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控制PPT课件

上传人:英*** 文档编号:93977986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204.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断控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推断控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推断控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推断控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断控制PPT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对于不可测扰动的推断控制是美国学者CBBrosilow等于1978年提出来的。它利用过程的辅助输出,如温度、压力、流量等测量信息,来推断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如产品质量、成分等)的影响。然后基于这些推断估计量来确定控制输入,以消除不可直接测量的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的影响,改善控制品质。 11.1简单的推断控制 假若不可测的被控变量,只需要采用可测的输入变量或其余辅助变量即可推算出来,这是推断控制中最简单的情况,习惯上称这种系统为“采用计算指标的控制系统”, 例如精馏塔的内回流控制、热焓控制、湿含量控制等等。第1页/共30页 11-2 推断控制系统 由于过程的主要输出y(s)是不易测

2、量的被控变量,因此引入易测量的过程辅助输出(s)。它们与不可直接测量扰动u(s)以及控制输入m(s)的关系可描述为 y(s)=C(s)m(s)+B(s)u(s) (11-7) (s) = P(s)m(s)+ A(s)u(s) (11-8)设定值Yd(s)估计器A(s)辅助输出(s)不可测扰动u(s)Y(s)主要输出推断控制G1(s)E(s)P(s)C(s)P(s)B(s)估计模型控制输入m(s)过程第2页/共30页 11.2.1信号分离 引入估计模型 ,将不可测扰动u(s)对(s)的影响分离出来,若 =P(s),则送入估计器E(s)的信号为 (11-9) 从而实现了信号分离。)(sP)(sP)

3、()()()()()(susAsmsPss第3页/共30页 11.2.2 估计器E(s) 估计器用于估计不可直接测量扰动对过程主要输出y(s)的影响,由于估计器的输入信号为A(s)u(s),设估计器为 E(s)=B(s)A-1(s) (11-10) 或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器 E(s)=B(s)(AT(s)A(s)-1 AT(s) (11-11) 则估计器输出为 (s)=E(s)A(s)u(s)=B(s)u(s) (11-12) 它等于不可直接测量扰动u(s)对过程主要输出y(s) 的影响估计值。第4页/共30页 11.2.3推断控制器GI(s) 它的设计应能使系统对设定值变化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对

4、外界扰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由图11-7可知 y(s)=C(s)GI(s)yd(s)-B(s)u(s)+B(s)u(s) (11-13) 因此当推断控制器GI(s)设计为 GI(s)=C-1(s) (11-14) 或 GI(s)=CT(s)(C(s)CT(s)-1 时,在不可直接测量扰动u(s)作用下,主要输出y(s)=0,而在设定值发生变化时,y(s)=yd(s)。第5页/共30页 然而对于实际系统,这样设计的控制系统式(11-14)有时难于实现(受元器件的物理约束),为此需加入滤波器F(s),即 GI(s)=C-1(s)F(s) (11-15) 或者 GI(s)=CT(s)(C(s)CT

5、(s)-1F(s) 在此条件下,系统的主要输出y(s)为: y(s)=F(s)yd(s)+I-F(s)B(s)u(s) (11-16)第6页/共30页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滤波器可选用 F(s)= 式中T为时间常数,它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动态行为。很显然,加入滤波器F(s)之后,要实现设定值变化的动态跟踪以及不可直接测量扰动的完全动态补偿是不可能的。但从式(11-16)可见:只要滤波器的稳态放大倍数为1,则系统的稳态性能就能够得到保证,实现稳态无差控制。 图11-7所示推断控制,其实质是估计出不可测的扰动以实现前馈性质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开环的。 ntsTse) 1(第7页/共30页

6、必须说明,推断控制系统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可靠的不可测变量(输出)估计器,而这又取决于对过程的了解程度。如果过程模型A(s),B(s) P(s)和C(s)很精确,就能得到理想的估计器,从而实现完善的控制。当过程模型只是近似知道时,推断控制的控制品质将随过程模型的精度不同而不同。由于推断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要获得精确过程模型的难度较大,所以这类推断控制应用不多。 第8页/共30页 11.3推断反馈控制系统 单纯的推断控制系统是一种开环系统,在可能的条件下,推断控制常与反馈控制系统结合起来,以构成推断反馈控制系统。估计器A(s)辅助输出(s)不可测扰动u(s)Y(s)Yd(s)G1(s)E(s

