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名山形成历史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94102671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旅游名山形成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旅游名山形成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旅游名山形成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旅游名山形成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名山形成历史(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旅游名山形成历史摘要旅游名山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宝库,也是我国人文景观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其形成源自于我国古代大山崇拜的心理背景,更因为名山本身客观条件和特有的人文环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名人雅士等在名山的修行授徒,使其蜚声海内外,这些成为了旅游名山厚重的文化内涵。关键词历史文化渊源精神需求社会条件“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每当我们登上武当山、庐山等名山,总会被山上寺观的悠悠钟声所吸引,陶醉于身心俱静的氛围中;每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寻找高僧名士的足迹,往往会听见他们在名山古寺中的心灵对话。这些名山无疑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宝库,也能够说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古往

2、今来引起过很多学者的兴趣。这些名山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从地理学、历史等角度,就名山形成的渊源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1 人文心理背景在中国,天是被当作一个有形的实在的事物加以崇拜的。据古文献记载,夏代已经“行天之罚”,征伐各方部落,殷商时已称天为“帝”了。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从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都把天帝、天神看作是最高的神并对它顶礼膜拜,天空崇拜的另一种具体形式就是太阳崇拜。中国各民族在原始时代就有崇日观点和活动,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表现人合掌过顶跪拜日环的图画,广西花山岩画中有表现人们欢呼迎日仪礼的图画。在古史记载中也能够找到帝王们祭日的描述及祭坛的营造规模。如尚书尧中有“宾日”于东,“饯日

3、”于西的文字 记载,礼记月令言“立春之日,天资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以迎日于东郊”。因为太阳升起于东方,光明始于东方,所以古人的观点中有产生了另一个内容:东方崇拜,这个点与山岳崇拜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东方大山崇拜”。如据尚书记载,舜时就有五岳之名,泰山为“五岳”之尊,舜“五载一巡狩, 禹遵之。”文献通考谓“东岳,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始终之地,阴阳交泰之所,为众之所宗主也。”所以历代帝王祭五岳必先祭祀泰山。山岳崇拜的产生有以下原因:一是山峰具有高大雄伟和人们难以接近等神秘性; 二是山林中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猎物和其他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为远古乃至阶级社会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依靠,所

4、以导致人们赋予山以神灵观点。中国的山岳崇拜观点有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古代祭祀五岳实质上是日常生活中帝王祭天地活动在空间和形式上的延伸。如史记封禅书云:“周官日,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日常生活中帝王常修建宗教建筑如明堂、辟雍以祭天地,而在大规模出巡活动时则登山以祭天地。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的情形。由记载可知,中国帝王的祭山活动是以山岳为基础,通过各种宗教建筑与礼仪活动来表现帝王对天地的崇敬

5、和对权力的崇敬。这里山岳崇拜的观点就是这种观点的形式和基础,天空崇拜、土地崇拜、社稷崇拜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权力崇拜为其实质。而在中国的祭山活动中 , 天子往往在山上修建宗教建筑,这样就直接将原始宗教与名山联系起来,如泰山有祭天祭鬼的蒿里神祠,有发布政令和祭祖的明堂,有祭天祭神的玉帝观、元君祠,为后来我国佛教道教寺观选择圣地开了先河,提供了借鉴。2 精神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寺院选址在自然景观优美,清幽寂静的山林之中。山是美的化身,其表现可分为:“形象美、色彩美、音响美、线条美、动态美、静态美、嗅觉美”等等,这种环境无疑给宗教信徒提供了极佳的物质条件。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宗教和政治色彩的名山,其山

6、水之美也是中外皆知的。泰山之美首在雄伟,它主峰海拔1524m大有通天拔地之势,千里之外无能与之比肩者。登山远眺则觉天地豁然通达,令人生豪情壮志。孔子曾言:泰山岩石,鲁邦所瞻。泰山不但雄伟而且景色秀美。如扇子崖峻峭高耸,其状如扇,这里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常年甘泉清澈。泰山因其高,气候产生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则是中温带。山上云雾缭绕,不但衬托泰山比天之高,而且能给人以“天界仙境”的种种遐想。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佛学中心之一的庐山,更是天生丽质,步步皆景 , 它以江湖、瀑泉,云雾、峰石著称于世。李白的名作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则全面地描绘了庐山之美。“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

