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3617671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6.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979年-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比重变化5 口.口为40 0K犯0%口,0%IDjOK在咏垠1999-2010年中国四大区域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变化从集聚到扩散:区域经济及工业空间分布出现新变化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 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至I 2010年的0.442,降 幅达7.2%。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从 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不断集聚的趋势,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 北上西进”趋势, 即工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由于

2、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 束,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 跟随着”工业的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北 部环渤海区域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中国的整 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 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 这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对于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随着中 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撑下,东 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向东部沿海 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

3、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 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一部 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加之政府在政策和 资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服务业的集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新趋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仅为2.5个百 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 6.8个百分点。可见,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并未改变东部地区仍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心的地 位,这主要得益于服务业不断向

4、东部地区集聚。从1992年开始,服务业开始加速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虽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了 一 定的冲击,但也没有改变服务业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可见,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必然进程。由于东部地区已经进 入了工业化后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 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而中国整体服务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为 东部率先发展”的国家区 域发展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政策资源配置:国家层面各类经济区的设立与分布

5、变化2005年以来,特别是从 十一五”末期开始,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 较多的区域规划,其中出台的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两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近期批准或批复的区域规划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可见东部沿 海地区仍是目前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或区域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域。这 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快速 发展,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期, 由区域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可知,东部沿海地区若不明确合理发展方向和 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有可能由发达区域因膨胀而沦为萧条区 域;另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

6、依然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萧条还是衰退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 面影响。劳动力就业:空间配置出现与经济增长相反的变化与1999年相比,201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38.2%;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1.5个和1.3个百分点, 达到27.3%口 27.7%;东北地区则下降了 0.5个百分点,劳动力总就业占 全国比重为6.8%。从工业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 占全国比重从200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占全国 比重则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加,而东北地区则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东 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

7、呈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其部分工业尤其 是制造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工业劳动力,这也是 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 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外部需求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其部分外销型制造业 企业逐渐转型为内销型企业,这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就 业规模方面。而东北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东北地区 老工业的振兴还面临很大困难。2010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为 41.2%,比1999年增加2.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 国比重分别下降了 2个和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了 0.7个百

8、分点。区域需求结构:消费转移缓慢,投资变化加快1979年-2006年,中国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 2006年地理集中度为0.409,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在 十一五”后4 年,消费需求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与2006年的最高点相比,降幅仅为 3.1%。我们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小幅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从2006年开始,东部地区最终需求占全国比重从 52.35%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区域则呈小幅上升的态势,其中 西部和东部地区增幅较大。这种消费需求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动趋势主 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

9、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虽 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下,东北、中部和西部获得极大 发展,但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这种发展水 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东强西弱”的消费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工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引致了中 西部地区潜在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消费需求增幅较小,导致中国整体消 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与消费变化不同的是,投资需求呈现由集聚到扩散的趋势。这主要 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依靠其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沿海地 区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投资开始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在投资不断 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过程中,中国

10、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 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为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加大对内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资力度, 这样中国的 投资需求在空间上开始呈现出向内地扩散的趋势。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不断下 降,其他三大地区投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结论与展望通过上面分析,笔者对2012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得出以下几点结 论:第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同 时,区域之间的发展

11、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 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第二,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来,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 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第三,随着新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指导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东部 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 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

12、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 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劲的消费支撑。几点展望:其一,2013年,随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国家级规划的实施, 在投资驱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会获得极大的增长动力;东部沿海 地区也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居民消费 和服务业是其获得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分散、区域 集中的空间结构会得到加强。其二,2013年,外贸形势会有所缓和,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欧盟开 始走出危机的阴影,对东部地区是利好。如果2013年城市化带动的国家 发展战略正式启动,东部地区将会获得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 进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资金,因此2013年的区域发展,不排除掉头向东、 形成新的沿海带动的发展格局o其三,2013年,工业的区域之间转移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加快其郊 区化和小城镇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沿海中 心城市的聚集也会进一步加快。两种产业移动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空间格 局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评价。(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来源: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