7、)P(s)C(s)P(s)B(s)估计模型过程GL(s)Gc(s)Gm(s)第9页/共30页 在图11-8中,虽然认为过程主要输出y是可直接测量的,但由于往往需要采用成分分析仪器,故实际测量滞后较大。 在推断反馈控制系统中,考虑反馈回路中含有较大的测量滞后Gm(s),因此反馈控制部分的设计应做特殊的考虑,而推断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前述方法一致。 首先,与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样,为了消除模型不准确以及其他扰动所引起的稳态偏差,所引入的反馈控制部分应该具有较慢的控制作用,因此反馈控制器Gc(s)宜采用较大的积分时间和较大的比例度,或者采用纯积分控制器。 其次,在设定值变化时,推断控制部分由于GI(

8、s)C(s)=I,故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而反馈控制部分由于过程主要输出的测量滞后很大,加之采用了较大积分时间的反馈控制器,故其响速度通常很慢。为了保证两个控制系统与设定值变化的响应相匹配,则在反馈控制部分引入了均衡环节GL(s),以调整反馈控制部分的响应速率。 第10页/共30页 均衡环节GL(s)的设计可依据下述原理: y(s)=C(s)GI(s)yd(s)+Gc(s)(GL(s)yd(s)-Gm(s)y(s) (11-18) y(s)=I+C(s)Gc(s)Gm(s)-1C(s) GI(s)+C(s)Gc(s)GL(s)yd(s) (11-19) 如果 GL(s)=Gm(s)C(s) GI

9、(s) 则式(11-19)就化简为: y(s)=C(s)GI(s)yd(s) (11-20) 回顾推断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可知 GI(s)C(s)=I,故y(s)=yd(s),这与单纯推断控制系统在设定值变化时的响应是一致的,故均衡环节通常送为: GL(s)=Gm(s)C(s) GI(s) (11-21) 第11页/共30页 11.4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断控制 推断控制最初是为了解决主要输出不可测和扰动不可测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后来又被广泛用于输出可测而扰动不可测的情况,构成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断控制。第12页/共30页 11.4.1系统组成 在输出可测,而扰动不可测的情况下,推断控制系统

10、简化成图11-9所示结构。这里不需要二次输出,也不需要估计器。对系统设计来说,仅需要一个估计模型 。 图11-9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断控制 sCB(s)GI(s)C(S)U(s)Yd(s)(sCY(s)第13页/共30页 由图11-9可得系统输出 (11-22) 控制器 ,滤波器F(s)的设计原则同式(11-17)。当 就是说,在模型准确的情况下,输出响应与输出不可测情况下的推断控制一样。 sUsCsCsGsCsGsBsYsCsCsGsCsGsYIIdII111 sUsBsFsYsFsYd1 sCsC sCsFsGI/第14页/共30页 11.4.2模型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设 ,则系统输出 因

11、为滤波器的静态增益F(0)=1,在设定值阶跃作用下,系统输出的稳态增益偏差为 在阶跃不可测扰动作用下,系统输出的稳态偏差为 sCsC sUsBsCsCsCsFsFsYsCsCsCsFsCsCsFsYd/11/1/ 00 Y 00/00/0100CCCCYYd第15页/共30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很有用的结论,即不管模型有什么样的误差,系统输出总是稳态无偏的。这种系统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稳态性能呢?将图11-9重新安排,如图11-10所示。B(s)GI(s) C(S)U(s)Yd(s)Y(s)(sC图11-10等效反馈控制器第16页/共30页 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反馈控制器,其等效传

12、递函数为 因为滤波器的静态增益F(0)=1,故在稳态时,等效反馈控制器在理论上具有无穷大的增益。这就是这种结构的控制系统能消除稳态偏差的原因。 sFsCsFsCsGsGII11第17页/共30页 图11-9所示的推断控制系统,无论在设定值作用还是不可测扰动作用下,其稳态性能不受模型误差的影响。从克服扰动影响的角度,它可以看成是前馈-反馈控制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与前馈-反馈控制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不要求扰动是可测量的; 只需要建立控制通道的模型,而无需建立扰动通道的模型。而且前馈控制只对特定的扰动有效,推断控制则不然; 可调参数少。 第18页/共30页 11.5应用实例 11.5.1脱丁烷塔的

13、推断控制 脱丁烷塔共有十六块塔板,进料共有5个组分(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进料板是第八块塔板(自上而下计数),且为饱和液体进料。塔顶控制指标是丁烷浓度,而塔底是丙烷浓度。采用在线分析仪表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测量滞后较大,很难满足实时控制要求,主要扰动是进料中各组分的变化。实际是一种输出和扰动不可测过程,为此采用推断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第19页/共30页 通过机理模型与测试相结合得到了如下线性化模型: 式中:Y(S)=Y1(S) Y2(S)T U(S)=U1(S) U2(S)T D(S)=d1(S) d2(S) d3(S) d4(S) d5(S)T)()()()()()()()()(

