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4080105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神经内窥镜技术始于 20 世纪初。 1922 年, Dandy 通过 Velly 膀胱 镜对二例脑积水患者作了脉络丛电凝和切除的尝试。 1923 年 Mixter 为一位 9 个月的患儿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 1 , 在尿道镜直视下推动一软质尿道探子穿通三脑室底部, 获得成功。20 世纪前 70 年由于手术器械简陋、死亡率高、效果差,三脑室造瘘术 未能大规模推广, 而脑积水颅外分流术由于相对安全、 简单、适应证 广,逐渐取代了三脑室造瘘术。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光学技术、 显微手术器械及立

2、体定向神经导航系统的发展, 使得三脑室造瘘术的 手术方法不断更新, 适应证不断拓宽, 重新在非交通性脑积水领域发 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三脑室造瘘术的适应证与手术效果 (与分流术对比)、解剖学与定位、操作技巧和器械、影像学检查、 并发症、前景预测等几方面对其作一介绍。 常规三脑室造瘘术过程的简单介绍: 术前通过 CT 或 MRI 确定为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术中取右侧冠状缝 前 1cm 、中线旁开 3cm 行颅骨钻孔 2 ,脑针常规侧脑室前角穿刺成 功后,顺原路将硬质神经内窥镜插入侧脑室,穿过 Monro 氏孔,然 后使用球囊、 微型钳、 电凝等方法在第三脑室底双乳头体前膜无血管处形

3、成一个直径约 56cm 的瘘口。术后常规复查 CT 或 MRI 以确 定手术效果。二、适应证和手术效果:1. 三脑室造瘘术主要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 因为三脑室造瘘术成功 有两个前提: 患者的脑脊液吸收能力正常;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通 畅,所以选择不同病因的脑积水患者对手术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成 功的三脑室造瘘术是指患者症状改善, 颅内压降低, 脑室有不同程度 的缩小,无须再行分流术。总体来说:阻塞性脑积水可以取得较满意 的手术成功率,而脑出血和感染等引起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手术效果尚 不令人满意。前者可包括:中脑导水管狭窄、顶盖和丘脑肿瘤、后颅 窝肿瘤、松果体区肿瘤、 颈髓脊膜膨出、 囊肿等

4、,手术成功率为 83% 95%,其中良性肿瘤的成功率可达 90 95 3,12,15,16 ;后者 包括脑膜炎、脑室炎、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手术成功率 为 63 81 3,12,13 。因此,由三脑室后半部至四脑室出口处之 间的任何占位引起的阻塞性脑积水是三脑室造瘘术的最佳适应证。 此 类病人的 MRI 往往显示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底部变薄而相对比较透 明,可以看到其下的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减少血管损伤的机会。Brockmeyer 指出: 脑出血和感染会引起脑脊液吸收能力的降低, 术 前对患者脑脊液吸收能力的评估和术后脑脊液压力的监测有助于提 高手术成功率,术后脑脊液压力仍较高的患者须及

5、时行分流手术。 12 对于儿童脑积水患者,大多数作者认为手术成功率与他们的年龄成正比 3,12,15,16 。因为 1 岁以下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 0 23%), 而 2 岁以上的儿童患者手术效果较好,与成人相仿。2. 优越性(与脑积水颅外分流术对比) : 第一,三脑室造瘘术没有分流管等异物植入, 可以避免因分流装置导 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进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术失败。 第二,采用三 脑室造瘘术,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 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 因而比脑脊液颅外分流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 常生理状态,可以有效的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 能。第三,三脑室造瘘术的

6、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 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 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 引流。第四,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 (上述四点是脑积水颅外分流装置研制以来力求解决而迄今仍无法 克服的问题。 )第五,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手术时间较短(一般 40min 左右) 3。第六,不会出现传统经终板三脑室造瘘术可能引起 的蛛网膜下腔闭锁而致手术失败。 Cinalli 把三脑室造瘘术用于分流 失败或感染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成功率 76% 84% )13 。对于多次分流管堵塞而致分流失败的患者来说,三脑 室造瘘术无疑是一种上佳的替代疗法。三、解剖

7、学与定位: 1 选择正确的颅骨钻孔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为了使骨孔、 Monroe 氏孔、造瘘口在一直线上, Kanner 认为骨孔位置应位于右侧冠状缝 前 1cm 、中线旁开 3cm2 。2 立体定向有助于引导内镜以合适的角度进入侧脑室及 Monroe 氏 孔 2 ,当内镜进入脑室内后,就可在直视下进行操纵。某些由于颅内 占位而导致解剖变异的病人, 或者由于颅内出血、 感染导致脑脊液浑 浊的病人, 就十分必要在立体定向神经导航下操作。 运用无框架神经 导航系统的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通过立体定向设计最理想的轨道, 在立体定向的引导下和神经内窥镜的直视帮助下, 精确定位于靶点且 不影响周围重要的神经

8、血管组织。 术中利用微血管 Dopple 探头经内 窥镜进行血管超声探测能对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进行术中实时定 位(real time view)从而避免造瘘时损伤血管。这在血管走行变异, 尤其在术中直视下无法清晰辨认三脑室底部的解剖结构时显得尤其 重要。3. Monroe 氏孔和造瘘口的识别: Monroe 氏孔的后界是侧脑室脉 络膜丛, 前界是穹隆柱, 后内侧有脉络膜静脉、丘纹静脉和透明隔静 脉的联合。 神经内窥镜进入三脑室, 两个被抬高的乳头体前方最窄细 的部分是三脑室底, 进一步向前是漏斗隐窝, 其表面 是粉红色, 其边界是视交叉。 造瘘口一般选择在漏斗隐窝与乳头体之 间,呈半透明的、