7、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落之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套汇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之雾,向称天下奇观,漫山遍野,飘渺虚无,山在云上漂,人在雾中游。试想,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境里生活,修行从道,怎能不身心愉悦,神清而气爽?一切烦恼皆顺风而去,一切前恶旧怨、功名利禄之累皆抛于境外,难怪高僧慧远“欲往罗浮山,及屈浔阳,见庐峰清静,是以息心,始往龙泉精舍。”我国古代寺庙书院往往选址于幽境, 幽境,即超脱逸世之境。四面环山,如世外桃源,给人以安全感,也使人产生聚精会神、修心养性之感应。幽境植被繁茂,小气候宜人,是宜居宜

8、游的佳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宗教信徒超脱远离“红尘”,潜心修炼,以达修炼的最高境界,如佛教的涅磐境界,即“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道教比佛教更追求自然环境。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主旨,认为高山为神仙所居,于是上山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白云缭绕、幽深僻静、脱修超尘的名山自然是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很多高山名岳如武当山、青城山等都曾为道教的圣地。3 弘法活动促动了名山的形成自佛教产生于印度后,僧人“行万里路”,参访名师、访求名山胜迹一直为僧俗所推崇和赞许。自汉明帝“白马驮经”佛教东传以来,持续有来自印度和西域的高僧孤身远游来中国译经传教,他们献身于佛法事

9、业,极大地促动了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其中在名山的弘法活动往往扩大了名山在民众中的影响。达摩大师驻足河南嵩山少林寺讲法释经,在少室山面壁悟道,从而使嵩山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又如僧伽提婆、达摩多罗、罗什等均曾在庐山阐经释典;来我国的高僧有安世高、安玄、支娄迦谶、竺佛朔、真谛、不空等,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些大师在名山的栖身,吸引海内外的宗教信徒前来学习朝拜,因而名山名声遐迩。隋唐以后,日本曾持续派僧侣来我国留学,这些留学僧回国后积极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如日本圆仁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等作品中直接宣传了我国的某些佛教名山,使其宗教影响延伸至域外,无疑扩大了这些名山的宗教影响

10、。“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佛教徒持之不懈的参方游道活动大兴的结果是在唐末我国境内就形成了四个朝拜中心: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陕西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至南宋设 有“五山十刹”为禅者游方朝拜之地,明代已形成参拜四大名山的传 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得道高僧在某一名山的弘法业绩对宗教名山的形成贡献尤大。东晋高僧慧远 24 岁即能讲经,且能释难经之疑。他在庐山建东林寺,悉心授徒讲经,以他对佛学的虔诚、学识和机智与乱世之中的文官武将交往,以至殷仲堪,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饮慕风德,遥致师敬”。他的德行厚学令各方人士仰慕,这为维护庐山佛教活动的良好环

11、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慧远曾广求西域、印度梵文典籍,“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兹士者,远之力也。”慧远还潜心于整理编撰佛经,并自撰法胜论等著作,以致西方高僧罗什见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慧远高居庐山 36 年,一心弘法,“风流天下闻”,以致四方僧俗不邀而至,其中既有慧观、僧济、法遇、昙微、昙邕等高足,也有慧安等同门师友,还有一些怀才傲物的文人名士等。在慧远和众多僧众的苦心经营下,庐山佛徒数量大增,声誉日隆,以致“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方乘道士,每至烧香拜佛,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慧远由此几乎成为庐山的象征,其创立的净土宗为我国佛教十大宗派之一,远播朝鲜、日本。从慧远开始,庐山成为我国当时的三大佛教中心之一,从而奠定了庐山在众多佛教山林中的地位。无庸置疑,宗教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众多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掘这些宗教名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保护和开发它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诚如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去研究,还能够发现宗教名山形成的更多渊源。旅游名山形成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