14、)(SDSASUSPSSDSBSUSCSY1700768.118015. 01750305. 0170173. 0)(SSSSSC第20页/共30页130099. 01300029. 0140045. 01130259. 01150174. 0185002. 01800043. 01700199. 0172163. 0172188. 0)(SSSSSSSSSSSBTSSSSSS)()()()()()(5432118032. 017868. 017015. 317526.2512547.5017546. 017010. 116545. 417092.3515002.4215 . 160. 413

15、96. 31547. 011043.161528.181575. 41863. 31523. 411291.1511229.111509. 61859. 31528. 51978. 91999. 7)(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A第21页/共30页 在此y1为塔顶丁烷浓度,y2为塔底丙烷浓度,二者均认为是不可测输出;1、2、3、4、5是辅助变量,分别是第1、3、8、14、16块塔板温度;u1是回流量,u2是再沸器汽化率,u1和u2是操纵变量;d1d5是进料中5个组分,是不可测扰动。TSSSSSSSSSSSP17046. 317082. 611830. 21579. 3

16、1470. 21670 .301650 .3613020. 811580. 91847. 7)(第22页/共30页 在此讨论塔顶丁烷控制。对此多元精馏塔进行分析与仿真,可以知道4最能反映塔顶丁烷成分变化。故在推断控制中选择第14板上温度4作为辅助输出,这样只要用一个回流量来控制。故 Y(S)=y1(S), B(S)=b11(S) b12(S) b13(S) b14(S) b15(S), A(S)=a41(S) a42(S) a43(S) a44(S) a45(S), U(S)=u1(S), C(S)=C11(S), P(S)=P4(S)。第23页/共30页 这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系统,将其简化为

17、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因为传递函数a41(S) a45(S)和b11(S) b15(S)中时间常数相差不大,所构成传递函数a(S)和b(S),其增益和时间常数分别为a4i(S)和b1i(S)的算术平均 , 因此可得出估计器 若取滤波器 则推断控制器GI(S)为:16639.14)(SSa1760649. 0)(SSb1S761S660045. 0)S(a)S(b)S(E1S101S7078. 5)S(c)S(F)S(G11I1101)(SSF第24页/共30页 此推断控制系统,在进料丁烷含量阶跃变化10%时,采用推断控制,第14板温度反馈控制和成分分析仪反馈控制的响应曲线如图11-12所示中1、2

18、、3。从中可以看出推断控制具有较好动态响应。 图11-12脱丁烷塔塔顶丁烷浓度响应曲线第25页/共30页 11.5.2.丙烯精馏塔的非线性推断控制系统 某大型气体分馏装置的丙烯丙烷精馏塔,其产品为聚合级丙烯,要求丙烯纯度99.6%,同时要求塔底丙烯含量5%。 通过对严格气液平衡模型的简化和现场动态测试得到 塔顶,底丙烯纯度 (摩尔分数):TTTxD2222122949. 31867033. 0448686. 1826378. 11360013. 01160085. 05643. 11sRsPT22220078. 0189401. 1007033. 0037014. 0TTTxB1470003.

19、 012700043. 0sRsP第26页/共30页 由于过程特性是时变的,如精馏塔板效率变化和操作工况变化都可能导致估计的偏离,因此必须在线校正。校正信号采用工厂二小时或四小时的离线色谱分析值记为XD(k),估计器的输出记为XE(k),于是偏差E(k)为: E(k)=XD(k) - XE(k-n) 式中: n为色谱分析的滞后时间 经校正后的估计器输出为XC(k): XC(k)=XE(k) + XD(k) - XE(k-n) 式中: 为校正速率,它反映了校正过程的快慢,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可以加以调整。 该软测量估计器已经投入在线运行,精度满足要求,并且已成功应用于丙烯精馏塔产品成分推断控制,取得

20、了明显经济效益。 第27页/共30页 推断控制在工业中的应用潜力很大,特别是在精馏塔控制中,国内外均有不少成功应用的例子。例如在精馏塔的机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进料成分推断估计器,在甲醇回收精馏塔上实现闭环控制,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回收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徐 ,柴天佑,王伟 推理控制综述 信息与控制 1998,27(3):206-213第28页/共30页 这样整个推断控制系统如图11-11所示。此推断控制系统,在进料丁烷含量阶跃变化10%时,采用推断控制,第14板温度反馈控制和成分分析仪反馈控制的响应曲线如图11-12所示中1、2、3。从中可以看出推断控制具有较好动态响应第29页/共3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0页/共30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