9、带蓝色的无血管薄膜是比较理想的穿刺部位; 如 果斜坡与乳头体间的间隙较为狭窄,造瘘口应在乳头体的正前方。Zohdi 认为宜选择位置相对固定的基底动脉和斜坡作为解剖标志, 希 望造瘘口尽量接近鞍背而远离搏动的基底动脉以防止损伤基底动脉 及其分支 3,4 。四、影像学检查:1 .术前CT和MRI可以帮助确诊非交通性脑积水,即?D侧脑室和第 三脑室明显扩大, 四脑室不扩大,中脑导水管狭窄;并且有助于判断 患者是否可行三脑室造瘘术:第三脑室必须足够宽,大于 7mm ,无 大的中间块,三脑室底不能太小,脑底池无闭塞5。2. 术后 CT 和 MRI 可以与临床症状相结合以判断三脑室造瘘术的手 术效果。一般

10、可用两个指标:脑室大小,造瘘口脑脊液流量。前者以 侧脑室额角、枕角和三脑室的最大横径为测量尺度,大多数患者 (76 90%)在一个月内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很少能恢复到 正常大小,一般两年以后不再有变化 5,6 ;后者行自旋回波的 T1W 和 T2W 的 MRI 检查,利用二维相位对比 (2D-PC) 技术来测定脑脊液 流量 6 。3. 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观察三脑室底的各个结构(基底动脉顶端、 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斜坡与乳头体)的毗邻关系,防止解剖变 异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Burtscher 采用虚拟内镜技术: 以“导航” 软件对三脑室底进行 MRI 三维重建来虚拟真实的内镜画面 7。

11、另外, 通过矢状位 MRI 来测量漏斗隐窝和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也可增加手 术的保险系数 8 。五、器械和操作技巧:1. 绝大多数神经内窥镜为硬质内窥镜。硬质内窥镜由光纤系统、冲 洗通道和操作通道三部分组成。内窥镜的外径一般小于 8mm ,否则 会造成脑组织和小血管的损伤, 以 4.5mm (13.5F )和 6mm (18F ) 多见,儿童患者需用 3.2mm (9.5F )的外径。镜头视角有 0,15 , 30 ,45 , 60 , 90 度。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内镜术野较小,常需用广 角视野的镜头, 视野图像中的有一定程度的变形, 物体清晰度与镜头 距离有关。 用于造瘘的器械可分为球囊导管

12、、 激光射频、单极或双极 电凝、水切割、微型钳 9 甚至内镜本身 10 。2. 以最常用球囊导管为例: 在直视下定位后, 先以 3F 球囊导管钝性 头端穿过三脑室底, 再向球囊内缓慢注入 0.5 毫升生理盐水, 将瘘孔 扩大,之后再将球囊抽空,或换用 4F 、5F、6F 的球囊,如此反复进 行,直至瘘口直径达到 5-6mm 。术中以 0.981.4Kpa 的压力冲入37 C温盐水或林格氏液,冲去组织碎片和血液,防止脑室塌陷,保 持术野清晰。如果三脑室底膜很韧或很有弹性,可用电凝、弯头探针 11 和微型钳 9 进行锐性造瘘。不少作者 3,9,10,11,14 认为,钝性造瘘比锐性造瘘要安全些。采

13、用 球囊扩张导管行穿孔造瘘, 因为导管质地较软, 头端钝圆, 在穿通 过程中若遇到血管则会自动滑开, 导管头端穿通后, 在球囊缓慢充水 扩张时, 亦会将邻近的血管轻轻推开, 可避免血管的意外损伤。 无论 用何种方法, 前提是既能形成足够大的瘘口, 又尽量避免损伤基底动 脉。造瘘成功后, 须将内镜通过瘘口观察桥前池结构,确保三脑室与 桥前池相通,避免因未发现第二层膜( Likiequist s 膜)而使得造 瘘失败。术中可采用数字动力学减影脑室造影( DDSV ),以证实脑 脊液循环通路的恢复情况,控制三脑室造瘘的开放程度 5 。六、并发症: 总体来说三脑室造瘘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分流术低, 5

14、7 左右 3,14 ,包括术中静脉出血、基底动脉破裂、术后颅内出血、感染、 短暂意识丧失或下丘脑功能低下, 大多为一过性。 其中最危险的并发 症就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引起大出血。 Walker 曾报道一例三脑 室造瘘术致大脑后动脉穿通破裂大出血 14 ,就是使用了不恰当的器 械导致的。 为避免动脉破裂大出血, 必须根据三脑室底的实际情况而 选用合适的造瘘方法。当三脑室底膜较紧张、 不易被推动时, 钝性造 瘘(如球囊导管等)是容易成功的;当三脑室底膜较松弛或富有弹性 时,锐性造瘘就可大显身手了。然而,诸如激光、电凝等具有致热效 应的方法对三脑室底下面的“ Willis 环”威胁太大。 Phil

15、ippe 使用一 种特殊的有齿微型钳 9,Kehler 发明一种尖端弯向斜坡的探针 11 , 都可以降低风险。 一旦造瘘过程中出现颅底血管大出血, 应立即在直 视下持续灌冲, 并注入凝血酶以控制出血。 待出血稳定后行血管造影 以明确出血灶,再行开颅手术 14 。术前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虚 拟内镜、矢状位MRI、血管造影等)可以筛选出施行三脑室造瘘术较 困难的患者, 对于此类患者宜行分流手术。 选择合适的患者可以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微侵袭神经外科是当今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 而神经内窥镜手术的逐 渐完善和成熟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 根据 Hopf 关于内窥镜技术的分 型,三脑室造瘘术是属于“纯内窥镜神经外科” 。正确选择合适的脑 积水病患者,采用良好的手术器械,熟练掌握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 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三脑室造瘘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 法,已成为非交通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