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仍然保留在方程中。模型中有关变量的计算方法借鉴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总产出(y)用生产总值来反映;劳动要素(L)的投入,用年末全社会从业人数来反映;物力资本存量(K),用永续盘存法,为折旧率;知识资本(RD),用调整;产业结构(JG)用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表示;对外开放程度(TIE)用出口总额;分配制度市场化程度(FP)用国有、集体、其他三种类型的职工工资总额占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分别赋予0,0.5和1三种权数来测算,产权制度CQ=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1/3+非国有投资额/全

1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非国有职工/全部职工人数1/3,政府行为市场化指数用ZF=(GDP-财政收入)/GDP100%测算,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测算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由于数据可得性方面的原因,拟合模型的数据选取1985年到2003年的数据,有关价值量指标均折合到1985年价。(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的预测对于各变量,利用BOLL1分析原理进行预测。取移动平均线的周期长度为7年,在均线周围正负一个标准差(概率为68.27%)形成的区间是正常运行区间,偏离均线两个标准差(概率为4.65%)作为警戒区间,将通过BOLL原理计算的各变量的参数值代入经济计量模型,计算2010年全省GDP以1

15、985年为100的指数,再折算成“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年均速度。根据模型预测,“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经济运行的长期均衡增长率为11.4%,正常区间为9.3%13.5%,警戒增长速度为超过15.5%和低于7.2%。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3.5%时经济运行偏热,超过15.5%则经济运行过热,低于9.3%时经济运行偏冷,低于7.2%时则过冷。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预测情况1985-20031989-19961996-20032003-2010(预计)平均经济增长速度12.916.510.8910.59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力3.072.972.142.76物力资本31.2734.3229.17

16、25.20人力资本8.156.2513.9411.07RD资本6.112.299.921.19结构因素11.699.9512.1819.10对外开放0.290.260.1614.03分配因素4.745.874.0510.94产权制度6.808.473.801.80政府行为1.193.78-3.822.48经济周期7.157.730.275.24其它19.54 18.10 28.20 6.19 三、支撑“十一五”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十一五”期间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快速形成的物力资本,同时,因结构、制度等因素导致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

17、献将越来越大,预测2003-2010年,全省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达到72.0%,比1985-2003年的贡献率高出6.4个百分点,粗放型的经济运行格局将有所改善。(一)从供给因素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形成的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仍将是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全省GDP位于全国第11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位于全国第7位,全省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九五”时期和“十五”前三年的投资率均保持在46%以上的水平,保障了经济发展对物力资本的需求;高校从1999年以来连续多年的扩招和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全省的人力资本不论是数量的扩张还是质量

18、的提高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保障了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资源需求;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也不断加大,2004年R&D占GDP比重达到0.75%,达到了有R&D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微观经济层面技术进步需要的物资初步得到保障;虽然“十五”期间全省的劳动力价格有所上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工荒”,但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来看,劳动力的供给仍比较充足;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将可大大缓解福建省经济与自身资源供给的矛盾。因此,从供给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各项供给因素比较充足。(二)从结构因素来看,以部门间边际

19、生产率的差异所引导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仍将是“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的主线。结构因素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预计2003-2010年间其贡献率将比1985-2003年提高7.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省第二产业仍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2001-2004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2%,均高于全省10.1%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6.3:43.7:40.0预计将调整为2005年的12.8:48.5:37.7。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特征,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20、值的比重2004年已经达到21.4%;在对外经济方面,全省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接受了大量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全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达到199.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9%;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7%和6.0%,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2000-2004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分别增长9.7%和10.3%,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消费结构升级,2000至2004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3.1和4.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中,对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对医疗保健

21、、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和居住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近年来,居民对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长,消费结构的升级,必将引导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全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将继续促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大。2004年全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十一五”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势头仍然强劲,城市化进程将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城市基础设施产生巨大需求,带动投资需求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促进城市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城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会逐渐向农村扩散,从而带动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三)从制度因素看,对外开放政策和

22、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环境将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拓宽了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民间投资的活跃,保证了福建省投资率维持在46%的水平,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WTO后过渡期的结束,福建省与全球经济融合程度必将得到加强,保证福建省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正式渠道也将不断拓宽,预测“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将不断得到发挥,2003-2010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比1985-2003年期间提高16.2个百分点。(四)从经济周期看,以汽车、电子和住宅消费所引

23、导的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在短期内不会结束,但这一轮经济中波周期将会出现在“十五”的末期或“十一五”的初期出现“拐点”,预测“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将呈先抑后扬的态势,周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比1985-2003年期间的影响下降2.9个百分点。四、制约“十一五”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其一,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资源瓶颈的制约依然存在,并且可能成为“十一五”期间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全省经济运行的质量偏低,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依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将加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十五”期间,全省出现了煤电油等能源供应紧张、生产资

24、料价格连续大幅上涨的状况,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预计这种状况在“十一五”期间仍将延续,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企业的利润空间构成挤压,一旦企业的利润空间侵蚀完毕,企业不论选择涨价或者倒闭,都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二,福建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将更加复杂。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对各国来讲都是一个重要关口,福建省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面临的压力更大,如何合理配置各项社会资源,协调和调节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正确地协调和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都将是“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重大

25、课题。其三,国际市场风险会对福建省经济造成冲击。2004年福建省经济发展外贸依赖度已达到65.0%,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40.2%,福建省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经济环境。“十五”期间,欧盟、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以环保、安全为借口的技术型贸易壁垒日趋成为限制福建省出口的主要障碍,估计这种状况会延续到“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福建省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市场上能源、粮食和矿产品价格的波动势将影响市场价格、企业成本和供求关系,从而会导致经济运行出现异常波动,同时,流入与流出福建省的资本或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或缩小,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压力。其四,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形

26、成的第六个中波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有可能结束,第七个中期经济周期的“拐点”有可能出现在“十一五”的中期,因此,出现“通胀”与“紧缩”的概率加大,需要各方面及早准备。五、保持宏观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完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福建省保持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与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最佳路径。(一)实施项目带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解决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十一五”期间,从供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看,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应该是保持各供给要素的协调发展,坚持通过优化结构调

27、整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目标,工作的抓手仍是项目带动。要以重点项目的实施传导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有市场需求、有经济社会效益、有品牌、有质量的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张,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优化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调整;以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结构,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颈约束;要以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现代海洋开发基地、以及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等的形成,合理布局生产力,保障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28、促进资源由低效能部门向高效能部门的转移,引导各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加强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研发能力,促进经济有效可持续的发展。(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福建省的现代化建设都将与工业化进程同步推进,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严重约束。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营造“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可

29、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从制度创新的层面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积极的国际交换解决资源不足与短缺的问题,在扩大资源进口的同时,注重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轻工业化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资源配置效力,规范政府的市场行为,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四)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和调控,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经济运行中可能

30、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进行调控,努力营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保障经济的健康运行。(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要积极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努力纾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社会心态的变异,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着力解决利益分化特别是贫富差距加剧,刑事犯罪侵权犯罪增多、食品卫生问题突出等公共秩序遭受威胁,企业破产、农民土地征用等导致失业增加等带来社会安全与稳定、社会保障与救助等社会问题;要积极推进基层建设,增进团结友爱,使人民群众顺心舒心;要推进法治建设,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提高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公平感、正义感。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